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心得体会
[摘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中国革命和建设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文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进步,其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面,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了建制化过程,突出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传统和价值取向,强化了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态特征和理论教育功能,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马列主义著作蕴涵的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要求人们必须高度重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全面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指导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要求人们不能拘泥于马列主义的条条框框,不能搞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而是始终要坚持和发扬实践主义精神,在实践中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当代中国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伟大的理论及实践价值。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砸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并获得伟大的成功,其根本原因乃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探讨它的历史地位,全面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方面的地位,即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也就是它与“老祖宗”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地位,也就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在凝聚民族精神中的地位,也就是它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就第一个方面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就第二个方面而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命题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说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坚持;二是历史定位即“新阶段”,说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它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三是地域定位即“在中国”,这是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地域特点,说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而不是在其他国度,其立足点是近现代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回答的是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理论新形态都有自己的时代支撑点。“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时代的需要决定着理论的内容,也构成了理论系所体现的时代性。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的产生也必将有力地指导新的实践。从世界范围看,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冷战结束后,国际局的确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内看,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从发展过程的具体阶段来说,我们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从新世纪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有着与以往阶段不同的特殊性。国际国内的这些重大变化,以及党自身的发展和变化,使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新考验,也更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将马列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与实践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理论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反过来,理论对实践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中国革命和建设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自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从而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不仅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也取得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建国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南。它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的思想政治基础。社会主义中国的一系列根本的或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以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都是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下建立的。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它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正在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现当代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必须是能够为中华民族在当代世界上如何自立、自强和发展指明方向的科学的理论。历史已经证明并且将继续证明,能够担当这历史重任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和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也是激励和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化的,是时代精神和民族 精神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统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培育了几代中国人民,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重要精神支柱。
我们坚信, 在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 在与世界共同发展的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必将发挥出更加巨大的作用, 指引我们不断前进, 最终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英]柯林伍德: 《自然的观念》[M].吴国盛译,北
京: 华夏出版社,1999 年第2 版,第47 ~ 48 页 [2][英]柯林伍德: 《自然的观念》[M].北京: 华夏出版
社,1999 年第2 版,第47 ~ 48 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84 页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学习心得体会
在前几周的自然辩证法课堂上,老师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这使我对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有了以下的一点心得体会。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着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争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源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首先谈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代自然哲学家们以古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其主要内容就是认为自然界是由几个简单的自然元素所构成,比如说古代中国的“阴阳”“五行”以及古希腊的“原子论”。我们当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收获,例如可以使用相关的模型和数据来量化我们所学的知识,以及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处理关键的少数因素来解决整个问题。当然,由于古代科学技术水平较为低下,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也有不能彻底地坚持唯物主义、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以及不能科学地说明自然界等缺陷。
因此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就应运而生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近代自然哲学家们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其主要内容是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使用力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事物的,其要义就是将整体拆分为部分,再对部分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反馈到整体上。因此我们处理问题时就可以化复杂为简单,由大化小再由小合大。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有其局限,它是孤立、静止、片面地认识自然界的,因此其不断受到自然科学的冲击,最后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马克思、恩格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其主要内容是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科学合理的,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它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最终成为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源泉。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系统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系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人工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们都是科学的、合理的以及正确的,从而可以不断发展和前进,最终得到充实、完善、提高和创新。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并且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但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使我收获颇丰。一方面,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它能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处理我们在生活和科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三篇: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心得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心得体会
姓名:国晨 学院:精仪学院 班级:仪表1班
学号:2014202186
