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载:小学低年级以读代讲教学的重要性(最终版)
转载:小学低年级以读代讲教学的重要性
——结合《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来谈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也是基础阶段。而这一时期的课文都是十分通俗易懂的。文章短小,内容简单,语言明确,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在这个时候,进行讲读和分析只会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我觉得可以采取以读代讲的方法来进行这一时期的阅读教学。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响亮、清晰的用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小学课本《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一篇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小柳树看不起小枣树,还嘲笑它长得难看。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可是它没有嘲笑小柳树,反而夸奖小柳树:绿得早、落叶晚、长得快,人们还可以在树荫下乘凉。小柳树就不好意思地笑了。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配有俩幅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它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注意把识字和认识事物,识字和初步的阅读训练,识字和写字紧密结合起来。在识好字的同时,使汉语拼语得到巩固,语言和思维得到发展,观察和阅读能力得到培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地,我建议采用”三读四结合“的识字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读代讲,把读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读思,读议,读练。意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三读”即 :第一 初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认识生字。第二 细读课文,了解字义。第三 朗读课文,认识字形。“四结合”即 :第一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第二 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第三 在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第四在识字过程中,重视写字的指导,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其核心是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以读代讲,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一 初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认识生字。
教学伊始,我首先提出明确的要求:1 借助汉语拼音认真朗读课文,重点读准生字的读音。2 想想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小枣树和小柳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读有所思,既动口又动脑。然后,学生自读开始。这一过程,我做到深入学生之中,巡视指导,及时纠正读音。为了检查学生读的情况,我引导学生分段读课文,进行正音指导,如:“枣,穿”是翘舌音,“怎,思”是平舌音,做好区别,强调读音准确。朗读正音训练反复进行。读后对要求中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这一环节旨在使学生既读准了字音又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与此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给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为后面的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理解课文,了解字义。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理解能力有限。为了适应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特点,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插图,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了解生字的字义。如:第二,观察第一幅图,思考: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不一样?小柳树是怎么对小枣树说的?读时注意“弯弯曲曲”一词的读法,理解词意。并换词儿:“曲曲折折,勾勾巴巴...”读文后指名回答上述问题,为理解全文打下基础。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小柳树变化的句子,让学生读小柳树对小枣树说的话,如:“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通过读,让学生体会小柳树:得意,骄傲,不懂礼貌。从而加强读懂每一句话的训练。训练时,一句句话读,在读的过程中进行理解,读到小枣树还“光秃秃的”这句话时,一边理解“光秃秃”这个词意思,再次强调读音,我让学生看图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并且这时问:你们见过光秃秃的树吗?什么时候见过最多?目的让学生了解这个词中“秃”的字义,使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我做到让学生扩词训练,加大训练力度。再如:教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读,数出有几句话,小枣树有什么变化,(长出小小的叶子)小柳树有什么变化(叶子长得又细又长)。第三句话抓住“得意”这个词,再次体会小柳树的骄傲,从而教育学生要看到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人无完人,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理解本段每句话,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内容,进行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训练。又如:读五六七自然段,观察书中第二幅图,主要讲了到了秋天,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大家坐在院子里津津有味品尝它的香甜。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习这部分,我做到充分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小枣树的长处,也正是小柳树的短处。让学生有感情的读小枣树说的话,体会小枣树的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与此同时,课件出示,“忍不住,实在,温和”等词语,理解词意,并且让学生用“忍”进行扩词训练。“实在”这个词含义抽象,地念你学生理解有难度,我就让学生通过这个词造句子,说话等反复使用,进行语言训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了解字义,把识字同语言训练。听说读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均得到培养。
