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好家风,传递正能量 李芳鹏
传承好家风,传递正能量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万隆乡李庄小学六(1)班 叶金秀 指导老师:李芳鹏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在每个幸福的家庭里都有自己的家风。我家的家风可以概括为“孝、礼、俭、勤”四个字,虽然简单普通,但是让我受益匪浅。
好家风是孝。百善孝为先。爸妈常年在外边打工,但是每天,爸妈都要给爷爷奶奶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在做什么,身体怎么样,要多歇会儿,别累着了。爷爷奶奶听着、笑着,并也不时的提示孩儿在外,注意保护自己。这样的孝心话语一直温暖着大家,感动着我们。
好家风是礼。礼貌礼仪不仅是人的修养,更是人的形象。奶奶常教育我:见熟人要打招呼,客人来家会倒水,客人离开说再见;到别人家做客,不乱跑乱闹;坐公交车记得给老人让座;上课要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凡事要牢记:礼仪常记心,办事会容易!
好家风是俭。小时候,爷爷常讲“节俭兴家,浪费可耻”。这句话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影响着我的言行。我有一个“小猪”储蓄罐,家人给的零花钱,我除了用来买学习用具外,剩下的钱都悄悄地喂了“小猪”,一元、二元、十元、二十元„„小猪“吃”得肚子满满的。我把这些钱用来买书,或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捐款活动。
好家风是勤。勤就是勤劳与勤奋。爸妈一直希望爷爷奶奶能享个安逸的晚年,常常劝他们不要太劳累,但是他们那始终对“勤”字不离不弃。在田野间、在山头上、树林里,常常能看到爷爷与奶奶忙碌的身形。其实,常年在外的爸妈,虽然常常告诉家人要注意休息,自己却经常加班到深夜。如今,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已经是我们的己任,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感恩与报答父母。
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家风就能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我相信,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树立优良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传递“正能量”,那么我们社会的风气将会更加和谐美好,国家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第二篇:好家风,传递正能量(演讲稿)
好家风,传递正能量
尊敬的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好家风,传递正能量》。俗话说:“家兴出孝子,家败出逆子。”一个家庭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品质言行,而一个家庭的兴衰与否,都与家风、家训有着密不可分割的关系。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法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
纵观历史,回顾无数曾辉煌一时的家庭,其家风各有千秋,有不少称之为传世经典: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名留千古,一个“忠”字便是岳氏的家风;曾国藩以“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就是曾门的家风。
自我记事起,确从不曾听闻父母对我有关于家训家风的专门教导。爷爷和父亲老实憨厚,母亲性子温和,他们的一生平淡无奇,终身都在本本分分的做着农活,但他们却一直在用行动让我明白身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那就是——忠实于家庭的本分。有了这个本分,才有默默无为的奉献,才有尊老爱幼的家庭和谐。这个本分即是孝道,即是家风。在我家有几个大家都默认的规则,那就是煮饭必须加很多水把米饭煮得很软、煮鸡煮鸭必须是清炖,做菜必须是少放辣椒少放盐。
我的奶奶今年已经80岁了,在我高三毕业那年,她突然患上了中风。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她右边的身体终于能稍稍动了,但仍是使不上力。因此,奶奶的日常生活就需要一个人来专门照理。这时,妈妈站出来说:“我来负责”。于是,照顾奶奶日常生活就成了妈妈每天的工作。妈妈没有任何怨言,默默承担起了照顾奶奶的责任。照顾一个半身瘫痪的人十分不易呀,但妈妈总是做得很好,给奶奶剪指甲、梳头、洗头、擦身体,无微不至,整日整夜陪伴在奶奶身边。早上扶奶奶起床,为奶奶穿衣梳头、给奶奶洗脸,晚上给奶奶洗脚脱衣、并且每天晚上7:00准时去把床铺铺好,因为奶奶每天晚上都是8:00准时上床睡觉。不管当时妈妈看电视看得多么入迷或是和朋友聊得多么火热,只要奶奶一说要睡,妈妈必定放下手中的事扶着奶奶回房间睡觉。因为奶奶每餐吃得很少,所以奶奶每天也饿得很快,于是妈妈每天下午2:00左右就会给奶奶做一餐饭。
