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政治经济学》有感

时间:2019-05-12 08:2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政治经济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政治经济学》有感》。

第一篇:读《政治经济学》有感

读《政治经济学》有感

——财务管理1404 李雪露

寒假读了萨伊的《政治经济学》,书的内容涉及到很多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的知识,因为我本身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很有兴趣,就在此谈一下自己读完的感悟。

在前言中主要提及了本书的政治与经济上下两篇的的研究对象,从怎样的出发点去研究政治经济学以及对政治经济学该有怎样的认识。这是引导初读者的必要部分。从中我知道了应该从三方面更好地读懂书中的内涵。那么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什么呢?对此,人们往往有两种观点,不过都是围绕政治经济学是否就是纯粹的经济学而展开的,当然,我的观点比较赞同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并不相同的观点。谈到经济学,往往只是从经济的角度去看问题,而影响经济的因素有很多种,而政治经济学则更强调从政治角度来分析和观察经济所受的影响。因此,从前言之中,我更好地了政治经济学这本书,学会了要用历史的和辩证的观点来学习政治经济学,学会一切要从根本的实际出发。

从总体上看,书的内容分为上下两篇共十个章节。具体详细地介绍了政治经济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书中有一章是关于分配制度,所主要讲的主要是指国民总收入的分配,它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这些年屡屡不断。温家宝总理曾在两会中提出的五件难事中第一件便是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从我国目前的现状中,可以发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过大;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再次分配机制落后;区域收入差距显著等。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改革的迫切性,当然,尽管如此,我国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十一五”时,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累计调整了3.2次,年均增长了12.9%。在“十二五”期末,我国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分配的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

可以说,任何社会和体制下都会多多少少的存在收入差距和贫富不均。若存在合法有序之下,自然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但是若存在于贪污腐败下,就另当别论了。因此,我们看一个国家的分配问题的关键不是有没有差距的行成,而是差距的形成是否公平正义。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关键不是要铲平财富的差距,而是改变不公平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因此,改革也需要从正确的方法之中入手,要发挥宏观调控机制的调节作用,积极调整再分配机制,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体制方面的改革等。虽然分配制度的改革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未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对《政治经济学》有着一定的憧憬,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真正读完之后,感受确实颇深。我觉得当政治与经济相互联系起来,才是真正的经济。通过读书,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有了本质的理解,当然,由于一些基础知识的缺乏,我对其中的一些经济学观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于一些观点不是很赞同。

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再去读它,毕竟这是一本书,却又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门学问,我相信,对于它的学习,会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第二篇:读《政治经济学概论》有感

读《政治经济学概论》有感

萨伊(1767-1832)于 1803年发表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而后于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精义》是该书的缩写本。该书在欧洲有着不可质疑的地位,斯图亚特、李嘉图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整本书都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即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这也是他的副题。因此,我们可以说,整本书的思路、结构一目了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第一篇《财富的生产》主要围绕为进行生产所必不可少的各种生产要素展开论述生产领域的问题。此外,还论述了商品流通,对外贸易和货币等问题。第二篇《财富的分配》中,萨伊认为分配的对象是价值,因而他首先说明价值、收入的来源和价格的变动。然后指出分配是怎样进行,并分别阐释同生产三要素相对应的三种收入: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收入。第三篇《财富的消费》中,提到了个人消费并重点探讨了公共消费。在进行各部分的研究中,他遵循了严格的归纳推理的方法,全面分析复杂的财富现象,从而提出了他的关于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理论。

