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工程专业(高级)公需课程作业
公需课程作业
6、什么事产学研合作创新?举例说明。
答:产学研就是企业依托大学或科研机构一同进行产品的开发,既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又可以反哺科学领域的科研经费,将科学技术切实转化为生产力。
7、如何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答:
一、开展学术活动
大学的基本宗旨是发展学术、追求真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让学生早日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养成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培育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开设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动态,为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社团,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学生科协或科技指导小组,以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并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课外科技活动或科技实践的学分。通过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给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造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和鼓励学生参与助学助研活动。让学生提前介入科学研究,能使学生适应创新环境、培育创新品质,如举办学生科研课题活动等,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二、实施课堂改革,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堂是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创新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去。课堂教学直接反映创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引导式、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这是时代赋予教学的全新功能和要求;要在教学中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教师应将探索性、动态性、综合性、合理性、个性化教学原则贯彻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大学生一项基本技能,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这一能力,可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之提高。
通过社会实际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使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专业、学生、社会的关系。
三、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创新情感,发挥学生创新潜能
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全方位地保护大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然而,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学生就像一堆等待加工的零件,经过一道道程序,被铸成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削弱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师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当然,发展学生个性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如果这样,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误入歧途。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它是实现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突破教育环境的限制,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表象形成和语词的丰富更为容易,这样,学生的感受和情感的表达才会分化性强、细腻度高、节制性好。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提供容量大的课件和信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这些诉诸感觉的内容都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成为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学习经验。
四、培养学习能力,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新知识的层出不穷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加快,各学科之间又存在着分化、综合,只靠学校阶段性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求。新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不断出现,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学习已成为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阿尔温•托夫勒的这句名言已经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新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主动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的束缚,在营造学习化社会的过程中,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即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并且明确学习是无墙的,随处可学。因此,创新的关键就是学习——学习接受新知识,创造发展新知识。
8、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是:(1)社会经济结构以服务性行业为主(2)专业和技术阶层逐渐成为职业主体(3)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4)人们更加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9、人类能源危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什么?
答:
一、能源危机迫在眉睫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然而,由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石油储量的综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极限,大约为1180~1510亿吨,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开采量33.2亿吨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天然气储备估计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年开采量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内枯竭。煤的储量约为5600亿吨。1995年煤炭开采量为33亿吨,可以供应169年。铀的年开采量目前为每年6万吨,根据1993年世界能源委员会的估计可维持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核聚变到2050年还没有实现的希望。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最终葬送现代市场经济。事实上,近10年来,中东及海湾地区与非洲的战争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与分配而引发。这种军事冲突,今后还将更猛烈、更频繁;在国内,也可能出现由于能源基地工人下岗而引发的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总之,能源危机迟早会爆发;它的爆发将具有爆炸性!
二、克服能源危机的出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资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是出于生存的原因;与之相连的是世界经济可获得持续的发展。在这种世界经济中,高科技术和生态可以承载的区域性经济形式将得以发展。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如下方面: 以太阳能的利用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潜力极大,据天文物理学家的计算表明,太阳系还能存在45亿年,每年太阳提供的能量是世界人口商品消费量的1.5万倍。光伏电力的应用 如在德国每平方米每年的平均日照量为1100千瓦时。电力的总需求量约为5000千瓦时,光伏技术的年平均功率约为太阳辐射量的10%。依*光伏设备生产5000亿千瓦时的电力,需要5000平方公里的光伏转化模板面积。明智的做法是用相关设备安装在建筑物的表面,在德国,这一做法意味着只需不到10%的建筑物顶部。光热利用 在中欧和北欧等缺少阳光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完全依赖阳光供暖的建筑物(应用比较理想的热与热交换系统)。生物质燃料能源 目前全球农用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约有4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森林覆盖,荒漠地区的面积约为4900万平方公里。光合作用的年产量(包括自然生长的植物和粮食生产)目前大约是2200亿吨干坏料,这大约相当于每年80亿吨生化资料所提供的能量,只需不到1200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和林地面积(不计沼气的能力)。氢能源 利用自然界大量存在的水,由电解水产生氢或由太阳能光催化水分解氢。小水电与潮汐发电 也可提供可观的电力。风力发电 丹麦是风力发电大国,现有6300座风力发电机,提供13%的电力需求。总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潜力很大,完全可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的需求。
10、学习本门课后心得体会及意见。
答: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换代异常迅速。作为国家一名职工来说就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
第二篇:2010公需课程作业
6.什么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举例说明?
