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1
核心提示: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讲述于课文有关的故事。之后出事南北两座城市图,教师描述情景。学生立即竖起两耳倾听,然后各抒己见,但是由于学生阅历浅,没有说出解决的办法,教师立即引入课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学生自由...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讲述于课文有关的故事。之后出事南北两座城市图,教师描述情景。学生立即竖起两耳倾听,然后各抒己见,但是由于学生阅历浅,没有说出解决的办法,教师立即引入课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学生自由读读课文然后汇报。教师引导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通过讨论,找出描写工人们不想砍掉橡树心情的句子并加以理解,学生知道橡树是有很强的的生命力和美结合在一起的,不能破坏。常言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今天的橡树和公路都要,并且很完美,这是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心愿。工人们既要把道路修好又要保留橡树。孩子们知道人和自然能和谐相处,保护一草一木,赞美工人们有一颗高尚的心等。不足之处,部分学生课文读得很差,句子理解有难度。
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2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的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基本完成教学内容,我为四年级的孩子选择了这篇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尽管评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保留自己的判断!老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机智。我想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
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学出现了几十秒的多余时间,又让学生提问,使教学又终点回到了中国;对板书的设计虽然比较有新意,但是当时考虑到时间,漏了“和谐画卷”这几个词,我想如果加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三年级语文下册《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3
《路旁的橡树》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以下是我教授此课后的几点感受:
一、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虽然自己很努力,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理解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
三年级语文下册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我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收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重点难点:
体会人们在保护橡树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第7课,知道了小村庄的人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木,结果毁灭了家园。这节课我们学习第8课。读题,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打开课文第8课,画出学习要求,指名读要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疑问学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不会读的还可以做上记号。1.检查生字读音
出示生词,指名读,个别读。
延伸
挺拔
哨兵
楔子
沥青
高尚
灌木林
马蹄形 2.检查多音字“铺”的读音
(二)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筑路工人是怎样对待橡树的?交流 出示课件
课文讲了()为了(),把路筑成()的故事。(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
(三)、抓住问题,深入理解,体会情感
1、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路弯成马蹄形的? 出示课件:齐读
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笔直笔直的,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板书:笔直
马蹄形
只在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弯成马蹄形?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板书
画橡树
2、这棵橡树是怎么样的?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
出示课件: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3、假如你是筑路工人看到这样一棵橡树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4、工程师和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快速读3、4、5、6、7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用“———”画出来。
5、出示第4自然段,指名读。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6、大家为什么都沉默不语,又为什么叹气?他们又是怎么想的?从中体会到什么? 板书:爱护树木。
7、这是作者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板书:神态。
8、还有其他描写说明他们爱护树木的吗?出示第7自然段。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9、这一段抓住人物的什么描写? 板书:动作。能找出表示动作词来吗?
从这些神态、动描写中我们感受到筑路工人真(爱护树木)(体会人物的心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小结:正是有了筑路人对橡树的爱,这棵橡树才可以保存下来。齐读: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10、假如同学们经过这段马路,看到这眼前的橡树,你会说些什么呢?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11、刚才不同的同学都表达了同样的感受,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来表达是“不约而同”,你们赞扬筑路工人的好品质就是文中的高尚品质。
坐车经过这里的人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都不约而同的赞叹道:齐读:“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板书:高尚的心。
(四)、总结:
1、对一棵树他们都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爱护,对生命的尊重,对一草一木的珍惜。
2、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收获。
(1)从环保方面谈。今后你打算怎样为环保出一份力。(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把事情写具体。
(五)、作业:
搜集人们爱护动物、爱护植物、爱护自然环境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实际行动参与环保,同时为本单元口语交际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