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中心城市2021年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材料五篇范文

时间:2021-05-14 15:4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国家中心城市2021年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国家中心城市2021年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材料》。

第一篇:在国家中心城市2021年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材料

在国家中心城市2021年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材料

同志们:

今天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转变工作方式,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振发展信心,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夯实产业支撑。我重点讲五个方面问题。

一、深刻认识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始终保持产业立城兴城的战略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大势、统筹大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实践性开拓性的新思想新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贯穿着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重大判断,指出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形成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必须破除“唯GDP论英雄”,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贯穿着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方法论,强调“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贯穿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强调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必须从生产端入手,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贯穿着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鲜明主题,强调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不全面的,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即使暂时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会持久,我们要的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的发展;贯穿着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两手论”,强调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贯穿着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贯穿着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全球视野,强调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成功,我国对外开放既包括打开大门吸引外资,也包括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投资,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支持企业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战略格局宏大,实践特色鲜明,具有极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践行、坚定贯彻。社会各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与党的理念、国家意志高度契合、相向而行、顺势而为,才能保持发展的正确方向,事半而功倍。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长周期的深度调整阶段,总体企稳回升与发展变化加快成为主要特征。要深刻认识全球化的新特点,深入研究一些国家地区兴衰成败的根源,深入思考一些城市后发崛起的路径和规律,再定义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互动关系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敏锐把握产业环境和科技创新趋势对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产业宏观层次看,以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双重效应”为特征的“集群化”发展趋势更加显现,越来越多企业和法人机构高密度聚集、专业化分工,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集群;以跨界渗透和相互交叉为特征的“融合化”发展深入推进,产业界限趋于模糊,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整合延伸和链式效应为特征的“垂直化”发展加快演进,产业链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物流、终端零售等环节全面拓展,深刻重构创新链和价值链;以共生共享共赢为特征的“生态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产业竞争的核心从主要是要素之争转变为涵盖公共配套、人才科技、政务服务各领域的生态之争。从技术微观层面看,高强度的科技创新时代已经来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网络化的科技创新格局加快构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全链条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更加紧密;大众化的创新创业局面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创客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精准把握新趋势,加强产业政策创新和经济组织方式改革,牢牢把握战略上的主导权和工作中的主动权。

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表明,一座城市能否站上世界城市体系“塔尖”,既取决于国家战略意志,又取决于综合竞争能力。纵观全球,发达城市都因拥有强大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实力而进入世界城市的行列。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支撑,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先进生产要素和优秀人才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产业一旦形成规模,将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外部资源要素加快集聚,促进内部新生主体快速衍生和成长。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之间是一个互动调整、新旧更替、动态提升的耦合过程,有利于促进城市的生产、消费、就业、服务等功能提升。面对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步入新阶段的大背景,x要赢得未来发展,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积蓄冲刺世界城市的能量,必须依赖产业实力的不断壮大。建国以来,x产业规模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实力由弱到强,发展的“势”与“场”不断增强,完成了由省会城市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的三级跳。《xxxx年世界城市评级报告》中,x进入全球城市百强,排名仅次于北上广深;《xxxx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x以xx.xx的高分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站上新起点,x能不能肩负国家使命、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基础是产业、关键靠实力、核心在综合竞争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为根本遵循,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趋势,稳中求进、创新突破,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

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x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要站稳国家中心城市的位置,核心在城市功能,关键靠产业支撑。虽然我们借助国家实施成渝城市群战略之力,拿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入场券,但客观地说,无论是城市功能还是经济实力,都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差距。差距就是潜力,也是努力方向。我们要抓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大机遇,改革组织经济工作方式,着眼城市长远目标和战略全局,从成渝战略互动中找准提升城市首位度、扩大城市辐射力的切入点,以增强“五中心一枢纽”功能为目标,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具有“一业兴、百业兴”的乘数效应。有关研究表明,制造业每投入x美元带动经济增长x.x美元,每产出x美元带动其他领域产出x.x美元,在三次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二产业占比是否突破xx%是评判一个城市工业化是否充分发育的重要标志。x二产业占比曾最高达到xx%,并且占比超过xx%的时间长达xx年,目前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x二产业占比在xxxx年达到xx%的峰值,xxxx、xxxx年连续两年保持xx%以上占比后,即呈下降趋势,从未超过xx%的“分水岭”。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必须以先进制造业为牵引,加快工业化进程,力争到xxxx年制造业规模突破x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xx%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要加快构建产业体系。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紧盯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发展前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要加快提升产业层次。目前,“x造”总体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xx%,缺少全球全国知名品牌。要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品牌发展、质量为先”,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新增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增强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竞争力。鼓励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延长产业生命周期。有序推动占用要素资源较多的企业建立总部,把生产基地逐渐向潜在市场转移,为高端制造业发展腾出资源空间。要加快推进产业跨界融合。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深入,产业“裂变—跨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深刻改变了产业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我们要顺势而为,研究政策支持企业专业化分工和服务性外包,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裂变”专业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制造业向服务化制造、平台化经营和个性化服务方向转型,实现产业功能互补、多维协同、跨界服务、融合发展。

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能够促进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和合理配置,推动创新供给和需求有效对接,实现服务高新技术项目、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目的。从全国范围看,x科教资源富集、科研实力雄厚、创新能力不弱,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为深圳的xx%,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深圳的xx%。根本原因在于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机制缺乏活力。当前我们需要形成共识的是:创新是新一轮发展的源动力,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创新能力的源头,企业是决定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因此,政学研产用要形成战略同盟和利益共同体,共同构建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对接资本链的高新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集聚运用和创新成果转化,打造高新技术服务机构汇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效、技术交易市场活跃的西部科技中心。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服务主体。要把高校科学研究所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战略性创新资源,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服务机构,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标准联盟、行业协会,提升产业话语权和影响力。引导高能级高新技术服务企业在蓉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在国家级天府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集群,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高新技术服务企业。要切实增强高新技术服务功能。强化专业化、市场化、系统化服务,支持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务业发展,培育覆盖全周期、全要素的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链;探索“高新技术服务超市”运营模式,推动高新技术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网络化和品牌化;打造数据中心、工业设计、行业认证、成果转移转化等高新技术服务公共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蓉集聚运用和转移转化。要大力推动企业运用创新成果。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领域的标杆企业、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基地,有效激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内在需求。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转移转化主体的内生动力。加快建设技术交易市场,规范开展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

必须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金融中心具有金融资源聚集和金融服务辐射的基本特征。上世纪xx年代以来,x先后被赋予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等功能,在国家金融版图上的地位不断凸显。xxxx年金融业增加值xxxx亿元,占GDP的xx.x%;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x.x万亿元、x.x万亿元;在“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居第五位,在“中国城市吸金能力”排名中居第三位。当前,x金融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金融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要素市场不活跃;新业态发育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运用资本市场的方式单一,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金融服务业做强做大。大力发展金融总部,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力,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在蓉设立分行、结算中心、资产管理中心等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形成资金积聚效应。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创业投资体系,强化创投融资服务。加快培育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金融中介组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一手抓金融服务能力创新提升。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沪深交易所在蓉设立西部中心,做强天府(x)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强化上市培育、项目路演、融资对接服务,力争xxxx年企业直接融资率达xx%左右。推进科技投融资“云服务”,促进风险资本与双创载体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加快建设天府融通平台,加大对重点项目、中小微企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创新自贸区金融服务,打通企业境内外融资通道。鼓励支持金融服务企业围绕产业链布局资金链,积极开展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并购贷款等服务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鼓励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互联网企业,通过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小微企业信贷子公司等方式,更好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在设备投入、技术改造、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融资需求,让所有市场主体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在大力支持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要迅速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监管协作和大数据技术运用,构建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和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平台,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重点领域潜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社会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必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强西部文创中心功能。文创产业既是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又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当今世界已进入文化全球化时代,城市的竞争高度往往由城市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决定。xxxxx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达xxxx亿元,占GDP的xx%,x两项指标均不到其x/x;x信息服务、创意设计产业全国领先,拥有宋城演艺、华策影视等年营收超百亿的文创企业。我们要以x为标杆,按照“集群发展、跨界融合、品牌引领”思路,推动天府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大力提升文创的行业首位度、产业融合度、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力争xxxx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xx%。要促进文创与产业融合。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通过文化植入、创意融入和设计提升,推动文创产业和制造业、信息科技、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开发实施一批兼具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的文创融合示范项目,构建附加值高、原创性强、成长性好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要促进文创与城市融合。城市发展离不开文化进步,观念进步离不开文化浸润。要把文创产业作为向城市注入人文理念的主通道和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精心打造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群落、文化景观,合理布局一批文创示范园区、文创空间、文创社区(小镇),实现文创产业发展与城市有机更新同步推进。大力发展创意生活业,把文化创意、深度体验和生活美学,融入市民的衣食住行游购娱各领域,持续开展“书香x”活动,锻造生活城市的文化品质。要促进文创与商业融合。依托传统商圈谋划新型商圈,将“千年商都”的人文底蕴与现代商业理念有机融合,着力打造时尚体验、购物娱乐、美食品鉴等多元一体的文化商业集聚区。鼓励传统商业企业引入特色文化、强化创意设计,擦亮“老字号”金字品牌,打造更多具有时代感的“良品美器”。充分释放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消费需求,加快建设文化消费城市。要促进文创与旅游融合。积极探索旅游观光、娱乐休闲、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趣味性与互动性。深度萃取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熊猫文化等文化精华,开发更多天府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快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大力促进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地域文化、时尚文化融合,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质。进一步办好国际非遗节、创意设计周、音乐产业博览会等精品活动,打响非遗之都、设计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和美食之都的城市品牌。

