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挑战解读 考试题及答案
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挑战解读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下列选项中,属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财政职能定位表述的是()。A.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 B.财政是理财安邦的重要工具 C.财政是财政部门收支管理的工具 D.财政是政府收支的主要载体 A B C D
答案解析: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2.国债余额管理的主体是()。A.国家财政部 B.全国人大 C.审计署 D.中纪委 A B C D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4条,国务院财政部门具体负责对中央政府债务的统一管理。3.各级一般公共预算应当按照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的()比例设置预备费。A.2%-4% B.1%-3% C. 4% D. 5%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40条规定:各级一般公共预算应当按照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及其他难以预见的开支。4.下列选项中有权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的机关是()。A.各级人大 B.各级政府 C.各级审计部门 D.各级党委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84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有关的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的材料。
5.2014年《预算法》共()条。A.76 B.106 C.101 D.90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共计11章,101条。6.在法律体系中,预算法素有()之称。A.宪法 B.政治宪法 C.经济宪法 D.财政基本法 A B C D
答案解析:《预算法》素有“经济宪法”之称,号称经济领域内的根本大法。
7.报送各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至()级科目。A.类 B.款 C.项 D.目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46条规定:报送各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至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至款;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至项。
8.财政部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的()日前,将中央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全国人大财经委进行初步审查。A.30 B.45 C.60 D.90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44条规定:财政部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的45日前,将中央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全国人大财经委进行初步审查。9.政府和单位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是()。A.预算法定原则 B.先有预算,后有支出 C.事后报账 D.赤字预算原则 A B C D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2条,明确了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预算管理原则。10.部门预算编制中,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至()级科目。A.类 B.款 C.项 D.目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46条规定: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到款。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
11.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A.代理 B.经理 C.办理 D.代办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62条规定: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地方国库业务依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办理。
12.各级政府的预算调整方案,必须经过()的批准。A.党委 B.人大 C.审计 D.纪委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69条规定: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乡、民族乡、镇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13.人大代表对于预算草案,有()权。A.批准权 B.质询权 C.监督权 D.发言权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85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就预算、决算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者质询,受询问或者受质询的有关的政府或者财政部门必须及时给予答复。14.审查批准政府预算草案的机构是()。A.本级人大 B.本级党委 C.本级纪委 D.本级法院 A B C D
答案解析:人大是立法机构,与本级政府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审查批准本级政府预算草案。15.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自()起开始施行。A.2014年8月31日 B.2015年1月1日 C.2014年10月31日 D.2016年1月11日
A B C D
答案解析:《决定》明确新《预算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多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下列关于超收收入的使用,正确的是()。A.冲减以前年度赤字 B.增加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C.安排追加支出 D.补充预备费 A B C D
E
答案解析:参见《预算法》第66条:各级一般公共预算年度执行中有超收收入的,只能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2.下列事项中,本级政府必须向本级人大报备的是()。
A.政府间收支项目划分办法备案 B.预算汇总备案 C.预备费使用情况
D.部门预算和转移支付预算抄送人大
A B C D E
答案解析:参见《预算法》第29条、50条、52条的规定。
3.预算年度开始后,各级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可以安排下列支出()。A.上一年度结转的支出
B.参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必须支付的本年度部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以及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性支出;
C.法律规定必须履行支付义务的支出,以及用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的支出。D.预备费支出 A B C D
E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54条规定。4.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地方各级预算,在执行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预算调整项有()。A.需要增加或者减少预算总支出的 B.需要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 C.需要调减预算安排的重点支出数额的 D.需要增加举借债务数额的 A B C D
E
答案解析: 2014
5.下列地方政府中,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是()。A.省级政府 B.地市级政府 C.直辖市政府 D.县级政府 A B C D
E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5条,省级政府有发债权。6.下列各项中属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资金来源的有()。A.当年度的预算超收收入 B.预算费收入
C.一般公共预算的结余资金 D.预算支出安排 A B C D
E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66条:各级一般公共预算年度执行中有超收收入的,只能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各级一般公共预算的结余资金,应当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下列关于预算法立法宗旨的表述,正确的是()。A.规范政府收支行为 B.强化预算约束
C.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
D.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 A B C D
E
答案解析:参见《预算法》第1条条文内容。
8.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举借债务或者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的处分。A.撤职 B.警告 C.开除 D.记过 A B C D
E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94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举借债务或者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或者挪用重点支出资金,或者在预算之外及超预算标准建设楼堂馆所的,责令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
9.中国1994年以来财政改革集中于预算管理领域的改革有()。A.2000年的部门预算改革 B.2001年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C.2003年试点财政支出绩效考试 D.2002年的所得税共享改革 A B C D
E
答案解析:D是属于财政体制的调整,不属于预算管理领域的改革,其他的都是。10.下列选项中,()属于新《预算法》修订的背景。
A.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财政定位的最新论断,迫切需要《预算法》立法宗旨的大幅度提升 B.原有1994年《预算法》内容已经远远滞后于财政改革的现实
C.分税制改革和财政管理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预算法》加以规范约束
D.“纳税人权利”意识的提升,需要《预算法》积极回应纳税人广泛关注的预算公开问题 A B C D
E
答案解析:见课件内容大纲和讲义。
三、判断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判断每小题的表述是否正确,认为表述正确的请选择“对”,认为表述错误的,请选择“错”。)
1.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人大财经委对预算草案提出的初审意见处理情况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22条规定: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处理情况及时反馈,但未规定具体时限。2.各级政府在预算管理中,需要贯彻“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68条规定:在预算执行中,各级政府一般不制定新的增加财政收入或者支出的政策和措施,也不制定减少财政收入的政策和措施;必须作出并需要进行预算调整的,应当在预算调整方案中作出安排。3.1994年《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对 错
答案解析:1994年《预算法》中地方政府无发债权。
4.省级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赤字,可以通过发债方式弥补。()对 错
答案解析:省级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不得列赤字。建设性部分,可以有赤字,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弥补赤字。5.省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所需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债务的方式弥补收支缺口。()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5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不得列赤字,建设性部分资金缺口,可以通过举债的方式进行。
6.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政策目标是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
错
7.各级政府的决算草案,必须经本级审计部门审计后才能报送本级人大。()对 错
8.《预算法》主要是服务于财政部门管理好政府收支的一部法律。()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主要是服务于财政部门管理好政府收支的一部法律。()
9.2012年6月,《预算法》二审稿,通过中国人大网向社会征求意见,获得超过30万条反馈,创单项立法之最。()对 错
10.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可以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之间进行调剂。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72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应当按照预算科目执行。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或者项目间的预算资金的调剂,确需调剂使用的,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办理。11.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融资平台的方式筹措资金。()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5条规定:除前款规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12.在预算执行中,各级政府对于紧急事项,可以先安排支出,再报人大备案。()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69条规定:在预算执行中,各级政府对于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预算调整方案应当说明预算调整的理由、项目和数额。
13.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所需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债务的方式弥补收支缺口。()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4条规定: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必需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举借债务应当控制适当的规模,保持合理的结构。14.2014年《预算法》修订历时20年。()对 错
答案解析:1994年《预算法》实施了20年,2004年提出修法,历时10年。15.各级政府预备费的运用,必须经过本级人大的审查批准。()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64条规定:各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方案,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提出,报本级政府决定。
