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用英语专业特色建设总结报告
应用英语专业特色建设总结报告
一、专业建设观念、思路
(一)开设应用英语专业的必要性
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经贸发展迅速,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加入WTO,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更多的国际性企业看好中国,国际各类投资及贸易更趋活跃,产生大量的涉外就业岗位,出现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大量操作性和服务性较强的金融、保险、服务等涉外工作岗位将吸纳更多应用型英语专业毕业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外资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更多的内资企业不断开拓涉外贸易、物流、旅游等业务,因此,企业对具备涉外业务处理能力的办公室文秘人员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在我们的调研中,很多企业都特别强调现代文秘人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外语能力,希望我们尽快培养出具备双语能力、懂现代办公业务的文秘人才,以满足企业发展国际业务的需要。
应用英语专业设置适应了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面向本地区,为本市企事业单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的是企事业单位秘书岗位,尤其是涉外秘书岗位。随着社会经济飞速的发展,对文秘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据调查,每年对文秘人才的需求缺口不下千人。据统计,文秘一类职业是五大热门职业之一,需求量稳居前十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先通过调研了解企业岗位设计类型以及工作岗位的要求,然后对这些岗位进行分析,找出与专业相近的岗位群,根据企业需求状况以及本院的教学资源,确定本专业针对的岗位群,在此基础上,确立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英语语言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技能”。
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劳动、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中西文化素养,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本技能,1 具有较强的中英文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掌握现代文秘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商务运作规律,熟悉国内外文秘事业发展方针、政策、法规和发展动态,职业能力强,具有创业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毕业后能胜任涉外英语应用工作、从事英语教学,企事业单位文秘事务管理、商务翻译、英语谈判等方面的涉外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1.应用英语人才的培养规格是: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2)具备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当的中文水平。
(3)掌握计算机应用和技巧,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能熟悉使用OFFICE 等 办公软件和常用的软件工具,掌握电子软件应用和网络通讯应用,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无纸化办公的基本能力。
(4)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一般场合对外交流的工作。(5)掌握所学专业方向的基本语言交流和实际操作技巧。
(6)熟悉国家主要规范和法规,能用英语知识规范地从事外事及商务活动。2.具体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社会主义道德、法律、特色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计算机应用、外国语言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现代汉语,汉语文化、英语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文秘实务,档案管理、现代交际、英语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基础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方面)知识。
(2)岗位基本技能目标
英语应用能力,获取等级证书,利用英语体现良好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操作能力,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保守岗位秘密,熟练业务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积极有效沟通,创造性开展工作,良好的协调团队关系等等;电脑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其他外语能力等。
(3)素质目标
思想道德素质:遵守涉外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具有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意识,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的能力。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为了实现以上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安排上贴近社会、贴近生产、贴近生活,实行“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把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除了进行课堂教学外,还采用了实验室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安排学生到有关企业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应用英语专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上述理念,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与优势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一)校企合作模式
为了突出应用英语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05年,本专业开始招生之际就确立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注重结合校内外的实训,开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我们积极发挥课程优势,与焦作市6个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实训基地,为 “工学结合”奠定了基础。
(二)工学结合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加强校企合作,形成课程教学、企业互动,共同合作参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使学生提高实操能力,从“准职业人”成为职业人。
1、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结合、服务技能与智力技能结合、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结合、教学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将职业技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企业的工作与其课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实现与就业岗位实行零对接。
2、实施紧密型“工学结合”模式,学生每个每学期两周的校内实训与假期社会实践相结合;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第五学期进行毕业实习,第六学期顶岗实习,3 实施工学结合。学生实训、工作的情况由学校主导和监控,由学校和实习企业共同考察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
三、教学内容
