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入党读书报告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
——关于制度的思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钱老先生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是读了三遍的,每遍都有不同的收获,起初只想粗读一番,应付了事,不曾想却被钱老先生的观点所深深吸引,以至于再读时就颇为认真,记下许多自认为值得思考的地方,有时间便想一想。我觉得,但凡是一本值得玩味的好书,不是一遍一遍的细读,反思,哪里来自己的心得?说来惭愧,第三遍却是为了完成读书报告,加紧了工期,觉得对不起此书的作者钱老先生了。恰巧得很,钱老先生(以下就简称为钱老)也是因为时间问题才赶出来这本书的。下面就说说我的孤陋之见吧!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老先生之作,是应当时国人一致崇洋媚外,用“专制黑暗”来抹杀中国古代政治之时事,来呼吁国人平心客观地来检讨中国文化。书中钱老要言不烦地讲了中国具有代表意义的五朝政治制度,与那些一味追求引仿外国制度,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相对抗。这份冷静客观不就是每个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吗?可悲的,事实却不是这样!读此书前,我对传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的误解与忽视。读此书时也经常为自己原来的无知汗颜,真可谓井底之蛙呀!
钱老这本书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却详略得当地从各方面制度讲了汉,唐,宋,明,清各朝各代的优劣得失,在我看来,钱老还是多把好的方面评说了一番,为了后人借鉴,可谓良苦用心。鄙人愚见,说的是政治,但政治上的主张还是要靠制度去实现的。好比政治是领导者,制度是执行者。所以读完此书,虽有良多体会,却只想通过几个思考把制度方面给我的思考来好好谢谢。
思考一:“然而只是人事好,并没有立下好的制度。因此皇帝好,事情也做得好。皇帝坏了,而政治上并不曾有管束皇帝的制度。”(P35汉制得失检讨)
钱老这句话对我可是醍醐灌顶,他巧妙地把制度与人事分开,使得我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豁然开朗。在我认为人事可比为肌肉,制度可比为骨头,一个人要想立于天地,二者缺一不可,没有制度这个硬骨头,软软的肌肉怎么能支持?没有人事去连接,制度也就是一堆零零散散的骨头,政治的进步必须是人事与制度共同的进步,相映成辉。钱老也说过,制度必须要和人事相配合。但是当时人们(或许时间更长,就像现在一样),偏重人事,那我自身经历做个例子先,上次党员论坛活动“莫让城管冲当矛盾的先行者”,我认为,这就是制度上的问题反映在了人事上,小商小贩的存在说明确实有需要,如果我们在城市规划时合理的舍友有专门摆摊的地方(比如划分广场的某个角落清晨可以作为菜市场),并派人去管理收费,总比逼着小贩去马路上摆摊影响交通的好。确实,有的城管在执法时变现不佳,但是如果制度的制定者,在制定制度时,多加思考,完善,不就省去了好多麻烦,一味的要求城管注意执法方式也是治标不治本的。
这给我带来的启示就是,社会的问题从制度的问题去思考,或许才是根本。
思考二“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需要努力,永久改进。制度也只是历史事项中之一目,人类整部历史便没有百年不变的,哪能有一项制度经过一两百年还算是好制度呢?”
