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读书笔记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读书笔记
姓名:胡若飞 班级:1505041 学号:150504107 阅读篇目:《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矛盾一词出自于《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科学范畴,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有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与趋势,又有两个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与趋势。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中,而且贯穿于每一件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文化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再加上社会主义局以制度还不完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任务都要服从于这个中心,又产生了其他一系列矛盾。最突出的是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加速化,导致了城乡、地区之间发展失衡,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自民主革命以来,我国社会矛盾丛生、此起彼伏,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鸦片战争是列强为了掠夺中国而发动的,最终以中国战败并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结束。这个条约使中国丧失了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鸦片战争期间的主要矛盾是殖民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而接下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的打击了封建主义。但在中外联合势力的绞杀下,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此后至20世纪初,随着列强对中的进一步掠夺和侵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再次惨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此时世界早已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时局图形象的表明了当时中国的惨烈现状。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再次爆发,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正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世纪初到1919年,由于各种条约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人民苦不堪言,再一次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各种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要求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家。武昌起义的成功,成为向清朝通知总攻击的突破口。辛亥革命胜利,各省宣布独立,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辛亥革命的胜利不失为“在比较完全意义上开始的”“反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社会而斗争”的革命
1919年伴随着五四运动,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接下来,全体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于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基本上消灭了军阀。在蒋介石发动4.12政变后,社会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与国民党代表的地主阶级的矛盾。从1935华北事变开始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胜利,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矛盾是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1949年10月1日建国后,经历了不同时期。从建国到恢复恢复国民经济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矛盾是肃清残余势力,实际上是为彻底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斗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矛盾发生了重大改变,1956年党八大对此作出了正确的分析: 1956年党的八大对此作了比较正确的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其实也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此后这一矛盾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是不全面不成熟的,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决定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
矛盾刺激着发展,这同时也是矛盾与和谐的一方面体现,有了矛盾才能刺激社会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以配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有了矛盾,人们才会从根本上分析和解决矛盾,从中找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道路。
因为矛盾具有他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必须从客观上理性的认识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长期以来被压制的社会去求被广泛释放出来,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条件和社会生产力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此时中央领导人正确的认识了社会矛盾,谋求改革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国民生产总值连年攀升,社会主义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能够适应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虽然还没有完全适应,但是已经能够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满足感,这就说明了正确认识矛盾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改革解决矛盾的重要性。