答:就是生产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合作开展的技术创新,可以利用大家的互补性资源。好处是:提高创新成功率,加快创新速度,分担创新成本等。比如RFID方面、新能源开发与应用方面就存在产学研合作。近年来,我国不少创新型企业活跃在国际合作舞台上。长安福田、奇瑞、吉利等汽车企业走全方位引进外国技术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之路,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吸纳和聘用人才,委托国际著名专业设计公司开发车型,加快基础创新。
天津大学与跨国公司合作成立并运行25个联合研究开发机构,上海中外联合实验室已达140多个。我国TD-SCDMA、AVS国际标准的战略联盟已经取得可喜成绩。以AVS(音频视频数字编码)为例,经过以我国产学研为主体的创新团队的努力,以开放的思维,兼容的思路,在国内国际互动中推进标准的建立和产业应用中发挥了作用。2005年5月,AVS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同年12月 “基于AVS标准的数字视频广播编码播出与接收系统”顺利通过鉴定,AVS标准完备性和可实现性得到了事实验证。
广东中山方面,2006年底,广东省共有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408个,比2002年增加1倍多,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3个,数量居全国前列;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公共实验室114家,比2002年增加54家,数量全国最多。
7.如何提高一个人创新能力?
答:1.启迪并激活自身的创新意识。
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试着把学习中的“记”向“问”的转化,勇于提出问题,摆脱思维定势,对问题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2.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
健康的心理,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心态;良好的自信,对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恰当认同与相信;灵活的思维,在追求目标过程中不受思考角度的影响;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思想系统中弥散浸润着思新求变的意向与冲动;明确的目标,对未来自我有清楚的设计与追求,理想目标要清晰、可行、有价值;恒久的耐心,在追求目标创新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目标实现的高度期待;坚强的意识,为达到目标而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状态;坦诚的合作意识;现身精神,对新事物中蕴含真理的无私热爱与忘我追求。
3.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多看看意义深刻的电影、电视节目,并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使自己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本;坚持每天写日记,把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感记录下来,相信生活不会亏待一个热爱它的人。
创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各种创新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使自己的创新思维立足于更高的平台。
8.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征:
1、经济领域的特征:(1)劳动力结构出现根本性的变化,从事信息职业的人数与其它部门职业的人数相比已占绝对优势;(2)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信息经济所创产值与其它经济部门所创产值相比已占绝对优势;(3)能源消耗少,污染得以控制;(4)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资源。
2、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特征:(1)社会生活的计算机化、自动化;(2)拥有覆盖面极广的远程快速通讯网络系统以各类远程存取快捷、方便的数据中心;(3)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加强;(4)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3、社会观念上的特征:(1)尊重知识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之风尚;(2)社会中人具有更积极地创造未来的意识倾向
9.人类能源危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什么? 答:挑战:未来的能源安全无非依赖于以下4种模式:
1、发掘现有的能源储量。
2、海外开采。
3、直接进口。
4、能源替代技术。这4种方案进行逐一分析后,我们觉得能源的可选择性更加有限了。首先,已经没有多少人对于我们现有的储量再抱更多期望,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石油,矛盾的焦点也在这里。未来20年内,中国的私人汽车饱有量将数以亿计,石油消费量毫无疑问会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据地矿部门分析,届时国内的开采量最多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3,可以说,寄希望于国内储量的开采是非常不现实的。国际油价持续运行于牛市轨道之中,高油价使得不少市场人士惊呼“能源危机”来临。机遇:能源危机在客观上鼓励资本市场充分发掘能源危机主题下的投资机会,希望借助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更有效率地支持中国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能源危机并不可怕,面对能源危机,我们需要提高能效、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机会。在现有的分工条件下,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工业制造业蓬勃发展,需要更多的有效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不仅有利国家长久发展,也是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10.学习本课程后的心得体会及意见。
第三篇:公需课程作业(2010)
公需课程作业
