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农村,我的父辈是农民

2020-07-04 14:2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我的老家在农村,我的父辈是农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老家在农村,我的父辈是农民》。

我的老家在农村,我的父辈是农民

店头司法所

燕超

我的父亲出生在沂蒙山山区的小村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沂蒙山老区的人民朴实、坚韧不拔、敢于拼搏,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作为老区的一员,我的父亲自然也具有这些优秀的品格。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由于在山区,土地很少,而且细粮产量很低,地里多种植地瓜、玉米之类高产量的粗粮,生活的主食便是地瓜面的煎饼,偶尔吃顿白面馒头都让我和弟弟兴奋不已。为了改善生活,父亲在农闲时经常出入山里给我们捕些野味打打牙祭,这也是我们最欢乐的时光,打猎归来,我和弟弟就会围在父亲身边,看他为我们烹饪一顿美味。每当看到我和弟弟渴望的眼神,父亲总会流漏出无奈的微笑,然后就笑着说:“等你们上学了,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有好吃的啦!”。

时间过得很快,我和弟弟到了入学的年龄。父亲不仅要为一家人的生活奔波,还要想办法给我们交学费。父亲开始学着村里其他人,贩卖中药材。每天天未亮,父亲就要骑着自行车到十几公里之外的村镇集市上收购一些像金银花、山楂干之类的药材,一辆自行车驮着几百斤的货物,奔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正是对家庭的责任,支撑着父亲走过这段艰难的路。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村里的村民也都改变了种植模式。粮食作物不能满足经济生活的需要,父亲便开始种植金银花。金银花的花期在农历的四月份,也是天气刚开始热的时候。盛开期一般在一周左右,收获的多少就看这一周能采摘多少花蕊。学校为支持生产,会在这段时间放假,每年的这几天都是我最不愿意度过的时间。金银花需要在花朵开放前采摘,花开后价格会很低,为了能够采到质量好点金银花,每天天未亮我们就要起床,带着一整天的食物和水到花圃中干活。天气越是晴朗炎热,金银花就生长的越快,自然产量就越高。阴雨天尤其是下起大雨便是我们期盼的事情。夜晚降临,我们才能疲惫不堪地回家休息,而在我们休息时,父亲还要忙着晾晒一天的收获。大人们一天能采摘二三十斤,我们也就只能采摘三、四斤(由于年龄小,经常偷懒玩耍)。几十斤的金银花要晾晒好才能储存、售卖,晾晒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晾晒不好会导致金银花干货的成色变差,销售价格也会受影响。虽然采摘很累,但通过种植金银花提高了家庭收入,生活也开始变得宽裕起来。

时光的车轮总是不停歇地飞转,村民不断尝试着改善土地种植结构。父亲也尝试着种植丹参、大蒜、苗木,毕竟土地少,收入也没有太大的改观。随着我和弟弟考入高中,家庭负担变得更加沉重,父亲把土地流转给别人,进入城里谋生。

因为没有手艺,父亲进入工厂从事板材加工之类的体力活,每天都要不断地抬板材,运板材,每个月大概有一千元左右的收入。收入不多,只能勉强维持家庭开支。在工厂工作中,父亲听别人说在大城市里卖煎饼收入不错,于是放弃工厂里的工作到武汉寻找卖煎饼的摊位。

摊煎饼是我们老区人民必会的生活手段,每家每户都以煎饼为主食,但在南方都是难得一见。刚开始,市民还不能接受这一种食物,但随着推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食物。一个煎饼摊每年都可以赚得几万元的收入,附近几个村的村民也纷纷离开大山,走进城市从事这项工作,正是走出大山,村民的收入得到大大地提升,有的村民依靠煎饼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甚至成立了自己的餐饮企业。

生活富裕的村民开始改善村里的环境,修建宽敞明亮的楼房,规划建设村内的道路,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穷山村成了美丽的山村。

