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观后感(范文)
《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经过几个星期的舞蹈鉴赏课,我对舞蹈这门课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种舞剧的观赏更令人眼界大开,其中对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感受尤深。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而改编,几年前在中国就已响誉大江南北,这讲述的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民国时期的一名女学生孤苦无依地生活在世上,姻缘际会终于与一名男青年相恋,哪知她被某地主选中,强行纳为妾室,虽然每天锦衣玉食,然而失去自由,没有爱情,且穷于应付妻妾间的斗争,最后悒郁而疯。她,以及那些生活在天井里、泡在醋坛中、以相公和儿子为天地的女子都是被封建礼教戕杀的可怜人。因为这部剧作植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环境,也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更多的感触。《大红的灯笼高高挂》在保留传统芭蕾元素的同时,将中国国粹艺术“京剧”与现代芭蕾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并在艺术手段方面有着大胆地创意和创新,是一部极具观赏性并有着深厚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舞剧。故事围绕着三姨太与小生之间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展开,特别强调曲折、复杂和逻辑性,三幕演出中每一幕都包含相当曲折的情节。
在这个极富中华民族音乐特色又充满现代气息的芭蕾音乐中,大量运用了中国的京剧、民歌、民间曲调、民间打击乐,运用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有旋律优美的双人舞音乐、有突出气氛的唢呐和笙独奏、有模仿洗麻将的效果声、有家丁乱棍的效果声、有二胡与大提琴的对答、还有京戏青衣幽怨绵长的吊嗓。看似素材杂乱,但却运用自如,从一种形式进入到另一种形式自然流畅,不留斧凿。
除了音乐之外,舞蹈设计尤其突出情节性,借鉴了中国皮影戏的表现手法,其中民族舞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部舞剧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里面演员所穿的服装,在这部舞剧里中国旗袍第一次出现在芭蕾舞台上,旗袍样式色彩让人印象颇深,这更有助于戏剧效果的表达。
这台舞剧的舞台美术可谓满堂生彩。中国的旗袍第一次被搬上芭蕾舞台,不仅没有影响演员的舞蹈,旗袍的样式、色彩都给人印象深刻。开幕时的44只大红灯笼富于强烈的装饰性;多层落地可活动的隔扇门也蕴涵着多层的意义;戏中戏的月洞门,既象征着舞台,也象征着床笫。最强烈的视觉冲击来自于第一幕结束段的第一次见血,张艺谋用一整块可铺满舞台的红绸缎翻滚铺盖在老太爷和三姨太身上,把一个初夜的情节渲染到了极致;而最后的棒打鸳鸯又使用了整面的白墙,并由白变成血红色,都有着独特的戏剧效果。
这部舞剧追求的是“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让我联系到高中政治所学习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迫切需要;是宣传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和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是展示我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念和决心,扩大我国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全面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芭蕾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恰当融合,这部舞剧也都受到中外舞蹈爱好者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它向西方国家,向国外传播了优秀的传统的中国文化。
