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市政法委书记座谈会上的发言: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全市政法委书记座谈会上的发言: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2019年XX县政法重点工作谋划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2019年全县政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为主题,以“保平安、迎大庆”为主线,以“全省政法工作大提升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政法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努力做到“五个坚决防止”(坚决防止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坚决防止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赴省进京集体上访事件、坚决防止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个人极端事件、坚决防止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和治安灾害事件),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围绕这一思路,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坚决维护”的具体行动,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深入学习、领会、把握新时代政法工作的本质属性、使命任务、宝贵经验、历史方位、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的核心要义,真正把党中央最新的政法理论成果学深、悟透、弄通、做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政法干警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努力把教育成果转化为坚定政法干警理想信念、砥砺党性心性、忠诚履职尽责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提升政法干警思想理论素养。
二、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动政治社会环境持续向好
对标对表市委市政府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整改落实方案》要求,对省委省政府督导反馈的X方面X个问题全部照单全收,并结合我县专项斗争中的弱项短板问题,制定《X》和《X》,着力解决群众发动不够广泛、线索排查核查不够深入、综合治理成效不够明显、挖伞破网不够有力等问题,建立问题责任清单,细化实化整改措施,强化跟踪督查问效,确保问题逐项整改落实到位,推动专项斗争纵深开展。紧盯“黑恶积案清零、问题线索清零、涉黑犯罪零发生”的目标,坚持扫黑除恶与“打伞破网”“打财断血”联动,完善纪委监委和政法机关协同配合机制,调优配强政法机关专业办案力量,坚决打掉“官伞”、清除“警伞”、问责“庸伞”,彻底摧毁黑恶势力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充分运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XX政法”新媒体矩阵,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解读涉黑涉恶涉乱等内容,“点对点”“面对面”向群众讲解和阐释,帮助群众精准识别身边的黑恶势力和乱象。持续登载扫黑除恶举报方式和奖励办法,加大举报奖励力度,精心创作、编排一批文艺作品,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涉黑涉恶案件进行集中报道,扩大打击震慑效应,进一步提升群众举报涉黑涉恶涉乱线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注重加强源头治理,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信访积案化解活动
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县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信访积案清零专项行动”。从X月份开始到年底,组织基层综治力量,重点围绕XX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纠纷进行深入排查和化解。在排查化解过程中,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生命线,坚持维稳和维权相结合,前移关口、把住源头,努力把各类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同时,定期召开全县信访形势分析研判会议,准确把握全县信访新趋势新特点,对全县一些重点信访积案,认真落实领导包案、专案督办制度,使全县信访积案“清库存、控增量、防变量”,实现“北京不去、省内不聚、外省不串、网上不炒”。
四、着力用好“雪亮工程”建设成果,一体推进政法智能化建设
依托“智慧合XX”建设,把“雪亮工程”建设成果充分运用到政法智能化建设当中,深化应用全国雪亮工程综治视联网平台,推进政法机关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实现重点人员实时监测、重点群体跟踪关注、重大风险预警预测,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公安”“智慧司法”等信息平台建设和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动态感知、知识深度学习、数据精准分析、业务智能辅助和网络安全可控的信息智能化应用,不断深化应用“执行天眼”系统、数字化视讯综合平台、电子卷宗、智能化侦查打击、远程会见帮教系统等智能化信息平台,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提升政法机关信息化执法办案的能力和水平。
五、坚持“三同步”工作原则,切实加强政法网络舆情管控
坚持把依法处理、舆论引导和社会面管控“三同步”原则贯穿于干警执法办案全过程,与县委融媒体信息中心建立网络政治安全监测预警协作机制,对发生的政治谣言、敏感事件和有害信息等政法网络舆情,在第一时间作出积极应对,及时封堵、删除,并对发布有害或负面网络舆情的违法犯罪人员,组织公安机关及时锁定违法人员和证据,坚决打击处理。在做好舆情管控和依法处理的同时,重点强化政法敏感舆情引导,主动掌握舆论走向。在政法部门建立X人的政法网评员队伍,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培训,培育扶持一批政法系统自己的大V、“网红”名人,积极引导正面发声,讲好政法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提升对外传播力、引领力、影响力,提高干警应对媒体、引导舆情的能力和水平,牢牢掌握舆情信息主动权,严防发生影响政治安全的重大案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
六、全面深化政法领域配套改革,不断提高案件质量和司法公信力
加快推进法院、检察院内设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好司法行政工作机构改革重组,做好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的责权衔接工作,并认真抓好构建新型办案团队和积极稳妥化解检察环节矛盾纠纷两个综合配套改革创新点,着力解决政法机关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前移定纷止争端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并在诉调对接无缝化、办案团队专业化、办公办案信息化、辅助工作集约化、法律文书模板化、绩效考核科学化等X个方面积极探索、破解难题。同时,围绕执法办案第一要务,把加强案件管理和提升案件质效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在案件管理制度化、精细化、精准度上下功夫。坚持用制度管人管案,升级改造执法办案信息系统,提升执法司法智能化水平,加强案件质量监督,定期开展案件质量评查,回访案件当事人,不断提升案件办理质量、效率和效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七、以专业化为重点,大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突出实战、实用、实效导向,坚持能力与岗位职责相适应的原则,严把干警入口关和用人关,把政治素质硬、专业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优秀年轻干警调整充实到政法机关重要岗位。加强干警岗位技能、专项业务和现代科技手段应用能力培训,通过岗位轮换和跟班学习锻炼,开展应急拉练、技能比武、岗位练兵等锤炼活动,不断提高干警法律政策运用、防控风险、群众工作、科技运用和舆论引导能力。同时,加强政法委自身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法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树牢主动学习意识,提升能力素质,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谋划和推进政法工作。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政治机关、领导机关新形象,经常深入政法部门和乡镇村社调研走访、掌握实情,努力把政法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八、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把党的领导落实落细