本人着重阅读了该书的第二篇和第三篇。

在第二篇中,本人对萨伊的以下观点印象比较深

刻。

第一,萨伊在分析财富的分配时提出,在一般情况下,“最大的利润并不是得自最贵重物品或最不必需物品,而是得自最普通的最不可缺少物品”(P362)、“懂得真正利益的个人和国家,总是喜欢从事商人叫做日常物品的生产”(P364),对我们当今的政府和政策有很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二,萨伊根据生产的三要素把收入分为三种收入,充分体现了他科学严格的推理。在简单劳工的收入变动中,萨伊认为粗笨或简单劳动价格的最小变动被看做是严重灾难是合理的。因为,对于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超越财富和超越才能的阶级,利润率的缩小不过使他们节省一些费用,或至多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侵蚀已经掌握的资本。但对全部收入只够维持生存的人,工资的下降如果对劳工本身不是致命的打击,至少对他家庭的部分成员是致命打击。该观点与我们政府关注低层收入者的生活状况不谋而合。萨伊主张政府必须在尽可能不干扰人类事物自然发展的范围内,或在尽可能不妨碍各人自由来往的范围内,保护劳工阶级的利益,对于今天我们一直关心的政府职能转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需要政府宏观调控,争取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

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第三,萨伊在产品对人口数量和地区分布的影响时,提出除鼓励生产外,什么也不能永久地增加人口,除侵害生产来源外,什么也不能永久地减少人口。地震、瘟疫等临时性灾难所造成的最大祸害,并不是人口的损失,而是它给人类所带来的苦难。这引发了我们对我国今年所发生的地震、暴风雪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思考。

第三篇中萨伊在课税上的见解非常深刻,而本人对他在公共教育费用上的观点也深有感触。

萨伊认为,首先从两个问题作为切入点,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公众的利益,在于增进或促进许多种类的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这些种类当中,很多是个人有兴趣研究的,因而无须由公众负担教育费用;第二,初级科学(读书、写字、算术等)与理论科学,即最低级知识与最高级知识,不容易得到公众的支持,必须由目的在于照顾公众利益的政府当局给予支持;第三,萨伊认为,唯一不容许以公费传授的科学,乃是伦理科学。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不可否认,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意识到了教育与人才的重要性,我们国家也不例外。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对农民工子女的关

注,高等教育的重视等都体现了国家对公共教育费用上的支持。但是目前也有很多的争议,比如,受教育机会的公平的低满意度,低的人均教育投资,以及大学是否应该扩招,费用是不是太高,研究生教育应该自费还是公费等等一系列的疑问很难得到明确的答案。本人认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点,我们必须要解决好教育上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从意识上也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与我们的经济相匹配的精神强国。

另外,读完这本书后本人还有以下几点收获: 首先,萨伊在写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严格的逻辑推理研究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莫大的指导意义;

第二,正是凭借对社会上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的深刻剖析成就了萨伊,作为一名经济学学习者,我们也应该凭借一颗火热的心和冷静的头脑,关注身边的民众,关注当今社会的经济热点,对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三,我们应该学习前人的治学态度,虚心学习前人观点,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敢于提出与前人不一致的见解,而不是仅仅阅读完就盲目的跟随前人,即使自己有疑问,即批判性地继承前人观点。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乐于讨论,了解他人观点来丰富自己的见解,做到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最后,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多阅读经典文献,了解前人所做的巨大贡献,从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看得更远。这也有助于我们提高经济素养,避免盲从的危险。

第三篇:读《政治经济学》有感[最终版]

读《政治经济》有感

曙工处作业七大队701队王伟

《政治经济》,里面涉及到很多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的,恰好我对其中的内容有很深的感触,所以就写写一些读后感。

先说说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吧。前言它主要提及了本书的政治与经济上下两篇的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以及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通过前言,我学会了如何去看这本书。从其三个方面去剖析它,更好地读懂它的内涵。知道政治经济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既要辩证的还要历史地看,有两种观点,都是围绕政治经济学是否就是经济学而展开的,就我而言,比较支持政治经济学不同于经济学的观点。毕竟经济学只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影响其因素多种多样,而政治经济学只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其对经济的影响。所以绪论很好的解释了政治经济学这本书,并且要求我们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对待政治经济。