必须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功能。就是要打开大门搞建设,让新鲜空气进来,让新生力量进来。x地处西南内陆,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开放总体水平不高,不仅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也落后于同处内陆的x。xxxx年,x货物贸易额xxxx.x亿元,服务贸易额xxx亿美元,仅为x的xx.x%和xx%;引进外资xx.x亿美元,对外投资xx.x亿美元,仅为x的xx.x%和xx.x%。重塑开放优势就是要调整战略方向。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x从内陆腹地变为面向泛欧泛亚的开放前沿,成为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到法兰克只需xx小时,比京沪广深少x-x小时。我们必须主动运用国家新一轮开放战略,坚持“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全方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用好驻蓉机构和国际友城资源,深化拓展国际合作。要充分发挥驻蓉领事馆和国际友城在中西部领先优势,搭建更多境外投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构建经贸机构合作伙伴网络,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充分利用xxx家在蓉落户的世界xxx强企业资源,深入研判其全球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趋势,争取将更多驻蓉机构升级为区域总部、功能总部或研发总部,大力开展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建设,吸引协作配套企业汇聚x。要用足“两港”资源,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城市。x建设国际空港枢纽,将形成“一市两场”格局,实现年旅客吞吐量x.x亿人次、货邮吞吐量xxx万吨。x国际铁路港远期设计吞吐能力达xxx万标箱、xxxx万吨散货,蓉欧班列已联接国内xx座城市和欧洲、中亚腹地。要依托“两港”资源,争取国际大型航空公司基地布局x,加速国际适空产能在蓉集聚;持续提能蓉欧快铁,引导适铁产能加快向x转移,扩大双向贸易,努力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要用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经济外向度。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精准专业开展招商引资,争取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把国内外高端产业更多转移到x。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依托在蓉央企、外企,支持优势企业联手拓展国际市场。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取得境外知识产权,加快“x智造”“x服务”走出去步伐。

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增强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历史上的“蜀道难”,主要是行路难,但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难”的内涵已演变成了货物集疏难、要素流动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物流综合成本高。xxxx年x每万元GDP社会物流总费用为xxxx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x%,比x、深圳分别高x.x%、xx.x%。末端能力不足。从全省看,高等级交通方式覆盖不足,商品物资难进难出仍然存在,x广阔的市场腹地优势尚未转化为城市竞争优势。从全市看,城市“最后xxx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终端物流配送问题仍然突出,城市末端配送快递处理率只有xx.x%,农村末端配送点覆盖率仅为xx%。国际贸易水平不高。xxxx年x共有物流企业xxxx家,其中外资物流企业仅xx家,占比不到x%。x国际航空货邮量x.x万吨,仅占货邮吞吐量的xx%。我们要着眼建设国际性的生产要素配送中心、信息资源交流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最具影响力的供应链枢纽城市。要大力发展生产性物流服务业。x生产性物流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数量偏少,A级物流企业只有xx家。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营物流比重偏高,社会物流需求难以充分释放。要积极推进生产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转变,不断完善城乡配送体系,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生产性物流企业集团。要大力发展跨境贸易。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xxxx家,总量、规模和能力均有较大提升空间。要坚持“贸易催生物流、物流反哺贸易”,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南向开放地区贸易合作,大力发展以x为中转枢纽的货物贸易和以x为承载平台的转口贸易、离岸贸易,联合建设海外仓和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网络平台,将“x造”产品推向全球市场。要大力发展供应链体系。加快推进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综合试点,引进培育优质供应链管理企业,以供应链带动产业链重构和价值链提升,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整合,巩固优势制造业供应链高地;推动物流业与信息产业整合,鼓励第四方物流和智慧供应链发展;推动物流业与金融业整合,设立供应链金融交易平台和产业基金,努力将x打造为“一带一路”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和管理枢纽。

三、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和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这是我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的重要遵循。截至xxxx年底,x管理的人口已达xxxx万,三个圈层的经济结构和环形交通组织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交通潮汐式循环突出,跨区域、大规模、长距离的通勤交通需求,加剧了早晚高峰时段城市交通拥堵;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同质化率分别达到xx%、xx%、xx%;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二三圈层国土开发强度分别为xx.x%、xx.x%、xx.x%,人口密度分别为xxxxx人、xxxx人、xxx人,一圈层核心区人口密度甚至达到x.x万人,而三圈层仍处于人口净流出阶段。园区生活配套不完善,宜居水平不高、生活品质不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短缺。这些现象的产生,实质是城市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失衡、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不均衡所致。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定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从优化城市空间开局起步,推动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着眼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产业过度集中必然导致人口过度聚集。据测算,到xxxx年全市经济总量将达x.x万亿、人口规模也将突破xxxx万人的承载极限,如果仍然延续粗放型产业布局,必然加剧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为此,市委提出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推动x进入“双城”时代。着眼城市均衡发展和外溢能力提升,优化中心城区布局。为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综合价值,市委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按照城乡规划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决定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xx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提高中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能力,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着眼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功能区布局。立足区域条件、产业基础,按照园区城市总体规划、产业招商指导目录、园区设计规划导则、产业引导政务政策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五位一体”管理体制,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xx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加快建设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空间优化,推动城市产业高点起步高位布局。高水平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邀请国内顶尖团队,借鉴雄安新区规划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师法自然、守正出新、登高谋远”,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对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产业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蓝图指引和路径遵循。高水平编制重点区域规划。按照“十字方针”加快推进五大分区战略规划编制,特别是把实施“东进”战略作为重中之重,着眼未来xx年乃至xxx年发展,坚持产业分区、集约开发、集群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高水平编制重点功能区控制性详规。紧扣“五中心一枢纽”功能,统筹开展全市重点功能区控制性详规编制,谋划一批未来五年重点开发建设的重大功能性项目、支撑性产业园区及标志性示范片区,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在市域范围统筹布局。高水平开展产业新城城市设计。按照产业先导、职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美学的原则,构建产业新城控制引导框架,加强色彩、天际线、绿化景观、建筑风貌等设计,实现城市与产业时序上同步演进、空间上分区布局、功能上产城一体。

坚持以重大功能设施引导城市产业布局,推动优势资源优质企业向城市功能区和产业新城集聚。强化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到xxxx年地铁运营里程xxx公里,实现xx个区(市)县轨道交通全覆盖,基本形成半小时轨道交通通勤圈;到xxxx年全市轨道运营里程xxxx公里,线网密度达到东京水平。强化高快速路网建设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结合全市产业布局调整,不断优化市域高快速路网规划,到xxxx年形成“五环三绕”高快速路网格局,总里程达到xxxx公里,构建“东进”区域“x纵xx横”高快速路网体系,形成市域x小时交通圈、x平原经济区x小时交通圈。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按照“先公建后产业”原则,围绕产业新城发展方向、功能定位、总体规模,有侧重地配套商务办公、展览交流、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设施,科学精准配套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

