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读书笔记-改革开放
我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改革是指对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做改良革新。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从历史经验看,对改革有不同的看法,有争论,有反复,并不奇怪。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恐怕也会有。但是在我看来,改革是有着伟大并且不可代替的意义!遂通读《邓小平文选》
邓小平,四川广安人,1904年8月22日生,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始革命生涯。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1978年末,在邓小平主持下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强调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
《邓小平文选》共三卷,是一个整体。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集中了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以前28年中的重要文章、讲话共43篇。其中30篇为第一次公开发表。文选收入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9篇,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7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著作7篇,到中央工作后的著作20篇。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收入邓小平在1975~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前的讲话、谈话共60篇。文选收入1975年的著作9篇,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著作17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讲话、谈话34篇。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小平1982~1992年期间的重要著作,共119篇。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曾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1987年2~7月)》等小册子和报纸上发表过的著作,这次编入文选时,又作了文字整理,许多篇根据记录稿增补了重要内容。文选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作为开卷篇,以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作为结束篇。第三卷以及10年前出版的第二卷,展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历史全貌,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总势分析。
一个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一般都是通货膨胀,我国则实现了低膨胀,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转轨,随着消费增加,投资增加,一般都发生通
货膨胀。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深刻的,不可扭转的变化,并使上层建筑方方面面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中的几大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真正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问题。
(如何巩固国有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改革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国有经济才能体现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问题,历史上农业的发展,制约着其它部门的发展,经济发展在农业基础上,我国的农业问题要靠自己解决,不能依靠国际贸易。贸易经济条件下,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可能萎缩,资本流向高回报的区域,85-95,随着城市改革的发展,农业徘徊不前。“白条子”现象:农村人的粮食上缴,换不到钱币,只有欠条一张。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工业化过程中,耕地面积缩小。由于中内抓得紧,95年后又气候好,农业形势大好。
中国是怕旱不怕涝。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问题待解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问题?
“市场经济追求效率,机器排挤工人,对劳动者的需求下降,即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加。
历史上,计划经济下实现“低工资、高就业”,背上冗包袱,国有企业为40%,是为了维系社会稳定。
现在市场经济追求„大市场、小政府‟,精减三千八百万-四千万吃财政饭的人。民与官的比例为1:30。
中国的农村存在严重的隐形失业现象,耕地者只需1亿,乡镇企业容纳1亿-1亿三千万,还有一亿七千万-二亿的富余人口。
失业过高会比通货膨胀(“货币增值,物价上涨”)引起更尖锐的社会不稳定问题。
4、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的问题,(一个始终存在的问题)。“构成个人收入的途径是多元的,基尼系数在0-1间,=,改革前,城市为0.11,农村为0.13,改革后,1994年,城市为0.36,农村为0.41,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居民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高,居民收入差距越大,系数越低,居民收入差距越小,„效率公平兼顾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减少差距,对收入高者收税,对低收入者规度最低工资,给以补贴、失业救济金等。注重公平则效率低,注重效率则差距大。只要采用市场经济,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间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发达地区经济基础高,多从事技术密集、资本、资金、劳动力密集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市场容量大。
不发达地区以土地等自然资源、劳动力密集的,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产品为产业,如农业商品初步加工一般来说,东部沿海区发达,中部欠发达,西部不发达,加上80年代后中央政策向东倾斜,愈加拉大差距。
78年,人国民收入最高为上海,最低为贵州,78年差率为7倍多,改革后为10.4倍,差距过多会导致利益摩擦,地区壁垒,地方保护主义,如黑龙江世界发达国家一般最先进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率为2,日本为1:0.75,例V理论: 发达地区空间变小,速度放慢。不发达地区则突飞猛进。
5、腐败问题
“腐败严重,令资产阶级政客自以为小学生,市场经济将货币推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管理疏漏,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某些人为了弥补利益损失,发生了腐败”。
6、社会治安问题
社会治安的指标:
1、犯罪率;
2、居民安全感系数。
严打只是治标,急待治本。
在社会治安的背后要思考另外一些问题,有的被经济所逼,有的是文盲,法盲。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两只手一起抓”,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是什么,要不要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道德观念是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英雄人物是什么?学模范,学谁?学什么?