本专业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坚持以“学校教育,育人文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原则,不断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业务素质教育的融合,提倡技术中的人文精神,在技术服务中渗透对人的关怀,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在传授具体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具备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行为能力;具有自信心、责任感、竞争力、合作情、创新劲等意志品质;能够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根据应用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等方面,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和课程目标如下:
(一)课程定位
应用英语专业根据近年来英语人才需求的发展特点,在进行了充分调查和分析之后,结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设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体现本专业特色的主要是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环节。
本专业面向全国招生,以河南省生源为主,体现市政府“立足焦作,服务焦作”的号召,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应用英语课程特色,本课程以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涉外应用人才尤其是涉外文秘为目标。专业必修课程以《综合英语》和《文秘英语》主干课程为核心,并建设基础英语类、职业能力类、职业操作技能类和拓展类四大课程群。专业选修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程的有益补充,分为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两大类别。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除入学教育与军训(2周)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10周)之外,综合技能训练达到22周。
(二)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达到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有一定的英汉翻译能力,能够胜任日常和专业口、笔译工作;掌握基本语言学知识与 4 理论,具有较好的语言使用能力;掌握英语教学基本理论,具有从事英语教育的基本技能;掌握英语国家概况、公关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对外交际素质;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无纸化办公的基本能力;掌握第二门外语(日语)。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掌握邓小平基本理论、了解现代中国革命史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工作;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实践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熟悉商务文秘基本业务,能适应英语文秘工作上的所有岗位。
创造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特殊问题的处理能力,能分析和处理英文秘书工作以及其他文秘服务工作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创造、设计、策划等能力。
就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经过实习、实训等“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全面掌握就业技能、就业途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就业、自主择业打下坚实基础。
创业能力目标:以学生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基础,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创业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课程内容模块
本专业的课程内容模块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课、和公共选修课五大模块。其中,公共课程包括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其主要作用是使学生达到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为构建学生的基本素质提供良好的基础,共有32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达到本专业的专业技能要求,共有822学时;专业选修课的主要作用是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学时392;实践教学课的主要作用是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的社会协调沟通能力,为顺利走上社会岗位打好基础,实践教学共34周,1020学时;公共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拓宽学生的 5 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160学时。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内容选取,理论与实训穿插进行。
四、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课程的重点、难点
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职业技能;难点是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中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做出正确判断和规范灵活的处理。
(二)解决办法
1.由“双师型”教师授课,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将讲授、案例教学、讲练结合、体验式教学、情景教学、问题探究、项目设计等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从事工作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聘请行业专家和学者授课
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上实践课,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实践训练,有更感性、真实的认识;聘请行业专家、学者做讲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行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对专业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对前途充满信心。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只在课堂中讲解重点,解释难点,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采取“课堂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交流、互动、探讨旅游业发展新模式。
4.加强模拟与情景教学实训,掌握职业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实训室,加强导职业技能和技巧模拟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工作过程中的规范及技巧,突破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5.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我系的模拟实训室为平台,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根据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要求,以多种形式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变能力。
6.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安排学生实际的教学顶岗实习,让学生独立进行工作。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工学交替、顶岗学习的目标,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五、产学研结合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我院应用英语专业的具体情况,根据教育部和学院的有关指示精神,在未来几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力度,积极地走出去与企业沟通联系,进一步扩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继续增加校外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就业、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我系在本年度要在原有已经与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情况下,继续加大与企业间的联系力度,扩大外联企业的数量,同时也要考虑企业与校内教学的相关性。加强引导,形成社会需要为方向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办学全过程均由校企双方合作完成。