“但究竟此制仅为一时的救弊措施。如同某药治某病,治愈即不宜再服,否则药以治病亦以起病”(九品中正制)妙喻,制度必须与时俱进的原因,彼时的优势会转化为此时的劣势(因为人们某些本性与制度的矛盾,或是斗争)
人类世界本就没有一劳永逸的,政治制度也不例外,社会在变革,在发展,制度也必须不断地改进完善去适应社会的需要,那么怎样去保证改进时不会出错,钱穆老师给出了答案,“现在再说到每项制度之变,也该有可变的的限度,总不能唯心所欲地变”“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也就是说,要在变化中去寻找不变的精神本原,(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思考,现在就不展开了)那么宪政不就是这样吗?用一部具有最高权利的法律去保证这个精神本原不变,然后去依靠政党的斗争去使得制度不断的完善,我想着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宪法可以几乎不用改变的保留下来,因为它和它保护的精神本原是不变的。
这就是关于制度变与不变的思考。思考三:“任何一项制度之成立与推行,决不是孤立的;它必须和同时其他几项制度相配合,它必然会受其他某几项制度之牵动和影响”
——P132明代赋税制度
诚如钱老书中所讲,不论明宋,它们的赋税制度是依赖于户籍制度的,因为这个,户籍制度的积弊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赋税制度。所以制度的某些依赖,辅助,补充,制约的关系使得制度的改进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制度的改进并不是和我原来想的一样,可以像换零件一样去更改某些环节使得制度这部机器更加完善。所以制度改进上的全局思想就要做到全角度的去审视整个社会的制度,正是应为这种全局观,使得在有的人看来政府的畏首畏尾。
思考四:“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里最应着眼之点。”
——P36汉制选举制度的评价
汉制采取的是察举孝廉来保证人才的供应的,再加上后来的考试,它就把政权开放了,这让我想到,制度要怎么自我平稳的改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必须是开放的,才能不断吸纳人才谋取改进。就像流动的溪水拥有自己涌动的源头,才能保证永远鲜活年轻。那么源头是什么?
制度要开放,人事就要开放,就要集众智,那么汉代这个察举孝廉制度的先进性(就当时社会而言)就出来了,开放的人事应用,使得制度灵敏度高,可以更好地去察觉并改正其不足。
读完这位本书,我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对中国五朝政治制度的较可观的认识(当然或许钱老的认识也有不足,这不是我一个小辈敢瞎说的,可我还是需要多读书),我想更加有用的是对于现今社会的认识,对于政治制度,这样的大问题,也不是我这个小辈用这几千字可以说明白的,但是对于此类问题的思考,不正是每个人思想进步的必经过程吗?
本人不智,对于组织交代下来的两本书只读了一本,
第二篇:入党积极分子读书报告.doc
学号:21101135江丽
阅读“毛泽东思想”心得
根据校、院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要求,最近仔细阅读了“毛泽东思想”的相关文章,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与信心。
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范围甚广,阅读这些相关的著作,我深切地感受到党及党的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宽广的胸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为党的好儿女们不怕牺牲为民族和人民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的崇高行为动容。现在想来,我才深刻地理解了小时候经常在耳边回荡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是啊,如果没有党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寻找到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正确道路,没有党的启发、鼓舞和激励,没有党的好儿女们的流血牺牲,现在我们生活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呢?可想而知!终于明白,90年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地爱国志士、文武之才一如既往地追随中国共产党,听从她的召唤,接受并践行党赋予的使命,应为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无私的党,是一个胸怀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
我所阅读的“毛泽东思想”相关著作中令我最受鼓舞和最敬佩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苦,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创造性地寻找到了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那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同时,也找到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地三大法宝,即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在这条道路的开拓中,党和党领导
下地革命先烈们几乎所有宝贵的优秀品质和性格都得以充分体现。在全国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应该效仿前苏联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就开始自主地思考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己的革命道路。在全民族迷茫的时刻,在大多数人质疑的时候,党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鼓舞起中华民族和人民的信心与斗志。在革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艰难与不艰难,胜利与失败的时刻,及时总结党领导革命的经验,不惊不喜,不屈不挠,时刻警醒自己,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阅读完“毛泽东思想”的相关文章,我对党的理解不再那么肤浅,人云亦云;我真正体会了支撑革命先烈们为民族、为人民流血牺牲的信念所在;为他们崇高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无私无悔无怨的付出而潸然泪下。我知道我今后还会阅读更多党的著作,让自己的灵魂接受党的先烈们、新时代党的好儿女们的洗礼,以使得她变得崇高、纯粹。
现在,我坚信,加入中国共产党将是我人生最无悔的选择!
