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中特 主要内容概览答案
本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概览
1.怎样理解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并在指导实践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它始终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与人类文明进步联系在一起,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深深植根中国大地,着眼解决中国的问题,以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中国化的表达,汲取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营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用事实说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在了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肩负的任务,党员队伍的情况,也都有了很大改变。当今国际国内的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必须用更加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深刻认识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根本趋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只有这样,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才能体现时代性。只有充分体现时代性,才能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 1 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就是要求我们继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第二,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提出了关于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要适应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孕育和诞生的。
第三,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4.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的现状,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人民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国家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 2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提高改革决策看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的该噶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
5.面对今天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可以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摆在各级各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中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总体战略布局的时代背景,充分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步伐。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
答:
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3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7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联系实际,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措施。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人收入的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整个社会分配是按劳分配为基本形式。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原则是按资分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维护整体利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国家体现和代表着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能够把劳动者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整体利益的一致性。联系实际: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上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我国不发达的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基础上运行的;第二,它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过程中运行的;第三,它是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同时存在的条件下运行的。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要大胆地借鉴世界各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吸取它们失败的教训,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借鉴人家的经验,吸取人家的教训,建立起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8.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失衡的现状、原因,思考解决分配失衡的措施。
答:一.收入分配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2.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3.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二.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既有合理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特征、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的阶段性等原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包括对资源享有的初始不平等、行业或部门垄断、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等原因。三.措施:以民为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一)针对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提出要“四个提高”,“国家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二)针对我国收入分配调节能力弱化,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三)针对收入分配调节中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9.比较中共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政策、主张的异同?12.你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马英九上台后,台海局势出现新变化,祖国的统一指日可待?如何认识台湾岛内民意对其社会政治的影响。
答:相同点:和平统一为主
不同点: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对台政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对台政策,经历了一个从“武力解决”到“和平解放”的变化过程。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对台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开创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新局面。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祖国统一的伟大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政策,提出了在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成为我们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
新一代的领导人对于台湾问题的基本的想法没有改变,但是积极促进两岸的交流特别是经济、文化方面。例如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的文化交流,大陆与台湾地区的经济交流。这些活 5 动,都是前几届领导人没有实行过的政策。这些政策有利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了解,为日后的解决两岸的关系提供的条件。
我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不能改变,还有
我们自身的态度,中国应该坚决地告诉世界:台湾是中国的,台湾问题我们一定能够科学解决。
马英九上台之后,台海局势没有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那么紧张,而且还出现一些缓和的现象。马英九政府还会支持台湾与大陆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活动,台海局势出现新变化。但是这些事情对祖国的统一起的作用不大。
众所周知,马英九团队与国民党作了某种形式的切割,其亲信子弟兵几乎没有访问大陆的经历,而连战、吴伯雄等人登陆频频,但并非马英九执政倚重的对象,而是利用的对象,尊而用之,并准备随时弃之,一旦岛内台独民意上涨,马英九恐怕会乾脆利落地斩断与国民党的联繫,就像李登辉当年一样果决。
马英九想超脱蓝绿纷争,其实质是在蓝绿间搞平衡,西瓜偎大边,投机性很强,而且他的所谓“不统、不独、不武立场”,表面上满足了北京“不独”的要求,但实质上是美国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翻版,更符合美国利益。介于两者之间,马英九政府的上台还会坚持这样政策。所以说统一目标难以实现。
民意是全体公民的意愿代表。它代表着民众需要什么的政府,代表着民众希望政府怎么做,代表选择过怎么样的生活。所以说,民意对一个政府来说没事重要的。台湾要不要回归祖国大陆,不是马英九说了算,也不是国民党说了算。这里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台湾岛内的民意。陈水扁时期,打击台湾岛内的民意。使得台湾人民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引发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最后,陈水扁因为贪污案,名誉扫地,而搞得台湾的政坛乌烟瘴气。民意就执政党制定政策的一个准则、一个标准,台湾的“执政党”一定要对尊重台湾岛内民意,这样才可以对岛内的社会政治有利。
10.谈谈你对当前形势下,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看法。
答: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
进入21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海洋的资源与战略价值更加重要,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使国际海洋秩序及其斗争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深刻变革,围绕海洋权益 的斗争日趋复杂尖锐,海洋在我国安全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经略海洋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大局。在此背景下,我捍卫领海主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等战略需求日益迫切,需要我们抓紧制定海洋强国战略。
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建设海洋强国面临若干有利条件和重要战略机遇。其中既包括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又包括有利的国内条件。我们应抓住机遇,把握有利条件,加速推进中国海洋强国建设。
从国内情况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为海洋强国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技术基础、实力基础和组织领导基础。
在21世纪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既存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我国必须正视挑战与不利因素,力争掌握战略主动权,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化解矛盾,努力把海洋强国建设推向前进。
第二篇:毛中特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3、邓小平理论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实力。”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城市小资产阶级同样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6、中国无产阶级的基本有点和自身特点: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依据①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地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③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④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又包含4小点)a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b农村革命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使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d相当力量红军的存在和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9、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10、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阶级政策);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下中农(包括原来是贫农而在土地改革后变成的下中农以及老中农的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其他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11、(为什么?)发展才是硬道理:①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③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12、(为什么?)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因为不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都要靠发展。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党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13、(每一点后要结合实际解释说明)(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使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的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③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使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①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②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16、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17、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18、为什么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加,推动着消费结构升级,形成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国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理念②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由于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再加上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③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没变,社会矛盾没变。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要解决好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问题,我们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19、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①提高自主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④统筹区域发展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①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②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21、三个转变(多选):①促进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2、资源节约型社会: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
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③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④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23、基本民主自治体系: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24、依法治国的意义: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④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5、中特文化地位和作用: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要内容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主题,树立共同理想;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8、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9、如何发展文化产业?①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②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为主、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依据: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31、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略)
34、加快改善民生建设的原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35、优先发展教育,建立资源强国: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②优化教育结构③推进教育改革创新④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36、为什么要发展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就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②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③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统筹城市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37、深化收入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第三篇:毛中特全部选择题和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C)以后
A、抗战胜利 B、党的七大 C、延安整风 D、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D)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A、六届五中全会 B、七届五中全会 C、七届六中全会 D、六届六中全会
3、(B)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A、邓小平B、毛泽东 C、江泽民 D、刘少奇
4、(C)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A、延安整风 B、党的七大 C、遵义会议 D、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5、经过(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A、延安整风 B、遵义会议 C、党的七大 D、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6、(A)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A、刘少奇 B、毛泽东 C、邓小平D、周恩来
7、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A),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南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8、(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D)
A、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B、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南 C、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0、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C)A、思想形式 B、指导形式 C、民族形式 D、理论形式
1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A、延安整风 B、遵义会议 C、党的七大 D、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1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A),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 D、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C)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A、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 B、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
14、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C)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胡锦涛 B、邓小平C、江泽民 D、温家宝
15、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A)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A、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C、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建设什么样的党 D、怎样发展,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1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D)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 C、解放思想,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D、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17、在当代中国,(C)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A、马克思主义 B、邓小平理论 C、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D、毛泽东思想
18、(B)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A、邓小平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 D、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9、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将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概括为(A)A、十个结合 B、九个结合 C、八个结合 D、七个结合
20、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高举(B)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邓小平理论 D、毛泽东思想
21、在当代中国,只有(A)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22、(D)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A、发展问题 B、建设问题 C、民族问题 D、道路问题
23、(C)曾经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 A、邓小平B、江泽民 C、毛泽东 D、胡锦涛
2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B),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A、邓小平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三个代表 D、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5、党的(B)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 A、十六大 B、十七大 C、十五大 D、十四大
26、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历史根据是(A)A、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B、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 C、对国际形式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
D、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27、(D)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
A、发展理论建设 B、创新理论建设 C、科学理论建设 D、思想理论建设