6、什么是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举例说明 答:(1)“产”指企业,“学”指高等院校,“研”指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结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该系统的核心部门,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研、成果、育人、信息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所以,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的创新模式日益促进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三者合作开展的技术创新,可以利用大家的互补性资源。好处是:提高创新成功率,加快创新速度,分担创新成本等。
(2)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案例: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从街道小厂跃升为行业老大的发展轨迹。特变电工从创业之初就坚持走“加强产学研合作,坚持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合作,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技术创新网络,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变电工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获得了电缆变压器、智能变压器和太阳电池板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培育了特变电工的太阳能产业,并迅速推动这一产业进入全球太阳能产业供应链。依托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网络,特变电工先后承担了国家多项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课题,在直流输变电等关键设备研制、太阳能发电及电子铝箔新材料等世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到目前为止,特变电工已申请专利370项,有184项获得授权,成为我国专利申请百强企业之一。特变电工在沈阳、衡阳、新疆和天津建有4个变压器生产基地,年产值超过50亿元。特变电工参与过我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项目,产品远销五大洲近6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特变电工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以及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是我国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唯一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集团,也是推动我国变压器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主导力量。经过17年的创业发展,特变电工从一个街道集体企业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变压器、电线电缆、高压电子铝箔新材料、太阳能核心控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出口企业,成为国家重点培育的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重大电力装备制造和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
7、如何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答:个人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观察、想象、抽象、分析、类推、建模、展现、协作、更换思考维度,更换认识模式以及综合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创新者个人可以同时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锻炼,以提高自已的创新能力。
(1)自我锤炼。专业技术人员围绕提升个人创新能力而展开的自我锤炼,是指以“我”为行为主体而展开的创新能力锻炼过程。专业技术人员均通过正规教育及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是个人创新能力的基础。个人创新能力更主要地表现在创新思维的掌握和运用上,能够熟悉运用创新思维,才能够熟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实现创新目的。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锤炼不但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的过程。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其最大的奥妙在于思想的碰撞、移植和借用,在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乃至思维方式的变换。创新的灵感每每产生于思想的碰撞、移植和借用过程之中。
(2)在协作中锤炼。“在协作中锤炼”是指以“我们”为行为主体而展开的创新能力锻炼过程。在此过程中,创新者个人通过参与有组织的创新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但他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再是“我”而是“我们”。群体意识淡漠的人是很难甚至无法完成这种修炼过程的。因此,一个真正的创新者必须时刻保持开放而宽容的心态,必须善于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思想、构想或见解,同时必须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善于参加共同探讨、研究和行动。(3)在学习中锤炼。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是探索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活动,而个人的创新机会和创新实践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通过学习专家学者总结的理论和方法、学习他人的创新实践来提高自已的创新能力便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学习成功的创新案例,特别是通过学习借鉴创新环境大致相同情况下的成功案例,对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创新案例中有个人、也有团队集体的思维与行动特点,有个人和团队在创新活动中的经验教训,因此可以分别从“我”和“我们”的角度去揣摩和借鉴。