第三篇:入党读书心得
正确理解共产党员的条件
1、怎样理解党章规定的申请入党的条件
第一,“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这句话有三层含义:一是规定“年满十八岁”为申请入党的年龄。因为一个人年满十八岁才算成年,才能有比较成熟的政治判断力,从而树立自己的政治信仰和终身志向。二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必须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外国籍公民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三是只要是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就能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党章增加了“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这一概念,这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做出的新概括。
第二,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党章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作为申请入党和条件,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不是单个党员之间的简单组合,而是根据党的纲领和章程,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是思想上政治上高度一致的革命者自愿组成的战斗集体。党的纲领,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准则,它包括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最终目标,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任务和基本政策,以及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等。党的章程,是党的最高行为规范,是党内政治生活和处理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关系的基本准则。党纲和党章的这种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它是党的建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党员承认党纲党章,是党在组织上一致的前提。
第三,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是指共产党员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特定组织,并在其中过组织生活,接受领导和监督。积极为党工作,是指党员除了从事社会职业以外,还有义务担负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并且尽心尽力地把它做好。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主要包括党的群众工作和党的政治工作。例如,参加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工作,参加党内教育及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工作,参加发展党员的工作,参加各种群众团体的工作及社会服务工作等。党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个党员分配适当的工作,并给以检查和指导。每个党员都要自觉接受和自觉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四,执行党的决议。党的决议,是为完成党的总目标、总任务,在某一个时期,对某一项工作或某一件事情,经过党员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党的代表会议或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全体党员必须贯彻执行的事项。党的决议代表党员的意志,必须贯彻执行,如果对党的决议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或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反映,但在行动上必须执行,不能采取各取所需或阳奉阴违的态度。如果每个党员自行其事,那么党的团结统一就会受到破坏,党就没有战斗力。
所以,申请入党者愿意“执行党的决议”,是十分必要的。不执行党的决议的人不能入党。
第五,按期交纳党费。为什么把“按期交缴党费”作为入党申请的条件之一呢?因为,党员按期交纳党费,不仅是从经济上帮助党,更重要的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的表现,也是检验党员是否具有组织观念的一个标志。
对于党章规定的上述内容,要求入党的同志应当正确理解并且真诚地去做。当然。这些条件只是对申请入党同志的起码要求。他们还需要经过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严格考察,只有真正达到了党章规定的党员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才能被接收入党。