文化的传播不仅仅靠国家的努力,个人、团体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从细微除一样能传播文化。如舞蹈,它也能融合本国文化,从而走向世界。通过舞蹈鉴赏选修课让我对舞蹈这门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舞蹈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剧中,无论是舞蹈还是剧情安排,都让我感觉流畅、优美:一方面是舞者动作的衔接是如此之连贯,让人只看到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在空中流转;另一方面是中国京剧演唱、表演、布景、舞台效果与西方芭蕾舞表现方式的巧妙结合,让人难分场内场外,不觉突兀牵强。其中让我最为欣赏的有三幕,很好地诠释了以上所述的两个方面:
第一幕是表现地主的两位妻妾互相争风吃醋,使尽浑身解数以博得地主青睐的场景。里面三人的共舞十分有意思:妻子自恃原配,比起轻佻的二姨太来,思想本来较为传统、行为矜持、态度高傲,奈何如此却让他那个好色成性的丈夫渐行渐远,对二姨太宠爱有加;或许是为了维系自己在家中岌岌可危的地位,或许是为了挽救那镜花水月般的爱情,因此她常常从中作梗,想尽办法阻止丈夫与二姨太在一起。舞者在表现这一段的时候,两名女舞者表现得十分丰富,既有吸宠时的卖弄风韵,受宠时的欲擒故纵,也有争宠时的骄横野蛮,失宠时的彷徨孤独,虽然看不到表情,却能感受到她们在感情生活中的跌宕起伏。第二幕是在地主与女主角的洞房花烛夜,女主角虽奋力反抗却终被地主强行侮辱,我认为这是全剧最具表现力、最精彩的一节,因为他不仅使用了新型的舞台表现艺术,而且还将其与全剧的主题宗旨完美结合,极强地渲染了全剧的艺术感染力。首先是通过全景式的幕墙将观众与演员阻隔,然后通过皮影戏的方式表现地主强迫女主角的场景,这一方面技巧、含蓄地表现两人争斗的实景,另一方面通过灯光间歇地放大地主的影像,使得画面丰富活动,同时也淋漓尽现地主的恶霸与强势。最后,以一幅铺天盖地式的红绸掩盖整个舞台,结束了这场小白兔对大灰狼的强弱搏斗。整个剧场瞬间安静下来,待到红鸾帐轻轻移动,备受凌辱的女主角自铺天盖地的红绸中颤巍巍地探出头来,紧紧地抱住自己的身子,轻缓悲怆的音乐再次响起„„那一刻,我切身地感受到她那无边无际的孤独,那看不到希望的无助。如此奢华、大气的布景,如此极富感染力的场面,我不得不赞叹——不愧是大家手笔!
电影可以有很多场景,很多对白,很多特写镜头来叙述复杂的故事情节和表达角色的各种复杂的表情和内心世界,而舞剧基本上只能靠“体态语言”来进行演绎。因此,笔者首先感兴趣的是张艺谋是如何改造重编他的“故事”的。我们看到:改编后的舞剧《大红》中,老爷自然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妻妾”则一开始精简为只有两房,抢了“学生妹”之后才有三房。舞剧删去了“高医生”而增加了一男主角——京剧武生,原是三姨太的“男朋友”。剧情主题则从“妻妾成群”争风吃醋、明争暗斗改编为“爱情悲剧”。“学生妹”被抢为老爷的三姨太之后,武生因演出而重逢三姨太,继而与三姨太“幽会”被二姨太发现告密而双双遭遇灭顶之灾。二姨太在告密成功向老爷撒娇邀宠之时,却被老爷打一耳光推倒在地,老爷径与大老婆前去“亮灯开房”。二姨太气愤不过,自行点灯,并撕烂灯笼,被拿下私牢。在私牢里二姨太与三姨太和武生相见,向其忏悔,得到谅解。天亮之后,三人惨遭老爷家丁乱棍仗毙。改编后的舞剧,故事简洁,方便演员用舞蹈“肢体语言”来表达,观众看得明白。而且主题从“猥琐”的妻妾争风吃醋的层面提升到“高尚”的爱情悲局层面,应了“爱情是文艺永恒的主题”之说。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一般的芭蕾舞剧是以交响管弦乐为主。《大红》的音乐创作也以管弦乐演奏出女主角的主旋律,听起来旋律虽然简单,但很好地描述了“三姨太”无奈、忧伤、哀怨的情感和命运,很耐人品味。
总之,我认为《大红的灯笼高高挂》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一个杰作,在舞台空间、声、色的运用上有所突破,极具观赏性、极具振撼力,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芭蕾舞剧。