8、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是:(1)社会经济结构以服务性行业为主(2)专业和技术阶层逐渐成为职业主体(3)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4)人们更加关注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9、人类能源危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什么? 答:(1)人类能源危机面临的挑战:未来的能源安全无非依赖于以下4种模式:1)发掘现有的能源储量;2)海外开采;3)直接进口;4)能源替代技术。这4种方案进行逐一分析后,我们觉得能源的可选择性更加有限了。首先,已经没有多少人对于我们现有的储量再抱更多期望,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石油,矛盾的焦点也在这里。未来20年内,中国的私人汽车饱有量将数以亿计,石油消费量毫无疑问会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据地矿部门分析,届时国内的开采量最多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3,可以说,寄希望于国内储量的开采是非常不现实的。国际油价持续运行于牛市轨道之中,高油价使得不少市场人士惊呼“能源危机”来临。(2)人类能源危机面临的机遇:能源危机在客观上鼓励资本市场充分发掘能源危机主题下的投资机会,希望借助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更有效率地支持中国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能源危机并不可怕,面对能源危机,我们需要提高能效、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机会。在现有的分工条件下,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工业制造业蓬勃发展,需要更多的有效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不仅有利国家长久发展,也是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10、学习本门课后心得体会及意见。心得体会:
(1)创新首先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意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技术工作更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在技术工作实践中要强化创新意识。(2)创新要有先进科学的理论依据。创新活动不是简单随意提几个花哨的新提法,创新要有先进科学的理论依据才能真正推动工作的前进。要深化学习创新理论,使实践能找到理论依据,有理论的指导,实践才有序。
(3)创新要体现在实践活动中,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要按照这个精神去做。去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去寻求解决的方法。
意见: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特别是要针对在工作实践中开展学习。这种学习要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
(2)加强学习和交流,这样可以弥补不足,更有效地推动工作。特别是新老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学习,老技术员有经验,新技术员有知识和新的理念。新老结合能够互相学习彼此促进、共同进步。
(3)天下之事,谋之于众。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并且把这种创新能力切实付诸于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务,这也是创新的真正内涵所在。时代在进步,知识也要更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第四篇:公需课程作业2010年
6、什么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举例说明
答:就是生产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合作开展的技术创新。其优点在于合作者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减少风险,当然大也存在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学研各方面在经济上经常发生纠纷。例如,贵州南海机电有限公司为例,其原来是一个军工企业,而且其原来产品并不是金属拉板,由原来企业注册诞生了如今的新公司,从2000年建厂经过了产学研合作创新到2008年他的销售收入达到1.1个亿创造外汇300万美元,人均产值达到了100万。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使它从一个原来一个军工的在边疆地区的一个破产的企业变成一个人均产值非常高的一个先进企业。其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来进行创新,第一采用把工厂变为学校的培养基地,让贵州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来到企业进行实习或者进行研究工作,而把企业当中核心的问题和技术和他们联合作为他们的毕业论文或者研究生论文来进行研究,贵州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来完成企业关键问题的解决;第二企业把自己认为很有前途很重要的人才送到大学去进行培训;通过这两种模式使得我们这个企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7、如何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答: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人的创新能力通过培训可以提高70%-300%。第一知识和创造力是成正比关系,一个人的知识越多越丰富创造能力越强。科学家通过对杰出人研究,提出杰出专家出现要遵循10年理论。当知识水平高与一定程度时候,他不但不起好的作用也会给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知识结构对创造力的流畅性、变通性都会有很大关系。第二个人品质和创造能力的关系,创造性个人的品质是具有创造活动者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个人品质得内容包括热情洋溢的合作精神、科学理性的独立精神(不迷信敢于开拓和创新)、努力开拓的心理个性、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追求卓越的奉献精神。第三哲学基础理论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哲学”,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对知识追求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的化那么显然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的之母”,任何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是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学习哲学是提高科技工作者理论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第四创造技能和创造力,创新既能使包括了智力感情技能和动作技能,智力技能和感情技能对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影响是有很大的。第五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关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创新性思维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个体创造力的技术体现。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力而且都有无限的创造力。
