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读书笔记
书名:《李宗仁回忆录》 作者:李宗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5-12-01
阅读时间:2014.12.01—2014.12.07
读《李宗仁回忆录》有感
读了许多回忆录,但最能引人深思的我认为当属《李宗仁的回忆录》这本书了(以下简称《回忆录》)。这是一本让人沉浸其中,如痴如醉,忘却时空的好书,花了7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接近50万字的上下册的《回忆录》,在图书馆里,宿舍里,抓紧一切空余时间,每晚读至0点而无睡意。而今读完,码书于桌上,内心颇多思绪与感慨。
李宗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政治领袖和英雄人物,也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最后一年中,成为有历史和正统地位的国家元首。“国无论君民,惟以忠心为大本;人何分新旧,不移宗旨是英雄。”“新旧不是评论人事的惟一标准,而为现代革命者所不齿的道德反倒可能是更具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评价标准。”这些话都能证明李宗仁的历史地位。
该书从李宗仁的人生历程出发,像是打开了历史的另一面。让人对当年的历史了解得更加全面。因此北伐史、正面抗日战场、国民党元老、领袖、将军、军阀等各色人物纷纷登场、风云际会,生动上演着民国历史的演进。各色人物不再像教科书中的一个符号,而是有血有肉,一个个人物的故事也是跃然纸上。
虽然只是个人的回忆录,但却不仅限于李宗仁个人的发展,其涵盖社会背景、政治形势、民国风俗、军阀名流、各种政见思想、分析等,写作范围非常大,涉及人物繁多;同时,从国名党内部人物的角度,李宗仁对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等各类高级将领详尽的描述与评价就像一个纷飞的战乱时代的众生相。《回忆录》正是以自己人的口吻来分析国民党一步步走向成功,然后一步步走向败退的历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李宗仁的一生可谓是“有足多者”。他从农民出身,入军校,参加各种各样的军队及讨伐战争。在国民党执政时期诸多决定性的大事件之中---如“两广统一”、“北伐”、“宁汉分裂”、“武汉事变”、“中原大战”、“台儿庄战役”等,李宗仁均是关键人物之一,少了他,历史可能就不一样了。李宗仁对我最大的影响来源于“台儿庄战役”,以一群“乌合之众”挫败了日军的精锐之师,其指挥才能,还有领导艺术起到了很大作用。
李宗仁认为现代中国变化激烈,政治文化以趋新为特色,“革命”本身成为目的,举凡一切传统的道德和价值秩序均被视为“保守”和“反动”,惟恐打倒之不够,为一党之和,一团之和,甚至一人之和,党人无法无天,不择手段。李宗仁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融合着崇高理想和坚毅行动的革命,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同时,之所以一再给民族的人民造成深创巨痛直至浩劫,原因之一就在于某些革命者以革命之名行攫权之实,以解放之名逞一己之欲,由人民代表而成为人民救星,直至以秦皇自居。对此,章太炎,熊十力等辛亥老人物均曾为之痛彻心扉。李宗仁作为现代革命的重要参与者和领导者,更具痛楚经验。他发现参加党争的人大半只顾目的,不择手段。流风所及,国民道德、社会风气均蒙受极不良的影响。
政治组织和主义信仰有所新旧,但是做人道德和政治品格却超越新旧。李宗仁对其同志的评价,多在其与旧军阀的对比中进行。北伐七个大军中,作战最勇敢、功劳最大的是李济深的第四军、李宗仁的第七军和唐生智的第八军,而不是受革命教育最深、主义信仰最忠诚的黄埔系第一军。政治不是道德,然而革命包括革旧道德。但党人无德无义无信,“革命”势必受害。北伐尚未进行,国民党内部即酿成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三人明争暗斗之局,党权无法统一;北伐尚未成功,国民政府即已宁汉一分为二;北伐成功,在同一面“青天白日”的党旗下,各派系力量分合无常,“新军阀”拥兵自重,“事变”层出不穷;蒋介石一心诛锄功臣,消灭异己,不断演出派系倾轧、同室操戈的闹剧。革命军队并没有避免此前北洋军阀的甫一成功即陷入混战的宿命。李宗仁以自己的独特视角深刻阐述了其本质。
于此之外,读完《回忆录》,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蒋介石。与李宗仁性格的正直、老实恰好相反,蒋介石则是阴险狡诈、心胸狭隘、多疑、专制独裁。李宗仁是这样总结蒋介石的:蒋介石先生在军事、政治上低能,但在玩弄权术,嫉妒贤能方面确是天才。蒋的成长背景是常年混迹于上海的十里洋场。多年十里洋场的熏陶,使得蒋形成做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处事作风。李宗仁先生说蒋无军事上的智慧不无道理,蒋没有从军队的最底层做起,虽说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但有没有学到真材实料,有没有军事才能,则是大家都明眼看得到的。有人才他不用或者是不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分资源时优待自己的黄埔军队;西安事变后,长期软禁张国良、杨虎城;作战过程中时而说往东时而往西;抗战胜利后接收变成了“劫收”;作战时将领有好的建议屡屡不采纳;后期有一次李宗仁请其到家中吃饭,而蒋却派儿子蒋经国在厨房验菜,确认无毒后才让人上菜。书中有许多诸如此类的细节能反映蒋介石的性格,或有趣,或让人感慨。
在《回忆录》中我几乎没有看到李宗仁做错过事,所有的错貌似都是蒋介石的。但“完人”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倾向于以一种有利的角度叙述自己,对此我做一些阐述。
以前只知道李宗仁的妻子是郭德洁,其回忆录中也只提到郭。而其第一任妻子李秀文却并未提及。在李宗仁生活的时代,三妻四妾也不是影响品节和声望的事,只是在《回忆录》中对原配妻子只字为提,多少有些不公平。
若说两个妻子的事只是德公的私事,不提及反而显得《李宗仁回忆录》作为政治活动经历的历史作品的严肃性。但实际上还有重大的军政事件没有提及,典型的就是“王公度事件”。王公度确有不法之迹,李宗仁枪毙他也说得过去,之所以不提及,可能是因为一提及王公度,就会引出李宗仁授意的特务活动,这显然与其光辉形象背离。
还有一点疑问也在此提出:在其《回忆录》中,1943年9月,李宗仁被任命为汉中行营主任,可后来查证,其实是1945年2月。这么重大而又容易核查的日期如果弄错了,很难相信会逃出唐德刚先生的法眼,他对李宗仁的记忆错误通常会有错必纠的。有学者认为,李宗仁这是为了逃避1945年豫湘桂大溃败中第五战区的责任,可溃败发生于1945年3月,2月即离职的他并不用担此责任,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抗日之初,李宗仁预言欧战即将爆发;爆发后,又预言英法将会速败,还预言日本会南进,与美国开战,则中国抗日必胜。这种高明的见识现在很难考证出是当时即有的。由此可见,李宗仁对当时革命的认识尤为透彻和具有远见卓识。
对于《李宗仁回忆录》,其文采一流,更像是历史小说,让读者回味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即能深入了解到李宗仁及一些国民党内部的情况,是一本值得反复品阅的好书。
第二篇:毛概读书笔记
《毛泽东选集》