在正文中,这本书分上下两篇共十个章节,很好的介绍了政治经济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有一章讲到分配制度,这应该是结合到我们实际的一章。它先介绍了分配的含义,分配即指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分东西,书中所讲的主要是指国民收入的分配,包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它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中国这几年来一直在对收入分配进行改革。在前年两会中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五件难事中第一件便是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纵观我国的现状,会发现分配制度有这样几个问题: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过大;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再次分配机制落后;区域收入差距显著等。由此可见分配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当然,其改革一直在进行,“十一五”时,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累计调整了3.2次,年均增长了12.9%。在“十二五”期末,我国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所以分配制度改革还是有一些成效的。但为什么总理认为它是一件难事呢?实际上,任何社会和体制下都会存在收入差距和贫富不均。如果说产生于合法有序之下的收入差距是正常的,那么,产生于官僚腐败、权力寻租下的收入差距显然是不公正的。当前的中国,缺乏约束的权力与尚待规范的市场结合之后,必然会衍生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所以,我们看分配问题的关键不是有没有差距,而是差距的形成是否公平正义。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关键不是要铲平财富差距,而是改变不公平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所以,要改革就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我认为要发挥宏观调控机制的调节作用,积极调整再分配机制,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体制方面的改革等。要使分配制度改革成功,还要很长的一段路。就仅仅这一个分配制度,就能联系到我国的现状,这本书的许多其他内容也是很有用的,对解决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政治经济》是一本非常枯燥、无聊的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是在通过这几个星期的阅读,我的想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让我觉得政治与经济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问,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有了本质的理解,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可能由于看得不够认真,我对其中的一些经济学观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并且无法认同某些观点。

我想,对于这本书,我还有太多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我继续去理解它,以后的工作生活之余,我会再去读它,这是一本书,也是一门学问,对我今后的工作学习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第四篇:读《政治经济学批评 序言》有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评>序言》有感

系 别: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专 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 级:11电信 姓 名:陈杨木

学 号:201103124005

指导老师:肖平步

读《<政治经济学批评>序言》有感

[摘 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所作的简明而完整的概括,是世世代代想要准确理解唯物史观的人们都不能不研读的经典论述。马克思在《序言》中说明的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同时也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运用和得到证明的过程,这一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序言》阐明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原理,阐明了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社会结构,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的规律,阐明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完美统一。[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经典表述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马克思在《序言》中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最基本的范畴,勾画出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些都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最重要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这些科学范畴并运用它们揭示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对社会历史认识中的飞跃。《序言》作为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总的结果的简要表达,集中地阐明了这些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

在马克思 19 世纪40 年代的著作中,已经广泛使用“生产力”这一概念,而生产关系当时是用“交往关系”、“交往形式”、“交换和消费形式”等来表达的。这种物质关系作为国家和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则被称为“市民社会”。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们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力作为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对每一代人来说,“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1](P43)而“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包括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到 1859 年,这些概念及其间的相互关系,都在《序言》中得到了更精辟的表述,从而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最重要的基本范畴被确立起来。《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一论断明确地提出并阐明了“生产关系”这个概念:其一,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关系;其二,生产关系是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具有客观性的关系,如后来列宁所指出的,它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不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其三,一定的生产关系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也就是说,它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因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的关系。制定“生产关系”这一科学概念,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序言》进而运用“生产关系”的概念提出并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对重要范畴:“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基础”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它是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的经济结构之所以被称为“经济基础”,是因为有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它是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而“上层建筑”,则包括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制度、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之上竖立着法律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基本结构就这样被清晰地勾画出来了。这就使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成为可能。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过程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重要论断明确地指出了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这是历史研究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旧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总是从人们的头脑中,或从社会之外的神秘力量去寻找历史变迁的终极原因,而马克思则揭示了,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及整个历史的基础,因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自己的历史观作了这样的论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里已经相当明确地表达了从物质生产活动及其方式出发来描述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观。在《序言》中,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原理得到了更加简要而明确的表述。恩格斯指出,这个原理“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因为这个原理揭示了,“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生产方式”一词在不同场合有过不同的用法。《序言》中的“生产方式”这一概念,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范畴,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马克思经常在这种既包括生产力又包括生产关系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一概念。比如他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任何别的生产方式一样,不仅不断再生产物质的产品,而且不断再生产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再生产产品形成上的经济的形式规定性。” 3.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制定了生产关系的科学概念,揭示了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也就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序言》对这个问题明确地作出了同一切唯心主义历史观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在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中,唯心主义历史观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就是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把社会意识当作决定的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针对着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即使是人们头脑中的模糊的幻象,也是他们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发展,它们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而改变的。在《序言》中,马克思把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根本原理明确表述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的确立,从根本上划清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标志着马克思在整个世界观史上实现了变革。恩格斯在他写的书评《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这一论断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指出,这个原理对于没有被唯心主义欺骗束缚住的人来说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它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实践都是最革命的结论。“人们的意识取决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政治论证的全部传统方式崩溃了”。从前所有对于历史的见解,都是建 立在思想观念是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的基础之上的。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历史才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之上,有关社会历史的各门学问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第五篇: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