坚持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现代产业生态理论研究表明,产业生态圈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和配套企业等要素能够有机排列组合,通过产业链自身配套、生产性服务配套、非生产性服务配套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产业自行调节、资源有效聚集、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的一种多维网络体系。作为工业化与城镇化相结合的一种城市发展方式,产业新城已成为产业生态圈的重要承载。目前,x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重新审视传统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以建设产业新城为目标,以区域集中、产业集群、开发集约为方向,引导不同区域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带动研究创新力量和服务体系集聚,促进产业上下游和协作关联企业,通过共享、匹配、融合形成若干微观生态链,集成构建为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要加快推动园区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充分利用存量资源,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产业园区“二次开发”,合理确定园区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鼓励产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引导不符合园区定位产业向外转移,原则上每个园区只确定x个主导产业。引进培育专业运营管理机构,打造园区标准化管理体系,为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集成化服务。加快规划建设以天府科学城、x医学城和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x自贸区等为载体的创新型园区,充分利用中法、中德、中意、中韩、新川等国家级产业合作平台,全面整合双创基地、孵化基地,形成一批有显示度和市场影响力的园区品牌。要加快促进企业多维协作。建立完善企业协作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数据信息、行业认证、融资服务、品牌推广等多元化服务。设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产业引导基金,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协作配套。加大对行业协会的政策引导,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支持专业性服务型中介机构企业化经营。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组建柔性产学研联盟。要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坚持人文标准、人本逻辑、人性尺度,遵循“一个产业类别就是一个主题城市社区”原则,根据特定人群的偏好,合理配置商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功能,打造功能配套完善、彰显文化风貌、体现生态宜居的产业社区。

坚持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产业链垂直整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着力破解产业配套率不高、企业关联度不强、行业聚合力不够、产业税收外溢等问题,扭转“有企无业、有业无链”和“两头在外”的被动局面。要着眼“补前端”提升就地配套率。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目标,积极引进配套产业和企业,推动品牌商、制造商、零部件配套企业扎堆集聚,到xxxx年实现主要产业本地配套率xx%以上,变“工厂x”为“总部x”。要着眼“强中端”实行全链条布局。坚持中游突破、两端跟进,做强核心技术和重要环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龙头和关键配套协同发展,把“微笑曲线”全流程留在x。要着眼“延后端”提高产业附加值。加强市场支撑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从金融服务、品牌策划、营销渠道、物流配送等多维度整合资源,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全国性交易平台,增强行业定价权、话语权。

四、大力推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矫正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扭曲、悖离规律、难以持续的问题,积极培育技术、信息、管理等效率型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次,市委市政府将出台“产业新政xx条”,重点就是创新要素供给方式,促进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制度性转换,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要素供给新体系。

要创新人力资源要素供给。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贴近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长远需要、贴近产业和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大力推进“蓉漂”计划,改革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绿卡体系,推进人力资源提能行动,为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源动力。大力实施“蓉漂”计划。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取决于年轻人,鼓励大学生来蓉创业、鼓励在蓉大学生留蓉发展是人才工作的基础。要坚持以更开放、更包容、更便利的理念,改革人才落户制度,推行“先落户后就业”,鼓励青年人才来蓉创业就业,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制度,对于本市同一用人单位工作两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凭单位推荐、部门认定办理落户手续,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提高落户便利性,努力打造开放包容和最具人性化的人才落户制度,让广大“蓉漂”扎根x、融入x。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把解决“蓉漂”安居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人才公寓和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对外地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来蓉应聘可提供x天免费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对急需紧缺优秀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赁住房保障,在产业新城投放人才租赁住房,鼓励用人单位和引进人才集体申请或自主选择租住方式,努力解决各类人才安居之忧,让广大“蓉漂”住得上房、安得了家。建立人才绿卡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和用人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行人才绿卡制度,实施人才服务“一卡通”,分层分类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出入境和停居留、创业扶持等便利化服务;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对高端人才实行一揽子入户、安居、奖励、服务政策;构建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着力建设“政务服务+创业服务+生活服务”全环节人性化的人才服务链。推进人力资源提能行动。人口红利取决于规模,更取决于知识技能结构。要着力把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要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支持在蓉高校、职院按照x产业发展方向调整学科设置,鼓励在蓉企业与高校、职院开展“产教融合”,把学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培训提能基地,鼓励高校院所面向社会开放培训资源,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和职业资格培训班,让每个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市民都能通过参加免费培训和全额报销考试费用获得一项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广大市民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要创新技术要素供给。关键是增强活力,支持新经济发展。要建立集成转化运用平台,大力引进创新团队和前沿技术,支持培育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智造经济、创意经济,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强技术要素源头创新。全力支持在蓉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高校创办国际校区,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建与x长远战略契合的学科和院系,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先进核能等国家级重大科研工程落户x,全力争创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技术要素协同供给。支持高校院所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完善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制度;支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在蓉央企实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健全企业创新投入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依托高校院所共建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技术要素集成转化。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政策,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加大政府首购、订购创新产品力度,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备保险试点,为企业创新型产品提供良好的市场接口,促进创新型产品市场化应用。

要创新土地要素供给。深化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土地供给由注重增量转向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并举,切实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要坚持区域导向。围绕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园区定位,优先保障商业功能区用地,引导企业在功能匹配的产业园区选址建设,促进土地开发利用与城市空间调整、经济地理优化高度契合。加强土地统筹供应,鼓励区(市)县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着眼产业发展需要自主开发公共物业,为入驻企业提供标准厂房、人才租赁房和医教配套设施等一揽子服务,提高企业入驻效率和土地集约开发利用效率。要坚持集约导向。建立土地产出效益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挂钩制度,全面清理低效闲置土地,鼓励企业实施空间综合开发提高容积率,大力推广以物流成本为导向的紧凑式工厂布局,科学合理确定物流用地容积率,构建工业用地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实现土地高产高质高效综合利用。要坚持创新导向。完善工业用地弹性供给,分类采取弹性年期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等多种供地方式,促进土地出让年限与产业生命周期、产出效益紧密结合。实行差别化地价政策,动态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指导价标准,对符合重点发展区域布局和产业目录导向的用地给予优惠,进一步降低优势产业、优秀企业用地成本。

要创新资本要素供给。着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大财政支持产业发展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精准发力促进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xxxx亿规模的x产业基金,构建财政资金引导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系统联动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能力。运用产业引导基金,促进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和并购重组等各类基金支持新经济发展,鼓励和推动各类创新平台为有创新需求的企业和“蓉漂”人才提供服务,营造“独角兽”企业发展生态圈。鼓励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债融资,降低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实施鼓励直接融资的扶持政策、奖补措施,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加快本土创投机构发展。要放宽创投机构设立限制,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天使投资、创投基金,支持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转型为创投企业,扩大面向创投企业的优质项目库,加快打造天府(国际)基金小镇,构建全国一流创业投资生态圈;设立金融科技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创业期、成长期未上市的金融科技中小企业和培育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加快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体系。

要创新信息要素供给。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城市基于互联互通的智能制造能力、基于数据运用的资源配置能力、基于平台驱动的创新发展能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争取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落户,布局一批区域性、行业性数据中心,加快普及xxxx兆光纤宽带网络,超前规划部署xG通信网络,推动重点楼宇和产业园区免费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对重点数据中心、工业云、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企业执行优惠带宽资费并给予补贴。强化信息集成应用。加快制定政务大数据资源采集、共享开放、安全保障地方标准,搭建全市统一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按照市场化机制优先开放社会公众、市场主体关注度和需求度较高的公共数据,推动数据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支持企业和社会机构面向行业应用构建专业大数据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开展重点产业领域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推动信息与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等功能型平台,支持产业新城建设智慧园区,提供基于行业和区域的工业云服务;全面推广智慧应用,推动传统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发展,最大限度释放信息生产力。

要创新能源要素供给。x是清洁能源大省,x作为主要受端城市,能源价格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要深入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着力实施绿色、清洁能源转化工程。大力推行差异化能源供给模式。紧扣区域和产业发展导向,实施精准扶持、差别供给,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积极培育售电侧市场主体,开展增量配售电业务,运用优惠电力资源支持高载电产业发展和电能替代工程,探索建设智慧能源新区,着力为重点产业功能区和优势企业提供个性化综合用能服务。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服务产业。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电能、非化石能源替代行动,加强绿色能源供给,着力构筑以电能为主的多能源耦合交互模式,促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强化能源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率先构建城市能源互联网,通过能源结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力提升能源保障能力。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东进”“南拓”重点区域、重点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天然气管网输配体系,加快构建坚强智能受端电网,积极争取清洁能源供应增量,加快构建安全稳定、绿色智能的能源保障体系。