第二篇: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挑战解读
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挑战解读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1.国债余额管理的主体是()。A.国家财政部 B.全国人大 C.审计署 D.中纪委 A B
C
D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4条,国务院财政部门具体负责对中央政府债务的统一管理。2.2014年《预算法》共()条。A.76 B.106 C.101 D.90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共计11章,101条。3.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A.代理 B.经理 C.办理 D.代办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62条规定: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地方国库业务依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办理。4.人大代表对于预算草案,有()权。A.批准权 B.质询权 C.监督权 D.发言权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85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就预算、决算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者质询,受询问或者受质询的有关的政府或者财政部门必须及时给予答复。
5.各级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实行()。A.权责发生制 B.收付实现制 C.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D.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A B
C
D
答案解析: 2014
6.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自()起开始施行。A.2014年8月31日 B.2015年1月1日 C.2014年10月31日 D.2016年1月11日
A B C D
答案解析:《决定》明确新《预算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7.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级科目。A.类 B.款 C.项 D.目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46条规定: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到款。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8.在法律体系中,预算法素有()之称。A.宪法 B.政治宪法 C.经济宪法 D.财政基本法 A B
C
D
答案解析:《预算法》素有“经济宪法”之称,号称经济领域内的根本大法。9.部门预算编制中,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至()级科目。A.类 B.款 C.项 D.目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46条规定: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到款。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
10.报送各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至()级科目。A.类 B.款 C.项 D.目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46条规定:报送各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至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至款;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至项。
11.下列选项中有权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的机关是()。A.各级人大 B.各级政府 C.各级审计部门 D.各级党委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84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有关的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的材料。
12.报送各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至()级科目。A.类 B.款 C.项 D.目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46条规定:报送各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至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至款;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至项。
13.审查批准政府预算草案的机构是()。A.本级人大 B.本级党委 C.本级纪委 D.本级法院 A B
C
D
答案解析:人大是立法机构,与本级政府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审查批准本级政府预算草案。
14.各级政府的预算调整方案,必须经过()的批准。A.党委 B.人大 C.审计 D.纪委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69条规定: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乡、民族乡、镇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
15.政府和单位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是()。A.预算法定原则 B.先有预算,后有支出 C.事后报账 D.赤字预算原则 A B
C
D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2条,明确了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预算管理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中央预算和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地方各级预算,在执行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预算调整项有()。A.需要增加或者减少预算总支出的 B.需要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 C.需要调减预算安排的重点支出数额的 D.需要增加举借债务数额的 A B
C
D
E
答案解析: 2014
2.下列属于预算调整事项的有()。A.需要增加或者减少预算总支出的 B.需要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 C.需要调减预算安排的重点支出数额的 D.需要增加举借债务数额的 A B
C
D
E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67条规定。
3.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举借债务或者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的处分。A.撤职 B.警告 C.开除 D.记过 A B
C
D
E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94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举借债务或者为他人债务提供担保,或者挪用重点支出资金,或者在预算之外及超预算标准建设楼堂馆所的,责令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4.下列属于地方政府支出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的是:()。A.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 B.按需分配的原则 C.统筹兼顾原则 D.事后报账的原则 A B
C
D
E
答案解析:参见《预算法》第37条: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各部门、各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
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统筹兼顾,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合理需要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国家确定的重点支出。5.下列属于人大的权限的是()。A.质询权 B.审查批准权 C.监督权 D.否决权 A B
C
D
E 答案解析:参见《预算法》第84、85、86条。
6.中国1994年以来财政改革集中于预算管理领域的改革有()。A.2000年的部门预算改革 B.2001年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C.2003年试点财政支出绩效考试 D.2002年的所得税共享改革 A B
C
D
E
答案解析:D是属于财政体制的调整,不属于预算管理领域的改革,其他的都是。7.根据2014年《预算法》要求,为实现预算的全面性原则,各级政府的预算的包括是()。A.一般公共预算 B.政府性基金预算 C.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D.社会保障预算“纳税人权利”意识的提升,需要《预算法》积极回应纳税人广泛关注的预算公开问题 A B
C
D
E
答案解析:参见《预算法》第5条条文内容。
8.下列事项中,本级政府必须向本级人大报备的是()。
A.政府间收支项目划分办法备案 B.预算汇总备案 C.预备费使用情况
D.部门预算和转移支付预算抄送人大
A B C D E
答案解析:参见《预算法》第29条、50条、52条的规定。
9.下列属于地方收入预算编制的原则的是()。A.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 B.与财政政策相衔接原则 C.收入全部纳入预算原则 D.按需分配原则 A B
C
D
E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6条: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政策相衔接。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将所有政府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隐瞒、少列。省级政府有发债权。10.下列关于预算法立法宗旨的表述,正确的是()。A.规范政府收支行为 B.强化预算约束
C.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
D.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 A B
C
D
E
答案解析:参见《预算法》第1条条文内容。
三、判断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判断每小题的表述是否正确,认为表述正确的请选择“对”,认为表述错误的,请选择“错”。)
1.在预算执行中,地方各级政府因上级政府增加不需要本级政府提供配套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而引起的预算支出变化,属于预算调整。()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71条规定:在预算执行中,地方各级政府因上级政府增加不需要本级政府提供配套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而引起的预算支出变化,不属于预算调整。3.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融资平台的方式筹措资金。
2.按照一级政府,一级国库的原则,乡、民族乡、镇政府也必须设立国库。()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62条:县级以上各级预算必须设立国库;具备条件的乡、民族乡、镇也应当设立国库。
3.各级政府预备费的运用,必须经过本级人大的审查批准。()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64条规定:各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方案,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提出,报本级政府决定。
4.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政策目标是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 错
5.各级政府的决算草案,必须经本级审计部门审计后才能报送本级人大。()对 错
6.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所需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债务的方式弥补收支缺口。()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4条规定: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必需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举借债务应当控制适当的规模,保持合理的结构。7.省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所需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债务的方式弥补收支缺口。()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5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不得列赤字,建设性部分资金缺口,可以通过举债的方式进行。
8.《预算法》主要是服务于财政部门管理好政府收支的一部法律。()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主要是服务于财政部门管理好政府收支的一部法律。()9.各级政府在预算管理中,需要贯彻“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68条规定:在预算执行中,各级政府一般不制定新的增加财政收入或者支出的政策和措施,也不制定减少财政收入的政策和措施;必须作出并需要进行预算调整的,应当在预算调整方案中作出安排。
10.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十日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69条: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三十日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11.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融资平台的方式筹措资金。()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5条规定:除前款规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
12.在预算执行中,各级政府对于紧急事项,可以先安排支出,再报人大备案。()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69条规定:在预算执行中,各级政府对于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预算调整方案应当说明预算调整的理由、项目和数额。13.1994年《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对 错
答案解析:1994年《预算法》中地方政府无发债权。
14.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可以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之间进行调剂。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72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应当按照预算科目执行。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或者项目间的预算资金的调剂,确需调剂使用的,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办理。