摘要:1859年1月马克思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写了一篇寓意深刻的“序言”,一篇“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经典性表述”的文章,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阐释了《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补充与发展、社会形态的分类、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与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异同等观点,加深读者对《序言》的认识与理解,为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理论基石。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产党宣言》;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

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补充与发展 1.1《序言》与《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

通常意义上所谓的两《言》,即是指是指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和1859年马克思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序言》。虽然这两篇巨著写作时间、背景、目的皆不相同,但它们的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奥秘以及指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求解放的道路。

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大革命1以及英国的产业革命2是马恩合著《共产党宣言》的时代背景。1847年,马克思、恩斯斯受“共产主义 1 法国大革命: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2 英国产业革命:又称英国工业革命,是18世纪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的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并带动了当时许多国家相继发生工业革命。同盟3”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委托,起草《共产党宣言》。马恩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所暴露的社会弊端,例如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由于生产过剩而产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残酷剥削促使阶级分化日趋严重等等,认为“实现共产主义再不是空想”,并因此断定“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以尖锐、犀利的语言对资产姐姐进行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社会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社会。

《宣言》发表之后的第十一年,即1859年1月,马克思为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做《序言》,“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原理做了经典型表述”。4该《序言》不但寓意深刻,我认为在某些方面是对《共产党宣言》的补充与发展。

1.2《序言》对《共产党宣言》的补充与发展

我认为在社会进化规律方面,《宣言》明确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也是说,阶级斗争,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这种说法在阶级社会是行得通的,但使我产生疑问的是在原始社会时代,是没有阶级的,当然也就没有阶级斗争,那么原始社会是又是如何进化、向前发展的呢?的确,恩格斯在著作里加了注释,“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但我仍然不能够彻底理解这种观点。后来当我读到马克思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34 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6月在伦敦成立,是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业年表》,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08页。写的《序言》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序言》明确地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统一的辩证规律当作了社会进化的动力。我认为《序言》中的这一表述,可以说明任何社会的进化规律。《序言》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5从马克思这段概括中可以看出,生产关系,生产力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才是一切社会进化发展的动力,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此,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辩证统一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两者永远不可分割。第二,不能搞混两者之间的关系。生产力永远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关系永远是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力的因素。两者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因此我认为从《宣言》的“把阶级斗争看成社会进化的动力”到《序言》的“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统一的辩证规律作为社会进化的动力”是《序言》对《宣言》的一个补充与发展。

2.对“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转为“三种社会形态”划分依据的分析 2.1“五种社会形态”论

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其中“五中社会形态理论”最为盛行,即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中社会形态的一次更替。这种论述主要是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阐述作为依据:“大体说来,亚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几个时代。”6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这段话讲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亚细亚社会

7、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如果再加上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的共产主义社会,那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2.2“三种社会形态”论

通过阅读《政治经济学批判》,我更赞同“三种社会形态”论。

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对《序言》的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封建生产方式解体的产物。然而,通过阅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的论述,却会发现,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只要浏览一下《手稿》的目录,你可以发现与《序言》中描述社会形态相关的的那句话,即有关亚细亚的8、古代的和封建的日耳曼9的生产方式的论述,大多集中在题为“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那部分中。我认为马克思的这一安排表明,他把亚细亚的10、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全都视为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形式,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包括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在内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体的产物。因而,在《手稿》中,马克思更为强调的就不是这三种生产方式的不同,而是由这三种生产方式构成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同;不是描述这三种生产方式 6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页。

