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技双馨好大夫(李正兰事迹)
德技双馨好大夫
---蚌埠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师李正兰
李正兰,女,主任中医师,市政协常委。自1990年调到蚌埠市中医院工作后,一直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精湛的技艺,良好的医德,优质的服务,得到了病人的认可,多次受到政府及卫生局的表彰,2004年被授予蚌埠市最佳文明职工,2008年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并被授予蚌埠市第四届“百名诚信服务明星”的光荣称号,2010年获得市卫生局级嘉奖。所有的荣誉,都与她乐于奉献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该同志始终以“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为服务宗旨,以院为家,满腔热忱地为患者服务,事事处处以病人为中心,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论是严冬还是酷夏,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不管是休息还是刚下班,只要病人需要,她都随叫随到,毫无怨言。几乎一年到头都能在医院看到她的身影。有一年冬天的中午,天上下着毛毛细雨,有一位老年冠心病的患者,住在十里之外的怀远农村,突发胸闷,气急,病情非常严重,生命垂危,随时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发生危险,家人开着拖拉机将病人送到市中医院急诊,途中即给李主任打电话,接到急诊求助电话时,她正在回家的路上,顾不上回家吃饭,随即毫不犹豫地转身,冒着雨,推着自行车,返回医院,给病人诊治疾病。虽然又饥又冷,但她心中只有一个理念,“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在诸多的病例中,她从不推诿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切实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她总是为病人精打细算,选用经济适用的药物,从不乱检查,不开大处方,经常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减短病人的住院时间,热情关注每一位贫困家庭的患者,为了方便病人,她还时常为患者倒水,送药,做好导医,甚至帮助病人家属抬送患者至有关科室诊治,而当病人感谢她时,她总是笑着说,“这些事太平常了,这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在医疗工作中,她始终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职责,做到爱岗敬业,不断钻研医疗技术,狠抓医疗安全,坚持首诊负责制,对常见病、多发病能及时诊断处理,对一些危重患者,她能身先士卒,积极组织抢救,抢救成功率在90%以上。有一次,一位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病情危在旦夕,当时她刚进家门,接到电话后,立刻赶往医院,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坚持守候在病人身边,一方面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急救,一方面制订详细的治疗方案,直至病人转危为安。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濒临死亡的病人,在她的高度负责和强烈爱心的呵护下,重获新生,一声声感谢诉说着一个白衣战士的高尚情怀,表现出一种对卫生事业彻底负责,乐于奉献的无私精神。柳传美老师,家住中医院对面的大庆新村,今年66岁了,从2001年开始她就和我院心内科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心律失常、到II度房室传导阻滞、到反复心功能不全的治疗,病人一次次在心内科住院,每次都能转危为安,在近10年的看病过程中,她也和李主任成为了忘年之交,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更有着诚挚的信任和深厚的友谊,柳老师常常说:“李主任就象我们的亲人一样”。李主任就是这样,把每一个病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热情、认真、负责的对待着,不仅看好了身体的疾病,也让他们的精神有了更大的安慰。这么多年来,李主任以她卓越的人格魅力和高超医术,使无数患者成了心内科的最忠实的宣传者。
作为心血管专科学科带头人,李正兰同志注重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及人才培养,将科室人员分批派至省内外各大知名医院进行学习,不断引进先进治疗方法,为医院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科研工作中,能自学多种医学杂志,不断总结经验,先后在各级医学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数篇。在开展新项目及专科建设中,大力宣传科技兴院的发展战略,积极支持和创造条件开展特色专科,科室被定为安徽省重点中医专科及蚌埠市重点心血管专科。从医27年以来,李正兰同志从一名大学毕业生迅速成长为主任中医师,学科带头人,在中医心血管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为了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活血化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徽省络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蚌埠市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蚌埠市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蚌埠市名中医。曾获蚌埠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卫生局及医院的表彰。
在积极开展规范化服务活动中,主动树立窗口形象,时刻牢记职业道德,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开展微笑服务,工作中做到热心细致,讲文明用语,不讲忌语,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干私,不与病人发生争吵。注重医德修养,从医多年,从未收过患者一分钱红包,多次用真诚化解了医患矛盾,获得了广大患者的好评。
第二篇:真学雷锋 德技双馨
学习雷锋 德技双馨
——SVW厂退休职工XX 各位青年朋友:大家好!