把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作为党对政法工作绝对领导的总纲领,吃透内涵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毫不动摇坚持“两个不能变”。结合县情实际,制定好落实细则,注重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加强领导,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确保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法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不打折扣、不鹜虚声。严格执行政法机关请示报告制度,把请示报告和履职尽责统一起来,进一步细化实化请示报告制度,不断增强政法机关请示报告的自觉性、执行力和实效性,着力解决认识不够全面统一、执行不够及时规范、请示报告工作比较被动等问题。完善落实综治督导、执法监督、纪律作风督查巡查等制度,在政法机关开展调研督导、案件评查、明察暗访和作风整顿等行动,着力解决政法机关工作不到位、执法司法不严、作风不实等现象和问题,强化政治领导,推动政法工作抓实见效。
第二篇:在政法委研讨会上的发言
立足改革创新创建安全城市全力打造服务型的司法行政队伍各位领导、同志们:根据市委开展“三个学会”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市委政法委在这里召开以“创建安全城市,打造服务型政法队伍”为主题的研讨会,这对于深入开展“三个一切”和“三个学会”学教活动,指导政法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此次研讨会的主题,结合我市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的实际,我做如下发言。
一、实现理念创新,把握服务总方向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建立法律体系,促进依法行政,实现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法制宣传,完善法援体制等诸多方面,全面而又深刻地阐述了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不仅赋予了司法行政工作新的内涵,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时代要求,为创建安全城市,打造服务型政法队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一,明确司法行政工作“四个服务”的基本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做好工作的行动指南。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司法行政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才能准确把握司法行政工作为改革开放和发展服务,为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三化”建设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创建安全城市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方向。第二,明确司法行政工作“八个转变”的改革思路。十六大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我们要围绕这个改革目标,结合我市的具体实际,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实现“八个转变”:实现监院监管、改造、教育、转化工作由常规传统的管理手段、方式向创新教育改造机制转变,向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转变;实现监院经济发展由外役劳务向监院内生产转变,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变低价投入为高价增值;实现公证机构由行政体制向事业体制转变;实现律师法律服务工作,由常规服务向开拓服务,由封闭服务向开创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由单一服务向多元服务转变;实现人民调解基层基础工作,由传统的调解方式、调解定位,向法定效力调解转变;基层法律服务由坐堂等客服务向法律服务进社区转变;实现法律宣传和依法治理由一般号召、一般推进,向注重“八个结合”,突出普治效果、重点转变;实现班子、队伍和财务建设由常规管理、一般要求,向依法管理、循规管理、制度管理转变;工作作风、指导方式由一般号召、常规安排,向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实现整个司法行政工作由封闭自为,向开放服务大局转变。第三,明确司法行政工作“六个提高”的素质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是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做好新时期各项工作的关键。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努力做到“六个提高”:提高工作效率、效能和效果,切实转变作风;提高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发挥局、处两级领导同志的表率作用;提高干警队伍的执纪执法水平和局机关的依法行政水平,树立三支队伍的良好形象;提高局、处两级干部的创新能力,培养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实现机制、载体和方式创新;提高法律宣传、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素质,注重理论,勤于实践,拓展领域,强化服务;提高监院干警队伍的执法执纪能力,创新教育改造机制和长效安全稳定机制,充分发挥法律保障的整体功能。
二、实现与时俱进,建设服务新体系法治环境就是发展环境,没有良好的法治环境,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科学规范的法律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是营造法治环境的客观要求。今天,市委政法委就“创建安全城市,打造服务型政法队伍”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它预示着我市的政法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把改革发展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要务,积极构建科学规范的法律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的重要职能作用,为创建安全城市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适应创建安全城市的客观要求,努力提高普法层次和水平。在“四五”普法中,我们要立足于推进实现社会生活法治化,打造法治沈阳的总体要求;立足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所确定的宏伟目标;立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全力抓好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四个层面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点抓好八个结合:普法与加强地方立法相结合,普法与推进依法行政相结合,普法与促进司法公正相结合,普法与增强规则意识相结合,普法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普法与加强道德建设相结合,普法与促进社会诚信环境建设相结合。