8、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信息就是用符号信号或者消息所包含的内容来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由于信息具有知识的本性因此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由于集成电路的发明和发展,催生了计算机这样一个产业,计算机不仅仅是一个计算的工具,同时是能高速处理一切数字符号文字语言图像以至于知识的强大手段,因此,计算机产业就孕育出了信息化产业时代。信息时代的特点也就是集成电路发展所遵循的规律是摩尔定律,按照摩尔定理的叙述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十八个月翻一番,按照这个规律,所以我们集成电路不断的追求刻线越来越小处理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么集成电路消耗功率越来越这就是集成电路发展的特征,随着集成电路按照这个规律发展,那么信息大会战出现了。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以电子作为信息载体不够用了,所以要向以电子和光子共同作用信息产业发展,因为光子作为信息载体存储运算速度要比电子快得多,我们目前的通讯都是采用微波通讯,无论是地面的还是空间的,由于其存在弊端,世界各国都在发展用激光通讯代替微波通讯,按照理论计算她的信息传输量可能是微波通讯传输量的3到4个。因此,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随着信息量的输送处理存储的扩大,以电子作为载体已经不够用了,发展的趋势是以光子代替电子直到后来用光子作为信息载体,这是发展必然趋势。
9、人类能源危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什么? 答:能源危机迫在眉睫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然而,由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石油储量的综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极限,大约为1180~1510亿吨,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开采量33.2亿吨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天然气储备估计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年开采量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内枯竭。煤的储量约为5600亿吨。1995年煤炭开采量为33亿吨,可以供应169年。铀的年开采量目前为每年6万吨,根据1993年世界能源委员会的估计可维持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核聚变到2050年还没有实现的希望。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最终葬送现代市场经济。事实上,近10年来,中东及海湾地区与非洲的战争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与分配而引发。这种军事冲突,今后还将更猛烈、更频繁;在国内,也可能出现由于能源基地工人下岗而引发的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总之,能源危
机迟早会爆发;它的爆发将具有爆炸性!而我们面临的机遇是在能源日益减少的今天,人类被迫去发展新的能源种类,虽然被动,但是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10、学习本门课后心得体会及意见。
答:通过“创新能力”学习,使我对创新能力的内涵、意义和重要性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把握创新、创新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的方法。有助于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创新的精神开创特种设备检验工作的新局面。
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能力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给我留下了一个最深刻的观念就是:特种设备的检验需要创新,检验员是检验工作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在检验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面对新世纪的特种设备检验工作,我们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检验人员的核心素质。创新能力具体包括:
1、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2、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
3、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
4、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
5、强烈的实践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联系实际,对于创新,我有几点感受就是:
一、创新首先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意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特种设备检验工作更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在检验工作实践中要强化创新意识。
二、创新要有先进科学的理论依据。创新活动不是简单随意提几个花哨的新提法,创新要有先进科学的理论依据才能真正推动工作的前进。
三、创新要体现在实践活动中,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要按照这个精神去做。
如何在特种设备检验实践中培养检验人员的创新能力,我有三点建议: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特别是要针对特种设备检验工作实践开展学习。这种学习要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
二、加强学习和交流,这样可以弥补不足,更有效地推动特种设备检验工作。
三、天下之事,谋之于众。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检验人员的聪明才智,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并且把这种创新能力切实付诸于实际工作中,才能更快、更好的完成特种设备检验任务,这也是创新的真正内涵所在。
第五篇:2014交通工程专业学习心得、公需课、专业课
2014年交通工程学习心得