2、怎样理解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是对共产党员标准的集中概括,它深刻揭示了共产党员的本质特征就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觉悟,集中地表现在他们能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共产党员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人阶级先锋战士,不仅在入党前就要具备做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而且要在入党后的长期实践中继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共产主义觉悟,坚持用工人阶级先锋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共产党员要有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共产党员只有坚信共产主义事业的正确性和必然性,才能为实现这一美好的理想进行执着地追求。深刻认识共产主义事业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才能更加自觉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共产党员必须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具体说来,就是要用共产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处理和解决问题,指导自己的行动,要把共产主义事业的远大目标同眼前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做学习、劳动、团结的模范。上述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是对共产党员标准的集中概括,它反映了共产党员的本质,也是给中国共产党员下的科学定义。
3、怎样理解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这一条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根本宗旨和任务,提出了共产党员应该怎样做的问题。
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根本立场和宗旨。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任何其它政党的根本标志。因此,每个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人民的利益,坚持党的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
第二,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什么说只有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才能自觉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呢?大家知道,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就是对共产主义思想、理论和社会制度具有深刻的理解,坚信共产主义事业的正确性和必然性,并且对共产主义理想进行执着地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支柱和力量的源泉,是团结人民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个人只有树立了共产主义的信念,才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焕发出高度的热情和创造精神,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前进;才能有坚强的革命意志,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捍卫自己的信仰和事业,为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个人的一切,坚贞不渝地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才能把个人的一生同实现共产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树立起崇高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创造性地工作。因此,要做一名共产党员,就必须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要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自我牺牲的精神。共产党员的自我牺牲精神,就是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直到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牺牲精神,是共产党人最宝贵的思想品格,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内容,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具体表现。共产党员与非党员相比,任何时候共产党员都必须为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在任何情况下,哪里最困难,最艰苦,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闪烁。
第四,共产党员的自我牺牲精神,不仅表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还表现在大量平凡、日常的劳动和工作之中。在和平时期,我们面临更多的不是牺牲生命,而是不怕吃苦和吃亏。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实践过程,改革的每项措施不可能都立即给大家带来实际利益,甚至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使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受到影响。共产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同志,要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改革中的利益关系问题,能够识大体,顾全局,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为群众做表率。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就看我们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今国