我来自农村,父辈是农民,正是父辈百折不挠的拼搏,换来了现在美好的生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不断奋斗的目标,作为农民的儿子,我要继承好父辈的高尚品格,勇于奋斗,为更加美好的未来做出新的贡献。

我眼中的农村发展

规划编研中心

张锐

我出生在枣庄市薛城区的一个小山村,那个小山村三面环山,一条季节性河流从村庄中间穿过,那条小河承载了我儿时的大多数记忆。

慢慢的我长大了,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涯。村庄很小,小到小学都只有4年级,想读5年级就要骑自行车近40分钟去隔壁村子里去读,这两个村庄之间高差极大,去上学的时候一路下坡,车子飞快,整个人感觉都要飞起来了,然而到了放学回家的时候,望着那陡峭的公路,总是让人充满绝望——骑不动,自行车只能推着上坡。

读完5年级到了读初中的时候更加令人绝望,因为我需要骑车一个多小时到镇上去读——镇上只有这一所中学。逐渐的我读了了高中,读了大学,一步一步的离开了这个生我养我的小村落。

高中之后父母到城里做点小生意,我也就很少回村里了,也不怎么关注村里的变化。

自2015年8月研究生毕业进入到临沭县规划局从事规划设计工作,开始做了一些小城镇规划及美丽乡村规划,开始重新审视农村,思考农村。

在我忽视农村的这10来年,农村的变化是巨大的。得益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农村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比10年前实在是好太多了,顿顿肉也不无可能。除了衣食之外,老百姓的出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0多年前的出行基本都是摩托,三轮之类的车辆,现在小汽车在农村已经极为普及了,现在农村人买辆小汽车就想10多年前农村人买辆摩托车一样简单。

农村在发展,农业也在发展。农业的变革不像农村是生活那样显著,现在的农业还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那样成规模,机械化,现代化的模样,但比之以前精细了许多,各种采摘园、高效农业、新型农业大棚、新型农村合作社等突然间拔地而起,提供了大量精致的农产品。

这10年里,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完全符合诺瑟姆曲线,城镇化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农村似乎被掩盖了,我们似乎听不到农村的声音。农村怎样了,农村怎么发展的,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农村的人口结构怎样了,似乎这一切的一切都被城市的光芒给遮掩掉了。

农村也在发展,但是,城镇化给农村带来的问题同样更多。

人口结构“空心化”。每年1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这些增长的城镇人口来自哪里?毫无疑问,来自农村,并且是农村的优质人群,这些人年轻,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水平,勤劳能干,并且渴望在城里立足生活。这些年轻人的到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以及大量的优质劳动人员,可是农村呢,大量的农村出现人口结构“空心化”的现象——大量的年轻人走了,去城市了,留下了老弱病残。这种农村在西部尤为显著。农村一旦失去了中青年的骨干力量,就失去了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只剩下逐渐衰败这一结局。

人口负增长。人口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关键,所以现在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抢人大战。人口的增长一般都伴随经济的增长,各个城市也都对人口的增长喜闻乐见,人口不会凭空而来,他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农村。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开放二胎,但是大量农村的人口依然保持负增长,并不是出生率降低了,而是迁移去城市了。现在的农村中空闲着大量的废弃老宅,可见一斑。

农村的经济结构单一。农村靠农业,数十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农村的经济发展很多时候有赖于上级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资金输血。由于土地政策以及规划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农村难以有上规模的工业,其他高新科技企业更无从谈起,逼迫着农村只能在农业产业上做文章。农业搞精细加工就需要建工业,但是一旦有这个需要时,工业厂区会优先入园(工业园)。

农村的社会问题突出。在城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婚姻挤压现象,大城市会挤压小城市,小城市会挤压农村,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农村会出现很多适婚男青年找不到老婆,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农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我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农村的发展关乎6亿百姓的福祉,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希望能有好的政策、策略来发展农村,振兴乡村。