15.省级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赤字,可以通过发债方式弥补。()对 错
答案解析:省级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不得列赤字。建设性部分,可以有赤字,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弥补赤字。
第三篇:2015继续教育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预算管理试题[推荐]
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挑战解读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自()起开始施行。
A.2014年8月31日 B.2015年1月1日 C.2014年10月31日 D.2016年1月11日 A B
C
D
答案解析:《决定》明确新《预算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2.下列选项中,属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财政职能定位表述的是()。A.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 B.财政是理财安邦的重要工具 C.财政是财政部门收支管理的工具 D.财政是政府收支的主要载体 A B
C
D
答案解析: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3.2014年《预算法》共()条。A.76 B.106 C.101 D.90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共计11章,101条。4.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A.代理 B.经理 C.办理 D.代办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62条规定: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地方国库业务依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办理。
5.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级科目。A.类 B.款 C.项 D.目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46条规定: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到款。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6.人大代表对于预算草案,有()权。A.批准权 B.质询权 C.监督权 D.发言权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85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程序就预算、决算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者质询,受询问或者受质询的有关的政府或者财政部门必须及时给予答复。
7.审查批准政府预算草案的机构是()。A.本级人大 B.本级党委 C.本级纪委 D.本级法院 A B
C
D
答案解析:人大是立法机构,与本级政府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审查批准本级政府预算草案。
8.国债余额管理的主体是()。A.国家财政部 B.全国人大 C.审计署 D.中纪委 A B
C
D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4条,国务院财政部门具体负责对中央政府债务的统一管理。9.各级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实行()。A.权责发生制 B.收付实现制 C.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D.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
10.下列选项中有权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的机关是()。A.各级人大 B.各级政府 C.各级审计部门 D.各级党委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84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有关的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的材料。11.报送各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至()级科目。A.类 B.款 C.项 D.目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46条规定:报送各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至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至款;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至项。
12.财政部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的()日前,将中央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全国人大财经委进行初步审查。A.30 B.45 C.60 D.90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44条规定:财政部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的45日前,将中央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全国人大财经委进行初步审查。13.报送各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至()级科目。A.类 B.款 C.项 D.目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46条规定:报送各级人大审查和批准的预算草案应当细化。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至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基本支出应当编列至款;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至项。
14.各级政府的预算调整方案,必须经过()的批准。A.党委 B.人大 C.审计 D.纪委 A B
C
D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69条规定: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乡、民族乡、镇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15.在法律体系中,预算法素有()之称。A.宪法 B.政治宪法 C.经济宪法 D.财政基本法 A B
C
D
答案解析:《预算法》素有“经济宪法”之称,号称经济领域内的根本大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中国1994年以来财政改革集中于预算管理领域的改革有()。A.2000年的部门预算改革 B.2001年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C.2003年试点财政支出绩效考试 D.2002年的所得税共享改革 A B
C
D
E
答案解析:D是属于财政体制的调整,不属于预算管理领域的改革,其他的都是。2.下列各项中属于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撑的是()。A.现代预算制度 B.现代税收制度 C.现代国债制度
D.支出与事权相匹配的政府间财政关系 A B C D E
答案解析:见楼部长在2014年10月发表于《求是》的论文。3.决算草案的编报,应当按()分别列示。A.预算数 B.预算调整数 C.转移支付数 D.决算数 A B
C
D
E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71条:决算草案应当与预算相对应,按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决算数分别列出。
4.2014年《预算法》给予地方政府发债权,形式分为:()。A.一般债务 B.专项债务 C.基金债务 D.零星债务 A B
C
D
E
答案解析:参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规定,国发【2014】43号文。5.根据2014年《预算法》要求,为实现预算的全面性原则,各级政府的预算的包括是()。A.一般公共预算 B.政府性基金预算 C.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D.社会保障预算“纳税人权利”意识的提升,需要《预算法》积极回应纳税人广泛关注的预算公开问题 A B
C
D
E
答案解析:参见《预算法》第5条条文内容。6.下列关于预算法立法宗旨的表述,正确的是()。A.规范政府收支行为 B.强化预算约束
C.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
D.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 A B
C
D
E
答案解析:参见《预算法》第1条条文内容。7.下列关于超收收入的使用,正确的是()。A.冲减以前赤字 B.增加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C.安排追加支出 D.补充预备费 A B
C
D
E
答案解析:参见《预算法》第66条: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有超收收入的,只能用于冲减赤字或者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8.下列属于地方政府支出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的是:()。A.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 B.按需分配的原则 C.统筹兼顾原则 D.事后报账的原则 A B
C
D
E
答案解析:参见《预算法》第37条: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各部门、各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
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统筹兼顾,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合理需要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国家确定的重点支出。9.下列属于预算调整事项的有()。A.需要增加或者减少预算总支出的 B.需要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 C.需要调减预算安排的重点支出数额的 D.需要增加举借债务数额的 A B
C
D
E
答案解析:2014年《预算法》第67条规定。
10.下列地方政府中,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是()。A.省级政府 B.地市级政府 C.直辖市政府 D.县级政府 A B C D E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5条,省级政府有发债权。
三、判断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判断每小题的表述是否正确,认为表述正确的请选择“对”,认为表述错误的,请选择“错”。)1.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融资平台的方式筹措资金。()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5条规定:除前款规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举借债务。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
2.在预算执行中,地方各级政府因上级政府增加不需要本级政府提供配套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而引起的预算支出变化,属于预算调整。()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71条规定:在预算执行中,地方各级政府因上级政府增加不需要本级政府提供配套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而引起的预算支出变化,不属于预算调整。3.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融资平台的方式筹措资金。
3.各级政府在预算管理中,需要贯彻“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68条规定:在预算执行中,各级政府一般不制定新的增加财政收入或者支出的政策和措施,也不制定减少财政收入的政策和措施;必须作出并需要进行预算调整的,应当在预算调整方案中作出安排。4.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人大财经委对预算草案提出的初审意见处理情况在10个工作日内反馈。()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22条规定: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处理情况及时反馈,但未规定具体时限。
5.省级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赤字,可以通过发债方式弥补。()对 错
答案解析:省级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不得列赤字。建设性部分,可以有赤字,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弥补赤字。
6.各级政府预备费的运用,必须经过本级人大的审查批准。()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64条规定:各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方案,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提出,报本级政府决定。
7.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政策目标是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 错
8.省级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所需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债务的方式弥补收支缺口。()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5条,地方一般公共预算,不得列赤字,建设性部分资金缺口,可以通过举债的方式进行。
9.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十日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69条: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预算调整方案的三十日前,将预算调整初步方案送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10.2014年《预算法》修订历时20年。()对 错
答案解析:1994年《预算法》实施了20年,2004年提出修法,历时10年。11.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可以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之间进行调剂。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72条: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应当按照预算科目执行。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或者项目间的预算资金的调剂,确需调剂使用的,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办理。
