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方案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全面提升育人水平,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着对学生、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为进一步把《XX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意见》落到实处,科学把握减负增效工作的精神实质,特制定本方案。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遵循“校外治理、校内保障、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完善校内外协同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二)工作原则。
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保障学生休息权利,减轻家长负担。坚持依法依规、标本兼治,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落实部门职责,完善配套政策。坚持试点先行、稳步实施,扎实开展重点难点问题治理,积累制度成果。(三)工作目标。
用1年时间,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有效管控,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全面覆盖,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规范工作如期完成,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到2023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校外培训行为全面规范。二、“减负增效”的途径与措施
(一)规范课程设置。
严格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均衡安排每周课程和作息时间,开齐开足课程,保证学生每天在校的活动总量。(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优选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向40分钟要效益。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善于启发,学生才能主动思考、愉快的学习。在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生疑,促进知识迁移,保证知识向能力的快速转换。为了保证课堂的有序、高效运行,每位教师在课堂中必须精讲精练。尽可能多的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多读(理解)精练。教师的语言要简练,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不说,保证课堂教学的高容量性。
2.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探索和实践相应的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重视个性化体验和感悟,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重视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落实培优辅差工作,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减轻学生负担,不等于降低教学要求,既要重视对“尖子生”的培养,组织他们参加多种活动,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又要特别重视对部分“差生”的个别辅导,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迎头赶上。这样既减轻了大部分学生的负担,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三)加强特色教研工作
利用家长会、新闻、信息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宣讲科学发展观、素质教育观、全面发展观,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转变唯分数论人才的旧观念,用更加全面的质量观念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
1.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基本修养。大力弘扬优秀教师敬业爱生的崇高师德和成功的教学经验,让遵循教育规律、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2.精心备课,加强集体备课。采用集体备课与个人修改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在充分吃透新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实行集体备课,形成教案。各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和修改,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切实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3.精选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所学教材的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与增删,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使学生“满负荷”地学习,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四)精心设计练习
1.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内外练习,减少重复性作业、避免机械性作业。在“练”字上下功夫,练习贵在得法,重在教会学生练习的方法与技巧,使减负真正落到实处。
2.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层设计作业,提倡设计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3.严格控制作业量和作业时间。
(五)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减负”不是取消考试,而是要求改革考试的内容与方法,使考试不再变成“学生的敌人”,符合教学规律的检测是必须的、必要的。我校将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难度,少考多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六)其他途径和方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促进课外的知识积累。
2.加强家校联系,培养学生良好作业习惯,取得家长对减负增效工作的理解和配合,避免从家庭角度增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主动征求来自家长的意见,交流教育学生自觉学习的有效方法。
3.建立健全减负增效工作机制,定期检查教师对此项工作的执行情况。在检查中若发现有违反规定的,通过发整改通知书、与教师座谈等形式予以及时整改,并逐步建立学生课业负担听证制度,确保“减负”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