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教师要做这些改变
“双减”政策之后,学生从沉重的课外负担中解放出来,但是作为教师,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从思想观念和行为上给教师提供了一些可行建议,一起来看!
基层教师虽然在教育系统处在“神经末梢”,却关乎教育大局,关乎“双减”工作落实效果。“双减”工作看似只是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其实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基层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和行为上有所改变。
首先,在思想上教师必须树立内涵发展的观念,通过教育科学和教学智慧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双减”工作的要求,减负必须同时提质。没有了“加时”“补课”的“法宝”,“题海”式的作业也不再可能了,几乎所有无限制占用学生时间和精力的做法都行不通了,还能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与经济发展一样,仅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总会走到尽头,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无法承受的困境,最终都要转向集约型发展,即要不断挖掘在现有投入、现有资源基础上最大化的发展可能。“双减”政策让这个阶段提前来临了,从此以后教师必须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教学,不断发现自己教学中可以改进的地方……集约型发展模式的根本保障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集约型的教学提质也需要依靠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这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源泉,再有,其他教师的智慧也可以启迪我们。总之,“双减”之后,教师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不断完善自己、改进自己的教学来提升教学质量。
其次,还要意识到“双减”的本质不是减,而是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减”的是学校、教师、家长、校外培训机构强加给孩子的不必要、重复的学业负担,减下这些负担是为了孩子更好发展:“双减”文件还提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生课余时间还要“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也就是说,“双减”之后要给孩子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但在愈演愈烈的学业竞争压力下,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自主权,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的孩子大有人在,更多孩子说不出自己的发展方向。鼓励个性发展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责任,个人体会,最重要的就是在评价上,要通过日常评价让孩子重新找到自我,并鼓励他们勇敢地朝一个更好的自我走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告别“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方式,多角度评价学生,包括正式的、系统化的评价和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口头评价,一定要坚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得以个性化成长。再有就是重成长轻成功、重过程轻结果式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树立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积极变化,及时给予孩子正面鼓励。注重过程化评价,结果当然也要看到,但当结果不好时,教师的评价也一定要回溯孩子的努力过程,这种评价正是鼓励他们做“更好自我”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