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红书心得体会
读《青春之歌》的心得体会
曾浩
少年时代记忆最深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段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每次想起都热血澎湃,渴望自己也能有那样火热的青春。
有人说:一本好书,是文化的积淀,智慧的显露,语言的精髓。所以,只有多读有益的书,才能增强自信心,更加勇敢顽强,才会使自己拥有一对永折不断的翅膀。
为热烈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回顾党的光荣历史,在全社会营造“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的浓厚氛围,援疆前方总指挥部号召我们积极参加其中,近来我接连阅读了《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等优秀红色经典书籍。在积累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更深入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感人事迹。其中我对《青春之歌》印象最深,阅读过程中,我始终被书中的先进人物导引着,陪他们在成长和征战的道路上前行,感觉像在和林道静这样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同呼吸,共命运。通过仔细品读我了解到:《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段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应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崛起和分化。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主人公林道静,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中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典型。林道静具有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者的善良品质。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给她打上了一定的阶级烙印,在她身上体现出小资产阶级的温情、狂热,不切实际的幻想。她离家后,走的是个人反抗的道路。她和余永泽分手,是对封建制度的大胆挑战,表现了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参加革命后也热情有余,冷静不足,缺乏斗争经验。初见戴愉,仅凭一声“同志”的称呼便在惊奇之余讲出了全部秘密,这都有说明她单纯、幼稚、缺乏斗争策略。入党后以坚强的信念为党忠实、顽强地工作,克服了自身弱点,成为一名先锋战士。林道静被写得充实丰满,生动感人,她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的坚强,在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层层苦难的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灾难、痛苦是人生的调味剂,从不向命运低头,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革命青年的光辉理想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热情,对我们当代青年有着强大的促人奋发的感染力。
我们一生中最美丽最灿烂的青春季节,她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暗藏着金秋的果实,昭示着寒冬的希望。青春充满诗意而不缺乏拼搏的激情;时尚浪漫而又饱含着奋斗的艰辛。现在我们响应党的号召来到新疆工作,正是我们实现青春理想,发挥我们青春力量的大好时机,我将向千千万万林道静那样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学习,践行誓言,奉献博州。
第二篇:读红书心得体会
读红书心得体会
(2011年8月)有人说:一本好书,是文化的积淀,智慧的显露,语言的精髓。所以,只有多读有益的书,才能增强自信心,更加勇敢顽强,才会使自己拥有一对永折不断的翅膀。
近来我阅读了《青春之歌》这部优秀红色经典书籍。在积累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更深入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感人事迹。阅读过程中,我始终被书中的先进人物导引着,陪他们在成长和征战的道路上前行,感觉像在和林道静这样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同呼吸,共命运。
通过仔细品我读了解到:《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应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的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中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典型。林道静具有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者的善良品质。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给她打上了一定的阶级烙印,在她身上体现出小资产阶级的温情、狂热,不切实际的幻想。她离家后,走的是个人反抗的道路。她和余永泽分手,是对封建制度的大胆挑战,表现了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参加革命后也热情有余,冷静不足,缺乏斗争经验。初见戴愉,仅凭一声“同志”的称呼便在惊奇之余讲出了全部秘密,这都有说明她单纯、幼稚、缺乏斗争策略。入党后以坚强的信念为党忠实、顽强地工作,克服了自身弱点,成为一名先锋战士。林道静被写得充实丰满,生动感人,她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层层苦难的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灾难、痛苦是人生的调味剂,从不向命运低头,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革命青年的光辉理想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热情,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着强大的促人奋发的感染力。
想起有位伟人说过,追求的高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客观上的美丽往往是短暂的,就像鲜花的烂漫与凋零,就像青草的翠绿与枯黄,就像容颜的妩媚与憔悴;但是生命的高贵在于情感,在于精神,正如帕思卡尔所说:“人只是一根芦苇,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然而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的全部高贵就在于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丽就会在心底凝固为永恒。林道静在党的引导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最终决定跟党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向康庄大道!