28、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C)
A、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B、坚持毛泽东思想 C、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D、真正坚持邓小平理论
2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D)A、邓小平理论 B、科学发展观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0、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B)形成的时代背景 A、邓小平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马克思主义 D、列宁主义
3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B)形成的实践基础 A、邓小平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三个代表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2、1945年(A),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党的七大 B、党的八大 C、党的六大 D、六届六中全会
33、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A)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34、(B)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理论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 35、1981年党的(A)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A、十一届六中全会 B、十一届五中全会 C、十一届四中全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
36、(B)曾指出:没有毛泽东,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A、江泽民 B、邓小平C、胡锦涛 D、叶剑英
37、(A)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A、邓小平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三个代表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8、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C)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发,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
A、经济与建设 B、和平与建设 C、和平和发展 D、发展与建设
39、我国改革开放以来(B),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理论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路线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思想
40、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领导了(D)。1978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A、制定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C、解决建国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 D、拨乱反正
4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A)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42、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B)的命题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43、1987年(B)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44、1992年初,邓小平在(D)中,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境界
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三大 D、南方谈话
45、(A)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述 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二大
46、为了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1997年9月召开的(B)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科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二大
47、(C)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A、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 B、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
4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指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C),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改革开放 D、独立自主
49、(D)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A、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0、2000年2月,江泽民在(C)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A、上海 B、湖南 C、广东 D、湖北 51、2001年7月,(A)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A、江泽民 B、温家宝 C、胡锦涛 D、朱镕基 52、2002年11月,江泽民在(C)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六大 D、党的十七大
5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A),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保持党的纯洁性 C、加强党的建设 D、改进党的建设
54、(C)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写入党章 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六大 D、党的十七大
55、“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D)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A、与时俱进 B、党的正确理论 C、党的正确纲领 D、发展先进生产力
56、(C)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 A、党的正确理论 B、党的正确纲领 C、发展先进文化 D、党的正确方针
57、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A)A、全面建设小康水平B、解决温饱问题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58、(D)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 三个代表 ” D、科学发展观
59、(D)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D、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0、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A)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A、阶段性特征 B、现实性特征 C、发展性特征 D、持续性特征 61、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B)的重要借鉴 A、“ 三个代表 ” B、科学发展观 C、可持续发展 D、与时俱进 62、2003年10月,(A)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D、党的十七大 63、2004年9月,(B)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D、党的十七大 64、2005年10月,(C)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D、党的十七大 65、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B)
A、“ 三个代表 ” B、科学发展观 C、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D、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66、2007年10 月,(C)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A、温家宝 B、吴邦国 C、胡锦涛 D、贾庆林 67、(D)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D、党的十七大
68、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C),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A、经济建设 B、与时俱进 C、发展 D、发展生产力 69、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D)
A、发展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统筹兼顾 D、以人为本 70、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B)为本 A、基本利益 B、根本利益 C、根本思想 D、根本要求 7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B)
A、发展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统筹兼顾 D、以人为本 7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C)
A、发展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统筹兼顾 D、以人为本
73、党的十七大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概括为(C)A、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4、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D)A、党的八大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是因为(ABCD)A、它是科学
B、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C、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 D、它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2、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ABC)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A、中国实践 B、中国历史 C、中国文化 D、中国国情
3、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AB)
A、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提炼和升华。C、要坚持毛泽东思想 D、要坚持“三个代表”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B),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 A、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 B、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 C、不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照搬 D、不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ACD)A、实践特色 B、文化特色 C、民族特色 D、时代特色
6、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BCD),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A、对于中国的国情不甚了解
B、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不甚了解 C、对于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
D、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7、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它们是(AD)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ABC)A、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 B、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C、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9、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AC)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坚持了毛泽东思想
10、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ABCD)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CD)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旗帜 C、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D、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1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ABC)
A、历史的选择 B、时代的选择 C、人民的选择 D、执政党的选择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AB)A、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B、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C、坚持了正确的科学理论体系
D、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4、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BCD)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ACD)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B、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思想 C、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D、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ABD)的继承发展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列宁主义
17、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ABC)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8、毛泽东指出:(ABD)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统一思想 D、党的建设
19、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ABC)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解放思想 20、邓小平强调改革(BCD),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A、是建设中国的必然选择 B、是一场革命
C、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1、始终作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ABD)A、立党之本 B、执政之基 C、建国之旗 D、力量之源
2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BCD),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A、代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 B、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23、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ABD),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A、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B、体现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 C、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D、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4、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BCD),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A、面向社会主义 B、面向现代化 C、面向世界 D、面向未来
2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ACD)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A、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B、环境的节约性规律 C、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D、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6、科学发展观,是(ABCD)提出来的
A、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B、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C、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D、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27、以下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BCD)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B、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被中国传统文化包装了的马克思主义 C、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 D、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毛泽东思想
28、邓小平理论是(ABC)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B、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D、邓小平留给中国人民的最宝贵的遗产
29、先后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做出概括的文献是(BC)A、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 B、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C、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
30、关于毛泽东思想正确的说法有(AB)A、毛泽东思想是指导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B、毛泽东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C、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内容以错误为主 D、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错误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的是(A)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2、毛泽东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是在(B)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3、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反对教条主义任务的领导人是(A)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张闻天
4、曾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是(C)A、陈云 B、周恩来 C、毛泽东 D、刘少奇
5、对实事求是首先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是(B)A、列宁 B、毛泽东 C、邓小平D、江泽民
6、毛泽东初步界定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是在(B)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7、在全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党的(A)A、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B、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C、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8、毛泽东初步界定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基本含义的著作是(A)A、《反对本本主义》 B、《矛盾论》 C、《实践论》 D、《改造我们的学习》
9、实事求是的“是”指的是(D)
A、研究 B、从实际出发 C、客观事物 D、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10、实事求是的“求”指的是(A)
A、研究 B、从实际出发 C、客观事物 D、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11、实事求是的“实事”指的是(C)
A、研究 B、从实际出发 C、客观事物 D、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
12、毛泽东最早深刻阐述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的哲学著作是(C)A、《反对本本主义》 B、《矛盾论》 C、《实践论》 D、《改造我们的学习》
13、毛泽东最早系统地阐述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的哲学著作是(B)A、《反对本本主义》 B、《矛盾论》 C、《实践论》 D、《改造我们的学习》
14、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出马克思主义界定的著作是(D)A、《反对本本主义》 B、《矛盾论》 C、《实践论》 D、《改造我们的学习》
15、毛泽东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出马克思主义界定,并把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是在(C)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 D、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
16、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是在党的(C)A、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B、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C、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17、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曾针对“大跃进”的“左”的错误,为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号召全党(B)
A、“大兴理论联系实际之风” B、“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C、“大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风” D、“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18、“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在(B)A、1949年
B、1978年 C、1989年 D、1992年
19、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在拨乱反正过程中首先抓住的关键环节是(C)
A、政治路线 B、组织路线 C、思想路线 D、行动路线 20、1977年邓小平在写给党中央的信中强调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率先批评了(A)A、“两个凡是”的错误 B、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徘徊不前的错误 D、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错误21、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重新确立了党的(A)A、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22、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特别强调的是要(B)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23、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D)A、反对教条主义
B、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C、破除封建迷信的重要 D、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24、邓小平认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正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首先必须(D)A、发展生产力 B、实事求是 C、敢说真话 D、解放思想
25、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三个有利于”标准
26、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B)A、提出实事求是 B、强调解放思想
C、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D、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7、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C)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28、胡锦涛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提出必须大力弘扬(D)A、实事求是的精神 B、解放思想的精神 C、与时俱进的精神 D、求真务实的精神