(二)实施校企业人员间的互聘力度,加强沟通,互利互惠
继续加大与外联企业间的人员互聘力度,增加来我院讲学的专家数量,同时也要增加我院教师下企业实践和提供服务的人数。相关教师到实习基地去参观、考察,了解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各教研室及相关教师到企业考察,充分了解行业发展的态势,重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聘请企业的专家到我系各专业进行专题讲座,为学校注入来自生产和实践第一线鲜活知识。
(三)组织学生到相关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实训,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
组织学生到相关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或实训,做好学生在企业实习或训期间的组织工作。一方面要按照实习实训计划来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内容,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不要让学生对实习单位的生产和运行秩序带来不利影响。加强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学生可提早到单位进行实习,学生既得到了实惠,又顶班上岗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在此期间,可以向有关单位推荐我系的毕业生,让他们可以顺利工作。
(四)加强企业与学校间的科研合作力度
加强与实习实训基地间的合作关系,加大教师参加企业科研项目、生产管理的力度,让更多的教师能将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同时,在教师申请立项研究课题时,也要聘请企业的专家参与,使课题的研究更具实际意义。
(五)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力量,促进专业建设
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对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来院进行交流,对本专业的建设进行研讨,请他们出谋划策。并根据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部分有关部门领导、企业家和专家进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此外,专业教员将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保持密切联系,随时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家、专家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六、实践(实训)课教学内容
(一)课程目标
课程实践教学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理论知识的运用为途径,以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其工作过程中处理问题的技巧。
(二)设计思想
依据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应用英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更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设计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结合、动作技艺与智力技能结合、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结合、教学实训与实际工作结合,把“模拟实训——情景教学——总结提升——顶岗工作(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过程贯穿到整个实践教学中。
(三)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设计了“模拟实训——情景教学——总结提升——顶岗工作(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过程,在实训室、校园内、实训基地、定岗单位等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实践与训练的实施方式主要有:
1、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构筑课堂内实践教学体系。
2、校内课外模拟实践活动。
3、学生自主举办的实践活动。
4、实训基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四)教师指导方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模拟实训环节是教师在实训室组织设计工作场景、学生模拟操作;情景教学环节教师引入工作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提升环节以学生自我思考和总结为主,老师加以正确引导;顶岗环节学生进入合作基地进行企业实训和顶岗工作,教师指导学生规范操作。
(五)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考核内容与方法
(一)校内模拟实训
根据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课题内容完成情况、出勤情况和口试情况进行考核。
(二)校外顶岗实习
采取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考核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回校时,向指导教师提供实习期间完成的实习报告、实习总结和实习单位考核评语。指导教师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考核。不合格者没有学分。
八、创新与特点
(一)本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创新之处
在实践环节上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个阶段。通过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使学生能在校内的实践教学中体验到现场工作的过程,具备初步的工作技能,为校外实习做好了准备,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时间。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和锻炼机会。
(二)本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特点
实践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指导实践操作,保证素质不同的个体都得到了训练。
实践教学的实施保障了学生掌握工作能力,并能提前进入行业从事实际工作。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迅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在校学习期间可以到企业里进行顶岗工 9 作,通过工作进一步提高,实现“工学结合”,有助于职业素质的养成。
九、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制定的实训教学指导书和《实训教学大纲》等配套实验教材,对实训教学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课程实训教学的实施做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程序安排,对实训的教学项目提出了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
列出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能力点、素质点,明确各阶段的模拟实训内容。按制定的实训教学程序、步骤、要点要求学生完成各环节的实训,熟练掌握职业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十、实践性教学环境
(一)校内外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建设
内部环境:本专业目前可供使用5间语言实验室和1间文秘模拟实验室。外部环境: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已有6个校外实训基地:焦作市对外贸易公司;孟州市华兴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焦作市飞扬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焦作市恒桥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焦作市惠民人力资源有限责任公司;焦作市惠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从而满足本课程校外实践教学环境的需求。