我叫XX,今年70岁。我于1964年考上XX水利电力学院电力工程系发、输、配电专业,受文化大革命影响,70年7月才毕业分配到水电部第六工程局工作,后转到映秀湾发电厂运行分场工作,1975年由XX省电力局作为重点工程的包建人员调到SVW热电站参加建设工作,先后在热电站电气车间任电气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车间副主任,热电厂工会主席、热电厂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2002年底退休。2005年3月为建设XX项目,厂部返聘我回厂项目部专家组负责热电工作。
我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32年,在SVW厂就工作了27年,退休后我又为百亿SVW建设工作了7年。近40年来,我主要从事的是电气专业技术和热力技术管理工作。无论是在哪一个岗位上,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我始终坚持着向雷锋同志学习,跟党走、报党恩的坚定信念,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在工作岗位上刻苦专研技术,兢兢业业为厂工作;业余时间发挥自己所学专业的一技之长及业余爱好技能,为职工家属做好事、办实事;退休后我被XX(XX)化工园区聘去工作了七个月,月工资3000元,后厂里XX项目启动,得到厂领导的信任要我回厂参加项目组工作,当时给我月工资1600元,化工园区挽留我,我曾犹豫过是否回厂,考虑到自己的技能和成长是在SVW厂培养出来的,决定还是回厂参加项目组工作。
我在过去的工作中曾多次荣获SVW厂、XX市等各级各类表彰40多次,其中1979年和1983年两次评为XX市劳动模范,1984年荣获XX省劳动模范称号。曾被厂推选为XX县第10届人大代表、XX市直辖前第五次和直辖后第一次党代表。厂关工委希望我给大家讲一讲,一个专业技术干部怎样坚持刻苦钻研技术业务为厂工作,助人为乐为职工分忧,正确对待个人得失的问题。我想我们这一代人也年轻过,我很乐意给大家讲一讲我的人生经历和体会。
一、雷锋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雷锋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像老黄牛一样,有吃苦耐劳、高度负责任的精神,对人民对同志有春天般的温暖。雷锋牺牲时,我正读高中,在学雷锋的热潮中我考上大学。在那个年代学雷锋、树新风、助人为乐是我们时代的强音,也是人人的行为准则。我为人人、扶老携幼、让位让座、当好人、做好事、见困难就上、见名利就让等社会风气确实让人很是振奋。
我和雷锋一样,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在旧社会我虽然还小,但也看到家庭受苦、受难、受剥削、受欺压,生活困苦的一些情境,我母亲长年生病无钱医治,30多岁就离
我们而去,丢下父亲兄弟和我三人,当时我还不到10岁,家庭处境非常困难。而我却能一直读书到大学,因为中学期间党和政府给了我高额助学金补助,大学期间费用全免,并发给一定零花钱和一些学习用具及衣物。当时有人统计,要60个农民才能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因而我感激党和政府,觉得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暗下决心要像雷锋一样报答党和国家,报答人民。
参加工作后,我被分配到水电部第六工程局参加引水隧道开挖,虽然专业不对口,又是重活脏活,但我仍然努力工作,不怕苦和累。1972年10月在工程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选为工程队团支部书记,评为水电六局先进个人。
1973年,我调到XX汶川县映秀塆发电厂参加水能发电机组运行倒班工作。该电厂是专供XX安县核工业的战备电厂,整个厂房全部在山洞里。当时由于我没有实际经验,加上文化大革命影响了我们的一些学业,很多设备不认识,性能和用途搞不清,一、二次电气图纸看不懂,运行操作无从下手。有一次电气事故班长要我去恢复厂用电,把我吓得肚子痛往厕所跑,这怎么能报答党和国家呢。想起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想起雷锋处处都要为党和人民着想的精神,我开始鼓起勇气,不怕丢面子、不怕被人指脊梁、不怕别人白眼相看,脸皮放厚些,姿态放低些,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请教,到现场进行设备实际核对,把书本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多看、多问、多搜集资料、多记笔记,一年多的功夫我就掌握了所有的电气、水轮机设备性能和操作方法。由于表现可以,运行分场选我为党支部委员并作党支部干事兼团支部书记。
1975年,我调到SVW热电厂工作。当时SVW厂是全国引进的四大XX生产企业之一,是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建厂初期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指导下,上万人的SVW现场到处是临时工棚和干打垒房,只有几幢砖结构房,公共设施只有工矿贸易商店和邮局各一个,临时汽车站只有上下午各开一班车到XX。住的是上下铺,吃的是伙食团,走的是扬灰路或水泥路,施工现场一片泥泞,没有高统靴根本就无法行走。住处非常拥挤,发给技术干部的书桌都无法领回去安放,图纸、资料、书籍只能放在床头。我分到发电车间任电气技术员。第一任务就是培训工人、协调电气设计安装中的技术问题、搜集资料、编写规程、绘制生产和学习用图、设备命名编号等生产准备工作。
打铁必须自己硬,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坚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那时收入微薄,两个孩子和家属在XX,每月都有青黄不接的感觉。为了工作的需要,我省吃俭用把节约下来的钱用来买专业技术书、工具书和笔记本,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当时出差和上街第一要去的就是新华书店。为了做好生产准备工作,下班后,我就在宿舍蹲在地上以床为桌子学习、做记录、制图纸、编写规程,后嫌床铺软
了又用1元钱买了一个桉树方凳做桌子,在这种难苦条件下工作了两年多,与车间其它同事一道圆满完成了培训开车生产准备任务,主六千伏供电系统所有生产准备工作获得XX市电业局审查通过,1977年10月主六千伏母线正式带电,拉开了SVW厂进入调试投运的序幕。1978年我被评为全厂十大标兵之一,当年提为车间生产副主任。
七八十年代,我们国家还很穷,SVW厂又远离城市,交通不方便,职工收入低,生活配套设施也很差。在那个年代,手表、电视机、录放机、收音机是稀奇货物,要买这些家用电器、手表需倾全家之力,修理费用昂贵,修理店少,要修这些东西也很不方便,有的修理人员为多收修理费用,甚至把小问题说成大问题,还有的把好部件甚至整个机芯换走(主要是进口瑞士表)。我把这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能为这些同志解决点困难呢?于是,我默默地学起相关修理技术。买了相关的书籍,订了相关的杂志,慢慢学会了修理手表、电视机、录放机、收音机及其他家用电器技术,并买了相关的修理工具,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时间为周围同志解难,做到有求必应,从不推脱,有些大型电器不便搬运就主动上门修理,直到现在都还有人找我。那些年厂团委组织的为民服务活动我每次都参加,就连在XX开先进工作者会也不忘为民服务。,根据退休后的修理记录统计,我为周围职工家属和社会
人员修理钟表4200多只(次),修理黑白和彩色模拟电视机40多台,修理的及其它家用电器(如收录机、收音机、电风扇)还未作统计。其它单位的生产设备坏了找到我,我也不推脱,如原厂大集体有两台高频塑料热合机坏了,找不到人修理,单位找到我后,我就利用说明书电路图,结合自学的高频振荡电路,高频塑料热合机原理,义务去帮助修理好了并长期维护这两台热合机。
二、雷锋精神始终是我钻研专业技术和努力工作的动力
雷锋因公牺牲时只有22岁,他56年高小毕业后参加工作,当过通讯员,参加过鞍钢焦化厂建设,60年入伍当兵,62年8月因公牺牲。他虽然只有6年短暂的工作时间,但是他对待学习善于挤和钻,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热,这种精神一直成为我钻研专业技术和努力工作的动力