亚细亚社会:亚细亚社会以私有财产不足,国家对灌溉工程的控制,村庄的自给自足,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生产方式的单一性为基本特征。缺乏私有财富是亚细亚社会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8 同7 9 日耳曼人:日耳曼人是对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部落社会)的总称。这些民族从公元前两千年到约公元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10 同7 中哪一种生产方式的解体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而是阐述包括这三种生产方式在内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体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下面几段话是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论述:

要详细说明一切关系转化为货币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实物税转化为货币税,实物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义务务兵转化为雇佣兵,一切人身的义务转化为货币的义务,家长制的、奴隶制的、农奴制的、行会制的劳动转化为纯粹的雇佣劳动。11

交换手段拥有的社会力量越小,交换手段同直接的劳动产品的性质之间以及同交换者的直接需求之间的联系越是密切,把个人互相联结起来的共同体的力量就必定越大—惟一家长制的关系,古代共同体,封建制度和行会制度。12

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13

一切劳动产品,能力和活动进行私人交换,既同以个人之间的统治和服从关系自然发生的或政治性的基础的分配相对立不管这种统治和服从的性质是家长制的,古代的或是封建的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交换只是附带进行的,或者大体说来,并未触及整个共同体的生活,不如说只发生在不同共同体之间,决没有支配全部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又同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联合 11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起来的个人所进行的自由交换相对立。14

在资产阶级前的各种关系解体的时期,零散地出现一些自由劳动者,购买这些人的服务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生产但是,第一,即使规模很大,这也只是为了生产直接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生产价值第二,例如,如果说贵族除了自己的农奴,还使用自由劳动者,并把他们创造的一部分产品又拿去出售,因而自由劳动者为他们创造了价值,那么这种交换只涉及多余的产品,并且只是为了多余的产品,为了奢侈品的消费而进行的因而这实际上只是为了把他人劳动用于直接消费或用作使用价值而对这种劳动进行的伪装的购买。然而,凡是这种自由劳动者的数量日益增多而且这种关系日益扩展的地方,旧的生产方式,即公社的、家长制的、封建的生产方式等等,就处于解体之中,并准备了真正雇佣劳动的要素。15

如果将《序言》中的那段话同《手稿》中的这几段论述联系起来理解,那么我认为那段话中所说的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指的是四个并列的社会发展阶段,而不是依次更替的。

因为在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条件的过程中,马克思没有强调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之间的不同,相反,而去强调它们之间的共性;马克思在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封建生产方式之间的对立的同时,也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亚细亚的和古代的生产方式之间的对立;马克思还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不仅是封 14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68页.建生产方式解体的产物,而且也是亚细亚的和古代的生产方式解体的产物。

因此我认为,将《序言》中的那段话和《手稿》中的这些论述统一起来理解,那么对著作的合理解释便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体的产物,亚细亚、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全都属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只有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构成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列的社会发展阶段,而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是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的三种不同形式和阶段,它们并不能构成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列的社会发展阶段。1.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体现的唯物史观的理解 3.1《序言》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有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3.1.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6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唯物史观区别于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观点。第一,科学的、革命的实践观。文章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不仅要“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体现出新世界观的实践性和革命性这个根本特征。第二,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文章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将人的本质理解为“类”,因而不可能看到“宗教感情 1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本身是社会的产物”17,体现出新世界观区别于旧世界观的另一根本特征—新、旧世界观对立的阶级本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只是唯物史观的萌芽,对唯物史观框架及其它观点并未对其进行具体描述和展开,正如恩格斯的评价:“《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18 3.1.2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19

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相比,《德意志意识形态》勾画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和内容。第一,该书指出,“只有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为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第二,该书明确指出,认识社会应“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使人们认识社会生活的实质内容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有了可能。第三,该书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质内容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等内容,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实质。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勾画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轮廓和内容。但是由于存在某些观点上的不足和表述上繁琐和累赘,导致概念的的模糊、不明确。3.1.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唯物史观经过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萌芽、发展,最终于《序言》中诞生。