要创新制度供给。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法治化、国际化、规范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让权力远离市场、公平普及万众。要着力提升公共政策稳定性。切实保持各项政策连续性,通过稳定政策来稳定市场预期,坚决杜绝政策朝令夕改或“打白条”;提高对改革创新和新生事物的执法容忍度,一以贯之落实国家对企业产权保护各项规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切实保障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维护各类企业在蓉合法权益。要着力提升行政行为规范性。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建立以投资自由化为目标的市场准入制度,开展市场准入限制专项清理,完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政府行政权力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投资审批负面清单五张清单并向社会公开,依法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会计审计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支持民营资本有序进入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提高市场准入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推动中介服务机构去行政化,支持行业协会商会转型发展。继续加强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对新办工业企业、小微企业实现事权范围内“零收费”政策。要着力提升政务服务便利性。全面推行“多证合一”,放宽新兴行业企业登记条件,实施企业登记审批全程电子化改革,优化审批事项办事流程,尽快实现全市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搭建面向全所有制、全规模、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服务平台,集中受理企业诉求、解决企业问题,形成全覆盖、普惠制企业服务体系。

五、坚持问题导向,激发创业活力提振投资信心

四月份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组织召开各界别各阶层代表座谈会,听取各方面对x发展的建议,市区联动开展经济工作大调研,目的是沟通信息、解决问题、增强信心、促进发展。

要开展常态服务,提升政务服务的规范性、及时性和精准性。为企业服务要秉持“三到精神”,既要“不叫不到”,减少对企业微观经营活动的干预和影响;又要“随叫随到”,对企业提出的问题报告一次、责任到人、限期解决;更要“服务周到”,想企业之所想、谋企业之所盼,做到无微不至、关怀备至。要建立完善党政班子联系重点企业和定期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把为创新和产业服务作为抓经济的首要任务和转作风的根本标志,让企业和创业者感受得到政府的支持、服务的效率和监督的善意。科学家、企业家、创新型人才是城市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要秉持“亲”“清”理念,主动交朋友、搞服务、解难题。

要强化政策集成,提升产业政策的可及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产业政策是政府运用“有形之手”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的系统集成和实质创新,系统梳理和评估前期产业政策,稳定有效政策、调整无效政策,市级层面侧重加强要素市场和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建设,定期发布产业发展白皮书,形成鲜明产业发展导向;区(市)县侧重出台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激励政策,着力突出差异化发展,有效引导企业行为。要坚持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配置,支持优质资源向优先产业和优秀企业倾斜。要坚持以共建共享为导向,提高运用市场资源和公共资源招大引强、做大做强的能力。

要跟踪时代变化,提升经济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和专业性。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需要政治上的坚定性,又需要方法上的科学性,要坚决摒弃“惯性、惰性、任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善于用新发展理念和专业化视角思考问题、谋划工作。要克服官僚习气和大而化之的经济工作方法,改革内部运行机制,因事设岗、以岗择人、人岗相适,注重配强专业化班子,大胆选用专业化干部,确保专业干部覆盖每个地区和部门的关键岗位。要认真研究产业发展态势,加强对央企、世界xxx强、国内xxx强、“独角兽”等企业发展战略的精准研究,提高招商引资的专业性、技巧性和可持续性。要建立市区联动、以区主、多部门协同的统筹招商机制,严把产业布局、项目准入和资源配置关,对招商引资作出实质性贡献的要大力表彰奖励。

要聚焦问题整改,提升立改立行的坚定性、责任性和时效性。反映问题、发现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各区(市)县要主动认领,拿出能办先办、能支持全力支持的态度,尽快化解一批矛盾、解决一批问题。各级党员干部要养成雷厉风行的行为习惯,做到眼中有问题、脑中有思路、肩上有担当,不能常“作秀”、总“许愿”,真正把服务企业、解决问题抓紧抓实。针对企业长期存在的遗留问题,不能习以为常、束手无策,更不能“新官不理旧账”,严格落实“销号”责任制,集中时间和力量为历史遗留问题“划句号”。针对生产生活配套率较低的问题,要促进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调整有效对接,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建设力度,把产业园区建设成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要发展天府文化,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创新、支持创业的时代风尚。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口碑,是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是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基础。市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天府文化,塑造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城市形象,绝不是就文化论文化,而是要培育一种城市气质、养成一种思维方式、形成一种行为习惯,让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慕名而来,在x求学、创业、扎根,成为一名新x人;就是要让千千万万企业家放心投资创业,以x为人生福地、安居乐土;就是要让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成就梦想、建功立业;就是要让每一位来蓉创新创业、投资兴业的新x人,受到社会尊重、得到城市礼遇。

同志们,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是身后,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责任在肩,时不我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敢闯敢试、遵循规律、真抓实干,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第二篇:在国家中心城市2021年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国家中心城市2021年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转变工作方式,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振发展信心,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夯实产业支撑。我重点讲五个方面问题。

一、深刻认识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始终保持产业立城兴城的战略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大势、统筹大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实践性开拓性的新思想新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贯穿着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重大判断,指出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形成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必须破除“唯GDP论英雄”,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贯穿着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方法论,强调“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贯穿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强调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必须从生产端入手,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贯穿着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鲜明主题,强调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不全面的,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即使暂时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会持久,我们要的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的发展;贯穿着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两手论”,强调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贯穿着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贯穿着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全球视野,强调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成功,我国对外开放既包括打开大门吸引外资,也包括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投资,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支持企业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战略格局宏大,实践特色鲜明,具有极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践行、坚定贯彻。社会各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与党的理念、国家意志高度契合、相向而行、顺势而为,才能保持发展的正确方向,事半而功倍。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长周期的深度调整阶段,总体企稳回升与发展变化加快成为主要特征。要深刻认识全球化的新特点,深入研究一些国家地区兴衰成败的根源,深入思考一些城市后发崛起的路径和规律,再定义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互动关系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敏锐把握产业环境和科技创新趋势对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产业宏观层次看,以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双重效应”为特征的“集群化”发展趋势更加显现,越来越多企业和法人机构高密度聚集、专业化分工,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集群;以跨界渗透和相互交叉为特征的“融合化”发展深入推进,产业界限趋于模糊,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整合延伸和链式效应为特征的“垂直化”发展加快演进,产业链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物流、终端零售等环节全面拓展,深刻重构创新链和价值链;以共生共享共赢为特征的“生态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产业竞争的核心从主要是要素之争转变为涵盖公共配套、人才科技、政务服务各领域的生态之争。从技术微观层面看,高强度的科技创新时代已经来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网络化的科技创新格局加快构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全链条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更加紧密;大众化的创新创业局面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创客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精准把握新趋势,加强产业政策创新和经济组织方式改革,牢牢把握战略上的主导权和工作中的主动权。

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表明,一座城市能否站上世界城市体系“塔尖”,既取决于国家战略意志,又取决于综合竞争能力。纵观全球,发达城市都因拥有强大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实力而进入世界城市的行列。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支撑,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先进生产要素和优秀人才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产业一旦形成规模,将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外部资源要素加快集聚,促进内部新生主体快速衍生和成长。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之间是一个互动调整、新旧更替、动态提升的耦合过程,有利于促进城市的生产、消费、就业、服务等功能提升。面对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步入新阶段的大背景,x要赢得未来发展,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积蓄冲刺世界城市的能量,必须依赖产业实力的不断壮大。建国以来,x产业规模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实力由弱到强,发展的“势”与“场”不断增强,完成了由省会城市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的三级跳。《xxxx年世界城市评级报告》中,x进入全球城市百强,排名仅次于北上广深;《xxxx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x以xx.xx的高分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站上新起点,x能不能肩负国家使命、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基础是产业、关键靠实力、核心在综合竞争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为根本遵循,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趋势,稳中求进、创新突破,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

