第一篇:听朱玉民教授讲座有感
听朱玉民教授讲座有感
2014年8月12日我有幸在寿光科技职业学院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 朱玉民教授《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机整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
那天上课初,当我走进报告厅时,在舞台上就看到一位目光如箭的老人,由于来的比老人还晚,我们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七点四十,还不到上课时间,这位老人就来到了教室,还默默地注视了我们很久。当主持人说这位是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已70多岁时,我们都振撼了,还没到上课的时间,他就开讲了,没想到他的发声会那么的高亢。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拿着话筒坐在椅子上娓娓道来,他完全脱离了讲台,站在教室的前方,不时地做着动作,几乎是上蹿下跳。配合他非常协调的动作,他的课堂不是在传授,而是在表演。整节课,他几乎是调动了所有器官帮助他授课。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慷慨陈词。每个环节都是扣人心弦的,让你一刻也没有开小差的机会。
他如同一位伟大的诗人,以激扬地语言,最生动的身姿导入了他的课堂主题: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整合基本模式与应用方法创新。由于时间的关系。朱教授分别呈现了语文、数学、音乐、生物、科学、历史等课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案例,现场播放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让我学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应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方法。
朱教授虽已70多岁,却精神矍铄,语言铿锵有力,时而辅以舞蹈,时而像孩童般跳起,激情四溢。他讲课时在教室的前后左右不停地走动,有几次在讲台上演示差点摔倒,但是他依然忘我地表现着。其实就一个目的,他需要每一个学生专注地听他的课,他需要让自己的课堂有吸引力,能够自觉感召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很多次他在我们中间行走,也就是提示我们思想不能游离于课堂了。这样的责任心和我这样一个初中老师没有两样,在大学校园里不知道是否能找到第二个了。
一位专家,一位老教授能够一如既往地敬业,恪守师德,是多么难得呀。作为一名一直研究数字化环境教学的专家,他同时又是务实的专家。他恳切地说:“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好,但是不能滥用,更不能乱用,要用得恰到好处。例如上《荷塘月色》这一课,最蹩脚的老师是把荷塘的画面用多媒体呈现了,朱自清写得荷塘语句优美,就是要一百个人读文章时,展开他们不同的想象,能够在自己的脑海中展现不同的荷塘景色,你在此时呈现了画面,完了!大家心目中的荷塘都一样了,还有什么美丽可言?”老人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留在我们每一个学员的心中,不能磨灭。为了把《斑羚飞渡》课件做好,朱教授用了几种方法,并进行了对比,让我们知道,课件是为了辅助教学的,但也得有科学性,合理性,不能超出生活现实。
其实朱教授的课我都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更确切地说:他带给我们的不是知识,是心灵的震撼,是对我们教育思想的冲击。这位走在大街上和平常小老头没有任何差别的邻家老伯,真是用他的生命在做教育,用他全身的活力在课堂上感染我们,我们都为之倾倒,为之折服。那天,我们激情澎湃,所有人都仰视着这位身高不足一米六的,精瘦的70多岁老人,久久的掌声,向他传递我们对他的无限崇拜。
纪台一中 孙志梅
第二篇:听宗教授讲座有感
听宗树兴教授“双有效教学”专题讲座有感
2月23日上午,有幸在馆陶宾馆聆听了宗树兴教授“双有效教学”专题讲座。
宗树兴教授是河北省教科所所长助理、研究员,著名的教育教学专家。讲座中,宗教授就双有效教学实施的背景和原因、双有效教学的内涵和特点、课程教学对双有效的落实、双有效实施的区域和学校管理的层面要求、双有效教学与三维十度的关系、实施三维十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六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宗教授的讲座思路清晰,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听完后深受启迪。邯郸市永和中学副校长张建华围绕“校长听评课”做了专题讲座,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对三维十度评课表进行了细致讲解。
两位专家的讲座内容丰富有极强的指导和实践意义,为我县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回来后我们积极组织讨论会,深入学习讲座精髓并认真落实张局长“十字”要求,总结感悟,明确方向,制定工作方案,以骨干教师为龙头,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三维十度”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对照三维十度评课表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教师引导和课堂呈现等不同层面下功夫,使教师的课堂评价水平得以提高,教学方法与双有效教学融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提升。
魏僧寨实验小学 张庆全
2014-2-26
第三篇:听彭教授讲座有感
听彭贤智教授讲座随笔
10月31日,河北省初中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彭贤智教授应邀到我校指导教育科研课题工作,并作了《爱的课堂文化构建的思考》的专题讲座。听了彭教授的讲座,我受益很深。