12.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所需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债务的方式弥补收支缺口。()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34条规定: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必需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举借债务应当控制适当的规模,保持合理的结构。13.按照一级政府,一级国库的原则,乡、民族乡、镇政府也必须设立国库。()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62条:县级以上各级预算必须设立国库;具备条件的乡、民族乡、镇也应当设立国库。
14.各级政府的决算草案,必须经本级审计部门审计后才能报送本级人大。()对
错
15.在预算执行中,各级政府对于紧急事项,可以先安排支出,再报人大备案。()对 错
答案解析:《预算法》第69条规定:在预算执行中,各级政府对于必须进行的预算调整,应当编制预算调整方案。预算调整方案应当说明预算调整的理由、项目和数额。
第四篇:2015年继续教育学习考试题答案(新预算法解读)
新预算法解读
单项选择题
财政部应当部署编制决算草案的原则、要求、方法和报送期限的时间为(第四季度)。
各级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时间为(人民代表大会批准20天内)。
国务院财政部门将中央预算草案的初步方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的具体时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45前)。
既是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又对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负责的是(本部门和本单位)。
将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的审查结果报告提交给全国人大主席团的是(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属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的是(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从纵向来看,我国的预算体系划分为(五级)。
下列各项中,以税收为主要预算收入的预算账本是(一般公共预算)。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1994年预算法局限性的是(预算透明度高)。
下列各项中,居于我国财政体系核心地位的是(国家预算)。
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是(各部门、各单位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或者项目间的预算资金的调剂,确需调剂使用的,按照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规定办理)。
下列各项中,新预算法实行的起始时间是(2015年1月1日)。
下列各项中,新预算法为了强化法律责任,对编制预算的相关部门和单位作出的规定是(追究行政责任)。
下列各项中,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是(政府性基经预算)。
下列各项中,在新预算法中匡正的立法宗旨是(规范政府收支行为)。
下列属于预算部门应该公开的内容包括(部门预算调整报告及报表)。
新预算法最终出台经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次数为(四次)。
预算开始后,各级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可以安排的支出不包括(按照本的计划,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支出)。
判断题
财政部门支配本级国库库款。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未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冻结、动用国库库款或者以其他方式支配已入国库的库款。(正确)
从新预算法的整体构架来看,不能把预算法单一的划分为实体法或程序法,因为预算法涉及实体法和程序法 两方面。(正确)
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可以为下属单位和个人的债务提供担保。(错误)
各级国库库款的支配权属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未经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同意,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冻结、动用国库库款或者以其他方式支配已入国库的库款。市级以上各级预算必须设立国库;具备条件的县也应当设立国库。(错误)
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按照可以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的3%-5%设置预备费。各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方案,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提出,报本级政府决定。(错误)
各级预算调整方案未经审查和批准,不得调整预算。(正确)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未将所有政府收入和支出列入预算或者虚列收入和支出的,只责令其改正即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不追究行政责任。(错误)
各征收单位依法及时、足额征收应征的预算收入。不得违法多征、提前征收或者减征、免征、缓征应征的预算收入,不得截留、占用或者挪用预算收入。不得截留或者动用应当上缴的预算收入,不得擅自改变预算支出的用途。(正确)
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应当规范、公平、公开,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目标。(正确)
国家预算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所以国家预算是国家的事情,与公民没有关系。(错误)
决算草案应当与预算相对应,按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决算数分别列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应当按其功能分类编列到款,按其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项。(错误)
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包括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正确)
新预算法相较于1994年预算法,会大大提高国家预决算的公开透明度,将成为“阳光预算、阳光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保障。(正确)
新预算法在1994年预算法的基础上,取得了很大进步,更加科学严谨。(正确)
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应当保持完整、独立。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不需要衔接。(错误)
在1994年预算法中有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的规定,一直以来因为预算编制的局限性才没有实际实行。(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是我国经济领域内一部很重要的法律,可以称之为“经济宪法”。(正确)
第五篇:新预算法解读与预算管理应对
新预算法解读与预算管理应对
主讲老师 张国杰 课程说明及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预算法》)作为安排国家财政收支的法律,它是经济领域的“亚宪法”。新《预算法》对现行财政预算管理从理念到操作、从方式方法到程序、从决策到执行、从管理到监督等各方面都作出深刻变革和调整。
因此,准确、完整地学习和掌握新《预算法》的每一个条款,是贯彻落实《预算法》的重要保证。
学习《预算法》应与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预算法实施条例》)相结合,应与学习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以及政府会计准则相结合。
第一节
新《预算法》解读
一、新《预算法》出台背景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预算是财政的核心。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随着预算管理环境的变化,我国的《预算法》于2014年8月进行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修改,并于2015年1月1日开始施行。
自1994年《预算法》颁布实施至2014年,它在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二十年来出现了新形势、产生了新问题和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都需要《预算法》予以规范和应对。
(一)新形势
近二十年来,财政预算管理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财政收支分类改革等出现,形成了财政预算管理的新形势。
(二)新问题
随着我国新的财政政策、新的财政管理办法和管理措施的出台,以及分税制改革、财政管理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新的财政预算管理的形势下也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
(三)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因此在财政法制、政府间财税关系调整、预算管理改革、财政透明度提高、实现政府绩效管理等诸多领域方面需要新的《预算法》予以规范和约束。
二、新《预算法》重点内容解读
新《预算法》集中反映了《预算法》实施二十年来财政改革发展成果,彰显了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方向,为建立现代预算制度提供了系统完整、规范科学的法律依据和制度基础。新《预算法》除保持原《预算法》十一章结构未变外,由原79条增加到101条,其中未变28条、修改45条、增加28条、删除3条、合并1条。
新《预算法》的主要变化、主要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公开透明预算
新《预算法》第一条首先提出了在我国财政管理中“要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这是一项重要的、全新的规定。它是我国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提出了要建立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其具体要求表现为明确预算公开主体、公开范围、细化的预算公开内容、预算公开的时限以及建立预算公开问责机制。
1.明确预算公开主体
各级政府预算、预算调整、决算、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及报表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公开,部门预决算由各部门、各单位负责公开(第十四条)。
2.确定预算公开范围
除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外,经批准的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政府采购情况应向社会公开(第十四条);财政转移支付应当公开(第十六条);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应当向社会公开(第八十九条)。
3.细化预算公开内容
在公开政府预决算时,要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安排和执行情况、举借债务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在公开部门预决算时,要对部门预决算中相关运行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第十四条)。
4.规定预算公开时限
纳入公开范围的政府预决算及预算调整和执行情况、部门预决算,均应在获得批准或批复后的二十日内向社会公开(第十四条)。
5.建立预算公开问责机制
未依法对有关预算事项进行公开和说明的,要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第九十二条)。
(二)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 1.建立完整的预算体系
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第五条);界定了“四本预算”的内涵和外延(第五至十一条)。
2.全部收支纳入预算
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第四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将所有政府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隐瞒、少列(第三十六条)。
3.提高地方预算的完整性
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第三条);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应当将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预计数提前下达下级政府;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将上级政府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预计数编入本级预算(第三十八条)。
(三)预算应该讲绩效 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新《预算法》明确提出了预算要讲求绩效的原则,将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贯穿于预算活动的全过程,为推进预算由“重分配、轻管理”向“分配与管理并重”夯实了法律根基。
1.预算绩效法制化
新《预算法》将“讲求绩效”作为各级预算的一项重要原则(第十二条)。2.强调应加强绩效目标管理
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绩效目标管理的要求编制预算草案(第三十二条)。3.明确要求对预算支出开展绩效评价
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第五十七条);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第十六条)。
4.规定绩效评价结果要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
各级预算应当参照有关支出的绩效评价结果进行编制(第三十二条)。
(四)预算编制应科学
预算编制是预算活动的起点,是预算执行、公开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各级政府和部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政策的具体体现。改进预算编制是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新《预算法》从建立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按支出经济分类编制预算等方面对提高预算科学性作出了新的规定,为改进预算编制提供了法律保证。同时,也在细化预算编制、规范预算编制、优化预算编制以及勤俭办一切事业等多方面提出了科学编制预算的措施和要求。
1.应细化预算编制
各级预算支出应当按其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编制(第三十七条);报送各级人大审查的一般公共预算应按其功能分类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将基本支出编列到款(第四十六条)。
2.应规范预算编制
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政策相衔接(第三十六条);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第三十二条)。
3.应优化预算编制
各级政府上一年预算的结转资金,应当在下一年用于结转项目的支出;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应当作为结余资金管理(第四十二条)。
4.应勤俭办一切事业
要严格控制各部门、各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等基本建设支出(第三十七条);并明确违规建设楼堂馆所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第九十四条)。
