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史·辛亥革命内容参考资料
党史·辛亥革命内容参考资料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在它的准备阶段,孙中山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诞生。翌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着手开展反清武装斗争。二十世纪初年,新兴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利用书刊大力宣传爱国和革命,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相继建立,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1905年8月20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公举孙中山为总理,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纲领。同盟会一面发刊《民报》为机关报,宣传革命,并与改良派展开论战,系统批驳保皇谬论,阐述三民主义政治主张;一面联络海外华侨,运动国内会党和新军,在华南发动多次武装起义。
●从1907年到1910年,在孙中山、黄兴的领导下,南方起义此起彼伏,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一浪高过一浪。但是,由于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仅靠少量突击队冲杀,偏僻地区的行动则难以迅速产生广泛的影响,经过苦心筹划的起义大都旋起旋灭,遭到悲壮的失败,●1911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中部总会推动下,实现了联合。10月9日汉口宝善里共进会机关试验火药不慎爆炸,准备起义时使用的印信旗帜和党人名册落到敌人手里。当晚,武昌小朝街85号军事筹备处被破坏,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三位革命骨干被捕,连夜遭到杀害。三烈士的被害,当局的高压及杀戮政策激起革命党人的无比愤慨,他们决心以血还血,与反动当局决一死战,提前发动起义。10月10日,工程八营革命党总代表、后队正目熊秉坤与营中党人当晚带领革命士兵发难,一举取得胜利,光复武昌。第二天,汉阳、汉口也相继光复。
●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仅两月已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最后一位清朝皇帝,同时也是自创立封建帝制以来的末代皇帝,在接受民国政府给予的优待条件后,颁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终于结束。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诞生和延续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终结。
●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加紧扶植袁世凯作为统治中国的新工具,并在其导演的“南北议和”中压革命派向袁世凯妥协。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在内外反动派的压力下显得软弱无力,孙中山被迫让位于袁世凯,辛亥革命遭到失败。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
●李大钊是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在1918年著文指出:十月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
●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在上海开幕。后因代表们的活动受到监视,大会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党的一大的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党的二大在上海举行。大会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从1922年1月开始,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这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是香港海员大罢工,顶点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
●1923年6月,党的三大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中国革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了新解释。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基本原则方面是一致的,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国民党一大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进入最艰苦的年代。这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
●由于国民党背叛革命,大肆杀戮共产党人,共产党被迫拿起武器反击。1927年8月l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对军队进行了改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原则,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这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1929年12月举行的古田会议,初步回答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古田会议决议所规定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这一独特的党的建设的道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实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的方针。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走向复兴,关键在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它反映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正确处理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关系,成为全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旗帜。
●1937年9月打响的平型关战斗,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1939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
●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成为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2年2月上旬,毛泽东作《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全面阐明整风的任务和方针。全党普遍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是全党整风运动的中心内容。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举行。七大在党的文件上首次明确要以生产力标准来评判一个政党的历史作用。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
●党的三大作风,是指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强调三大作风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对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和组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949年3月5日到13日,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毛泽东提出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他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我们所要建立的新中国,只能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既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经济方面,全面贯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经济方针,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1953年,我国开始了以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同年,党正式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实现和平解放。这是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分离走向团结,从落后走向进步的重要转折点,西藏从此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1953年至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是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以对新形势下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为基础,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八大确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繁荣科学和文化艺术工作的指导方针。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次重大突破。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纲领性讲话。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对外开放迈出了重要一步。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党的十二大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致大会开幕词时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党的十三大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并提出了我国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党的十四大于1992年10月12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部署。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开始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党的十五大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发表讲话,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00年2月1日,江泽民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2001年9月26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江泽民在全会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全面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使党的作风有新的明显进步。
●2001年11月10日,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并表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入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002年3月26日,江泽民会见参加神舟三号试验飞船任务的代表时指出,这次试验飞船的发射成功,进一步表明,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依靠自主创新攻克尖端技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党的十六大于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003年,我国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灾害。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始终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对新疆的发展和稳定进行总体部署,实施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大战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于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全党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
●2005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全局出发,为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农业税。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报告指出,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报告指出,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导向错误,误党误国误民。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08年8月8日至24日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本届奥运会口号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从2008年9月全面启动到2010年2月基本结束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要求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理论武装上台阶。其中,党员干部受教育是基础,科学发展上水平是核心,人民群众得实惠是目的。