唯物史观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由一系列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 17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1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8-209页。19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本原理等构成,《<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主要理论都作了简明而精炼的概括,譬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规律、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形态理论等等。马克思对于这些理论的相关陈述沿用至今。譬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方面:“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0 ;关于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规律及社会结构理论方面:“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 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1,由此可以看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的表述已经相当专业和成熟,所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发表才标志着真正的唯物史观的诞生。

3.2马克思与恩格斯唯物史观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成果,但是由于著述 20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页。分工和理论修养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与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2,来比较马克思与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异同点。

3.2.1马克思与恩格斯唯物史观的相同点

3.2.1.1马克思与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一致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23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绝对概念不仅是从来就存在的,而且是全部现存世界的真正的活的灵魂。它通过在《逻辑学》24中详细探讨过并且完全包含在它自身中的一切预备阶段而向自身发展……直到绝对概念终于在黑格尔哲学中又完全的达到自身为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唯物史观都是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的一种批判。于此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最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认识和理解 22 恩格斯为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23 黑格尔: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24 《逻辑学》:并不是单纯介绍黑格尔的逻辑学,其首先介绍黑格尔的思想,然后探讨它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充当各门科学的概括。现实世界时,按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理解它,坚持彻底的反映论,主张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出发而不是从臆想的联系出发去把握和研究事物,并创立了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

3.2.1.2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的认识是一致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他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在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2

5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这充分说明二者都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6“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25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页。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27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 “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经济解放进行的”,“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意志28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这充分说明了二者都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2.2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同点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史观的核心作了经典论述,其中包括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等,但是并没有对其作具体的展开和论证。

然而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则是对马克思的历史观进行了通俗化的表述和详细的论证、引申。

例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 27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页。

国家意志:指国家必须有统一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法律规范、政策技术规范·政府行为是指在国务院信息化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统领导和协调下,各级政府对其信息系统安全建设与管理负责,开展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国家意志有着两层含义,国家意志包括国家行为,是不能和民众所一致的。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29这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原理所做的精简阐述。

而恩格斯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对其做了实例论证和进一步的引申。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指出:“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意志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当时关系已经非常简化,只有故意闭起眼睛的人才看不见,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具有政治的形式,归根到底 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恩格斯在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的内容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基础上指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阐述了阶级的起源、发展和斗争,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的结果,各个阶级都是为了维护自己阶级的经济利益而斗争。

因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保持着高度一致性的,不同点仅在于恩格斯在承认马克思的基础上再论证和引申,相比较之下,马克思的思想更加具有逻辑和理论性,而恩格斯则是比较的具体的论证。4.总结

《序言》虽然篇幅不长,但清晰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哲 2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页。学的关系,有着对历史唯物主义最经典的表述,也包含着经济学研究根本方法的阐释,同时“从经济角度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解释,已经成为社会学事业中永久的组成部分。”30《序言》发表已经150多年,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为我们社会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路径指导,更为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支撑。

参考文献

[1]刘长功:《精选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第81-85页.[2]《马克思恩格斯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3]赵家祥:《丰子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M], 30 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6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4]李殿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5]赵家祥:质疑“马恩对立论”[J],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3-49页.[6]赵海瑞:略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的异同[J],文史资料,2007年第15页。

[7]俞吾金:运用差异分析法研究马克思的学说[J],哲学动态,2004.

下载读《政治经济学》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政治经济学》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后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有感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讯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

    政治经济学(定稿)

    政治经济学 导论 复习思考题 1、 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2、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 答: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由其鲜明的阶级......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

    政治经济学

    关于【805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复习要点归纳 本人是11年考上财大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的,下面是我在备战20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时整理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复习要点,希望能给......

    政治经济学

    1、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1)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于生产力性质,这......

    政治经济学

    12.什么是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经济因素是(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的素质(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

    政治经济学

    1、理解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如何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第一,它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第二,它决定了劳动者共同占有......

    政治经济学

    关于课程 很荣幸,能够在川大的这半年给同学们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一点帮助! 很感谢,同学们能够在这半年里支持我的工作! 很高兴,能够和同学们共度这半年学习时光很遗憾,由于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