世界经济一体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影响着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可持续发展,由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到人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素质的发展。知识经济,教育国际化不单是指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外延形式的国际化,更是指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内涵发展的国际化,归根结底就是人才培养方式的国际化。
一个学生在学校70%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待过的,哪怕待一分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价值取向。学生每天都在呼吸着“课堂文化的空气”,这个空气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对学生一生发生作用的可能并不是知识,而是价值观,包括在其影响下的思想。
我国十年课改,最大贡献就是文化影响力,带有深刻的文化诉求来的,这种文化诉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标志性的话语,一提起课改,人们马上就联想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是我国课堂文化的解放;二是学生素质的发展全面。
课改是一场文化启蒙运动,课改对基础教育界的思想影响无疑是一场大的地震。
课堂是教育最核心的地方。只有在这里恢复人的尊严,教育才能重新赢得尊严;只有在这里摆正价值取向,人的发展才能获得真实的突破。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学生的活动确实增加了不少,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好事,好于学生不动只听。但多数学生的行为是“被活动”,被老师预设的教案调动得团团转,尚未达到主动参与、主动发问、主动思维、主动解难、主动创新的境界。学生行为应体现为一种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体验,在体验中生成新的认知。师生互动使传统的教学相长理念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使当代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师生互动行为强调教师要走出“讲”的误区,让学生在“读、问、答、做、练、讲、结”的互动过程中,学会知识、夯实基础、增长能力。包括师生间、生生间的“思维互动,问答互动,情感互动,行为互动”等。
当书本知识不再压制师生的合理需求;当兴趣和自主性被解放出来;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人发展的核心价值;当每一个个体受到关怀,人就从不恰当的“工具”角色中解放出来。
作为一名教师,彭教授指出:应始终围绕如何在课堂上促进学生的成长这一生命主题,其核心价值是儿童主动发展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宗旨。把学生个性化发展放到突出地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信任理解学生。
一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文化濡染的过程,研究课堂教学,核心要研究课堂文化,不研究课堂文化,就抓不住课堂教学的本质和内涵,就只能在教学技术层面打转转,课堂教学就不会有深层次的变革。课堂是教育发生影响力的核心地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如果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人文关怀与温情,评价更多的指向学生生命成长,那我们的评价一定会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它会引领我们的学生走向更高的目标。
构建爱的文化课堂,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知识的平台,让他们的智慧在深层次的思考和碰撞中升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直至争论。
通过教师的爱,培育学生的爱,在爱的互动中,师生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鲜活、生命的灵动、生命的创造,真正成为我们追求的生命化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加深加厚自己的文化积淀,提高自己的文化与思想素养。语文教师在传授语言文字的同时,要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中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传递个当代中小学生。其实,语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探索、挖掘。语文上课,最喜欢放开让学生辩论,因为“思维民主是创造力迸发的前提”。生命文化课堂是充分尊重、关爱学生的生命的课堂,是体现师生生命价值的课堂。1·课堂充满关爱、真诚。
教师要把学生看做是个富有生命活力的人,因此教学过程充满关爱、真诚,用“心”去上课,用爱和真诚感染自己的学生,真正关注学生,做到因材施教。2·课堂要求真务实。
教师在尊重教材知识的体系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学习指导等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接受水平,与教学内容相衔接。3·要创新教学过程。4·课堂充满生命活力。5·要有情感投入。
面对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学生,教师的教学有激情,富有感染力;对教材的理解深刻,能抓住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有人情味、有亲合力。6·课堂要体现核心理念。
循生命之道,彰显出生命文化独特的魅力。
在教学中能体现出生命意识、生命关怀、生命责任、对生命的尊重,在课堂中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7·课堂教学要有效率。总之,听了彭教授的讲座,我受益颇多。以上就是我的几点感受。“勤读+勤写+勤思+勤行=完美教师”。今后,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努力实现这个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真理!
