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范文模版]

时间:2021-03-09 14:0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范文模版]》。

第一篇: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范文模版]

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

同志们:

经市发展改革委党组研究并报市政府批准同意,今天召开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国家和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市第七次党代会第五次会议、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部署,回顾总结去年工作,研究安排今年任务,动员全市发改系统干部职工立足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起点,把握区域条件显著改善新机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贡献发改力量。刚才我们表彰了2020年优秀、先进单位,相关县区园区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其他单位要向优秀榜样学习,真抓实干、迎头赶上。下面,我根据委党组研究讨论的精神,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有力应对大战大考,2020年发展改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是“十三五”全面收官之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发改系统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增强攻坚韧性、加强联动协同,超前研究谋划、合力实施推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全市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作出了积极贡献。市发改委荣获全省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先进单位,省对市能耗总量控制和能耗强度控制考核优秀等次,在“101%优质服务竞赛”中被授予年度优胜红旗、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评年度市营商环境建设先进单位,获评文明城市创建先进集体,市级机关党建目标考核先进单位,全市创新创优项目一等奖,市级机关优秀党建论文一、二等奖,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先进(优秀)承办单位,市直机关工会工作、妇女工作、社区党建指导员工作先进单位;1个支部获评星级党支部,1名同志被评为江苏省模范退役军人,1名同志被评为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先进工作者,2名同志被评为文明城市创建先进个人。

(一)宏观政策调控有力有序,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发展,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是扎实开展“六稳”“六保”工作。综合运用产能动员、物资储备和价格调控等手段,精准推动复工复产、复市复业。出台落实省市四项政策66条实施细则并建立周报制度,推动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民。组织摸排全市民生必需品供应状况,制定出台《淮安市重要医疗物资保供工作实施办法》,精准实施稳价保供方案,确保民生必需品稳定、充足、平价供应。二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高质量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报告,科学分解省定考核目标任务,按月按季推进落实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及时报告机制,制定落实全市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责任清单制度,定期对疫情防控新情况下全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有重点的全面分析,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措施,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三是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成立以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织领导,先后组织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十四五”规划政协委员座谈会、重点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十四五”规划人大代表座谈会等,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规划《纲要》顺利通过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梳理出37项重大事项,提请纳入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四是统筹编制各类专项规划。研究确定全市“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名录,包括产业支撑、创新驱动等五大类30个重点专项规划。牵头组织编制“十四五”服务业、人口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军民融合发展4个专项规划和市铁路货运站场布局及专支线规划研究等。完成2019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转化运用工作。

(二)重大战略效应不断释放,发展空间持续优化。紧紧抓住多重国家战略在淮安叠加实施的重大机遇,加快推动落地转化,不断增添发展优势。一是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落地落细。制定《2020年度淮安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工作任务》和《2020年度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事项》。组织召开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办公室第2次工作会议,协助蚌埠市举办第2次省际联席会议和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推动与中建集团合资组建中建淮河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开创淮河生态经济带公司化开发建设先河。二是完成市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编制。贯彻落实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文件精神,牵头组织编制《淮安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顺利通过省大运河办联审。三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主动对接国家和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规划,研究制定《淮安实施方案》《淮安市落实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等文件,并通过市委市政府审定、印发实施。四是区域合作工作有序推进。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安徽省蚌埠市和水利部淮委,交流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组织淮河沿线8家知名食品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为新冠疫情防疫任务繁重的湖北省广水市、随县和孝感市大悟县紧急协调一批防疫物资。组织宁淮特别合作区核心区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申报省级创新试点园区;推动江宁开发区淮阴工业园、南京软件谷洪泽工业园申报省级特色园区。牵头组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与我市联合举行招商引资“云推介”暨网上项目签约分会场活动,签约项目25个、总投资105亿元。筹划制定《淮安市党政代表团赴辽宁省铁岭市考察对接方案》,拟定《江苏省淮安市辽宁省铁岭市2021年度对口合作协议》,牵头组织推动《淮安市铁岭市对口合作协议(2017-2020)》落地落实。五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见效。完成“淮安市涟水县高沟镇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超标排污问题突出”等3个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移交问题和“盱眙县第二城市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污”等2个省级台账问题整改销号。

(三)项目推进资金争取扎实有力,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政策、项目、资金是发展之源、跨越之本,2020年以来,始终把向上争取和项目攻坚作为全年工作的“头版头条”、重中之重。一是重大项目攻坚持续发力。科学编排220个市级重大项目,总投资304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00.44亿元。扎实推进项目长帮办服务机制,按季开展市级项目长帮办服务活动,组织三个批次共240个重特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22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50.61亿元,超年度目标19个百分点,鹏鼎类载板智能制造等项目开工建设,富强新材料等项目竣工投产。重抓200个服务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圆满完成年度计划投资562.3亿元。二是向上争取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累计争取各类资金97.33亿元,其中无偿资金13.03亿元,专项债券项目建设资金51.1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资金25.2亿元,获批国家首支区县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债券8亿元。三是一批重大事项获上级部门支持。宁淮城际铁路淮安段初步设计、宁淮场及接建站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省发改委批复。沂淮铁路、沿淮城际铁路、淮安市域S2号线、淮安市季桥站铁水联运专用线等4个项目拟纳入国家《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淮安航空货运枢纽、涟水机场三期扩建项目以及洪泽区、淮安区、清江浦区、盱眙县等通用机场项目,列入民航华东局编制的《“十四五”华东地区民航发展规划》。

(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潜力有效激发。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线,以“放管服”、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助力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一是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成效显著。涟水县建设“多规合一”空间信息平台和规管系统,获得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优秀工程金奖;盱眙县马坝镇被中央5部委联合表彰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盱眙县纳入全国120个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名单。镇域综合改革试验点工作稳步开展,制定出台并推动施河镇、银涂镇、高沟镇等集成改革试点方案落地实施。二是特色小镇高质量创建。编制《淮安市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实施方案》,推荐涟水县缘来小镇、金湖县荷韵小镇纳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淮安智教乐享小镇通过省年度考核,河下非遗小镇入选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成为我市第5家列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三是信用新型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全市29个部门出台30个重点领域信用监管实施方案,疫情期间协调处理企业信用修复申请659次,修复率全省第1。“诚信淮安”品牌形象不断彰显,开展“诚信示范企业”“诚信群体”“诚信个人”等系列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诚信典型。淮安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指数排名全国设区市第18位,较去年同期上升44位。四是粮食安全责任制不断强化。严格落实储备粮计划,提请市委市政府出台储备粮管理有关文件,修订《淮安市粮食应急预案》,联合开展粮食应急演练,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制定出台《2020年度“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充分运用省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监管平台、省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开展粮食收购资格核查、夏粮收购督查等“双随机”抽查工作。五是创新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服务。结合2020年度市级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建立微信辅导工作群,开展预约服务、在线服务,按月完成全市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统计分析,推动“放管服”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任务全面落实。

(五)人民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发展成果普惠共享。把全民共享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一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完成乡村振兴规划评估征求意见稿,将村庄搬迁撤并、“万企联万村”等纳入评估重点内容。牵头制定全市农房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年度工作任务方案,按周督查盱眙县农房改善项目。“淮安大米”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粮油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大米”;4家企业粮油产品被评为“江苏好粮油”产品。全面落实粮食购销政策,全年收购稻谷198.9万吨,小麦135.2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44.5万吨,拍卖成交政策性粮食46.9万吨,收购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制定《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绿色高地、推进美丽淮安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关于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研究制定《2020年度减煤工作计划》和《淮安市2020-2021年秋冬季散煤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高质量完成省下达减煤年度任务,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三是全力做好民生实事。制定普通防护口罩市场投放方案,累计保供一次性防护口罩、医用口罩1665.97万只。制定公布“收费目录清单”,实施水电气阶段性价格政策,阶段性降低景区门票价格,对定点医疗机构免收污水处理费66.18万元,为低保户累计免费供气11.38万方,减少企业用电成本7774万元。全市共发放价格临时补贴4561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3.84万人。实行新建商品房价格备案管理、开展多部门联动执法整治房地产行业秩序,有效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四是扶贫帮困力度持续加大。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活动1000余人次,解决挂钩社区帮扶资金25万元,党员深入农村走访330人次,走访农户82户、发放慰问金6.88万元,实施扶贫项目4个,协调投入资金70万元。五是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油气管道、电力、粮食仓储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定电力和油气管道安全隐患问题专项整治方案、专委会工作规则和粮食安全生产整治清单、粮食安全仓储整治清单,定期组织开展三大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出台《淮安市发改委安全生产督导反馈问题整改方案》,完成市第七督导组安全督导反馈问题整改销号。