从认识矛盾到解决矛盾,最终目的就是要发展经济。在十八大会议中,依然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才能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更好的满足全体劳动者人民的需要,解决劳动者与整个社会生产之间的有序性,解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3)毛概课本
(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
第二篇:毛概读书笔记
认识邓小平
我想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提到邓小平的名字,无不肃然起敬,其一生为党,为祖国所做贡献,数不胜数,尤其是其改革开放更是引领我们走向了一个新时达。然而我们到底有多了解邓小平,静下心来想想,还真不多,某日无聊,在图书馆看到《读懂邓小平》,便想多了解了解这位世界伟人,于是借来《读懂邓小平》、《重读邓小平》细看,感慨良深。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了传奇的色彩。20世纪初,1904年8月22日,一代天骄邓小平来到了人间。而难忘的1997年2月19日21时零8分,邓小平了离开了我们,群山肃立,举世震惊。
在邓小平同志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那波澜壮阔的斗争实践,使邓小平从以为农村青年到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最终锻炼成为一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
很多人都知道邓小平一生经历了“三落三起”,被西方杂志誉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能三落三起的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邓小平等一心为民,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纠正错误不徇私情,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真正让我敬佩邓小平同志的是他的超然的精神,他能超越个人本位观念的本我,他抛弃个人恩怨,评价毛泽东,没有对前人的事业一概否定,而是本着尊重历史、尊重老祖宗的原则,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从而使我们的国家依然保持着社会主义本色,日益走向繁荣富强。
提到邓小平,不能不说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一面伟大的旗帜。邓小平是一位政治家,战略家。他的历史革命是立足于20世纪,面向21世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应用于中国,在中国实践社会主义。邓小平的论著,尤其是进入历史新时期后的论著,都从实际出发,回答或阐明社会主义实践中某些重大现实问题,或是为了探索解决各种新问题而寻求答案。邓小平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生长出来并融于当代中国实践活动的理论。
在历史的长河中,邓小平的功勋永远刻在世界屋脊上。中外名人都说邓小平是世界风云人物,是20世纪最后25年里最响亮的名字。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毛泽东的探索在邓小平手里开花结果。邓小平不是走资派,而是一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能和谁打交道的现实主义者。
在新的征途上,一个醒来的巨人——中国,所有的期望凝望在邓小平身上。邓小平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的共产主义走向合理化。
邓小平是当代富有传奇色彩的领袖人物,也是历史以重色彩不断描摹的世纪伟人。因此,要读懂邓小平,读懂邓小平理论,要像邓小平那样思考。
第三篇:毛概读书笔记
书名:《李宗仁回忆录》 作者:李宗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5-12-01
阅读时间:2014.12.01—2014.12.07
读《李宗仁回忆录》有感
读了许多回忆录,但最能引人深思的我认为当属《李宗仁的回忆录》这本书了(以下简称《回忆录》)。这是一本让人沉浸其中,如痴如醉,忘却时空的好书,花了7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接近50万字的上下册的《回忆录》,在图书馆里,宿舍里,抓紧一切空余时间,每晚读至0点而无睡意。而今读完,码书于桌上,内心颇多思绪与感慨。
李宗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政治领袖和英雄人物,也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最后一年中,成为有历史和正统地位的国家元首。“国无论君民,惟以忠心为大本;人何分新旧,不移宗旨是英雄。”“新旧不是评论人事的惟一标准,而为现代革命者所不齿的道德反倒可能是更具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评价标准。”这些话都能证明李宗仁的历史地位。
该书从李宗仁的人生历程出发,像是打开了历史的另一面。让人对当年的历史了解得更加全面。因此北伐史、正面抗日战场、国民党元老、领袖、将军、军阀等各色人物纷纷登场、风云际会,生动上演着民国历史的演进。各色人物不再像教科书中的一个符号,而是有血有肉,一个个人物的故事也是跃然纸上。
虽然只是个人的回忆录,但却不仅限于李宗仁个人的发展,其涵盖社会背景、政治形势、民国风俗、军阀名流、各种政见思想、分析等,写作范围非常大,涉及人物繁多;同时,从国名党内部人物的角度,李宗仁对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等各类高级将领详尽的描述与评价就像一个纷飞的战乱时代的众生相。《回忆录》正是以自己人的口吻来分析国民党一步步走向成功,然后一步步走向败退的历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李宗仁的一生可谓是“有足多者”。他从农民出身,入军校,参加各种各样的军队及讨伐战争。在国民党执政时期诸多决定性的大事件之中---如“两广统一”、“北伐”、“宁汉分裂”、“武汉事变”、“中原大战”、“台儿庄战役”等,李宗仁均是关键人物之一,少了他,历史可能就不一样了。李宗仁对我最大的影响来源于“台儿庄战役”,以一群“乌合之众”挫败了日军的精锐之师,其指挥才能,还有领导艺术起到了很大作用。