(二)适应创建安全城市的内在要
第三篇:在政法委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市委开展“三个学会”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市委政法委在这里召开以“创建安全城市,打造服务型政法队伍”为主题的研讨会,这对于深入开展“三个一切”和“三个学会”学教活动,指导政法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此次研讨会的主题,结合我市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的实际,我做如下发言。
一、实现理念创新,把握服务总方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建立法律体系,促进依法行政,实现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法制宣传,完善法援体制等诸多方面,全面而又深刻地阐述了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不仅赋予了司法行政工作新的内涵,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时代要求,为创建安全城市,打造服务型政法队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矗
第一,明确司法行政工作“四个服务”的基本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做好工作的行动指南。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司法行政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才能准确把握司法行政工作为改革开放和发展服务,为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三化”建设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创建安全城市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方向。
第二,明确司法行政工作“八个转变”的改革思路。十六大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我们要围绕这个改革目标,结合我市的具体实际,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实现“八个转变”:实现监院监管、改造、教育、转化工作由常规传统的管理手段、方式向创新教育改造机制转变,向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转变;实现监院经济发展由外役劳务向监院内生产转变,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变低价投入为高价增值;实现公证机构由行政体制向事业体制转变;实现律师法律服务工作,由常规服务向开拓服务,由封闭服务向开创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由单一服务向多元服务转变;实现人民调解基层基础工作,由传统的调解方式、调解定位,向法定效力调解转变;基层法律服务由坐堂等客服务向法律服务进社区转变;实现法律宣传和依法治理由一般号召、一般推进,向注重“八个结合”,突出普治效果、重点转变;实现班子、队伍和财务建设由常规管理、一般要求,向依法管理、循规管理、制度管理转变;工作作风、指导方式由一般号召、常规安排,向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实现整个司法行政工作由封闭自为,向开放服务大局转变。
第三,明确司法行政工作“六个提高”的素质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是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做好新时期各项工作的关键。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努力做到“六个提高”:提高工作效率、效能和效果,切实转变作风;提高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发挥局、处两级领导同志的表率作用;提~警队伍的执纪执法水平和局机关的依法行政水平,树立三支队伍的良好形象;提高局、处两级干部的创新能力,培养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实现机制、载体和方式创新;提高法律宣传、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素质,注重理论,勤于实践,拓展领域,强化服务;提高监院干警队伍的执法执纪能力,创新教育改造机制和长效安全稳定机制,充分发挥法律保障的整体功能。
二、实现与时俱进,建设服务新体系
法治环境就是发展环境,没有良好的法治环境,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科学规范的法律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是营造法治环境的客观要求。今天,市委政法委就“创建安全城市,打造服务型政法队伍”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它预示着我市的政法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把改革发展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要务,积极构建科学规范的法律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的重要职能作用,为创建安全城市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适应创建安全城市的客观要求,努力提高普法层次和水平。在“四五”普法中,我们要立足于推进实现社会生活法治化,打造法治沈阳的总体要求;立足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所确定的宏伟目标;立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全力抓好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四个层面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点抓好八个结合:普法与加强地方立法相结合,普法与推进依法行政相结合,普法与促进司法公正相结合,普法与增强规则意识相结合,普法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普法与加强道德建设相结合,普法与促进社会诚信环境建设相结合。
(二)适应创建安全城市的内在要求,强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法律服务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为我国法律服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法律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实现社会生活法治化,打造法治的沈阳,创建安全城市,也要求我们必须服务大局、服务稳定、服务发展、服务人民,必须全力加快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
——发展律师公证服务体系。律师公证业的发展要适应入世要求,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做到定位于服务改革、开放、稳定大局;定位于适应入世要求,加快与国际接轨;定位于服务沈阳快速发展;定位于大市尝大开放、大服务、大格局的发展思路。
律师服务要实现新发展。三年内,律师服务要在服务人数上实现规模化,力争使律师总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万分之六点五;服务分工实现专业化,建成一批以金融、证券、房地产、知识产权、保
第四篇:在政法委研讨会上的发言
立足改革创新 创建安全城市