(六)从严治党要求贯穿始终,干事氛围日益浓厚。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持续营造昂扬向上的干事创业环境。一是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深入贯彻落实《淮安市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对标对表新思想、决战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活动,组织应知应会知识测试1次、“我身边的小康”主题宣讲1次、一线抗疫事迹专题宣讲1次,修订完善党组议事规则,坚决落实“三重一大”集体讨论、“一把手”末位表态等制度。二是持续改进工作作风。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中心工作上,充分体现发改党员干部队伍的政治忠诚和责任担当。组织修订全委管理文件20余份,全年共办理收文12802件,办理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件近900件,牵头起草政策文件50余份。三是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完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班子成员按分工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切实扛起“一岗双责”。按照“权力—岗位—流程—风险—防控”的排查模式,逐项逐条排查廉政风险,全委共梳理出廉政风险点133个,廉政风险表现形式167个,制定防控措施241条,修订完善2020年版廉情手册,主动接受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四是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及时完成机构改革各项手续办理工作,完成新三定方案执行情况报告并顺利通过市考核组实地评估。制定印发《淮安市发改委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日常考核体系。制定印发《淮安市发改委干部教育培训学时管理办法》,规范继续教育培训。规范公务员、事业单位、名校优生招考流程,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参加国家、省发改委挂职,以及全市“六稳六保”、安全生产、化工专项整治等专项巡察。规范职级晋升选拔任用工作,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2020年,晋升提拔使用干部36名,配齐配优处室负责同志,全委干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得益于我们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有力将各项要求执行到位、落到实处;得益于全体干部职工上下齐心、攻坚克难,以极大的定力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以过硬的质量做规划、出政策、抓落实。在此,我代表市发改委党组,向全市发改系统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发改系统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政策文件的精准度和落地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干部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少数干部身上不想为、不敢为、慢作为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全面落实总体要求,准确把握发展改革工作的形势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做好“十四五”时期发展改革工作意义重大。

(一)全面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

当前,各种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交织并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我们要全面、辩证地分析把握形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中美战略博弈具有长期性,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国家层面正在系统研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顶层设计,谋划“1+N”政策体系,为我们摆脱传统发展路径制约,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重大机遇。从省内看,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地区新的战略定位,对江苏提出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指示新要求,为江苏谋划今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必将引领江苏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省委提出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为淮安全力当好江苏高质量发展快班“特长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自身看,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等多重战略在淮安叠加交汇,淮昆“台资高地”加速崛起,徐宿淮盐、连淮扬镇、宁淮城际三条高铁将在淮安交汇贯通,区域交通条件显著改善,为淮安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面对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淮安对接沪宁杭等龙头城市的比较优势仍需加强,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推动也有赖于淮安自身能级及影响力、辐射力的提升,要求我们找准定位“承南”对接长三角发达城市高端要素、“启北”提高对苏北乃至皖东、鲁南的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展现淮安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新担当新作为。

(二)“十四五”时期工作总体要求及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市第七次党代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扛起“两争一前列”历史使命、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定不移走好特色现代化之路。

主要目标: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对“十四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进行了进一步安排。主要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元,实现全国百强县零的突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方位巩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创新淮安、开放淮安、美丽淮安、幸福淮安”建设由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绿色高地、枢纽新城”打造展现蓬勃生机,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加快建设要素涌动、活力迸发的创新淮安;加快建设和合南北、通济江淮的开放淮安;加快建设清新舒朗、自然水韵的美丽淮安;加快建设共建共享、文明和谐的幸福淮安。

系统上下要全面落实市党代会、人代会工作部署,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注重固本强基、特色发展、创优争先,用实干创造,用奋斗作答,全力开辟淮安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境界,充分展现建设好周总理家乡的“象征意义”。

三、坚决扛起时代使命,推动发展改革领域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谋划好今年工作,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绿色高地、枢纽新城”目标定位和“四个淮安”建设总体要求,围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淮安篇章,扎实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锚定一个目标。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紧紧围绕省市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年度考核指标,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加大工作推动力度,做到省考共性指标力争向前,个性指标争取满分,特别是认真研究考核指标体系的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找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确保实现委年度高质量跨越发展考核优秀单位和营商环境建设评议优胜单位工作目标。

(二)突出两大重点。突出向上争取,全面打响“向上三争取、向下三服务”品牌,确保全年项目资金政策争取在上一年度基础上有进位、有名次,对下服务质量有提高、满意度有提升;突出招商引资,动员系统上下全员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坚守三条底线。守住安全生产底线,通过不断健全制度,增强安全意识,提升科技水平,确保油气输送管道安全、电力设施安全、粮食仓储安全等;守住民生保障底线,强化稳价保供,落实好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守住廉洁自律底线,强化党纪党规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确保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四)抓好八件要事。

一是更高水平推动重大战略落地转化。充分发挥淮河生态经济带牵头城市作用,牵头举办首届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论坛,编制2021年度淮安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工作任务,组织召开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办公室第3次工作会议,协助山东省临沂市举办第3次省际联席会议和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推动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农村专委会、人力资源区域发展联盟、气象灾害联防合作联盟、侨务工作联盟等。印发实施《淮安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组织起草《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牵头开展长三角生态经济委员会有关工作,确保长三角生态经济发展高峰论坛成功召开。宣讲解读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会同市各相关部门完成30个市级重点专项规划报批和发布工作。

二是更高质量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全面贯彻落实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部署,建立全市经济形势监测分析网络,精准开展经济运行监测调度,落实经济运行日报、周报、专报等及时报告制度,深入分析总结经济运行特点,研究查找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分解落实市人代会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配合省发改委做好2021年淮安高质量发展个性考核指标方案制定,牵头做好省高质量发展个性考核指标目标任务分解。

三是更高效率推进重特大项目攻坚。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确保220个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超800亿元;落实重大项目“五个一”督查推进机制,提请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重特大项目攻坚动员大会、会办会、点评会、专题调度会等,组织参加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两次全市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半年重大项目观摩活动。组织实施200个亿元以上服务业特色产业项目,确保完成投资超560亿元。全力推动宁淮城际铁路项目全线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沂淮铁路、沿淮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通用航空加快发展,建成金湖通用机场。积极推进淮

第二篇:在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首先,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发展和改革系统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省发展改革委自从挂牌以来,委党组一班人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争取

国家政策及资金支持,为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希望你们与全省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们一道,在新的一年里,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发展和改革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扬成绩,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全省发展与改革工作的新局面。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2004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原因分析2004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全年全省财政收入完成5335亿元,增速居全国前列;GDP、工业利润和税收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想讲的是,如果把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放在全国的座标系中进行分析,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水平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呢?这是判断一个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方法。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大家先看下面的几组数据:我省GDP占全国GDP的比例,1999年为1.84,2004年占到2.23,份额提升20;我省财政收入占全国大盘子的比例,1999年为1.58,2004年为2.08,份额提升了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各省市区的排位,1999年为第31位,2004年排到了第1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1999年排全国第22位,2004年大约排到第18位。我省GDP绝对量从1999年的1507亿元提高到2004年的30424亿元,5年内提升了1倍;财政收入从182亿元提高到5335亿元,提高了2倍;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大气污染、水污染总量均下降了10以上。那么如何分析和看待近年来全省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呢?还是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市场好、宏观经济形势好和煤炭形势好;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省统计局最近的统计分析报告,对近10年来我省各主要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该报告显示,全省煤炭产量从1994年的3.2亿吨提高至2004年的5.2亿吨,10年内产量增加了2亿吨,而吨煤综合平均价格从1994年的71元提高到2004年的200余元,按每吨煤平均价格上涨100元计算,仅价格提高就给我省带来了数百亿元以上的销售收入,由此可知,煤炭行业对山西经济发展的贡献确实很大。但以1999年为界,2000年到2004年的五年与前五年相比,煤炭创造的税收占全省税收的比重下降幅度达13.6;从近5年的情况看,煤炭所创造的税收比重在逐年提升,2004年为22,仅比1994年的21高一个百分点。这就说明,近五年煤炭形势好,产量增加,价格上涨,效益趋好,确实对山西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由于煤炭行业形势好所致,而是全省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所致。通过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我省的非煤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整个产业结构中,非煤支柱产业多元化的趋势日渐显现。冶金行业的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994年为17,1999年为18.4,2004年达到27,10年内提高了10个百分点;炼焦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994年为3,1999年为6,2004年达到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999年为4,2004年达到10;旅游业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1994年不到3,1999年为4,2002年为6。这些都说明,经过5年的结构调整,我省的支柱产业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并不是煤炭一枝独秀,也不是煤炭一损俱损。1999年煤炭形势滑坡至最低谷,产量低、价格低、货款回收率低,同煤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竟然过的是“人人二百三,共同渡难关”的日子,而现在通过5年的结构调整,情况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产业结构不仅多元化了,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焦炭行业:1999年全省焦炭行业中,土焦、改良焦占到68,机焦占32,现在机焦占到81,其中大机焦占65。这一产品结构的优化,大大降低了吨焦生产中污染物的排放量。以致癌物苯丙芘的排放量为例,4.3米炭化室的焦炉规范生产,所释放的苯丙芘仅为土焦的10。冶金行业:不锈钢销售收入占全部钢铁销售收入的比例从1999年的13提高到2004年的30;电解铝生产1999年以前全是自焙槽工艺,后来采用了预焙槽新工艺后,污染大幅度减小。煤炭行业: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洗选率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矿井平均规模从年产3万吨提高到10万吨,百万吨死亡人数从2人

下降到1人以下。特色农业:特色农业的产值占农

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9年的30提高到2004年的48,提高了18个百分点,在特色农业带动下,全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明显提升,2004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最快的百强县排行榜上,我省22个县名列其中。客运业:民航客运量迅速扩张,从1999年的40万人增长到2003年的100万人,2004年

