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读代讲,读中感悟”阅读教学点滴感受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阅读教学点滴感受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而且这种贵在“读”,在小学教育中更是举足轻重,小学生因为知识面狭窄、思维简单,他们对于书上的知识一般都是先记忆,再逐步到理解、运用的过程,可见重视朗读训练,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读准字、词、句、段、篇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反复品味多侧面、多层次的内涵和意蕴,并把文章的内蕴变成自己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明确读的目的
读的主要目的是“悟”,到底让学生在读中悟什么呢?总的来说,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使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具体地说,应让学生在读中悟义、悟情、悟理、悟法。
所谓悟义,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字、词、句、段在文中地意思。悟情,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悟理,就是让学生通过读,悟出语言文字中包含的道理。悟法,就是通过读,悟出作者的写作之法,以便今后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注意读的内容
除学生对课文的初读、感知读以外,什么内容该读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在文中的含蕴处读
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者抓住重点来读,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弄清其含义,领会文章的中心。
2.在重点内容处读
所谓重点内容是指对整篇内容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词句或章节,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读,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内容的矛盾处读
不少课文有些地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着力用笔之处。在这些地方读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了解得更深刻,思维更深化。
4.近似之处对照读,辨别异同,发现规律
我在授二年级上册《假如》这一课时,发现这首儿歌句式相近,结构相似,写法相同,采用对照读,学生容易辨别异同,发现规律。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读时,提出明确的要求。
(1)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为谁画?画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只读每小节的第一句话。
(2)为什么画这些?能带来什么快乐,排出什么忧愁?引导学生读每小节的第二句话。
运用这种近似之处对照读,辨别异同,发现规律地读,更利于学生找出规律。为续写做铺垫,为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打下基础。
三、注意读的形式
读有多种多样:范读、默读、引读、自由读、接读、分角色读、选择读、情境读、配音读、齐读、小组读、个别读……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及学生年龄的不同,教师可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读法。一般地说,低年级学生应选择情境读、配音读、分角色读、范读、小组读、个别读等形式。让学生边读边体会,边体会边读,然后熟读成诵。低年级应特别重视教师的范读。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感情真挚的范读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有效地激起他们的内心情感和兴趣。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和依赖性强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范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等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从而提高学生朗读的表现力,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高年级课文较长,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后,还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欣赏的句段进行有感情朗读,在小组交互读,并互相评价,做到人人参与,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
四、注意读的指导
朗读的全过程,融入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评价和鉴赏,赋予了课文新的艺术生命,教师对这种眼、脑、口、耳并用的创造性的朗读活动的指导,本身就应当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小学生的朗读水平相对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授之以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从朗读的要求来看,首先是准确地读,即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把课文读通顺;其次是能理解地读,即读懂文章的层次结构、主要内容,把课文读流利;再次是指导学生有体会地读,即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读。从朗读的音调来看,要指导学生掌握好语言的轻与重、缓与急、长与短、抑与扬、高与低、刚与柔等等。其实,朗读指导的关键不是进行重读、轻读、快读、慢读、停顿等技术指导,而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在读中把意思表达出来;在于引导学生用“悟”的方法,读出情感;在于借助想象的力量,读出意境。
总之,“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多读”让学生迎刃而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特别是精彩段落、关键词语,学生在“读”中深知、熟诵,“如出己之口”这不仅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口语与书面语的距离。而且,既避免课堂教学脱离语言文字的空洞和枯燥,也为学生创设了学好语文、认识和理解语言、运用语文参与社会交际的良好氛围。同时,“以读代讲”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第二篇:“以读代讲”阶段感悟
“以读代讲”阶段感悟
众多的语文教育专家几乎一致的认为:“读”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言语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张田若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这个百遍究竟是怎么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到底要给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要“以读代讲”,通过读书要让孩子有什么具体的收获,有哪些方面的提高,我想有了这些思考之后才不至于我们老师以为到处是精彩纷呈的景象,课时孩子面对的确是单一的语文场景。
首先列举教学中的两种基本现象
1、“带着微笑读”
这是在听课过程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其实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指名读、分角色读、大声朗读、自由读……但认真研究课堂中的读,每一种读其实都有其目的,要起到一定的作用的。我们不难发现“带着微笑读”其实老师的要求,他所要达到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思,或者说是感受人物的心理。老是想要强调的就是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可是只在外在的这些理解层面上让学生生硬的从外在的形式上进行朗读,读的效果可想而知。