(二)网络教学环境
学院建有快捷、方便的校园宽带网,并且开通了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对学生全天开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具规模并经常保持更新。多个高配置网络机房和可以上网的多媒体教室完全可以满足网络教学需要。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教学录像资料要点;实训实习效果(作品)评价并举例说明学生在相应专业技能竞赛中的获奖情况]
十一、来自各方面的评价
(一)社会评价
本专业2008年有了首届毕业生,对2008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尚有不足。但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表现非常满意,认为我们的学生工作适应快,技术上手快,头脑 10 应变快。
(二)校内专家评价
多年来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考试考核等多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注重教学实效、效率,保证课程系统性、科学性与学习的灵活性相结合。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教学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丰富、生动,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特点。
第二篇:特色校建设总结报告
舞阳中等专业学校
省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2014年10月,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成为第三批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建设项目学校,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全校广大教职工高度重视、齐心协力,积极推进了特色学校建设项目的各项工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建设任务,现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概况
舞阳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69年,其前身是舞阳第五高级中学,1993年改办为舞阳县第三职业高级中学,2002年更名为舞阳县职业高级中学,2003年更名为漯河市舞阳中等专业学校。
漯河市舞阳中等专业学校是舞阳县唯一一所综合性全日制公办中等专业学校,现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学前教育、运动训练等实用性强、又易升学的专业。学校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多年来高招对口升学稳居漯河市之首,为天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获得“河南省骨干职教中心”、“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省级与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等荣誉称号。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初步的汽车设计能力并能从事汽车制造、检测、维修、营销、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是我校重点专业,发展前景好,专业教师团队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
二、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的总体情况
我校特色学校建设项目预算总投入1590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3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预算投入650万元,企业行业配套预算投入330万元。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基础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基本完成了绝大部分特色学校预定的建设任务。
根据特色学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要求,我们推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建设,开展了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大为改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快速成长,教育科研水平大大提升,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进步,人才培养取得新的成绩,完成了特色项目的预期目标,学校的内部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项目建设的成效
1.办学体制机制。我校现开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学前教育、运动训练等9个专业。学校积极探索校校合作、校院合作等新型办学模式,在着力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开办成人在职学历教育本、专科班和短期培训班,形成了普通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自主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2.办学经费。2015-2016特色校建设总投入3501.5486万元,其 中省财政投入218.497万元,县级地方政府配套300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03.7181万元,学校自筹179.3335万元。
3.实习实训。学校配备了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实训场所,建设有发动机实训室、变速器实训室、电器与空调实训室、食用菌实训室、植物与花卉实训室、种子实验室、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实训室、计算机组装维修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基地,学校现有58个校内实训室基地86个实训室教室。目前我校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35个。学校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制定实训教学计划,组织专业技能课程实训,校内专业技能实训课学时占总学时的31.5%,所有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全部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不少于8个月的顶岗实习。
4.双证书。学校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所”,面向学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鉴定所开设有汽车维修工、园艺师、宠物医师、报检员、普通话证、导游证、计算机操作员等技术种类。2015年,我校毕业生1143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1143人,其中获得资格证书人数为1100人,双证书获取率达96.2%。2016年,我校毕业生1122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1122人,其中获得资格证书人数为1122人,双证书获取率达100%。
5.专业教师。学校拥有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素质较高、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8人、兼职教师27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52人、中级职称60人、初级职称34人,学科带头人11人,“双师型教师”74人。2015年,专任教师共计完成授课任务68743学时,2016年完成72035学时。兼职教师均是行业企业聘请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一年多共计完成5382学时的 授课任务。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加强教学纪律管理,建立了良好的校风;开展多种形式技能竞赛,形成了校、市、省三级大赛体系,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教学活动成果丰硕,2015—2017年共有6人获得省级优质课奖、22人获得市级优质课奖,6人获得省级优秀课件奖,3人获得市级优秀课件奖,3人获得市级优秀教学论文奖,3个课题被省教育厅批准立项研究,有9人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6人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64人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