———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在闲暇之余拜读了《毛泽东选集》和《江泽民文选》这两部巨著,并将一些经典内容记录下来以及读书笔记整理如下,与大家共勉。当然从文章中我更看到的是政治家的卓越风范和政治见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也就是教育的竞争。因此,教育的战略地位显而易见。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章。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时刻,我们缅怀毛泽东同志光辉的一生,重温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改革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学改革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百业俱兴的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都极为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事业看作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条重要的战线。毛泽东认为教育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路线中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教育是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骨干的重要阵地。革命的依靠力量是人民,人民大众只有接
受了革命的教育,掌握了文化工具,掌握了革命的理论,才能成为革命的力量。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教育要为革命战争服务,要“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引自《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改革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引自《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历史跨过了一个世纪,当今,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要进一步发扬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作为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手段的优良传统,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的指示精神,按党的十六大要求,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改革。
毛泽东作为一个世纪伟人在这本书中著述的范围函盖之广是少见的, 从民族的问题, 革命的问题, 朝鲜战争的问题到社会主义建设, 青年问题等等都有著述.从中可以感受到他老人家的宽阔的政治视野和清醒的政治头脑.比如毛在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的问题>的讲话中谈到的知识分子问题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 最近一个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 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 好象什么政治, 什么祖国的前途, 人类的理想, 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象马克思主
义行时了一阵, 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针对着这种情况, 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一段话中毛提到的现象可以说在今天是大量存在的, 可以说思想的颓废空虚是可怕的, 它在吞噬着人们的灵魂, 当人的思想灵魂丢失方向的时候, 那这个社会也陷入到了危机之中.世界战争中的一大奇观是什么? 大家应该知道, 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竟然有数百万的伪军在帮着日本人杀自己人.这些人恐怕就是些没了灵魂与思想的人。
看这段话再联系今天的现实, 不得不感叹毛的远见性.现在的一些部门领导居然口口声称百姓为 “刁民” 不知道他的内心还有没有人民二字, 其实只要真正按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去做, 就绝对会赢得人民的称赞与拥戴。
读《毛泽东选集》可以说是与一位伟人对话的过程, 也是对自己一次思想的洗礼。
第三篇:毛概读书笔记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历史上一大伟人,他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无一不为人惊叹智慧的力量。邓小平理论中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哪怕是至今,这个理论也照样可行。
邓小平理论是一场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实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产生或引用的旨在打破精神桎梏,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总汇。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在80年代施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密不可分。邓小平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总结。
在最初,中国借鉴苏联的思想走起社会主义建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政策中的问题也此起彼伏地浮出水面。此时的中国开始总结苏联政策中的弊端,并在借用苏联政策时及时进行了纠正,以使中国可以更好地发展。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与发展理论值得大家好好思考。当代世界是个发展的世界,却也不能与和平分开,可以说和平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在思考发展的时候,国家的前提为和平;在思考和平的时候又要为下一步发展作打算。在和平时代的国家应当站在和平的角度寻找国家发展的道路,以长远的目光立足当下寻求下一步的道路。
而中国要发展,必须总结与利用过去的国情发展之路,实行改革开放的正确决定,同时也需要和平作为这一切发展地前提。