(五)预算执行应严肃
预算能否严格执行,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财政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关系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预算一经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各级政府、各部门都应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新《预算法》进一步强化了预算执行约束,明确了预算执行主体责任,突出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规范性。同时,它也提出了“先有预算、后有支出”“谁花钱、谁负责”以及按法定程序调整预算等要求。这些都是保障严格执行预算的有力措施。
1.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
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必须以经批准的预算为依据,未列入预算的不得支出(第十三条);各级政府作出决定或者制定行政措施时,凡涉及增加或减少财政收支的,应当在预算批准前提出并在预算草案中作出相应安排(第三十二条)。
2.坚持“谁花钱、谁负责”
各部门、各单位是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负责(第五十三条)。
3.按法定程序调整预算
在预算执行中,各级政府一般不制定新的增加财政收入或者支出的政策和措施,也不制定减少财政收入的政策和措施。必须作出并需要进行预算调整的,应当在预算调整方案中作出安排(第六十八条);中央预算和县级以上各级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乡镇预算的调整方案应当提请本级人大审查批准(第六十九条)。
第二节
《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解读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决定》出台背景、新《预算法》内容在《决定》中的体现等两部分。国务院2014年10月8日发布的《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不仅是落实党中央关于财税体制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落实新《预算法》的重要举措。它既为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又细化了新《预算法》的有关规定,提高了新《预算法》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
《决定》首先就开宗明义,明确说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改进预算管理,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现就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作出如下决定”。
一、《决定》出台背景
(一)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并在2014年连续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及方案。
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财税改革主要涉及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三大任务。2014年8月底,新《预算法》获通过。2014年9月21日,首份全面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出台,直接为预算管理改革中的“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定调。
(二)现代国家治理的客观要求
这份近8 000字的《决定》,详细部署了全面推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由七大项二十五条组成的核心内容都瞄准了当前预算问题的要害,大力推进和落实,将会显著提升预算健全程度与政府财政的公信力。
(三)落实新《预算法》的具体举措
预算管理制度是财税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应先行推进。《决定》的很多内容与新《预算法》是相衔接的,是对《预算法》修订内容的细化和落实。《决定》的出台抓住了预算改革这一“龙头”,为2016年基本完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工作任务奠定基础。
二、新《预算法》内容在《决定》中的体现
《决定》中的第三大部分,即“
三、全面推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是其重点内容。全文(正文)7 805字,其中第三部分6 152字,占全文字数的78%。这部分内容充分体现了新《预算法》内容,而且对《预算法》修订的内容做出了更为细化的规定,提出了明确落实新《预算法》的具体措施以及进行预算改革的要求。《决定》中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完善政府预算体系,积极推进预算公开 1.完善政府预算体系
提出了一个明确、一个定位、二个加大、一个加强。
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四项预算的收支范围。
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加大前三项预算的统筹力度,建立将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应统筹使用的资金列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机制,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做好基金结余的保值增值,在精算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可持续运行。
2.健全预算标准体系
三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人员编制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
二加快——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机关运行经费实物定额和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加快推进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支出标准在预算编制和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严格机关运行经费管理,加快制定机关运行经费实物定额和服务标准。加强人员编制管理和资产管理,完善人员编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按经济分类编制部门预决算和政府预决算。
3.积极推进预决算公开
细化政府预决算公开内容,除涉密信息外,政府预决算支出全部细化公开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专项转移支付预决算按项目按地区公开。积极推进财政政策公开,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除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均应公开本部门预决算。细化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逐步将部门预决算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按经济分类公开政府预决算和部门预决算。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除涉密信息外,所有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对预决算公开过程中社会关切的问题,要规范整改、完善制度。
(二)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
财政部门会同各部门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未来三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对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研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中期财政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衔接。强化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预算的约束。推进部门编制三年滚动规划,加强项目库管理,健全项目预算审核机制。提高财政预算的统筹能力,各部门规划中涉及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的,要与三年滚动财政规划相衔接。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
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建立结转结余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其中,各部门、各单位上一年预算的结转、结余资金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办理。要加大结转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对不需按原用途使用的资金,可按规定统筹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资金支持的领域。建立预算编制与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相结合的机制,细化预算编制,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执行进度考核机制,实施预算执行进度的通报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有效控制新增结转结余资金。
(四)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1.做好预算执行工作
其中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应当按照预算科目执行。不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或者项目间的预算资金需要调剂使用的,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办理。
2.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3.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研究制定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制度规范和操作指南,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政府会计标准体系。
(五)规范理财行为,严肃财经纪律
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遵守《预算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等财税法律法规,依法行使行政决策权和财政管理权。建立和完善政府决算审计制度,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推进预算公开,增强政府理财工作的透明度,减少政府自由裁量权,让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要健全预算编制、收入征管、资金分配、国库管理、政府采购、财政监督、绩效评价、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的“篱笆”。要规范理财行为,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编报预决算,按规定的用途拨付和使用财政资金,预决算编报都要做到程序合法、数据准确、情况真实、内容完整。
第三节
新《预算法》下的预算管理
讲课说明:因预算主体的不同,预算既有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又有各个行政及事业单位的预算。这里所讲述的新《预算法》下的预算管理,就是专讲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即部门预算管理。
部门预算是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主要包括:收入、基本支出和项目预算等内容。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意义
(一)预算管理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大多来自于财政拨款,因此预算管理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
(二)预算管理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通过预算管理制定的量化目标,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或个人进行考核,并根据预算的执行情况实施奖惩措施,这样可以对员工进行更好地激励,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可以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决算的各环节管理水平狭义的预算就是指预算编制,广义的预算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决算。
(四)预算管理可以作为监督的一种手段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 预算管理可以很好地对国家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通过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分析出国家资金的运用状况,及时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从而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做出正确的调整,明确国家的宏观调控重点,引导资金的流向。
二、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组织
(一)预算管理组织
预算编制与执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各项预算收支的管理内容,也涉及到行政单位的各个部门及其各项工作环节。因此,健全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是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保障。
《预算法》第二十六条已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是本单位预算管理的责任主体。也就是说,确保本单位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严肃规范以及决算及时准确,提高预算管理绩效,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是预算单位自身应负有的职责。因此,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做好组织协调,是预算编制与执行组织的重要工作。
1.单位领导是单位预算管理决策机构。可以是单位负责人或财务分管领导,一般是单位领导班子或预算管理机构。负责审批和决定本单位预算草案、预算调整或追加方案以及决算、财政信息公开、预算绩效管理等预决算重大事项。2.财务部门是本单位预算管理的专业部门和牵头部门,协调并具体负责本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包括布置、协调、审核、汇总和提交,根据预算批复严格执行或督促内部科室严格执行预算,会同其他业务部门做好预算调整及追加申请及相关工作,牵头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组织开展本单位决算编制工作、监督检查本单位预算管理情况,承担单位领导交办的其它预算管理工作等。
3.单位人事、资产、信息等专门管理部门和办公室是本单位预算管理的归口部门和协同理财部门。应配合财务部门做好本单位涉及人事、资产、信息和公用经费等方面的工作,提供预算相关信息和资料,履行归口和协同审核预算义务,并对归口和协同管理事务承担责任。
4.各单位内部各业务部门是本单位预算管理的具体责任主体和使用主体,具体负责本科室预算管理工作。应根据单位领导、财务部门和归口部门的要求履行预算管理职责,并对科室项目预算编制的必要性、项目金额确定的准确性、绩效目标设立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和严肃性等负具体责任。