●2008年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决定》指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决定》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
●201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
●2010年5月,中办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意见》指出: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要求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努力做到“五个好”:一是领导班子好;二是党员队伍好;三是工作机制好;四是工作业绩好;五是群众反映好。《意见》指出,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是,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努力做到“五带头”:一是带头学习提高;二是带头争创佳绩;三是带头服务群众;四是带头遵纪守法;五是带头弘扬正气。
●2010年6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机关基层党组织应当积极组织党员参加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党员集中轮训制度,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对党员参加学习教育的情况进行严格考核。
●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2010年7月24日,胡锦涛会见出席全军党的建设座谈会代表时指出,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为根本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思想作风建设为重点加强各级党委班子建设,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军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进部队全面建设、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强保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2011年2月,中办、国办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健全符合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科学配置思想政治工作资源。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发表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郑重表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动摇。从中国国情出发,我们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7年10月21日通过,下同)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章》规定,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我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党章》规定,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章》规定,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党章》规定,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党章》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党章》规定,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党章》规定,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开除党籍是党内的最高处分。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第二篇:辛亥革命资料
辛亥革命的现实启示
黄潇倩 201221443
5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不仅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
第一,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孙中山先生坚决主张和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他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两岸同胞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这是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是两岸同胞的共同任务。
第二,我们要记住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的关系。辛亥革命失败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而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是我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我们党是执政党,“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目前,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有的人利用人民给予的权力,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贪污腐化,不关心群众疾苦,这是引发人民群众对党不满的重要原因。“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执政党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第三、要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辛亥革命胜利原因之一,就是高举“民主”、“自由”的旗帜、战胜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当年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权主义”、主张“民主、自由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现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人民享受的民主,自由的权利要比孙中山先生的“民权主义”多得多,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国人民通过人大、政协、司法机关、舆论监督及其他渠道,反映人民的意愿,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重大的进展,当然,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还有很远的距离,目前我国的社会民主政治制度,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地进行政治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民主制度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四,我们要学习和发扬孙中山先生勇于探索救国救民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孙先生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统治,从1907年至1911年发动了8次武装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了,都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直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他一生追求真理,不断进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终生。今天,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会遇到国内外各种困难和阻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第三篇:党史资料
1、党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
2、入党的基本条件?
一)年满18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这一规定,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规定了入党的年龄,年满18岁才能申请入党。这是因为,年满18岁在法律上才具有行驶各种权利的资格,才具备承担各种行为和义务的能力。同时,年满18岁,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较为成熟,思维方式初步定型,具备了比较确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和是非判断力,从而能够决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和终身志向,并能自觉地为之去奋斗。二是规定了国籍,必须是中国公民。申请入党的必须是中国国籍的公民,没有中国国籍的人不能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三是规定了成分,必须是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才能申请入党。凡笃信宗教的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严重的人,反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人,是绝对不能让其入党的。
3、人民代表大会与党代会的区别?
一般讲,党代会每五年举行一次。人代会一年开一次。主要是代表来源不一样和职责不一样(1)代表来源不同
党代会的代表必须是共产党员,当然民主党派和其他社会团体代表可以列席,但没有表决权.代表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党的阶断任务和党建中的问题.中共全会的核心是中央委员会.而人代会的代表来源更为广泛,是代表全体公民或本国的侨民的一个群体,也由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产生(分行政级别而有所不同),人代会的代表中有党员,党代会代表也可能是人代会代表,但人代会代表不一定都是党员.(2)职责不同
党代会是党(中共)的代表大会 审议党委和党的纪律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选举新的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会主要是解决党内问题。
人代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简称 审议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选举新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代会是解决有关国家大事和法律等事项的。
人大的专用名词:“几大几次会议” 1。“大”:即共产党召开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简称。如: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三大”、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十五大”。2。“次”: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这里的“八大二次会议”是指参加八大的代表再次聚在北京召开的会议。因为1956年在党的八大 上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八大也就是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第一次会议,1958年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到了1992年 十四大通过的新党章又明确规定,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而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则由中央政治局召开,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党代会的专用名词:“几届几中全会” 1。“届”:用于定期的会议,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新的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5 年。但由于政治运动等原因,九大直到1969年才召开,而十大、十一大均比党章规定提前一年召开,到了1982年的十二大及以后各次党代会,才真正按“八 大”确定的党章的规定,5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我们某次党代会的中央委员会议为“几届几中全会”。2。“中”:是指中共中央委员会议,如“七届二中全会”就是指七大的党代表选出来的中央委员召开的第二次中央委员会议。而且要注意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全国人大的常务委员会是常设机构,在全国人大闭幕的时候代行其职能。党代会不是国家机关,而是党内决策机构。党的行政思想必须要通过全国人大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实施。
一、党代表的权利
党代表的权利可以概括为“五权”,即:选举党委委员、候补委员和纪委委员,选举出席上级党的代表大会和党代表会议代表的选举权;
审议党委、纪委工作报告,讨论决定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的审议权;评议、测评党委、纪委和有关部门工作的评议权;监督党委、纪委工作及督促、检查本选举单位党组织工作的监督权;代表党员群众对党委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要求限期内予以答复的建议权。
二、党代表的义务
带头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完成上级党组织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协助本单位党组织落实上级党委提出的任务要求;坚持党性原则,正确行使代表的权利,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听取、反映本选举单位党组织、党员的意见和要求,维护党员的民主权利;回答选举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对党代表工作等有关问题的询问;向选举单位党组织和党员负责,主动汇报履行代表职责的情况,自觉接受选举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
4、党的三大历史任务?
