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情况介绍
一、基本情况
张家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2004年以“张家界地貌”为主要地质遗迹被选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2015成为首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公园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北部与湘西北中低山区过渡地带的武陵山脉腹地,地理位置:北纬29°13′18″-
29°27′27″,东经110°18′00″-
110°41′15″,海拔300
1300米,占地面积398平方千米。公园以世界上罕见的发育于约3亿年前形成的石英砂岩上的“张家界地貌”景观为核心,以岩溶地貌景观为衬托,兼有成型地质剖面、特殊化石产地等大量地质遗迹。“张家界地貌”不仅以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柱和石峰(其中高度超过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高达350米)为主体,而且含有台地、石墙、天生桥、石门、河谷、嶂谷等个体地貌形态。这些地质遗迹与几乎没被扰动的原始自然状态的亚热带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相融合,构造了一系列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组合景观。
公园的核心景区1982年被授予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被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入选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二、组织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情况
公园的管理机构为张家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下设“一室四部”,分别为管委会办公室、地质遗迹规划保护部、科学教育部、社区发展部和旅游推介与发展规划部。公园管理队伍中的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原住民。
公园管委会工作经费直接由政府财政拨款,财务状况稳定。公园的管理计划遵照《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11-2020年)》和《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3-2025年)》执行;营销策略由区旅游和外事侨务局组则制订和实施。
三、财务运营状况
公园具有独立的经费预算,负责编制年度预算。经费主要来自公园的门票收入和上级政府的财政拨款。旅游收入逐年递增,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专项财政资金补助,每年的收入增幅明显,公园根据规划加大了保护、管理、建设的投入。
四、科研、科普及旅游宣传情况
公园建立目的之一就是保护珍稀地质遗迹,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科普教育,传播有关地质遗迹与自然、文化、非物质遗产间特殊联系的知识,提升公众参与保护意识,创造旅游价值。《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操作指南》指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是世界地质公园概念的核心,近年来,公园利用自身地质特色和旅游发展基础,大力发展地学科普宣传,地质科普效果日渐凸显,主要做法有:
(一)开展科研项目,提升科普宣传品质
公园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2011年合作共建了张家界地貌联合研究中心,2015年以来,共完成了“张家界地貌发育过程研究”、“张家界地貌发育演化动力过程研究”、“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前期研究”等16项研究,出版了《张家界地貌发育过程研究》理论专著,发表了《基于GIS的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游览线选线研究》、《张家界地貌的演化阶段划分与成因机制探讨》、《张家界地质公园的水化学特征分析》、《湖南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研究》等研究论文。公园的科普宣传工作立足于科研成果,通过编写科普宣传资料、编写导游词、举办地学知识讲座、与网络成员交流等方式向大众宣传普及“张家界地貌”的地学知识。
(二)建立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公园在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张家界市民族中学、武陵源区旅游职业学校和索溪峪完全小学建立了地质环境科普教育基地,编写了《中学生地学科普讲义》,在园区内所有中学开设地学科普课。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普宣传及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邀请知名地学教授、专家每年在学校举行地学知识专题讲座。
(三)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普及地学知识。
一是公园每年借助“地球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节日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如2017年,公园紧扣世界地球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的主题,认真组织开展了第48个世界地球日“四个一”主题系列宣传活动。二是公园联合市博物馆共同建立了公园志愿者队伍,并先后开展了
“张家界地貌”科普讲座、地质科普宣传进社区、联合北京大学开展调研实践等活动,有效提高了游客和当地居民对公园的认识和地质遗迹保护意识。
(四)借助地质博物馆及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公园设有中英文“张家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定期更新公园新闻以及相关科普宣传信息。打造全新的地质公园博物馆和广场,置有综合展厅、古生物厅、动植物标本厅及历史人物介绍厅,配备沙盘模型和张家界地貌5D体验馆等科普宣传设备。每年,公园联合借助地质博物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册和宣传单、现场咨询、馆内讲解等多种形式,向游客普及和讲解地质公园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以及灾害发生后的现场逃生、自救互救、灾害防范等方面的知识,吸引了大批游客的踊跃参与,获得了游客的广泛好评。