第二篇:《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影片根据苏童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大体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因为父亲的意外去世使本在大学读书的颂莲,被财迷的继母嫁给陈老爷做第四房太太。读了半年大学的颂莲梳着两条黑油油的长辫,一身学生装束的青年女子,嫁到一个由许多宅院相连的形同古堡式的大院——陈家大宅。陈家有四位太太分别住在四个院落,每当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哪位太太的宅院,那么当晚陈老爷便住在那个院子。四位太太都想得到老爷的宠幸,于是,这陈宅里就发生了许多争风吃醋、是是非非的故事。颂莲新来乍到便被前几位太太挤兑的叫苦不迭。涉世不深的她想用假怀孕来博得老爷的宠幸,不想此事被幻想做陈家太太的丫环雁儿识破,告诉了二太太。当陈老爷得知颂莲并没怀孕时,下令封灯。三太太与陈府医生高先生偷情,被二太太告发,在楼台上的小屋里被害身亡。失去宠幸的颂莲终于明白了“在这个院里人算什么东西:像狗像猫像耗子,唯独就是不像个人”。颂莲疯了,她在陈家大大小小的算计下疯了。她难堪封建的礼教等待她的将是漆黑的一生,那个时代女人的一生。结局处,陈府大院又娶进第五位太太,颂莲则目光呆滞地在院里来来回回的走着……
片中刻画的人物给我的印象极深,每人都极具代表性,巧妙的刻画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人物关系和尊卑等级。
影片一开场,颂莲对着继母说决定嫁到陈家当小老婆。从未露过面的继母,在剧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人物。颂莲的继母为了钱财而不惜
让女儿去当小老婆。也正是因为嫁人而断送了颂莲的所有青春、梦想和爱情。所以说,颂莲的继母是一个典型的、恶毒的封建家长。她的一个决定,影响了颂莲一生的命运,也在无形中扼杀了颂莲的幸福。陈老爷虽在戏中多次出现,但是却从没有正面拍过脸,不知道他的长相。但他才是主导全宅人物的命运。老爷是个虚伪的人,娶颂莲这个女大学生,为了生新鲜感,说出也也不是颜面,所以他是不会去雁儿一个下人的。老爷经常在外做生意,不管家里的琐碎事,每天傍晚各院的太太们就要站在门口等候老爷的挑选,一个老汉像戏子,双手提着灯笼,迈着碎步走来表现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以及他并不总重他的太太们。灯笼放在哪院的门口,哪院就能得到老爷的宠幸。这一切是那么的可笑与荒唐,但是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一场不带血腥的屠杀。他对每房妻子也并没有爱,他只是想通过各房太太们来完成繁衍后代,继承香火的任务,他对“怀孕”了的颂莲的优待就证明了这一点。
大太太是一个年纪很大的女人,颂莲去见她时,她手拿佛珠,表面上显得很慈祥,得知颂莲才十九岁,她连称:“罪过,罪过。”可见她对颂莲时充满同情的。他明白老爷总是这样不停的取年轻女子是不对的,但是她也没有办法阻止,因为他深受封建的影响,对丈夫是绝对服从。眼看自己年老色衰,已经没有能力和别的女人争宠了,再者,她已经为陈家生下一子,她的地位已经稳固,所以也没有必要再争什么。但是她还是孤独的,儿子在外做生意,很忙,不能常陪伴她。而老爷则是三妻四妾的,早已忘了她的存在。在封闭如深井的大院里。
除了老爷和下人,她接触别的男人的机会很少,再加上她是正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很大,她是绝对不会干出背叛老爷的事情的。所以她只能把自己的灵魂托付于宗教,靠念佛来找到心灵的寄托与安慰。二太太卓云是一个狠角色,表面上平易近人,内心险恶的女人。大概是因为没有为陈家生下男孩,地位不够稳固。当她被颂莲剪耳朵时,他对陈老爷说是因为颂莲恨她,而在颂莲面前却假好人,让她不要放在心上。她利用雁儿,帮他对付颂莲也揭发了颂莲的假怀孕,在三太太的菜里放堕胎药和“捉奸”事件,种种都表现了他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为了得到老爷的宠爱,稳固自己的地位,她不仅害了颂莲,而且害了梅珊,还害了没有权势的侍女雁儿。她塑造了一个在封建社会被迫下形成的典型女人的形象。虽然,她表面上得到了胜利,但是他内心还是孤独的,五太太的到来必定又会掀起新一轮的争宠事件。女人们争来争去,最终都下场凄惨,受害的都是女性。而封建父权制下的陈老爷,依然可以自在的迎娶下一个新娘。
三太太梅珊是戏子,不服从封建社会的人物。她本性不坏,敢爱敢恨,就像陈老爷说的:“开心就唱,不开心就哭!”她活的很自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就算冒着被吊死的风险也要和高医生在一起,说明他骨子里是叛逆的。可惜,剧中唯一一个敢于对抗封建力量的人最终被卓云害死。众仆人抬着梅珊走向死人屋的镜头,动作紧急,但是过程长而慢,有难达目的地之感。而梅珊一路挣扎着,说明了反抗的无力与失败后的无奈。