党在新时期的三大历史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如何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及基本要求
十二五’规划纲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衡量经济发展得好不好,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质量和好的效益。
一是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还是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低质量的增长,不是好的经济发展。
二是看经济增长是否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基础上。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增长只能是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经济效益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好的发展。
三是看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还是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难以扩大人民的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改善民生,这样的经济发展也不是好的发展。
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6、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7、发展党员的原则(正式党员与预备党员的区别)
1.有计划发展的原则2.入党自愿原则
3、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的原则
4、个别吸收的原则
在党的生活中,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的不同在于正式党员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预备党员则没有。除此之外,在行使党员的其他权利方面和在履行党员义务方面,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都是一样的。预备党员之所以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方面是由于预备党员刚刚入党,一般地说,他们对党的认识,对党的基本知识的理解,还只是初步的;他们对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不很熟悉。因此,正确运用党内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他们来说,需要一个熟悉和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由于党组织对预备党员进行进一步的教育和考察,为了对党的事业负责,在他们没有转为正式党员之前,是不宜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党章规定,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同正式党员一样。预备党员的义务也同正式党员一样。因此,预备党员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方面,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之外,和正式党员没有什么区别。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一样,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坚决贯彻党的决议,用共产党员的八条义务严格要求自己,并按时交纳党费。预备党员虽然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在酝酿候选人的时候,也应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提出自己对候选人的意见。入党宣誓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第六条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8、民主集中制是?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不是单个党员和党组织简单的组合,而是全体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整体。这个“一定的规律”就是民主集中制。中国共产党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和最根本的纪律;是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不可缺少的制度保证。因此,对于每一个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分子来说,全面理解和掌握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原则的内容和要求,并在实践中按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做自觉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的模范,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摘自《中国共产党章程》 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就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就是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
9、积极分子如何端正入党动机?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
1、端正入党动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2、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
3、学习党史和党章
4、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与政治敏锐性
二、争做学习的模范,行动的表率
1、立足本职,扎实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2、勇于实践,做全面发展的积极分子
3、密切联系群众,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三、了解党员发展程序,掌握基本的文书写作
1、明确党章规定的入党手续
2、掌握基本的党务文书写作
四、主动汇报思想情况,积极参加支部活动
1、要主动自觉地向党组织作思想汇报
2、要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10、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4.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5.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2、十八届四中全会内容?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内容要点 一个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法治国家 五个坚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五个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两个坚持一个实现: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六个重大任务: ①、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②、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③、保证工作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④、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⑤、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⑥、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八个看点:
1、关于立法——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①、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②、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法,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2、关于宪法——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①、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②、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3、关于法律实施——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机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4、关于监督——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
①、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5、关于司法——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
①、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②、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制度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6、关于法治信仰——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①、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②、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7、关于司法队伍——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法官、检察官 ①、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
②、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8、关于党的领导——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
①、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带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②、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
13、十八大报告中出现的8个?
14、关于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体布局?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5、党史及时事部分?
16、党史?