妈妈的这些行为深深的影响着我,除了妈妈每天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懂得了孝之外,爸爸也时常用他的行动在教导着我。最让我感动的是,老实憨厚、满手茧子、从来没有过温言细语的爸爸每次都非常耐心的给奶奶喂饭,而且每次的态度是那么的恭敬与小心翼翼。每次吃饭都先将好吃的夹到奶奶和爷爷的碗里,然后再一勺一勺的喂给奶奶。每想起这幅画面,都会有一股暖流沁入我的心脾。我记忆犹新的记得因为奶奶被爸爸狠狠的痛骂了一次。那是周末我从学校回到家中,奶奶想要和我说话,可是她说不了清晰的只言片语,我站在她的身旁听了好久都不知道她在讲什么。于是,我决定走开,不再白费力气。可是我一走,奶奶就吃力的抬起那无力的手示意让我过去她身旁,我过去了,却仍是听不清楚。我开始不耐烦了,当她再次示意让我到她身旁时,我不耐烦的说了一句:“你说什么我们听不清楚,你说不清楚话就不要找我们说话啊”。话音刚落,我看到奶奶脸上现出了伤心的表情。是啊,她肯定在想:她老了,被我们嫌弃了。虽然话一说完我就后悔了,但这伤人的话刚好被不远处的爸爸听见了,接下来就是爸爸的一阵严厉批评。这件事之后,我内疚了好久。自此之后,每次奶奶再要想找我说话,我都耐心的站在她身旁听着她说,虽然我仍然听不清楚奶奶的话,但我每次都很努力的去揣摩奶奶的话,居然好几次都猜对了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当我有能力来孝顺我的亲人时,我却永远没有机会去孝顺我最敬爱的外婆。爸妈在我一岁时就外出打工了,直到我上了高中他们才回家。完全可以说,我是我外婆养大的。那时候,表哥表姐、表妹也全都是由外婆带大的。外婆总共带了5个小孩,但我却是她最宠爱的那个。小时候,外婆背着我锄土下田、砍柴插秧....那一条条黄泥小路全都还有着外婆背着我走过的脚印。那时候,家里很穷,几乎都是一个月才买一次肉吃,但每次肉可能还没煮熟就已经被我们五个孩子一抢而空了,外婆连汤都不一定有的喝。外婆是村里第一个带孙子的,还包括外孙,所以村里的人都看不起外婆,都在背后说外婆怎样怎样没出息,外婆的儿子女儿也怎样怎样没出息,看我们五个小孩也都用另外一种眼神。记得高三的那个周末,外婆打电话问我要不要回家,我很干脆的说:“不回了,等下个星期再回”。第二天,班主任突然让我接电话,我一看,是妈妈的号码,心想:能有什么事,居然将电话打到班主任这。接过电话,妈妈哽咽的对我说:“你外婆去世了,脑栓血,她正准备去吃酒席,都已经换好了衣服在等人......。”我不敢相信我听到的,前天还打电话让我回家的外婆怎么突然就不在了呢?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一般让我不知所措。我当时甚至忘记了哭泣,只失魂落魄的一个劲在走廊上走来走去,像是在寻找着什么,又像是在想要逃避着什么。我最爱的外婆,我这一生最为亏欠的人,为什么当我快要出人头地的时候你却离开了我?为什么当我快有能力让你过点好日子的时候你离开了人世?上天为什么要这么残忍,让你走的时候孤零零的,我们五个由你带大的孩子一个都不在您身边?上天什么这么不近人情,你一点好日子都不曾过过就将你带走?为什么连报答您的机会都不留给我们?我将永远不能原谅自己,如果那个星期我周末回家看您,您就不会走得这么不甘与凄凉?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最不能等待的事就是--尽孝!
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一点点养成了孝亲敬长的习惯。我虽然不能在物质上孝敬他们,但是我总会在父母遇到问题时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在父母疲惫时,为他们端上一杯热茶;在父母生气时,会与他们主动沟通,理解父母的心情,去抚慰他们。这些习惯行为都是一代代传承下的家风啊!这些好家风像一棵大树般庇佑着我成长,让我能够拥有友善、勤俭、谦厚的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优良传统对人内在气质的影响,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无形塑造,让我受益匪浅。
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才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才会进一步提高。家风,具有传承的力量。我们不仅要在家中延续,更要在社会中弘扬。行动起来吧,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着子子孙孙的美好未来,为着世界的温馨和谐,身体力行,做“好家风”的创建者、实践者、推行者。
来吧,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继承家风,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传递正能量!
谢谢大家!