我的老家在农村

扶贫办

李焕晓

我的老家在农村,我生于农村,长在农村。自从离家上学到参加工作,已经离开农村10几年了,在我的记忆深处,和现在村里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记忆中的我们那个村里,人口不是很多,虽然靠近县级公路但是一眼看去还是很破旧,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路上没有路灯,晚上基本靠摸黑,记得上小学有时候晚上还经常停电,家里就点上煤油灯。村里也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就盼着什么时候来村里放个电影,大家聚在一起看个露天电影。农忙的时候大人们整天都在地里劳作,日出晚归。村里没有超市,也就仅有一家小商店,基本也就经营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

现在我的老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靠近县级公路,现在公路两旁全部是多层的沿街楼,有饭店、大型超市、加油站等等。村里的路也变成了水泥路,不再有泥沙,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村里也兴建了文化广场,娱乐设施多样,极大的丰富了文化娱乐生活。现在村里也有了先进的农具,很快的就能干完农活,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现在走在村里和老人交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党的政策就是好啊”,从村民朴实的一句话两句话中,我能够深刻的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在迈向光明的前景。

短短十几年的变化,就让农村旧貌变新貌。我们的国家,特别是在十八大、十九大后对于农村的发展制定、实施了很多实际的、可行的惠民政策。

精准扶贫政策。按照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整体布局,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加快实施“四联八建”贫困村全域提升,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融合,做好扶贫特惠保、“三无”失能护理、雨露计划等;规范做好孝善养老基金,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确保在大多数人已经富起来的时候,要实现全面人都富起来的目标,让广大生活在基层的贫困人口感受到国家的温暖。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国家的大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有时候觉着这些事情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我们要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把自己的工作抓好抓落实,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土地承包政策。十九大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延长农村土地承包30年,当在这条消息发布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农民都欢欣鼓舞。这是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农村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又一次变革,将继续深远影响广大农村,起到了提振整个新农村建设的氛围。农民就是靠土地而生存,延长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国家也鼓励农民多种形式经营土地。产权在农民手中,农民可以租也可以种,实现土地的多元化利用,让农民能够从土地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让农民富起来,新农村的建设也就自然而然的成功。

民生政策。人都有生老病死,国家在这短短的四个字的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生,对于农村育龄妇女可以享受免费的体检和检查,最大程度的保障了生育的安全性,也积极引导广大的农民能认识到重要性。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虽然待遇根据各地的水平不一样,工资有高低,但经常听村里老人说到“每个月虽然钱不多,但是不用问子女要钱,够吃够喝了”,看起来并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更大的是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怀。病,居民医疗的实施,十九大机构改革专门成立的医保局,都是为了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帮助农民减轻负担,能够有更大的精力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去。死,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根据实施的农村养老保险,没人都提供丧葬费,民政部门全部减免火化费,国家在给农民减负的路上越走越细,让更多的农民奔向好日子好生活。

现在的农村建设,已经完全开始了城市化建设一般,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我们做为青年干部,更应发挥自己的先锋作用,时时刻刻担负起振兴社会的重任。

时代中蜕变——我的农村我的家

县委老干部局

吴萌清

我的家乡在沭河东岸,沿着河流走向由北向南自然地铺开。听老一辈人说当年抗击元朝时有军队在此安营扎寨,故名寨里。村子不算大,感恩于沭河的滋养绵延了几百年。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村庄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而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的春风迎面扑来,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大地,村容村貌就此焕然一新: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家门,一辆辆轿车开入寻常百姓家……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真正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在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喜悦之中,蜕变的阵痛也在这片土地上上演。