李宗仁认为现代中国变化激烈,政治文化以趋新为特色,“革命”本身成为目的,举凡一切传统的道德和价值秩序均被视为“保守”和“反动”,惟恐打倒之不够,为一党之和,一团之和,甚至一人之和,党人无法无天,不择手段。李宗仁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融合着崇高理想和坚毅行动的革命,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同时,之所以一再给民族的人民造成深创巨痛直至浩劫,原因之一就在于某些革命者以革命之名行攫权之实,以解放之名逞一己之欲,由人民代表而成为人民救星,直至以秦皇自居。对此,章太炎,熊十力等辛亥老人物均曾为之痛彻心扉。李宗仁作为现代革命的重要参与者和领导者,更具痛楚经验。他发现参加党争的人大半只顾目的,不择手段。流风所及,国民道德、社会风气均蒙受极不良的影响。
政治组织和主义信仰有所新旧,但是做人道德和政治品格却超越新旧。李宗仁对其同志的评价,多在其与旧军阀的对比中进行。北伐七个大军中,作战最勇敢、功劳最大的是李济深的第四军、李宗仁的第七军和唐生智的第八军,而不是受革命教育最深、主义信仰最忠诚的黄埔系第一军。政治不是道德,然而革命包括革旧道德。但党人无德无义无信,“革命”势必受害。北伐尚未进行,国民党内部即酿成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三人明争暗斗之局,党权无法统一;北伐尚未成功,国民政府即已宁汉一分为二;北伐成功,在同一面“青天白日”的党旗下,各派系力量分合无常,“新军阀”拥兵自重,“事变”层出不穷;蒋介石一心诛锄功臣,消灭异己,不断演出派系倾轧、同室操戈的闹剧。革命军队并没有避免此前北洋军阀的甫一成功即陷入混战的宿命。李宗仁以自己的独特视角深刻阐述了其本质。
于此之外,读完《回忆录》,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蒋介石。与李宗仁性格的正直、老实恰好相反,蒋介石则是阴险狡诈、心胸狭隘、多疑、专制独裁。李宗仁是这样总结蒋介石的:蒋介石先生在军事、政治上低能,但在玩弄权术,嫉妒贤能方面确是天才。蒋的成长背景是常年混迹于上海的十里洋场。多年十里洋场的熏陶,使得蒋形成做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处事作风。李宗仁先生说蒋无军事上的智慧不无道理,蒋没有从军队的最底层做起,虽说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但有没有学到真材实料,有没有军事才能,则是大家都明眼看得到的。有人才他不用或者是不放到正确的位置上。分资源时优待自己的黄埔军队;西安事变后,长期软禁张国良、杨虎城;作战过程中时而说往东时而往西;抗战胜利后接收变成了“劫收”;作战时将领有好的建议屡屡不采纳;后期有一次李宗仁请其到家中吃饭,而蒋却派儿子蒋经国在厨房验菜,确认无毒后才让人上菜。书中有许多诸如此类的细节能反映蒋介石的性格,或有趣,或让人感慨。
在《回忆录》中我几乎没有看到李宗仁做错过事,所有的错貌似都是蒋介石的。但“完人”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倾向于以一种有利的角度叙述自己,对此我做一些阐述。
以前只知道李宗仁的妻子是郭德洁,其回忆录中也只提到郭。而其第一任妻子李秀文却并未提及。在李宗仁生活的时代,三妻四妾也不是影响品节和声望的事,只是在《回忆录》中对原配妻子只字为提,多少有些不公平。
若说两个妻子的事只是德公的私事,不提及反而显得《李宗仁回忆录》作为政治活动经历的历史作品的严肃性。但实际上还有重大的军政事件没有提及,典型的就是“王公度事件”。王公度确有不法之迹,李宗仁枪毙他也说得过去,之所以不提及,可能是因为一提及王公度,就会引出李宗仁授意的特务活动,这显然与其光辉形象背离。
还有一点疑问也在此提出:在其《回忆录》中,1943年9月,李宗仁被任命为汉中行营主任,可后来查证,其实是1945年2月。这么重大而又容易核查的日期如果弄错了,很难相信会逃出唐德刚先生的法眼,他对李宗仁的记忆错误通常会有错必纠的。有学者认为,李宗仁这是为了逃避1945年豫湘桂大溃败中第五战区的责任,可溃败发生于1945年3月,2月即离职的他并不用担此责任,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抗日之初,李宗仁预言欧战即将爆发;爆发后,又预言英法将会速败,还预言日本会南进,与美国开战,则中国抗日必胜。这种高明的见识现在很难考证出是当时即有的。由此可见,李宗仁对当时革命的认识尤为透彻和具有远见卓识。
对于《李宗仁回忆录》,其文采一流,更像是历史小说,让读者回味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即能深入了解到李宗仁及一些国民党内部的情况,是一本值得反复品阅的好书。
第四篇:毛概读书笔记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题 目 学号
姓名
教 师
读书报告
《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读书报告
年 6月4日
2015《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是一本关于杨尚昆的回忆录,这位长期身居要职的老一代革命家,曾在中央担任多个职位,对那些鲜为人知的要事轶闻了如指掌。在这本回忆录里多多少少是对历史的还原,从个人的一生联系到党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整个大时代的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直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前夕,杨尚昆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这个要职整整20年。他对自己有这么一段评价:我大概起个甘草的作用。甘草是中药里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辅药,一种调和药,一剂药里加上一点甘草,就能使这剂药更好的发挥疗效并减少副作用。中央办公厅的工作本身包罗万象,小到人民信访,大到国家领导人的出访安全的督促调查,目的就是为中央服务,保证其正常运转。后来在中央军委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上,做的事情也一样是四平八稳。在一件事上做到稳妥也许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然而在中央办公厅主任的20年和在中直机关党委12年,能把每一件事情都处理得十分平稳却是不容易的。
记得在前些天,有个副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把每一次的作业都当成一件作品来完成,展现你的思维过程。同样是一种态度与追求,这是一种积极的处事态度。杨尚昆是一个成功的实践家,历史是最好的证明。教给我们的正是这么一种态度,需要我们去践行。当然,并不是态度就能决定必然性的结果,但是没有这种态度却必然不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四平八稳的。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是我们不愿意打却又不能不打的一场战争。在回忆录中,也涉及到了一些相关的细节,大部分的党内人员都认为不应当出兵,理由是国内战争刚刚结束,经济还未恢复,入朝战争于我方不利。当时,只有彭德怀分析了唇亡齿寒的形势,最后在会议上决定了入朝参战,由彭德怀挂帅。