29、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C)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0、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A)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B)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2、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是(D)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3.邓小平在批判“两个凡是”错误观点时,提出必须(D)A、完整地正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B、正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C、完整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D、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34、邓小平在批判“两个凡是”错误观点,强调解放思想的同时,还强调(B)A、民主是解放思想的前提 B、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C、民主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D、民主是解放思想的手段
35、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主席的话来讲就是(C)A、对立统一 B一分为二 C、实事求是 D、斗争哲学
36、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是在党的(C)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概括的 B、十一届四中全会上概括的 C、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概括的 D、十二大上概括的
3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C)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8、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B)A、理论创新 B、实事求是
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39.我党历来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江泽民把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到(C)A、重大理论问题的高度 B、重大实践问题的高度 C、重大政治问题的高度 D、重大思想认识问题的高度 40、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A、强调“与时俱进” B、强调“创新” C、强调“三个代表” D、强调“实事求是”
41、邓小平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观点,明确指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C)A、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毛泽东思想 C、社会实践 D、社会经验
42、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B)的理论品质。” A、坚持真理 B、与时俱进 C、解放思想 D、求真务实
43、江泽民曾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C)A、批评与自我批评 B、敢讲真话,做实事 C、与时俱进 D、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44、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D)A、保持先进性 B、具有科学性 C、体现民族性 D、富于创造性
45、提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是(A)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46、强调:“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以主观上的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以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的是(A)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47、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的是(B)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48、提出:“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的是(B)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49、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B)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A、坚持真理 B、与时俱进 C、解放思想 D、求真务实 50、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是(A)A、尊重群众、尊重实践
B、求真务实
C、与时俱进
D、解放思想
51、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由既定不变的概念、结论和公式构成的狭隘、封闭、僵化的体系,而是一个富有自我更新和生长活力的、开放的、具有强大实践功能的科学体系。以上这段表述所揭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B)A、实践的品质 B、与时俱进的品质 C、批判的品质 D、时代的品质
52、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就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要更加符合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更加开拓创新。以上这“三个要”体现的是对(A)A、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 B、体现时代性的基本要求 C、把握规律性的基本要求 D、富于创造性的基本要求
53、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表明(C)A、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可以不断变化的 B、马克思主义没有需要始终坚持的原则
C、马克思主义是向实践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
D、马克思主义只能让理论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而不能反过来推动实践的发展
54、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A、创新 B、改革 C、革命 D、发展
55、作为社会发展和变革先导的是实践基础上的(D)A、制度创新
B、科技创新
C、文化创新
D、理论创新
56、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A)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D、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57、“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表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A)A、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B、无需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C、可以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
D、没有必要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58、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9、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认识问题,被誉为新时期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的时间是(D)A、1978年 B、1991年 C、1989年
D、1992年
60、胡锦涛在十七大指出:(D)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A、党的建设 B、群众路线 C、统一战线 D、解放思想 6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产生的标志是(B)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6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的标志是(C)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6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标志是(D)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6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A)
A、实践创新 B、制度创新 C、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
65、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A)A、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6、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A)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C、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统一
67、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B)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C、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统一
68、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C)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C、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是指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ABCD)A、方向 B、方法 C、途径 D、原则 E、理论
2、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ABE)A、实事求是 B、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C、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E、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是(ABCDE)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尊重实践 E、尊重群众的创造和利益
4、毛泽东深刻阐述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系统的哲学认证的著作是(BC)A、《反对本本主义》 B、《实践论》 C、《矛盾论》 D、《改造我们的学习》 E、《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5、经过(B)和(C),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A、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B、延安整风运动 C、党的七大 D、党的八大 E、十一届三中全会
6、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是(ACDE)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B、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形势要求
C、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D、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E、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7、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A)和(C)的决定性因素
A、坚持先进性 B、坚持革命性 C、增强创造力 D、加强纪律性 E、发扬民主
8、下列哪些观点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ABD)A、与时俱进 B、与时俱进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求真务实 E、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9、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因为(BCD)A、毛泽东在延安时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B、它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
C、它是同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D、它是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同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建设联系在一起的 E、毛泽东给它一个科学的解释
10、“两个凡是”的危害在于(ABCD)A、无法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B、不可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 C、不可能改变人们在文革中形成的精华的思想状态 D、不可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E、不可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1、邓小平在真理标准讨论过程中,提出了(ABC)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真理标准讨论的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真理标准讨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E、“三个有利于”的理论
12、邓小平在批判“两个凡是”错误观点时强调解放思想,他所说的解放思想是指(AB)A、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B、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C、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D、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E、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1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是(ABE)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归宿 C、解放思想就是大胆探索客观规律
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相互矛盾的 E、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于社会实践
14、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指(AE)A、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D、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E、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上海等地发表的《南方谈话》
15、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BC)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 D、提高自觉性 E、发挥主动性
16、坚持与时俱进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ABC)A、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D、从地方保护主义的落后意识和狭隘利益中解放出来 E、从闭关自守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和做法中解放出来
17、创新包括(ABCDE)A、理论创新 B、制度创新 C、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 E、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18、江泽民在的提出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时强调要(CDE)A、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B、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C、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D、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E、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19、江泽民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归结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ACE)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C、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D、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E、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0、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ABCD)A、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
B、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C、批判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
D、发展地看问题,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 E、坚持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是客观事实
2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BCDE)的科学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A、由浅入深 B、由表及里 C、去伪存真 D、由此及彼 E、去粗取精
22、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错误倾向有(ABE)A、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 B、轻视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狭隘经验主义 C、自由散漫的自由主义
D、盲目服从上级的绝对服从主义
E、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为基本特征的主观主义
2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ABCDE)
A、吃透理论,注重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B、搞清实际,不仅要有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 C、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D、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E、强调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内在统一性
24、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以下内容(ABCDE)A、解放思想 B、与时俱进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求真务实 E、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5、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做到(ABCDE)A、把思想认识从过去的既有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来 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D、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E、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26、胡锦涛指出,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ACDE)A、认识规律 B、改造规律 C、把握规律 D、遵循规律 E、运用规律
27、胡锦涛指出,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ABDE)A、把握规律性 B、增强主动性 C、保持先进性 D、减少盲目性 E、克服片面性
28、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ABCDE)A、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B、它是制定并贯彻实施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C、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D、它是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E、它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9、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ACE)A、体现时代性 B、保持先进性 C、把握规律性 D、坚持开放性 E、富于创造性
30、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创新.创新包括(ABCDE)A、制度创新 B、科技创新 C、文化创新 D、各个方面的创新 E、理论创新
3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要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ABCDE)A、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C、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意味着开拓创新
E、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
3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理论创新方面讲,就是(ABC)A、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B、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 C、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 D、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化 E、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1939年,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命题的文章是(B)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五四运动》 D、《〈共产党人〉发刊词》
2、主张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主要代表是(C)A陈独秀 B瞿秋白 C王明 D张国焘
3、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B)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4、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目标是(D)A、实现共产主义 B、推动资本主义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D、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C)
A、工人阶级 B、知识分子 C、农民阶级 D、资产阶级
6、毛泽东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之一的著作是(D)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新民主主义论》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A)A、无产阶级的领导 B、人民大众的参与 C、反帝反封建 D、建立统一战线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C)
A、新三民主义 B、三大政策 C、马克思主义 D、新民主主义
9、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B)
A、政治协商制 B、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C、多党合作制 D、新的议会制
10、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体是(D)A、工农联合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资产阶级专政 D、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B)A、建立新的资本主义制度 B、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C、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D、实现共产主义
12、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是(D)A、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 D、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
13、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C)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4、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和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等有了初步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是在(B)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1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最基本的国情)是(D)A、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B、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社会 C、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D、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16、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明显优势的是(A)A、封建剥削制度与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相结合 B、封建剥削制度与买办、官僚资本相结合 C、封建剥削制度与民族资本、官僚资本相结合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7、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A、帝国主义侵华 B、封建主义的统治 C、科学技术落后 D、社会制度腐败
18、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C)
A、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C、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D、发展生产力,使我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19、伟大的近代和现代中国革命是在下列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D)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B、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0、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标志是(A)A、五四运动