还记得小时候,老家门前有块宽阔的空地,紧挨着是一条小渠和一片小树林。因为地处村头,又位于两村交界处,一条马路直通南北,过往的行人络绎不绝,门前的空地自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夏天的夜晚,人们拿着小马扎,三五成群,微风拂过小树林,伴着摇曳的蒲扇,带来阵阵清凉。孩子们围在大人旁边嬉戏打闹,累了就躺在凉席上数着天上的星星,任由甜甜地进入梦乡。当时,老家有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经常搬到门前的空地上,草席子一铺,就足以吸引一大帮子父老乡亲围观,据说有时每人还要收1分钱当做电费。后来,彩色电视机和风扇逐渐普及,门前的空地也慢慢地被人遗忘,偶尔还会有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在这里乘夜纳凉。门前的马路依旧熙熙攘攘,只不过不再有流连驻足,只有行色匆匆的人们。小渠旁边的小树林也变成了大树林,无形遮挡了过往车辆的视线,自然也就逃不过被砍伐的命运。再后来,伴随着村村通和户户通,散落在道路两边的树木也相继被砍光,道路变得更加宽敞平整了,村民们也终于摆脱了雨天一裤腿泥的尴尬境况。如今我仍住在老家,夏天的夜晚,更多的是躲在屋里吹空调,因为没了树木的遮挡,晒了一天的水泥地面真的蒸得人喘不过起来。有时,心里有些莫名的伤感,也许正是为了那消失的小树林和那消失的夏夜吧。

自然环境在变化,社会环境、乡土风情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曾几何时,村里一盏路灯下就能聚起一群人,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凑在一起聊聊东家长,西家短,欢声笑语中卸去了一身的疲乏。而今,彻夜长明的路灯下见不到一个人的踪影,只有偶尔疾驰而过的汽车,没了土地的人们下班后也习惯于瘫坐在沙发上,拿着遥控器一个台接一个台地换着,或捧着手机刷着朋友圈,隔着屏幕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越来越少的直接交往,导致在年青一代,农村社会关系的粘合剂—人情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淡薄。加之物欲的泛滥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老一辈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也逐渐被销蚀。在这样大环境下,整个乡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也自然就越来越缺失。且伴随着农村精英们不断流向大城市,老一辈乡贤们也已力不从心,原先乡村治理依靠的权威逐步走向没落。在近些年来的村两委的选举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来你我都是乡里乡亲,可是为了所谓的“上台”,各方使出浑身解数,你方唱罢我登场,斗得不亦乐乎。即使一方勉强上台,另一方也会千方百计地去拆台,这种情况下,村居发展从何而谈?村民自治的优势也在无谓的斗争中逐渐被消解。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就农村而言,我想大概是在用道德和法理重塑乡规民约吧。

忽然想起著名诗人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啊,谁人不爱自己的家乡,谁人不爱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山重水复,挡不住回家的脚步;双鬓斑白,改变不了浓浓的乡音。无论身在何方,家乡永远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时代在发展,乡村在蜕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仁人志士的关心支持下,在村民们的努力奋斗下,新农村将破茧成蝶,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愿那时你我能真正守得住富裕,守得住乡愁。

我的老家在农村,我的父辈是农民

从父亲角度记村庄发展

尹晓平

沿着临沭327国道和塘湾路交汇的地方向北2里地有道“幸福门”,里面流淌着一条小河,河水清清,鱼游鸟鸣,绿竹摇曳,白墙彩画,孩童嬉戏,老人谈笑,嫣然一副新时代农村人幸福画卷。这是我的老家,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前利城村。

我们家姐弟两人,相差3岁。虽在农村,父亲母亲也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对我和弟弟一视同仁,要求严厉。父亲高中学历,母亲初中毕业。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坚持靠自己辛勤劳动供一双儿女上学读书,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改变命运。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爸爸在一边辅导我写作业,见我字写的小,说“写字要下抵格,上留这么些”说着写个示范给我。小小年纪不知道哪来的叛逆,把后面的字写得满满当当,缝隙不留。爸爸气的把作业撕掉,命我重新写。这样满肚气按父亲的要求写完当作业。就这样一点一滴指导我们姐弟俩学习。我和弟也不负爸妈期望,一个本科毕业,一个在读博士。