达到168万人,5年增长了3倍,表明山西旅游业在振兴,对外开放在加速,进出山西做生意、跑业务的人在增加,来山西办事、交流、投资的人在增多。邮政业:2004年全省邮政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了12,增速居全国第2,总量在全国的排位从2003年的第20位前移至第18位,邮政储蓄在全国的排位从2003年的第17位前移至第11位等。经济领域、社会领域诸多可喜的变化,无疑都是结构调整成效的反映。也许有人会问,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怎么能叫经济结构调整呢?结构调整就是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包括原材料、厂房、机械设备等)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省、市)、不同产业(一、二、三次产业)、不同行业(几十个行业)、不同亚行业(几百个亚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产品间分配的比例。为什么要进行结构调整呢?从我省的情况看,我省是从1999年启动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当时我省面临的形势很严峻,全省人均GDP在全国的排位从1979年的第10位,后退至1999年的第20位,平均每2年后退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9年排全国倒数第1位;环境污染名列全国第一。究其原因,主要是我省特殊的产业结构,使得生产要素集中配置在那些消耗高、污染高、效益低(“两高一低”)的行业领域,并因此导致了经济总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在全国地位的下滑。这是我省特有的经济格局、自然资源格局等各种因素在改革开放以来共同作用和演化的结果。结构调整就是要针对我省“两高一低”的格局,并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但是,结构调整绝不是不发展煤炭产业,把“煤、焦、铁”换成别的产业。因此,当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潜力产品”、推出了“1311”调产规划,即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产品,只要符合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两低一高”)的标准和方向,我们就大力支持,鼓励其发展。通过五年的艰苦工作,结果如何呢?煤炭还是大产业,但其效益明显提高;冶金成为更大的产业,效益也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过去力量很小,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也在壮大;旅游业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等。这就是结构调整朝着“两低一高”的方向发展的结果投资结构的优化成为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的支撑和动力。从投资运行过程看,所有的生产要素凝聚为一种东西,即货币。不管是土地、劳动力、还是原材料、机器、厂房,最后都是通过资金(即投资)来表达。投资主要分为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两大类。近五年来,我省的总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从1.9提高到2.0。技改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从1.9增长到2.9,增加了50。大家知道,技改投资的边际效益是很高的。以太钢为例,太钢1999年的销售收入是87亿元,总资产240亿元,利税为9.8亿元。太钢从2000年—2004年累计共投入49亿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投资并不是用于增加厂房和征地,而是用于对关键设备进行改造。技改的效果很明显,2004年其销售收入达到280亿元,比1999年增长2倍多;利税达到42亿元,增长3倍,总资产达到300亿元;吨钢耗标准煤从1999年的1198千克降至898千克,吨钢耗水从1999年的23吨降至8吨;烟尘年排放量从1999年的3.1万吨降至6780吨,下降了70。技术改造产生了投资少、效益大、消耗少、污染少的效应,收到了“两低一高”的效果。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省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市场因

素、煤炭形势好的因素、宏观经济形势好的因素之外,结构调整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三句话可以对全省的经济结构调整进行评价:一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决策,对山西经济发展、对山西人民的意义,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二是通过全省人民5年来的努力和实践,结构调整确确实实取得了进展和成绩;三是结构调整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现在面临的问题、困难和矛盾仍然很多,推进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困难和矛盾有哪些呢?我省的产业仍然过度依赖于资源,消耗仍然很高,我省万元GDP耗电量高出全国30多;

我们的效益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的工业资产贡献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位次虽然前移了几位,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省仍然是全国的污染第一大省等。因此,大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二、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几点认识去年8月份,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大会,作出了把山西建成全国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关于这一战略,我谈五点认识。

第一,关于这个战略决策的含义1999年省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了我省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总思路,即“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抓好五项创新,实现三个提高”。就是要通过技术、金融、人才机制、环境和观念等方面的创新,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最终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提高全省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目的。这一思路,我们简称为“1253”思路。去年8月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双新”基地)的战略,就是对省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的战略思路的完善和提升。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即在“1253”这个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山西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定位,明确了山西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目标定位;第二层含义,这个定位是从山西的省情出发作出的。长期以来,我省一直是全国的能源基地,也是老工业基地,在此基础上,体现与时俱进,顺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山西省情,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重大战略选择。

第二,“双新”基地新在何处

大家知道,全世界公认的新能源指的是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五方面,这些都是可再生的能源,而我省的煤炭是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但我省建设“双新”基地中的新型能源不是指经济学意义上所谓的新能源,我省的新型能源基地其“新”在对我省老能源基地进行新型化改造。我省是老能源基地,是上世纪80年代建起来的全国的能源基地,现在我们把它叫做老能源基地,现在对进行新型化改造是因为老能源基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资源消耗过大,资源回收率过低。我省的乡(镇)、村办小煤矿每挖1吨煤要耗5—10吨资源,资源回收率仅为10—20,全省煤炭平均资源回收率也只有30多,而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每挖1吨煤只耗1.2—1.3吨资源,资源回收率是80左右。有人分析,按照现在煤炭的供需情况计算,中国的煤炭只能够再挖70年,山西的煤炭如果按目前状况开采,40年就挖完了。事实上,有的矿已经挖完了,比如,大同的侏罗纪煤,再过8年就挖完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二是挖煤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破坏。每年我省仅挖煤就破坏地下水资源10亿立方米,而我省投资103亿元建设的引黄工程,每年引到太原的水量仅有6.4亿立方米。

三是挖煤导致严重污染。矿井废水未经处理大量排放出来,其中有害物质污染了土壤和水源。我省的新生婴儿缺陷率在全国排名第1,每1万人中有181人,而在矿区平均1万人中有400多人。

四是挖煤造成地面沉陷。水系破坏了,地下挖空了,地面肯定要沉陷。太长高速公路途经潞安矿务局有1公里多的路段处在采空区,本来修这段路正常只需要2000—3000万元,但要把这段采空区真正处理好,却需要多花3亿元;正在准备建设的石太铁路客运专线,原来计划从阳泉走,但因该地采空区太多,风险大,不得不改道盂县,多花好多钱,但如果从采空区走,投资将会更大。采空区沉陷在矿区已经造成房屋倒塌、水源破坏等问题。沉陷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拿出280亿元国债治理全国统配煤矿采煤沉陷,山西占1/4,需70亿元,但要求省里配套60,这样下来总投资最少是150亿元,这还仅仅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我省七大矿务局煤炭产量占全省的一半,大矿之外的煤矿产量也占总产量的一半,沉陷治理还需150亿元,这两项投入总计达300亿元。

五是挖煤带来大量的煤矸石堆积。全省煤矸石堆积大约为10亿吨,大量有害物质通过雨水渗漏到地下,破坏了土壤,破坏了地下水资源等。这些问题都是老能源基地建设留下的问题。现在我省要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办法改造老能源基地,这就叫做建设新型能源基地。所谓的新型化并不复杂,就是发挥我省的优势,克服我省的劣势,用先进的、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降低消耗,降低污染,提高附加值。如果全省的煤炭资源平均回收率提高到50,那么,现在挖5亿吨煤用的资源可以挖10亿吨煤,或者说挖5亿吨煤只用现在一半的资源,这就叫做新型化。提高洗选率、提高资源回收率、提高集中度、提高安全率、提高非煤产业率、延长产业链,就是煤炭产业新型化。我们把煤炭用于坑口电站发电,产生6倍的效益,炼成焦炭产生8倍的效益,再把焦炭用于炼铁,铁再变成铸件,又是若干倍的效益。由此可见,新型化并不见得非要使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可。比如洗煤,过去煤炭挖出来就大部分以原煤卖出去了,对经济效益可观的洗煤重视不够,洗选率很低。如果我们将更多的原煤入洗,附加值将进一步提高。近几年,山西焦煤集团利用国际先进的洗煤技术改造了七个洗煤厂,精煤产出率可以提高3.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同样多的原煤,过去生产1000万吨洗精煤,现在则可生产1035万吨,产量增加35万吨,效益就是1.5亿元。洗煤不仅降低了消耗,提高了效益,更重要的是节约了运力。我省每年煤炭产量5亿吨,如果入洗率提高10,就能多洗5000万吨,按照70的洗精煤产出率计算,洗煤过程形成1500万吨的洗中煤和煤矸石,也就是说,通过提高10个百分点的洗煤率,就节约了1500万吨的运力。同时,每吨运力最少节约100元的运费,1500万吨的运力等于节约了15亿元的运费,这就是新型化。去年8月份召开的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会议上,提出了我省发展七大优势产业的战略目标。第一大优势产业即涵盖了煤炭、电力、焦炭,其他六个优势产业分别涵盖了机械装备、冶金、化工、轻工、医药、特色农业、旅游、文化、房地产、新材料等行业,这些领域都是我省的比较优势所在。比如旅游,我省有全国最好的人文旅游资源,但是我省的旅游收入在全国排第26位,因此,我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收入小省,要通过结构调整使这些新兴产业规模化。医药业方面,我省有五种药材产量是全国第一;特色农业、小杂粮、干鲜果、反季节蔬菜也有很大的优势。我省的芦笋占世界市场的40,核桃产量是全国第一,但是销售收入很小,附加值很低,下一步要通过扩大规模,通过深加工来提高效益。

第三,如何推进“双新”基地建设这方面内容田成平书记、张宝顺省长在去年8月份的结构调整会议上讲的非常明确,就是抓住七大优势产业领域,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降低消耗、降低污染、提高效益、延伸产业链,尽快做大做强。七大产业领域具体怎么推进,要有抓手。张宝顺省长提出三大抓手:一是通过重点骨干企业来推进;从全省选50家企业,由重点骨干企业来推进;二是通过发展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办法来推进;三是通过发展新型产业基地的办法来推进。省政府已经对此进行了责任制分解,将七大产业分解到相关分管副省长和部门抓落实。

第四,政府在推进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当然,政府不能包办代替企业决策,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必须让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政府绝不是无所作为的。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抓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规划引导”。我省“十五”计划提出的实施八大战略工程、构建六大支撑体系,就是对结构调整进行规划和引导,从“1311”规划,再到行业结构调整方案,都提出了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如何鼓励,如何限制,这就是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