建厂初期,我厂专业技术干部少,我虽是大学生,技术员,但我从没有在人面前拿架子,始终跟一线职工在一起,一同干,一同流汗。我给自己订了一个制度:“一前”、“一后”、“一承担”,即脏活、重活、责任大的活和别人不愿去干的活我走在前;有利益享受的时候我走在后;有问题时我敢于承担。在技术学习上要有钉子精神,只要勇于往里钻,总是会钻进去的。
1977年我在电气车间工作时,当时的现场党委书记、指挥长张黎群同志提出“背水一战、按时投运”的号召,并亲
自到电站给我们打气,说电站是龙头,一定要把第一炮打响。为确保SVW厂龙头装置热电站供电系统按期带电投运,负责热电站筹建工作的全体人员全力投入了紧张工作之中。
我接受了一个从未做过又不太熟悉的全厂继电保护整定值计算工作,当时别的同志曾提供过几套定值但都不能满足要求,继电保护定值拿不出来调校就不能按时送电,一系列后续工作将难以进行,按期投运便无从谈起,指挥部给电站下了死命令。时间催人、形势逼人,在当时政治压倒一切的情况下,面临着进度和失败后身败名裂的压力,我放弃了可能毁于政治风险和个人得失的想法,勇于接受了任务。
我查找资料、四处咨询、八方请教,到XX电业局、XX电厂、XX供电公司、XX供电公司拜师学艺。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到吃、住、行都不方便的施工现场,我为了核对设备进行保护计算,在电厂基建现场临时工作地铺块五层板睡觉,在施工单位食堂搭伙。在工作环境既无降温设施又无吹风设备的情况下,酷暑天赤膊上阵,凭借着学习咨询得来的知识,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反复摸索、反复思考,在现场坚持二个多月(当时无计算器,只能靠计算尺和笔硬算)继电保护定值才基本算出来。经调试合格,保证了1977年10月供电系统一次带电成功和单机试运转工作,12月锅炉正常升炉、汽机按时开车、发电机如期并网发电供热,为全厂开车创造了条件。
1978年SVW热电厂投产后,安装单位遗留了一些问题。如zzQ-4自动准同期装置未调试出来投运,作为甩项遗留搁置下来,此项工作主要解决发电机的自动安全并网问题。当时我是发电车间生产副主任,出于对工作的责任心和对新工人试生产安全的担忧,主动提出将zzQ-4自动准同期装置自行组织调试投运。那时的大环境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加上政治压倒一切,认为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像我这样工作经历又短,属于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之辈,很多人看不起。也有人担心,认为发电机并网非同小可,又无正规调试设备,安装调试单位都做不了你还敢做?当时一些人(包括有的领导)公开对我说是“胆大妄为”、“太狂”、“好表现”、“出风头”等,我制订的调试方案也拒绝审批。
面对各种非议和压力,我没有退缩,担着风险、承担着责任、顶着压力,凭借在原单位运行倒班时学到的经验和通过自学对zzQ-4同期原理及其电子电路的了解,带领一些不怕承担责任的继电保护班同志,按调试方案在一周时间里用现场简单设备反复进行调整试验,调试中发现和修复了已损坏的元件。调试完在试并网时,相关负责人一个都不愿意留在现场,主要是怕一旦试并网失败难免承担相应责任。在当时的政治空气下试并网失败、特别是并网时装置出错损坏设备可被认为是破坏全国引进重点项目,破坏生产而被追究责任甚至有可能坐牢,风险可大了!由于我一直参加实际调
试,设备动作情况我心中有数,进行的空试和实际并网最后都获得了成功,完全达到装置应有的性能和并网的预期目的,领导组织验收合格,准于投入运行。后来有人说我是艺高胆大,改变了人们对我的一些看法。此装置一直运行了二十多年才被性能更好的新装置替换。
SVW厂天然气化工装置是由法、德、英、日进口的设备,其化工装置电气设备的继电保护定值是外国人整定的,一旦打雷或电网波动就跳闸,有时一个月就跳三、四次,据我不完全统计,17年中影响特别大的跳闸达47次以上,给化工生产带来很大影响:一是突然停电给安全带来威胁,曾损坏过一些设备;二是停开车造成物料大量浪费,增加生产成本;三是减少了产品生产量。
1980年,我向厂部提出这一问题的整改意见,但遭到当时主管化工技术工作领导的反对。认为是外国人整定的,有权威性,化工装置易燃易爆,改进后万一出事损坏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引进的装置,责任重大,谁也负不起责任。因此整改意见未被采纳。1994年我直接向厂长再度提出,同样无人支持又被搁置了,出于对厂的关心,对技术的把握和责任心我一直未放弃过。直到1997年通过厂科协大力促进,在上任不久的徐刚燮生产副厂长的支持下,整改意见得以初步实施,初步解决了电压波动引起的化工装置动不动就停电而停产的现象,为SVW厂化工装置解决了一大技术难题,得到厂
领导和有关人员的信任与支持。现任领导严厂长更是重视全厂供电系统继电保护工作,2006年和今年两次对老区继电保护进行了校核,亲自过问与审批。
1986年起,SVW厂处于节能改造、达标生产、大发展阶段,我参与或领导了当时的技术改造、新项目建设等多项工作。如1987年的压差发电节能改造、1989年的油顶汽改造、1992-1997年的煤锅炉建设工程、1999-2003年的SVW厂扩建翻番的机电炉配套建设工程。在“产品技术升级大行动” 中,组织实施了十多项技术改造。为确保这些项目能安全、优质、按时完成,我学习和了解热力机械、化学水、热工仪表、给排水等方面的知识,现在工作起来就比较得心应手。
三、青年职工要学习雷锋,有理想有抱负,成为发展SVW的栋梁
青年人的健康成长我们老一辈负有帮助的义务和责任。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们这些人退休前也曾承担着SVW的希望,我们现在退休了,SVW的希望就转到你们年轻人身上了,这是历史的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我历来认为,我们掌握的知识和本领,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获得的,因此我们对于后人就不应该保守,培养年轻人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人说我为人低调,我自认为自己从不以什么权威面孔示于人,也不以什么权威训人。
我主张知识共享,技术民主。我在电气车间任副主任时,在运行班组开展四种培训方法,即理论讲课、抽问讲解、技术问答、事故预想,为了减少误操作,开展了“千项操作无差错”活动,至今发电车间还在实行。我在热电站任总工程师时,对技术人员开展了“三个一”活动,要求车间对技术人员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针对现场实际的技术讲课;每个技术人员至少每月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或技改技革建议;每个技术人员每年至少发表一篇技术论文。
通过这些活动,使工人和技术人员缩短学习时间,增加了钻研技术业务的动力和压力。为了培养技术人员,在技术讨论中我从不先下定论,强调技术民主各书己见,在争论中引导,在争论中了解,在争论中掌握,以理服人,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包括自己)。我的学习记录从不当作私有财产,谁需要都可以借去复印或抄录,谁有什么问题找我咨询从不推脱敷衍。因此我得到同事们的尊重,我很感谢他们。我觉得这样做就是学雷锋、报党恩。在现在竞争的时代,为了自己升迁,一些人保守起来了,必要的技术传授减少了,这对工厂很不利,尤其是已经获得高级职称的人,我想更不应该这样做。
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作为年轻人,必须要用雷锋的钻研精神,活到老学到老,要多向先到厂的同事请教,向现场实际学习。不能无理想、无报负,过日子混时间,谈情说爱