全力打造服务型的司法行政队伍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市委开展“三个学会”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市委政法委在这里召开以“创建安全城市,打造服务型政法队伍”为主题的研讨会,这对于深入开展“三个一切”和“三个学会”学教活动,指导政法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此次研讨会的主题,结合我市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发展的实际,我做如下发言。
一、实现理念创新,把握服务总方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建立法律体系,促进依法行政,实现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法制宣传,完善法援体制等诸多方面,全面而又深刻地阐述了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不仅赋予了司法行政工作新的内涵,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时代要求,为创建安全城市,打造服务型政法队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明确司法行政工作“四个服务”的基本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做好工作的行动指南。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司法行政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才能准确把握司法行政工作为改革开放和发展服务,为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三化”建设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创建安全城市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方向。
第二,明确司法行政工作“八个转变”的改革思路。十六大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我们要围绕这个改革目标,结合我市的具体实际,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努力实现“八个转变”:实现监院监管、改造、教育、转化工作由常规传统的管理手段、方式向创新教育改造机制转变,向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转变;实现监院经济发展由外役劳务向监院内生产转变,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变低价投入为高价增值;实现公证机构由行政体制向事业体制转变;实现律师法律服务工作,由常规服务向开拓服务,由封闭服务向开创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由单一服务向多元服务转变;实现人民调解基层基础工作,由传统的调解方式、调解定位,向法定效力调解转变;基层法律服务由坐堂等客服务向法律服务进社区转变;实现法律宣传和依法治理由一般号召、一般推进,向注重“八个结合”,突出普治效果、重点转变;实现班子、队伍和财务建设由常规管理、一般要求,向依法管理、循规管理、制度管理转变;工作作风、指导方式由一般号召、常规安排,向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实现整个司法行政工作由封闭自为,向开放服务大局转变。
第三,明确司法行政工作“六个提高”的素质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是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做好新时期各项工作的关键。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努力做到“六个提高”:提高工作效率、效能和效果,切实转变作风;提高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发挥局、处两级领导同志的表率作用;提高干警队伍的执纪执法水平和局机关的依法行政水平,树立三支队伍的良好形象;提高局、处两级干部的创新能力,培养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实现机制、载体和方式创新;提高法律宣传、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素质,注重理论,勤于实践,拓展领域,强化服务;提高监院干警队伍的执法执纪能力,创新教育改造机制和长效安全稳定机制,充分发挥法律保障的整体功能。
二、实现与时俱进,建设服务新体系
法治环境就是发展环境,没有良好的法治环境,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科学规范的法律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是营造法治环境的客观要求。今天,市委政法委就“创建安全城市,打造服务型政法队伍”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它预示着我市的政法工作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把改革发展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要务,积极构建科学规范的法律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的重要职能作用,为创建安全城市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适应创建安全城市的客观要求,努力提高普法层次和水平。在“四五”普法中,我们要立足于推进实现社会生活法治化,打造法治沈阳的总体要求;立足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所确定的宏伟目标;立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全力抓好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四个层面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点抓好八个结合:普法与加强地方立法相结合,普法与推进依法行政相结合,普法与促进司法公正相结合,普法与增强规则意识相结合,普法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相结合,普法与维护社会稳定相结合,普法与加强道德建设相结合,普法与促进社会诚信环境建设相结合。
(二)适应创建安全城市的内在要求,强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法律服务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为我国法律服务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法律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实现社会生活法治化,打造法治的沈阳,创建安全城市,也要求我们必须服务大局、服务稳定、服务发展、服务人民,必须全力加快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
——发展律师公证服务体系。律师公证业的发展要适应入世要求,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做到定位于服务改革、开放、稳定大局;定位于适应入世要求,加快与国际接轨;定位于服务沈阳快速发展;定位于大市场、大开放、大服务、大格局的发展思路。