小时候父母除了种地,还做着当时村里大多数人家做的小生意---加工地瓜粉。在自家院里挖10米长、6米宽、深半米的水池,水池里铺上防水油布。池边有个小时候看起来很大的机器,就是这个机器把地瓜和着水碾成乳白色的浆流到水池里,经过半天的沉淀,水池分为上下两层颜色分明的淡黄色废水和雪白色地瓜粉。这时把废水排放掉,剩下厚浆状的地瓜粉,最后把这地瓜粉拉到自家田地里铺上油纸晒干,期间几经翻晒。为了保证地瓜粉安全,家里的男劳力在地头用玉米杆搭成临时窝棚,带上一床旧被,整夜看守。两三天晴晒,厚浆状地瓜粉被晒成我们常见的粉末状薯粉。这是做粉条的上等原材料。薯粉收成一袋一袋等待收购商上门收购。然后点一大把“毛爷爷”给妈妈。这是我们一家人最开心的时刻。

那时的父辈没有环保观念,村西的河流和地下水逐渐被污染,一种腥臭味充斥着附近几个村庄。上级环保部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要求若继续生产地瓜粉必须先上净化设备,达标后才可排放。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没有几个能承担起净化设备的费用。纷纷变卖掉生产材料,另谋生计。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搞养殖,有的出去学经验办起粉条厂。父亲重操旧业,干着流汗以斤计的砖窑工。后来父亲跟我和弟说,你们爸拿的砖能盖好几栋大楼。佩服父亲任劳任怨的精神。

后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我们村是新华社山东分社诞生地。我所就读的小学校被改建成新华社山东分社纪念馆。大队要求社员按意愿出资建设纪念馆。像父亲一样的社员们纷纷响应大队要求,出资出力。在政府支持帮助下,建成红色教育基地。纪念馆建在小河边,穿过一片竹林便是。新华社山东分社是新华社国内第一个省级分社,当时,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李竹如同志兼任分社社长。1945年8月14日,新华社山东分社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成立。诞生地,现建有四个院落,有杨姓看守人一家住在四号院,其它院落陈列有一些图片和一些分社设备等物品。平时对外免费开放。

利城做地瓜粉及粉条的优秀传统深深影响着父辈这代人,一些有识之士看准市场,跑资金,拉技术,建起一家家符合现代环保要求的粉条厂,做强做大自己的同时,带动村里剩余劳动力走上致富路。

村容容貌也随之变得干净整洁、清爽靓丽。村里主干道铺上水泥路,道路两旁绿化带纸屑不沾,白墙上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里小广场上健身设施齐全,绿堤杨柳醉春烟。2019年4月6日-4月7日,首届粉条文化节在前利城顺利举办,这两天人满为患,村民脸上也洋溢着自豪与幸福。

父辈朴实,父辈勤劳,父辈乐观,父辈向上,父辈感恩。父辈已经将大半辈子的光阴献给了儿女,献给了村庄。我是农民的子女,要传承好父辈优良品质,接稳父辈建设美好家园的接力棒,在新时代,找准目标,奋力奔跑,为建设美丽家园做贡献。

我的老家在农村

我的父辈是农民

马利平

我的老家在农村。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童年的回忆里有高高的草垛,满天的繁星,遍地的庄稼,吃草的牛羊…小的时候,村子里的人们喜欢在夏天带着凉席在门口的大街上乘凉。大人们都拿着一把蒲扇,用来扇风,也用来驱赶蚊蝇。小孩们则在一起玩耍,躲猫猫,翻绳子,唱儿歌。玩累了,就回到自家的席上躺下看星星,直到现在我还常常回忆起那时满天的星光,真的是很美很亮。家里养过牛羊猪各种动物,夏日的午后,我都会跟着妈妈一起去山上割草。妈妈割草,我在旁边捉蚂蚱,采野花,或者到小溪边捉小螃蟹。妈妈有时会去地里拔两颗花生,扒几个地瓜,掰几头玉米,这些对于小小小的我来说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零食。捉知了猴也是小时候最爱的活动之一,每每放学,呼朋唤友,带上铁锹木棍手电筒等工具直奔村后小树林而去,妈妈喊吃饭也不愿回家,非得要和朋友们一决高下,看谁是捉知了猴高手。