B、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C、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D、辛亥革命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扩大,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
21、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B)A、时代条件不同 B、领导阶级(“主要的革命者”)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 D、革命前途不同
22、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D)A、帝国主义 B、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A)
A、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24、毛泽东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根本原因是(D)A、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B、没有发动农民,造成一个农村大变动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 D、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25、毛泽东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并列为中国革命的三大对象之一是在(D)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联合政府》
C、《〈共产党人〉发刊词》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26、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内在原因是(B)A、帝国主义侵略 B、封建主义的统治 C、资本主义的统治 D、科学技术落后
27、中国革命既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又是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这两大任务的关系是(C)
A、相互联系 B、相互区别
C、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D、两者并重
28、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A)A、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B、小资产阶级 C、无产阶级 D、贫农(包括雇农)
29、在民主革命时期,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从他们的家庭出身、政治立场、生活条件看,多数可归入(A)A、小资产阶级范畴 B、民族资产阶级范畴 C、资产阶级范畴 D、工人阶级范畴 30、小资产阶级属于(D)A、资产阶级 B、剥削阶级 C、无产阶级 D、劳动者阶级
31、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D)A、天生的软弱性 B、革命性 C、动摇性 D、两面性
32、中国工人阶级比中国资产阶级资格要老,因而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些,这是因为(B)A、它伴随着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生、发展而来 B、它伴随着外国资本在中国直接经营的企业而来 C、它伴随着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而来
D、它伴随着买办、官僚地主投资兴办的企业而来
33、中国工人阶级不但是民主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而且是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D)A、革命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 B、它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 C、它最富于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 D、它本身的特点和优点
34、五四运动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其性质上来说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于(A)A、它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而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C、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革命前途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D、它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35、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就是(A)A、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 B、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
C、在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 D、把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36、把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其错误在于(B)A、抹杀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 B、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C、割裂了两个革命之间的衔接 D、犯了右倾错误
37、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召开的地点在(C)A、广州 B、上海 C、汉口 D、武昌
38、毛泽东提出今后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重要论断是在(D)A、中共四大 B、中共五大 C、中共六大 D、八七会议
39、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的原则是(C)
A、政治建军 B、官兵一致 C、党指挥枪的原则 D、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40、奠定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并由此开始确立党指挥枪的原则是在(C)A、八七会议 B、秋收起义 C、三湾改编 D、古田会议
41、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是(A)
A、政治工作 B、经济工作 C、官兵一致 D、军事民主
42、无产阶级治军的根本是(D)A、政治民主 B、经济民主 C、军事民主 D、政治建军
43、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认为,人民战争的主体是(B)A、工人 B、农民 C、学生 D、商人
44、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是(B)A、消极防御 B、积极防御 C、战略进攻 D、战略决战
45、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C)A、夺取中小城市和乡村 B、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C、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D、利用战争间隙休整部队
46、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D)A、学生运动 B、工人罢工 C、农民运动 D、武装斗争
47、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A)A、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B、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人罢工 C、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学生运动 D、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商人罢市
4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共同纲领)是(C)A、三民主义 B、爱国主义 C、新三民主义 D、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49、中国共产党正式确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方针的会议是(C)A、西湖会议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国国民党一大 50、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忽视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所犯的错误是(A)A、“左”倾关门主义 B、“左”倾冒险主义 C、“左”倾盲动主义 D、“左”倾教条主义
51、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B)A、中共三大 B、中国国民党一大 C、中共四大 D、中国国民党二大
52、中国共产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会议是(D)A、杭州西湖会议 B、中共六大 C、洛川会议 D、瓦窑堡会议
53、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B)A、注重党的组织建设 B、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C、注重党的作风建设 D、注重党的制度建设
54、在我们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最主要表现在(A)A、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B、无产阶级思想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D、无产阶级思想与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矛盾
55、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形式是(B)A、整党运动 B、整风运动 C、民主集中制 D、思想改造运动
56、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核心是(D)A、个人服从组织 B、少数服从多数 C、下级服从上级 D、全党服从中央
57、首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的会议是(C)A、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八大
58、中国共产党首次对党的优良作风作了简明概括的会议是(D)A、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七大
59、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是(B)A、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B、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批评——团结——批评
6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问题,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A)A、同盟军问题 B、领导权问题 C、革命策略问题 D、革命方式问题
61、包括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内的统一战线是(C)A、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62、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处理同资产阶级关系的正确方针是(A)A、又联合又斗争 B、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C、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D、发展进步势力
63、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所说的“伟大的工程”是指(A)A、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B、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夺取全国胜利 C、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国家
64、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三个主要法宝,这就是(C)A、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问题 B、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问题 C、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问题 D、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 65、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的整风运动其中心任务是(A)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D 反对官僚主义以整顿政风
66、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将革命的重心(B)A、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B、由城市转向农村 C、由大城市转向小城市 D、由南方转向北方 67、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是(B)A、城市 B、农村 C、大城市 D、沿海城市
68、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武装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B)A、湘赣根据地 B、井冈山根据地 C、湘鄂西根据地 D、陕甘宁根据地 69、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是在(C)A、八七会议后 B、中共六大后 C、遵义会议后 D、洛川会议后 70、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A)A、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B、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人罢工 C、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学生运动 D、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商人罢市
71、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中指出: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A)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良好的群众基础
C、我们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7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是(B)A、《井冈山的斗争》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战争与战略问题》 D、《论新阶段》
7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和中心内容是(A)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 C、保护民族工商业 D、消灭资本主义
74、毛泽东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观点的文章是(B)A、《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D、《井冈山的斗争》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ABCD)A、农民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大资产阶级
2、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ABE)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 D、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E、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包括(ABCDE)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个体经济 E、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BCDE)
A、新民主主义思想领导的文化 B、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文化 C、民族的文化 D、科学的文化 E、大众的文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ABC)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买办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上层小资产阶级
6、中国二大的历史功绩有(ABDE)A、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B、初步解决了民主革命的对象问题 C、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 D、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E、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7、中共四大提出的重要思想是(CD)A、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 C、无产阶级领导权 D、工农联盟 E、统一战线
8、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两头小指的是(CD)A、农民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无产阶级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E、民族资产阶级
9、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两大任务的相互关系是(BCDE)A、前者主要解决生产力问题,后者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发展问题 B、两者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C、两者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
D、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E、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10、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在于(ABCD)A、领导阶级 B、时代条件 C、指导思想 D、革命前途 E、革命任务、革命动力与革命性质
11、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包括的具体内容有(ABCDE)A、革命对象 B、革命动力 C、革命领导权 D、革命性质 E、革命前途
12、中国革命的对象是(ABC)A、帝国主义 B、封建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民族资本主义 E、资本主义
13、中国革命之所以要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因为(BCDE)A、它是资本主义
B、它与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和旧式富农密切结合着 C、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 D、它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E、它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4、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所说的“人民大众”,即革命动力是指(ABCD)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一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15、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这是由于(ABCE)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绝对大多数,具有很强的革命性 B、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 C、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与无产阶级有天然的联系 D、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E、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16、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实质是共产党领导),这是(ABCE)A、由无产阶级的特性决定的 B、由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决定的
C、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领导权思想的发展 D、由于无产阶级是“天然的领导者”
E、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
17、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一般特点外,还有许多特殊优点,有利于它在中国革命中成为领导阶级,这些特点是(ABCD)A、深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坚决 B、高度集中,便于组织
C、与广大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D、一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中国社会最有觉悟的阶级 E、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
1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是(ACE)A、统一战线 B、土地革命 C、武装斗争 D、独立自主 E、党的建设
19、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统一战线的主要力量是(ABCD)A、工人 B、农民 C、民族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E、地主买办阶级
20、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必须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原因有(ABCDE)
A、中国革命的敌人十分强大 B、无产阶级人数太少
C、农民和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力量 D、民族资产阶级有革命的要求 E、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1、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包括(ABCDE)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22、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包括(ABC)A、发展进步势力 B、争取中间势力 C、孤立顽固势力 D、打击投降势力 E、扶植左派势力 23、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有(CDE)A、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B、艰苦奋斗的作风 C、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D、自我批评的作风 E、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24、毛泽东在1928年至1930年发表的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著作是(ABCD)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E、《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25、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ABCDE)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C、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D、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政策的正确 E、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2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是(ABE)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C、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D、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政策的正确 E、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27、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这是由于(ABCE)
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绝对大多数,具有很强的革命性 B、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 C、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与无产阶级有天然的联系 D、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E、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8、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这是因为(ABCD)A、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B、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C、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
D、广大农民所在的农村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战略基地 E、国家政权问题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
29、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ABC)
A、关于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分析 B、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关于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而不能走相反的道路的论述 D、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 E、关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论述
30、“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 C、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D、党的领导 E、群众路线