颂莲时一个有学问大女大学生,在继母多次的劝说下,嫁到陈家。
当她穿着一身学生装,青涩.稚嫩,与大宅的风格实在不相符,其实也是抵抗封建的。当花轿去接她时,她却自己走来,敢于给陈老爷脸色看,不在乎老爷的宠爱。只可惜颂莲的反叛和好胜性格,使她终究被同化,步入了争宠的行列。当颂莲知道了卓云是一个奸诈的女人时,也发现其实梅珊和自己有很多相同之处。她将侍女雁儿偷偷点灯笼的事说了出来,导致雁儿受冻而死。当雁儿晕倒被抬走的时候,他在门口望着,心里很愧疚。她对先大少爷飞浦的笛声所吸引,喝醉的时候想对表明心意时,飞浦去转身离去。还有她酒后说出了三太太梅珊与高医生之间的暧昧关系,加速了梅珊被杀的进程,最终成了封建势力的帮凶。同时她也因为目睹了梅珊被杀的过程受刺激而变疯,害了自己。颂莲的疯其实也是对封建制度的一次反叛,在梅珊死后,整个大院里只有颂莲一个人敢喊出“杀人啦”这三个字,而其他的太太与奴仆们则都是麻木与冷酷的。
雁儿可以说是影片中最惨的一个角色了,每天做着当四太太的梦,直到颂莲的到来,但是她并没有从梦中醒来。雁儿对颂莲可谓是羡慕,嫉妒,恨,以至于帮助卓云。在自己房间里点满了灯笼无不表现出了贪婪的欲望,却又被颂莲揭发,最终又不肯服输,最后因病再加上内心的不服,始终咽不下这口气,就这么死了。以至于到死,她还是认为是颂莲强了她的位置,不相信是老爷在玩弄她。
片中场景是令人寒颤的深宅大院。电影里面的颜色冷热基调反差尤其大:窒息的大红色、恐怖的灰黑色、凄凉的惨白色,圈住了女人们的生活环境,使故事情感显得格外紧张。影片运用了大量的俯拍,所形成的画面就像棺材一样,没有人气,很压抑。就算挂满了红灯笼也丝毫没有什么喜庆的感觉,反而显得阴森,充满血腥。
影片中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红色,火红的大灯笼本是节日的象征,但在女人眼里却是显得那么的刺眼。我认为,红色预示着女人不幸的开始,一个命运将被封建主宰的征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就像黑暗封建势力,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却处处可见。
除了鲜明的颜色以外,声音方面绝对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一会儿是紧密急促的京剧锣鼓点,一会儿又是“西皮”腔被拖长了的女声伴唱。剧出身的二太太的几段唱腔在影片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甚至到了故事结尾,突地又放起她的清唱,飘渺的歌声带有一些恐怖的味道,这种恐怖作用既来自于她死后的鬼魂,又是暗示旧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
《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进行了批判。影片具有很强的象征和寓意,在那个时代表现了人们的某种心情。对于过去的封建势力灭杀人性和生命的行为,都被他放到了黑森森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在无处可逃的空间里,巧妙的展示着深层的寓意。而大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的象征物体,不是代表着希望,而是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和权力人物的存在。影片末颂莲迷茫的眼神、幽深封闭的灰色大宅院、鲜艳夺目的大红灯笼在人的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第三篇:大红灯笼高高挂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说得直观一点,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近代社会极度黑暗面,让我这个90后,感知到了时代变迁给每一代人带来的苦与甜。
女人,在那个年代,完全没有地位,自己的幸福完全掌握在男人手上,一个妻妾成群的男人,在当代仍然备受尊重,人人仰视。同时也能轻易地操纵一个女人的命运。
封建社会的权利,压制,相比现在的生活,不知道会好到哪里去,现在的我们自由,民主,人权没有受到过多的剥夺,一切都还是相对的理想化,可为什么当今的我们依然活得不快乐呢?