2、“学着他的样子读”
“请大家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几乎成了一些老师的口头禅,那么我觉得这句话是为了指导学生正确、声音响亮地读倒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老师听到课堂当中有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之后,会变得欣喜若狂,这个时候,老师会说:“好,很棒,你来再读,请大家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这样的要求脱口而出。其实每一个人在朗读的时候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望文生意,由意定情。有你的感情去控制你的发声。同样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他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那么怎样读才是有感情的读,这种感情应该是每个孩子自己情感的体验。所以,为什么要学着别人的样子去读呢?我们追求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有感情的读,如果单纯追求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这跟新课标所提到的要摒弃那种拿腔作调、矫情地读书是背驰的。当然,老师也谈到的,“以读代讲”的课堂当中说出现的热闹的景象:你来读、他读、一起读,我们一块再来读。老师该启发的不启发了,学生该写的不写了,学生该思考的也不思考了,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两种思考
(一)、读,不仅仅是一种目的,更是一种教学手段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那天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一种教学设计:读了这句话以后,谁能用可是来说一句话呢?有个学生说后,老师说:“对,可是,就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没有想到的意思,我相信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学生再读。另一种教学设计:同学们,请你来自己读一读这句话,有什么疑问没有。有同学问:“一家人团聚,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可是为什么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呢?”然后有学生回答:“因为那天天色不太好,天色不太好,父亲就回家了,父亲很忙,忙着外出打工挣钱。”这时候老师就引导学生读课后的资料袋,资料袋当中有这样一句话被学生抓到了“许地山是我国现代的著名作家,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这样学生知道了他父亲其实不是去外出打工挣钱,而是在忙于革命事业,那么许地山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这对后面作者对父亲的一番话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这个时候再让学生回归朗读的时候,学生的朗读能力有非常大的提升。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第一种设计老师将朗读作为一种目标,作为一个结果。而另外一种教学设计,教师引导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指导读、评价指导读,等等,让这种过程由朗读变为感受,再由内在的感受回归到了朗读,不论是理解还是朗读指导,都有了层次性。可以看出。两种教学环节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后者是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任务,突破了重难点,将内容寓于读的过程中。“以读代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目的,更是一种手段。
(二)、面向全体,丰厚初读
于永正老师在《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一文中说过这样几句话:“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读书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内容理解了,将感情体会了。把课文的内容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就要有多种形式的读,每一种形式的读都要给予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这个过程中就不仅仅是朗读的训练,朗读训练其实是“以读代讲”当中的一个点。这其中有正确、流利地朗读、静心思考的默读,由老师的读来启迪学生的思维范读、师生交流的引读……学会朗读、学会默读、学会浏览、学会在读中思考,读书中有自己个性化的一种体验,这样的能力,这样的习惯,将来学生不管在哪个领域,哪个行业,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会让学生受益。但在很多的语文课上,学生这个时候不要谈什么再创造,甚至读错字连最基本的正确都难以达到,更谈不上有感情,谈不上有思考。“以读代讲”也就新根本上得不到落实。究其原因,就是初读不到位,书中的长句子学生一时难以读会,教师要在初读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在课文里边多走几个来回。通过初读,学生才能在精读、品读中进行“以读代讲”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当然,“以读代讲”不仅仅是读的形式问题,更是对表达内容的一种深入地揣摩,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更应该深入感受文字后面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教师要用各种变式的朗读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一些活力。
(三)以读代讲 以生为本
1、以读代讲的根本在于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地位以及对自己准确定位。
2、以读代讲力求整体感知,有效避免了肢解
3、以读中发现代替分析讲解
“以读代讲”当中的“读”是语文的基本途径,抓住了“读”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所以,当我们理清了教学时,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这些问题以后,“以读代讲”才会更加的扎实有效。
第三篇:小学语文“以读代讲”经验总结
豪华落尽见真淳
——“以读代讲”经验总结
郑东新区龙岗小学
冯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字字句句充分体现了小学各个阶段都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原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简洁、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这种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享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
首先,我先来谈一下我对“以读代讲”内涵的理解。1.“以读代讲”不是只读不讲而是少讲精讲,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学生观,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以读代讲”不只是朗读而是“朗读、诵读、默读、略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相结合。读在这里指的是读的形式,每一种读都有其自身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多种形式的读相结合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3.“以读代讲”并没有忽视学生“听、说、写”的基本语文能力,而是以读引读、以读引疑、以读引思、以读引议、以读引写,全面落实学生“听、说、读、写”的四项语文基本能力,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施呢?