律师服务要实现新发展。三年内,律师服务要在服务人数上实现规模化,力争使律师总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万分之六点五;服务分工实现专业化,建成一批以金融、证券、房地产、知识产权、保险为主的专业化分工明确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律师事务所;服务领域实现外向化,在地域、国域上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服务质量实现品牌化,打造一批名牌所,培养一批有知名度的律师;服务队伍实现规范化,认真贯彻省厅有关加强律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开展教育整顿活动,提高律师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建立起科学有效、规范有序的行政、行业、内部管理和依法管理机制。目前,我市已建成成百人所两家,50人以上所3家,外地在沈设立分所6家,我市律师所到外埠设立分所4家,特别是省直42家律师所划规我市接管后,我市律师所总数已达108家,律师总数已达1210名,这就为我市律师业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证服务要实现新突破。一是按照市政府有关公证体制改革批复文件的精神,我市公证机构由行政体制向事业体制转变工作已全面展开,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公证公信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二是根据我市经济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公证机构布局,设立了浑南新区公证处,还要逐步向其他开发区、工业区和农业园区等方向拓展,形成新的公证服务大格局。三是抓住转制契机,通过活化用人新机制,落实公证处用人的自主权;活化内部运行新机制,增加公证处实力;活化激励新机制,调动公证员积极性;活化管理新机制,探索事业体制公证处管理的新模式;拓宽服务新领域,积极开拓商标、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涉外融资等公证业务。
——发展法律援助服务体系。法律援助是国家为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而无偿地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帮助的一种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市建立较为完备的法律援助体系,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客观要求,是完备法律制度的现实需要,这项服务已列入市政府今年为民所办20件实事之一。前一段,我们积极配合市政府法制办,联合起草了《法律援助工作条例》,现已进入市政府规章审批程序;法律援助专项经费已列入市级财政预算;法律援助机构的人员编制得到落实。近期,正在强化系统建设,筹建区、县(市)法律援助服务中心机构,在街道、乡(镇),村和社区分别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和工作点,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
(三)适应创建安全城市的社会要求,完善社区法律服务体系。社区是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中孕育而生的新的基层组织,是创建安全城市的关键所在,也是拓展法律服务领域的崭新天地。社区安全则城市安全,社区稳定则城市稳定,社区发展则城市发展。今年以来,我们在社区法律服务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深深体会到,社区工作需要法律服务,社区居民渴求法律服务,而提供法律服务正是司法行政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去年,我们按照司法部社区法律服务会议精神,坚持以社区为依托,面向基层、社区和群众,定位于亲民近民、服务便利、收费低廉,提供公益性、非营利性法律服务,努力把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援等各项工作向社区延伸。今年,我们已在沈河区实践了法律服务进社区的顾问制模式,在铁西区探索了法律服务进社区的窗口制模式,最近我们又在和平区创新了法律服务进社区的干事制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千秋,为下一步继续完善社区法律服务体系,做好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适应创建安全城市的必然要求,高起点构建监管改造综合性安全防范体系。监狱和教养院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和最高行政处罚的执行机关。监院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安全稳定。监院的教育改造水平的高低,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近年来,我们始终以“三个代表”为指导,以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创新机制、创新载体为动力,以依法治监治院、规范管理为重点,以确保监院安全稳定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前提,以完善措施、落实责任为保证,进一步抓好监狱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和创办劳教特色,高起点构建监管改造综合性安全防范体系,这种思路是符合创建安全城市必然要求的。在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体系,以确保“三个绝对不能”、“四个绝对不允许”为目标,完善“一把手”负全责的岗位责任制、执行责任追究和督查等规章制度。按照监狱工作实现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要求,切实做到依法治监、依法运行、依法监督,公正文明执法。继续创办劳教特色,积极探索符合“三性”的管理模式;采取教育、心理、社会、医学等科学方法,开展教育转化工作,深化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增强劳教人员解教后的工作能力;突出劳动生产和矫治习艺功能,提高教育挽救质量;努力研究解决长期沉淀的“法轮功”顽固分子和反弹人员的难点问题,创新工作方式和教育方法。
三、创新工作机制,保证服务高质量
好的理念和思路需要好的机制来保障。为使司法行政工作符合创建安全城市和“四个服务”的基本要求,我们既要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又要站在新的起点和高度上,积极整合司法行政工作职能,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关键是建立起一套符合提高服务质量要求,适应服务发展需要的新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普法工作新机制。一是实现学法规范化。我们要在制定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市级领导班子听取法制讲座、市人大选举和人大常委会任命的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和中小学法制课等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公正司法等方面建立考察评价制度,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非人大选举和任命的市管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领导干部普法合格证、公务员、司法人员在职培训考评等制度。去年末,我们首次组织了有万余名领导干部参加的法律知识统一考试,促进了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今年我们还要组织这样的考试。
二是创新学法载体。“四五”普法以来,我们正在从四个方面创新普法载体。首先,充实宣讲载体,聘请国家知名的法律专家和学者,组建我市“四五”普法讲师团;在社区和农村设立法制宣传员,普法队伍得到加强。其次,丰富宣传载体,加强对法律法规及法制建设的新闻报道,专栏传播,以法律“六进”和“法律进社区”等多种形式,丰富法制文化,活跃法制生活。第三,运用示范载体,对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企业、社区、农村依法治理等层面有影响力、感召力和推动力的典型经验及时总结和推广,推动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第四,壮大保障载体,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人大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组织实施,全社会参与,党委宣传部门和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具体实施和组织协调的运作方式,发挥综合指导、典型总结、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等职能,全力推动“四五”普法向纵深发展。
(二)建立律师公证诚信新机制。诚信是法律服务的宗旨,是法律服务业的内在灵魂,没有诚信就没有律师公证业的发展,律师和公证人员本身就是诚信制度的维护者。为了规范律师公证执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今年,我们在全市律师公证行业中,开展诚信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和诚信律师、公证员评价活动,建立起由不良记录查询与通报、信用警示与奖惩、公示制和服务质量跟踪考核反馈、律师公证执业责任保险和投诉责任制度组成的诚信监督保障机制。