第四篇:听张雪龙教授讲座有感
听张教授讲座有感
何川新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邀请到上海市教育界专家,张雪龙教授为我们作了精彩的讲座。张教授堪称教育界的太斗,他介绍说:他主持研究的课题多次曾获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还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校长,出版过著作《文化办学:造就有灵魂的教育》、《发展与成长——我的办学心路历程》、《学会参与走向未来》等。台上的张教授讲座时,语言温和亲切,把从教多年的教育思考和感悟娓娓到来,形象儒雅,学者风范十足。我由衷地觉得:听张教授一讲座,胜读十年书啊!
张教授今天讲座的主题是《让自己优秀起来——在改进教学中改变自己》。内容丰富而精彩,既有教师自身的如何发展,也有老师课堂的如何教学。这让我深受启发,学到了很多。
比如讲教师的自身发展方面,张教授从身边同事们的成长例子讲起,告诉大家如何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张教授精准地把这些策略概括成三成:成事、成人、成学问。三更:追求更好、坚持更久、目光更远。三要:深入实践要占70%、广泛交流要占20%、虚心学习要占10%。
在课堂教学方面,张教授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和指导,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收获颇丰。一是如何设计教案,二是如何驾驭课堂,三是如何有效反思、四是如何布置作业、五是如何进行辅导,六是如何
组织考核。张教授讲的课堂教学方面,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真的是经常发生,而他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谓是匠心独具,听后让我恍然大悟。比如他说的备课时要目中有人、心中有谱、教中有度,先自己备课,然后参考别人的教案。这个我们平时做的都是先参考别人的教案,让别人的观点先入为主了。张教授所提出应该先自己备课才是最贴近本班学生学情,也更能培养教师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讲到作业,张教授不主张不交作业,作业的积极意义不能视而不见。但要防止作而不业、批而不改、订而不正的现象。这十二个字可以说对当前作业有些现象的一种写实。我想,在这些在我以后的工作中都得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专注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张教授两个小时的精彩讲座一晃而过。但讲座里却凝集了他几十年来的教育智慧,在此,我要感谢张教授的无私,感谢他把这一切分享给在场的第一位教育工作者。听了这次讲座,在场的每一位都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我想,不能光有激动啊!一切都要落实在行动上,才能起到这次邀请张教授举办这次讲座的真正目的。正如像张教授所说:让教学理念成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让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的现实追求、让日常教学成为教师的成长载体、让实践研究成为教师的工作状态。
那么,让我们践行张教授的在教学中改变自己吧!让生命像花儿一样绽放!
第五篇: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
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
从听到叶澜教授要来师大开讲座,心里顿时欣喜,自从接触教育学开始,就知道“南叶北裴”的说法,叶澜教授是华东师大博导,从考研之初,就拜读过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由衷觉得叶澜教授和裴娣娜教授一样是为教育事业倾尽全力的教育学者。
终于到了遇见叶澜教授的那一天,院里的阳光报告厅早早地就坐满了人。我也找到自己的座位,但是因为仰慕者众多,我们从阳光报告厅转移到112报告厅。叶澜教授看上去很年轻,充满活力,在她的身上完全看不出70岁老太太的样子,当天,她的讲座的主题是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之我思。
叶澜教授谈到了四个主要问题:第一,从义务教育阶段谈到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重点谈到新基础教育研究;第二,教育的发展变化不会带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必须由人来推动,并且对教育学研究状态做了透析;第三,中国教育学科的“四个缺乏”,学科独立性的缺乏,根基性的缺乏,整体性的缺乏,创生性的缺乏;第四,教育学基因式概念的构建。
在听完讲座印象最深的还是叶澜教授关于新教育研究的阐述。“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推广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乐在其中。在新理念的不断冲击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正是需要这样的指导思想来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岗位上如何去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在新的水平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我们要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叶澜教授在阐述新教育观念下的学生观时,认为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索的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一教育行为产生的观念性前提。作为教师要运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在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在探究中学习,其个性特点表现较为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教师还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同时,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取决于教师对学科价值的认识;取决于教师有无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等。“新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质量。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学习心境和人际关系,就必须努力搞好班级的建设。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学生们在班级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这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群体的个性不是靠教师塑造,而是由他们自己用心和行动创造形成的。”
因此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实践、反思、重建、为学习创造革新之路,我们就能构建起新基础教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教学,并在重建过程中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
姓名:陈
璐
学号:2011210096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