我们一生中最美丽最灿烂的青春季节,她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暗藏着金秋的果实,昭示着寒冬的希望。青春充满诗意而不缺乏拼搏的激情;时尚浪漫而又饱含着奋斗的艰辛。在《青春之歌》中,我们跟随林道静一起,追寻一种温暖,一种力量,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 ①
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我们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②
第三篇:读红书
红岩》读后感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勇敢顽强的人。
一本有教育意义的书——读《红色的记忆》有感(夏宏亮)
日期:[ 2010-08-23 ]
大型画册《红色的记忆》,近日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人们称誉这是本有教育意义的书。
榆林是块广袤而神奇的热土,是陕北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二十世纪后,这里相继涌现出一批高举共产主义理想大旗,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智慧和汗水,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风流人物,他们名垂青史、彪炳千秋,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历史将永远铭记。《红色的记忆》以为创建新中国献身的革命先烈、为新中国
作出贡献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为新中国作出贡献的省部级以上党政军领导人3个单元,介绍了刘志丹、马文瑞、白纪年等200余位杰出人物和历史名人。这些名人尽管出身的历史背景不同,所从事的工作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真理的坚定信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及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正因如此,他们做到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面对敌人的利诱和屠刀,大义凛然、威武不屈;面对各种艰难困苦,斗志昂扬,奋发进取,保持了革命者的本色,为后来者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学习英模人物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红色的记忆》是对党员干部、青年一代进行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通过学习,可以深入挖掘画册中杰出人物、历史名人承载的精神内涵,激励干部群众、青年一代,以册中人物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革命传统,创造英雄业绩,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我公司富强、文明、和谐建设再立新功。近期拜读了我国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所著《长征》一书。此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王树增同志历时六年,收集大量长征资料,采访上百位亲历长征的老红军,并数度行走长征路线而创作的67万字长篇纪实文学。此书价格不菲,定价高达53元,但是它的确是我近来买下的最好的一本书。
1934年10月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画卷中最悲壮激烈、最动人心魄的一页,长期以来,包括了小说、戏剧、诗歌、音乐、舞蹈、报告文学等形式在内,林林总总,卷帙浩繁,是历久弥新、挖掘不尽的丰饶创作领域。而《长征》一书却能够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这是一部以全面的视角,理性地反映“长征”的优秀作品,有书评甚至说它是“长征胜利70年来最厚重的大书之一”。
我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一名市委党校的人民教师,由于职业的关系,使我对《长征》一书印象特别深刻。当初之所以知道《长征》这本书,主要是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的“王树增讲长征”。王树增同志以一种极富艺术感染力的讲课,彻底打动了我。我一方面由衷地被红军战士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所感动,另一方面也被王树增同志卓越的讲课艺术所折服。毫无疑问,王树增作为我党的优秀文化工作者,牢牢地把握住了革命主旋律,同时,《长征》远非一般宣传性文艺作品所能比拟,它达到了“全景式客观再现,全球化认知高度”的水准。
最近,中央提出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省、市、县各级纷纷进行了部署。在此背景下,市委党校设立了“红色讲坛”。所谓“红色讲坛”,就是指党校人创立的党的理论讲坛。因为红色是党旗的颜色,党校姓党,赋予了党校鲜明的色彩——红色。这是新形势下党校办学体制创新的重要探索,也是党校办学走向基层、深入镇村的有效尝试,其目标就是更好地发挥传播党的知识,宣传党的思想,传递党的声音,培训党的干部,教育党员干部健康向上、奋发图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本人正是“红色讲坛”的一名教师,目前已经到有关镇街讲了多场。为了增强“红色讲坛”的实际效果,我们力求做到“三听”,即“动听”,就是要能够抓住和调动听众的情绪和注意力;“耐听”,就是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耐人寻味;“中听”,就是要切中听众的所思所盼、所想,真正为党员干部解疑释惑。毫无疑问,我是从“百家讲坛”中王树增讲长征那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对于我的讲课水平的提高,受
益良多。正是感到“王树增讲长征”只有10集,看得很不过瘾,于是就有了《长征》一书的购买,洋洋67万字,资料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精彩。可以说,我是一口气读完此书的,读之如饮醇醪,古书上说的孔子读书“三月而不知肉味”,看起来绝非虚言。