(三)建立服务民营企业新机制。2002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经济增加值达到704.8亿元,同比增长12%,占全市gdp的51%,民营经济撑起了沈阳经济的“半壁江山”。目前,全市产值超过5千万元的民营企业,已达100多户,超亿元的达50多户。民营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建立现在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等方面,迫切需要我们提供优质、优效、优惠、优先的法律服务。去年,我们组建了由我市35名资深律师组成的市民营企业法律顾问团。突出法律服务重点,健全联系网络,建立起有效的工作联系制度,同时聘请部分民营企业家作为监督员,对顾问团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提出建议;采取集体研究论证、受企业委托、公开咨询电话等方式提供法律服务。顾问团成立以来,已与东宇集团、和光集团、博望国际实业有限公司等80余家大型民营企业签定了法律顾问合同,与沈阳风华企业、沈阳铝材厂等20余家民营企业达成了建立法律顾问关系的初步意向。下一步,我们要把这项工作继续做大做强,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平台。
(四)建立律师介入信访新机制。为充分发挥律师、法律援助工作在推动依法信访,促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作用,我们在信访部门开展律师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建立执业律师、法律援助人员介入接待上访工作机制。一是在市信访办设立法律顾问室和法援联络部,建立执业律师在信访办值日接待制度。全市执业律师每年义务承担一次(日)的信访接待工作及一件法律援助案件。二是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宣传、依法疏导和分流、法律援助和相关法律服务。三是落实五项制度,即:协调沟通制度、律师所主任负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值日考勤制度和考评奖惩制度。这一举措,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了信访部门、上访群众的好评。
(五)建立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实行群众自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年末,我局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就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和司法部有关工作规则,联合下发了实施意见。由于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这在客观上对人民调解员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我们制定了培训计划,邀请院校法学教授、法院法官,对人民调解员进行轮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竞聘上岗。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业务登记、走访回访、纠纷排查和专项治理等规章制度。第三,在基层建立了由街道、社区、楼院义务调解员组成的“321”调解网络,以此保证人民调解工作沿着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六)建立市局机关管理新机制。打造诚信、效率、规则、法制、文明的机关“窗口”,是更好地履行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职能的前提。今年初,我们提出要建设学习研究型、开拓创新型、求真务实型、法制诚信型、效率效能型、清正廉洁型机关。上半年,从抓学习,重研究,强素质,促发展四个方面,增强抓实力度,已举办多期法制专题讲座,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深入开展之中。
(七)完善队伍建设新机制。去年,我们以创建“四个一流”为目标,突出制度创新,促进作风转变,提高依法行政和执法执纪水平,总结出“四化”的管理新模式,一是实现工作制度化,坚持用制度管班子、管队伍、管财务、管作风、管廉政,促进依法行政。建立了局级干部联系基层工作制度,班子成员带头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发了《司法局依法行政工作规则》、《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规定》、《财务管理审批制度》、《关于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决定》等25项规章制度。二是实现职能整合化,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各处室职能,增设研究室、信息处、法规处等五个处室,使机关处室职能得到科学配置,提高了办事效率和质量。三是实现用人奖惩程序化,实行处级领导干部竞聘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人事调动考试录用。制定下发了《“四个一流”评比活动实施方案》、《人民警察执法执纪50条禁令》等制度。四是实现廉政规范化,开展专项教育整顿和警示教育活动,规范执法执纪行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高廉洁从政和执法执纪水平。今年,正在按着“五型 ”建设的标准,增加内涵,加大力度,提高水平,全面推进。
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面对“三化”建设的新要求,面对创建安全城市的新任务,面对服务的新理念,我们要实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提高司法行政队伍的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就必须把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坚持抓学习、强素质、促服务的指导思想,把“三个代表”的学习教育、“三个一切”、“三个学会”的学教活动、时事政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经常化、具体化,并融入到司法行政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全力打造诚实信用型的律师公证队伍,勤奋敬业型的法制宣传队伍,服务为民型的法律援助队伍,无私奉献型的人民调解队伍,文明执法型的司法干警队伍,做到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勇于开拓,保障有力,公正执法,为更好地服务沈阳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创建安全和法制型城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在全市中心镇党委书记座谈会上的发言
一、发展现状
罗阳镇位于东江中下游,地处广州、惠州、深圳、东莞四大城市的交叉辐射区,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广东省273个中心镇之一。全镇辖区面积285.6平方公里,城市规划面积90平方公里,下辖29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0多万人。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勇于创新,紧紧抓装城镇建设、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企业”三大战略工作重心,使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到~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81607万元,财政总收入373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3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0元。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全镇全社会共投入近8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以华润购物商尝天天购物商尝富华大酒店、县城文化广场等一批商贸文娱实体,贯通了东、西商业街,改造了罗阳一、二路。完成村道硬底化的村有11个,里程40公里(宽5米),今年动工的还有7个村。这些都使镇容镇貌得到改观,镇区主干道路硬化率更是达到100%,绿化率达到95%,城镇供电、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达到100%。