放最先,老父老母靠一边。唐朝颜真卿有一首诗写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说少壮不努力,老来图伤悲。当然从校门到工厂门有一个过程,即理论与实践的过程,创新与改进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难的,有时还有风险,我们都经历过,但只要肯钻研,勇于实践,敢干担当责任,最终胜利会属于自己。这里边最重要的是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就有了动力,就有了积极性、自觉性和持久性,这是雷锋精神的核心所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段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我们厂其实有很多顶点需要去攀登:天然气和煤大涨价,我厂产品利润很薄甚至有可能亏损,如何开发高附加值新品,搞精细化工?天然气有没有其它气源来顶替?天然气和煤价继续上涨,SVW现有产品无利可图时SVW厂的出路在哪里?SVW现有生产成本很高,浪费也大,怎么样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生产工艺如何改进,降低物耗,提高产成品率?如何更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各生产装置的安全生产,减少非计划停车?等等。只要你肯钻研,SVW厂有很多事情要你们去做,SVW的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祝愿大家为SVW做出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2012年5月
第三篇: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
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
李兰娟深知,一个想要拥有健康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医学之林的国家,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才优势,必须拥有一大批医学名家大师。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第一篇
她是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她深入临床一线,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 H7N9 流感等多次重大疫情的防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她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半个世纪,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传染病诊治作出了重大贡献。她用挺拔又柔弱的身躯与死神对抗,抢回了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有人说她,其心若兰,心济苍生。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历经数十载艰苦攻关 愿肝衰竭患者不再绝望
“要突破一个科学难题,永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李兰娟在谈及科研成果背后故事时这样说道。2013 年,由李兰娟领衔,100 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的“李氏人工肝系统”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肯定。
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则是李兰娟及其团队成员 14 年的辛勤付出。
重型肝炎肝衰竭是肝病领域难以翻越的一座高山,李兰娟在从医生涯中见过很多位因肝衰竭而英年早逝的患者。无法挽救患者生命的遗憾和无奈一直在她心中,也“逼着”她不断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次偶然的血液净化治疗给李兰娟带来了灵感:一位肝昏迷患者因为无尿进行了血液净化治疗,治疗后不久患者苏醒了。是不是可以通过血浆置换和血液吸附技术,有效吸附和清除血液中的炎症物质和毒物,使肝脏得以休养生息,改善肝功能呢?李兰娟被这一病例所启发。
1986 年,李兰娟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攻关。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她和团队克服了诸多技术难点,成功创立了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打破了重症肝病的死亡魔咒。
此后的多年间,李兰娟不忘救治患者的初心,将此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全国推广,力求全国各地重症肝病患者都能够得到有效救治。目前,全国已有 30 多个省区市的 300
余家医院熟练应用人工肝技术,几十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同时,李兰娟还牵头制定了人工肝支持系统的治疗指南、组织开展人工肝技术培训班,帮助全国同道正确掌握人工肝技术,推动了中国人工肝技术的健康发展。
李兰娟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有大家熟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她还揭示了重型肝炎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在抗击“非典”中,提出了系列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SARS”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救治人感染 H7N9 重症患者,显著降低了病死率……直至今日,李兰娟依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孜孜不倦地在医工交叉、人工智能等领域钻研,创造着医学发展的未来。
涉足社会办医领域 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的医疗卫生需求
“陈竺部长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过,现今人们对健康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更好地满足我国社会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医疗改革不仅要政府把公立医院办好,还必须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李兰娟表示:“作为医学界的‘名人’,我们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是推进社会办医的战略决策,也是医疗改革的探索和创新。”树兰医院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题词“树兰医疗”那一刻,注定成为社会办医大浪中的“弄潮儿”。
“树兰”这两个字最早被提出,是 2012 年郑树森、李兰娟从名字中各取一字,作为夫妇二人发起的医学人才基金名字。2015 年,借着社会办医的东风,以此为名,由院士团队发起的树兰(杭州)医院成立。医院秉承着“尚学、开放、勇敢、效率”的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办院宗旨,致力于打造“中国社会办医标杆”,探索医改新模式。
李兰娟讲述了她的办院心经:“我们始终坚持‘三高、四化、三满意’的办院理念。三高就是高水平的专家、高质量的医疗、高品质的服务;四化就是国际化、智能化、标准化和人文化,通过这样‘三高、四化’的努力来达到‘三满意’,即患者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
树兰医院汇聚了多名院士专家和上千名全国的知名专家,为疑难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院内有一面院士墙,上面除了李兰娟外,还有呼吸内科领域专家钟南山、普外科领域专家黎介寿、泌尿外科领域专家郭应禄等几十位院士,可谓星光熠熠。通过 4 年多的努力,树兰医院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尤其是疑难病患者就诊,逐渐发展成为疑难病诊治中心之一,综合医疗水平位居浙江省前列,医院信用