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宽广的视野,有更好的`连接世界的方式,也正因如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显得那么的急躁,那么的不愿等待,无不渴望一步登天。
但是究其个人,真正是这个世界变坏了吗?还是说从来都没有好过呢?
有的人,想做一颗不起眼的小草,有的人则想做一颗大树。做小草的人,生活得不奢求,给自己一个不高的要求,经济上能有富余,过上和家人简单幸福的生活。那想要做大树的人,则不断地拔高自己的要求,有的时候目前的能力无法支撑起来,就会摔下来,这一类人活得非常痛苦,因为是自己的欲念太多,舍得舍得,便是其中的道理。
【大红灯笼高高挂读后感】相关文章:
1.大红灯笼高高挂300字作文
2.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3.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经典台词
4.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现代散文
5.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最新」
6.深度思想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7.经典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8.《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范文
9.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第四篇: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封闭的世界
———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构图和音响
《大红》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整个电影运用精巧的构图和巧妙的音响,向观众展示了一群被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所吞食的女人的悲惨命运。
在整部电影中,对大院的拍摄都采用封闭式和对称性。
封闭高墙压迫,人性的毁灭。从四太太颂莲进入大院之后,大院总是占据了整个画面,只留出一点点天空,给人以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如监狱的高墙一样,而颂莲并同老爷的其他几个太太就被紧紧的压在这监狱般的高墙之内,这压抑的高墙就是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象征,几个女人被死死的困在了这里,失去了作为女人应该享有的权力,而她们唯一希望的,就是能够点灯敲脚,能得到老爷的宠幸。就正如三太太梅珊所说的一样:“在院子里,我们像猫,像狗,就是不像人。”可见在这封建思想,封建礼教里,她们过着非人一样的生活,猪狗不如。人性在这里完全被厄杀,她们被这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吸走了灵魂,剩下的只是一具具如金字塔里的木乃衣般的干尸,行尸走肉般活着,尊严更是无从谈起。
对称的高墙,理性的磨灭。对于高墙中的景物拍摄,导演及力使画面行成对称,这对称正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种方式,是传统的旧思想,封建礼教的代言,也体现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威严,甚至是坚不可摧。在这传统旧思想威严统治中,亲情,友情等等之类的理性情感都显得暗淡无光。太太与太太之间,为了争宠,勾心斗角,相互排斥,有时候,甚至有血腥的斗争。在大院内,让人无法真实的认识一个人,有的表面上以笑脸相对,而内心却藏着一把刀,刚开始在颂莲眼中,二太太卓云是友善的,是一个值得交往的朋友,然而这都是假像,卓云也是在打着自己心中的算盘,为了能点灯棰角,处处暗算颂莲,导致颂莲剪破她的耳朵,这一方面表达了她对卓云这个假朋友的痛恨,另一方面是她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反抗与斗争。友情的理性光芒,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下被磨灭的一干二净。理性完全被淡化在这非理性的世界里。