和平问题,是个政治问题。当代世界的一个政治命题就是和平。和平是民心所向,民愿所归,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光有良好的向往和期待,也不能代替历史发展本身。和平问题的提出,还有着更深刻的力量制约和历史掣肘。没有解体的苏联和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两大国家具备发动新的世界大战的资格,但是美苏两极格局的相互制约使得两国都不敢轻举妄动,以免发生灾难性的后果。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如日本、英国和德国等国希望有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本国经济、提升本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因此也无力发展国际格局的变革。第三世界国家如中国等国,倍加珍惜得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成为和平爱好者的主要进步力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愿意打仗,主要来源于对两次世界大战战后惨象的惨痛记忆,这种对历史的铭记和负责,也为和平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此时,和平问题也成为了一大重要问题,需要各国人民深刻反思,中国古话居安思危不可忘记,但是比危更重要的是安。各国人民无一期盼的是自己的国家和平无战争。虽然经济利益冲突问题永远无法避免,但是可以在冲突上寻找共同点以达到和平的效果。中国在世界上长久地主张和平世界,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一份重要地贡献。
发展问题,是个经济问题。当代世界的一个经济命题就是发展。发展是民、功在千秋的伟业,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每个国家都希望本国的综合国力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二战”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发展问题就起到了一种稳健历史的积累和国际全球化的融合作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休养生息,谋求新的发展;一些国家利用已有优势,扩大发展的成果。这种“谋求”和“扩大”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育,就会或多或少地积累一些物质基础,为自己国家将来的发展作出坚实地基础铺垫,使自己国家能比其他国家发展地更快。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频繁,所涉及到的层面之广,层次之多,层级之深更是亘古未有。这种新的时代环境,就促使各个国家必须重视发展问题,只有重视它,才能自立,才能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中获得一席之地。只有国与国之间紧密联系,自己国家才能更好地向别的国家学习,进步。犹如一个刚开始成长地婴儿,对外界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只有与外界充分接触,婴儿才能更好地学习外界,当然学习中需要正确的引导,此时就需要各国领导正确辨别借鉴别国优秀政策,并结合本国现实情况,以促进自己国家正确稳定快速发展。
和平与发展应当共同实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解决了和平和发展两大问题,就是对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世界有个好的和平环境与发展机遇,对中国也将产生重大积极的影响。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高度概括。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谋求更快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竞赛;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处于有利位置的竞赛。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尽快发展起来。这就要求有一种能够指引我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许多新经验和新事物,这些,就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源泉。可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就不可能形成邓小平理论。
及时是如今,虽然亚洲/北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已经完全进入和平时代,依旧有国家仍处于常年战乱时期,这时需要各国国家齐力助发展落后国家早日摆脱战乱,跨入发展的行列,使世界一起和平发展。为早日达到世界和平,当代各国仍有很大的一步路需要去走,仍有很多事需要去做。经济浮动问题也需要各国协商解决以真正达到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目的,而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已然成为一大重要支持源。
第四篇:毛概读书笔记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读书笔记
温故而知新——读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千年之前的古哲思想尚且传承至今,毛泽东时期结合先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社会实际情况总结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运用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与理论的来回交流,形成螺旋式的上升,与时俱进。
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我了解到,该著作主要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不要脱离实际”,“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简要的阐明了社会调查的重要意义,以及调查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和一些技术细节;揭露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批评了红军中一部分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的保守思想。文中还表达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明确地提出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强调共产党人要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初读该著作时,我诧异于毛泽东同志聊天式的写作方式,无法将其与写下“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人联系在一起。但是,细细读来,蕴含在其中的道理仿佛如自己心中所想一般,有种话到嘴边却不知从何说起,书中所言极是的感觉。例如,该文中对于“不要脱离实际”的论述:“……你不相信这个结论吗?事实要强迫你信。你试试离开实际调查去估量政治形势,去指导斗争工作,是不是空洞的唯心的呢?……”,毛泽东同志娴熟的论述技巧其中可见一斑。