评价达到 AAA 级,能力评价五星,患者综合满意度在 98%以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树兰医院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了陈竺副委员长的充分肯定:“我深受鼓舞和振奋,这再一次证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是符合实际的,社会办医已经取得了扎实的进步,涌现出了像树兰医院这样的标杆。”
面对这极高的评价,李兰娟说道:“我们不过是在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医疗卫生需求方面做了一点工作。相信未来,我国不但会有非常好的公立医疗机构来保障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还会有一批优秀的社会办医能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需求。相信党和政府提出的让人民拥有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的目标,必然能够得到实现。”
承自前辈的十六字箴言 践行医学科学家、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使命
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会议室里挂着这样一副字——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民。“一名医生的宗旨、使命、责任,就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也是身为医生最大的幸福和安慰。”李兰娟说,这副字表达的思想与医者仁心一脉相承,也是所有医学科学家、临床医护人员共同的追求。
李兰娟对这十六字箴言作出了解释:“第一要严谨求实,医学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抢救任何一名患者,都必须要有严谨求实的精神。第二要开拓创新,医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人类没有解决的难题还很多,要用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医学,像人工肝等技术都是在这种精神下发展起来的。第三要勇攀高峰,鼓励年轻医生们不要为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满足,要不断发展、不断前进,勇攀科学的高峰。最后是造福人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个人,也不是为了某个组织,而是为了保障人民健康,让人民远离病痛。”正是因为有造福人民的追求,才有传染病学家们的坚持,才有攻克科研难题的动力。随着一个个病毒防治被攻克,人类得以免于传染病的困扰,人民的健康才有了保障。
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第二篇
今日网上传遍了李兰娟院士的语录,其中一段不知真假,但颇为赞同:“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人树立正确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年青人一味追演艺明星,演艺明星是强不了国的。年青人为什么崇拜演艺明星?来钱快,来钱多。这次疫情,实业界、科技界以亿为单位捐赠,演艺界除了韩红,演艺明星们并未踊跃捐赠,体育明星也没见几个捐款的!已经成名的、捞够的,都移民了。而国家的兴衰要
靠教育、科技、医疗!所以要树立全民敬仰医生、科学家、教师、军人!是他们在支撑民族脊梁!”
看完这段文字,热血沸腾。首先庆幸我不是一个追星族,而且从来不是,也从来没有崇拜过演艺界的明星。从每年参加艺考学生的增长速度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来看,教育一定也是引起这一现象的根源之一。切身体会,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可能都是“文化课不行就走艺术类”。更有甚者,直接抛弃文化课,改走文体类路线,因为当今社会,文体类学生走向社会的收入水平貌似比文理类学生更高,灵活性更强,实在不行还可以自己开店、开直播经营。因此,个人觉得教育上的改革很重要,有效措施不用我多说,比比皆是。
其实,文体类学生想要出人头地,也是吃尽苦头,这里并非褒贬任何。这里仅说说崇拜这回事。影视文体既然只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项目,那就永远让它们只停留在娱乐上面。娱乐救不了国,救不了民,充其量只是精神放松的一种慰藉。当今,有盲目追星族为了追一个明星,他去哪里就飞哪个城市,他说什么做什么都觉得是对的,甚至敢为他生敢为他死,这些已经超出理性范畴的崇拜,都是心理幼稚的表现。毕竟凡事过犹不及,玩物丧志。
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第三篇
上世纪 80 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 80%。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苦于治疗方法有限,只能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李兰娟说,“当初,我们工作的 314 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样,进去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经过 10 余年的反复探索、实验,1996 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 11.9%上升到 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从 2001 年起,李兰娟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全国有那么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来就医,在当地得到及时的治疗,才是的结果。”如今,人工肝技术已推广至全国 31 个省市,她还多次举办全国暨国际人工肝会议,被誉为“国际上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第四篇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封城,在中国的疾控史上,从未有过,连 2003 年非典时期也没有。万一疫情没什么大事,李兰娟一生的名誉和声望恐都将毁于一旦。她不是不知道事关重大,但在她心里,人民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
她,冒着感染的风险,武汉北京杭州三地跑,出诊开会出差,抽空接受采访,释疑解惑坚定信心,每天睡眠不超过 3 小时。
她,在千家万户高举起团聚酒杯的除夕夜,从北京参加完疫情会议返回杭州,在机场吃了份饺子,这就是年夜饭,这张照片流传出来,人们再一次为她动容。
她,73 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这一次,我来当一个医生,武汉有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人工肝等支持治疗。”“战‘疫’不成功,我就不撤兵。”
有网友慨叹,钟南山、李兰娟是可以托付国运的大医,与其称之谓院士,不如誉之为国士,发大医国士之良知灼见,一能断论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二敢第一个提出建议封城;三是亲赴第一线抗击病毒。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 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倘若先生在世,他必会赞誉这位绍兴老乡为巾帼英雄、新时代的民族脊梁。
“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高薪高福利高地位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技术人员,让孩子们明白真正偶像的含义……”这是李兰娟的建议,也是她的肺腑之言。
“粉”她,李兰娟,你的样子,真正的时代偶像!