农村生活给我的小时候留下了很多珍贵快乐的回忆,也正是因为在农村生活才让我认识了各种农作物,各种家畜,知道什么时节种什么收获什么,不至于像一个从小长在大城市的大学同学那样认为满地的麦苗都是韭菜而闹出笑话。我很骄傲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也骄傲我有一个做农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生长在一个贫农家庭。我的爷爷奶奶一共生了十个孩子,活下来的只有八个。我的父亲是爷爷奶奶最小的孩子,爷爷奶奶的长女,我的大姑姑家的大表姐比我爸爸还要大上一些。爸爸经常跟我讲他小时候的故事,我的大爷们姑姑们也经常讲这些故事,说他们小的时候山上有土匪,他们家三年被烧过两次,连墙上的灯笼橛子都被烧没了。因为这个,爸爸小的时候家里是很穷很穷的,经常吃不饱饭。可能因为有这样的记忆,爸爸是从来都不让我和弟弟浪费粮食的。

爸爸的爱好是种地和养家畜。爸爸在每块地的周围所有可能的地方都开了荒种上了粮食。爸爸说,有种就有收,老天是不会让勤劳的人吃不上饭的。后来,爸爸出去打工,也不专职在家里种地了,但是家里的地也是从来没有荒过,每到农忙他都会抽空回家种地。爸爸有一个理想,就是等他退休不能再开大车的时候,他就回家建一个小院,里面养上一群鸡,几只小羊,几头牛,几头猪,再在院子里种上一些菜。这样的话我和弟弟就可以吃上家里自己种的菜,自己家的土鸡蛋以及鸡肉,甚至是自家产的猪肉了。曾经,听到爸爸这么说我还嗤之以鼻,说有这个功夫直接买不是更方便。现在,各种食品安全问题频频爆出,我才体会到爸爸对我们深深地爱。现在我也结婚成家了,爸爸妈妈经常会来我家看他最疼爱的外孙们,每次来也都会带上自家菜园子里新摘的蔬菜,有时带的多了,我也会把这些菜分给邻居们,我都很骄傲的跟领居们说这是我爸爸自己种的,放心吃。

爸爸是农民,但是爸爸希望他的儿女们能鱼跃龙门,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爸爸很重视对我们姐弟俩的教育。我小的时候贪玩,和小伙伴们逃课上山摘野果,周末到学校花园里摘花,成绩也是在中下游游荡。爸爸认为这是交了坏朋友,为了把我们分开,强行让我在四年级的时候蹲了一级。现在提起这事的时候,爸爸仍然是骄傲的说这是英明之举,如果不是他果断让我蹲一级,我可能就和当年的小伙伴一样上完初中就辍学了。爸爸很疼爱我,从小到大从来都没动过我一个手指头,唯一的一次让他抬起手来想打我的时候是我上高一的时候。高一的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五名,爸爸开家长会的时候看到我的照片贴在班级光荣榜里很是开心。然而期末考的时候我跌倒了班级三十多名,爸爸再来开家长会的时候我的照片已被撤下。爸爸一路忍着怒气回到家里,看到了一脸无辜的我,顿时火冒三丈,脱下鞋底就要往我屁股上招呼,最后还是忍住了。虽然逃过了一劫,但是以后也更加努力地学习,再也不想让爸爸伤心了。后来我考上大学,又考上公务员,弟弟也考上了大学,爸爸也终于扬眉吐气起来。

爸爸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是爸爸对儿女们的爱比大地还要深沉。爸爸总想给我们最好的,为我们考虑的也是事无巨细。当每天我开着车上下班的时候,我无数次的想感谢我爸爸坚持让我学车的英明举措,而爸爸让我学车的初衷则是希望我可以在想去哪的时候可以自己开车去,不用去求任何人。爸爸不能算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人,但是却为女儿的未来想到了那么远。我很感激我的爸爸,我爱我的爸爸,我为我的农民爸爸感到自豪。