第四篇:党史资料
共产党党史知识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3.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
4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去、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1995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北京视察工作时首次提出“三讲”教育,“三讲”是指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7.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
8.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9.2003年10月中旬,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10.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思想。.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联组讨论时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12.据中组部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6月,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336.3万。13.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14.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自己特有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坚定的革命性,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15.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
16.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书记是李大钊。
17.1920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以此作为接纳党员的标准。
18.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1921年7月23日。
19.1941年6月在党成立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20.党的三大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21.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中国国民党的一大的成功召开。22.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23.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的是七一五国民党中央“分共”会议。
24.1924年6月,黄埔军校成立,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第一所革命的军政学校,共产党人周恩来任该校的政治部主任。
25.1925年爆发的五州运动,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26.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开始创建人民军队的起义是南昌起义。27.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进行准备。
28.党的四大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29.1925年1月,党的四大上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是由委员长改为总书记。
30.党的四大以来,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引起资产阶级的极大恐惧,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活动也日益猖獗。1925年8月,国民党右派在广州策划了谋杀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事件,成为右派篡夺革命领导权的公开信号。
31.1926年2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特别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北伐战争的问题和农民问题。
32.1927年4月在武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革命力量遭到了很大的摧残情况下召开的。
33.党的五大通过的《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案》,认为现阶段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土地革命。
34.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在江西南昌举行起义,并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
35.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右派的总方针。
36.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湘赣边界山区,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7.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8.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把红军的作战经验概括为“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块。
39.党的六大在分析了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政治形势后,重新制定了党的基本策略方针为争取群众,准备武装起义。
40.1929年12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召开,陈毅主持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因其召开的地点又被称为古田会议。
41.1929年底古田会议通过的决议案《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42.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确立了原则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43.红一方面军在第二次“围剿”中,坚持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44.1935年1月,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军事和组织。
45.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中共中央1935年12月召开了瓦窑堡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扭转了“左”倾错误给党造成的长期孤立局面。
46.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西北地区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
47.1937年,在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也是国共合作抗日配合得较好的一次战役是忻口会战。
48.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洛川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被任命为中央军委主席。
49.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将进入相持战略阶段。
50.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历史任务。
51.“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一论断是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提出的。
52.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全面阐述了党的建设与党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的规律,并把党的建设称作“伟大的工程”。
53.1941年,《新华日报》上刊出周恩来的亲笔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此题词是皖南事变而写。
54.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三三制”原则。
55.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统一,1944年5月到1945年4月的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整风运动的胜利结束。
56.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胜利召开。
57.1945年,一位民主人士向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周期率”问题。这位民主人士是黄炎培。
58.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提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
59.朱德在党的七大上《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
60.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
61.党的七大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62.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全国人民的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举行了重庆谈判。