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也应当是大学生们努力的方向。作为大学生党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学习上。因为,今天的学习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的。
4、怎样理解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
坚持这一条,对于永远保持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对于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于党的自身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这是我们党的性质的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除了为广大人民谋求利益外,本身无任何私利可图。因此,每个共产党员不论职位高低,党龄长短,功劳大小,任何时候都要密切联系群众,永远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绝不凌驾于群众之上。
共产党员既是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又是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自己的先进性,丝毫不能减轻对党、对人民应负的社会责任。使我们党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始终如一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在取得政权以后,绝不允许党员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谋私利,否则就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有的党员干部,经不起执政的考验,利用职权之便,在安排子女和亲友就业、入党、提干、晋级、分配住房等方面谋取私利。个别党员干部还做起了“权力”生意,进行肮脏的权钱交易,他们互相利用,贪污受贿,侵吞国家财产,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可见,能否正确运用人民给予的权力,关系到能否会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问题,关系到党能否变质的问题。
党员的权力属于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终生。
为此,党章强调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永远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要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做联系群众的模范,做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模范。
5、为什么共产党员不得谋求制度和政策规定范围外的任何私利和特权?
党章规定:“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这个规定承认共产党员有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正当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但所有党员都不得超出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去谋取个人的私利和特权。共产党员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什么职务,都是为人民服务,都只能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的利益为重,而不能利用职权或其它便利条件为自己谋取私利,不能以工作的职权谋个人的特权。
有的同志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党贯彻物质利益原则,这对共产党员是否也适用呢?对这个问题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大家知道,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包括两个基本含义:一是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二是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必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同公共利益的关系。
我们党在十六大党章的总纲中所规定的“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在这里,党员的个人利益统一在人民的利益之中。党员也有自己正当的个人利益,即“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这种个人利益同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当党员个人利益同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求共产党员自觉牺牲个人利益,不怕吃苦,不怕吃亏。我们党要求党员具有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并不是笼统地否定共产党员的一切个人利益,也不是要求共产党员拿生命做无谓的牺牲。而是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在不得不献出生命的时候,要正气凛然,义无反顾,视死如归。因而,那些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在法律和政策规定之外要照顾、谋特权的人,是我们所鄙视的。那些企图利用执政党的地位来谋取私利、捞好处、搞享乐,而不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牺牲的人,与共产党员的称号是格格不入的。
第四篇:入党读书心得体会2014.7.21
入党读书心得--《非同凡『想』》读后感
敬爱的党支部:
我于2014年7月14日郑重的向酒店行政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院行政党支部组织委员关处教导我多读书是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并向我推荐了院里下法的三本书籍,希望我勤奋学习,加强党性修养。于是我选读了其中一本《非同凡想》,认真阅读深刻领会,使我受益匪浅,感悟颇深。书中的人和事物时不刻地激励着自己、鞭策着自己。针对酒店工作我从中感触学习乔布斯,不是按部就班的模仿他的做法,而是学习他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我特别赞成书中的观点:学习乔布斯,不是把乔布斯当成一个神来膜拜。
乔布斯,一个美国式的英雄,几经起伏,但依然屹立不倒,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说到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倒。他创造了“苹果”,掀起了个人电脑的风潮,改变了一个时代。乔布斯1976年联合创办了苹果,1985年被董事会解雇;1997年重返苹果并执掌公司。他拯救了当时危在旦夕的苹果,先后推出一系列畅销电子产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短短几年内击败了一个个强悍的对手,成就了苹果在消费电子市场的霸主地位。作为行业的领导者,乔布斯不断地创新突破,树立了良好的服务意识,才成就了今天的伟绩。我们可以联想他是怎么用自己的智慧之
手,点化那些普通的小东西,让它们成为神来之笔。苹果公司在乔布斯的带领下,突破常规的生产、经营理念,以不断创新为自己的座右铭,突破世俗的眼界,着眼未来,走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它简单、快捷、畅销的经营理念使全球的爱好者趋之若鹜,改变了数以亿计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理念。苹果的成功告诉我们,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创新的目的是带给我们好的产品和科技,永远保持对于卓越的追求和对颠覆常规永不满足的渴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谋生存,求发展,必须要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为所用,通过阅读乔布斯的《非同凡想》,进而联想到实际工作,企业要发展,不但要勇于创新,同时需树立好酒店的形象,提高服务意识,良好的服务态度才能给企业赢得更多的客户。酒店作为服务性的行业,我们首先了解客人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以真诚和温情打动客人的心。乔布斯告诉我们,要创新,在别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想,制造出另一个非凡成就,为酒店的客人更好地服务。我们成不了乔布斯,却可以拥有乔布斯的精神。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大家,赢得更多的肯定。此致
敬礼
汇报人:
第五篇:读书报告
盛世危言——若有所思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书报告
12历史学 2012211292 余茜
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一种叫做“叫魂”的妖术突然在中国爆发。愚夫愚妇们相信妖术师可以通过人的发辫,衣物,甚至姓名来盗取灵魂为自己服务,而灵魂被盗者则会立刻死亡。对这一妖术的恐惧从大清帝国最富庶的江南发端,沿著运河和长江北上西行,迅速地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从春天到秋天的大半年时间里,整个帝国都被这妖术恐惧动员起来。小百姓忙着寻找对抗妖术、自我保护的方法,各级官员穷于追缉流窜各地频频作案的“妖人”,而身居庙堂的乾隆皇帝则寝食不安,力图弄清叫魂恐惧背后的凶险阴谋,并不断发出谕旨指挥全国的搜捕。这是本书立足的背景,作者通过分析解释“叫魂”这一妖术传言的来历,以及地方政府和后来中央皇帝对于这种妖术恐惧的处理,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警醒我们切勿走向清帝国曾经走过的悲催老路。
三个层面
以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关联性为前提,全书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贩夫走卒、乡愚村妇的故事。叫魂恐惧首先在社会底层爆发。乾隆三十三年初,浙江德清县城东的水门和桥梁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一支来自海宁的工程队投标失败无功而返,仁和县的石匠吴东明承揽了修建工程。这件事本来极为普通,却被邻近一个寺庙的和尚恶意利用。德清城外有两座寺庙,观音殿和慈相寺,观音殿香火鼎盛,而慈相寺则门可罗雀。穷极潦倒的慈相寺和尚为争夺香火,便利用这个竞标事件散布谣言并发了传单,说投标失利的海宁石匠为了报复在县城外去观音殿的路上做了法,路过之人都要遭殃。这个谣言不胫而走,并被添枝加叶,变成了包工石匠要偷盗灵魂来加固水门和桥梁的基础。由于民间本来就普遍相信匠人有施法害人的魔力。于是有人找上吴东明,求他将写有自己仇人姓名的纸条打进桥椿里。吴害怕惹出麻烦,将其扭送官府。这个倒霉的家伙受一顿杖责。但这已经来不及止熄谣言,它很快传遍了江南市镇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并继续扩散。一时间,人们谈妖色变,无端地猜疑,蓄意地诬陷,演出了一出又一出闹剧,把大半个中国拖进了一场丑恶的歇斯底里。
在传统中国,妖术迷信和恐惧对底层大众来说并非陌生,妖魔鬼怪、阎罗无常本来就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但这种迷术和恐惧演成这样全社会的歇斯底里却并不常见,特别是在清代的所谓盛世,既为盛世何以妖术横行?第一个版本的故事要回答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满清王朝在经历了康熙、雍正两朝的苦心经营和修养生息后,到了乾隆时代达到了其鼎盛阶段,经济繁荣,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但在作者看来这个盛世只不过是一个镀金时代。透过表面的繁荣去探究社会财富的分配以及资源、财富和人口的关系,就可以发现社会深层潜藏的危机以及这些危机在社会意识层面上的反映。在整个十八世纪,中国的人口翻了一番,达到三亿多。人口压力的增加意味着生存竞争的加剧。对于处在社会底层又在经济落后的边缘地区的人们来说这加剧的竞争可以随时夺去他们生存的机会和权利,将他们裹挟到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者大军中去。正是他们成了民间妖术恐惧所攻击的首当其冲的目标,也是官府清剿的主要对象。