(二)预算编制的原则 1.综合预算原则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统筹考虑、合理安排预算单位所有收入和所有支出,区分资金类型,将全部收支在“一本预算”中综合完整的进行反映。
2.保障重点原则
要在财政下达的预算控制数内,统筹安排各项资金需求,在保障日常运转基础上优先保障重点项目。
3.科学决策原则
要严守公共财政供给范围,对项目预算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确保项目决策科学合理,操作实施可行。
4.绩效管理原则
对项目预算要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编制预算时设立绩效目标,执行预算时进行跟踪问效,项目结束后实施绩效评价,强化结果应用。
(三)编制预算的依据
《预算法》第三十二条
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解读一】
《预算法》第三十二条明确提出了各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中应遵守的规定和编制预算的依据。【解读二】
《预算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三十三条规定,各部门、各单位编制预算草案的依据:
1.《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 2.本级政府的要求以及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部署;
3.本部门、本单位的法定职责、工作任务、事业发展计划、中期项目规划; 4.本级政府财政部门依照财政部规定制定的预算支出标准、资产配置标准; 5.本部门、本单位最近决算和有关绩效评价结果、上一预算执行情况、结转和结余资金情况以及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
6.编制预算涉及人员情况、存量资产情况。
(四)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1.核实各项基本数据
基本数据是反映单位机构规模、工作量多少和人员配备情况的统计数据。它包括单位机构数、人员编制数、在职人员实有数、房屋建筑面积、机动车车辆数、设备台数等。
对上述数据进行核实,剔除发生变化的影响数。2.分析上年预算执行情况
上年预算执行情况是编制本预算的重要数据。因为本各项财务收支计划指标是以上预算执行数据为依据,并根据本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要求,再结合财力的可能来确定的。
3.分析影响本期预算收支的有关因素
如事业、任务、人员、机构以及国家财政政策等变化。4.准确把握有关上级部门、财政部门对预算编制的要求
为保证预算编制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在编制要认真学习和理解上级部门、财政部门对预算编制的要求。
三、预算编制与审批
(一)收入预算的编制
《预算法》第三十六条
各部门、各单位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将所有政府收入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隐瞒、少列。【解读】
1.收入预算编制的内容
包括本级预算拨款收入、预算拨款结转结余、其他各项收入。2.收入预算的编制方法
应根据上年收入情况和本收入增减变动因素,测算本部门取得的各项收入来源。收入预算要按收入类别逐项测算、编制,其中部门自行组织的行政性收费和预算外收入,要列明具体的单位和项目。
各单位收入预算应当真实完整的反映单位各类收入。按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应上缴财政国库或专户的资金,不得计入本单位收入范围,应及时足额上缴财政国库或专户。对收入预算的编制,要充分考虑预算期内单位投入、新业务开展、技术引进、市场变化、价格调整、竞争对手等方面情况;要根据财政、物价、税务等有关部门规定,属于有明确收费标准的项目,结合业务量编制。
(二)预算支出的编制 1.编制内容
包括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2.预算支出的编制要求
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按其功能分类应当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应当编列到款。
按功能分类编列到项的要求,预算支出的内容要编制到如“基本支出——人员经费(工资福利支出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项目支出——基本建设(某某建设项目)”或“项目支出——专项业务费(某某业务)”。
按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的要求,行政单位经费支出要编制到如“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等,或“商品和服务支出——办公费/差旅费/出国费/招待费”等。
3.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1)基本支出预算的构成
基本支出预算是预算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基本支出计划,包括人员经费预算和公用经费预算。
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和社会保障费等。该类预算应按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批准的人员编制的实有人数和国家规定的工资、津贴、补贴标准测算。
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小型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业务费和业务招待费等。该类预算应以现有公共资源情况和业务工作性质,按照有关核定的公用经费单项定额标准和调整系数测算、编制。
要根据国家现有的经费政策和规定测算本部门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要按照预算所有因素和事项,分别轻重缓急测算每一级科目支出需求。(2)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 ①明确定员定额
定员和定额是测算和编制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
定员,是指国家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根据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职能、业务范围和工作任务所下达的人员配置标准。
定额,是指财政部根据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正常运转和日常工作任务的合理需要,结合财力的可能,对基本支出的各项内容所规定的指标额度。
基本支出定额项目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两部分。
人员经费定额项目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及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医疗费、住房补助和其他人员经费等。
日常公用经费定额项目包括:办公及印刷费、水电费、取暖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物业管理费、日常维修费、专用材料及一般购置费和其他费用等。②编制基本支出预算
依据定额标准、依据上年基本支出预算执行情况、依据本事业发展计划等编制基本支出预算。
(三)预算编制的审批 1.“一上”
财政部门印发部门预算编制的有关文件、通知,明确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要求。部门从基层预算单位起按财政要求编制单位收支预算建议计划,逐级报送给主管部门。部门对各基层单位的预算建议计划进行审核、分析、汇总,并编制部门收支预算建议计划上报给财政部门。
2.“一下”
财政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处室会同有关部门审核预算建议计划,并提出审核意见报财政预算主管处。财政预算主管处审核汇总后,根据财力情况提出总量支出建议控制指标,报同级政府同意后下达给部门。
3.“二上”
各部门按部门预算编制要求,向财政部门报送本部门收支预算草案;各部门按财政下达的预算控制数,重新调整本部门收支预算草案,上报财政部门审核。
4.“二下”
财政部门内部有关业务处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审核汇总部门预算,提出意见报财政预算主管处。财政预算主管处汇总本级财政收支预算草案,上报同级政府批准,并提请同级人代会审议。部门预算草案经人代会通过后,财政部门直接将预算批复给部门,再由部门逐级批复给基层单位。
在二上、二下的过程中,各部门与财政部门随时可就预算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及时、充分地交流有关预算信息。
四、预算执行与监控
(一)预算执行的内容
《预算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六十一条
预算执行中,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任务是:
(1)制定本部门、本单位预算执行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2)依法组织收入,严格支出管理,实施绩效监控,开展绩效评价,充分应用绩效评价结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对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4)编制财务报告,汇总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定期向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报送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
(二)预算执行的监控 1.建立预算执行监控体系(1)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或工作小组,单位的部门预算须由单位领导负责,并由财务部门组织实行。作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强化预算监督考核的组织保障,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协调、审核等,并处理和分析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各部门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和义务,以保证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完善预算资金使用制度;建立严格的支出开支、审批、报销等制度,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强化开支的计划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其他与预算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等。
利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风险控制等方法,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自我检查、制约和调整,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以形成对预算执行监督的支持。
(3)实施内部审计监督,使内部审计与监督不仅对预算会计信息进行审计与监督,而且是对预算制度和预算贯彻执行情况过程进行审计和监督。
(4)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设计绩效指标,改进评价方法和手段,全面、准确地衡量项目的绩效水平,为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严格的执行力提供信息,建立项目预算安排与绩效评价结果有机联系的机制。
2.预算执行监控的具体措施
预算执行和落实,是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所以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加强预算执行质量,是预算执行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1)推行岗位预算执行责任制
将预算执行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岗,任务落实到人,完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明确考核指标,将考核指标与工作业绩考核挂钩,形成全面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2)加强预算执行质量控制
进一步明确预算内容和项目进度计划,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严防随意改变预算资金用途、超额使用等行为。在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的同时,注重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3)将收入按照不同的来源正确划分类别
保证预算内收入及时足额到账,不隐瞒预算收入情况。建立健全预算的支出管理制度,资金的支出要严格按照预算的批复情况和规定的财务标准执行。首先由资金使用部门提出预算资金的使用申请,并经单位负责人同意后方可支出,保证资金的支出能够实现预算内目标,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4)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工作
及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提高执行情况分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掌握预算执行进度以及重点项目的预算执行动态,对预算执行进度偏慢的项目,建立挂牌制度,及时分析原因,纠正执行偏差,将事后控制提前为事中或事前控制,最大程度降低预算和财务风险。(5)建立预算执行通报制度
按月对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实施通报,公开各单位预算执行信息,将预算执行情况透明化,加强监控力度。(6)建立财务部门与业务相关部门沟通与协调机制
加强系统内部预算执行、政府采购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优化业务流程,保障预算执行在各职能部门之间运行顺畅。
年初预算执行时应注意的问题:在预算开始后,如果本年的预算草案还没有批复,应该参照前一的预算安排本的收支,待预算草案批复后执行本预算。
五、预算资金的调剂
《预算法》第七十二条
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应当按照预算科目执行。严格控制不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或者项目间的预算资金的调剂,确需调剂使用的,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办理。
该条款说明:
(一)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要按照原预算支出编制的分类口径,办理其预算支出。
(二)如果存在特殊情况,需要进行预算资金的调剂,则必须按财政部门的规定办理。【例如】
在基本支出的日常公用经费中,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等之间发生调剂;在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或者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间调剂等。
《预算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预算执行中,预算资金的调剂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1)同一部门的预算资金在同一功能分类科目下,人员经费在不同经济性质分类科目间调剂的,或者公用经费在不同经济性质分类科目间调剂的,或者项目支出在不同经济性质分类科目间调剂的,由部门负责办理。
(2)同一部门的预算资金,人员经费或者公用经费在不同功能分类科目间调剂的,或者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间调剂的,或者项目间调剂的,或者人员经费增加需要从本部门其他预算资金调剂的,由部门报本级政府财政部门核准后办理。
六、年终决算与预算绩效评价
(一)年终决算 1.年终决算的内容
部门决算,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终了,根据财政部门决算编审要求,在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编制的、综合反映本单位预算执行结果和财务状况的总结性文件。它反映了该预算单位一年的预算收支情况、预算完成情况以及其财务状况。它是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依据,也是编制下一财务预算的重要依据。《部门决算管理制度》:
第十条