摘要:通过对李老师所教的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自然观作为世界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价值;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研究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并在完成哲学的革命变革的同时,创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问题特别是对自然观的思想,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和分析当今严峻的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据此提出切实的应对之策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对我们研究生分析和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马克思主义关于在自然界具有双重属性、双重地位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首先,人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再告诫人们要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和自然的最基本关系是对象性关系,揭示了人和自然关系的本质。其次,人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在这里,马克思将自然——人——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系统,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去把握自然环境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自然、人、社会割裂开来的弊端。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和人与人的矛盾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不能抛开社会关系来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人化自然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也就是说,自然界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参与之后,它才作为人的对象的存在物,而没有经过人类实践改变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我们所说的自然,是地球上经过人类改造过的现实的自然。当前理论界在环境与发展关系问题上的一些争论,有些就是对“自然”这一概念没有统一认识引起的。在争论的过程中,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回避“人化自然”概念,他们所说的自然,正是马克思所批评的那种“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的自然界。
3.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历来重视“自然生产力”,充分肯定了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因此,要推动社会进步,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能无视自然生产力。如果自然生产力受到破除,社会生产力最终也得不到发展。马克思曾指出:在农业中,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可能有这种情况:在农业中,社会生产的增长仅仅补偿甚至还补偿不了自然力的减少。从这里所讲的‘补偿’中,不难看出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关系。
4.马克思主义关于由“异化劳动”到异化消费的思想。异化劳动是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扭曲,人们进行着非自由自觉的活动,这是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于是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缓和异化劳动带来的社会矛盾,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物质需要的满足上,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因此人们在广告的影响下疯狂地追逐高消费,即异化消费,而不是出于自身真正的需要,把消费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幸福程度的标准,这样对自然的掠夺日益疯狂,不仅导致了生态危机,同时也造成了人格的扭曲。“在这一过程中,人控制自然并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实际上是通过利益分配进行人对人的控制和掠夺,因此,自然的异化.是人的异化的基础”。只有消灭“异化消费”才能消灭“异化劳动”,进而有效地制止生态危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全面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必须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高度发展的产物,人高于自然,但人却来自于自然并且只能在自然中生存和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这决定了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统一的。这种同一性首先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赖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由植物、动物、岩土、空气、阳光等构成的地球生物圈,是人类生活的家园、生存的场所。自然环境还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两大类的物资资料源泉,即一类是天然的生活资料,如:阳光、空气、水等;一类是天然的生产资料,如:煤、铁、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质资源。正如马克思 所说:“实际上,人的万能正是表现在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言——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还表现在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的依赖。马克思指出:“没有外部自然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自然界给人类的启示,人类正是通过对蝙蝠的研究发明了雷达,通过对苍蝇眼的研究发明了复眼系统,通过对鸟类飞行的研究发明了飞机。可以说今天人类文明所取得的很多成果都离不开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马克思的论述表明,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是借助于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而进行的,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形成也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在生产力大体相似、其它社会条件基本相近的前提下,自然资源的丰富与贫乏、地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产的效率,并最终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甚至影响人们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例如曾经的阿拉伯除了沙漠一无所有,正是发现了深埋在地下的石油,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
人与自然之间不仅是相互统一的,而且是相互作用、相互限制。自然的客观规律制约人的实践活动,而人则按照自身的需要,利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使自然朝着有利于人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需要、本性以及对自己的需要、本性的自我意识。即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目的进行 实践活动。人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来改造自然,体现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体现了人在活动中的自觉性和创造性。马克思说:“动物只能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他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然的外在尺度即作为人的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的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规律。人的内在尺度的形成过程就是以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目的、计划、方案等,也就是人将自身的需要与自然客观本性、客观规律结合起来的过程,是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相统一的过程。这表明,人一方面要按照自己的本性、需要,把自然改造为适合于人的需要的人化自然,使自然的发展服务于人类。另一方面,人又必须顺从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为所欲为。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出自然对人的限制,又表现出人对自然的超越,即人与自然之间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理性“存在物”,具有自我调节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在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按照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人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生产力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但不是最重要,更不是唯一的尺度。面对日益加剧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我们只能得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处于畸形和病态中的结论,要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异化关系,彻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必须摆脱生产力标准的束缚,把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最根本标准。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理论,将自然看成是“属人的自然”,将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的历史的现实基础,为确立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和新的社会评价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我们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化自然观”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
2.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创造一种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十分重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我国的资源从总量上来说是资源大国,人均却是资源小国。因此,必须实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把解决浪费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科学、合理、综合、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尚未开发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枯竭的稀缺资源。同时还必须研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逐步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制度,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自然资源。还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摆脱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依赖。作为高新技术的精密仪器产业,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大力发展精密仪器可以使我国的科技水平制造水平有极大提升。