3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是(CE)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C、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D、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E、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政策的正确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是(B)
A、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革命
B、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D)A、新民主主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是(A)A、新民主主义 B、社会主义 C、共产主义 D、资本主义
4、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B)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D、十一届三中全会 5、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C)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D)A、利用、团结、教育 B、利用、团结、改造 C、利用、限制、批评 D、利用、限制、改造
7、下列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说法中最准确的是(D)A、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 B、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态 C、具有两种社会形态的因素
D、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
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B)A、资本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A)A、社会主义体系 B、资本主义体系 C、封建主义体系 D、前资本主义体系
10、民主革命任务完成后,中国开始了由(D)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封建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1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2、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及土地革命在全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C)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B、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C、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人民大众与封建社会的矛盾
13、新中国独立、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是(A)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农业合作化 C、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4、中国共产党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C)A、趁热打铁,积极领导 B、自愿互利,国家帮助 C、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D、国家帮助,典型示范
1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是(A)A、国家资本主义 B、和平赎买
C、合作化 D、改造企业和改造人相结合
1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政策是(B)A、经销代销 B、和平赎买 C、统购包销 D、加工订货
17、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步骤是(B)
A、由互助组到高级社再到集体化 B、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 C、由初级社到互助组再到高级社 D、个体小农到互助组再到高级社 18、20世纪中国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标志是(C)A、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C、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
1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是(A)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B、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的充分发展
C、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0、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A)A、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B、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C、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个体经济因素 D、既有工人阶级又有资产阶级因素
2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最显著的特征是(A)A、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辩证统一 C、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
D、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22、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仍有两面性,其表现为(C)A、革命性和妥协性 B、主动性和被动性
C、剥削工人的一面和接受改造的一面 D、进步性和顽固性
23、剥削制度在我国被消灭的标志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B、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土地改革的完成 2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B)A、社会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25、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B)A、1949年10月至1952年10月 B、1949年10月至1956年12月
C、1953年12月至1956年12月 D、1957年1月至1966年5月 26、1949年到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D)A、迅速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的任务 B、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的任务 C、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的任务 D、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27、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待富农的政策是(B)A、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财产 B、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经济 C、消灭富农经济 D、限制富农经济
28、我党对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B)A、没收、没收 B、没收、和平赎买
C、和平赎买、没收 D、和平赎买、和平赎买
29、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是(C)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D、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30、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是在(B)A、开始委托订货之后 B、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之后 C、个别企业公私合营之后 D、实行了统购统销之后
31、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两面性是(D)A、革命性与妥协性 B、主动性与被动性
C、进步性与反动性 D、剥削工人的一面与拥护宪法、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
3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C)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C、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帝国主义之间矛盾
3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到的过渡时期是指从(D)A、旧中国向新中国过渡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C、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B)A、对个体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C、私营经济的国有化 D、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35、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分是(C)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国营经济 D、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
36、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与手段是(A)A、没收官僚资本 B、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C、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D、没收民族资产阶级的资产
37、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C、全国大陆的解放与统一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8、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标志是(B)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全国大陆的统一 D、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39、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C)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大力发展生产力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依法治国
40、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A、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B、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4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B)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C、进行思想、政治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D、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42、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D)A、赎买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合作化
43、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A)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过渡时期的结束
4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B)A、独立的社会形态
B、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C、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形态
D、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形态
4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C)A、社会主义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46、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C)A、资本主义体系
B、民主主义体系 C、社会主义体系
D、共产主义体系
47、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B)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没收民族资产阶级财产
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48、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其中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是(C)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4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工人阶级与地主资本家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50、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被概括为“一化三改造”,“一化”的含义是指(D)A、实现私营企业的国有化 B、实现农业的集体化 C、实现手工业的合作化
D、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51、提出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是在(B)A、党的七大
B、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C、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八大
52、解放初期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完成仅用了三年时间,即(D)A、1949年至1952年
B、1950年至1953年 C、1952年至1955年
D、1953年至1956年
53、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B)A、1952年6月
B、1953年6月 C、1954年6月
D、1955年6月
54、我国过渡时期的含义是指(D)A、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期 B、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期 C、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革命转变期 D、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期
55、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物质基础是(A)A、相对强大的国营经济的建立 B、土改的完成和农业互助组织的建立 C、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工商业的调整 D、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
56、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依据是(B)A、相对强大的国营经济的建立 B、土改的完成和农业互助组织的建立 C、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工商业的调整 D、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
57、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因素是(C)A、相对强大的国营经济的建立 B、土改的完成和农业互助组织的建立 C、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工商业的调整 D、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
58、党在过渡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准备条件是(C)A、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B、在全国农村进行全面的土地改革运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C、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发展道路 D、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59、党在过渡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群众基础是(A)A、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B、在全国农村进行全面的土地改革运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C、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发展道路 D、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60、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建立(A)A、互助组
B、初级农业合作社 C、高级农业合作社
D、人民公社
61、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建立(B)A、互助组
B、初级农业合作社 C、高级农业合作社
D、人民公社
62、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建立(C)A、互助组
B、初级农业合作社 C、高级农业合作社
D、人民公社 63、我国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步是(B)A、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B、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C、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 64、我国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步是(A)A、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B、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C、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 65、我国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步是(C)A、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B、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C、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
66、我国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所办的手工业供销小组的性质属于(C)A、社会主义性质
B、半社会主义性质 C、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D、非社会主义性质
67、我国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所办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属于(B)A、社会主义性质
B、半社会主义性质 C、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D、非社会主义性质
68、我国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所办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属于(A)A、社会主义性质
B、半社会主义性质 C、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D、非社会主义性质
6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采取的措施是(A)A、委托加工、计划订购、统购包销
B、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 C、国家派干部进入企业,同工人、资本家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 D、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70、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第二步采取的措施是(B)A、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购、统购包销 B、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
C、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 D、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71、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代销等形式,使其生产、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利润分配上实行“四马分肥”政策,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改变。这使得企业(B)A、有所变化,但还是私营企业 B、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 C、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D、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72、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利润分配仍然实行“四马分肥”,国家向企业派出公方代表,与工人、资本家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这时的企业性质(C)A、仍然属于私营企业 B、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
C、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 D、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国营性质
73、国家在公私合营后对合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委派人员负责企业的生产管理,同时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给原工商业者定息。这时的企业性质属于(D)A、私营企业性质 B、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 74、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标志是(D)A、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B、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把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条件是(ABCDE)
A、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初步发展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C、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有力的国际因素 E、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
2、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CDE)A、消灭富农分子 B、消灭资本家
C、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D、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E、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内容是(ABCE)A、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通过一系列逐步过渡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 C、和平改造特别是对资产阶级实现了和平赎买 D、对内改造和对外开放相结合
E、对经济制度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相结合 4、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ACDE)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C、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D、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E、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5、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ACE)A、自愿互利 B、稳步前进 C、典型示范 D、积极领导 E、国家帮助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有(ABCDE)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个体经济 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7、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BDE)A、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一化与三改同时并举 C、先改造后建设
D、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造 E、稳步地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
8、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两面性表现为(CD)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B、软弱性和妥协性
C、剥削工人取得利润 D、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E、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
9、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采取的政策是(ABE)A、利用 B、限制 C、团结 D、教育 E、改造
10、对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实行保护政策的含义是(AC)
A.利用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 B、没收其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 D、调整其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E、消灭其剥削性质的生产关系