二是“政策扶持”。我省每年拿出6—7亿元资金用于贴息入股,带动银行贷款100多亿元。如,为了钢做成世界第一强钢铁企业,我省按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给太钢有偿划拨了煤矿、铁矿、上了自备电厂,改造了焦炉,这几项总算下来,太钢一年可以增加几十亿元的利润空间,即使全球竞争加剧,同样规模的企业赔几十亿元,太钢也持平了,同样,别的企业赚钱了,太钢就能赚的更多,这就竞争力。

三是“改善服务”。就是要提高各级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我们不可能一下对全省的服务环境进行彻底的改造,但是要通过改革,特别是通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首先改善对“1311”重点调产企业,对“双新”基地七大优势产业领域的服务。

四是“促进改制”。七大产业领域有成百上千个企业,按照国家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纯私营企业和纯国有企业竞争力都不强。政府就是要推进企业改制,促使其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混合所有制和股份制等经营方式。企业只有改制了,才能获得政府政策支持。改制后的企业获得了新的动力,发展就更快了。

五是“强制淘汰”。这是用来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也就是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焦炭企业,其生产要污染水源、污染大气、危害人民健康,政府就要强制关掉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大的焦炭企业。如土焦、改良焦,就要坚决关闭、取缔而且还要逐步关掉2.5—2.8米的焦炉,并制定推行强制性技术准入、环保准入标准,这些都是解决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不能迷信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绝对化,早在上世纪30年代,凯恩斯就提出宏观调控有效性理论,就是强调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有效干预。在我省这样一个欠发达国家的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市场经济,如果那样做,将会污染更大,资源破坏更厉害,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干预,政府要强制淘汰那些工艺落后、破坏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及设施。

第五,“双新”基地与近年来出台结构调整政策之间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社会上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我想简单的说明一下。我省近几年出台的政策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1311”规划;二是行业结构调整实施办法。这些都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绝不能动摇,要继续抓下去。那么,“1311”规划和行业结构调整与“双新”基地建设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它们之间是互相包含的关系。

首先,“双新”基地是一个战略决策,是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个定位要比任何规划都要高。第二,“双新”基地的七大优势产业包含了我省行业结构调整方案所涉及的13个行业。第一个方面的优势产业是加快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产业的发展及其延伸与开发,这一优势产业领域就包含了行业结构调整方案中的煤炭、焦炭、电力三个行业;第二个方面的优势产业是发展以不锈钢和铝镁合金为主的金属材料及其制品工业。这主要是针对冶金行业的结构调整,对应于行业结构调整方案中的冶金行业;第三个方面的优势产业是整合提升装备制造业,对应于行业结构调整方案中的机械装备行业;第四个方面的优势产业是发展具有山西优势的化学和医药产业,对应于行业结构调整方案中的化工行业和医药行业;第五个方面的优势产业是发展新型材料产业,对应于行业结构调整方案中的新材料产业;第六个方面的优势产业是发展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包括了行业结构调整方案中的特色农业,也基本涵盖了食醋、烟草、酿酒、乳制品、特色纺织等在内的轻工行业;第七个方面的优势产业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包括了行业结构调整方案中的旅游业、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业。因此,这七个优势产业涵盖了行业结构调整方案的13个行业,它们之间相互渗透,而且七大优势产业是对13个行业的高度概括和提升,更加精炼,更加突出重点,是与行业结构调整一脉相承的。因此,全省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们要认真学习并完整、科学、准确地理解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把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落实到位。我们在座的所有同志都负担着向全省人民宣传、推进“双新”基地战略的责任与义务。

三、对全省发展改革系统今年的工作提几点要求

第一,统筹推进“双新”基地建设“双新”基地建设是全省经济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全省发展改革系统要认真抓好这项工作。具体讲,就是要切实抓好人才、资金、改制、服务、环境、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工作。要按照省政府责任制的分解要求,制定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及推进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要落实组织机构、人员、队伍等方面的工作,把这项工作做好,争取在2005年取得比较大的进展。

第二,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建国以来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更具有战略性和指导性,更注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注重产业引导和发展模式的引导,而具体的行政性制约和安排将大大弱化。需要强调的是,我省制定“十一五”规划,要结合国家的战略部署,要结合我省省情,克服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劣势,突出比较优势。比如,资源问题。资源对全国、全球的经济约束越来越大,对山西来讲,过去我们讲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我认为再不能简单地讲山西之长在于煤这句话了,因为挖煤不仅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还会带来采煤沉陷等社会问题。因此,要切实把资源保护、资源有效利用等问题抓在手上。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双新”基地作为主线,把资源的有效利用、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作为规划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当然还有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加大改革工作的推进力度省发展改革委去年四月份挂牌,在原来发展计划职能之外,又赋予了新的职能,即推进改革。改革的工作千头万绪,但现在最核心的任务就是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这是当务之急要抓到手上的。投资体制改革的对象,不仅仅是国家给我省的投资,也不仅仅是全省统筹的8.8亿元省级基本建设资金,也不是省里的26亿元,而是全社会18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其使用方式。要用投资改革引导和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1800亿元投资的生产要素向“两低一高”行业和调产企业倾斜,实现省委、省政府“双新”基地布局的要求,这是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一件大事。要认真总结借鉴国内外和兄弟省市的经验,总结和吸收我省的经验和教训,推进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四,继续搞好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我省宏观调控近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国家已经明确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一步我省的宏观调控工作还要按照国家的整体部署进一步继续加强。全国的煤电油运紧张,我们要利用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保护资源、提高资源效益的前提下,把涉我省煤、电、运方面的工作往前推。同时,抓住宏观调控的大好机遇,把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企业、设施、产品淘汰掉,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双新”基地建设。

第五,加强调查研究,搞好队伍建设

我们要开展的工作很多,任务很繁重,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加强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信息。调查研究一方面要深入到基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了解全世界的情况,还可到外省外国了解情况。只有通过对各种信息比较、分析、筛选、提炼,用以指导我们开展工作,才能够制定出供省委、省政府决策的好建议。省发展改革委历来都是省委、省政府的参谋部,当好参谋一定要搞好调研。同时,要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转变思想,转变作风,依法行政,提高服务质量,按规矩办事,防止腐败,这些工作都要在过去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和感想,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一下,仅供参考。

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结果是全省的产业在壮大,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在上升。

第三篇: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宜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进

(2008年元月25日)

同志们:

新年伊始,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深入研究探讨发展改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努力开创发展改革工作新局面,推动全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刚才,谢杰同志就全市2007年发展改革工作作了总结,分析了当前发展改革工作面临的形势,提出了2008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任务,我都同意,希望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午,市县发改系统还要召开工作座谈会,深入研究探讨发展和改革工作。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深入分析认识市情,增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过去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初步统计,2007年我市GDP首次突破500亿元,达到529.05亿,增速14.8%,继续保持经济总量全省第四的地位。二是投资、消费和出口快速增长。200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5亿元,同比增长1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3亿元,同比增长17.6%;出口4.2亿美元,同比增长26.37%。三是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9亿元,同比增长33.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9元,同比增长21.02%;农民人均纯收入3926元,同比增长17.86%。这些成绩的取得,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国内经济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指导下,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2008年是深入实施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并将迎来奥运会的举办,国内经济将继续运行在健康快速发展轨道上,外部经济环境对我市总体有利,一是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国家协调区域发展的政策明确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支持,我市新农村建设、生态环保、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可望获得更多支持;二是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快。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我市优势资源深度开发与特色产业培育带来的良好机遇;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快速融合、金沙江流域开发全面启动,为区域互利合作提供了大有可为的现实机遇;三是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时期,投资、消费持续扩大,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

在充分肯定成绩、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发展中存在的差距:一是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速减缓,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展失衡加剧,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多。二是从国内看,在以“两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向过热转变,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向明显通胀转变)为主要任务的调控目标下,国家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从紧,土地政策更加严格,产业准入门槛提高,进出口政策面临调整,一系列宏观

经济政策的组合出台将加剧各项发展要素制约,使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难度增加。三是从市内看,发展总量不足、速度不快、质量不高、结构不优仍是我市最大的实际,基础设施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不优,对外开放不够,节能减排压力加大,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等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发展正处于攻坚克难、爬坡追赶的关键时期。

认真分析当前我市经济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和市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提升期,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更为繁重,体制机制的创新更为艰巨,对内对外开放的要求更为紧迫,改善民生的责任更为重大。我们要以新的视角审视市情,以新的理念谋划发展,以新的举措推动发展,大力破除内陆观念、自满观念和休闲观念,不断强化开放意识、前沿意识、进取意识和爬坡意识,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更好的质量,谋求更大的发展。

二、明确目标任务,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省委九届四次会议确立全省经济工作总体取向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发展是当务之急、民心所向,科学发展是本质要求、根本途径,又好又快发展是奋斗目标、检验标准,三者有机统一。市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经济兴盛、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新宜宾战略目标和“强工、重农、壮旅、活商、兴城、富县”的经济发展思路符合省委的发展要求,切合宜宾发展实际。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对市情的科学分析和对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措施和行动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上来,在发展和改革工作中进一步明确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美好新宜宾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大做强我市食品饮料、能源、化工、化纤等优势特色产业,坚持在发展中调整产业结构,支持优势支柱企业规模扩张、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加快形成一批规模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大企业支撑大产业,尽快形成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五粮液、阳春坝、罗龙、福溪等重点工业集中区的平台作用,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建设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现代产业园区。