三
朗读课文,认识字形,书写生字。
在学生分段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行朗读训练,同时强化学生的字形记忆,再进行书写指导。
第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环节,在理解课文基础上进行。我做到范读,让学生领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度,是学生边听读边思考,边听读边体会,具体训练方式如下:(1)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如:第二自然段,抓住小柳树的“腰细细的”,小枣树的枝”弯弯曲曲的“等词句,来认识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不一样,读出小柳树傲慢的语气。(2)抓住对话。如:第七自然段,读小枣树说的话,要读出和气,友善的语气,体会小枣树,宽宏大量,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第二
读议训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进行说话训练。说说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还有性格不一样。讨论:你们喜欢文中的小柳树还是小枣树?为什么?讨论中引导学生意识到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不要嘲笑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互相取长补短。
第三
强化字形。字形的记忆是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强调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我做到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方法一
:教学笔画。笔顺规则,一笔一画地讲,让学生看清楚再写。方法二 :进行形近字比较。如:教生字“思”时,我让学生与学过的字“恩”比较字形,来强化记忆。
方法三 :结合字形记字义。如:教学“浅”字时,启发学生思考,想出好方法记住这个字,除了同学说出自己的方法外,我强调,只有在水里才会知道深浅,所以“浅”字是三点水旁。这样就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了。
第四
书写指导。指导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笔画,应写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上。结构和笔顺特殊的字,我重点强调指导。如:“穿”和“弯”这两个字的书写,让学生观察每笔的位置,写时注意什么,在脑子里记住,然后看我在田字格中写,再次记忆,最后学生在田字格中独立写字,我这时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才会有时效性。
综上所述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总之,“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多读”让学生迎刃而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特别是精彩段落、关键词语,学生在“读”中深知、熟诵,“如出己之口”这不仅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口语与书面语的距离。而且,既避免课堂教学脱离语言文字的空洞和枯燥,同时,“以读代讲”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搞好语文综合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二篇:小学语文“以读代讲”经验总结
豪华落尽见真淳
——“以读代讲”经验总结
郑东新区龙岗小学
冯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字字句句充分体现了小学各个阶段都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原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简洁、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这种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享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
首先,我先来谈一下我对“以读代讲”内涵的理解。1.“以读代讲”不是只读不讲而是少讲精讲,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学生观,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以读代讲”不只是朗读而是“朗读、诵读、默读、略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相结合。读在这里指的是读的形式,每一种读都有其自身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多种形式的读相结合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3.“以读代讲”并没有忽视学生“听、说、写”的基本语文能力,而是以读引读、以读引疑、以读引思、以读引议、以读引写,全面落实学生“听、说、读、写”的四项语文基本能力,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施呢?
一、以读代讲的根本在于对读的定位。
引导学生先读起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有所体验、感受、和理解,朗读的指导也有了层次性。我们应将将内容寓于读的过程中。教师是要把朗读作为手段,也作为教学的目标,这样,课堂教学立足的层面是朗读能力的培养,课堂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指导过程,是学生朗读实践的习得过程。这样,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叶欣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提升着朗读的能力,二者同步,融为一体。课堂呈现是以朗读指导为主线推进教学的。
二、以读代讲力求整体感知,避免肢解。
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叶欣高尚的人格,对文字组合所蕴含着的情景和情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朗读帮助学生领悟了文本,在读中对字、词、句都有了理解,诠释着文字的含意;朗读帮助学生领悟了人物的情感,朗读帮助学生领悟着文章中蕴藏着的道理。这些都依凭朗读,都在朗读的指导中润物无声地、不着痕迹地实现了。
三、重视默读,问答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以读代讲”的实施中启发性的问题是必不可 缺少的。学生带着问题静下心来认真的读书思考,对学生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 效果。所以,在语文的课堂中不妨把时间多留给学生,以他们的阅读感受来代替老师的讲解。
第三篇:“以读代讲”阶段感悟
“以读代讲”阶段感悟