11、低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包括(ABD)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D、经销代销 E、全行业公私合营 12、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有(ABE)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政策 D、全面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E、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13、虽然社会主义改造遗留了一些问题,但必须肯定的基本事实是,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在(ACE)A、保证国民经济基本上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的 B、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实现的 C、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实现的 D、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的 E、人民群众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实现的
14、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是(ABCDE)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B、个体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私人成分
D、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参加国家政权 E、资产阶级思想以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1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形式是(ABCDE)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经销代销 D、个别公私合营 E、全行业公私合营
16、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理论成就有(ABC)A、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B、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
C、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D、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E、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的制定
17、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包括(ABCE)A、国营经济 B、资本主义经济 C、个体经济 D、外资经济 E、合作社经济
18、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基本的阶级力量包括(ABCE)A、工人阶级 B、贫下中农 C、民族资产阶级 D、富农阶级 E、城市小资产阶级
19、我国的农业社会改造经历以下几个阶段(BCD)A、土地改革 B、初级社 C、互助组 D、高级社 E、人民公社 20、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是(ABCD)A、剥削阶级 B、被消灭对象 C、团结对象 D、改造对象 E、革命对象
21、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属于社会主义性质或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是(AE)A、国营经济 B、资本主义经济 C、个体经济 D、外资经济 E、合作社经济
2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ABD)A、社会主义经济 B、个体经济 C、外资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E、合作社经济
23、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ABD)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的斗争 B、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C、守法和违法的斗争 D、改造和被改造的斗争 E、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
2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简称为“一化三改”,下列答案中哪些是属于“一化三改”的正确内容(ABCE)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E、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5、历史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十分成功的,因为(ABDE)
A、我国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B、我国在这一变革中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C、我国在这一变革中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没有出现失误和偏差 D、我国在这一变革中增强了人民的团结,得到了人民的普遍拥护 E、我国在这一变革中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
2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能采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是因为(ABCDE)A、民族资产阶级有拥护宪法、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B、中国共产党和民族资产阶级有长期的合作和统一战线关系
C、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对抗性的矛盾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 D、我国已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政权
E、强大的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造成私人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2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有利于(ABCDE)A、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际民生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C、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D、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 E、有利于争取和团结与民族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8、社会主义改造成功的历史经验包括(ABCD)A、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方式
C、在改造过程中采取的实际步骤,以不破坏生产力发展为前提 D、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E、以整齐划一的形式对私营工商业进行改造
29、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ABCDE)A、使我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 B、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C、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D、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E、以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0、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ABCDE)A、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 B、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
C、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过于简单化 D、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E、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上,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关系的重要著作是(B)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论十大关系》
C、《国家预算要保证重点建设又要照顾人民生活》 D、《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是生产力》
2、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的著作是(A)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论十大关系》
C、《国家预算要保证重点建设又要照顾人民生活》 D、《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是生产力》
3、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D)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D、陈云
4、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主要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的是(A)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D、陈云
5、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提出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的是(C)
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D、陈云
6、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观点的是(B)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D、陈云
7、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是(C)A、刘少奇 B、周恩来 C、邓小平D、陈云 8、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C)A、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B、只有按照苏联的模式才能建设社会主义 C、要独立思考,“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D、要全盘否定苏联的经验,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
9、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长期以来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是(B)A、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D、什么是计划经济
10、邓小平认为,衡量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的压倒一切的标准是(B)A、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有没有提高 B、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C、人们的经济收入差距是否不断缩小 D、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有没有提高
11、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B)A、高速发展生产力 B、共同富裕
C、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D、让一部分人富起来
12、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完全搞清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C)A、离开了阶级斗争谈社会主义 B、离开了思想道德建设谈社会主义 C、离开了生产力水平谈社会主义 D、离开了生产关系变革谈社会主义
1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和创造是(A)A、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强调消灭剥削 C、强调消除两极分化 D、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4、在社会主义本质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D)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共同富裕
15、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作出了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重大判断,这个判断是(C)A、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6、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B)A、实现共同富裕 B、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而全面的发展
C、实现人的自由而平等的发展 D、实现人的平等而全面的发展
17、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C)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社会主义 D、共产主义
18、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根本的是(B)
A、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好 B、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更好 C、人们的贫富差距能否比资本主义小
D、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否比资本主义更协调
19、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C)
A、巩固政权 B、坚持党的领导 C、发展 D、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 20、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硬就硬在(D)A、实现国家统一要靠经济发展 B、维护世界和平
C、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靠经济发展
D、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21、20世纪50年代代表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口号的是(C)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22、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是(D)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23、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国务院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作出了(C)的决策 A、科教兴国 B、人才强国
C、建设创新型国家 D、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24、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B)A、大力增加对先进企业的投资 B、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C、大力发展制造业 D、大力调整生产关系
25、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第一个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是(A)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26、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是(C)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27、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这一重要论断的是(D)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28.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判断一个政党历史地位的标准是(C)A、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 B、民主的,还是专制的
C、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D、进步的,还是落后的
29、“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段话体现了(A)A、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B、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战略思想
C、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义的战略思想 D、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
30、“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这段话体现了我党的(B)A、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B、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
C、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思想 D、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战略思想
31、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C)A、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2、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B)A、党的十二大 B、1992年南巡谈话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党的十三大
33、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D)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B、实行按劳分配,增强综合国力 C、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34、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A)A、根本任务 B、优越性 C、根本目的 D、发展动力
35、十六大报告指出,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C)A、创新 B、实事求是 C、发展 D、廉洁
36、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是科学认识(B)A、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B、社会主义本质 C、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D、社会主义根本目的
37、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A)A、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B、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C、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8、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A)A、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 B、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C、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D、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属性
39、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A)A、1992年南方谈话中 B、党的十三大上 C、视察上海的讲话中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40、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著名论断(D)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C、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D、发展才是硬道理
41、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B)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C、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D、实行按劳分配,增强综合国力
42、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A)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实现社会公正
C、消除剥削现象 D、公平占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
43、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C)A、根本目的 B、优越性 C、根本任务 D、发展动力
44、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A)A、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45、发展之所以成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归根到底是因为(A)A、党在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C、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和表现 D、党在政治稳定中的作用
46、邓小平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论述的核心是(A)A、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B、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 C、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问题 D、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47、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B)A、理论前提 B、核心内容
C、思想基础 D、精髓
48、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B)
A、精神文明建设 B、发展生产力 C、健全法制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49、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A)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共同富裕 50、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D)A、社会的长期稳定 B、进一步改革开放 C、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 D、自己的发展
5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述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属于(A)A、基础和前提 B、目标和归宿 C、条件和途径 D、手段和目标
52、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条件是(C)A、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B、提高劳动者素质 C、大力发展生产力 D、坚持改革开放
5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必须以(A)A、经济建设为中心 B、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C、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 D、改善人民生活为中心
54、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党的(C)A、十一大 B、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一届六中全会
55、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作出深化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判断(C)A、在中国生产力还没充分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 B、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C、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D、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56、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D): A、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
B、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 57、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主要包括:(A)
A、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B、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C、提出了发展工业化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D、提出了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的一种政治局面
58、“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他提出(C)A、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 B、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 C、“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 D、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59、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A)
A、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B、是否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C、是否是社会主义国家 D、是否是资本主义国家 60、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是(B)
A、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体现 B、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C、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 D、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经阶段的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是(ABCE)A、现代农业 B、现代工业 C、现代国防 D、现代教育 E、现代科学技术
2、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有(AB)A、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 B、加强以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C、加强党的政治路线教育 D、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 E、加强党的优良作风教育