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抓住省上将我市列为川南四市中唯一重点发展的特大城市的契机,加快调整已有的城市发展规划,将柏溪、罗龙、南溪、长宁、庆符、新发等纳入中心城区建设规划,尽快将我市建设成为川南及川滇黔结合部的特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序发展小城镇,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增强发展实力,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吸引更多要素和人口集聚。三要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业不断增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强做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

惠。

(二)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一要加强生态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方针,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巩固天然林保护成果,继续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二要加大环境治理。重点整治工业、城市和农村污染源,突出抓好三江流域重点污染源监管治理,确保人民饮水安全。认真巩固现有燃煤电厂脱硫治理工程成果,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再生水利用能力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全面推进城市煤改气工作。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三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突出抓好宜宾县、五粮液、丝丽雅、江安阳春坝等循环经济重点示范县、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建设,建立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可循环的发展机制,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三)着力加快改革开放

改革创新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创建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财税、金融、价格、投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大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积极对接泛珠三角、长三角,加快融入成渝经济区,密切川南、金沙江流域区域的开放合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与水平。

(四)着力构建和谐宜宾

建设和谐宜宾,要以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改善民生民本为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一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增加社会事业投入,提高政府投资用于社会事业比重,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总量,重点加大对农村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状况。完善社会发展政策,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益性事业,落实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对文化、体育等非公益性产业,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要努力扩大就业。当前,我市正处于就业人口高峰期,就业形势严峻。要加大各项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力度,建立鼓励创业和推动就业机会公平的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就业型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健全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就业主体和创业主体。

三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济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四要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亲民惠民行动”,大力推进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等

民生工程,统一规划,加大投入,落实责任,全力组织实施,确保群众得到实惠,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三、采取综合措施,扎实做好2008年发展改革各项工作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美好新宜宾建设的重要一年。发展改革系统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履职尽责,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发展规划

一是编制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统筹考虑沿江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合理确定沿江经济带地域空间,坚持整体开发、保护开发的原则,科学规划沿江产业发展、经济布局、城镇发展、社会事业、人口分布格局,使沿江经济带成为我市未来产业发展和人口经济集聚的重点地区。

二是加快制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我市化工、水泥等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确定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积极参与和配合国家、省上开展相关规划编制工作。主动参与国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及川南经济区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强规划衔接,积极开展政策对接研究,争取国家省上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四是搞好“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调整。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依照法定程序,做好“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和调整工作,使规划更加符合当前发展实际,更好体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

(二)突出抓好项目和投资

一要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要求,坚持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并重,重大工程和改善民生项目并举的原则,编制和实施2008年重点项目计划。争取国家尽早核准开工珙县电厂一期工程和福溪电厂一期工程;支持五粮液、天原、丝丽雅等优势企业技改投入和产业链拓展延伸,加快海丰和锐阳春坝二期、普什醋酸纤维、丝丽雅6万吨差别化粘胶短纤维、宜宾纸业搬迁技改等产业项目;继续推进向家坝电站、向家坝±8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乐宜高速、长江航道整治项目建设,争取开工志城港一期工程,积极开展宜宾机场迁建、峨宜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东环线、西环线、滨江环线道路工程、中坝组团综合开发、赵场组团开发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杨湾污水处理厂、区县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项目进程,深入实施亲民惠民行动各项工程,抓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项目、涉及民生民本和社会协调发展项目建设。完善项目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项目报批、用地、环保、资金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好移民、征地、拆迁等工作,力争全年重点项目投资完成108亿元。

二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机制,按照“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借助信贷、直接融资、更多吸引社会资本”的要求,加快研究组建综合性投融资平台,促进项目、资金有效对接。鼓励企业上市和债券融资,重点抓好天原集团企业债券发行工作,争取在市场化融资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安排用好省市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整合政府性投资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广泛推行BOT等融资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和外来资本参与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积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

信贷资金,争取利用国外贷款。

三要优化投资结构。抓住国家宏观调控有保有压,调整结构的契机,加大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投入,加强农林牧渔、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薄弱环节建设,支持有利于缓解煤电油运紧张、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保持我市投资规模、速度、效益持续增长,确保全年投资增长20%以上,突破250亿元。

(三)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建设

区域的竞争,核心是枢纽之争,关键是大通道的建设。围绕建设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加快构建与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相衔接、与全省物流业发展布局相配套、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一要加快对外通道建设。加快推进乐宜高速、宜泸渝沿江高速、长江航道疏浚,突出加强志城港、峨宜铁路、宜宾机场等重大对外交通设施建设,巩固强化铁、公、水、空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步伐。二要加快物流园区和物流体系规划建设。统筹规划志城、象鼻、天柏、旧州物流园区,尽快启动江安、巡场物流园区建设,完善以中心城市为主枢纽,江安、巡场为次枢纽的物流网络体系。提升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发展现代流通业态。加快建设承接成渝经济区、连接长江经济带、辐射川滇黔、服务大西南的现代物流中心。

(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一要建立节能型产业体系。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按照省上制定《2008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方案》,关闭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在机械、能源、化工、建筑建材、食品、轻工纺织等6大行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与示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二要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列入重点投资项目计划,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节能减排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节能减排的信贷支持。

三要加强节能减排源头控制。抓紧开展区域、流域和重点行业的规划环评工作,组织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减排评估和审查工作,实行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

四、加强自身建设,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各级政府及发改部门要按照市委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全面理解、统筹把握、牢固树立战略思想,坚定不移推进发展战略。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努力实现工作新突破。

一要加强学习。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同时要主动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向专家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要服务大局。对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要准确领会,快速反应,狠抓落实。强化全局性的意识,做有预见性的工作,研究有针对性的办法,采取带根本性的措施。坚持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分析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建议和措施,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

三要不断创新。要推进观念创新,善于用新理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

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拓新局面。推进体制创新,坚持发展和改革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务实和务虚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努力形成工作新机制。推进方法创新,善于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调控经济社会事务,在改革投资管理方式、项目审批方式、完善产业政策、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四要求真务实。大力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健全首问负责制,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实现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五要廉洁从政。要时刻做到警钟长鸣,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正确对待和用好手中权力,维护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做好新时期的发展改革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握时代主题,乘势而进、迎难而上,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务实的作风,开创工作新局面,实现宜宾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振奋精神 开拓进取

在推进xx新跨越中实现更大作为

--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xx市xx主任 xx

(2009年1月)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xx,以及全国、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部

署发改系统如何贯彻落实市委x届十次全会精神、推动xx更好更快发展。会上,x书记、x市长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全面总结,客观分析,正确估价2008年发展改革工作

200x年,是xx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发展提升跨越、改革纵深推进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级相关部门及各县(市、区)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发展改革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预计全年gdp总量增加100亿元、迈上500亿元新台阶,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亿元,增长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亿元,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亿元,增长16.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8亿元,增长3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00元,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3454元,增长11%。

(二)决策服务得到新提升。坚持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努力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助手。一是着力抓好经济运行监测预测。提交上报了季度经济形势分析、经济工作建议,为市委、市政府提出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完成《200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并报市人代会审议通过。三是加强重大问题研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前瞻思考、深入调研,完成《扩权强县对xx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等10多篇调研报告,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并印发《领导参阅》。

(三)规划编制取得新进展。组织实施全市“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牵头编制的xx“十一五”循环经济、水资源、能源发展、煤炭发展、农村公路等规划已编制完成;xx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规划已经省发改委批复同意;气化全市、城乡统筹和县域经济规划等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天然气勘探开发和xx产业区发展等规划进展顺利。

(四)项目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千方百计争项目。在国家和省上核准、备案 个产业项目,有30个项目被列入全省300个重点项目,争取到位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二是加快推进“四个一批”重点项目。编制实施“四个一批”重点项目100个,完成投资 亿元;实施市委、市政府领导联系重大建设项目50个,完成投资 亿元。纳入省政府目标考核的3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9亿元,占年计划的134%。三是全力以赴建项目。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建立重点项目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和月报制,严格执行《重大投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强化项目稽察,促进度、保质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迈上300亿元新台阶,达到305亿元、增长35%,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五)融资渠道得到新拓展。全力向上争取,全年共争取到位中央(国债)、省预算内资金5亿元;被纳入“十一五”中央、省预算内投资的50个项目(含打捆项目、不含救灾项目),总投资32.5亿元,其中预计中央、省投资16亿元,占总投资的48%,已累计到位6亿元。深化银政、银企合作,积极向国家开发银行申报贷款项目65个、总投资78.5亿元,申贷金额33.5亿元,已落实11亿元。有效引导社会资金,通过招商引资,xx公司投入3亿元建设市垃圾处理厂。

(六)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制定全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强化综合协调,节能减排初见成效。预计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4.02%,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23865吨、4633吨。

(七)亲民为民得到新推进。坚持倾情为民办实事、解难事。一是深入实施“十大惠民行动”,共争取到位“十大惠民行动”项目资金2亿元,由我委牵头实施的8项工作都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二是积极投入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争取到位灾后重建资金3000万元,并为重灾乡镇捐款5万元。三是扎实抓好定点扶贫,共为xx县xx镇xx村争取资金60多万元,解决156户675人饮水安全,修建村道公路12公里。同时,以工代赈和移民拆迁安置、后期扶持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八)机关建设得到新加强。按照“强化管理年”活动的要求,结合我委实际,坚持以目标管理为抓手,以班子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倾力打造“六型机关”,有力地促进了工作作风大转变、服务效能大提高、对外形象大改善。