6.校企合作。学校注重与地方企业的密切合作,与35家企业单位签订了院校共建实习基地协议书,实习企业涵盖各专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形式,校外实训基地设施先进、设备优良,能够充分满足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合作企业承担着各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任务。
7.就业情况。学校倡导“就业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新理念,把打造学生就业力,提高学生就业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目前已与35家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招生就业指导科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毕业生首次就业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通过对口升学到高校深造,二是到相关企业就业。2015年毕业生1143人,就业人数1143人(包括对口升学的学生),初次就业率为100%;2016年毕业生987人,就业人数987人(包括对口升学的学生),初次就业率为100%。
8.信息化建设。我们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数字化校园。积极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职业教育学习新模式,教师配置 了笔记本电脑,学校建成了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图书管理等全部实现网上管理自动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项目建设的保障措施
1.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发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豫政[2012]70号)精神,我们制定了“特色学校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全员参与、专家评估”建设原则,开展特色学校项目建设。
2.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张铁民为组长、副校长李孝红、周永胜、谷建新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实施特色学校项目建设工作。
3.规范特色学校建设专项资金,按照“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由财务科统一进行财务管理,设置单独账簿进行明细核算,专款专用,专账管理。
4.建立“推进会”机制,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的沟通交流平台,进行工作布置,各子项目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情况,讨论、解决问题,促进项目的建设。
5.设立专用文件柜。专用文件柜按照《任务书》的内容结构,形成各子项目文件夹;特色学校建设办公室专人对文件柜材料进行管理,平时收集、及时整理材料,方便掌握进展情况和校内检查、督促 5 工作。
三、各项建设内容的工作完成情况
(一)深化校企合作
学校积极探索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经营产教结合之路,组建了由学校、企业领导、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并制定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充分发挥行业企业技术、物质、人才资源优势,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和见习、实习场所,学校为企业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切实达到校企一体、互利共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过硬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定期与顶岗实习基地组织交流,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企业实践,提高专业课教师临床技能和工作能力;聘请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校从事专业课教学工作,实现了专业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互通互用。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校院合作、顶岗实习” 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制订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加强了校内实训基地投入,密切了校企合作,建立了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实验、实训、实习资源,通过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学校重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建立了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职业技能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精简理论课讲授,增加专业技能训练课,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学校建设了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技能课实验室,如兽医临床诊疗实训室、微生物与检验实训室、汽车实训室、电工技术实训室、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室、数字电子技术实训室、电子仿真实训室等实训室;建立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技能大赛制度,编制了实践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大力倡导能体现“教、学、做”合一原则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之中理解和感受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专业课采用了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场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深化了知识,强化了技能。改革考核模式,实行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专业技能课考试内容和形式与资格考试相接轨,全面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我校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显著提升。在参加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技能竞赛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三)提升基础能力
经县发改委批准,为改善县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全县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县政府预投资12000万元在舞阳新区(东临珠海路,南临重庆路,西临浦东路、北临四环路)建设新校区,该项目占地190.77亩,总建筑面积85400平方米,其中新建基础教学和生活用房建筑面积62250平方米,新建实训实习基地建筑面积23150平方米,同时采购一批教学及实验实训等设备。
学校图书馆藏书达36543种110727册,期刊103种,光盘、课件1501种2450册,工具书910种1131册,过刊5956种11074册;教学实验设备新增18480台/套,设备总值达到1240.5667万元。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制定了详细的建设规划。
2015年以来,学校加强了多媒体教室建设,添置了计算机、投影机等设备,基本满足了多媒体教学的需要;装备了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党务管理系统、会计电算化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学生食堂管理系统,实现了管理的自动化。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用中心等数字化场所和设施,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运用于教学、教研、管理等方面,建立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数字化校园,努力建成支持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办公和领导决策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