部门决算报表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具体包括:基础数据表、填报说明、分析表和分析报告。
第十一条
基础数据表主要反映部门收支预算执行结果、资产负债、人员机构、资产配置使用以及事业发展成效等信息,包括:报表封面、主表、附表和补充资料表。第十二条
填报说明是对基础数据表编报相关情况的说明,包括:部门基本情况、数据审核情况、主要收支指标增减变动情况以及因重大事项或特殊事项影响决算数据的情况说明等。
第十四条
分析报告根据分析表中反映的问题和收支增减变动情况进行分析,重点分析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状况以及单位主要业务和财务工作开展情况等。(1)决算报表主表、补充指标表
内容主要包括:收入支出决算总表(各类收支与结余情况)、收入支出决算表、收入决算表支出决算表、支出决算明细表、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项目支出决算明细表、项目收入支出决算表、人员与工资情况及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应上报的内容。(2)报表附注
用于注明需特别说明的有关报表编制事项,主要包括:报表编制的基础、依据、原则和方法,以及特殊事项说明和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3)报表分析说明
报表技术说明:采用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特殊事项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情况和原因以及影响等。报表分析说明:基本情况,影响预算执行、资金活动的原因,经费支出、资金活动的趋势,存在的问题。
2.编制决算的依据与要求(1)法规制度依据 ①《预算法》 ②《预算法实施条例》 ③《部门决算管理制度》 ④《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⑥《政府会计准则——财务报告准则》(未来)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⑧其他
(2)编制决算的相关要求
《预算法》第七十五条
编制决算草案,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做到收支真实、数额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决算草案应当与预算相对应,按预算数、调整预算数、决算数分别列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应当按其功能分类编列到项,按其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款。【解读】
《预算法》第七十五条明确提出了编制决算的原则和方法。
《预算法》第七十六条
各部门对所属各单位的决算草案,应当审核并汇总编制本部门的决算草案,在规定的期限内报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审核。【解读】
《预算法》第七十六条提出了决算审核与办理的要求。3.决算的编制与审核(1)决算的编制
《预算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条
政府财政部门、各部门、各单位在每一预算终了时,应当清理核实全年预算收入、支出数据和往来款项,做好决算数据对账工作。决算各项数据应当以经核实的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会计数据为准,不得以估计数据替代,不得弄虚作假。
《部门决算管理制度》第十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在全面清理核实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并办理年终结账的基础上编制决算。
①应当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及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的批复文件,及时清理收支账目、往来款项,核对预算收支和各项缴拨款项。各项收支应当按规定要求进行年终结账。
②应当按照综合预算管理规定,如实反映内全部收支,不得隐匿收入或虚列支出。凡属本年的各项收入应当及时入账,本年的各项应缴国库款和应缴财政专户款应当在年终前全部上缴。属于本年的各项支出,应当按规定的支出渠道如实列报。
③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会计核算资料编制决算,做到数据真实正确、内容完整,账证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表表相符。(2)决算的审核
①编制范围是否完整,是否有漏报和重复编报现象。
②编制方法是否规范,是否符合财务会计制度及部门决算的编制要求。
③编制内容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决算报表表内、表间勾稽关系是否衔接,报表数据与单位会计账簿数据是否相符,是否有漏报、重报、错报项目以及虚报和瞒报等现象,部门决算纸介质数据与电子介质数据、分户数据与汇总数据是否保持一致。
④决算数据间变动是否合理,变动较大事项是否附有相关文件依据。⑤填报说明和分析报告是否符合决算编制规定。
第四节
绩效预算管理的实施
一、绩效预算是现代预算管理模式
(一)绩效预算的含义
1950年美国第一次对绩效预算给出定义:绩效预算是一种预算管理制度,它要求预算单位请求拨款时须明确阐述:
1.所要达到的目标;
2.为实现目标而拟定的支出计划需要花费的资源;
3.用哪些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计划支出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及工作完成情况。此定义说明:绩效预算要求政府的每笔支出必须符合绩、预算、效三要素的要求。绩是指申请拨款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预算是指业绩预算,即公共劳务成本,具有明确量化的标准。效是指业绩的考核,包括量和质的双重标准。
(二)绩效预算管理的提出 1.大势所趋
随着政府公共支出的逐年增加,如何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已成为中央关切、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就是预算绩效管理。绩效预算的产生是化解财政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矛盾的结果。
绩效管理就是以目标结果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以公众满意为标准、以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的现代预算管理模式。绩效预算就是把预算资源配置与行政目标及其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的预算管理模式。
绩效预算发源于西方国家。70年代,随着新公共运动的兴起,西方国家为解决财政困境和社会对政府服务需求不断扩大的矛盾,开始进行了传统预算模式的改革,产生了绩效预算。
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的实施了绩效预算,并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有些国家并以法律的形式提出了政府预算要实施绩效管理。如美国1993年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英国1997年颁布了《地方政府法》,澳大利亚议会1997年通过了新的《公共服务法案》和《财务管理与责任法案》等法律。实践证明,绩效预算所倡导的“效率、绩效”理念符合预算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2.水到渠成
自21世纪以来,无论是党的历次中央全会提出的会议精神,还是政府陆续出台的改革政策,都在推动绩效预算在我国政府预算管理的应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多次强调要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工作效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党的十七届二中、五中全会又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十一届全国人大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健全支出绩效考评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1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负责指导和推动政府绩效管理工作。
近年来各项法规、制度的出台,不断推动着我国预算制度的改革以及绩效预算实施。而新《预算法》的出台终将“绩效”入法,标志着我国预算从传统的分配式预算向绩效式预算的历史性转变,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机制正式建立。
(1)审计署公布的《2006-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全面推进效益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作为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2009年出台,2011年4月2日修订。
(3)《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2011年7月5日发布。
(4)《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财预〔2012〕396号)2012年9月21日发布。
(5)《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财预〔2013〕53号)2013年4月21日发布。(6)《经济建设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规则》(财建〔2013〕165号)2013年4月23日发布。
(7)2014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修改《预算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公共财政预算收支中的绩效管理要求,为中国预算体制由传统预算向绩效预算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8)《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2014年10月08日发布。
二、绩效预算管理的原理
(一)绩效预算管理相关概念 1.绩效与预算绩效
“绩效”一词最初来源于企业,其英文“Performance”,意为“履行”“执行”“表现”“行为”“完成”,在管理学中被引申为“成绩”“成果”“效益”。从不同角度,对“绩效”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概括来说,“绩效”就是个人、组织、政府等通过努力和投入所形成的产出和结果,以及产出和结果的合理性、有效性,即效益、效率和效果情况。
从本质上讲,效益、效率和效果都是从资源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角度描述资源配置所处的特定状态,但对衡量“预算绩效”而言,它们又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可以用“3E”描述“预算绩效”:
一是“经济性”(Economy),是成本与投入的关系,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资源,即预算支出是否节约;
二是“效率性”(Efficiency),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即是否讲求效率;
三是“效益性”(Effectiveness),是产出与目标的关系,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即是否达到目标。
2.绩效预算
绩效预算是按绩效目标和成本计算的政府资金供给计划。是按照绩效思想和原则编制并包含清晰的事业发展计划和明确的支出绩效目标、绩效指标的预算。
绩效预算由绩、效、预算三个要素构成。“绩”是指财政支出所要达到的目标;“效”是指用具体指标评估完成目标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预算”是指财政为这一支出目标提供的拨款额。
其本质就是指由政府部门在明确需要履行的职能和需要消耗的资源的基础上确定绩效目标,编制绩效预算,并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业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
绩效预算关注的不是预算的执行过程,而是执行的结果,不是政府的钱够不够花,怎么花,而是政府在这些地方花了钱,老百姓最终得到了什么?因此绩效的衡量是实行绩效预算的基础。
3.预算绩效管理(1)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①预算绩效管理的本质仍是预算管理,是利用绩效管理理念、绩效管理方法等对现有预算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完善。
②预算绩效管理的主线是结果导向,即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等,始终以年初确定的绩效目标为依据,始终以“绩效目标实现”这一结果为导向开展工作。
③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是强化支出责任,“用钱必问效,无效要问责”,不断提高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的支出责任意识。
④预算绩效管理的特征是全过程,即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之中,实现全方位、全覆盖。
⑤预算绩效管理的表现形式是四个环节紧密相连,即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应用的有机统一,一环扣一环,形成封闭运行的预算管理闭环。
⑥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改进预算管理,控制节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⑦预算绩效管理的定位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政府绩效管理的范畴,在政府绩效管理的整体框架下展开。(2)预算绩效管理的特征
是以“预算”为对象开展的绩效管理,也就是将绩效管理理念和绩效管理方法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并实现与预算管理有机融合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预算绩效管理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
预算绩效管理就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通俗的讲就是政府公共资金投入与支出效果的比较,实际上就是解决三个问题:
①该不该投入公共财政资金做这项工作。②花多少钱做这项工作。③财政的投入是否值得。
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着预算绩效管理的三个主要内容,即绩效目标、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
(二)预算绩效评价方法
绩效评价方法是指用于分析绩效数据,得出评价结论的各种经济分析、评估和评价方法。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绩效评价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1.因素分析法
是指将影响投入(财政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计算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价的方法。很多公共项目都用到因素分析法,通过不同因素的权重评比,进行综合评分。
2.最低成本法 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该方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如社会保障支出项目。由于公共部门主要提供公共服务,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企业组织存在一定的区别。在使用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同时,也需要明确不同对象的产出和结果,并适当选取其他方式综合进行绩效评价。
3.成本效益分析法
是指将一定时期内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的分析方法,以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结合预算支出确定的目标,比较支出所产生的效益及所付出的成本,通过比较分析,选择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的项目,但其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方法主要适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如公共工程项目等,但对于成本和收益都无法用货币计量的项目则无能为力。一般情况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不宜采用此方法。