尽管去年的发展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

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经济运行和调控的把握不够,决策服务的前瞻性、主动性不强,深度和广度不够,参谋助手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项目工作的理念不够新、办法不够多、措施不够实、效果不够好;三是个别科室、个别地方和个别人仍然存在着作风不优、执行力不强、效率不高等问题,服务对象满意度不够高,影响机关形象。对此,我们将认真研究,切

实解决。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饱含艰辛。回顾过去的工作,总结取得的成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发展改革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五个善于”:

--要善于想大事、谋全局,及时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去年下半年,天然气和成品油价格调整后,我们及时调研并形成了《成品油与天然气价格调整对xx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上报,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采取综合措施,将调价对我市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实践证明,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只有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及时捕捉发展中出现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才能为党委、政府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政策建议,进而在工作中赢得主动。

--要善于抓关键,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突出重点。发改工作涉及领域广、任务重。我们必须学会“弹钢琴”,既统筹谋划,又突出重点。去年,正是因为全市发展改革系统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始终将加快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强力推进实施,注重协调服务,确保了固定资产投资迈上300亿元新台阶,为全市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要善于把握,以谋划早、行动快抢抓发展机遇。机遇难得,稍纵即逝。正是因为在xx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初期,我们就及时掌握、跟踪国家产业政策,大胆设想、超前谋划、精装项目、全力争取、全速推进,才能在国家产业政策趋紧的情况下抢占发展先机,为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赢得广阔空间。

--要善于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发改工作的对象和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只有不断创新思维方式,特别是将计划经济时代的注重微观操作向宏观把握与微观并重、宏观操作为主转变,由争取资金和项目为主向争取政策与争取资金和项目并重、争取政策为主转变,不断推进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创新,才能有效保障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事实证明,顺应新形势,创造新机制,探索新方法,是做好发改工作的核心和灵魂之所在。

--要善于抓落实,在工作的组织实施上下功夫。作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党委、政府的很多重大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都需要发改系统组织实施。去年,全市发改系统把抓落实摆到突出位置,将重点项目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到人头,不断强化目标考核和监督检查,有力推动了“项目兴市”战略的深入实施。一年来,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强化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不仅提高了重点工作的实施效果,而且增强了在今后工作中狠抓落实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

二、把握趋势,明确目标,坚定做好今年发展改革工作的信心

200x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省委九届x次全会、市委x届x次全会部署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对于推进我市跨越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认真分析、准确把握目前的形势,明确目标要求。

(一)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一方面,我市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具备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有利于xx在扩大开放中寻求新的突破;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有利于我市抓住政策机遇后发赶超;国家开工建设以xx为起点的“xx”工程,有利于我市借助资源产地优势实现优先利用和率先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xx发展,并把xx化工基地纳入全省重点建设规划,为全市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近几年来,我们依托资源开发,上马了一批大项目,为全市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特别是市委x届x次全会确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定位、新路径、新战略、新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激发全市人民的热情和斗志,推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困难和挑战。一是发展中的差距。我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工业化水平、城镇化率、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不足仍然是xx最大的问题。三是竞争中的压力。各兄弟市州你追我赶、竞相发展,xx可谓“标兵渐远、追兵已至”,面临空前的竞争压力。从经济总量上看,xxxx、xx近年来保持高速发展,与我们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xx、xx、xxxx的发展不断加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三是前进中的困难。“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是我们最大的市情,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增长质量不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社会稳定压力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总之,我们既要正视问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更要看到机遇,坚定信心,乘势而进,推动xx又好又快发展。

(二)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市委x届x次全会明确提出,200x年我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x届x次全会部署,深入推进资源转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深化改革开放,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我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三)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建议。根据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初步建议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指标安排如下:

--经济发展指标。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确保12%、力争13%以上。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到:一是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12%既与我市十一五规划相一致,也是在全省“保五争四”的现实需要;确定13%以上的力争目标、总量达到593亿元,更加体现目标的积极性和加快发展的导向性,有利于实现“三步走”的目标。而且只要不出现重大自然灾害,通过努力,我市经济总量再上一个100亿元台阶、突破600亿元大关完全可以实现。二是确定12%的经济增长目标,比2007年实际经济增速低一些,有利于引导各地各部门把工作重心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改善民生上来。同时,与gdp总量指标相衔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确保25%、力争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确保25%、力争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确保14%、力争15%以上。

--质量效益指标。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确保25%、力争30%以上。

--民生民本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确保8%、力争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略低于去年实际涨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三、突出重点,克难攻坚,努力开创发展改革工作新局面

市委二届十次全会和县(市、区)长会议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发展改革系统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克难攻坚,真抓实干,在推进达州发展新跨越中实现更大作为。

(一)积极应对宏观调控,着力把握发展主动权。今年,中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对xx而言,这既是严峻挑战,也蕴含重大机遇。我们必须把握宏观调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基本特点,坚持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努力寻求宏观调控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一是在稳健的财政政策中抓机遇。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国家财政投入将更多地向三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以及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倾斜。我们必须抢抓机遇,打好老区、资源等特色牌,找准结合点,加大向上汇报衔接力度,争取更多的发展资金,助推跨越发展。二是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中抓机遇。“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市发展的重要瓶颈。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收缩银根,严控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把握投放节奏。这既进一步增大了我市部分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又为我市优势资源转化、特色农产品加工、节能环保、自主创新等项目融资提供了空间。我们必须创新融资思路、搭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着力破除“融资难”。三是在趋紧的产业政策中抓机遇。由于国家提高产业政策门槛,严控新开工项目,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联动机制,并将部分鼓励类、允许类项目调整为限制类、禁止类,将给我市天然气能源化工和冶金、建材、火电等项目的审批立项带来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工业发展和投资增长。我们要瞄准国家产业政策,努力将趋紧产业政策带来的压力转化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机遇,保持投资适度增长,推动跨越发展。

(二)坚持规划引领,着力完善发展布局。要切实抓好规划的编制实施,统筹区域产业和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有序发展。一是在加快气化全市、普光产业区、统筹城乡和县域经济发展、2008年-2010年重大项目等规划编制评审的同时,顺应发展形势新变化,对相关规划进行修订完善。配合省上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xx经济区等规划的编制,力争将我市更多的区域纳入重点开发,将我市的主导产业、重点项目纳入规划。协助做好《xx城镇体系规划》和《xx市城市总体规划》报批工作。二是严格执行各项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以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并将规划落实到产业、产业细化为项目。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强化纲要的总体指导作用,推进各级各类规划的有机衔接,并切实做好纲要的中期评估调整。

(三)狠抓产业发展,着力强化产业支撑。围绕优势资源转化这条主线,加快培育、发展、提升优势产业。一是依托资源转化,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xx化工产业,积极发展煤电冶和建筑陶瓷产业,突出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加快发展秦巴旅游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资本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二是依托龙头企业,支撑优势产业。继续抓好天然气开发利用、钢铁冶金、煤电、建材、苎麻纺织、汽车机电六大产业集团的培育,大力扶持发展33户成长型企业。同时,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与大企业协作配套。三是依托产业园区,集聚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快xx市天xx化工产业区和xx产业区、xx工业区建设,创新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提高配套服务能力。搞好xxxxx等特色工业集中区规划,加大招商力度,尽快形成规模。坚持园区化发展,引导产业化项目向产业区集中,重点支持xx药业xx泵业、xx印染等企业退城进郊入园。四是依托现代服务业,提升优势产业。继续实施好“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重点抓好8条特色商业街、8大骨干市场以及xx综合物流中心、化工园区物流中心和xx物资供应中心建设。加快xx、xx山、xx山、xx峡、xx山、xx山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当前,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及早谋划,增添措施,明确责任,精心组织,确保一季度完成gdp100亿元、增长13.5%,实现“开门红”。

(四)重抓项目建设,着力增强发展后劲。我市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就我市而言,抓发展就是抓投资,抓投资重点是抓项目,抓好了项目,就是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一是要突出重点编项目。重点围绕特色优势资源转化、“三农”、西部大开发、循环经济和改善民生等编制一批优势项目,加快项目储备库建设,做深做细前期工作,提高项目成熟度。二是要创新观念争项目。增强机遇意识,变“政策出台后再谋划项目”为“超前谋划项目”,抢抓机遇,力求快人一步;增强灵活运作项目的观念,变“先有实施业主后立项”为“先立项后招实施业主”,变“看似不可能的项目”为“现实的项目”,努力向上争取审批、核准、备案更多的大项目。三是全力以赴建项目。编制和实施好2008年全市“四个一批”重点项目计划,按照“在建项目抓投竣工,新建项目抓开工,前期项目抓立项”的要求,启动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确保xx石化和xx大化肥、xx能源天然气综合利用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建设xx二甲醚等项目,力争开工xx、中xx以及xx等精细化工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支撑大发展。四是协调服务促项目。切实协调解决项目报批、资金、用地、环保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强化监管,保证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突破400亿元。

(五)拓宽融资渠道,着力集聚发展资金。要多措并举,努力用新办法缓解建设资金缺乏这一“老大难”。一是努力向上争。吃透国家产业政策,瞄准上级资金投向,重点围绕三农、社会发展、西部、生态建设和环保、扩大就业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五方面,选准结合点,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并整合政府性投资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积极向外引。通过招商引资、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筹措资金。三是协调银行贷。密切银政、银企合作,继续争取信贷支持,扩大国家开发银行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激活民间投。采用bot、股份制等多种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外来资本。五是资本市场融。抓住省政府出台《加大企业直接融资力度,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见》(x府发[2008]56号)、多渠道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的机遇,通过探索发行企业债券、产业基金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等多种方式,努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六)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激发发展活力。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方面,纵深推进改革,强化发展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统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和加快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事业体制的同时,要突出抓好两个试点:积极抓好xxx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扎实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完善市县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另一方面,充分扩大开放,强化区域合作。要准确把握国内外不同产业的转移周期和转移趋势,深入分析我市的资源、市场、人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开展以企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活动,重点抓好天然气能源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招商工作,把我市建成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和产业创新基地,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0亿元以上。要立足区位交通优势,主动融入xx经济区,加强与xx地区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借势、借力发展。