关于李兰娟事迹简介作文第五篇月 1 日,国家卫健委授命浙江省派专家组驰援武汉。晚上 9 点,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领衔,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等 10 位专家组成的浙江高级别专家组,从杭州出发奔赴武汉。
此次医疗组的队员均来自浙大一院和树兰(杭州)医院,包括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内科等多个科室的医护骨干。
作为树兰医疗集团的发起人,当天中午,李兰娟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树兰(杭州)医院举行的出征仪式上。她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说:“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进入关键期,危重症病人抢救更为紧迫!浙江在抗击 H7N9 时,创建了一个‘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这次我们将把这个经验用到武汉的危重病人抢救中去,希望能够救治更多的病患!”
回忆起当天的出征仪式,树兰医疗集团党委书记吴章穆说:“那天,李院士的双眼略显浮肿,她每天都在长时间地工作。”
接到上级指令后,树兰(杭州)医院叶再元院长亲自指挥调度,仅用 2 个小时就组建了一支紧急医疗队并配齐随行各类物资,整装待发。除李兰娟院士之外,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成员还包括:感染科专家、副院长汤灵玲,人工肝专家、感染科副主任朱梦飞,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张园园,人工肝专科护士刘元春等。
吴章穆告诉记者,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出征的医护人员于 2 月 1 日中午 12 点多才接到紧急通知。此次驰援武汉的目的是为了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
中午 12 点多,李兰娟匆忙回了一趟家,简单收拾了一些随身行李。下午 2 点 15 分,她回到医院,和队员们汇合,准备出发。
吴章穆是诸暨市东白湖镇陈蔡村人。他们反复嘱咐李兰娟等树兰(杭州)医院紧急医疗队成员,注意自身安全,顺利打赢战“疫”,等你们凯旋。
“在李兰娟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尽心尽责和满腔热情。”吴章穆对记者说,平时,李兰娟院士周一要在浙大一院坐诊,周三要在树兰(杭州)医院坐诊,她把很多时间给了工作,给了病人。在出征仪式前,上午李兰娟院士还在病区开会,讨论病人救治方案等,中午就准备前往武汉了。月 2 日凌晨 4 点 40 分,由上海南开往重庆北的列车停靠武昌站,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医疗团队抵达武汉。稍作休整后,李兰娟院士就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对接工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的定点医院。李兰娟带领她的团队,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地的援汉医疗队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
“李兰娟院士说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浙大一院副院长陈作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李兰娟两鬓微霜,目光坚定地说:“我现在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医务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还没考虑过。”
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说,李兰娟院士忘我工作,每天只睡 3 小时。网友纷纷点赞说:“李奶奶辛苦了!”汤灵玲劝李兰娟院士千万别逞强,李院士却说:“我的身体还行!”
“我们真的很挂念李院士,发微信去问候她,她都没时间回我们。”吴章穆说。
第四篇:最美职工李桔兰事迹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女教师,一个希望改变库区面貌的教师;她怀揣梦想,爱岗敬业,她关爱学生,清贫自守;癌症折磨着她,她是不幸的,与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牵手,她又是幸运的;变的是似水流年,满头青丝,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是一个乡村女教师的乡村和谐繁荣之梦——永恒的中国梦!
——题记
牵手教育 幸福着你的幸福
——记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石桥小学乡村女教师
李桔兰
“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这是李桔兰老师写在学校宣传册上的一段话。李桔兰老师,出生于1962年7月。1986年3月参加工作,小教高级职称,从教28年,一直都没有离开过鄂州市鄂城区汀祖镇石桥小学,现担任二年级班主任及语文老师。
她曾多次获得荣誉表彰:2001年9月被评为镇级“优秀教师”;2002年3月及9月,先后两次被评为镇级“先进个人”;2003年9月,被评为区级“优秀教师”;2010年5月,获得鄂州市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一等奖;2010年7月,被评为“感动鄂城十大道德模范”之一;2010年9月,获得市级“师德标兵”荣誉称号以及“十佳教师”称号;2010年12月20日,获得湖北省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2012年8月,获得“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9月,获得鄂州市“师德模范”称号以及鄂州市“第三届道德模范”称号;2013年11月,获得湖北省第四届“道德模范”提名奖。2014年获“鄂州市十大名师”荣誉称号。
因为爱著你的爱 因为梦著你的梦 所以悲伤著你的悲伤 幸福著你的幸福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
1984年22岁的李桔兰,正值青春韶华之年,嫁到了石桥村。这是库区一个有名的贫困村。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家家吃救济,什么时候,大家的日子有个盼头呢?每个人的内心都被愁云笼罩着。李桔兰心里对自己说:“如果能够,如果有可能,我要尽一切力量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可是一个弱女子又能改变什么能?