在《大红》这部电影中,音响用得十分巧妙,切合主题。
首先在电影中的对白中,在处理手法上,故意夸大了在大院中说话的回音,这就向观众从听觉上展示了大院的封闭严密,从而体现出了封建旧思想,吃人礼教对大院中人的严重封锁和压迫,给人以致息感。再次,在点灯捶脚时,多采用京剧的敲打声,这将封建的旧思想封建礼教典型代表和传统京剧的敲打声融合在一起,更将吃人礼教刻画得惟妙惟肖,声音尖克刺耳,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丑恶通过声音传达给观众,更是对其深刻的批判。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通过构图的和音响的技巧,批判了封建思想和吃人礼教的罪恶行径,是当代的鲁迅。
第五篇: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苏童的《妻妾成群》读了好几遍,也一次又一次地听说《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名字,但是始终没有看,担心会失望。一个故事,凡是在文字和影像两种形式上进行转换,一向很容易叫人失望。
电影与小说存在较大差别,故事背景从江南水乡迁至西北内陆,少了濡湿的气息,多了北方的干冷,情感表达更为直白激烈,戏剧效果也更为明显。
点灯,吹灯,锤脚,泛着冷光的蓝瓦,层层叠叠的屋檐,不露天空的高墙,即使是没有对白,甚至没有人物,却一遍又一遍重复着的镜头,也能令人感受到其背后的情感。
【色】
影片没有选择原着陈佐千老爷的大花园,于是没有绵绵的潮湿的雨,没有花和树,没有知更鸟,随着颂莲的脚步,我们一起走进的是青砖灰瓦的山西大院,四周都是高墙,镜头里始终见不到大片的天空,只在高墙之上,镜头的最边缘露出阴暗的一段来。影片也有更多的镜头展现院子的全貌,四方的,合拢的,是一座囚笼,有形无形中给人以逼咎和压迫之感。影片中大院全景镜头下,女人瘦弱的身影化作一点,竟是如此渺小与无力,于是,给人不可抗拒的宿命感。
踏过了封建家族高高的门槛,观众就和颂莲一样,再也出不去了,囚禁在冷色的砖瓦夹缝里,被锁在这阴森的深宅大院,即使踏上这座院子的最高处,也始终越不过那道院墙。
与冷色的院子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电影最典型的意象之一,红灯笼。屋檐下,桌旁,床上的天花板,红灯笼把屋子里照得亮堂堂的,那么喜庆。一盏盏的红灯笼,在大院的屋檐下堂堂正正地照耀着,散发着一团团热烈的光,增强了仪式感。这座大院需要红灯笼,夜晚才看上去没有那么可怕,然而,红灯笼高高挂起的时候,在全景的镜头中,深蓝的院落背景衬着正统的红色,却显得更加鬼魅了。
实在很难想象,一个封建家族的老爷采用皇帝对后宫三千佳丽的类似“翻牌子”的规则。甚至,这套规则还包含了点灯,锤脚,点菜等一系列具体规则。可以说,影片以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手法,将封建社会的风貌投射在陈家大院上。
红灯笼是这座封建大院的制度的象征之一。
颂莲在第一天入陈府的时候,为“点灯”的规矩而深感不习惯,窝在被子里说,“把灯关了”。后来,却也成为这深宅大院中为“大红灯笼”的明争暗斗的女人们之中的一个。想要在这座深锁的大院立足,就需要那盏明亮的火,那是束缚,也是渴望,是在这种被他人所操控的规则下的一种生存法则。
作为大院最底层的女人,雁儿的屋子里的红灯笼就是她赤裸的渴望。满屋子都被映得通红,红光照在人脸上,却更显现人脸色的苍白。与太太们被点灯的权利相比,她根本没有权利将渴望曝露。
可以被点灯,也就可以被封灯。作为太太,大院里的女人们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灯笼的命运就是她们的命运,被点亮,就成为陈家老爷床上的工具,生活的附庸;被熄灭,就沉寂,就千方百计又小心翼翼地去争取一点立足的希望;被封灯,就永久地死寂在阴森的大院里了。
颂莲被封灯之后,整间屋子都萧索了。那些青黑的袋子,像是一座座红灯笼的墓碑,在它们本来的位置,代替了它们,像是陈家大院里压抑的灵魂。
被封灯之后,颂莲的衣服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多为青黑。影片中,颂莲的衣服颜色共发生两次变化。未入陈府时,白衣黑裙,是读过一年书的女学生装扮,入陈家之后换下了学生装束,穿上的依旧是一袭白衣。在得宠之后换上的皆是红色的华服,颇为浓丽。待到失宠后,则换上了青黑色的长衫裙,在封灯的四院里格外死气沉沉。