8、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
一般是两个问题:1)产业结构高级化;2)优化:产业结构间关系,我们的产业结构是重型,第二产业处于重要地位,第三产业处于薄弱地位,农业的市场化,科学化程度弱,生产率低。在第二产业中如何调节一些传统企业:纺织,机械,如何加强高新,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中金融、旅游业、服务业等等如何发展。第二产业在第一产业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以第二为基础,反过来第三产业促进第、二的发展,这几个问题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颂叟不可忽视。
四个挑战:
一、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固然取得高成就,但是起点低,取得经济高增长是较容易的,如同跳横杆一样,当经济达到一定高度时,再取得高速增长谈何容易。克林顿使美国经济处于自二战以来最景气的时期。如果我国经济达到一定高度,而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再增长谈何容易。
二、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如果要保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再要增长谈何容易。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保持生存,解决温饱时,环境一定程度破坏可以容忍,但从长远的目光看,从承担的责任看,不能再 破坏环境。
保护环境、资源,有的行业要禁止或限制,有的资源在没有高技术条件下不许。
三、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加快,逐渐与世界接轨,但我国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不融合是有限的,假如我国真正成为世界贸易组成的一员,则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技术
含量低,小规模的港澳台资本,而是资本雄厚,高科技支撑,管理者道,有强大竞争力的欧、美、日的跨国公司的竞争,这时的挑战将是巨大的。
金融,保险业开放很有限,免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太大影响,使得人民币自由兑换将推迟10年。
国际大保险公司已在我国等待6年,而没有领到营业执照。
四、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有两种模式:
1、激进式的休克疗法,俄罗斯、东欧采纳;
2、中国式的渐进法,哪一种更能有效的,付代价较小的实现转轨。
1、是先对计划经济进行彻底打破,在这个打破了的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风险大;
2、是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的逐渐改革法,摸石过河法。
而这其中也有局限性:由于只渐进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是由易到难,越到后就越难,到现在正到了关键的时期。
假如俄罗斯,东欧的改革获得成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开始繁荣,而我们的问题没有解决,甚至激化,结构畸形,则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则更大。
第二篇:改革开放毛概
改革开放的思想及其意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现在,改革开放已经34年了,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改革开放取得了无数丰硕成果。试试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改革开放这一决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4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4年的沧桑巨变,34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邓小平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了阐释。从正面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做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 ;“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从反面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关于对外开放,邓小平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等不同角度做了论述:其一,回顾历史,“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其二,面向现实,“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 自守是不可能的;其三,展望未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改革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也不是二十年。”他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来看改革的地位和意义,认为“这场革命不仅影响中国,而且会影响世界”,“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
三、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这次革命的特点在于:其一,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对它的否定。其二,这种革命不再采取阶级对抗的形式。改革“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其三,这种革命是为了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道路。
四、关于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做了高度概括,即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l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富强、民主、文明”就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目标。