一、以读代讲的根本在于对读的定位。
引导学生先读起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有所体验、感受、和理解,朗读的指导也有了层次性。我们应将将内容寓于读的过程中。教师是要把朗读作为手段,也作为教学的目标,这样,课堂教学立足的层面是朗读能力的培养,课堂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指导过程,是学生朗读实践的习得过程。这样,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叶欣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提升着朗读的能力,二者同步,融为一体。课堂呈现是以朗读指导为主线推进教学的。
二、以读代讲力求整体感知,避免肢解。
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叶欣高尚的人格,对文字组合所蕴含着的情景和情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朗读帮助学生领悟了文本,在读中对字、词、句都有了理解,诠释着文字的含意;朗读帮助学生领悟了人物的情感,朗读帮助学生领悟着文章中蕴藏着的道理。这些都依凭朗读,都在朗读的指导中润物无声地、不着痕迹地实现了。
三、重视默读,问答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以读代讲”的实施中启发性的问题是必不可 缺少的。学生带着问题静下心来认真的读书思考,对学生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 效果。所以,在语文的课堂中不妨把时间多留给学生,以他们的阅读感受来代替老师的讲解。
第四篇:新密市以读代讲交流汇报材料
读出“山水”之外的“风景”
--------新密市小学语文“以读代讲”教学研究交流材料
新密市教研室王万军
敬爱的许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读出“山水”之外的“风景”》,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起:
一、缘起
二、思考
三、尝试
四、困惑
五、愿景
一、缘起
记忆中的那个日子印象特别深刻,2012年3月14日、15日许老师在互助路小学组织召开了郑州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式课堂观察暨“以读代讲”的教学观摩会,会上,我们第一次触摸到了“以读代讲”,感受到了它迷人的风采:让无声的文字转变成有声的语言。让读成为一种富含生命力的表达方式。
课后,许老师针对这六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诠释了“以读代讲”的内涵:加强教师的范读,指导学生在读中享受语言文字,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此时,我们才茅塞顿开,明白了许老师的用心良苦,她用这样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扇窗,让我们领悟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书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要能做到朗读、默读、诵读;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交替读;引读、听读、品读、研读、分角色读••·····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伤中体味情感、受到熏陶,从而获得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摘自许老师《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许老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于我们来说,所要做的就是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
二、思考
众多的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几乎一致认为读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言语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尽管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不断在呼吁课堂上要书声琅琅,但如何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是口若悬河,而不是空洞无味的词句堆砌;是声情并茂,而不是装腔作势的声调渲染,这是目前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课堂虽也都关注了学生的朗读,但是层次比较浅显,导向不够明确,形式略显单一。虽说有些课堂读的形式也很多样:教师范读、指名读、角色体验式读、大声朗读、自由读、创设情境读„„但仔细审视课堂中的读,我们不难发现,它只是穿着光鲜亮丽的外衣,而缺乏实质的内涵。教师缺乏指导,学生缺乏思考。有些教师在文句的理解这一层面上从头读到尾,形式单一。单一的结果只能是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仅仅追求形式的读,必然与文本脱节,读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强调学生读出感情,“怎么读才叫有感情”学生很模糊,缺少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思考,怎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怎能读出富有个性的语感?还有些教师在重点词句的理解上
要求学生一读再读,没有体现读的过程,没有提升读的层次,致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针对目前阅读教学中朗读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只有明确读的内容、读的形式、读的目的,建立“读”与思考、感悟、体验等其它学习实践的关系,才能焕发“以读代讲”的生命活力。
首先要重视初读,把文本走几个来回。
纵观我们的课堂,学生经常出现丢字、添字、读错字、读破句的现象,连最基本的要求“正确”也难以达成,谈何“有感情”?为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教师要在“初读”这一环节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在课文里多走几个来回,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把生词放到句子中读,提炼关键语句指导学生练读,教给学生边读边思考的方法,每一遍读都明确读的任务等。丰实了初读,学生在精读、品读时才能“以读代讲”,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其二要加强精读,在重点处步步为营。