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x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要站稳国家中心城市的位置,核心在城市功能,关键靠产业支撑。虽然我们借助国家实施成渝城市群战略之力,拿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入场券,但客观地说,无论是城市功能还是经济实力,都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差距。差距就是潜力,也是努力方向。我们要抓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大机遇,改革组织经济工作方式,着眼城市长远目标和战略全局,从成渝战略互动中找准提升城市首位度、扩大城市辐射力的切入点,以增强“五中心一枢纽”功能为目标,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具有“一业兴、百业兴”的乘数效应。有关研究表明,制造业每投入x美元带动经济增长x.x美元,每产出x美元带动其他领域产出x.x美元,在三次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二产业占比是否突破xx%是评判一个城市工业化是否充分发育的重要标志。x二产业占比曾最高达到xx%,并且占比超过xx%的时间长达xx年,目前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x二产业占比在xxxx年达到xx%的峰值,xxxx、xxxx年连续两年保持xx%以上占比后,即呈下降趋势,从未超过xx%的“分水岭”。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必须以先进制造业为牵引,加快工业化进程,力争到xxxx年制造业规模突破x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xx%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要加快构建产业体系。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紧盯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发展前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要加快提升产业层次。目前,“x造”总体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xx%,缺少全球全国知名品牌。要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品牌发展、质量为先”,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新增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增强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竞争力。鼓励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延长产业生命周期。有序推动占用要素资源较多的企业建立总部,把生产基地逐渐向潜在市场转移,为高端制造业发展腾出资源空间。要加快推进产业跨界融合。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深入,产业“裂变—跨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深刻改变了产业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我们要顺势而为,研究政策支持企业专业化分工和服务性外包,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裂变”专业优势、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制造业向服务化制造、平台化经营和个性化服务方向转型,实现产业功能互补、多维协同、跨界服务、融合发展。

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能够促进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和合理配置,推动创新供给和需求有效对接,实现服务高新技术项目、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目的。从全国范围看,x科教资源富集、科研实力雄厚、创新能力不弱,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为深圳的xx%,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深圳的xx%。根本原因在于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机制缺乏活力。当前我们需要形成共识的是:创新是新一轮发展的源动力,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创新能力的源头,企业是决定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因此,政学研产用要形成战略同盟和利益共同体,共同构建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对接资本链的高新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集聚运用和创新成果转化,打造高新技术服务机构汇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效、技术交易市场活跃的西部科技中心。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服务主体。要把高校科学研究所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战略性创新资源,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服务机构,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标准联盟、行业协会,提升产业话语权和影响力。引导高能级高新技术服务企业在蓉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在国家级天府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集群,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高新技术服务企业。要切实增强高新技术服务功能。强化专业化、市场化、系统化服务,支持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务业发展,培育覆盖全周期、全要素的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链;探索“高新技术服务超市”运营模式,推动高新技术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网络化和品牌化;打造数据中心、工业设计、行业认证、成果转移转化等高新技术服务公共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蓉集聚运用和转移转化。要大力推动企业运用创新成果。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领域的标杆企业、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基地,有效激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内在需求。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转移转化主体的内生动力。加快建设技术交易市场,规范开展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

必须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金融中心具有金融资源聚集和金融服务辐射的基本特征。上世纪xx年代以来,x先后被赋予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等功能,在国家金融版图上的地位不断凸显。xxxx年金融业增加值xxxx亿元,占GDP的xx.x%;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x.x万亿元、x.x万亿元;在“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居第五位,在“中国城市吸金能力”排名中居第三位。当前,x金融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金融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要素市场不活跃;新业态发育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运用资本市场的方式单一,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金融服务业做强做大。大力发展金融总部,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力,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在蓉设立分行、结算中心、资产管理中心等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形成资金积聚效应。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创业投资体系,强化创投融资服务。加快培育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金融中介组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一手抓金融服务能力创新提升。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沪深交易所在蓉设立西部中心,做强天府(x)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强化上市培育、项目路演、融资对接服务,力争xxxx年企业直接融资率达xx%左右。推进科技投融资“云服务”,促进风险资本与双创载体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加快建设天府融通平台,加大对重点项目、中小微企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创新自贸区金融服务,打通企业境内外融资通道。鼓励支持金融服务企业围绕产业链布局资金链,积极开展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并购贷款等服务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鼓励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互联网企业,通过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小微企业信贷子公司等方式,更好满足各类市场主体在设备投入、技术改造、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融资需求,让所有市场主体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在大力支持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要迅速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监管协作和大数据技术运用,构建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和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平台,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重点领域潜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社会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必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强西部文创中心功能。文创产业既是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又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当今世界已进入文化全球化时代,城市的竞争高度往往由城市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决定。xxxxx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达xxxx亿元,占GDP的xx%,x两项指标均不到其x/x;x信息服务、创意设计产业全国领先,拥有宋城演艺、华策影视等年营收超百亿的文创企业。我们要以x为标杆,按照“集群发展、跨界融合、品牌引领”思路,推动天府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大力提升文创的行业首位度、产业融合度、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力争xxxx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xx%。要促进文创与产业融合。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通过文化植入、创意融入和设计提升,推动文创产业和制造业、信息科技、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开发实施一批兼具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的文创融合示范项目,构建附加值高、原创性强、成长性好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要促进文创与城市融合。城市发展离不开文化进步,观念进步离不开文化浸润。要把文创产业作为向城市注入人文理念的主通道和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精心打造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群落、文化景观,合理布局一批文创示范园区、文创空间、文创社区(小镇),实现文创产业发展与城市有机更新同步推进。大力发展创意生活业,把文化创意、深度体验和生活美学,融入市民的衣食住行游购娱各领域,持续开展“书香x”活动,锻造生活城市的文化品质。要促进文创与商业融合。依托传统商圈谋划新型商圈,将“千年商都”的人文底蕴与现代商业理念有机融合,着力打造时尚体验、购物娱乐、美食品鉴等多元一体的文化商业集聚区。鼓励传统商业企业引入特色文化、强化创意设计,擦亮“老字号”金字品牌,打造更多具有时代感的“良品美器”。充分释放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消费需求,加快建设文化消费城市。要促进文创与旅游融合。积极探索旅游观光、娱乐休闲、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趣味性与互动性。深度萃取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熊猫文化等文化精华,开发更多天府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快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大力促进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地域文化、时尚文化融合,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质。进一步办好国际非遗节、创意设计周、音乐产业博览会等精品活动,打响非遗之都、设计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和美食之都的城市品牌。

必须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功能。就是要打开大门搞建设,让新鲜空气进来,让新生力量进来。x地处西南内陆,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开放总体水平不高,不仅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也落后于同处内陆的x。xxxx年,x货物贸易额xxxx.x亿元,服务贸易额xxx亿美元,仅为x的xx.x%和xx%;引进外资xx.x亿美元,对外投资xx.x亿美元,仅为x的xx.x%和xx.x%。重塑开放优势就是要调整战略方向。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x从内陆腹地变为面向泛欧泛亚的开放前沿,成为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到法兰克只需xx小时,比京沪广深少x-x小时。我们必须主动运用国家新一轮开放战略,坚持“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全方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用好驻蓉机构和国际友城资源,深化拓展国际合作。要充分发挥驻蓉领事馆和国际友城在中西部领先优势,搭建更多境外投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构建经贸机构合作伙伴网络,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充分利用xxx家在蓉落户的世界xxx强企业资源,深入研判其全球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趋势,争取将更多驻蓉机构升级为区域总部、功能总部或研发总部,大力开展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建设,吸引协作配套企业汇聚x。要用足“两港”资源,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城市。x建设国际空港枢纽,将形成“一市两场”格局,实现年旅客吞吐量x.x亿人次、货邮吞吐量xxx万吨。x国际铁路港远期设计吞吐能力达xxx万标箱、xxxx万吨散货,蓉欧班列已联接国内xx座城市和欧洲、中亚腹地。要依托“两港”资源,争取国际大型航空公司基地布局x,加速国际适空产能在蓉集聚;持续提能蓉欧快铁,引导适铁产能加快向x转移,扩大双向贸易,努力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要用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经济外向度。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精准专业开展招商引资,争取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把国内外高端产业更多转移到x。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依托在蓉央企、外企,支持优势企业联手拓展国际市场。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取得境外知识产权,加快“x智造”“x服务”走出去步伐。