婚后不久,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出生了,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这一年,村小学缺教师,村支书找到了李桔兰。山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身为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她是深有感触的,怀着改变乡村面貌的理想,李桔兰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了一名光荣的民办教师。
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李桔兰的心就被孩子们清纯的目光融化了。站在讲台上,她面带微笑,自我介绍道:“我叫李桔兰,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在一起学习,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证明我们的班级、我们每个人是最棒的!也希望大家明天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改变乡村面貌,生活得更美好。希望大家支持我!”清秀的面容,灿烂的笑靥,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一段时间,李桔兰被誉为“山乡最美丽的女教师”。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李桔兰对自己说。
双胞胎女儿还小,为了不影响工作,李桔兰以校为家。每天天还没亮,她就早早地起床,把小孩晚上尿湿的衣被、尿片等洗干净,照顾完孩子,常常是早饭也顾不上吃,就跑到教室辅导学生早读。因为她的努力和付出,她任教的学科在镇级评比中,年年取得优异成绩,每当这个时候,她总是开心地微笑。在教学和学生面前,李桔兰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
因为路过你的路 因为苦过你的苦 所以快乐著你的快乐
追逐著你的追逐
乡村的生活是清苦的,家家如此,而库区田地少,粮食产量低,更是让大家度日如年。双胞胎女儿才5岁,儿子刘挺出生了,给小家庭又增加了一份经济压力。孩子尚小正需要人照顾,上要赡养公婆,下要照顾8个弟妹,她每月只有40多元的工资,加上丈夫不算多的打工收入,对于一大家子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日子过得愈来愈紧。
婆婆说:“桔兰啊,这个书就不要教了,再教全家人都得饿死啊!”丈夫也在一旁撺掇,劝她弃教从商。紧巴巴的日子,让李桔兰心生愧疚:“孩子,妈妈对不起你们!”
就在这个时候,一次人生的机遇降临了。李桔兰的老同学徐杰是深圳一家电子公司的老总,当他听说李桔兰的境况后,热情地邀请她到公司任职,承诺让她负责人事、财务方面的工作,待遇优厚。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很多人在那里实现了人生梦想。可想而知,李桔兰一旦去深圳,命运即将改写,一家人必然能其乐融融幸福的生活。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李桔兰老师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这个家需要她呀。然而,在李桔兰心里,学生的身影总是挥之不去。一边是老同学的盛情相邀,脱贫致富指日可待;一边是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一个个淳朴可爱,能抛下他们不管吗?少得可怜的教师工资让曾经的热血青年望而却步,如果抛下孩子们去打工,谁来管这一群学生呢,怎么能指望他们学好知识回报乡村呢?想起乡村的苦,想起与孩子们的约定,想起心底深处的誓言,李桔兰老师婉言谢绝了老同学的好意,选择了坚守。
陶渊明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不正是李桔兰老师的写照吗?
也许牵了手的手 前生不一定好走 也许有了伴的路 今生还要更忙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爱的教育”。多年的教师生涯,让李桔兰老师对此产生了深刻的认识。
班里学生大多都是库区的穷孩子,在班上李桔兰有着双重身份,既是老师,也是母亲,她不仅要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更要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董姣同学的母亲去世了,父亲每天外出打工,年仅10岁她只能自己照顾自己。董姣家离学校远,中午回家做饭来不及,李桔兰就常常让她在自己家吃。一次董姣受了风寒,高烧不退,李桔兰将她留在家里,照顾她打针吃药,把可口的饭菜端到她的手上。董姣泪流满面,紧紧抱住李桔兰说:“我妈不在了,是您每天细心地关心我,您就是我的亲妈妈!”
库区的孩子上学需要乘木船通过水库到达学校,上学时有家长护送,放学回家就成了问题,一些胆子小的孩子急得直哭。孩子们一哭,李桔兰也跟着流泪,她深深自责:“为什么孩子们的难处,我没有预想到呢?”她把孩子们组织到一起,为他们擦干眼泪,排成队伍,护送他们去乘船。船体在水中不停晃动,连接船体的跳板也随着摇晃,没有办法,李桔兰逐个儿背起学生,把他们送上船,望着木船远去她才离开。这一望一送就是整整20年,人生有多少个20年啊!
没有风雨躲得过 没有坎坷不必走 所以安心的牵你的手 不去想该不该回头
2001年,李桔兰老师两个女儿考上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高兴之余,高昂的学费让李桔兰愁在心头。为供女儿读大学,丈夫到北京学做文具、工艺品生意,销量还不错,丈夫想自己经营,便对她说:“桔兰,教书工资太低,孩子上学需要的钱又太多,要不,你就过来帮我吧!”面对人生的第二次抉择,李桔兰进退两难,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李桔兰还是选择了坚守三尺讲台。她说:“我离不开可爱的孩子们,如果我的工作能够改变孩子的命运,改变库区贫困面貌,那就是我一生最大的成就。” 2008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如晴天霹雳,震撼了这个原本脆弱的家庭,李桔兰因患子宫内膜癌住进医院,切除了子宫、卵巢、输卵管和盆腔淋巴组织。这无疑让这个贫困家庭雪上加霜。
李桔兰患病,丈夫不能再在外工作了,每天陪在李桔兰身边悉心地照顾她。癌症对身体的摧残以及手术后缺血性贫血、内分泌紊乱、淋巴组织切除后免疫力低下等后遗症的影响,让她经常感冒发烧,头昏乏力,身体浮肿,腰膝酸软,才40多岁的人,头发却全白了。住院时,她把课本放在枕头边,一有时间就忙着备课,随时准备重返讲台。
术后不到3个月,尚未恢复的李桔兰就请求回校上课,领导、老师们一再劝她好好疗养,但她说:“我成天住在医院,心里老想着班上的学生,他们就是我治病的良药呀!”