五、改革开放的内容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所有方面和环节,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开放有两个内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所有类型国家开放。中国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六、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为保证改革的航向,邓小平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和原则。其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说:“改革开放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一切都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他强调:“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 自己的条件出发„„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中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只能按照中国的国情进行改革。“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其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其三,既要反“左”,又要反右。邓小平多次强调,搞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有来自多方面的干扰,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
。要坚定地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必须坚决排除这些干扰。
30年的改革实践,雄辩地说明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成功地指导了中国在 20世纪的改革进程。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改革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认为:
(一)进一步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历经多年,如今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随着改革的推进,将更多地涉及利益的调整,改革的阻力会加大。只有深化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我国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现在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首先,要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重点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其次,要围绕消除不利于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当前的重点是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的改革;再次,要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障碍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三)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必须保护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每项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出台,要经过必要的程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在最大范围内取得共识。对群众反映强烈、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篇:毛概—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掌舵人邓小平
——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傅高义说,了解改革开放是了解中国最基本的途径;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说,这部书(指《邓小平时代》)能够告诉读者中国发展道路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改革的昨天和今天。
整本书围绕邓小平的经历和面对纷繁复杂的改革的反应,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在这场影响中国历史的变革中,邓小平以其开放的思想,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坚毅自信的性格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掌舵人。改革开放给中国、中国人民带来最大的改变无疑是经济的开放以及一个更加民主的中国,然而本书却描写了邓小平的经历以及邓小平面对整个环境的反应,远远超过了政治或经济的范畴,我相信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理解邓小平当时所面对的环境,以及他是如何在各个方面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
一、邓小平经历——锻造了一个更好的领袖
邓小平非常聪明,在家乡念书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这就让我们不难相信他在此后的革命生活中几乎不用纸笔记下什么东西,以及在没有稿儿的情况下与外国领导人侃侃而谈却极有逻辑性。记忆力非常好还让邓小平在他16岁那年通过考试赴法留学,是84名四川学生中最年轻的一个,虽然在法国也未能完成他的学业,但是赴法留学却让邓小平人生中第一次认识到了西方,并在那儿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认识了周恩来。
邓小平回国后在上海地下组织时也在周恩来手下做事儿,使他能够在周恩来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在江西领导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带领部队。邓小平是一名军人,这为他在1977年以后他复出在军队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在军队进行改革,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邓小平的经历中,不得不说的是在文革中下方江西的事儿,在江西的那几年,邓小平没有像有的受到迫害的老干部一样意志消沉,相反,让他的性格变得更加沉稳,他是一个话不多的人,下方江西后更是如此。同时,在那段时间里,邓小平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中国今后应该何去何从,中国应该如何改革,该走向何方。我也认为正是这段岁月锻造了邓小平坚毅的性格,甚至在面对“****”的时候,他都表现出一种极其的坚毅和肯定,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1974—1975年毛泽东让邓小平复出,对支离破碎的国家进行恢复和整顿,这段时间,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手下,逐渐负责一些外交方面的事务,甚至代表中国在联大讲话;另一方面,邓小平在整顿期间更加谨慎地推进经济、文化、科技等等方面的工作,他在发展经济、科技和毛泽东的控制之间进行着小心翼翼的平衡,因为他吸取了下方江西之前的教训,他深知中国要发展必须发展经济、引进先进科学技术,而不是靠毛泽东的“阶级斗争为纲”,但是他又要避免惹怒毛泽东。在他艰难的努力下,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最终还是让毛泽东对他产生了怀疑而再次离开工作。