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增强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历史上的“蜀道难”,主要是行路难,但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难”的内涵已演变成了货物集疏难、要素流动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物流综合成本高。xxxx年x每万元GDP社会物流总费用为xxxx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x%,比x、深圳分别高x.x%、xx.x%。末端能力不足。从全省看,高等级交通方式覆盖不足,商品物资难进难出仍然存在,x广阔的市场腹地优势尚未转化为城市竞争优势。从全市看,城市“最后xxx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终端物流配送问题仍然突出,城市末端配送快递处理率只有xx.x%,农村末端配送点覆盖率仅为xx%。国际贸易水平不高。xxxx年x共有物流企业xxxx家,其中外资物流企业仅xx家,占比不到x%。

第三篇: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建军书记,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西宁按照“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努力建设旅游强省”总要求,把旅游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成立旅游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旺季服务保障指挥部,统筹指挥调度,组建西宁文化旅游发展投资公司统筹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突出项目带动,旅游业量质并升,全市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总人数五年年均增长和,占全省总量的以上。

着眼全域,找准旅游发展定位。在继承“生活之城、幸福之城”丰富内涵基础上,立足打造青海全域大旅游格局“第一站”,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路子,出台《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旅游名城、建设中国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建成青藏高原特色旅游服务基地的发展目标。

做强品牌,全力打造自驾游联盟。牢牢把握自驾游新兴休闲旅游消费趋势,依托西宁区位优势,发起成立由全国个城市家自驾游组织参与的中国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连续两年成功举办自驾游高峰论坛、自驾车联盟年会,为自驾游爱好者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品牌影响逐渐扩大。截至目前,共接待自驾游团队近个,自驾车余万台(次),自驾游客万人(次)。

融合发展,探索乡村旅游新模式。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结合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风貌提升,打造西纳川休闲农业、窎沟片区农俗文化等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建成汇丰景园、边麻沟、乡趣卡阳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持续推进旅游与农林、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近郊依城、远郊靠景、沿路沿河、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初具雏形。

夯实基础,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推进“畅通西宁”工程,交通衔接更加便捷顺畅。加快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步伐,相继建成座旅游集散中心和处信息咨询中心。索菲特等品牌连锁酒店入驻,住宿品质明显提升。打造了力盟商业街、唐道等特色街区,建成中华枸杞养生苑、城南民族风情园等特色旅游购物场所。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今天会议的安排部署特别是建军书记提出的工作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推动“五四战略”,忠实践行“两个绝对”,找准位置、扛起责任,把旅游业作为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新时代幸福西宁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全域、全季、全时旅游,不断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旅游美好生活需要,奋力推进西宁旅游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一是立足国际旅游名城目标追求,持续做强西部自驾游品牌。准确把握西宁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地位,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深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等级特色景区。补齐旅游公共服务短板,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城市公厕、乡村厕所档次。营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扎实开展“放心厨房”创建,推动餐饮卫生状况分类定级挂牌公示全覆盖。倡导“友好交通”,坚持旅游车辆优先,保障外地车辆无障碍通行。巩固全国文明城市成果,推动“美丽夏都·清洁西宁”向三县延伸,营造文明有序的城乡环境,推进文明旅游,涵养好的民风,让山美水美人更美。

四是发挥旅游富民示范效应,丰富提升旅游新业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发挥乡趣卡阳、边麻沟等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游兴村、以游强镇、以游富民。突出“一带一品牌”,做足做深山水民俗文章,围绕生态农业观光、种养体验,打造景阳等现代设施农业旅游示范带;深入挖掘历史遗迹、民俗文化,加快建设鲁沙尔等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带;适应户外运动、休闲度假需求,开发拉脊山等健身休闲旅游示范带,提高农家乐标准,做精民宿重点村落,做大“乡村旅馆”品牌。探索“文化旅游博览”新模式,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锲而不舍申办园博会,办好藏毯展、自驾游装备展等会展活动,高质量举办青海特色地方小吃大赛。以旅游带动产业发展,培育陈家滩等特色旅游商品产业园、温泉康养度假区等新业态。

第四篇:在全市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

创建森林城市

建设生态环境

努力开创林业产业发展新局面

——在全市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

2012年10月 日 中共 区委 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围绕“生态**”战略目标,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突出林业发展,狠抓生态保护,致力兴林富民,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截止目前,全区林地总面积达64万亩,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8%,人均公共绿地15.6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8.3%。

林业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上半年实现林业总产值4.3亿元,林农人均纯收入460元。一是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形成东部低山区以竹类、巨桉、泡桐为主的工业原料林,西部深丘区以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中部浅丘区以香椿、香樟为主的珍贵用材林的产业发展格局。累计发展巨桉、泡桐等木质工业原料林8.5万亩,香椿、柏树等珍贵用材林2.5万亩,花椒、核桃、茶叶等特色经济林5万亩,一批特色品牌竞相发展。二是产业效益日益显现。全区建成花卉苗木生产基地(苗圃)84

个,上半年花卉苗木实现销售收入0.75亿元,林业食品、观光旅游实现收入0.9亿元。新建退耕还林经济林和生态林1.5万亩,提高森林覆盖率0.7个百分点。森林涵养作用和碳汇功能不断增强,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土壤侵蚀强度得到减弱,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山绿水清、环境和谐”的生态治理目标初步实现。三是产业龙头不断壮大。先后引进汇森、和诚、天瑞、达江等6家林业龙头企业和120余户林业业主,累计投入林业发展资金3.8亿元。培育市级林业龙头企业2户,成立林业产业专合组织17个,辐射带动农户3300户,上半年成片规模发展林业产业基地2.5万亩;引导业主进行退耕还林综合开发,上半年发展驯养繁殖陆生野生动物业主11家,林下种养大户52户。四是产业机制有效探索。出台《**区现代农业奖励扶持办法》,对林业产业发展进行奖励扶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业主承包等模式发展林业产业,实施订单生产和土地入股分成,林农收入持续增长;建立风险保障机制,推行森林保险试点,全区森林保险面积达40.6万亩。

虽然我区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林地利用较低、综合开发不够、产业结构较弱、龙头带动不强等几个方面。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重点,硬化举措,努力推进我区现代林业产业大发展。

一、以创建森林城市为契机,着力壮大森林资源

深入实施城市森林、农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种

苗基地“五大工程”建设,把“一区一江一库两路三园四主线三支线”森林工程建设作为今年创森工作的重点,推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效开展。力争全年完成创森工程建设11.3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6000亩,低产低效商品林改造3.48万亩。

二、以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着力提高林业产出 创新丘陵地区林业发展模式,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全区林业产业稳步发展,不断增加林农收入。加快基地建设。加快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用材林、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四大基地建设,着力将乡镇建成工业原料林基地;将乡镇建成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将乡镇建成特色经济林基地;将乡镇建成花卉苗木基地。力争全年新增工业原料林规模5万亩、珍贵用材林1.5万亩、特色经济林1.5万亩、花卉苗木林基地0.2万亩。加大林地利用。坚持“以林木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并举”的林地利用方针,统筹规划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注重公益林地生态主体功能,多元化发展商品林地。引导农户和业主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生态旅游业,提高林业综合产出,最大限度发挥林地的功能与效益。力争全年新建林下土鸡、野猪等养殖基地40万平方米,种植林业食用菌培植200万袋,培育林业农家乐5家。发展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天瑞林业、汇森林业、和诚林业有限责任公司等现有林产企业,积极引进林特产品种植、深加工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引领农户扩大林业产业规模,推动林业经济产业化发展。强化林产品品牌创建,力争全年注册林业产品商标25个,创建3个无公害、绿色、有机林产品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建设林木原材料供应基地,扶持林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鼓励创办林产品销售经纪公司。加快等地林业资源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林业与经济林业有机结合。

三、以加强组织领导为保障,着力集聚发展合力 区委、区政府将更加重视林业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充分保障,奋力推动全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健全现代林业产业工作管理机构,围绕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任务,逐级落实责任。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牵头作用,各乡镇主体作用,财政、金融部门支撑激励作用,宣传部门舆论引导作用,形成林业发展共识,凝聚强大发展合力。加大多元投入力度。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统筹项目资金打捆使用,加大对林业发展金融支持,积极开展以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融资业务,健全林业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夯实林业发展基础,吸引集体、社会团体、个人等参与造林经营和森林城市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企业+农户+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股份合作等林业产业发展模式,采取承包、租赁、流转、互换、入股、抵押、利润返还等形式与林农建立更加紧密、更加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林业龙头企业、林业经营大户和一般林农的互利共赢。强化督察考核激励。将林业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对工作成效显著、业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的逗硬惩处,形成全区上下高度重视林业、竟先发展林业的良好格局。