3、为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措施有(ABCDE)A、不给党的领导者祝寿 B、不送礼
C、少敬酒、少拍掌
D、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 E、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思、列、斯并列
4、邓小平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意味着(BCE)A、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B、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D、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E、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5、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ABCDE)A、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 B、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C、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在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 E、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6、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ABD)A、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 B、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 E、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统一
7、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ABCD)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C、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D、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E、社会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统一
8、实现共同富裕是(ACD)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内容 B、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C、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D、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E、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
9、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ABD)A、实现共同富裕 B、不存在两极分化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阶级 E、社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
10、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是(CD)A、共同富裕 B、市场经济 C、按劳分配 D、公有制占主体 E、非公有制占主体
1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BCD)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E、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12、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ABCD)A、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B、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C、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实现国富民强的要求 D、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E、发展能够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
13、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两个“搞清楚”是:(AB)A、什么是社会主义 B、怎样建设会主义 C、怎样坚持社会主义 D、怎样发展社会主义 E、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4、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BC)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是否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E、是否有利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5、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容是(ABCDE)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 D、消除两极分化 E、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的目标。它们是(AB)A、生产力目标 B、价值目标 C、真理目标 D、实践目标 E、分配目标
17、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ABCE)A、在目标的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B、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C、把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D、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E、在动态上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18、突出强调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客观依据和历史依据是(ABCDE)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 B、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使命
C、发展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必由之路 D、发展是应对世界形势新变化的需要
E、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19、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ACD)A、是因为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B、是因为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不清楚 C、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D、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经验教训 E、是由于主观意志的不坚定
20、邓小平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意味着(BD)A、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B、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E、我们一定能少走弯路
21、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提高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是因为它(ABCD)A、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B、概括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成果又超越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方法与认识水平C、在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两大目标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指明了根本目标和前进方向 D、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本质 E、是最本质的本质论
2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ABCD)A、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和人民利益的目标,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B、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
C、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 D、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E、反对一切不好思想的本质论断
23、邓小平同志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AB)A、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C、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D、共同富裕 E、以按需分配为主体
24、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ABC)A、实现共同富裕 B、不存在两极分化
C、消灭剥削,消除阶级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E、能够走社会主义道路
25、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ABC)A、它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B、它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C、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D、它把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E、它反对资本主义的一切思想
2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主要论点有(ABCD)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C、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 D、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E、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导
27、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是(AD)A、按劳分配 B、市场经济 C、共同富裕 D、公有制占主体 E、计划经济
28、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ABCD)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的统一 C、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D、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的统一 E、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统一 29、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有(ABCD)A、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 B、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C、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思想 D、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 E、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 30、实现共同富裕是(ABD)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内容 B、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C、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E、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捷径
31、《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讲话,其中提出了要正确处理(ABCD)A、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B、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C、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D、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E、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关系
32、毛泽东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了(ABCD)A、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学说
B、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D、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E、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33、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由于对迅速到来的新生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偏差,这些“左”的偏差的具体表现包括(ABCDE)
A、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很快地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B、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C、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阶级斗争 D、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产生的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 E、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步偏离了正确方向
34、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提出(ABCDE)A、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 B、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
C、要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D、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E、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
35、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时,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CD)A、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阶段 B、高级形式的社会主义阶段 C、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D、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E、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3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从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与斗争的角度,提出了要(ACD)A、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B、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C、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 D、保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永不变质 E、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7、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过程中,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他认为(ABCDE)
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B、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C、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D、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E、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38、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认识不清楚,因此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包括(ABCD)A、离开生产水平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 B、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了发展生产力
C、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公有化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D、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E、没有认识到在经济领域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性
39、邓小平在1992年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著名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ABCDE)A、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B、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C、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重要结论 D、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E、是解决全球发展问题的需要
40、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ABCDE)A、使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B、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D、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E、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1、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不可缺少的飞轮。为此党中央相继提出了(AB)A、科教兴国战略 B、人才强国战略 C、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 D、高科技发展战略 E、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42、阐述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时提出(ABCDE)A、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B、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D、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E、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3、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ABCD)A、同等富裕 B、同步富裕 C、两极分化 D、平均发展 E、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44、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有(ABDE)A、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 B、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
C、关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思想 D、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思想 E、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4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BCDE)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D、解决我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根本途径 E、奠定物质基础的需要
46、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ABCD)A、社会主义根本目的与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的统一 B、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C、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 D、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E、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可以同步实现
47、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ABCD)A、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B、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C、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D、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E、社会主义的终极任务
4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主要在于(AB)A、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主体 B、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C、社会主义搞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 D、社会主义高度集中,资本主义分散管理 E、社会主义有国有企业,资本主义没有国有企业
49、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其显著特点是突出了(ABC)A、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B、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C、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 D、人民民主专政 E、生产关系的主体地位
5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因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ABCDE)A、增强综合国力
B、促成社会各种矛盾的解决
C、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顺利发展 D、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 E、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1、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是(ABCE)
A、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 B、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统一 E、两者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的统一
5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最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断指明了(ABDE)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C、从生产力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D、从生产关系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E、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53、邓小平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依据是(CDE)A、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制的原理
B、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原理 C、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原理
D、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原理 E、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原理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C)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我国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是(C)A、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 B、党的执政能力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D、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B)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超始阶段
B、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D、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4、正确把握国情要求必须做到(A)A、把社会性质与社会发展程度统一起来 B、把社会性质与政党性质统一起来 C、把政党性质与社会发展程度统一起来 D、把人口数量与人口受教育程度统一起来
5、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初级的阶段的是(B)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三大 D、十二届三中全会