该著作创作于1930年 5月,毛泽东同志当时为了反对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针对当时红军中一些同志安于现状、饱食终日,领导者不进行实际调查就唯心地胡乱指挥以及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等现象,毛泽东以朴实的语言讨论了此时红军们可以做的改善。提出了“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论断,详细阐明了调查的技术。
那么,这篇作于红军时期的文章所表述的观点是不是就不适合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社会了呢?答案必定是否定的。这一点通过毛泽东思想被写入党章而指导党的工作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足以证明。
当然,作为一名大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实际的基层建设等活动中去过,仅仅是通过书本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提出逻辑严密的理论基础夯实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建议,如果只是旧瓶装新酒那样的照搬已有理论重新整合那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所以,本文所强调的“温故而知新”更侧重于“寓旧于新”,并且是将《反对本本主义》的观点与我们的学习生活相结合来分析问题。
就人文类科目的《社会调查方法》来说,要进行一项成功的社会调查,仅仅靠坐在电脑前搜索资料而不走出去实际统计询问是无法成功的,正如“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只有网上现成的别人统计过得数据,而没有通过自己亲自设计表格问卷、亲自分发回收统计问卷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是不真实的。这也脱离了受你所在区域环境、经济、政治影响的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
总而言之,做事要有温习前人思想的习惯,要有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态度,要有科学方法的指导。
第五篇:毛概读书笔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感想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描述。解放思想就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物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又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认为当代大学生,更加要重视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学习了科学的文化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必须要用科学的进步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大脑,在实践中探寻科学的真理。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在进行职业的选择上同样应该解放思想,不要局限于部分职业和岗位上,而是应该善于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社会实际经验,勇敢的开拓属于自己的事业,大胆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在现今的社会中,大部分人不能脚踏实地地面对学习和工作,这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进步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认为这也应该是当今社会中大力发扬的。而说到底,艰苦奋斗首先就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盲目自大和妄自菲薄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实事求是,去分析客观情况和自身的原因,结合实际,脚踏实地地学习和工作、生活,才能使自己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空间。
现实生活中,太多的诱惑干扰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社会中迷失方向,忘记了曾经的慷慨激昂的立下的誓言,出现了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和荣誉感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少一些虚荣,多一些务实;少一些妄想,多一些理性,我们更应该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时刻用这一思想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我们更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并不断的丰富其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十大关系》感想
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便听说毛泽东这篇《论十大关系》中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做了相当精辟的论述,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谓是影响深远啊,值得后人敬仰。