众多的语文教育专家几乎一致的认为:“读”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言语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张田若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这个百遍究竟是怎么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到底要给学生读什么,为什么要“以读代讲”,通过读书要让孩子有什么具体的收获,有哪些方面的提高,我想有了这些思考之后才不至于我们老师以为到处是精彩纷呈的景象,课时孩子面对的确是单一的语文场景。
首先列举教学中的两种基本现象
1、“带着微笑读”
这是在听课过程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其实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指名读、分角色读、大声朗读、自由读……但认真研究课堂中的读,每一种读其实都有其目的,要起到一定的作用的。我们不难发现“带着微笑读”其实老师的要求,他所要达到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思,或者说是感受人物的心理。老是想要强调的就是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可是只在外在的这些理解层面上让学生生硬的从外在的形式上进行朗读,读的效果可想而知。
2、“学着他的样子读”
“请大家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几乎成了一些老师的口头禅,那么我觉得这句话是为了指导学生正确、声音响亮地读倒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老师听到课堂当中有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之后,会变得欣喜若狂,这个时候,老师会说:“好,很棒,你来再读,请大家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这样的要求脱口而出。其实每一个人在朗读的时候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望文生意,由意定情。有你的感情去控制你的发声。同样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他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那么怎样读才是有感情的读,这种感情应该是每个孩子自己情感的体验。所以,为什么要学着别人的样子去读呢?我们追求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有感情的读,如果单纯追求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这跟新课标所提到的要摒弃那种拿腔作调、矫情地读书是背驰的。当然,老师也谈到的,“以读代讲”的课堂当中说出现的热闹的景象:你来读、他读、一起读,我们一块再来读。老师该启发的不启发了,学生该写的不写了,学生该思考的也不思考了,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两种思考
(一)、读,不仅仅是一种目的,更是一种教学手段
案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那天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一种教学设计:读了这句话以后,谁能用可是来说一句话呢?有个学生说后,老师说:“对,可是,就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没有想到的意思,我相信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学生再读。另一种教学设计:同学们,请你来自己读一读这句话,有什么疑问没有。有同学问:“一家人团聚,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可是为什么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呢?”然后有学生回答:“因为那天天色不太好,天色不太好,父亲就回家了,父亲很忙,忙着外出打工挣钱。”这时候老师就引导学生读课后的资料袋,资料袋当中有这样一句话被学生抓到了“许地山是我国现代的著名作家,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这样学生知道了他父亲其实不是去外出打工挣钱,而是在忙于革命事业,那么许地山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这对后面作者对父亲的一番话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这个时候再让学生回归朗读的时候,学生的朗读能力有非常大的提升。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第一种设计老师将朗读作为一种目标,作为一个结果。而另外一种教学设计,教师引导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指导读、评价指导读,等等,让这种过程由朗读变为感受,再由内在的感受回归到了朗读,不论是理解还是朗读指导,都有了层次性。可以看出。两种教学环节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后者是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任务,突破了重难点,将内容寓于读的过程中。“以读代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目的,更是一种手段。
(二)、面向全体,丰厚初读
于永正老师在《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一文中说过这样几句话:“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读书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内容理解了,将感情体会了。把课文的内容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就要有多种形式的读,每一种形式的读都要给予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这个过程中就不仅仅是朗读的训练,朗读训练其实是“以读代讲”当中的一个点。这其中有正确、流利地朗读、静心思考的默读,由老师的读来启迪学生的思维范读、师生交流的引读……学会朗读、学会默读、学会浏览、学会在读中思考,读书中有自己个性化的一种体验,这样的能力,这样的习惯,将来学生不管在哪个领域,哪个行业,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会让学生受益。但在很多的语文课上,学生这个时候不要谈什么再创造,甚至读错字连最基本的正确都难以达到,更谈不上有感情,谈不上有思考。“以读代讲”也就新根本上得不到落实。究其原因,就是初读不到位,书中的长句子学生一时难以读会,教师要在初读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在课文里边多走几个来回。通过初读,学生才能在精读、品读中进行“以读代讲”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当然,“以读代讲”不仅仅是读的形式问题,更是对表达内容的一种深入地揣摩,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更应该深入感受文字后面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教师要用各种变式的朗读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一些活力。
(三)以读代讲 以生为本
1、以读代讲的根本在于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地位以及对自己准确定位。
2、以读代讲力求整体感知,有效避免了肢解
3、以读中发现代替分析讲解