改革开放迎巨变,乡村振兴再出发

李双双

41年前,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风云激荡四十余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的父辈都在农村生活,在他们身上深刻的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和农民各方面带来的巨大的变化和影响,同时也看到了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光明前景和未来。

通过父辈的描述,我得知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很低,普遍抱着吃大锅饭的思想,劳动效率低下,人们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家每户都能分到自己的田地,自己多干活就能多收获粮食,不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子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生产热情空前高涨。从此吃饱饭不再是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的家乡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我的父辈描述,之前他们住的都是土房子,居住条件差,那时候也没有水泥路,一到雨雪天气,村里的路就会变得泥泞不堪,非常难走,那时候吃的水都是井水,饮用水质量很差,村民普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很多人觉得孩子读书受教育是一种浪费时间金钱的做法,早早就让孩子辍学务工。反观现在,村容村貌一天比一天整洁有序,村里的土房子都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坚固的砖瓦房,还有很多二层小楼。前几年村里实施社区工程,为有意愿进行拆迁上楼的村民建造了楼房,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得益于我们国家实施的村村通工程,现在每个村子,每家每户门前都进行了路面硬化,以前的臭水沟和泥路不见了,交通出行更加的便利。现在政府实施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工程,每家每户不仅通上了方便卫生的自来水,更在每个村里都安装了净水机,可以为村民提供24小时的安全饮用水。在父辈的口中,他们感觉到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村里的小汽车越来越多了,村里的人越来越洋气了,村里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很多在外求学上班的孩子都不认识了。这些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外在的变化,都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农村的缩影。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弥合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解决城乡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明确指出未来中国乡村的振兴出路,就是要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及组织等全方面的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深切感受到农村发展正按照党中央绘制的美丽蓝图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以前家乡基层组织党的建设比较缺失,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不够明显,村里的党员组织生活少,对党的先进理论政策掌握的不够及时和全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企业、农村、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等各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现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越来越规范有序,定期学习多了,对我们党的方针路线也更加了解,思想也更加统一。农村党员干部都在积极为家乡发展出点子,找出路,真正做到了带头建设美丽乡村,为党和政府的决策真正落地生根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伴随着乡村不断的向前发展,人们对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放眼现在的乡村,道路两旁种满了绿色植被,垃圾桶有序地摆放在两侧,街面上越来越干净,整洁绿色是现在家乡给人的第一印象。与此同时,乡村文化事业也在蓬勃发展,乡镇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蓬勃发展,每个村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和乡村大舞台,经常有业余文艺队伍来进行表演。村里的活动广场上也安装了很多健身器材,使得居民在进行文化活动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现在街道也会结合一些重要时间节点组织赛歌会、广场舞大赛、家庭才艺展示、书画展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高。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做出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英明决定,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把我们的家乡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乡村。

农村发展之我见

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吴迪

我的老家在农村,我的父辈是农民,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肆意欢笑、无拘无束的童年是在乡间河畔度过的,后来上学读书,参加工作,成为了乡亲们口中有出息的孩子,然而回家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作为农村的孩子,我曾经强烈的希望自己能摆脱贫穷,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农村,而现在看着两鬓斑白的父辈,我又时常想起老家的人和事,思索起农村的变迁。农村,哺育了我,给我快乐,催我进取,也教会我淳朴和正直,然而,在我看来,农村的变迁之路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取消农业税,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土地确权颁证和“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农村管理体制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仍存在一些传统保守理念制约着农村发展,拖慢农村改革的进程。

在处事观念上轻制度,重关系,遇到必须找政府组织办事的时候,总是习惯找熟人关系“打招呼”。哪怕是按照政策和法律,政府部门必须按程序办理的事情,很多农村群众依然要找个“有面子”的关系户或者亲戚出面帮忙,不相信制度和规定。这些行为的深层原因一是农村群众对“一熟三分巧”的传统观念太过迷信;二是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服务流程缺乏了解;三是个别职能部门在服务群众工作过程中存在态度蛮横,吃拿卡要的行为,让群众误解。