63.1945年10月10日,重庆谈判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方正式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64.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是以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的。
65.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决定现工作重心的第二次转移,即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66.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67.1947年5月,在国民党统治区,爱国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68.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发起了鲁西南战役,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69.在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对国民党军队开始了优势。
70.1947年7月至9月,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71.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战略决战的序幕是在山东战场上揭开的,即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
72.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所写的新年词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73.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74.解决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的会议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75.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76.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77.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中国人民的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78.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79.标志“蒋家王朝”在大陆统治最后终结的事件是大西南战役。
80.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各新解放区建立的临时的过渡性政权最早是军事管制委员会。
81.我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82.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使农民获得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摆脱千百年来封建宗法的人身束缚,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
83.在党的八大上,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84.表明中国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已经开始把台湾问题置于首要地位的事件是炮击金门。
85.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后果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
86.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分针都是错误的。
87.60年代前期,为克服困难,恢复生产,许多地方的农村自发搞起了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
88.1961年,党中央作出以研制“两弹”原子弹、导弹为中心,加速国防科研和工业发展的重大决策。我国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在60年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89.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90.1964年,中国同法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中国在亚非拉以外地区进步打开外交局面的一个重大成果。
91.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郑重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92.在党的十大上,台湾省在全国各地党员所选出的代表,第一次参加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93.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9.13事件背景下召开的。
94.1970年底到1971年间我国发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的事件,这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95.1977年7月,邓小平恢复了在1976年被错误撤职的党内外的全部领导职务。首先由他分管的主要工作是科技和教育。
96.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9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讨论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全会认为全国揭批林彪,“四人帮”的运动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应但及时地,果断的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98.在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致开幕词,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9.“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一原则首次载入党章的是在党的十二大。
100.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的中心议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
101.“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提法是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10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科学论断是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的。
103.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
104.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著作是《发对本本主义》。
105.《新民主主义论》所阐述的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标是无产阶级领导权。
106.毛泽东在《论十六大关系》一文中提出了探索中国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107.毛泽东同志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第五篇:辛亥革命手抄报资料
辛亥革命手抄报资料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西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背景变革之道:从洋务运动到君主立宪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一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终于被迫划上句号。国内部分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明白,不变革便不足以应对中国所面临的千载未逢的挑战。1860年代至1890年代(同治至光绪初年)的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室自发的改革。其重点为改良生产技术,透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加强中国的国力。然而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再败于日本,显示只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自北宋以来重文轻武的观念,19世纪后期迅速强大的德国与日本在社会上却充斥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养成做事一板一眼的风气习惯。自1895年的公车上书,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要求更深层的改革。当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成为维新派,主张在体制内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国,在皇权之下大幅改变政治及社会制度。维新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开展戊戌变法。但是进行103天以后,因清室内保守势力发动政变而告流产。部分维新人物流亡海外后,主张继续维持皇室;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将政治实权逐渐交出至民选政府,主张这种变革方法的当时被称为“保皇党”或“立宪派”。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文化形势:排满思潮与民族国家满汉种族问题,因清初长期的盛世,在文字狱的压抑以及剃发制度的影响之下,到了清中叶的思想中,已经几乎不成问题。