(七)强推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和减排是两大约束性指标,我们要制定落实《2008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方案》,加强综合协调,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一是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劣汰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二是要突出抓好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确保列入“全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xx和xx电厂完成节能目标。三是要继续加大流域污染治理,限期治理重点污染企业和畜禽养殖场,加快全市17个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四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同时,要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严格土地管理,从严控制人口增长,促进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

(八)注重宏观把握,着力优化决策服务。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对国家财政、信贷、投资、产业、土地、环保等政策研究,尤其要把握好今年国家投资方向和鼓励发展的重点,用好用足国家鼓励发展的政策,及时提出政策建议。二是要加强经济监测预测。按季度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确保经济健康平稳运行。三是搞好综合平衡,编制好2008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人大审议通过后尽快下达执行,并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四是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围绕市委二届十次全会所确定的全市总体发展思路,加强对“项目支撑”、“工业强市”战略以及产业布局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力求通过重点突破,推动全局工作。

(九)注重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和谐xx。一是认真实施“八大民生工程”。今年,市委、市政府将深入推进“十大惠民行动”和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达、环境治理“八大民生工程”,全市发展改革系统要积极参与,注重实效,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快“xx市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进度,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乡镇卫生院、广播电视村村通、基层文化馆(站)、图书室等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农村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继续抓好定点扶贫工作,增强帮扶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以工代赈工作,建设以工代赈新农村示范片 x 个、项目示范村x 个。切实抓好移民拆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

四、夯实基础,提升素质,争做推动跨越发展的表率

贯彻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推动跨越发展,发改委系统必须勇做先行军。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自身建设,锻造一支作风优良、素质优秀、业绩突出的一流优秀团队,争做“六个表率”,为打造xx地区经济文化强市作出新的贡献!

(一)争做学习研究的表率。要加快建立学习型机关,着力提高发展改革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加强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学习,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要坚持学以致用,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思考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重点加强优势资源转化、优化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作措施,以工作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二)争做服务全局的表率。发改系统必须围绕“突出一条主线、加速三化进程、推进四大战略”的基本思路,在更大范围谋求发展,在更大空间推动跨越。我们要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想得更深一些,将我市发展放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去考虑,纳入全国、全省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去把握。要推进“十一五”规划中期调整,配合省上做好主体功能区、城市群等重点规划编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大产业培育力度,优化空间开发格局,着力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努力形成发展新格局。

(三)争做推动跨越的表率。要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当前发展改革的首要任务,深刻认识市情,准确把握形势,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特别要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对外开放水平不高、民生民本亟待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方面的压力为动力,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质量,形成发展强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四)争做开拓创新的表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发改部门首先应该把自己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新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善于用发展的观念分析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用创新的思路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用市场的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用进取的精神开拓发展的新路子和新局面,为推动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要推进改革创新,不仅在审批制度上改革,在规划体制、项目管理体制、招投标体制、信息披露和咨询服务等方面也要创新,以全局和战略的眼光来谋划发展、推动工作,力争在发展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五)争做实干兴市的表率。今年是“政府工作质量年”,我们要切实增强执行力,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完善工作措施,千方百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要倡导真抓、崇尚实干,讲真话、干实事、求实效,做到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和引导到编制大规划、提出大思路、制定大政策上来,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更优的智力服务;转移和引导到事关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项目建设上来,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六)争做依法行政的表率。要增强发展改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把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理念贯穿到发展改革的各个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推动“五五”普法进程,贯彻落实《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的法制观念。要认真理顺执法关系,落实执法责任,梳理执法依据及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范围和执法主体,严格执法程序、时限。要坚持廉洁从政,完善规章制度,对项目审批、资金安排、招投标、重大项目稽察等方面实行阳光政策,推进阳光作业,有效预防腐败。

同志们,新起点、新目标,赋予发展改革系统新的光荣使命。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x届x全会的决策部署,振奋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推动我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再谱改革新篇章!

第五篇: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推动全市发展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发改委主任 ¥¥¥ 2011年1月12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研究部署2011年的重点任务。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一会儿,申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向大家报告一下2010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情况,并就做好2011年的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关于2010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全市经济自2008年四季度开始急转直下,2010年一季度全市GDP仅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是近几年同期最低水平,部分企业出现了停工限产、经济效益下滑的现象。在严峻挑战面前,市

— 1 — 委市政府见事早、行动快、措施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结合我市实际,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调整振兴重点产业、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扩大消费、稳定外需、改善民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遏止了经济下滑势头,主要指标逐月逐季回升,呈现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GDP达到3350亿元,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210.2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60亿元左右,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0亿元,增长18.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700元和7770元,增长9.2%和8.2%。应当说,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充分证明了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战略部署是切实有力的,采取的一系列对策措施是正确有效的。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考验面前,全市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参谋助手和综合协调职能,为有效应对危机、促进经济持续回升付出了辛勤劳动、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经济形势分析,在当好参谋助手上取得新进展。一年来,进一步强化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特别是针对金融危机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有关部门一起,加强调研,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 — 2 — 行分析报告及相关对策建议,完成了向市委市政府的汇报。去年四季度以来,又会同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编制了201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了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思路和重点任务。同时,立足于应对危机保增长,围绕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全运后省会经济建设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着力抓投资促增长,在扩大内需上取得新进展。一年来,紧紧抓住中央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按照“快重准实”的要求,把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支撑,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着力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消费规模和水平,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上,基本形成了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协同拉动的格局。一是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全市开展了“项目推进年”活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重点推进的233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00亿元左右。全运会场馆设施项目全部顺利完工,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投产见效,全市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省会城市群城际铁路、沿黄湿地等13个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全力推进。二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按照国家、省确定的投资方向,会同有关部门科学选择和申报项目,全年共争取四批新增中央投资支持项目200个、新增中央投资4.7亿元,争取省扩大内需调控资

— 3 — 金24.1亿元,城投债券15亿元。组织开展了上海、江苏、赴港、赴台等一系列招商活动,引进市外投资81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8.8%;会同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外优惠贷款,4个项目列入备选规划,争取贷款1.4亿美元。三是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和协调服务。高度负责地抓好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管理,配合中央、省检查组对投资项目进行了多轮检查,截至目前,前三批178个投资项目全部实现了项目开工率、地方资金配套率、问题项目整改率“三个百分之百”。按照“行政效能年”要求,抓好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AB角”、限时办结和公开承诺等有关制度规定的落实,积极为项目建设搞好服务,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去年全年,窗口共受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45个,其中新备案、核准、批复项目135个,答复各类咨询700余件次。四是努力提升城乡消费水平。全面落实国家、省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汽车、住房、旅游等热点消费规模扩大。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过程中,坚持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努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之上。一是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施全市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着力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上报申请国家第一批资金补助7000万元。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争取国家、省高 — 4 — 技术产业扶持资金6500多万元,新增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各2个。加强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申报和验收工作,为齐鲁制药、神思电子等10多家企业争取了国家专项资金补助。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围绕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一目标,全面落实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推进服务业重点城区、园区、企业、品牌“四大载体”和“双百”项目建设,加强项目筛选和衔接汇报,争取上级支持资金3100多万元。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争取中央、省涉农资金支持,大型商品粮基地、种养业良种工程、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48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开工建设了3座大中型灌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三大工程”,研究提出了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秸秆综合利用、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思路重点。

(四)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促进共建共享上取得新进展。全市发改系统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在前四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中,共争取社会事业项目33个,落实到位资金6031万元,争取金额和所占比例均位居全省前列。一是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障政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年初确定的9

— 5 — 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实。二是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贯彻落实中央、省深化医药体制改革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下一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市7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全部完成,2366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进展顺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222所,覆盖了287万社区居民,覆盖率达到98%,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

(五)积极开展重大战略研究,在谋划长远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坚持解决当前经济困难与谋划长远发展并举,在抓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的同时,围绕继续保持建设、投资、发展的强劲势头,深入开展事关长远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启动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召开了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第一批10项重点前期课题研究,66个专项规划、3个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开展了一批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主要是委托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编制了我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配合铁三院编制了省会城市群城际铁路规划研究报告。编制完成了《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济南市秸秆发电规划(2010-2011年)》等。启动了《济南市新能源发展规划(2010-2020)》编制工作。

(六)切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深化改革、对口支援等 — 6 — 工作上取得新进展。一是积极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协调做好章丘市省级综合改革试点。积极配合做好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二是定期调度加快商河县发展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落实各类支持资金3.1亿元。帮扶成武县工作顺利推进,引进的17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14个,完成投资16亿元。协调安排援藏资金820万元,争取省安排援藏资金500万元。落实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忠县援助资金110万元。三是积极做好援川工作,省下达我市的8个援建擂鼓镇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全部竣工;5个新县城建设项目全面展开,已完成投资1.6亿元。争取省级资金支持5040万元,协调市财政资金4070万元,争取社会各界捐赠资金615万元。