在1977年以前的种种经历,让邓小平了解中国也了解世界,他的性格更加自信而沉稳,理智而清醒,也让他能够在1977年复出后能够带领中国实现破乱反正,维护国家安全,艰难但坚定地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我们今天依然生活在这位伟大的领袖开创的政策下。
二、稳定的内外环境
邓小平深知,要想在中国安心地搞改革,搞对外开放,一定要有稳定的内外环境,他强烈的爱国热情也让他在任期间,致力于对内对外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和统一。而事实也证明,不管在外国领导人眼中,还是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并成功用以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都显示了他的成功。
在台湾问题上,邓小平一直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但是与蒋经国政府的多次交涉无果后,邓小平不得不放弃这一想法,把这一艰巨的任务留给了他后来的继承者。但是,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在香港问题上,邓小平用他强大的外交能力,在与英方的谈判中,为中国重新收回香港的主权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与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谈判中展现了他一贯的自信、强硬的一面;在收回香港主权问题之前,他在各种场合强调了香港的政策将在以后得到延续,努力地去打消香港人民的担忧;在面对主权问题上毫不含糊,在面对有官员在香港问题上说可以不驻兵时,他非常气愤,并公开明确表明必须要驻兵,既然主权是中国的,为什么不驻兵;他派许家屯到香港负责香港问题,为香港的回归做好准备„„邓小平经常说,他希望自己能活着看到香港的回归,但最终他也没能实现这个愿望,钱其琛外长描述:主权交接仪式的一整
天都在下雨,但是我相信普天下所有中国人都会觉得,这是为中国人洗刷耻辱的一场雨。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掌舵人肯定为他在收回香港的主权问题上感到自豪。
对外,邓小平在曾经在周恩来和毛泽东手下工作,学习到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在外交上,他常常展现出了他的自信、沉着、机智幽默、直截了当,很多与邓小平打过交道的外国人都表示邓小平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人能够在外交上,像邓小平那样表现出自信和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决定了。邓小平在80年代,在苏联遏制中国的时期,打开了与美国合作的大门,在80年代带领中国与美国建立了深厚的外交关系,并加强了军事技术方面的交流,同时,维持着中国外交上的自主。邓小平还与布什友好的关系,甚至在“****”后,布什还主张对中国实行较温和的制裁。此后,当布什在电视上被问到他遇到过的最伟大的领导人是谁时,他没有说哪个人特别伟大,但是他补充道,邓小平是个不同凡响的领导人。
邓小平在80年代,用他高超的外交技术,为中国与美国、日本建交并建立友好关系,遏制苏联,制止西藏独立的要求,收回香港,遏制台湾的独立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内外环境。
三、改革开放——中国走向现代化
对于中国的命运,邓小平一直清楚地知道,中国已经太落后于世界了,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科技,中国才能前进。然而,在刚刚结束毛泽东统治和文革一两年时,中国人民不会意识到这点,中国的绝大多数官员还抱着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的陈旧观念,反对一切西方发达国家的东西,他们随时都会嗅到走资派的味道。因此,邓小平派了大量的官员出国考察学习,中国的官员在西欧发达先进国家,看到工人不仅不像受到资产阶级压迫的艰难,反而生活水平非常高,西方发达国家发达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生产率也使他们幡然醒悟,中国已经落后世界太多了,中国的官员们也意识到中国该有所改革,向西方学习了。出国考察的官员还要求写报告。解决了官员们的意识问题,不久邓小平就开始着手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了,中国在科学技术上主要向美国学习,但是机器设备等大都来自日本,而日本部分商人、官员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帮助。
邓小平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大多数重大改革问题,不论经济上的还是政治上的,都会先进行试点,这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处理重大改革问题的要求。试点大概起源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先在广东和福建试点进行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引进外资,鼓励人们发展工商业,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试点在当时有重大意义,邓小平在面对党内保守派的反对的情况下,先搞试点,如果试点取得重大成功,他可以以此向保守派证明,从而在全国推广;如果试点不成功,也不会给整个中国造成较大的破坏。在试点前,邓小平也让胡耀邦组织了大量的专家进行讨论和考察,其中包括东欧的一些专家,在经过考察研究后,达成一致意见,中国太大,各地区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不适合全面开放,逐步渐进的开放和改革是合理的,邓小平采纳了这种观点。
此后,广东和福建的试点带来了一系列腐败和通货膨胀的问题,一度成为遭到保守派的攻击,但是随后,在邓小平的主导下,开放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又增加了特区,此后开放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较为全面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为中国的大发展带来了春天。
政治的改革相对经济开放而言是滞后的,直到1986年才将政治改革重新提上日程,在邓小平眼中,中国的政治体制存在问题,同时,他对中国的官员提出了最严厉的批评: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 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他希望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建立高效的政府。
四、教育、科技、军事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政治,而是涵盖中国的方方面面。