通过这次交通工程培训的学习,我感触颇深。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在解决其对策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硬件对策——道路设施建设、交通工具改进、土地使用结构调整、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等;软件对策——交通研究、观念更新、管理机制、交通政策、法规建设等。当前,各城市对硬件建设普遍重视,而软件建设则往往被忽略。
近20年来,我国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一些城市所出现的交通拥挤堵塞问题也是空前严重的。目前,全国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27个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已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0年代中后期,上海等城市中心区50%的车道上高峰小时饱和度更是达到95%,全天饱和度超过70%,平均车速下降到10km/h。为此,交通问题已经日益引发各城市政府的重视,并成为民众关心的焦点。2000年,国家公安部、建设部联合发文,要求全国部分城市实施道路交通的“畅通工程”,力图通过行政手段促进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协调,推动城市交通拥挤堵塞问题的缓解。尽管如此,实践中不少城市所体现出的重道路建设而轻道路政策理论研究,重交通规划而轻交通管理,重短期“政绩”而轻长远目标的某些倾向,使我们不得不深刻地思考以下问题。
一.道路交通拥挤的缓解在于整个道路交通开放系统的不断改进。
目前,许多城市里的交通问题是通过局部路段、局部道路交叉口的拥挤堵塞反映出来的。显然,按照西医“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观念,拓宽这些道路,在交叉口修建立交似乎是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但问题却很少这样简单。以美国的城市道路建设为例,城市里更宽更多的道路、立交在建成之初的确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草率地选择多修路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终导致了美国城市里更为严重的交通构成失衡、交通拥挤及城市中心衰退等问题。究其原因就是不少研究者、决策者曾经错误地估计了道路建设对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如交通需求、公共交通、交通管理等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作用的全面研究。结果,路修得越多,促进了私人轿车的消费,而道路拥挤情况依旧,公共交通也日益变得更加的萎缩。典型的如洛杉矶和底特律两个城市。到60年代,虽然两市分别修建了多达数千公里的汽车专用道路,但交通拥挤问题依旧。同时,因服务水平下降,其公共交通严重萎缩,客运量分别下降到总客运量的1.5%、4.5%。两城市仍有大量承担不起私车交通的市区贫穷人口,于是又引出了如何为这部分人提供必须的交通条件及市中心衰退等社会问题。美国政府认识到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局限性和公共交通的重要作用,并于60年代通过了世界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公共交通法》。
而北京在这方面似乎也走过一段弯路,前些年已修通投资巨大、立交众多的二环、三环主干道路81km。但由于辐射道路干线和支线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与环线相配套的完整道路及相应的管理系统,加上这些年机动车辆的迅猛激增和相应交通需求管理不力,环线进出口上往往堵塞,形成了新的交通问题。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应不再局限于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而应扩大到建立一个以社会化公共交通网络为主体,以快速交通为骨干的多层次、多元化交通方式协调运行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道路建设、客运系统、货运系统及相应的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都将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
二.城市交通问题的缓解有待于提高道路交通网络建设研究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近20年来,国内城市修建道路、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热情异常高涨。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化的研究、决策机制,部分行政领导的个人意志代替了科学、民主的研究、决策过程,以至不少城市把主要精力、资金投入了主要道路建设和相应的地产开发,道路建设项目草率上马。还有高架道路热,高架道路本来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事情,但是好多城市还在追求,甚至把它作为市长的政绩,列为“为民工程”,结果非但没有解决原有交通问题,还造成了不少新的交通问题和隐患:
1新建、改建道路集中在市区和开发的新区,道路建设时序、走向、宽度等与城市发展方向及规模不符,浪费大量建设资金和道路资源。如北海、张家港的道路建设。同时,在许多城市的外围,城市道路与公路的衔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交通进出城市十分不畅,导致出入境交通影响市内交通。典型的例子如广州外围道路系统及沪宁高速公路和沿线城市市区道路的衔接。
2主要干道或几个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占用了几乎全部的资金,相应的交通政策、交通规划研究、反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交通设施建设科学性少,随意性多,对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作用不明显。目前,从全国范围看,真正对城市交通问题长期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研究的城市仅有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沈阳、武汉等城市。我国,多数城市还是仅仅把城市交通问题作为一个子专题单独进行阶段性研究。还没有引起人们长期的足够的重视。城市交通问题因其复杂性、综合性、长期性已经使得单凭几个规划人员或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如建设部门)的力量无法应付。
3与道路相匹配的交通管理子系统的研究、改善有待重视。我国许多城市中道路建设虽然规模、声势浩大,但相应的管理设施研究、建设却相对滞后。从国外的经验看,交通管理已经从“点控制”(道路交叉口控制)到“线控制”(道路通行控制),进而发展到整个城市区域“面控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遍布区域的探测器、摄像头、大型可变电子显示屏幕、实时交通广播等,科学控制和引导交通流)。最近十几年,综合考虑道路、车辆、交通参与者、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因素的智能交通系统(ITS 的开发和研究更是方兴未艾,并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668个城市中,目前系统作过交通调查及编制城市交通规划的城市仅有40余个。