不得不说,毛泽东和彭德怀的眼光是长远的。假如历史可以被假设,我们不妨去设想一下中国不派兵参战的后果。有苏联做靠山的北朝鲜与有美国做后盾的南朝鲜相比,战争前期虽是北朝鲜占优势,但在仁川之战之后,局势的极度转变却不得不让人担忧北朝鲜,甚至说没有中国的志愿军,北朝鲜的沦陷也是时间的问题。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这次的决策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多数人都只看到眼前中国的局势之时,毛泽东与彭德怀的目光是长远的。因为事物总是发展的,那么以长远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去研究问题才会真正解决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经济成果是举世瞩目的,但同时,现在的环境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当下政府在严抓环境问题,只是在发展经济时没有想到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在解决主要矛盾时,却忽略了这个方案带来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局限性,一个环境中的个体,都总是会受到其影响,其想法容易受到拘束。从实践经验来看,或是从历史的发展看,能不受到约束的人总是占少部分。
对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事件,在回忆录中倒是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以下是相关的总结:一是中共内部的团结、统一是中共的生命。要实现这一点,薄一波认为,高级干部要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搞“五湖四海”,不搞山头主义,不搞宗派主义。二共产党人不可追求个人的权利和地位。高岗的个人主义思想(突出地表现于当顺利时骄傲自满,狂妄跋扈,而在不如意时,则患得患失,泄气动摇)和私生活的腐化欲长期没有得到纠正和制止,并且在全国胜利后更大大发展了,这就是他的黑暗的一面。
高岗饶漱石事件是建国以来在党内高层首次出现的分裂与反分裂的严重斗争。通过回忆录中的叙述:可以发现这是两个权欲熏心的高层干部,在有相当的领导基础下,开始逐步走向分裂共产党的道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有这样的想法本就应该进行自我批判,在任其发展后,总是让人惋惜的,两个都是极其有能力之人。在欲望面前,失去了自我批评,而越走越离党的路线远去。
这是政治生活,看到这部分,也会联想到一些经历或是别人口中获知的经历。从小就被教导名利场是一个多么让人迷失的地方,所以从来就很抵触。在大学里,那些社团里的或是自己的班级里的,或多或少会遇到那么几个被权力被禁锢的人,总觉得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反感的情绪。但不得不说,那是一种存在,即使再怎么不喜欢再怎么抵触,却要以正确的认知观念去观察存在。有那么一句话: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前头。
通读这本回忆录,看见了新中国建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国际形势的严峻,党内人员的斗争,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建国初走了不少的弯路,但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从而真正走上中国特色。在这段时期的一系列事件中,可以发现在探索中国特色道路上,重要的是党的领导方向。在那些曲折的道路上,比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四清运动,其中四清运动对于解决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作风问题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把多种性质的问题简单归结为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致使不少基层干部遭到错误的处理和打击。四清运动,实际上为“文革”的发动作了准备。不得不说,党的领导方向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所以在走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上,要少走弯路,就要确保党的决策正确。那么又该如何保证领导方向的正确性呢?
我以为:首先要明白这个正确性的含义,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人民是是国家的主人,要领导全国人民走一条争确的道路就应该充分考虑人民的需求:从需求对象上看,物质需求是第一。我们盼望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儿童能成长得更好,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而在非物质的需求也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前所未有地强烈,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日益迫切。同时,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度推进,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也不断变化和日趋多元化,人们面对越来越大的多重心理压力,更加注重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满足。从需求主体上看,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在社会财富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后,需求主体的分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越来越突出,靠提供单一产品满足很多人需求已经不可能。当前群众工作难度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间都是一种需求主体。从需求的层次看,高层次需求日益突出。当前,我国已经告别了全面短缺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正在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对法律、秩序、公正、道义等的追求开始日益上升,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公民意识越来越强烈,民主参与、诉求表达、利益维护、尊重、发展、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突出。
其次,党内人员应当做好自我反思工作。毕竟每个人都会有一定得局限性,在做出决策时,不可避免要犯错误,但是只要在意识到时进行改进,那么在这个环节上就会少犯错误。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县委以上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7000名,因此这次大会又称“七千人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就是在这样一次规模空前、意义重大的党的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带头就工作上的失误作自我批评,对党的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缺点、错误主动承担了自己应负的责任。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带头下,各地区、各部门的负责人也都作了自我批评。正是由于这次大会是在一种民主求实、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对纠正“大跃进”等错误做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共产党的领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还需在其领导下走更远的路。