4.比较分析法
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比较法主要适用于财政项目资金管理,通常也通过一些案例的对比分析来进行方案的选择,进行评判。
应用比较分析法的几个关键因素:(1)对比标准。选用标准要客观、可比;
(2)指标的选择。多用相对数指标,慎用绝对数指标;
(3)资金的货币时间价值。在项目资金较高、项目实施周期较长时,尤为注意。
(三)绩效预算运行体系
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区别于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将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入到部门预算管理,使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紧紧围绕绩效管理而展开。
绩效预算运行具有以下的框架体系: 1.编制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通常在编制预算时根据部门的战略目标确立,详细阐述部门在特定内拟提供的公共服务数量和水平。包括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目标,实现绩效目标需开展的详细活动和需动用的资源,衡量绩效目标的具体指标以及按照正常条件能够达到的绩效标准等。它要作为将来对该部门或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依据。
2.提交绩效报告
为跟踪部门绩效计划的进展情况,一般要求部门管理者定期或者不定期提交绩效报告,通过绩效指标详细描述绩效目标的完成程度。
3.进行绩效评价
虽然绩效报告一般会对绩效计划和实际完成绩效进行比较,并对部门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做出判断,但是由于绩效报告由部门自己提供,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需由独立于部门的外部机构进行评价。
4.反馈绩效评价结果
(四)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及具体实施细则,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是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保障。
1.建立涵盖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各环节的管理制度。2.完善单位决算报表、资产配置标准、部门项目支出标准等体系建设。
3.加强业务规程建设,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制订系统、规范的绩效管理工作流程和操作细则,明确各相关机构和人员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规范操作程序和质量控制要求,健全协调机制,建立分级分类、适用高效、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及业务规范。
三、绩效预算管理的实施
(一)实施绩效预算管理的内容 1.编制预算目标
它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部门(单位)申请预算时,要按要求申报绩效目标。2.预算绩效运行监控
在执行预算内,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要对绩效信息适时进行跟踪监控,重点监控是否符合预算批复时确定的绩效目标。
3.预算完成评价
预算执行结束后,财政部门或预算部门要认真分析和积极利用决算数据,对财政支出的实际绩效进行评价,客观公正地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
(二)设定与编制绩效目标 1.绩效目标设定
绩效目标是指预算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结果,由预算部门在申报部门预算时填报,包括绩效内容、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
绩效目标既是预算编制阶段资金安排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也是预算执行中绩效运行监控的主要内容,还是预算执行完毕后绩效评价实施的重要依据。
绩效目标设定是绩效目标管理的首要环节。它就是预算部门按照财政部门要求编制绩效目标并向财政部门报送绩效目标的过程。
2.绩效目标编制的范围与依据(1)绩效目标编制的范围
原则上预算部门所申请的全部财政性资金都应该编制绩效目标。每的绩效目标具体编制范围由当地财政部门在布置下预算时予以确定。(2)绩效目标编制的依据
预算部门在编制绩效目标时,主要参考以下依据: 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③部门职能及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 ④部门的工作计划或项目规划; ⑤财政部门预算编制要求; ⑥部门预期可获得的预算资金规模; ⑦相关历史数据、行业标准;
⑧其他符合财政部门要求的相关依据等。3.绩效目标的编报
按照“谁使用资金,谁编制目标”的原则,绩效目标由申请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部门和单位进行编制。因此,编制预算绩效目标的主要是预算部门(包括其下属单位),也可能是财政部门(如在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转移支付资金时),还可能是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如企业在申请财政性资金补助时)。
财政部门在布置下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时,要确定预算部门绩效目标的编报范围和要求。预算部门要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组织本级部门和所属单位填报绩效目标申报表,并在审核、完善的基础上,汇总形成预算部门绩效目标申报表,连同其他要求的材料,随同部门“一上”预算报送财政部门。
4.编制部门整体绩效目标
部门整体绩效目标的编制,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对部门的职能进行梳理,确定部门履职的各项具体工作职责。
(2)结合部门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预计部门在本内履职所要达到的总体产出和结果,将其确定为部门总体绩效目标,以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述。(3)依据部门所要实现的总体绩效目标,结合部门的各项具体工作职责,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确定每项工作任务预计要达到的产出和结果,从中总结提炼出最能反映工作任务实现程度的关键性指标,并将其确定为相应的绩效指标。
(4)通过收集相关基准数据,如过去三年的平均值、以前某的数值、平均趋势、类似部门的先进水平、行业标准、经验标准等,确定绩效标准,并结合预算总体安排,确定绩效指标的具体数值。
5.编制项目支出绩效目标
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的编制,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对项目的功能进行梳理,包括资金性质、预期投入、支出范围、实施内容、工作任务、受益对象,明确该项目支出的功能特性。
(2)依据该项目的功能特性,预计项目实施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总体产出和结果,从而确定该项目所要实现的总体绩效目标,并以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述。(3)将项目支出的总体绩效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从中总结提炼出最能反映总体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关键性指标,并将其确定为相应的绩效指标。
(4)通过收集相关基准数据,如过去三年的平均值、以前某的数值、平均趋势、类似项目的先进水平、行业标准、经验标准等,确定绩效标准,并依据项目预期实施进展,结合预计投入的资金规模,确定绩效指标的具体数值。
(三)预算绩效的监控 预算绩效运行监控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要对绩效信息适时进行跟踪监控,重点监控是否符合预算批复时确定的绩效目标,发现预算支出绩效运行与原定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情况严重的,暂缓或停止该项目的执行。
在预算绩效的监控实施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相结合
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的有机结合,包括两方面内容:(1)绩效目标管理与预算编制的结合
在预算编制时,要科学设置绩效目标,加强对绩效目标的审核,将设定的绩效目标作为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和主要依据,并随同部门预算一并批复,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2)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的结合
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原则上,评价结果好的要继续支持,评价结果差的要减少甚至取消该项预算安排,以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2.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执行相结合
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执行的有机结合,包括两方面内容:(1)绩效监控与预算执行的结合
在预算执行中,在关注预算资金支付进度和合规性的同时,也要关注资金预期效益的实现程度,确保预算支出绩效不偏离目标并如期实现;(2)绩效评价与预算执行的结合
在预算执行结束后,及时开展绩效评价,客观、公正地评判预算执行的产出和结果,提高预算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3.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监督相结合
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监督的有机结合,就是要大力借助监督检查的力量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加强预算编制监督,重点检查绩效目标设置,确保科学合理,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加强预算执行监督,重点检查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切实督促其整改落实;加强绩效评价监督,重点检查绩效评价工作质量,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有效;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监督,重点检查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结合情况、向政府报告情况以及结果公开情况,不断提高绩效监督质量。
(四)预算绩效评价与报告
在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下,随着部门预算的完成,就要进行预算绩效评价。它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即,预算执行结束后,财政部门或预算部门要认真分析和积极利用决算数据,对财政支出的实际绩效进行评价,客观公正地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落脚点,应积极探索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方式,促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发挥实效。
1.绩效评价标准
是指设定绩效指标具体数值时的依据或参考标准,也是指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评价标准具体包括:(1)计划标准 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2)行业标准
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绩效评价标准。使用行业标准时,需要根据本地区的产业发展特色,依据国家公布的行业标准确定符合绩效评价需要的行业标准。(3)历史标准
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绩效评价标准。历史标准可以是历史上某年期的数据,也可以是多年数据的平均,根据实际评价工作的需要进行设定。(4)其他经财政部门确认的标准
如财政部门确定的支出定额标准、资产配置标准等。2.绩效评价指标
是指绩效目标的细化和量化。绩效指标应与绩效目标密切相关,突出重点,系统全面,便于考核。绩效指标一般包括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两个方面。(1)产出指标
是指反映预算部门根据既定目标计划预期完成的产品和服务情况的指标,可细化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效指标和成本指标。
数量指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完成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质量指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达到的标准、水平和效果。时效指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及时程度和效率情况。
成本指标,反映预算部门计划提供产品或服务所需成本,分为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等。(2)效益指标
是指反映与既定绩效目标相关的、预算支出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和影响的指标,可细化为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以及社会公众满意度指标等。
经济效益指标,反映预算支出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效果。社会效益指标,反映预算支出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效果。生态效益指标,反映预算支出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和效果。可持续影响指标,反映预算支出带来影响的可持续期限等。
社会公众满意度指标,反映预算支出的服务对象或受影响群体的满意程度。3.预算支出绩效评价
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应当以项目支出为重点,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部门整体支出进行评价。
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有:(1)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2)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3)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等;(4)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5)绩效评价的其他内容。4.编制绩效报告
编制绩效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基本概况,包括预算部门职能、事业发展规划、预决算情况、项目立项依据等;(2)绩效目标及其设立依据和调整情况;(3)管理措施及组织实施情况;(4)总结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5)说明未完成绩效目标及其原因;(6)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及建议。结束语:
学习课程结束了,但《预算法》的学习远远没有结束,执行落实《预算法》任重而道远,希望大家继续学习和巩固。建议大家:
1.学习《预算法》与学习《预算法实施条例》相结合。2.学习《预算法》与执行的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相结合。
3.听课与自学相结合。在听课的基础上,自己再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和反思,才是最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