4土地使用——交通流量评估得不到重视,土地使用与交通生成和吸引之间的和谐关系失控。我国现行的有关的法律中,如《城市规划法》、《房地产管理法》等,对于土地使用、建设项目的交通流量评估、停车位设置等没有很严格的规定。因此,在一些城市里,未经土地使用强度评估和交通流量预测,跟着投资商屁股后边的,沿新建、改建道路的高密度房地产开发往往引发比原先更为严重的交通、规划、社会等问题。典型的如前些年沿杭州西湖的道路拓宽及高楼建设。90年代福州市中心的旧城改造工程,交通混杂,秩序混乱,事故频发。
为此,从实践效果看,由于缺乏稳定的城市交通问题研究机构和必要的交通基础研究,忽视交通管理的潜在价值,以及建设项目的交通流量评估法律地位不强,我国许多城市近年的道路建设及其政策制定、落实,在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上并未起到显著的作用。
三.城市交通问题的缓解有待于政府机构改革和相应法律法规的必要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城市道路建设和维护、公共客运、道路交通管理和公路建设、轨道交通的管理职能分别属于建设、公交、公安、交通、铁路等部门。各方均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和做法,缺乏必要沟通和协作,又有在部分问题上争权夺利或相互推诿的弊端。借此政府机构改革的东风,在《城市规划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的基础上,制定《交通法》、《公共交通法》、《轨道交通法》、《城市停车场法》等系列化法律,减少各方上述职能不清、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等弊端已属当务之急。
四.“软硬”兼施——未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经之路。
总体上说,交通设施容量的增长速度永远赶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单靠交通设施容量的增长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被证明行不通。为此,“软”“硬”兼施、想方设法实现道路容量的科学扩张与现有道路运能潜力的挖掘,将是我国未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经
之路。具体说,应立即着手以下几个方面来综合解决我国城市当前所面临的交通问题:1强化交通基础研究,实现交通容量的科学扩张
我们必然要选择一条用最省的土地资源和较少资金满足尽可能大的城市交通需求的途径。而这样一条途径,很大程度上是建立一个综合的客货运交通系统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相关研究机构,长期有效地展开相关的基础研究,全面把握这一系统中的道路设施、客运系统、货运系统、交通管理系统、交通法规、机制设置等一系列子要素,及时为科学的交通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把城市有限的人力、财力、土地资源投入到最有利于解决其交通问题的方面去,实现交通容量的快速、高效扩张。
2加强宏观交通需求管理,改善交通构成,发挥现有交通设施的最大运能
学习香港、新加坡、日本的有益经验,加强宏观交通需求管理,有效引导和控制私人交通工具出行的增长,同时积极扶持公共交通,维持合理的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比例,保证一个较高的道路交通资源的使用效率已是中国许多城市,特别是摩托车增长过快的南方城市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同时,对于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自行车问题,通过错开上下班时间、弹性工作制实现高峰时段交通总量的削减、改善既有交通构成是值得各城市考虑的。北京、天津等城市在这些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3科学管理个体交通,保证人、车、路的和谐关系,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从社会学角度来探讨行人、司机的行为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在我国还是一个很少有人涉及的课题。但是,从交通工程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知道行人、车辆的有序流动对于保证城市道路的畅通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解决好宏观的交通构成等问题后,微观的个体交通在局部路段的失范行为仍将可能对整条道路乃至整个道路系统的通行能力构成严重影响。例如,部分人员在道路上的乱穿乱行、乱摆乱买一直是我国许多城市交通拥挤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从行人心理、严格执法、加强过街步道建设等角度深入研讨强化个体交通管理的可能,保证行人、车辆对道路资源特别是交通高峰期间道路交叉口的有序、合理使用,也将有助于缓解不少城市的交通混乱问题。
4规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责权利,提高城市交通研究、规划、建设、管理等机构的协调、协作水平,实现对既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搭配、使用,推动城市交通问题的缓解。
从经济学上说,城市政府是市场中掌握最多经济资源的利益团体,同时,它还拥有一般社会团体所没有的许多公共决策的权力。为此,在缓解城市的交通问题上,城市政府所
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它的科学决策、权力应用和对经济资源的合理使用将直接影响城市交通问题解决的实际效率、效果。但是,由于我国政府中交通规划、管理、投资、建设等职能相对分散,迫切需要我们利用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良机,提高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水平及相互间的协调协作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可以说,城市相关政府部门职能、权力的合理调整和规范,将促进城市对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的高效调配和使用,从而对进一步缓解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带来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同时,从制度上确保专家和民众对城市交通问题决策的民主参与和监督,那些盲目追求“政绩”的道路设施建设的个人行为也将因此受到有力约束。如深圳市由29人组成的市规划委员会(其中公务人员不超过14人),对促进该市的民主、科学决策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5加强立法,处理好土地开发使用和交通流量生成和吸引、城市停车场设置、扶持公共交通发展等问题。
一是考虑在现有《城市规划法》和《房地产管理法》基础上修订这些内容;二是学习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进一步形成系列化的《交通法》、《公共交通法》、《轨道交通法》、《停车场法》等完整交通法规体系,以适应我国城市交通迅猛发展的形势。
姓名:娄喜智学号:11132096481
工作单位:黑河市公路桥梁公司
专业科目申报专业:交通工程专业
现有职称:高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