绝大多数的汉人对于统治者为满人一事已不甚在意。但随著清朝统治的日渐衰弱,首先在太平天国革命中,汉满问题开始再度抬头。到了1890年代以后,排满思想更是再度大兴。明末遗老的著作成为当时人的重要思想资源。例如原本并不著名的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末重新被发现,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们的重要读物。许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复明思潮来鼓吹革命,最著名的反清宣传著作有邹容的《革命军》等,对于年轻的革命参与者们造成很大的影响。虽然一些革命家如孙中山在种族革命之外,所强调的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动力仍是排满反满的思潮。推翻满清后,口号也迅速地从「打倒鞑虏」改为「五族共和」,以求统一分崩离析的中国。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作为史学术语,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此外,清政府于1906年9月1日宣布「预备仿行宪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即立宪运动。其后各省选出了以地方士绅为主要成分的谘议局代表,这些各省的实权人物,要求清政府加速推行制宪,成立责任内阁,但屡为清政府所阻。正在训练中的北洋新军清朝末年,以八旗、汉人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总评:立宪与新政成了催命符。革命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革命团体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兴中会主要在华南一带开展活动,光复会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开展活动,华兴会主要在湖南开展活动,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而后来成立的同盟会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松散同盟,同盟会会员还在各地建立了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赵声、章炳麟、陶成章等。政治主张:民族革命VS民主革命 前排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尢列革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张有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汉人江山,建立共和体制等。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兴中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成立于1904年2月15日的华兴会的政治主张是“驱逐鞑虏,复兴中华”。1905年8月20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被认为是民族主义,“创立民国”被认为是民权主义,“平均地权”被认为是民生主义。但是革命党在宣传政治主张时,更多地是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这样能够煽动起民众的反满情绪,更重要地是能最大程度上的团结各种力量。至于清朝覆灭后,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进行什么样的社会改革,当时的人都认为等取得成功以后再考虑。发展历史 陈天华1890年代,不少人开始主张以暴力革命彻底推翻由满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建立类似法国及美国的共和政体。最早主张革命的人多数集中在海外,以留学生、华侨青年为多。最早期的革命团体亦是在海外成立,当中由杨衢云、谢缵泰等为骨干的辅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即成立于英属香港。而孙中山亦于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组织兴中会,为革命筹措经费。二者后来在1895年1月在香港合并,继续称之为兴中会,并且于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事(史称「第一次广州起义」),但并未取得成功。孙、杨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缉,并被香港当局禁止入境。孙中山于1895年在伦敦为清廷所绑架,事件成为国际新闻,孙亦因而闻名国际。杨衢云则在1901年被清吏在香港刺杀。1900年,华北爆发义和团事件。清朝皇室在事件中的拙劣举措使其威信大幅下降。1901年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的知识分子更感受到中国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自甲午战争起,中国派往海外留学的学生大量增加,当中以日本为数最多,1904年时一度达到二万多人,不少为官费留学。革命的思想在留学生中广为散播,主张革命的学生成立各种团体,发行刊物鼓吹民主革命。当中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在日本非常活跃。后来不少留学生归国,成为国内革命组织的骨干。1901年,忽有东西各报传闻清廷欲将广东割让予法国,广东籍留日学生遂请冯斯欒、郑贯
一、李自重、王宠惠、冯自由、梁仲猷诸人发起「广东独立协会」,主张广东省向满清政府宣告独立。1904年,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开战(日俄战争),满清政府划出部分国土让两国交战而自称保持中立;皇室内更有人称满清的国土“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令革命救亡的呼声更高。各种革命团体亦于此时纷纷在国内出现。最主要有黄兴领导的华兴会(1904年在长沙成立,成员有黄兴、刘揆
一、宋教仁等,以湖南青年为主),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领导的光复会(1904年10月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为会长。成员包括秋瑾、章炳麟等,以江浙青年为主);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样的革命小团体,如江苏的励志学会、强国会,四川的公强会,福建的益闻会、汉族独立会,江西的易知社,安徽的岳王会,广州的群智社等等。这些革命团体不一定互相隶属,而且多数带有地方色彩。但大致上他们都有相同的目标:谋求推翻满清、恢复汉人原来的江山、建立类似美国的共和制国家。当中推翻满清的诉求著重满汉之分;而要求恢复的江山亦只限以汉人为主的十八省,东北三省、新疆、西藏及内外蒙都被排除。排满的态度正与中国各地方地下帮会“反清”传统相通。故此不少革命组织都有借助秘密会党的势力进行革命。例如华兴会与哥老会,光复会与青帮,兴中会与三合会皆有密切关系;而孙中山亦为洪门致公堂的会员。孙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8月20日于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在《民报》(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为《民报》)上阐述了这一观点。同盟会积极宣传他们的思想,大力推动群众的觉醒。《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衞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同盟会在1907年虽曾一度再次分裂(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自光复会退出。孙中山与汪精衞、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但在革命中仍起极为重要的作用。1906年2月,日知会在武昌召开成立大会,由刘静庵主持。到会的还有孙武、张难先、何季达、冯牧民等百馀人。后来日知会成为同盟会湖北分会的机关。1906年起,陈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后组织成立黄社、神交社、匡社等文学团体,1909年又组织成立南社,通过文学创作传播新思想。1907年7月,在东京的部分同盟会会员主张在长江流域发动革命。刘揆
一、焦达峰、张伯祥、孙武等人在东京成立共进会。共进会性质及纲领与同盟会几乎相同,但不直接隶属同盟会。共进会是武昌起义的领导组织之一。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改名为文学社,推举蒋翊武为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文学社为新军内青年军人组织,旨在通过渗透到新军中,掌握武装。文学社是领导武昌起义的另一个领导组织。阶层和群体 支持革命的力量有很多,包括留洋回国的学生及知识分子、会党群众、海外华侨、新军、农民、游民、外国人等。新兴知识阶层以留洋学生和新式学堂学生为主体。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兴办新学并鼓励留学,很多年轻士子或进入新式学堂,或留洋学习。在陶成章的倡导下,很多士子捐官学军,到日本学习军事,如徐锡麟等。1900年代,中国出现了留日热潮,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已经累计万人多,在日本留学生周围,集结了一大批反清中坚力量。1908年起,革命党人将发动群众起义的重点转向新军。革命党人在新军内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向士兵进行革命的宣传。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许多青年知识分子投入当时兴办的新军当兵,成为新军中的有生力量。文学社社长蒋翊武和许多骨干如刘尧澄(刘复基)、詹大悲、王宪章、张廷辅、蔡大辅、王文锦都是投营当兵的青年。后来组织武昌起义的文学社、共进会很早就同新军建立了联系。除了中国人及华侨外,支持及参与辛亥革命的还有部分外国人;当中以日本人对中国革命的参与最为积极。不少革命组织都是在日本成立和运作;而中国同盟会亦是在支持革命的日本人撮合下在东京成立,部分日本人更加入同盟会成为会员(甚至包括日本社会思想大家北一辉,后于日本二二六事件后被判死刑)。在多次革命起义中都有日本人直接参与,部分更在起义过程中牺牲。宣统三年(1911年)5月所成立的内阁竟然是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3名内阁成员中有8名是满族其中还有5名是皇族,该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这样的结果更使立宪派人士大为失望。也因此种下在武昌起义之后,各省士绅由支持立宪转而附和并支持革命。点击本文《辛亥革命手抄报资料》中的图片可以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