第二个层面是各级官僚的故事。和愚不可及的小民百姓不同,官僚们是饱读诗书的知识阶级,他们不会那么轻易地相信叫魂妖术。再说官僚士大夫一般不会有小民百姓的那种朝不保夕的衣食之忧,他们对妖术谣言也不会有切身的恐惧和不安。不过各级官员大都有守土之责,他们即使不信妖术,也不可能不担心民间妖术恐惧对地方治安可能造成的后果。他们都力图息事宁人,安抚民间的恐慌,制止谣言的流传,打击无事生非、挑起事端的衙门胥吏和地方棍徒。虽然剪割发辫的所谓妖术似乎在挑战满清王朝的剃发制度,没有人小题大做,把这种妖术恐惧与叛乱谋反联系在一起,并将其当做紧急的非常事件奏报朝廷。
按照常规,地方官(首先是知县)有责任维持自己辖区的治安,并将所有超出杖责处罚的刑案报告省巡抚法庭,而死刑案则要由皇帝亲自审核。《清律》将多种妖术定为死罪,据此叫魂案似乎也应该移送省庭,并最终移送北京。但是一旦朝廷和皇帝卷入了地方妖案的清剿,地方官就把自己直接置于君权的反复无常的淫威之下。对地方官来说,要避免这样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息事宁人,把地方上的叫魂恐惧局限在自己辖区和职权范围内,对朝廷封锁有关的信息,这样地方官员也不会因为对此项“罪行”失察而受惩罚。各省官僚的这种默契,织成了一张官官相护的网络,共同对皇帝封锁消息。虽然乾隆皇帝暂时被自己的地方官员们蒙蔽,但他在各省有自己的眼线。通过这一独立于官僚体制的情报来源,他终于知道了春天在江南发生的那些“叫魂案”。一旦面临君主的震怒和迫在眉睫的惩罚,各省官僚间原先的那种默契立刻不攻自破。山东巡抚富尼汉抢先一步,在本省发动了对叫魂妖术的围捕,各省也随着跟进。很快地,山东就抓获了许多“妖党”、从妖党的“口供”中得知掀起这场叫魂恐惧的“妖首”就潜伏在江南。乾隆命令各省向山东看齐,并令江南各省缉拿妖首。在乾隆的巨大压力下,整个官僚体制终于被动员起来,一场对叫魂妖术的清剿迅速在全国展开。这场清剿持续了好几个月,在制造了无数冤案,戕害了许多无辜无助的性命之后,才因破绽百出而被迫叫停。
第三个层面是专制君主乾隆。虽然乾隆皇帝只是一个人,他代表的却是满清帝国的整个制度。不管他是否相信妖术本身,在他眼中,妖术的威胁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政治阴谋是确实存在的。他相信有人正在利用剪辫妖术来煽动(汉)人们对清帝国的仇恨,并阴谋挑起反满叛乱。所以,当他一得知地方上的叫魂恐惧,就立刻发动了对妖术的清剿。不仅如此,叫魂危机中官僚们的表现强化了他对官僚们、特别是对汉官僚们长期来抱有的猜忌。在他看来,正是官僚们的敷衍塞责、欺上瞒下、官官相护才使得“妖术”在帝国的江南腹心横行无阻,并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要清剿妖术,必须首先对这样一部官僚机器加以整肃。随着清剿的展开,妖术案的破绽越来越多,乾隆的军机大臣对押解来京的嫌犯反复地交叉审讯,终于发现整个叫魂案根本就是一场冤案,而且冤狱的程度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乾隆毕竟还不是昏君,他很快接受了军机大臣们的建议,下令停止清剿。不过乾隆不甘心认错,在下令叫停的谕旨中,他仍然坚持妖术阴谋的存在,只是由于各级官僚的玩忽职守,才导致妖首至今逍遥法外。所以各级官员仍应保持高度警惕。有了这样一个说辞,乾隆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各级官僚加以清算。绝大多数官僚都因玩忽职守而受降职、革职和流放的处罚,包括六名现任和前任江浙督抚。
本世纪的似曾相识
叫魂恐惧只是一场所谓盛世之下,底层劳动人民的恐慌和帝国高层管理者之间的博弈,从自扰扰人,造谣诬陷,屈打成招的表象之下,看到的旧官僚体制对皇权的制衡和维护,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甚至清代中期人口剧增之下贫民阶层大量增加,游民危机即将到来的前景„„映射出清帝国即将走上的悲催的道路。在讲完了三个层面的故事后,作者又进一步讨论了叫魂故事背后的历史意蕴,通过分析叫魂故事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他将传统的中国政治制度定义为“官僚君主制”,同时提出“政治罪”这样一个概念。
读《叫魂》后我们可以感觉到,在近代中国的前夜,整个社会充满了一股戾气,用作者的话说,叫魂恐惧向人们“凸显了一个特别令人不快的方面:即以怨怨相报为形式广泛弥漫的社会敌视。” 这是一个人口过度增长,人均资源比例恶化,并受社会道德不断堕落所困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怀疑自己可以通过辛勤工作来改善他们的境况。这种情况由于腐败而不负责任的司法制度而变得更令人无法容忍,没有一个平民百姓会指望从这个制度中得到公平的补偿。于是,人们会不择手段地抓住任何趋利避害的机会,并不惜牺牲他人,特别是弱者,来保护和增进自己的利益。妖术和妖术恐惧恰好触到了民间社会的这根神经。而官府发动的清剿则把作为一种潜在威胁的妖术恐惧变成了一种实在的生存斗争,把广泛弥漫社会的怨怨相报的相互敌视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相互攻击。“一旦官府对妖术的清剿正式发动,人们就有了很好的机会来清算宿怨或谋取私利。这是扔在大街上已经上了膛的武器,每个人,无论强梁或懦弱,都可取而用之。在这个权力对普通民众来说向来稀缺的社会里,以叫魂罪名来恶意中伤成为一种突然可得的权利。对任何受到横暴的族人或贪婪的债主逼迫的人来说,这一权力为他们提供了解脱。对任何害怕迫害的人,它提供了一块盾牌。对任何想捞取好处的人,它提供了奖赏。对妒嫉者,它是一种补偿;对恶棍,它是一种权力;对虐待狂,它是一种乐趣。”这段精彩的引文就是这场全社会的歇斯底里的真实写照。值得悲叹的是,这种丑恶的全社会歇斯底里在近现代中国还一再地重演,并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相信任何一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读到这里都会有似曾相似之慨。更为重要的是,造成这种全社会歇斯底里的社会历史根源似乎仍旧深植于中国社会的土壤,正因为如此,把此书介绍给国内的读者就不会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