(五)出版科普读物
公园现有《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画册》、《科学考察指南》、《张家界地貌梦游记》、《张家界地貌地质特征及其地质景观成因研究》等系列科普宣传资料。编印了多语言的《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地貌”》、《世界地质公园导览图》、《图说世界地质公园》和《张家界旅游》宣传册,出版了《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十年历程》,并拍摄完成了全新的公园中英文宣传片。
(六)完善和统一标识系统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最新要求,2017年初,公园组织专家对公园各景区的标识系统进行全面升级,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相关地质知识进行准确解释,并设计制作公园旅游纪念徽章,提高了大众辨识度。
(七)组织导游及客栈从业人员培训
每年冬季旅游淡季,公园聘请地学专家、导游培训专家等组织“张家界地貌”专题培训,自2015年以来已组织了3期培训。2017年邀请省博物馆专家对武陵源区旅游职业学校的385名师生在公园开展了地学旅游景区实训活动,该学校的毕业生是导游从业者的主要补充来源。还聘请高校英语教师对当地客栈从业人员进行地质遗迹、英语口语、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目前已举办了2期培训班。
(八)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活动
公园每年积极参与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国土资源部及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各种活动并与其它地质公园开展合作交流。自2015年以来,我园共参与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活动有20余次,在大会上作专题演讲20次,通过网站、微信平台、媒体等发布新闻220余篇。会议及交流活动期间,我们通过展板宣传、现场解答、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九)建立姊妹公园间互访交流机制
2015年以来,公园先后与西班牙马埃斯特、希腊莱斯沃斯岛、英国里维耶拉、神农架、雁荡山等15个世界地质公园签署了姊妹公园协议,并在姊妹公园之间建立轮职互访交流、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互派人员学习交流制度等长效机制,公园间在遗迹资源保护管理、科普宣传、旅游推广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共同改善与提高。
(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国际影响力
2017年,我园举办了溶洞保护与灾害预防国际研讨会,邀请了里维耶拉、波西米亚天堂、莱斯沃斯岛、济州岛、阿拉善、织金洞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代表以及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交流溶洞保护与灾害预防方面的经验。会议期间,我们组织了世界地质公园专题展览,共有15个姊妹公园进行了展示和宣传。
五、促进社区可持续经济发展情况
公园所在的武陵源区曾经是湖南省51个贫困县(区)之一,近年来,公园在助推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公园核心景区周边的贫困户,鼓励其就地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如民宿、餐饮、手工艺品等;对于离核心景区较远的贫困户,鼓励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在中心城镇周边贫困村开发周末亲子游、自驾游、背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在核心景区周边贫困村开发生态游、探险游、户外体验游等特色旅游产品。目前全区已基本实现了以“天子山辣椒、中湖鱼泉贡米、协合菜葛、索溪峪西兰卡普”为主的生态旅游农业产业体系。
2017年,公园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数2万多人。在城区、景区从事交通、餐饮等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中来自本土村(居)民的占28.8%。其中公园直接帮扶插旗峪村和河口村都实现了整体脱贫,脱贫人数344人。
六、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公园所在地早在1988年被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时就具备基本的信息和服务设施,自2004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以来,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和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公园也逐步完善了各种设备和基础设施。目前,公园拥有包括8个游客中心、1个博物馆、23座旅游厕所、630块标识标牌及垃圾桶、60多个自动天气预报站、3条索道、1部观光电梯和多条游步道等组成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园内有完善的徒步旅游道路系统,开辟了木栈道、石板游步道等;在天子山贺龙公园、袁家界、御笔峰等地都有自行车道,游人可骑自行车游览。在园区内各个主要的旅游交通瓶颈处,设置了自动卡口游客容量检测装置,准确地调配并组织合理的旅游流量。此外,公园还建设了智能化旅游服务项目
“安导通——景区安全随护导览系统”。园区内的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彰显了我们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的身份,目前该馆正面临提质升级,升级后的新馆将更多地宣传世界地质公园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