四、项目资金投入、使用与管理情况
(一)项目资金预算的总体情况
根据省财政厅、教育厅对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我们编制了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项目资金总预算,项目总预算1590万元,实际投入3501.5486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218.497万元,县级地方政府配套300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03.7181万元,学校自筹179.3335万元。
(二)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分析
在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的一年多间,我校逐步完善硬件、优化软件,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在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基础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打造、精品课程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办学活力明显增强,办学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五、项目建设的创新点与示范作用发挥情况
(一)项目建设的创新点
1.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2015—2016年我校培养职业中专毕业生2265名,为我市各级行业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通过工作实践锻炼、校内外培训与培养、开展教学研究、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措施,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技能,打造了一支道德高尚、技能娴熟、专业基础扎实、整体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3.注重实践技能训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建立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编制了实践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健全和完善了技能大赛制度,注重强化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定期开展校级技能竞赛,积极参加省、市级护理技能大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项目建设的示范作用发挥情况
1.技能竞赛成绩优异。学校制定有完善的技能大赛制度和竞赛标准、竞赛方案,实践技能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在2015年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三等奖,1人获得个人二等奖,2人获得个人三等奖;2016年获得团体三等奖,1人获得个人二等奖,1人获得个人三等奖。
2.新校区即将投入使用。目前,新校区一期工程包括教学实验楼、学生公寓楼、后勤综合楼(餐厅)、体育场等,预计2018年底能搬入新校区。
六、存在问题及“后示范”建设中的努力方向与拟采取的措施 毋庸置疑,特色校建设学校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但由于项目建设时间短、任务重,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1.硬件设备采购的时效及投入对建设任务的实施有影响
在实验实训设施的建设项目中,根据财务制度,均以政府采购及自行招投标方式进行,其资金投入与完成时间与方案中的预算和计划有出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设备、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建设子项目的进展。因此在少数硬件建设子项目的资金上和进度上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必要的配套资金,以保证建设质量。
2.校企合作的深入,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政策导向
学校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合作深度与广度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这份成绩来之不易,非常艰辛,人力、物力、财力耗费较大。要使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继续深入,轻装上阵,仍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政策导向,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扶持、实习就业法律法规的制度完善等方面,建立实质可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让学校放心,让企业舒心。
3.必须要高度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建设期内,通过自身建设和参加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初步建立起了各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获得了课件、教案、题 库、标准、视频等多种数字化图文资料,成为宝贵的示范校建设成果。但是,参与的力度还是不够大,主动性欠强,获取的成果面欠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学校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谋求更好地发展。
二〇一七年五月
第三篇:应用英语专业
应用英语专业(海事方向)
培养目标:为适应海西经济区的发展,应用英语专业(海事方向)立足于
漳州港作为海西经济发展先行示范区的优越地理位置。专业培养面向港务公司、外轮代理公司、国际航运公司、国际物流管理公司和国际贸易公司等企事业部
门的业务管理人员,学生可考取货代证、海事管理师、物流证、外销员、英语
翻译、报关员证、电子商务师、国际商务单证员、商务英语口语和商务等证书。
主干课程:综合英语、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语
写作、航运英语、物流英语和集装箱运输管理、英语基础口译、船舶与航海概
论、电子商务常识、海事法常识、涉外公关礼仪、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单证、外贸与运输英语函电、商务综合实训、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和毕业顶岗实
习等课程以及商务英语翻译、现代物流和标准日本语等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拓
展课程。
就业方向:学生可从事物流管理、集装箱运输、报关商检、航运管理等工作
岗位的业务管理人员等工作。
第四篇:英语专业特色
湖北工程学院特色专业申报材料
申报专业:英语 申报类别:特色专业 申报学院:外国语学院 申报日期:2015年10月25日
一、英语专业介绍
英语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专科生,从1978年至1999年,英语系(科)只有一个英语教育专业,招收三年制专科生。1997后和1998年分别与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学院职合招收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得文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2000年6月开始独立招收和培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2003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学位授予权。英语本科专业于2008年开始设置了三个方向:师范方向、翻译方向和国际贸易方向。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语言基础扎实,相关学科文化知识丰富,适应能力强,能在教育、经贸、文化、旅游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管理、研究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服务。根据学科及专业发展需要,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设立了英语理论课教研室和英语基础课教研室。目前英语专业建设有校级精品课程3项:《高级英语》、《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基础英语》。同时建有院级研究基地——英美文学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和跨文化交际中心。