第三篇:传承好家风 弘扬正能量
传承好家风 弘扬正能量
有那么一种精神在鞭策我奋勇前进,有那么一股力量在支撑着我徐徐前行,是它,教会了我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在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这,就是家的灵魂---家风。
总书记指出,“ 不论时代和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是呀,传承好家风,可以弘扬精神正能量。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它将给人生系上品性的“第一粒扣子”。“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家风的重要作用。少年时期像是成长的幼苗,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和人格。孟母三迁,展现求知向上之志,造就儒家宗师;岳母刺字,铭刻精忠报国之情,培育爱国名将。良好的家风,是励志、修身的精神基石,是一生取之不尽,受益无穷的巨大财富。
传承好家风,可以弘扬廉洁正能量。在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中,有这样一批践行清正家风的楷模表率,他们以优良的家风促进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
有一天,焦裕禄的大儿子焦国庆打着父亲的旗号,刷脸逃票看了一场戏。焦裕禄知道后,严格教育孩子,并带着他重新补票,还专门针对这样的不正之风,制定了领导干部十不准。后来,焦裕禄的那句“带头艰苦,不搞特殊。”工作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成为了儿女们一生的信条。“我参加革命成为一个无产者,从没有想过购置私产留给后代。”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部长吴波,临终前两立遗嘱,要求把财政部分配给他的两单元住房归还公家。正是这些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家风家教,让家人亲属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继承优良品格,同时也促进和加强了党风廉政的建设!无论是少年、中年,亦或是暮年,家风总是温养着人的一生。而良好的家风,更·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传承好家风吧,让它贯穿到我们生命中的每一环节,弘扬积极向善的正能量!传承好家风吧,让它伴随我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弘扬文明和谐的正能量!传承好家风吧,让它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弘扬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正能量!
第四篇:传承好家风,聚集正能量
传承好家风,聚集正能量
有一种文化,带着历史的芬芳,从五千年的文明深处走来;有一种精神如旖旎的春风,自血脉之初浩荡飘拂,延绵至今。它是儒家文化中的“诗礼传家”、“修身、齐家、平天下”,它是老百姓门板上镌刻的“忠厚传家永,诗书继世长”,它是历经时光洗礼的处事智慧,也是耳熟能详、代代相传的治家格言,它,就是-----“家风”。
悠悠华夏五千年,风流人物灿若繁星。在浩若烟海的历史中,注重家风是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氏家训》、《诫子书》、《勉谕儿辈》、《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孔融让梨”,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美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广为尊崇。
家风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久违的字眼。它是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它是家长的言传身教,是长辈的一声叮咛,它是植根于我们心灵深处,从未割裂的精神传承。
还记得,当我或爸爸妈妈有了一点点小病时,都会得到家里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当我放学回家,吃完饭做作业时,妈妈虽然不会我做的题,但她也会一边收拾餐桌,一边用关爱的眼光看着我做每一道题。这就是我们家的关爱之风。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这是祖辈的家训。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支出,这是经济节约;在洗手涂香皂时,我们会自觉地把水龙头关掉;家电不用了,也会有人主动把插销拔掉,这是能源节约;饭碗里的饭菜要吃干净,这是粮食节约。因为我们全家深知“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和“粒粒皆辛苦”的珍贵。
上三年级时,爸爸要求我多看书,一开始我有抵触情绪,可后来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爸爸妈妈也是每天都拿一本书看,有时会做做读书笔记。妈妈说亲子读书之风要辈辈相传!
一晃我上五年级了,也许是我爸爸妈妈要给我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每天早中晚都给家里收拾一遍,看着我爸爸妈妈这么勤劳,既不忍心,也不甘落后,于是,我便帮着爸爸妈妈饭后收拾餐桌,洗碗,每天扫扫地,早上起来把被褥叠好,慢慢的,我收拾屋子的习惯养成了。勤劳之风在我心里悄然生根。
这就是我的家风,普普通通,没有古法门规,没有人生大哲理,却让我明白怎么做人,怎么让生活变得丰富、充实,而我就在这氛围中耳濡目染,一点点长大。
传承好家风,聚集正能量。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才能民风淳,民风淳才能政风清。我们不仅要在家中延续,更要在社会中弘扬。让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着子子孙孙的美好未来,为着世界的温馨和谐,身体力行,做“好家风”的创建者,实践者,推行者,让中华美德的种子在华夏大地上开花、结果,世代相传!
第五篇:传承好家风 弘扬正能量
传承好家风 弘扬正能量
——大庆油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离退休管理中心
陈静宇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中,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家风是一种家庭文化,注重家风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我们一直提倡和践行传统文化。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传承好家风、传播正能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初,大庆油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离退休管理中心组织开展了以家人、家事、家风、家训为主题的“家的故事”征文活动。
《我和我永远的妻子》
孟文成
妻子走了!带着对我的思念、对家的眷恋,带着对儿女的牵挂、对生活的向往永远离开了我们!