下面我结合本人在“红色讲坛”上的工作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就曾这样精辟地进行了总结。在书中,王树增同志满怀激情地谈到:“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二十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烟罕至的湿地的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超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我在读到这一段时,我的情绪是非常激动的,以至于我本人在党校的讲坛上,每每讲到理想信念时,我都会跟学员讲:世界上只有两支队伍能够翻越川藏地区大雪山,一支是虔诚膜拜的藏族僧侣,另一支就是中国工农红军,所不同的是,藏族僧侣长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而中国工农红军大多数是来自江西的农民子弟,有些人甚至可能从小都没有见过雪,更不用说雪山了。但是共同的是,他们都具有坚强的信仰。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无论是政治和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战士,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都坚信中国的革命是最伟大的事业,一定能够成功,“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长征不仅仅影响了中国革命,它甚至是公元1000年至2000年间,中国影响人类的三件事之一,从“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角度讲,长征体现了人类为了理想和信仰不屈前行的精神和意志,这种精神和意志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第二,“王树增讲长征”是主旋律宣讲的典范
自易中天品三国之后,“百家讲坛”风糜海内外,但是取得成功的讲题往往集中在历史题材(史记、三国、两宋等)、文学领域(如论语、水浒)、人文地理(如玄奘西游记)等等,像王树增讲革命历史题材并取得成功的确属于“异类”。我觉得王树增讲长征之所以取得成功,一是靠语言。王树增十分善于营造气氛、意境和情调,以吸引听众。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王树增在谈到当初没有参加长征,而是留守在中央苏区的中共高级领导人时,他是以一种缓慢略带有沉痛的语调来念诵这些名字的,这些名字如果是打在纸上肯定会让人感到干巴巴的,但是从王树增的嘴里念里来,却能够让人脑海中浮现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那种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生命的气节。二是靠细节。《长征》在再现那些历史事件时,从来不忘洞察构成历史内容本质的令人惊心动魄的细节、鲜活的人物和危机。《长征》的开篇并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领袖和红军将领,而是留给了一位普通的红军营长。结尾则是红军炊事员朱家胜挑着担子跟着部队往陕北走。英雄是领袖,更是成千上万的普通战士。用王树增的话来说,“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遗忘那些常常被遗忘的人。昨天我听到刘伯承的儿子说,我们的父辈都有幸活了下来,享受到新中国带给他们的幸福,但是那些倒下的人呢?如果没有红
一、红三军团在湘江用生命开辟的通道,中央红军怎么能够脱险?写作当中,我常常为那些普通战士,心里充满了情感。”现在的党员干部工作繁忙,而且听过的主旋律宣
讲也很多了,如何真正吸引住他们,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的听讲中来,“王树增讲长征”中的讲课艺术很值得“红色讲坛”借鉴。
另外,现在有些听众、读者对革命事业的理解有偏差,往往是抱着窥视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鲜为人知的内幕的心态来听党校讲座的,关于这方面王树增明确提出了批评:“猎奇使人枉读历史”。我们党校人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方针,不能片面追求生动性, 引领读者过多注重于所谓的大揭密。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单从影视作品来看,从《亮剑》到《士兵突击》再到《集结号》,严肃题材的主旋律宣传越来越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
第三,《长征》体现出作者严谨治学的精神
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何止过去的千倍万倍,人们撰写一部作品的周期大大缩短,很难想象当今的人们,有谁会像歌德写《浮士德》那样花4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27年,司马迁写《史记》花15年„„现在往往一个事件刚出现,马上就有书问世,如奥巴马刚刚当选总统不久,他的传记就出版了,甚至有10多天出版10多万字著作的事情。根据作者自述,我得知《长征》一书的撰写的确花费了作者大量的心血,有书评说王树增同志为此至少经历了三层意义的“长征”:一个是实地的长征,反复亲临现场考察采风,感同身受;二是调研的长征,大量的采访,长期的积累,240万字的调研笔记,水滴石穿;三是写作的长征,六载寒暑,废稿30万字,所以说,长征不易,《长征》亦难。为了生动刻画普通的红军战士,王树增说: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只要是书中的人物、事件,哪怕只出现了一瞬间,也必须是真实的、有案可查的,得有一手资料,诸如档案、亲历者自己的回忆录,还有他亲自采访的幸存者。普通红军官兵的史料十分匮乏。在浩瀚、纷杂的历史档案和凌乱的回忆录当中寻找蛛丝马迹,这是一个很苦的活儿。王树增同志这些年屡获大奖,学界评价王树增是一个“具备优秀作家的激情、想像与悟性,同时又具有一个军旅作家的英雄情结、使命感和责任感,还兼具一个学者的冷静、理性与学识的难得的文学将才”。大奖得来并不容易,就是靠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点一滴苦干出来的。作为一名党校教师,我肩负着理论宣讲与理论研究的责任,就应该学习王树增同志那种治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让我的讲课与研究成果经得起实际、时间以及学员的检验。
第四篇:读红书
《续西行漫记》读后感
提到《续西行漫记》,不得不先说《西行漫记》。《西行漫记》直译为《红星照耀中国》,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可能更多,这本书的作者便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洛。1936年,出于工作的需要,斯洛来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也就是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向全世界真实的描述了中国和中国红军的情况。斯洛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常客,常常谈到深夜都不肯离去,通过多次谈话,了解了中国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经过4个月的采访,斯洛写满了整整14个笔记本,同年10月底,他带着这些珍贵的资料回到北平,历时数月,终于写成《红星照耀中国》。这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报道性作品的问世,引起了世界的震惊,让世界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和真正的中国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虽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但是国共两党之间还是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斯洛的妻子,即尼姆威尔斯,从北平到西安,再辗转到达延安,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眼光观察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写成这部让世界对中国共产党刮目相看的纪实性作品。