(三)城镇人口不断聚集。城区常住人口11.5万人,占全镇总人口数62.2%,外来人口逐年增加,现已达5万人。镇区人口就业结构呈多元化,主要以商业、服务业为主。
(四)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全镇中、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卫生保健较为完善。此外,电影院、文化站、图书馆、有线电视站及广播站已建立,金融保险业务发展较快。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从我镇的城市化进程历史演进来看,虽然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城镇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条件制约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中心镇建设,由于尚处起步阶段,更是面临许多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化水平低导致建设要素发育先天不足。工业是现代经济的主干,兴镇必先强工,也就是说,建设中心镇,有赖于通过工业化完成资本积累,壮大财源,藏富于民,以便在市场化经营运作中,有足够的财力用以支持。如东莞等先进地区经过经商办厂,培育出一批“先富群体”,为中心镇建设提供了较充实的资金支持。而我们由于工业化水平较低,群众还没能或很少能从工业化当中获得利益,新兴工业园区吸纳的劳动力十分有限,其资金、人口、信息、管理等要素的发育不全,使中心镇失去了强有力支持。特别是由于这两年来外来工紧缺的问题已经凸现,我们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日益下降,使我镇的第三产业发展阻力加大。
二是农民增收缓慢,降低了中心镇建设的“驱动力”。经济实力是中心镇建设的基矗我镇~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35元,与全省平均水平4366元相差230元,由于群众经济条件差,影响了农民进城消费的欲望和进城居注经商的能力。
三是规划编制滞后致使低水平重复建设初露端倪。在我镇的城镇规划体系中,中心镇是明确的。但从规划情况来看,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和经费紧张,以前的规划档次相对较低,过了几年就落后于形势,增加了修订和实施难度,甚至需重新修编,造成了很大浪费。
四是体制、政策、观念的障碍仍是绕不过的“三道坎”。“二元”体制还没打破,土地、计划生育、户籍等农村政策与中心镇的发展不配套。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民“离乡不离土,进城不入户”。产生这种现象首先是农村的土地、计划生育、户籍管理等政策与中心镇发展的不配套:例如,农民如果入户城镇,就意味着失去土地。又例如,农民如果入户城镇,也意味着一对夫妇失去可以生育两个小孩的权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农民“进城”的预期成本。
五是建设资金和中心镇建设经验的不足制约了中心镇的发展速度。中心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但资金的来源却无确切的保障:作为一级镇政府,没有独立的、稳定的财政来源。银行信贷资金由于政策方面的限制,也无法大量投入。作为上级财政的支持,对于中心镇建设所需求的大量资金来说,并不能起主流作用。此外,管理权限的不足也压抑了内在的发展活力。如缺乏一定的建设项目审批权、旧城区的改造权、城镇户籍管理权、城市综合管理执法权、交通管理权等。
六是土地资源不足影响了中心镇发展的后劲。目前,我镇共有农业人口46070人,共有耕地面积32502亩,人均耕地0.705亩,远远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29亩的水平,更不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四分之一。而且我镇耕地面积占土地资源的比例小,在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所允许的条件下,绝大部分能开垦的土地已被开垦,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随着人口的较快速度增长,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化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吃饭”和“建设”给耕地带头的压力,没有等到较好缓解。况且,我镇作为县城镇,绝大部分土地被纳入县城的总体规划内,没有一定的土地利用开发权限,在目前我镇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工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较多时候还出现了有意向投资项目却没有土地可供上马的尴尬局面。所有这些,致使我镇要既实现确保耕地不减少的目标同时又不影响经济的发展相当困难,使我们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几点思路
中心镇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能因势利导,顺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反之,欲速则不达。根据罗阳的镇情,要加快中心镇建设,必须抓好“六大工程”建设。
1、先导工程——做好观念创新。中心镇建设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我们将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教育,突破单一思维束缚,调动各建设主体的积极性。要始终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切实加强对中心镇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同时加强学习,不断提高
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水平,尽量减少工作经验的成本。学习是提升自身工作水平的有效手段。我们计划到比较发达的地方去学习中心镇建设知识,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同时聘请一些城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与我们一起建设中心镇,尽量做到少失误。
2、龙头工程——完善提升规划。城市规划就其本质而言,是城市建设的战略制高点,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和龙头。中心镇的规划亦然。我们将用宽广的眼光,坚持战略性、超前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力求高起点、高水平,体现新时代要求,凸显城市的特色来规划罗阳的中心镇建设,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把目标定位在打造“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上。采用分片组织、组群集聚、点状结构的空间组织形式,通过规划修编,形成符合县城中心镇的城市体系。
3、主干工程——强化产业支撑。我们将着力调整、整合、提升三次产业,使整个三次产业产生集聚效应。一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依托城郊的优势,培育壮大特色城郊产业。二是提升工业园区。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取决于是经济和人口聚集的快慢。我们将重点抓好工业园区的建设。从全镇来讲,主要是建设好洲际产业基地、小金产业基地、罗浮山信息产业基地和义和工业基地这四大工业基地。同时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各种收费,为工业园区和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三是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在城镇功能区调整中规划出足够的空间,吸引第三产业的集中发展。着重抓住县城中心镇的优势,注重服务业的拓展,强化三次产业的联动效应,提高我镇经济的竞争力和城市发展的支撑力。