邓小平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他深知教育是阻碍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文革期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处于一种完全停顿状态。在1977年与当时教育部长刘西尧谈论是否能再当年恢复高考,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邓小平当即决定于当年恢复高考,尽管开学被推迟,大学的录取率也极低,但是至少高考制度恢复了。刚恢复高考,学生们反映条件极差,教师教授的知识也非常陈旧,但是高考制度的恢复提供了一种选拔方式,不再是靠组织干部的推荐。
同时,在与美国外交关系正常化之后,邓小平就与当时的胡福政府提出要派留学生出国,在达成一致后,中国逐年增加向美国派出留学生学习交流,而且他从来不担心他们会留在美国不回来。
在邓小平进行整顿期间,当时胡耀邦提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被毛泽东看到后,遭到了严重的批评,而其实在邓小平认识到,中国发展需要先进科学技术,做一不管是在整顿期间,还是在1977年他再次恢复工作之后,邓小平都非常注重科技的发展,邓小平在与日本、美国外交中,积极促成与美国、日本的技术交流,中国得到了很多帮助。
在军事方面,邓小平对军队进行了改革和建立权威,他精简军队,并且为军队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总体上而言,中国的军队现代化是为经济发展让路了的,为此,面对军队官兵要求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发展时,为了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邓小平不得不向军队解释为什么要推迟军队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而伟大的领袖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中国人民作出并推进了这一伟大的变革,为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尽管在开放的过程中,由于后期的经济发展的过急和1986—1987年的政治改革,导致了80年代后期很高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还有邓小平在“****”中可能限制了中国民主自由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无法抹杀邓小平为中国带来的改变和发展机遇。
读懂这段历史,读懂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就是读懂“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的我们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第四篇:毛概读书笔记
《毛泽东选集》
———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在闲暇之余拜读了《毛泽东选集》和《江泽民文选》这两部巨著,并将一些经典内容记录下来以及读书笔记整理如下,与大家共勉。当然从文章中我更看到的是政治家的卓越风范和政治见识。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也就是教育的竞争。因此,教育的战略地位显而易见。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章。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时刻,我们缅怀毛泽东同志光辉的一生,重温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改革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学改革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百业俱兴的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都极为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事业看作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条重要的战线。毛泽东认为教育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路线中的一条必要的和重要的战线。教育是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骨干的重要阵地。革命的依靠力量是人民,人民大众只有接
受了革命的教育,掌握了文化工具,掌握了革命的理论,才能成为革命的力量。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教育要为革命战争服务,要“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引自《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改革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引自《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历史跨过了一个世纪,当今,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要进一步发扬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作为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手段的优良传统,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的指示精神,按党的十六大要求,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改革。
毛泽东作为一个世纪伟人在这本书中著述的范围函盖之广是少见的, 从民族的问题, 革命的问题, 朝鲜战争的问题到社会主义建设, 青年问题等等都有著述.从中可以感受到他老人家的宽阔的政治视野和清醒的政治头脑.比如毛在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的问题>的讲话中谈到的知识分子问题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 最近一个时期, 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 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 好象什么政治, 什么祖国的前途, 人类的理想, 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象马克思主
义行时了一阵, 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针对着这种情况, 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一段话中毛提到的现象可以说在今天是大量存在的, 可以说思想的颓废空虚是可怕的, 它在吞噬着人们的灵魂, 当人的思想灵魂丢失方向的时候, 那这个社会也陷入到了危机之中.世界战争中的一大奇观是什么? 大家应该知道, 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竟然有数百万的伪军在帮着日本人杀自己人.这些人恐怕就是些没了灵魂与思想的人。
看这段话再联系今天的现实, 不得不感叹毛的远见性.现在的一些部门领导居然口口声称百姓为 “刁民” 不知道他的内心还有没有人民二字, 其实只要真正按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去做, 就绝对会赢得人民的称赞与拥戴。
读《毛泽东选集》可以说是与一位伟人对话的过程, 也是对自己一次思想的洗礼。