威尔斯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汇成了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在每一个故事中都可以看出她对中国的爱。作为一个外国人,自愿来到当时的中国已经很不容易;作为一个女记者,更是难能可贵了。在书中,她把中国比作巨人,深深的为中国人抱着不平,这是多么大的勇气与魄力;而当时的中国又是多么渴求世界的了解,是她把真实的中国展现在了世界的面前。书的最后一篇名为“巨人一旦醒来”,报道的是抗日战争开始时的战况,虽然中国处于不利地位,但是她却对中国充满了希望,断言中国一定会取得胜利。
读罢全书,轻轻合上最后一页,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眼睛开始模糊,“续西行漫记”五个恢弘大字似乎在火光中闪耀。思绪仿佛回到70多年前,在那激情燃烧的日子里,中华民族历经了沧桑与磨难,在鲜血与热泪中升华。
如今,巨人已经醒来,并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我们不得不感谢斯洛夫妇,是他们给了我们站起来的勇气,也是他们,让我们认识了自己,还是他们,让世界没有忘记中国。这本书讲述的不仅是中国的历史,它所表现的更是一种智慧,成为中华民族的缩影。
第五篇:读红书演讲稿
演讲稿
党和祖国永驻我心
江洼口小学赵跃
敬爱的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党和祖国永驻我心》。
五千年漫漫征程,一路风雨一路行。中华民族曾有过向世界开放,国力强盛的汉唐辉煌,也有过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近代耻辱。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但艰辛蕴寓着希望。如今走向世界的中国,脚步迈
得更加坚定、更加铿镪、更加豪迈。民族复兴,指日可待;中华腾飞,势不可挡。
回眸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
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我们的祖先曾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大开放迎来大发展,四大发明曾一度是我们的自豪。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思想僵化。
中国脱离了世界,世界甩落了中国。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南京条
约》、《马关条约》„„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枷锁,东方巨
人,你怎么了?东方巨人,你为什么不怒吼?
“仰天长啸待时日,巨龙腾飞平地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
民站起来了,屈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辉煌的前景向我们走来。大庆
石油奏凯歌,两弹一星显身手,神州飞天圆国人梦,嫦娥探月震宇宙。
新中国以不屈的自尊,独立自主,攻破坚冰。以崭新的姿态,和平共
处,走向世界。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在联合国庄严升起。
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上下而求索”„„道路是曲折的,但曲折
只会让中国人民更加理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带领中国人民改革
开放,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领导下,“改革东风送残冬,对外开放春
意浓”。经济特区、沿海明珠;留学热潮、冰雪长城。这一切无不在昭示着:中国的无限发展生机和活力。“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坚持对外开放,与时俱进谱新篇:浦东崛起,港澳回归;
北京申奥成功,“神舟”号遨游太空;中国经济顺利入世。这一切无
不在昭示着:中国巨龙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强大。
历史给我们以启迪: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须自尊自立,自信
自强;未来给我们以召唤: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必须胸怀宽广,博
采众长,才能以昂然身姿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是祖国的希
望,明天我们就是祖国的栋梁。党和祖国永驻我心,我心属于祖国。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演讲稿
弘扬长征精神,追寻金色理想
江洼口小学张硕楠
敬爱的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长征精神,追寻金色理想》。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对于他们,长征已成为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长征精神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
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过草地时,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元,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也是大餐一顿,炊事老班长为照顾好生病的小红军,自己宁可吃鱼骨头„„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
这就是长征精神,这就是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这就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
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