在解决问题的观念上重信访,轻法律,遇到问题矛盾的时候,不寻求村级组织调解,不相信司法协调,不习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习惯信访,而且是越级信访,认为只有闹大了才能解决问题。产生这一观念的深层原因一是农村基层村级组织调解和基层司法调解作用有待加强;二是法院解决问题时间长、程序复杂,很多群众不知道依靠法律解决的途径;三是个别干部办事拖沓,不作为,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在环保观念上重庭院之内,轻大局环境。在农村有些地方,进村的路旁、池塘边随处可见垃圾,猪圈厕所乱建乱搭,到处脏兮兮、臭烘烘。但各家个户的庭院内,绝大多数却是干净整洁的。很多群众将家庭垃圾随手丢弃在庭院之外,将污水随意泼向道路,只注意庭院之内的环保,不注重公共卫生。这种现象一是小农意识的表现;二是缺乏有效监管;三是没有建立集中的垃圾堆放及销毁场所,垃圾缺乏处置途径。

这些传统保守的思想,有从古至今的封建观念的影响,也是农村经济、文化观念落后造成的。思想是最难转变的,任何事情只要转变了思想观念,树立了信仰就不惧困难挑战。农村发展的前提就是深入、深刻转变农民的错误思想,改变错误观念。弘扬优良传统美德,破除束缚发展的传统思想,弘扬新风气,树立新风尚。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教育活动,传播先进观念,转变群众思维,倡导文明礼仪,提高群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完善农村的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学法、普法的力度,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和法治思维也是转变农村传统保守思想的重要措施,新型农民应该信法、学法、用法、守法。各级政府机构也应转变工作作风,担当务实,高效便民,重塑政府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观念决定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新时代,农村应该有新气象,美丽乡村建设一个农民都不能掉队。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美丽乡村要注重转变农村的传统保守观念,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助推农业全面转型、农村繁荣进步、农民富裕发展。

下载我的老家在农村,我的父辈是农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老家在农村,我的父辈是农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与父辈读书笔记

    《我与父辈》,阎连科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说:“在我所有作品中,这是一颗钻石”。我还没有看过他的《日光流年》《受活》《最后一名知青》等,但我肯定,《我与父辈》已是我心......

    我与父辈读书笔记

    《我与父辈》,阎连科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说:“在我所有作品中,这是一颗钻石”。我还没有看过他的《日光流年》《受活》《最后一名知青》等,但我肯定,《我与父辈》已是我心......

    我的父辈范文

    "我的父辈·英烈篇"——赵博生 2011-06-03 14:51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赵振霞新民网编辑:王玲 赵博生 26路军驻宁都时总指挥部旧址 赵振霞(中)与董振堂之子董用威(右)和夫人,在......

    《我是农民》读后感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能够使生命 敫 羁痰哪诓悖 剐牧榉懦鲛绒壬癫伞4佣 谷说钠 屎头缍认韵殖隼础?br>哈哈,多读了几年书,放的屁也成香的啦!--俺没文化,只能这样理解了,真......

    《我的父辈在长征中》读后感

    《我的父辈在长征中》读后感 《我的父辈在长征中》由老红军之子王太和策划、收集资料、组稿,历经一年的时间完成。全书围绕红军长征指战员参与的战斗、战役形成长征故事,以独......

    我老家的春节

    我家的春节 我的老家在全国盛名的苹果之乡----栖霞。俗语说 烟台苹果莱阳梨而烟台的苹果的发源地就在我的老家 栖霞 在我的记忆里, 我老家的春节特别热闹。每年农历小年之前......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1 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期待《我和我的父辈》了,期待度甚至超过了《长津湖》。应佳琪的邀约,终于看了期待己久的《我和我的父辈》。这部电......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1 这个国庆,我和父母观看了《我和我的父辈》。这部电影由发生在祖国不同年代、不同地点的四个故事构成。作为一部还没上映就备受瞩目的影片,无论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