“以读代讲”当中的“读”是语文的基本途径,抓住了“读”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所以,当我们理清了教学时,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这些问题以后,“以读代讲”才会更加的扎实有效。
第四篇:小学语文“以读代讲”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12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语文学科以读代讲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由田艳萍、王淑君、王晓东3位教师执教(小学部),各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我对新课程、新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每节课的教学风格都有所不同。田老师的课堂犹如春风,思路很清晰,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但我在想这节公开课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的吗?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太少,当老师感受到学生掌握不够牢固时,放慢脚步,让学生慢慢的跟上老师的步伐,会不会更好。但这节课也充分体现了田老师扎实的基本功。第二节课是王淑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这节课老师充分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也真正的走进了学生,与学生的每一次对话都是那么的真诚,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在关注自己。针对每一次读,老师都会提出有效的要求,层层递进,让学生深入的去对文本进行感悟。第三节课是王晓东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麋鹿》一课,老师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水平设计了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多读来体会本文的感情。
每节课结束后,紧接的是许睿老师的精彩点评,许老师的点评可以说是句句到位、犀利无比。令我印象最深的是:
1、每一次许老师都强调老师的语言,有不合适的,许老师就会用另一种方式来说一说,思索过后,的确比课堂中老师的语言要准确、有效。
2、课堂中老师要和学生进行互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3、根据每个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设计难度不同的训练题目。
4、强调拼音教学和写字教学不是低年级老师的事情,它应该贯穿小学。
听了许睿老师的点评,让我对以读代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也看到自己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提升自己,努力探索,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小学语文教学。
第五篇:新密市以读代讲交流汇报材料
读出“山水”之外的“风景”
--------新密市小学语文“以读代讲”教学研究交流材料
新密市教研室王万军
敬爱的许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读出“山水”之外的“风景”》,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起:
一、缘起
二、思考
三、尝试
四、困惑
五、愿景
一、缘起
记忆中的那个日子印象特别深刻,2012年3月14日、15日许老师在互助路小学组织召开了郑州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式课堂观察暨“以读代讲”的教学观摩会,会上,我们第一次触摸到了“以读代讲”,感受到了它迷人的风采:让无声的文字转变成有声的语言。让读成为一种富含生命力的表达方式。
课后,许老师针对这六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诠释了“以读代讲”的内涵:加强教师的范读,指导学生在读中享受语言文字,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此时,我们才茅塞顿开,明白了许老师的用心良苦,她用这样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扇窗,让我们领悟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书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要能做到朗读、默读、诵读;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交替读;引读、听读、品读、研读、分角色读••·····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哀伤中体味情感、受到熏陶,从而获得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摘自许老师《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许老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于我们来说,所要做的就是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
二、思考
众多的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几乎一致认为读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言语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尽管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不断在呼吁课堂上要书声琅琅,但如何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是口若悬河,而不是空洞无味的词句堆砌;是声情并茂,而不是装腔作势的声调渲染,这是目前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课堂虽也都关注了学生的朗读,但是层次比较浅显,导向不够明确,形式略显单一。虽说有些课堂读的形式也很多样:教师范读、指名读、角色体验式读、大声朗读、自由读、创设情境读„„但仔细审视课堂中的读,我们不难发现,它只是穿着光鲜亮丽的外衣,而缺乏实质的内涵。教师缺乏指导,学生缺乏思考。有些教师在文句的理解这一层面上从头读到尾,形式单一。单一的结果只能是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仅仅追求形式的读,必然与文本脱节,读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强调学生读出感情,“怎么读才叫有感情”学生很模糊,缺少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思考,怎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怎能读出富有个性的语感?还有些教师在重点词句的理解上
要求学生一读再读,没有体现读的过程,没有提升读的层次,致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针对目前阅读教学中朗读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只有明确读的内容、读的形式、读的目的,建立“读”与思考、感悟、体验等其它学习实践的关系,才能焕发“以读代讲”的生命活力。