二、关于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2011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我市发展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十分复杂。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将持续,世界经济回升的基础还比较脆弱,实现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国内经济虽然企稳回升,但面临的外部需求依然严峻,内生动力还不强。我市转方式和调结构的任务繁重,面临的困难和矛盾还比较多。但也要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多的有利条件。一是整体发展环境继续宽松。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复苏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中央也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

— 7 — 松的货币政策,注重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着重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这有利于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推进结构调整。二是在多年发展中,我市产业积累了较好的发展基础,特别是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内在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产业支撑更加有力。三是投资和消费需求将会继续扩大。今年西部新城、东部新区和小清河两岸三大新区建设将全面推进,以城市综合体为重点的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初步测算,全市规模以上在建项目计划投资900亿元,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700亿元以上。国家促进消费的系列政策措施将继续实施,效应会更加明显,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消费市场将持续向好。四是近年来我市经济建设、城市面貌、行政效率和社会民生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综合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特别是全运会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全市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热情,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前段时间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总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着眼于推进济南的跨越提升、转型升级和全面突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继续保持建设、投资、发展的强劲势头,全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重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8 —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出口增长10%,实际到账外资7亿美元,万元GDP能耗、SO2和COD排放全面完成“十一五”任务目标,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还对几项主要指标提出了工作目标,其中GDP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应该说,今年主要指标的安排,是留有一定余地的,一方面是考虑到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改善社会民生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给转方式、调结构留出更多的空间。各县(市)区在指标安排上,务必要与全市的目标做好衔接,原则上不低于市里的安排。

三、关于2011年全市发展改革工作重点

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关键是做好“四个结合”,即把促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把推进城市建设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增强支撑能力;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城

— 9 — 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新格局;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保障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下面,我主要结合全市发展改革工作实际,讲三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经济遭受了严重冲击,这种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产业结构的冲击,是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暴露。围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中央、省、市均强调,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据了解,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已经走在前列。广州市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到2012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6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78%。南京市到2012年将培育形成风电光伏装备、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通信、节能环保4个千亿级的新兴产业集群。为全面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通过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使服务业成为我市的首位经济和主要支柱,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左右。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发展服务业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服务全省、面 — 10 — 向全国的服务经济中心。在具体工作上,一是要抓重点产业。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基础较好、市场空间广阔的金融服务、信息软件、现代物流、旅游会展等产业,着力把特色做优、把精品做强、把品牌做响,加快构建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信息软件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旅游会展中心。二是要抓载体和项目建设。继续推进7个服务业重点城区和30个重点园区建设,大力开展“三个一百”工程,集中力量支持100家规模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培育提升100个有影响、有特色的知名品牌,加快推进100个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要抓政策落实。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鼓励政策,但有些政策在落实上还不到位。要对近几年出台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对没有落实和落实不到位的,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政策措施全面落到实处。同时,围绕重点产业链延伸发展,出台、落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另外,今年国家、省将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出台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各县(市)区要抓住机遇,配合做好争取工作。

2.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市受到冲击最大的、影响最深的是工业。虽然2010年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企稳回升,但是产业布局不合理、竞争力不强的矛盾也进一步显现。下一步,要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关键是要积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在产业的转型升级

— 11 — 上下功夫。一是要抓好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发展“新特优”产业,按照“建设重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构建产业链条”的发展思路,全面落实“三三四”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加快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做强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确保今年主营业务收入全部达到1000亿元以上,到2012年分别达到1500亿元、1500亿元和1200亿元。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完善公共技术与信息交流服务平台,重点支持100家创新型企业和300家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同时,加快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尽快形成几个大的工业基地,促进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二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各地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重视,纷纷推出发展规划,以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结合我市实际,今后重点是立足于我市比较优势,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做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规模。今年国家将启动一批研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重大专项,省里也将研究出台鼓励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我们要提前研究,及早谋划,做好项目的策划与对接,争取获得更多支持。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我市拥有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品牌,创新资源比较丰富。下一步,关键是把这些品牌利用好,加大技术创新和 — 12 — 研发力度,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做好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争取国家发改委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争创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服务城市发展和满足市民多层次需要,一方面,要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粮食、蔬菜、畜牧、林果等;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继续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三大工程,重点打造10个品牌基地和20个都市农业园区,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关于增强内需拉动作用。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看,由于我市经济外向度较低,多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去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拉动为负值。今年国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扩大内需仍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手段。

1.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的增长。今年的投资工作,重点是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要继续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从中央、省政策导向看,今年投资力度并没有减弱,全国投资计划增长20%,全省计划增长18%。结合国家、省安排,我市计划增长20%,工作目标定为24%。各县(市)区要准确把握中央、省政策导向,在安排计划目标和工作目标时不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要继续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筛

— 13 — 选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推进。要通过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项目负责人制度,加大考核和调度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长效机制。尤其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策划储备好一批大项目,与国家、省有关部门搞好对口衔接,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盘子,增强投资发展后劲。二是要着力优化投资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现代产业体系,除了加快存量调整外,关键是在增量上下工夫。要充分发挥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通过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关于今年投资的重点,国家提出重点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倾斜,继续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省里确定了社会民生、农林水利、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交通环保、能源、服务业、房地产业八个关键领域。这些领域也是我市投入的重点,各县(市)区要切实加强对资金投向的管理与引导,提高投资的效益和效率。三是要继续加强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管理。2008年四季度以来,中央1.18万亿元新增投资已安排5800亿元,今年还将安排6000亿元。围绕落实好今年的新增中央投资,中央、省反复强调,对不落实配套资金的地区,将适当调减今年的投资计划。我市落实新增中央投资项目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个别地方也确实存在地方配套不到位的问题。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加强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管理,及时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合规建设。同时,继续策划 — 14 — 一批符合中央、省投向的项目,积极做好前期工作,争取获得更多支持。四是要积极扩大民间投资。相对于国有投资而言,民间投资更加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去年我市民间投资增长13%左右,低于国有投资近16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针对民间投资比重低、增速慢的问题,一方面要全面落实好国家、省各项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出台我市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和办法,加快放开相关投资领域,从市场准入、融资、项目审批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采取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的跟进投入。

2.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去年全市消费市场持续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了18%以上的增幅。但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平均仅增长15%左右,低于全市平均增幅3个百分点,农村消费规模仍然偏小。下一步,要扩大消费需求,除了要继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外,关键就是要在扩大农村消费上下功夫。一是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据测算,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能够带动城镇投资50万元。如果我市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即大约6万人口进入城镇,可以带动投资300亿元左右。从消费的角度,目

— 15 — 前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最终消费支出相差约1.09万元,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将直接带动居民最终消费支出每年增加6.5亿元。因此,要结合三大新区的规划建设,继续推进新农村城镇建设行动,加快人口向城镇集中。二是要抓好农村住房建设。市政府明确要求,从2010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确定的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村庄的集中改造建设任务;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市区范围内宜改造村庄的改造建设任务和危房改造任务。各县(市)区要加快推进,协调解决好资金、土地、技术等难题,确保完成全年建设任务。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消费环境。要继续加强农村销售网络建设,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继续落实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的各项政策,扩大活动覆盖范围。统筹安排农村道路、邮电、通讯、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耐用消费品进入农家创造条件。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十二五”规划编制,是今年全市各级各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与以往的五年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难度很大: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二是“十二五”规划是在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编制的规划,如何更好地创新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省会建设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探索。三是从现在开始到规划纲要草案提交明年人代会审议,只有一年的时间,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16 — 目前,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下一步,我们要按照既定工作部署,精心组织、密切协作,共同把这项工作做深、做实、做好。

1.强化前期研究。前期研究是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根据总体规划纲要编制的需要,我们已经筛选确定了第一批研究课题,会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联合研究。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的规划编制任务,在发展环境、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和发展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2.突出规划重点。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按照市委市政府“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重点围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化解资源环境约束六个方面,进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目标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等。

3.加强沟通衔接。“十二五”规划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总体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县(市)区规划,要相互衔接、互为补充。总体规划纲要主要体现综合性、纲领性和指导性,其他有关规划是总体规划纲要的延伸和细化。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请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沟通衔接,建立联合攻关制度。

— 17 — 4.确保规划进度质量。按照规划编制工作进度安排,今年8月底前要形成总体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并做好各级各类规划间的相互衔接。9月份进入规划起草和论证程序,经滚动修改完善后,最终形成总体规划纲要草案,完成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县(市)区规划编制。请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调度,同步做好规划的起草、论证和审议工作,确保规划编制进度和水平。

同志们,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切实发挥好部门职能作用,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努力做好发展改革各项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载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副市长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副市长在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春节刚过,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实施中心城“三大战役”动员大会刚刚结束,紧接着召开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找文章到☆好......

    在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这次大会是**集团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昨天,我们拿出一天的时间,实地参观了在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今天上午,***煤矿、***煤矿、***新村、***铝......

    在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去年,全市上下围绕工业立市、项目拉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绩,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20%,利润也有了大幅增长。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市经济战线所有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向......

    在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年2月6日)去年,全市上下围绕工业立市、项目拉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绩,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20%,利润也有了大幅增长。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市经济战线所有同志共同努力的结......

    在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X月X日,市委、市政府刚刚召开了项目投资工作电视电话会和财税工作电视电话会。今天,我们随即召开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这充分表明了市政......

    在市场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这次全市市场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的主题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总结交流2002年市场改革发展工作的经验,研究部署2003年市场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进一步动员全......

    在市场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市场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这次全市市场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的主题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总结交流年市场改革发展工作的经验,研究部署年市场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

    在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这次大会是**集团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昨天,我们拿出一天的时间,实地参观了在集团公司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今天上午,***煤矿、***煤矿、***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