各位领导,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建设绿色生态**,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市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奋力开创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新局面,努力开创**区林业产业发展新局面,为推进三次创业、加速**跨越腾飞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全区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旅游局)

开拓进取 扎实工作 加快推进江津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在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重庆市江津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这是区委、区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极大关注和支持。我们将借此东风,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向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十一五”期间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和未来五年、特别是2011年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向大会作报告。

一、“十一五”旅游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江津旅游以“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为抓手,按照“两地一龙头”的发展目标,全力实施“大旅游江津”战略。五年来,旅游产业形成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格局,旅游经济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仅2010年,全区接待游客391.2万人次,同比增长48.5%;旅游综合收入11.03亿元,同比增长44.1%。

(一)创新思路顺体制

为整合资源,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区委、区政府按照“简政放权、围绕中心、提高效率、特事特办”的原则创新旅游管理体

制。由区委常委挂帅,区旅游局与四面山管委会合署办公,并授予19项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权,实行规划、建设、开发、管理、执法“五统一”。成立四面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实行责、权、利有机统一,强化管理力度,破解管理弊端,保护优势资源,构建了“大旅游江津”格局。

(二)科学规划明方向

投资500多万元先后聘请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和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编制我区《旅游总体规划》、《旅游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旅游营销规划方案》、《四面山西部景区规划》、《中山古镇旅游总体规划》等科学系统的旅游规划策划,为江津旅游发展会就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三)招商引资促发展

旅游签约项目27个,协议引资415亿元,到位资金50亿元。其中,引资43亿元建设恒大、富侨、富麒3家五星级酒店,恒大酒店已于2010年10月开业;引资31亿元开发四面山西部景区、爱情天梯景区;引资36亿元建设四面天堂、农爱湖等3个体育休闲项目;引资144亿元打造渝西南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体验带。珞璜、德感、油溪3个温泉项目顺利推进,珞璜温泉出水温度高达52℃,实现了江津温泉零的突破。

(四)争取项目升档次

市“十大生态旅游项目”四面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

2.2亿元,改建景区公路67公里,整治洪海码头及排污、垃圾设施等,所有工程已全面完工。市“十大乡村旅游项目”恒大金碧天下、市“十大名镇旅游项目”中山古镇保护开发、市“太阳工程”富侨酒店均已完成投资计划。四面山场镇改造和四面天堂生态休闲公园3.5万平米拆迁已经完成,总投资16.6亿元的38项四面山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全面启动。

(五)加大投入夯基础

政府投入3亿元,全面完成了走马至四面山126公里旅游主干道“白改黑”和走马至外环高速先锋路口、傅家至四面山望乡台景区共56公里灯饰工程。投入1.8亿元全面整治旅游主干道两侧共4500户农房风貌,融资3.3亿元、争取国家资金近1亿元用于四面山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投入近6亿元新建、改建旅游公路9条近百公里。启动了四面山景区一条公路及隧道、三条连接线建设,推进四面山至贵州三岔河景区和四川佛宝景区四个出口的勘测设计工作,使景区周边形成了“一隧道、三连线、四出口”的区域循环路网,构建了渝川黔旅游“金三角”的骨架。

(六)拓展营销强宣传

积极组织并参加中国西部旅游博览会、城际旅游交易会、上海世博会重庆江津展演周等活动。连续3届成功举办七夕东方爱情节,使之成为江津靓丽的旅游名片。连续举办渝川黔龙舟文化节、千米长宴等活动。拍摄完成电影《四面山》、《爱情天梯》和电视剧《梅花档案》、《天梯》以及MV《拥抱江津》,创作歌曲《四

面山之恋》,编排舞蹈《四面山组歌》,静像电影《梦回江津》荣获“全国旅游电子营销创新大奖”。四面山管委会还邀请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李丹阳亲临2011年江津区春节联欢晚会,为全区人民现场演唱《拥抱江津》和《四面山之恋》,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应。建立了“江津旅游网”和“四面山旅游网”,成功搭建了报纸、电视和网络全方位宣传营销的平台。

(七)打造品牌增特色

“十一五”期间,四面山成功申评国家AAAA级景区、黑石山成功申评国家AAA级景区,中山、白沙、塘河成功申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清溪沟成功申评国家水利风景区。通过对景区景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四面山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以中山、白沙、塘河为代表的古镇旅游,以聂帅陈列馆、聂帅故居、陈独秀旧居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现代农业园区、恒大金碧天下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四大特色旅游品牌。

(八)规范市场提水平

成立旅游综合执法局,加大了对景区建设、行业管理的规范力度,旅行社和经营网点有序发展。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导游人员素质,全区共有国家导游员12名、江津导游员43名。对区内3家旅游社、4个A级景区、8家星级酒店、7家旅游商品企业的人才资源进行了统计调查,组织全区14家旅行社(经营网点)贯彻落实《旅行社条例》,并进行了针对性的检查。组队参加重庆市旅游局主办的“2010年重庆市旅游饭店服务技能

大赛”,获得组织奖。圆满完成了四面山、聂帅陈列馆两处AAAA级景区、黑石山AAA级景区和骆崃山AA级景区的质量等级复核检查,四面山景区荣获一等奖,区旅游局被评为全市2010旅游行业先进单位。

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江津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资源开发空间有限、旅游整合优势稀释,区域旅游定位模糊、旅游品牌建设乏力,产品体系亟待完善、旅游商品开发初级,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消费水平较低等因素,仍将是我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特别是周边区县各景区、景点日益严峻的同质化竞争,将是我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十二五”时期,抢抓机遇赢得先机、快人一步占据主动、加快发展后发赶超仍将是江津旅游发展最重要的主题,是一切工作的主旋律。我们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强化“跨越式发展才能争第一”的观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真抓实干,不断提高江津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十二五”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

二、“十二五”旅游战略构想

“十二五”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要求,实施“大旅游江津”战略,以“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大发展”为抓手,突出养生休闲旅游、古镇旅游、都市休闲旅游、红色旅游和

乡村旅游特色,整合资源,培育重庆主城区旅游副中心、重庆市统筹城乡旅游发展示范区、渝川黔区域性旅游枢纽城市,将旅游产业培育成江津的重要支柱产业,基本建成重庆重要的养生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一)明确目标任务,建设旅游强区

“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重庆重要的养生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旅游人次达到1500万,年均增长30%;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30%;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5%以上;旅游业提供的劳动就业岗位占全区就业岗位的6%。力争将四面山建成国家AAAAA级景区,中山、塘河、白沙古镇、黑石山-滚子坪、恒大〃金碧天下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力争建成五星级饭店5家,重庆游艇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打造山地休运动场、温泉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

(二)强化项目建设,打造旅游精品

按照《重庆市江津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庆市江津区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四面山20亿元的红石之城旅游综合建设项目、10亿元的爱情天梯和中山古庄园建设项目、塘河古镇人家项目及144亿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五星级酒店和温泉开发等项目。将四面山、中山整合打造成国家AAAAA级精品旅游景区;整合中山、塘河、白沙、石蟆古镇旅游资源,打造全国知名的古镇休闲旅游区;以实施重庆游艇基地项目为依托,整合恒大〃金碧天下、聂帅陈列馆、城郊

公园、城郊温泉等旅游资源,丰富三峡库尾文化,融入大三峡旅游,建设“一江两岸”都市休闲精品旅游区。

(三)狠抓策划营销,提升旅游形象

发挥好旅游结构资金、旅游宣传和营销专户资金优势,加大投入,强化宣传营销力度。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机制,形成合力,提高实效;运用多种手段,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旅游宣传体系, 结合江津的旅游节庆活动,重点在央视、卫视、日报和知名网站等主流媒体以及自建旅游门户网上进行宣传推广,宣传江津独特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城市名片,提升城市魅力。建立旅游营销机构,构筑完善的旅游营销网络体系;出台力度更大的旅行社奖励政策,抓好团队旅游;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组织好旅游推介,进一步拓展客源市场。