3.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机制。按照马克思的自然观,要消除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首先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在当今社会,解决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异化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机制。一方面在国际上真正确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秩序,缩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在国家内部要努力消除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少数人过分追求“利益差”而造成的对自然的盲目行为。真正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公平机制,逐步解决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异化问题。
4.必须倡导和建构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观和消费观。以“虚假的需求”和“强迫性的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异化消费现象告诉我们:消费主义不是马克思为人类所设计的生活方式,我们有责任创建一种与消费主义有别的新的生活方式。其一,必须切实地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生产领域,引导人们不是首先在消费领域而是在生产领域获取满足。人类对自己的最大误解就在于只是在消费领域寻求满足。人类之所以能在生产领域获得真正的满足,关键在于:通过参加直接性的生产活动得以自我实现,使人们真正能创造性的生活。其二,必须全面地满足自己的需求,特别是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要。文化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日常活动,它能较好地满足我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满足这种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通过有形的物质消费过程对人的生理需求的补偿作用。其三,必须在物质消费领域打断“更多”与“更好”之间的联结,使“更好”与“更少”结合在一起。只要我们能生产出更多的耐用品以及更多不破坏环境的东西,或者更多地生产出那种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的东西,那么,消费的越少,但生活得却更好,这就是可能的。只要在消费领域能够实现“更好”与“更少”的结合,那么人类就可能进入“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的境界。实现 “更好”与“更少”的结合,实际上就是“由量的标准转向质的标准”。单纯量的增加并不能必然改善整个人类的命运,而只有注重质的标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获取幸福的问题。这是一场改变人的需求结构的革命,即要建立一种把消费的质、生活的质放在第一位的需求结构。
5.必须坚持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1992年的全球环境与发展会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理论根据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国于1994年颁布了世界第一个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思想,也是一种解决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路、新方法。“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对环境、资源、人口等严重威胁全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高度重视而达成的共识。其核心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子孙后代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性原则,应当包括的内容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参照,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为指导原则,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健全的主体性原则,不是把生产劳动视为掠夺环境,单存追求利润为目的的活动,而应探寻自然多方面的价值:以自然为参照,不断建立起人与自然最全面的联系,即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有消费关系,认识关系,还应有审美的乃至伦理的关系。健全的主体性原则,是把人本身的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可持续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时,总是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一致。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变化发展的,各种需要之间,不同代人的需要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然而,随着人类实践能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处理这类冲突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的发展也就会越来越自由和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为了解决当代与未来、经济与环境、事实与价值等一系列冲突而提出来的,它服从、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
总结
作为一名仪器仪表专业的研究生,在认真做好研究的同时,必须学好自然辩证法。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分析我们在实验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为我们在实验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这些问题可能看起来很小,甚至你不注意就会忽略它,但是如果不学会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问题可能会导致很大的错误,就像自然界中的蝴蝶效应一般,蝴蝶轻轻扇动一下 翅膀就会导致千里之外的一场风暴。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思维工具去分析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
参考文献
李树业.自然辩证法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学习心得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学习心得
上节课绪论学习的内容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而这节课我们要系统深入的学习一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它的概念,研究原因、特点以及在当代的发展等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当代最科学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核心和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在当今世界,随着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不断出现,如何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类生存在自然之中,很多方面都要依赖于自然的补给,一旦人和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偏差,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甚至改造自然。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智慧,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学习它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挥的指导作用也越来越大。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只有人和自然的关系和谐了,建设和谐社会才没有了后顾之忧。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马克思自然观在当代中国的科学实践建设。另外,生态文明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人类发展的方向。马克思自然观对于当代人类和中国发展的价值在于,首先它为构建科学的环境伦理学提供合法性和合理性证明,环境的重要性由此被更多人的关注并接受。其次,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生态智慧,生态危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旦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最后,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根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动摇,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后盾。
我们相信,我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美丽家园,从而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00后的我对于马克思当然不陌生但我对他的了解不太多,只是简单在初中的历史课上了解过他的事迹。直到上了大学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课程之后才对马克思主义 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自从第一天上马克思主义这个课程我就深深的被他吸引了。因为,这个课程里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用时下流行的语言、诙谐幽默的文字、轻松的笔触、独特的视角,透视了一位3D版的马克思,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全新的如朋友般的马克思,真实且充满色彩感。
马克思主义全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包含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所有人所敬仰和崇拜,尤其在我们国家,我们国家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才会有今天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他不仅对于国家社会层面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在我们如此,自从上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课程之后,作为一名大学新生的我学会了认清自我,我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被马克思主义所影响着。
在当今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可能会越来越多人会感受到迷茫不知所措,但是马克思主义却能引导我们做出一些正确的行为,可以在我们遇到困境的时候激发我们的斗志,激发我们思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正视这个社会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如意,让我们在那些我们以前没有遇见过的繁华吸引的事物面前保持自身的定力,不受他们的诱惑,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量变到质变,也都是一个道理,我们大学生都是从高中的时候的艰苦学习考上来的,都拥有着刻苦,不怕苦难的精神,但升上大学之后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对我们有很大吸引力的事物,我们有可能会对此深深着迷,而马克思主义恰好可以让我们保持高中那种朴素习惯,有利于今后正确消费和理财的观念,对于其长期生活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并且,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样要求大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和对于个人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其能够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学习完这个马克思主义课程之后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在被逐渐改变着。可能它没有很明显的直接作用,但它却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行为,我相信我们这个课程对我的好很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