精读部分,要引导学生静心默读,敏锐地捕捉到重点词句的表达作用,教会学生在读中构画思索;对句意连贯的句式或段落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教师要引领学生找到文章切入点,设置主导性问题,找到文章灵魂所在;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语句去品读语言文字,放飞他们的思维。当然学生的朗读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同时创设不同的朗读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朗读,读出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三要关注品读,用朗读来传递情感。
朗读本身就是朗读者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但是,现实的课堂中,学生的这种再创造能力(也就是学生的语感)是需要教师来激发和培养的,需要教师唤醒学生的感知觉,主动对作品进行丰富地感知。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之时,首先深入文字,悉心感受着文字后面那灵动的情感和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将“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和“恰当的语气语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思想”和“技巧”融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语气、语速、语言的停顿、轻重等变式的朗读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活力,让学生的学习有创意。
值得注意的是,要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读出发现,读出思考,读出层次„„
4、反复诵读,依文本来升华感悟。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适时地把朗读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诵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富有个性的感受激活多元理解。
在“以读代讲”的课堂中,从朗读开始,以朗读结束,教师要采用“读通、读熟、读懂、读好”的程序,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个性。
通过及时的反思与提炼,将我市“以读代讲”的教学流程概括为如下四个环节:
1、初读,感知文章大意
2、精读,提炼重点句子
3、品读,入文入情入境
4、诵读,内化表达感悟
三、尝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将实践与理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我市组织了小规模的“以读代讲”教学研讨活动,首先是观摩刘学敏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刘老师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以读代讲”阅读教学的本真,整节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古诗读得充分、读得透彻,读的训练力求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特别在初读时,老师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读诗的环节从初读、入情入境读、想象读、有感情朗读到最后的背诵,无不体现出老师“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教学理念。而且初读部分除了读通读顺的要求之外,还渗透了有板有眼地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的要求。整堂课中的读是很有层次的。然后,我们以刘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为课例展开研讨,参会的老师们一致认为课堂中老师以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分组读、导读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与文本作充分的对话,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实实在在地品,读出了情景交融写法之巧、品出了“晴好雨奇”用词之妙,落实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别是对于一二两句诗的解读,教师在边读边赏中创设情境,使孩子们很自然就走进了诗句描绘的情境中,由抒他声变成抒己声的做法与我们所提倡的“以读代讲”理念不谋而合。
四、困惑
“以读代讲”阅读教学看起来简单朴素,但实践起来却需要太多的“功
夫”。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从教师层面上来看,我市的语文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年龄结构失衡。有些教师虽然学历合格,但专业化能力不高。学生层面也不是很理想,由于教师对朗读重视不够,致使学生的朗读兴致不高,朗读水平不是很好。具体表现为:朗读往往是少数好学生的事,许多学生没有朗读的技巧,也读不出感情。朗读速度较慢,唱读现象严重,还存在诸如添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较少,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难于贯彻。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朗读功底,怎样引领学生进行“朗读”?并能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是我们县市的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我想当我们厘清了教学时“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等问题,以读代讲离我们就不会太遥远了!
五、愿景
走在“以读代讲”阅读教学实践的路上,我们有几多收获,也有几多困惑,但更多的是对这一教学理念的不断探索与追求!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果。作为教师,站在讲台上,要让朗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改变习惯了的话语方式,加强语言的魅力和感染力。学生呢,在原来的语言基础上,就会“放大”一些、“美化”一些。用规范的朗读营养自己和学生,你就会发现朗读就是理解,朗读更是发现。回到朗读,回到基本功,做一个永远的朗读者!