2005年冬,58岁的妻子突发脑梗塞住进了医院,经医护人员全力救治,虽然保住了生命,但永久丧失了语言和肢体功能,变成了一个植物人。那一刻,我心如刀绞,仿佛天塌了一般。曾经那个温柔端庄、心灵手巧、贤惠善良的妻子一病不起,看着她渴望生存的眼神,我老泪纵横。
《父亲的家书》
韩立民 我的父亲韩铁,一生对党忠诚,对事业热诚,对人真诚,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战士、老党员。
1939年,中华民族面临危亡之际,时年28岁的父亲已经成家,我当时才6岁,又刚刚失去母亲,特别需要他的呵护与关爱,但是他却毅然决然地赴延安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正确的一次选择。父亲参加革命后,我由几位亲属抚养。
1948年辽宁解放,此后多年他辗转多地任职,我与父亲虽不能时时见面,但书信往来未曾间断,父亲对我在生活与工作上的教诲,大部分来自于书信。
父亲在信中讲:“要爱党、爱国,坚定政治信念,跟党走,听党的话,要廉洁奉公,做一个好党员,教育好下一代。”这些满是时代烙印的话语,一字一句都是他的心声,是一个历经战乱的老党员毕生的信仰。而今想来,这一朴素信念,正与当下进行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相契合。我想,父亲泉下有知,也会觉得无比荣耀和欣慰吧。
父亲有一次在信中画了一幅图,一条道路,一头是宽广大道,写着:“走这条路的人一定具备高度政治觉悟,大公无私才能达到光明前程。”另一头是茅草小路,写着:“走这条路的人,必定存有私心杂念,胸无大志,自毁前程。”父亲的信函形象而意义深远,深深地铭记在我心中。我无时无刻不在警醒自己,只有心胸坦荡、爱党敬业,才能走在充满光明的康庄大道上。正是父亲的教诲,支撑着我走过人生的低谷,并始终保持着向上的热忱。父亲在另一封信中,对我们提出了“三个不许”的教诲:一不许做错事给党旗抹黑,二不许在工作生活中给单位领导找麻烦,三不许违法乱纪给家庭涂污点。父亲严厉又亲切的教诲,对我和我的4个子女都起到鞭策激励作用。父亲在晚年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无偿捐献遗体为医疗事业作奉献,不搞追悼会,一切从简。这一决定体现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使我们晚辈经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我们的思想得到净化与升华。1999年7月30日,89岁的父亲病逝。由于没有墓碑墓穴,每年祭奠父亲时,我们只好取出北京红十字会颁发的捐遗纪念证,在父亲的遗像前默默地表达思念之情。
我已到耄耋之年,但听党话跟党走的初心未变,那是父亲留下的闪光的家风,是家族的信念与荣耀。
《“三心”家风永传承》
周彦臣
我是一名有着42年党龄的党员,2003年退休后在社区做志愿者,十多年来义务为办好社区党员活动站、社区科普大学和加强未成年人教育,默默地发挥余热。随着年龄的增大,我越发感到,自己之所以能够十多年如一日地在社区义务奉献,与有一个美满和睦的家庭是分不开的。
我自幼受祖父母与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始终牢记并传承“三心”家风——孝敬之心、善良之心、感恩之心。母亲总说:“儿子是党教育出来的„公家人‟,就该做公家的事,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老伴更知我的秉性,她对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说:“老周退休了还能为社区、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感到活得更充实,比待在家里更有价值。再说了,孝敬老人和家务事有我呢。”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们也都把支持我参加公益活动视为对我的孝顺,鼓励我开开心心当好志愿者。儿子、儿媳甚至还把自家的粮油和自制的月饼拿给我,让我送给社区的困难党员。
孝亲敬老是我家代代相传的家风。老母亲生前逢人就夸儿子、儿媳孝顺。老伴当年嫁到我家时,知道我家不富裕,结婚当晚就把亲戚朋友给她的“礼金”如数交给了我母亲。她婚后孝顺我爷爷奶奶和我父母是出了名的。1965年,我祖母病逝时,家中困难,我父亲当时因为没钱给老人买棺材而愁得直哭,我老伴立即把从娘家带来的私房钱交给了公婆,我父母被儿媳的这一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孩子们在这些举动的影响下,也都注重“三心”家风的养成与传承,尊老爱幼、多行善事、心怀感恩,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在供水公司工作的儿子坚持为孤寡老人服务,为用户做好事,被单位选树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并被评为“大庆油田优秀共产党员”。
在孝敬老人方面,儿子、儿媳也做得很好。2010年5月,我老伴肾结石病发作,老寒腿也疼得厉害,儿媳见婆婆照顾太婆婆有困难,便主动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侍奉,我和老伴本来很担心儿媳照顾不了老人,没想到老人在她孙媳妇那里住得十分舒心。儿媳妇知道太婆婆喜欢吃饺子,便隔一天给老人包顿饺子。太婆婆小时候缺粮时靠吃鱼度日,所以后来一提吃鱼就恶心。但老年人经常吃鱼对身体有益,儿媳就买回鲅鱼,拌好调料给老人做鲅鱼馅饺子,老人不仅没吃出鱼味,还一再说“饺子好吃”…… 春去春又来,寒暑几十载。我们一家人接续传承“三心”的良好家风,始终坚持相互关心、敬老爱幼,全家一直温馨和睦、其乐融融。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要将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优良的家风传承到每一个家庭中,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