4、核心工程——注重体制创新。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坚持珍惜资源,保护耕地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中心镇建设与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关系。建立城市建设用地储备机制,增强政府依法调控土地市场能力。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协调,合理调整“农保率”,争取使用地指标。在工业园区建设中,要严格执法、杜绝非法行为,防止进区企业圈而不开,开而不发,等待升值后再炒地皮。二是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宣传力度,把好的项目推介出去,吸引投资商来投资。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向外宣传介绍我们的项目、优惠政策等等。同时积极向上、向外争取各种资金。不但要争取县里的、市里的、省里的,而且要争取省外甚至国外的。不但要政府直接争取,而且也要通过本镇其它民众的社会关系争取资金。三是通过国有土地有偿转让、引进外资、带项目开发等途径筹集资金,为城镇基础设施开辟稳定的资金来源,以缓解当前小城镇建设资金捉襟见肘的状况。同时积极引导金融部门增加对城镇重点项目的信贷投入。
5、基础工程——不断优化政策。认真贯彻上级关于促进中心镇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罗阳实际抓好政策落实。总结完善宅基地整理办法,盘活土地存量。探索旧城、旧村改造新途径,在主体缺位、政策缺位的情况下,引导与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通过村民自治组织制定相关章程,加快宅基地整理,提高拆迁效率和重建速度。进一步优化环境,加快审批制度的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各种收费,为中心镇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严格规划管理,加大土地规划、土地执法力度。在中心镇建设中充分考虑罗阳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决策,稳步推进,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6、配套工程——发挥文化力特有作用。张德江书记曾指出“城市特色的根基在文化”。镇村文化积淀越深厚,就越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在下一步的中心镇建设中,我们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大对环境的综合整治,使罗阳的环境卫生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努力使罗阳建成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生态型城镇。同时高度重视文化的特有作用,不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创建文明村为载体,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城镇文明水平。
四、省市加快中心镇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我镇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意见》(粤府[~]57号)的精神和要求及盛市、县的有关政策积极推进罗阳的中心镇建设。
首先是高起点、高标准地抓好中心镇的规划编制和管理。除认真配合县抓好县城规划区内的规划管理外,还邀请专家对县城规划区外的地区进行规划修编,编制《罗阳镇总体规划》、《罗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罗阳镇乡镇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将罗阳定位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使之与县城总体规划融为一体。在详细规划四大工业基地的同时,将县城规划区外的东部小金、东坑规划建设成以生产五金、电子、家具、商住为主的规模产业区;西部的义和片将逐步建成大型工业基地,并抓好商业、娱乐、单身公寓住宅等配套设施;中部则利用县城中心区的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北部则借助惠州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利用山水自然环境的优势,重点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南部则充分利用一江两岸的自然景观优势,构筑景观型的商贸住宅区和高科技开发区。
其次是积极招商引资,加快推进农村“三化”进程。~年来已引进项目80多宗,实际利用外资13000多万美元,有力地推进中心镇建设,同时加强村镇建设,重点抓好石示头移民安置区和新村危房改造工程,使之成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示范点,引导农村住宅建设向城市标准迈进。加快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加快村道硬底化建设,目前已完成村道硬底化工程40多公里,大力抓好农村的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农村与城市的距离。
第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我镇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品牌,“新结西瓜”、“浪头花生”、“阳光花木”、“田牌杨桃”等品牌的初具规模;大力进行产品调整,初步形成城郊型、商贸型、观光型和山区型四类农业基地,农业效益有所提高,农民增收已显成效。
第四积极引导第二、三产业向中心镇转移。仅~年全
镇就新增个体私营企业432家,比增11%,注册资金达62295万元。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中心镇的产业聚集效果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第五努力构建文明法治环境,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以法治镇,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安定祥和的治安环境,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文化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都随中心镇的建设而有新的发展。
第六,加强党的建设,为中心镇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增强镇、村两级班子的核心作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结合“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和“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和固本强基工程,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中心镇建设。
总体而言,我镇在贯彻落实盛市、县发展中心镇政策方面的情况是良好的,也初步收到成效。但在拓展中心镇建设资金渠道方面困难相当大,一是县级财政紧张,没有办法通过贴息、转移支付等形式支持建设。二是因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益低,回收期长,很难吸引民间社会资金。三是给予中心镇的建设资金政策还没有兑现,由于我镇地处县城,县城规划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垦复金、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均由县直部门收取,我镇没有支配使用权,中心镇建设资金面临巨大压力。另外,户籍制度在我镇限制农民进城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是县城中小学对户籍在城外的学生可以拒收,除此以外,城镇居民与农民没有多大的差别,更多人愿意非转农,以争取更多的实惠,如征地补偿款等。城乡管理二元结构(如城乡教育等)虽有改善,但依然明显,这需要较长时间来逐步改善和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