首先要重视初读,把文本走几个来回。
纵观我们的课堂,学生经常出现丢字、添字、读错字、读破句的现象,连最基本的要求“正确”也难以达成,谈何“有感情”?为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教师要在“初读”这一环节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在课文里多走几个来回,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把生词放到句子中读,提炼关键语句指导学生练读,教给学生边读边思考的方法,每一遍读都明确读的任务等。丰实了初读,学生在精读、品读时才能“以读代讲”,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其二要加强精读,在重点处步步为营。
精读部分,要引导学生静心默读,敏锐地捕捉到重点词句的表达作用,教会学生在读中构画思索;对句意连贯的句式或段落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的形式。教师要引领学生找到文章切入点,设置主导性问题,找到文章灵魂所在;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语句去品读语言文字,放飞他们的思维。当然学生的朗读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同时创设不同的朗读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朗读,读出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三要关注品读,用朗读来传递情感。
朗读本身就是朗读者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但是,现实的课堂中,学生的这种再创造能力(也就是学生的语感)是需要教师来激发和培养的,需要教师唤醒学生的感知觉,主动对作品进行丰富地感知。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之时,首先深入文字,悉心感受着文字后面那灵动的情感和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将“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和“恰当的语气语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思想”和“技巧”融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语气、语速、语言的停顿、轻重等变式的朗读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活力,让学生的学习有创意。
值得注意的是,要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读出发现,读出思考,读出层次„„
4、反复诵读,依文本来升华感悟。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适时地把朗读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诵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富有个性的感受激活多元理解。
在“以读代讲”的课堂中,从朗读开始,以朗读结束,教师要采用“读通、读熟、读懂、读好”的程序,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个性。
通过及时的反思与提炼,将我市“以读代讲”的教学流程概括为如下四个环节:
1、初读,感知文章大意
2、精读,提炼重点句子
3、品读,入文入情入境
4、诵读,内化表达感悟
三、尝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将实践与理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我市组织了小规模的“以读代讲”教学研讨活动,首先是观摩刘学敏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刘老师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以读代讲”阅读教学的本真,整节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古诗读得充分、读得透彻,读的训练力求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特别在初读时,老师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读诗的环节从初读、入情入境读、想象读、有感情朗读到最后的背诵,无不体现出老师“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教学理念。而且初读部分除了读通读顺的要求之外,还渗透了有板有眼地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的要求。整堂课中的读是很有层次的。然后,我们以刘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为课例展开研讨,参会的老师们一致认为课堂中老师以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分组读、导读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与文本作充分的对话,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读,实实在在地品,读出了情景交融写法之巧、品出了“晴好雨奇”用词之妙,落实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别是对于一二两句诗的解读,教师在边读边赏中创设情境,使孩子们很自然就走进了诗句描绘的情境中,由抒他声变成抒己声的做法与我们所提倡的“以读代讲”理念不谋而合。
四、困惑
“以读代讲”阅读教学看起来简单朴素,但实践起来却需要太多的“功
夫”。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从教师层面上来看,我市的语文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年龄结构失衡。有些教师虽然学历合格,但专业化能力不高。学生层面也不是很理想,由于教师对朗读重视不够,致使学生的朗读兴致不高,朗读水平不是很好。具体表现为:朗读往往是少数好学生的事,许多学生没有朗读的技巧,也读不出感情。朗读速度较慢,唱读现象严重,还存在诸如添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较少,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难于贯彻。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朗读功底,怎样引领学生进行“朗读”?并能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是我们县市的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我想当我们厘清了教学时“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等问题,以读代讲离我们就不会太遥远了!
五、愿景
走在“以读代讲”阅读教学实践的路上,我们有几多收获,也有几多困惑,但更多的是对这一教学理念的不断探索与追求!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果。作为教师,站在讲台上,要让朗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改变习惯了的话语方式,加强语言的魅力和感染力。学生呢,在原来的语言基础上,就会“放大”一些、“美化”一些。用规范的朗读营养自己和学生,你就会发现朗读就是理解,朗读更是发现。回到朗读,回到基本功,做一个永远的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