第五篇:读丰乳肥臀的点滴感受
只要明天还活着
——读莫言的《丰乳肥臀》
当生命遭受命运无情地蹂躏,当苦难成为生命中的家常便饭,当活着变成一种比死更难受的煎熬,生命的意义何在?
——题记 没有经历过20年代的中国,所以无法深切地体会军阀混战带来的民不聊生;没有经历过30年代的中国,所以无法深切体会国穷民病、外地入侵的屈辱;没有经历过40年代的中国,所以无法深切体会战火连天,人命微贱的悲凉;没有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所以无法深切体会饿殍遍野,死尸满地的惨象;没有经历过十年文革的**,所以无法深切体会政治黑暗;人性扭曲,人情异化的荒诞……
莫言的《丰乳肥臀》,时间跨度将近70年,以山东高密东北乡为场景,以上官一家人的命运为主线,描写了那样一代人,那样一群人的生存,之所以用“生存”而不用“生活”,是觉得他们过得太苦,都说最苦苦不过黄连,但总觉得他们比黄连水还苦,自生至死,从未真正体验过“生活”是什么滋味。
但就是那样一群人,他们经受贫穷的折磨,经受无理的打压,经受残忍的拷打,经受战火的轰击,经受饥饿的威胁,经受旁人的谩骂,时常生活在死亡的边缘,经受我无法想象的一切恐怖和阴暗,那样一个年代,人死就像灯灭,那么地轻而易举,甚至在人们心上惊不起任何一点涟漪。他们还是抓住一切可以活命的机会活下来,所以,当活着变成一种需要不择手段才可以实现时,畸形的,扭曲的,荒诞的事情就会一件接着一件地发生,甚至丑态百出,尽显粗俗和野蛮,令人发指,令人作呕,令人惊诧,令人畏惧。
这不仅仅包括人,还包括那些人们唤作“畜生”的动物。只要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都一次次与死神斗争,一次次拼命并痛苦地挣扎着。偷吃生鸡蛋可以做到天衣无缝,不被人察觉;人的胃竟然成了储存粮食的口袋,回家歇斯底里地吐了,再给孩子吃;为了一个馒头,少女不再残留任何一点的自尊和贞洁观;自己卖了自己的身体只为了不再让家庭增加负累,投河自尽只为了不再让母亲忍受痛苦……
人不再是人,男人没有男人的刚强,女人丧失了女人的温柔。为防人们偷食,麦种里竟然拌上剧毒农药,推磨的人竟然像驴子一样戴上了“笼嘴”。我不敢也无法估计在那样一个年代,“粮食”这个词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多么神圣,多么宝贵的地位,我只看到,多少人因为它变成了最残忍的刽子手,多少人因为它忍受了莫大的痛苦和屈辱。
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母亲说:‘我变了,也没变。这十几年里,上官家的人,像韭菜一样一茬茬地死,一茬茬地发,有生就有死,死容易,活难,越难越要活。越不怕死越要挣扎着活。我要看到我的后代儿孙浮上水来那一天,你们都要给我争气。”天还是那样’
蓝,水还是那样清,芦苇还是那样茂盛,花还是年年盈满枝头,可无奈生活却如此艰难,充满了血腥,充满了欺压,充满了死亡,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争斗,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痛苦地死去,满腹辛酸却无处哭诉。可是,不管再难,只要还有一口气可以呼出来,只要还能看见明天的太阳,只要还能感受微弱的心跳,只要身体里的血还没流尽,只要寒冷没让身体完全僵硬,哪怕是吃草根啃树皮,哪怕是流浪讨饭,哪怕是风雨漫天,哪怕是饥寒交迫,哪怕是不见一丝光明,哪怕充满了血泪,一样要活下去。
当生命遭受命运无情地蹂躏,当苦难成为生命中的家常便饭,当活着变成一种比死更难受的煎熬,生命的意义何在?也许活着就有意义,活着就是意义……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