参考文献:
[1] 苏维民.《杨尚昆谈新中国若干历史问题》[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2]谷正中.21CN读史:薄一波思索高饶事件“手莫伸,伸必捉”[DB/OL].http://news.21cn.com/history/lishidajiangtan/a/2013/1025/11/24686108.shtml.2013-10-25 [3]康伟.准确把握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DB/OL].http://.2013-07-21
第五篇:毛概读书笔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读书笔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课后读书笔记
三十年的封面,三十年的回忆
杂志封面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改革开放30年,中国杂志真实地记录了30年的激荡风云。《封面中国三十年》就是从1978年——2008年数万种杂志中,精心选择当年最能代表当时社会生活形态、人物精神状态的一期杂志封面,构成30张中国历史面孔,在众多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图书中独树一帜。它从每个封面切入,详细解读封面内容,阅读当今中国,观察当中国社会生活的形态,点评当年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节点,把握社会发展趋势。
这些封面记录了中国和中国人民在这样伟大的30年旅程中的成长,30年30张封面里是一代人梦想的变化和成长的回忆,在这些回忆中恰恰是时代的观念突破。
从全书可以看出,80年代的中国刚从“文革”中脱离出来,正处在一个精神解放的年代。80年代的主题就是如何将个人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宏大的集体性话语中脱离出来,进入“主体性”时代。从1979年《大众电影》封面的吻照引发激烈争论到1986年《南方窗》将桌球这项街边娱乐放上封面,都展现出主体性的话语。当时的“新时期文学”主导着各种大众文化的复兴,都是中国人从匮乏中挣脱追求精神上个人确立的努力的一部分。
90年代将80年代的抽象精神转变为物质的追求,中国的个人以实实在在的劳动力加入了世界,用自己的具体的劳动和低廉的收入寻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读书笔记
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性的世界。1991年的《中国企业家》分析出新生代企业家面临“体制”还是“市场”的身份困扰。1997年的《瑞丽》杂志首先出现中国制造的白领形象。这些都预示着改革开放后,中国迈入全球化和市场化时代。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也进入了一个“新世纪文化”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和平崛起伴随着加入WTO、申奥和申博的成功已经成为现实。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而立之年,屹立于世界之林,以改革之姿震惊世界,以开放之态投入全球化浪潮。体制转化中,企业家诞生;南方吹来的开放之风让人们认识了娱乐的面目;时尚开始在中国布道。从西风东进到东风西渐,中国全球化,全球也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化。30多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外开放在带来先进的同时也带进一些糟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开放了,新鲜空气进来,但有时候,苍蝇蚊子也进来了。“哈日一族”“哈韩一族”的流行也初见于21世纪初的封面杂志,过洋节、吃西餐越来越成为时尚。全球化的浪潮给中国带来了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严重扭曲着新世纪人的价值观。中国本土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结构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威胁。除此之外,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空虚状态。高端文化中,中华文化的普遍性价值还没有被充分认知。低端文化方面,大众文化的竞争力没有与经济成长相适应。我们的社会文化面临很大的挑战。我觉得现在中国的形势确实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最突出的我觉得是我们老百姓的价值观问题。尤其以年轻的我们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读书笔记
最为代表。有一个欧洲奢侈品牌市场营销经理曾经说过,现在的中国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穷人,一种是刚刚富起来的人。现在的中国虽然经济发展很迅猛,但是我们的百姓确实浮躁的很。外国的营销正是抓住了国人的这种心理。现在的中国已经跻身于奢侈品消费的大国之一,用那句话来形容就是越来越多刚刚富起来的中国人急于表现自己的那份虚荣与骄傲。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年青一代,应该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浮夸与骄傲只会害了我们自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上论坛上各种骂国家骂政府的言论比比皆是。我以前看过一个视频,一个美国市长竞选时的演讲稿竟然是关于如何利用中国的年轻人与互联网打垮中国。主要手段是通过互联网向中国灌输美国的优越文化与美国自由,让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对中国、中国政府产生抱怨与憎恶。长此以往,借助中国的力量来捣毁中国。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的居心,所以我们在狠命的骂政府骂中国的时候不是正合了他们的心意吗?长此以往,国还能国吗?所以,年轻的我们要有一颗明智的心,热爱我们的中国,冷静的看待每一个问题。
但无论怎样,中国仍然没有放弃奔跑的姿态,没有停下追赶的步伐,没有停止追求梦想的努力。一幅幅经典的封面时刻敲打着人们的记忆。30多年前,一场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崛起的神话。歌德说过,历史在前进,每个人都在重新开始。而下一个30年,我们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