颂莲也曾一度从箱子里拿出那套学生时代的衣服,但是,它永远地属于过去,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和倔强的灵魂一样,锁进行李箱里,总好过,那只一把火烧了的笛子。
不过,在这院子里,没有灵魂,无力掌控命运的人,到底算什么呢。
人,到底,算什么呢。
【声】
大院里的任何声音都在四壁之中回荡。
每天响起的捶脚声,在这深宅大院里日复一日地响,不过是今日在这个别院,明日在那个别院。
锤脚和点菜一样代表着特权。这特权,是由陈家大院唯一拥有至高无上的主宰权的陈佐千决定的。拥有这特权,就能在陈家大院立足得更好。那一阵又一阵紧实而富有节奏的捶脚声,是胜利者的宣扬,是敲得失败者心乱如麻的鼓点。女人们被迫或是主动卷入这场特权的争斗,看似有赢家,实际上,都是要陪葬这座大院的牺牲品。因为规矩都是老祖宗定的,而真正的特权从来不在她们手里。
除了影片中对声音细致入微的记录与表达。在影片配乐的选择上,多为西皮流水,和大红灯笼一样传统。声音配合画面,将矛盾的高潮展现的更加淋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三太太梅珊在故事的不同情节中所唱的几个选段。举一处来说,颂莲被封灯,她为惩罚泄密的雁儿,揭发她在屋中私自点灯笼的事,雁儿被罚跪,二院点灯,梅珊在楼顶上唱,“鼓打二更准时往,桃花村口莫彷徨。你不要高声也不要嚷,你必须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类似还有几处,所选唱词都值得玩味。
敏感而细腻的听觉传达配合画面色彩,整部影片将传统色彩下压抑的气氛与反叛、激烈都推至了顶峰。
【人】
前文我谈到雁儿代表的渴望,在这一部分,我不想谈她,也不谈颂莲。只想谈两个人,老爷和梅珊。
老爷的形象在影片中从头到尾都是模糊的,但声音却总是带有命令色彩,不容置疑的。从太太,管家和下人对待陈老爷的态度,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他就是这座大院的主宰者,淡化了面容形象,深化了象征隐喻的意味。他是女人们命运的操控者。面对颂莲那句,这里的人算什么。他大概是唯一有资格算作人的人。但由于故意隐去的人物形象,他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封建家庭里古老的规则和权力的代表了。
梅珊是我在这个故事,这部影片里最喜欢的角色。角色定位是我所喜爱的,演员的演绎更是无从挑剔。
从颂莲入门的那个晚上把老爷叫走,到一个人大清早唱戏的桥段,梅珊一开始就用自己的行动直接地表达情绪。
而和人一样的,是她的屋子,人是戏子,屋子也是像极了戏台子,在这大院里特立独行。
她是女人们中的第一个牺牲生命的人,是因为她的行为挑战里规则与权力。她选择了和高医生相好,甚至对知情的颂莲甩下一句,“我才不怕你说,我一会儿就去找他。“这就是挑战,是反叛,是陈家大院无法容忍的一切。
我欣赏梅珊强烈的自我意识,无论是镜头里她唱戏时的身段步法,红衣水袖,吃饭时横竖甩下的那句,“我话说在前头,下次老爷点我的灯,我也端回去吃“,还是她得知颂莲假孕迁怒于雁儿时,脸上淡淡的忧虑,轻轻甩下一句,”四妹,何必与一个下人一般见识呢“。
梅珊的反叛与其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对陈佐千的背叛,是对陈家大院束缚的挣脱的尝试,但是她失败了,在压迫之下,香消玉殒。这是不可抗拒的宿命,是唯一的归宿。
【原着】
电影虽然典型意象都并非源于原着,但是却基本保留了故事内核,展现出原着绝大部分样貌。但作为一个读者,觉得电影有两个地方属于情节上处理的不妥当之处。
一是关于大太太的儿子飞浦与颂莲的情感关系。小说里对飞浦和颂莲相处的场景有连贯的深入描绘,可以说飞浦是大院外新鲜气息的象征,寄托着颂莲朦胧的希望。但是在影片中飞浦与颂莲仅有两次交集,一次为颂莲见到飞浦夕阳下吹笛,第二次即已到两人喝酒,说话已颇为熟络,且颂莲的表现显得突兀,很不妥当。
二是,关于梅珊事发的情节,原着中与颂莲无关。颂莲与梅珊在原着中有些惺惺相惜之意,尤其是颂莲曾提示梅珊“你要小心“。在电影当中,颂莲酒后揭露梅珊的秘密,减淡了两人之间的情感,且为颂莲性格抹上负面色彩,令人难以接受。
至于颂莲形象的变化等诸多改变,我则皆理解为影片集中展现矛盾,开展故事情节的需要,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大红灯笼高高挂,无论是挂在江南水乡的大花园里还是山西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里,高挂的是什么,我们总看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