二、专业负责人简介
鲁定元,男,1963年10月生,湖北孝感人,博士,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三级教授、院长。1986年8月原孝感师专留校任教,1989年8月至1990年8月赴英国进修一年。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于199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在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深造,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学教育,曾获“孝感地区十佳青年”、“湖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参编教材5部,论文集2本,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校级项目2项。
三、师资结构分析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6人,占专任教师的20%;副教授7人,占专任教师的23.3%,讲师17人,占专任教师的56.7%;已获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4人,占专任教师的13.3%;已获硕士学位22人,占专任教师的73.3%。45岁及以上教师8人,占专任教师的26.7%,35岁-45岁教师15人,占专任教师的50%,35岁以下教师7人,占专任教师的23.3%。外国语学院常年聘请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专家3-4人任教,约占专任教师的5%。
四、英语专业特色
(一)主辅并进 国际视野 专业思路鲜明
自1997年开办本科英语专业以来,外国院学院一直秉承“严以治学 诚以立身”的校训,落实学校“一主两翼多层次开放办学”战略,于2009年开展英语专业双学士教育,并协助学校搞好研究生英语教学。经过几年的努力,英语专业及其双学士学位教育坚持“小班教学 优质控量”的办学理念,教学质量在校内均享有很高的声誉。六年来,英语专业双学位招生一直是校内最热门报考专业,也是淘汰 率最高的招生专业。报名人数稳中递增(2009年89人;2010年99人;2011年106人;2012年166人;2013年186人;2014年158人,2015年115人)。在2012年的考研名单中(非英语专业),有53人是英语专业双学位毕业生,为学校的考研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国际视野 开放办学”是英语专业的办学之魂。近六年内,已有30多位教师和50多名优秀学生赴国外学习和交流,其中已建立长效合作关系的有英国的胡弗汉顿大学、约克大学、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美国的林奇堡大学、北阿拉巴马大学、西北拿撒勒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等。同时,接受了60多位留学生来校交流学习。另外,多位老师曾赴香港、澳门、马来西亚、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参加了外语教学(或翻译)国际性学术会议。
外国语学院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与武汉剑桥教育公司联合成立了海外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咨询办理机构,为学院师生以及孝感地区的学生提供“一站式”出国留学和国际交流服务。国际教育项目包括常规的留学项目,以及大学生留学直通车、高中生留学预科班、各年级学生海外寒暑期游学及交流、美国暑期带薪实习、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海外打工旅游签证项目等。
目前,英语专业方向明确、规模稳定、发展稳健,与同类院校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二)立足地方,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
1、外国语学院(原外语系)自2000年正式开办英语专业本科学历教育以来,为湖北省培养了3700多名优秀的中小学英语教师。2007 年承担了农业部“南南”工程英语培训任务;2007年和2008年两次举办孝感市“中职英语教师培训”;2008年至2009年举办汉川初中英语教师脱产培训班;2009年举办云梦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班;2010年举办孝昌小学英语教师脱产培训班。近五年来,圆满完成了“国培计划”英语骨干教师置换培训项目,共计培训中小学骨干英语教师193人(其中2011年40人,2012年42人,2013年46人,2014年29人,2015年36人),积累了丰富的教师培训经验,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认可和好评。
2.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外国语学院积极走出校园,推进科研和教学成果产业化和社会化。近几年,与爱普科斯电子(孝感)公司开展英语口语强化班合作、与湖北航天医院进行职称英语培训班合作、与鄂北地质大队进行英语口语强化培训班等等。
3. 依托孝文化,开拓国际视野
外国语学院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积极开拓国际视野,成为地方和学校对外沟通的桥梁。从2007年起,外国语学院连续四届承担了在我市举行的主题为中华孝文化国际研讨会的翻译和口译任务。2014年9月,“重阳与亚洲孝道文化国际论坛暨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在我市举行,我院教师和学生参与了会议翻译、口译及外宾接待工作。另外,在我院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心的组织下,我院成立了海外孝文化研究团队,通过申请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为孝文化“走出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课堂内外 苦训技能 教学成效显著
“课堂内外 苦训技能”在外国语学院人人皆知,是英语专业的办学之根。“稳课堂,抓课外”已成为专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口头禅,创设口译小组、演讲沙龙、话剧协会等专业性学生团体,利用好课外的分分秒秒,开展课外专业技能训练。通过多年的坚持与努力,已经形成了有效的管理体系,培养了稳定的导师团队,建立了合理的激励机制。
从成效看,2011年的TEM4通过率达到92%,近三年平均通过率为8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TEM8平均通过率为7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专业考试成绩在省内同类院校处于领先地位。毕业生考研率年均超过15%,2014年30人考取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每年荣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2-4篇。近三年内,20多人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一、二等奖;2人“口译杯”全国口译大赛和“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二、三等奖;2人荣获大学生英语演讲赛(湖北赛区)二等奖;1人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竞赛二等奖;2人荣获“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教学竞赛二、三等奖。3人获“湖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二、三等奖。每年有20多人获湖北翻译大赛一、二、三等奖。
第五篇:101班关于建设特色班级总结报告
101班关于建设特色班级总结报告
对于 101班,我任教两年,这两学期学校提出建设特色班级的思想理念,我也一直在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特色班级呢?首先本人要有特长才好培养建设特色,而且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很好的操作性。我也一直在苦苦思考寻觅。正好去年钟老师找我说我准备在六年级培养一批同学进行体育训练,为市级运动会做准备,于是我想那就建立一个运动特色班级吧,况且我想,全部学生都在住校,现在的孩子那么的娇生惯养,就像花盘里的盘花,让他们多运动,才能健康快乐成长。
开始行动了,在家长会上我提出了这相思想,家长很支持,好多家长第二周就马上买了很多球给孩子,可见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同时 我要求钟老师多选一些同学参加早晨校级体育训练,很快出现了一些小成绩,最后有唐美娜,许珊珊,等六个同学入选校队,代表学校参加玉林市的运动会。
同时鼓励学生多报学校的运动类兴趣班,形成人人爱运动,做运动的气氛,每天放学或者饭后篮球场多是101的学生占了,一种运动的风气渐渐形成,同时,每周周会都进行统计表扬。
可是后来,由于学校的活动工作多,又是毕业班,学生比较紧张,我个人有时顾及不来,后来慢慢放松了一些,不能持这以恒,这个运动特色没有等到更好的展现。今后我会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以后做得更好。特别是要进行比赛性的活动,更能激发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