(四)稳健招商引资,培育产业集团

立足选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的理念,拓展招商思路,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切实做好引资聚资工作。做精珞璜温泉、四面山直升机停机坪、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清溪沟国家水利风景区、黑石山—滚子坪景区、骆崃山景区等项目的科学策划、招商、稳商。积极争取、用好用足国家和市级政策支持,注重从政策层面、项目建设、产品开发、活动筹办等方面培育和引导,对存量型大企业调整升级,聚集资源培育我区旅游开发集团企业。

(五)推进区域合作,拓展旅游空间

积极与周边区县联动,整合旅游资源、营销资源,深化区域合作,拓展客源市场,建立省区联动、城市互动的合作平台。加大与中国城际旅游联盟的合作力度,积极推动渝川黔旅游“金三角”联动开发,突破行政区划的制约瓶颈,推动渝川黔旅游“金三角”无障碍合作进程。

(六)加强行业管理,促进上档增效

一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依据《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树立典型,引导旅游行业增强竞争意识,培育和评选“样板旅行社”、“样板农家乐”等。二是加强旅行社管理。引进旅行社来津设立分社或结算中心,整合旅行社(经营网点)资源,科学规划旅游门市部,提升旅行社品质。三是推进人才培训。创新培训方式,组织举办以服务理念、业务技能、应变能力、普通话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活动,开展“十佳服务明星”评比等活动。四是加强行业监管。充分发挥旅游机构职能,对已成立的旅游协会、旅游监察大队和旅游综合执法大队等机构,切实发挥其行业监督、协调、执法职能,努力提升旅游形象。

三、2011年的主要工作

2011年全区旅游经济目标是:接待海内外游客力争达到510万人次,同比增长30%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力争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投入旅游建设资金16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全区旅游品牌目标是:力争申评AAAA级景区1个(中山古镇景区),建成五星级酒店2家(富侨酒店、富麒酒店),申评

五星级酒店1家(恒大酒店)。

(一)以政策文件为依托,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和《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结合江津实际,积极配合和促进《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决定》的出台,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推进“大旅游江津”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促进旅游景区上档升级 一是加快四面山基础设施建设。以大项目为带动,启动四面山20亿元的“红石之城”特色旅游开发项目。重点推动换乘中心、头道河特色商业街区、头道河场镇新区、青龙咀旅游接待中心、黄连坝精品休闲度假村、四面天堂生态休闲公园、爱情天梯、洪海边贸风情小镇、直升机停机坪等项目建设。推出精品项目,吸引游客眼球。着力打造华夏第一高瀑—望乡台、亚洲第一神岩—土地岩、天下第一眼—天眼等精品景区。二是加快古镇旅游建设。按照保护与利用并举的原则,借助“爱情天梯”将中山古镇融入四面山景区,启动四面山—中山整体开发,打造东方神秘爱情谷;依托塘河、白沙、石蟆等国家(市)级古镇旅游资源,实施区域合作开发,打造全国知名的古镇休闲旅游区。进一步挖掘“千米长宴”、“龙舟文化”、“ 塘河婚俗”等古镇人文精粹,丰富古镇旅游文化内涵。加快市“十大名镇”中山古镇旅游保护与

开发项目、中山“爱情天梯”建设项目、塘河古镇人家开发项目的建设步伐,提升古镇旅游品质。三是加快五星级酒店建设。积极配合和指导恒大酒店完善配套设施,做好五星级饭店的申报评审工作。指导富侨、富麒酒店按五星级饭店标准进行建设装修,并做好前期申评工作。加快推进四面山天堂坝体育休闲酒店、响水滩温泉度假酒店和双福新区双岛湖酒店、隆鑫酒店4家五星级酒店建设。四是加快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实施重庆“一圈百泉”计划,科学利用珞璜燕尾滩地热水源,建设高端森林温泉度假项目。主动与市旅游局和重庆红岩联线协调,整合聂帅陈列馆、聂帅故居、陈独秀旧居等旅游资源,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融入重庆红色旅游线路。加快推进游艇基地建设项目,打造我区旅游新亮点。引导和培育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大批农业开发项目在规划建设中与旅游元素有机融合,打造渝西南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体验带。五是进一步挖掘包装旅游项目。做好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清溪沟国家水利风景区、珞璜燕尾滩温泉和塘河古镇、白沙古镇保护开发建设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双凤会龙庄和四面村红岩脚石群、黄角田小竹海、玄武山神泉及寺庙等诸多旅游资源,包装策划观光、疗养、探秘、宗教等旅游产品。

(三)以宣传营销为突破,促进旅游出新出彩出口碑 一是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加大旅游宣传资金的投入,继续用好用活市旅游局有关资金和平台。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机制,形成对外宣传的整体合力,提高宣传的

实效。运用电视、报刊、网络、影视作品等手段,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旅游宣传体系。重点在央视、卫视、日报和知名网站等主流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建立旅游门户网站,适时发布旅游信息,宣传江津独特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城市名片,提升城市魅力。二是办好重大节庆活动。积极组织和参加国内外知名会展,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精心策划并把七夕东方爱情节、中山千米长宴、白沙抗战文化节、渝川黔古镇龙舟节、塘河婚俗展演等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旅游节庆品牌。

(四)以建设畅通旅游为契机,搭建区域合作平台 加快推进以四面山为核心的南部山区旅游环线和出境公路建设,重庆至贵州(习水)高速公路江津段工程建设。实施四面山旅游环线改建工程,打通小洪洞至四川合江自怀出口、飞龙庙至贵州习水三岔河出口、老四面至贵州寨坝出口、洪海上码头至贵州大坡出口,构建“一隧道、三连线、四出口”的交通路网格局,形成区域循环,推动渝川黔旅游“金三角”联动开发。

(五)以行业管理为抓手,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继续推进行业管理规范建设,促进旅游行业提质增效,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严厉打击各种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破坏旅游发展环境的非法行为,重点加强对四面山景区的综合整治,提升旅游形象。积极完善和拓展旅游信息网络综合平台建设,提高旅游信息服务质量和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行风建设和市场整治,逐步规范市场行为,净化旅游行业风气,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六)以安全监管为保证,强化平安旅游建设

要扎实有效地抓好旅游安全工作。一是强化旅游安全责任意识。把“平安景区”创建工作与旅游市场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做到工作有部署,考核有目标,结果有奖惩。二是提高旅游安全应急能力。统一制作导游“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卡”,举办旅游从业人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培训班,提高应急处置安全工作的能力,为游客出游提供安全的旅游环境。三是完善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标识牌、安全警示牌等,重点做好森林防火安全工作、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坚持按标准配备安全设施和防火防盗设施。四是加大旅游安全检查力度。坚持定期与不定期开展旅游安全检查,发现问题要强化措施及时整改,切实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全年安全事故零目标。

各位领导、同志们,江津旅游“十二五” 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我们相信,有市旅游局的大力支持,有区四大班子的坚强领导,有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有各镇(街)的联动打造,有各旅游企业的奋发进取,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圆满实现建设旅游强区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宏伟目标。

谢谢大家!

下载在国家中心城市2021年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材料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国家中心城市2021年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材料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全市产业发展大会上的主持词

    在全市**产业发展大会上的主持词***(2012年3月)同志们: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产业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国**金三角”的重......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大全)

    发展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2012-07-09 07:08:00 来源: 黑龙江日报(哈尔滨) 有0人参与 00 依据《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和《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黑龙江省第......

    在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

    转型发展率先发展特色发展 全力打造现代化生活性服务业核心区 ——在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 相山区人民政府 (2012年2月3日)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把相山区服务......

    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把旅游立市做实立实──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传达贯彻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研究部署“旅游立市”战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问题。会......

    在全市煤炭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煤炭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8月9日来源:市政府办作者:遵义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 潘争艳 领导讲话 中共遵义市委常委 副市长 余遵义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我......

    在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是地委、行署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召开这样大规模、高规格的会议专题研究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这......

    市委书记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开拓创新谋求发展努力开创江津“旅游兴市”的步伐同志们:在我市刚结束的两代会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继续实施“一路三化”发展战略,把打造“两地一中心”作为未来几年的奋......

    徐光春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徐光春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9-6-12 9:30:42 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点击:次 大力实施“旅游立省”战略 做大做强旅游经济 河南省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