读了这篇文章后,更让我体会了毛泽东思想的博大精深,毛泽东个人的人格魅力。我国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经济建设正是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毛泽东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奠基石。《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尤其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一句“道路总是曲折的,但前途总是光明的。”的话就足以看出他个人对于将要遇到的困难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对于未来的美好展望,作为国家领导人,他的讲话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对于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具有重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我认为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适当分配时间和精力,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者互相促进,适当的休闲娱乐活动能够促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必须权衡,个人价值离不开集体利益。只有在集体与个人之间寻找交点,通过个人利益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够促进集体利益更大更优;而集体利益的扩大和优化,能够提供个人更好的发挥平台。还有,关系既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必须了解的学问。
那时候的毛泽东虽然有这么好的理论,但还是防了重大的错误,如文革中的冲击公检机关,无政府主义思想,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社会动荡。这说明只有好的理论是不行的,还是要看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落实良好的政策。这也是我从《论十大关系》中学到的比较重要的一点。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聚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这是我看到的一句附加的话语,我有所感悟,有希望,有需求,人才会去拼搏,去奋斗。我们要时常给自己一定的要求,让自己永远保持动力去面对社会的各种挑战。
通过读了《论十大关系》,我对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也希望我自己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感想
为了深入理解领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的方法了解到其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方正,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但是,党内一部分人受林彪、“四人帮”、“极左思潮”的毒害,认为所实行的一系列方针违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有,当时我们一直没有摆脱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如果不坚决搞好党风,进一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乱子,严重阻碍现代化建设。
现在的中国,我们让然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尽管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比当时的国情要好得多,但是官僚贪污严重,农民走向城市众多,以至于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严重。所以我们要重视我们现在的国情。我们必须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
事实上,中国有句古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更本。若是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长青不衰,我们就要一如既往地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在新时代新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丰富、充实和发展。唯有如此,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我们当代大学生,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才能走向新的胜利。
《实践论》感想
毛泽东同志在文中着重介绍了认识是靠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并通过举例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等等,以此来深入浅出低描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他还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
在现今的先进的社会中,许多人总是埋怨机会太少,其实机会从来就是少的,只是我们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在不同状况下进行不同实践的能力。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的只适合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才能做个有准备的人。
其实,就我个人认为,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在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并形成真理指导实践。
就像我们的学习,我觉得我们的学习也是缺少实践的,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考上一所好的学校,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我们拼命地学习,学习哪一大堆的教科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在当时是记得很牢,但是没有实践,我们就永远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亲身时间。现在到了大学还好,在学校的提倡和生活的压迫下,我们很多学生都会在假期去进行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实践,尽管有一些还是与自己的专业无关,但是我们也还是可以从中获得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体验了生活,更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要改进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读了这篇《实践论》,仿佛有重新上了一堂人生的课程,感触颇多,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感悟,也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思考,更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的一种深思,一种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