李桔兰到理发店把一头白发染成了黑色,又好好地化了妆,面带微笑地走上了心爱的讲台。医生一再警告她要好好休息,可是她连例行检查也是利用节假日时间去完成,生怕耽误了孩子们的功课。她带的二年级语文学科,当年获得了全镇统考第二名的好成绩。2010年她儿子刘挺也考上了大学。
2011年农历正月十六,李桔兰因过度劳累及术后感染出血再次住进了医院,可病情稍有好转,她就回到学校上班。3月5日,她讲课时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眼睛发黑,为了不耽误上课,她伏在讲台上休息片刻后,又拿起了粉笔。课间休息上厕所时,她竟昏倒在厕所里,幸亏瞿玲丽老师碰巧发现,老师们急忙把她送回家休息,没想到第二天她又来学校上课。老师们劝她在家多休息几天,她说:“老毛病了,不要紧,在家休息,心里总不踏实。孩子们的课落下了,以后不好赶。”一番话让老师们感动万分。
几年来,虽然身体多次出现危险讯号,检查、吃药、住院„„但李桔兰老师却依然屹立在神圣的讲坛上。“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节日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学生成才了,进入了社会,寄来了教师节贺卡,李桔兰老师一脸的幸福。
“甘为春蚕吐丝尽,愿作红烛照尘寰。”李桔兰老师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在学生的心田放飞梦想。“山乡最美丽的女教师”昔日的满头青丝早已化作苍苍白发,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满腔的热爱。术后五年她带的二年级语文在全镇统考排名一个第一、三个第二、一个第五。浮华中,桔兰幽幽,馨香一瓣,引领山乡孩子一直向前。
也许牵了手的手 今生不一定好走 也许有了伴的路 今生还要更忙碌
所以牵了手的手 来生还要一起走 所以有了伴的路 没有岁月可回头
——后记
第五篇:见义勇为好少年李明争事迹介绍
见义勇为好少年李明争事迹介绍河口镇封皇庄小学学生李明争勇救落水儿童的事感动了许多人,封皇庄小学全体师生召开了表彰大会,李明争被授予校“见义勇为好少年”称号。
李明争是沛县河口镇封皇庄小学六年级学生,少先队员。2000年 9月,出生在河口镇大张庄村一个农民家庭。纯朴敦厚的家风,自幼养成他勤劳、善良、温和的性格。李明争入学后,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好学生;在同学眼里,他是个好伙伴;在家长眼里,他是个好孩子;在乡亲眼里,他是个好少年。
李明争对自己要求总是那么严格。有一次数学测验,身为组长的李明争才考了 77分。他为了提高成绩,在闷热的夏天夜晚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学习。昏暗的小油灯下,任凭蚊虫叮咬,任凭汗流浃背,李明争刻苦学习,毫不懈怠。上课时,他听讲更专心。遇到不懂的地方,一下课就去问老师,不问明白绝不罢休。下一次数学测验的时候,他成绩进步了不少。可他一点也不满足,一定要把扣了两分的题目解出才肯回家。老师总在给他的品德评语上写着:“学习刻苦踏实,热情帮助同学……”
李明争还是一个懂事、勤劳的孩子。上小学了,当其他孩子穿着新衣裳,背着新书包进学校的时候,他还穿着班里 1
最朴素的旧衣服。爸爸带他去集市买文具,他挑选价钱最便宜的文具买。因为他知道爸爸腿脚不好,家里条件不好,能供他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了。在家里,李明争是最小的孩子,可他一点也不娇惯自己,帮妈妈洗锅涮碗、替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他品格高尚有爱心,光明磊落。六年级上学期时,学校响应上级号召-----给贫困山区孩子捐一天的零花钱。虽然他家庭并不富裕,虽然他一天舍不得花五角钱,但他一下就捐了五元钱。有一天,他在操场上捡到了十块钱,立刻就把钱交给了老师。
在老师的教育培养下,李明争的觉悟进一步提高。课堂上学习了雷锋同志的感人事迹,便不声不响地照着做。第一组组员个头小,他就经常帮着值日。学校如有检查之类需要大扫除,他每次都是冲在最前面,从不说累说脏。无论在校内校外,他为大家做好事不留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啥都没想,就想着救她”这是李明争对老师说的话。2012年2月4日,正是寒假里,像平常一样李明争到家后去找伙伴张浩圆玩,走到一个大坑边就看到有人掉进了河里,没容他多想,马上以最快的速度飞奔到离他数十米落水儿童那里,没有脱衣没有脱鞋就跳进冰冷的水里(当时河里还有薄冰),抱起落水的小女孩就上了岸,这时小女孩全身湿透,嘴唇发紫,情况不容乐观。可是李明争并不认识这个女孩,怎么办?这时他急中生智找到大妈,大妈认出是刘红萍的孙女王毛毛,于是将其送回家救治,由于救得及时,王毛毛得救了。。。
开学了,李明争在班里只字没提救人的事。开学第二天,王毛毛的家人拿着感谢信找到六年级班主任袁老师手里,袁老师立即在班里讲述了李明争救人的事,并且上报到学校,学校通讯员于老师在《小海燕报》作了报道,随后《沛县报》、《都市晨报》,都对这事迹做了报道,当记者问道当时怎么想的时,李明争还是那句话“啥也没想,就想救人要紧”。李明争就是这样,话语很少,行动很多。记者采访到李明争的妈妈,妈妈说:当时看到儿子浑身湿透,瑟瑟发抖,也是心疼。但听到儿子救人的事后,善良朴实的爸妈都说孩子做得对。
为了表彰他的英雄事迹,弘扬优良传统。封皇庄小学召开了全体师生大会,并授予他“见义勇为好少年”称号,并号召向李明争学习,学习他同学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施救落水儿童,展现了新时代的少年对社会的大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熠熠生辉。李明争勇救落水儿童正是谱写了一曲新时期道德风尚的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