第五篇:毛概读书笔记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历史上一大伟人,他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无一不为人惊叹智慧的力量。邓小平理论中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哪怕是至今,这个理论也照样可行。
邓小平理论是一场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实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产生或引用的旨在打破精神桎梏,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总汇。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在80年代施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密不可分。邓小平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总结。
在最初,中国借鉴苏联的思想走起社会主义建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政策中的问题也此起彼伏地浮出水面。此时的中国开始总结苏联政策中的弊端,并在借用苏联政策时及时进行了纠正,以使中国可以更好地发展。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和平与发展理论值得大家好好思考。当代世界是个发展的世界,却也不能与和平分开,可以说和平和发展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在思考发展的时候,国家的前提为和平;在思考和平的时候又要为下一步发展作打算。在和平时代的国家应当站在和平的角度寻找国家发展的道路,以长远的目光立足当下寻求下一步的道路。
而中国要发展,必须总结与利用过去的国情发展之路,实行改革开放的正确决定,同时也需要和平作为这一切发展地前提。
和平问题,是个政治问题。当代世界的一个政治命题就是和平。和平是民心所向,民愿所归,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但光有良好的向往和期待,也不能代替历史发展本身。和平问题的提出,还有着更深刻的力量制约和历史掣肘。没有解体的苏联和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两大国家具备发动新的世界大战的资格,但是美苏两极格局的相互制约使得两国都不敢轻举妄动,以免发生灾难性的后果。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如日本、英国和德国等国希望有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本国经济、提升本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因此也无力发展国际格局的变革。第三世界国家如中国等国,倍加珍惜得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成为和平爱好者的主要进步力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愿意打仗,主要来源于对两次世界大战战后惨象的惨痛记忆,这种对历史的铭记和负责,也为和平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此时,和平问题也成为了一大重要问题,需要各国人民深刻反思,中国古话居安思危不可忘记,但是比危更重要的是安。各国人民无一期盼的是自己的国家和平无战争。虽然经济利益冲突问题永远无法避免,但是可以在冲突上寻找共同点以达到和平的效果。中国在世界上长久地主张和平世界,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一份重要地贡献。
发展问题,是个经济问题。当代世界的一个经济命题就是发展。发展是民、功在千秋的伟业,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每个国家都希望本国的综合国力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二战”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发展问题就起到了一种稳健历史的积累和国际全球化的融合作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休养生息,谋求新的发展;一些国家利用已有优势,扩大发展的成果。这种“谋求”和“扩大”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育,就会或多或少地积累一些物质基础,为自己国家将来的发展作出坚实地基础铺垫,使自己国家能比其他国家发展地更快。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频繁,所涉及到的层面之广,层次之多,层级之深更是亘古未有。这种新的时代环境,就促使各个国家必须重视发展问题,只有重视它,才能自立,才能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中获得一席之地。只有国与国之间紧密联系,自己国家才能更好地向别的国家学习,进步。犹如一个刚开始成长地婴儿,对外界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只有与外界充分接触,婴儿才能更好地学习外界,当然学习中需要正确的引导,此时就需要各国领导正确辨别借鉴别国优秀政策,并结合本国现实情况,以促进自己国家正确稳定快速发展。
和平与发展应当共同实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解决了和平和发展两大问题,就是对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世界有个好的和平环境与发展机遇,对中国也将产生重大积极的影响。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高度概括。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谋求更快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竞赛;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处于有利位置的竞赛。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尽快发展起来。这就要求有一种能够指引我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许多新经验和新事物,这些,就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源泉。可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就不可能形成邓小平理论。
及时是如今,虽然亚洲/北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已经完全进入和平时代,依旧有国家仍处于常年战乱时期,这时需要各国国家齐力助发展落后国家早日摆脱战乱,跨入发展的行列,使世界一起和平发展。为早日达到世界和平,当代各国仍有很大的一步路需要去走,仍有很多事需要去做。经济浮动问题也需要各国协商解决以真正达到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目的,而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已然成为一大重要支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