6、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进行全面概括的是(D)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C)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8、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A)A、大力发展生产力 B、控制社会需求的过快增长 C、维护社会稳定 D、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9、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的是(D)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二届三中全会 D、十三大
10、一切从实际出发,现阶段我国最大的实际是(D)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D)A、根本问题 B、基本问题 C、重要问题 D、首要问题
12、邓小平曾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说明(D)A、我国还不具备搞社会主义的条件
B、我国实际上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C、我们搞的社会主义事实上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 D、我国的生产力不发达,还没有摆脱贫困
13、邓小平曾指出:“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所谓“不够格”,最主要是指(B)A、执政党执政能力不够格 B、物质技术基础不够格 C、社会性质方面不够格 D、人民觉悟不够格
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B)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B、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C、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D、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B、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 C、它是由我国生产力落后等客观条件决定的 D、它的历史任务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6、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的是(C)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否是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否比较低 D、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否是发展生产力
17、在我党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是(A)A、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
C、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D、1987年十三大报告
18、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历史任务,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B)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 D、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19、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C)A、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 B、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D、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20、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是(C)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B、社会性质 C、生产力水平D、社会主要矛盾
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没有变化的是(D)A、生产力水平B、人民生活水平
C、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B)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三大
23、下列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是(A)A、是由***转变为多党执政的历史阶段 B、是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阶段
C、是科技教育文化由比较落后转变为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D、是由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转变为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各方面先进和落后的并存,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特点,它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具有的总的基本特征是:(A)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的历史阶段
C、由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逐步变为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D、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2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指(B)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共产主义社会
26、初级阶段长期性的根本决定因素包括(A)A、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 B、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C、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D、国内局势的稳定性
27、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C)A、发展战略 B、基本纲领 C、基本路线 D、基本目标
2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C)A、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B、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29、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明确概括的是(B)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30、四项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C)A、物质前提 B、文化前提 C、政治保证 D、组织保证
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关系,党的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A)A、展开 B、重要内容 C、核心内容 D、重要补充
32、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关键是坚持(A)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不动摇 C、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D、改革开放不动摇
3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B)A、综合国力 B、人民利益 C、增长速度 D、统筹发展
3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的“一个中心”是指(A)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 C、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D、以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
35、“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B)
A、社会主义历史阶段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C、改革开放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6、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D)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37、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基本路线的是(D)A、十三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38、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根本上说是由(B)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决定的 D、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目标决定的
39、四项基本原则是(B)
A、强国之路 B、立国之本 C、执政之基 D、力量之源 40、改革开放是(A)
A、强国之路 B、立国之本 C、执政之基 D、力量之源
41、不属于四项基本原则内容的是(C)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2、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A、基本纲领 B、基本路线 C、基本方针 D、基本政策
4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领域的奋斗目标是(A)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4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领域的奋斗目标是(B)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4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C)A、四项基本原则 B、改革开放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文化领域的奋斗目标是(C)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4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领域的奋斗目标是(D)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48、邓小平多次指出,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C)A、社会主义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无产阶级专政
49、(A)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 50、(B)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
51、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是(D)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基本实现现代化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实现共产主义
52、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是(B)A、十三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5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D)A、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B、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C、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D、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4、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是在(C)A、七届二中全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十二大
55、正式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在党的(B)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56、“三步走”发展战略指出,第一步人民生活(A)
A、解决温饱问题 B、彻底摆脱贫困 C、实现小康 D、比较富裕
57、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二步是(B)A、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200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C、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D、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发达国家水平58、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过原定20年翻两番的目标;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根本改观;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段材料表明:(C)A、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B、“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已基本实现 C、“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已基本实现 D、“三步走”战略已基本实现
59、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目标是在(C)A、2010年左右 B、2020年左右 C、21世纪中叶 D、21世纪末
60、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到“第三步”目标实现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B)A、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B、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C、接近发达国家水平D、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61、世纪第一个10年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第三步目标关键的10年,在这10年中,我们要(A)A、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B、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C、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D、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62、提出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阶段是在(C)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63、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D)A、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B、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64、党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阶段是指(B)A、20世纪末 B、21世纪头20年
第四篇:毛中特论文
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现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调查时间:2011年5.9-5.11 调查地点:河北工业大学 宿舍 教学楼 调查对象:河北工业大学学生 调查范围:河北工业大学 各院系 调查方式:问卷填写形式
小组成员:刘文静 刘晓宇 蒙艳红 王凌慧 王鹤
调查基本情况:此次调查的河北工业大学的各个学院的同学,男女比例相当,其中担任学生干部的有30%,我们调查问题针对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大学生责任意识也做了全面的问卷
调查结果:普遍的大学生都认为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可见大学中意识中有了解幷将改善的意识。大学生的人生目标是大多以赚钱孝敬父母为主,部分选择了建设国家。
对于社会上的公共道德,普遍学生都会选择乐于助人而对于当代的弄虚作假及盗版的情况大多数的同学不以为然,而普遍学生都表示在大学期间缺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
调查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现状
首先应该肯定,当代大学生除了应当承担普通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之外,还由于其所受的高等教育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期待,而对社会负有更多的特殊责任。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及专业技能方面付出极大的努力,但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当前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着非常令人担忧的责任感淡化甚至缺失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自我责任感迷惘
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前提。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三无”现象——“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情绪冷漠空虚,对一切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毫无意义。这部分“三无”学生,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在心理上失落无助,无法积极承担所必需承担的责任。表现出人生没有奋斗的方向,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没有可信任的朋友,没有生命的终极解释,自我责任感迷惘。这一切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生命质量的感受下降,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空虚感、孤独感,严重的就会出现行为失范,甚至是人格分裂和精神的绝望。
(二)对他人责任感淡漠
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往往容易出现夸大人际冲突的倾向,忽视或排斥他人的存在,甚至有的出现“极端功利化”的趋势,只知道关心自己的命运,重视个人的前途,而缺乏对他人的责任感。大学生这种过度关注自我甚至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必然遭到社会的否
定和排斥,从而使个人陷入孤立、孤独的境地。
(三)对家庭责任感减弱
“爱幼”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但这却造就了部分学生对父母、亲人的付出习以为常甚至漠然视之,对家庭的责任感减弱,只知道一味索取而没有考虑回报。
二、大学生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这是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乃至缺乏的内在原因。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直接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后要干什么并不十分明确。所以上了大学后,对这些没有很好地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责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东西。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自身进入角色缓慢有很大关系。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居多,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导致自私自利,个性强。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得他们对自己过分关注,经常考虑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差,经不起些许挫折。
(三)学校原因
目前的教育体系中,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责任感教育体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多方面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在灌输式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学生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接受的少,使得社会主体意识无法在教育中得到加强。在教学上,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以及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联系相对模糊,使得学生把学习和考试当成了目的,无法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从而培养主人翁精神,增强责任感。
(四)社会原因
这是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甚至缺乏的重要外在原因。当前社会正
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诸如世风日下、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正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暴露。对此,由于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入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能力,大学生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有的人因为惰性太强而跟不上形势,有的人因为缺乏竞争而被淘汰,等等。于是转型社会中的“不适应者”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就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劲,因而表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消极倾向;有的人却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的“极端功利化”倾向。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甚至缺失与转型社会的剧烈冲击有很大关系。
三、培养构建大学生责任感的措施
(一)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
责任感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首先,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决定着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才能形成产生责任感的精神支柱和履行责任感的强大动力;其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
(二)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流的民族必须有一流的文化素质底蕴,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源远流长,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高校应当营造一种文明、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撑起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支柱。
(三)加强道德情感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能起到调节作用,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大学生责任感。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深刻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古老优秀的民则传统和美德。其次,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他们任何时候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才能主动关心身边的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
(四)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的教育潜力,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师在承担各种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应采取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各种责任。
(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广阔舞台,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产生和深化对应承担责任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受教育,增强责任感。
(六)完善评价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实行素质教育
“大学的本质要求它自身不能只是作为职业训练场所而存在,还应该在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方面发挥自己的责无旁贷的责任。”如果高校的教育只是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教给学生“做人”的本领和艺术,尤其是做一个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有责任感的人,那么这种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
第五篇:毛中特论文
班级:通信工程9班 姓名:张三 学号: 0513110101
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标题自拟)
摘要:(五号楷体)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核心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十八大,习近平,中国梦,大学生,联系实际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内涵(What)(小四宋体)
1.2.3.2.二、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原因(Why)
1.2.3..2.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途径(How)(重点,一点要结合大学生实际)
1.2.3.2.3.参考文献或注释:(小五宋体)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附论文要求:
学习第六章 第三节 标题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大学生实际,探讨新时期大学生应该如何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标题自拟,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论文。要求:统一用A4纸打印,第一行必须依次写上班级、姓名、学号,并遵循文科论文通用格式。总分为平时成绩的5分。
(注意:第11周交,各班学习委员按学号依次排序后统一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