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提出问题能力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意义(大全)
初中物理教学提出问题能力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意义
科学探究精神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对物理知识都只是死记硬背,并没有形成科学探究精神。提出问题是形成科学探究精神的第一个环节,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此才能落实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一、提出问题能力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意义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物理学习也就不能有效地开展。可以说,对于初中物理学习而言,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同时,物理学科的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物理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走下去,可以说,问题是物理教学环节的核心。另外,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在日常生活中、平淡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不平常的发现,对学生而言是件不寻常的事,比在现成的问题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需要创造性思维,科学探究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现这一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不可能一开始便能获得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义的全面认识,上述认识也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全面讲授就能完全建立的,必须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并对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物理学科探究的意义。
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发现,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变得不爱提出问题了,这种情况的出现有着很多的影响因素,比如教师不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不要说和课堂无关的话题、被其他同学不满或者嘲笑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行为,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没有提出知识的意识和欲望。所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比如提出问题有助于推进课堂环节、能够受到教师的赞赏、能够拓展知识,甚至有的问题也许能推动学科的进步。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牛顿被苹果砸中,质疑为什么苹果会下落,并提出了万有引力。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论断提出质疑并对自由落体展开了深入研究最终揭开了落体运动的奥秘。这些故事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是科学创新与进步的开端。其次,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物理实验的过程,并设计不同思路的实验方法,引发学生对不同物理方法的好奇和探究。也可以借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件带入物理知识,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例如,教师讲解比热容的问题时,教师提出一些生活现象:用冷水冷却发动机、暖气片用热水散热、冬天夜晚向稻田灌水防止冻苗,同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事件的图片。这让学生在内心中提出疑问:这么多的目的是什么呢?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准备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下温度。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假设,分析实验结果,这种方式体现了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了探究物理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行为
其一,教师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思路。有的问题不提出问题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哪里有问题,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可以分析和发现屋里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提出问题的思路。比如可以通过比较物理的概念、定理、定律,提出关于他们的现实应用的相关问题。比如可以观察实验,提出改变实验条件之后,结果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的问题。比如结合生活现象,提出现象中蕴藏了怎么样的物理原理的问题等等。其二,教师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么样提出问题,所以就会出现随意打断教师讲话、提出的问题没有探究价值等情况,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技巧,让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探究原因、反向质疑、条件对比等技巧。以速度选择器为例,学生可以从探究原因的层面提出问题:速度选择器中,为什阅读点么磁场的方向与电厂的方向始终保持相互垂直的状态?也可以采取比较法提出问题:速度选择器中的电和磁场,与磁流体发电机中的电和磁场是否有着相同的作用?采取反向质疑的方法提出问题:如果从速度选择器的左端进入带电粒子之后,带电粒子匀速向右端进入,那么如果这个带电粒子从右端进入,是否还会保持匀速运动的状态呢?总之,提出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多的,教师要教会学生从物理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其三,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提出问题的机会和途径。新课改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物理教学亦是如此,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养成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提出问题的途径,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物理教学可以多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小组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解答问题。小组合作是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钉钉等方式在课下通过网络向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问题,使学生形成思考物理问题的意识。
四、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更加突出,在学习中显现出的差异性也更加明显,在物理学习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由于思维形式、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学生针对物理知识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的。如果忽视学生的问题,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转变为课堂探究问题,在课堂中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探究的。与此同时,为了不拖延教学进度,教师要有策略的选择问题:首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进行合并或者有所取舍的进行删减。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内容和实质是一样的,这种情况下就要对问题进行合并或者删减,提高解题的效率。但由于学生的物理水平还很有限,有些关键性的问题可能没有被提出,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演示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者是直接将问题补充出来。其次,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强化,提高问题的预设度。受到物理水平的限制,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思路并不清晰,或者是预设猜想不到位。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提问作出追问,让学生再次叙述问题,将问题中一些模糊不清的条件和猜想更清楚地提出来。比如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磁场对于通电导向的作用力,与导线电流有怎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问题中,电流这个条件并不清晰,所以教师再次追问,询问学生这个问题中的电流具体是什么呢?学生稍加思索,再次说明,是电流的大小、电流的方向。这样一来整个问题就变得更加清晰,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明确的思路。此外,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大”,包含的知识比较大,所以解决起来就比较困难。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大”的问题转化为“小”的问题,解决掉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能够被证明或者被解答。
第二篇: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单位:潞河中学 学科:物理 姓名:于虎
李勇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得到锻炼。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做一些有关的探讨。一.努力创设旨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氛围
有必要提及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在教师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施穆克R.Schmuck1966),二是教师的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瑞安斯D.G.Ryans1960,西尔斯D.Sears1963,罗森夏因B.Rosenshine1971)。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1.不能简单地让问题止于教师
物理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指导他们消除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
对学生提出当时不能回答上来的问题,教师应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用似是而非的回答搪塞,因为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崇拜,在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往往中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对学生有多方面意义、对教师也会有价值的问题就此被束之高阁。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而不能让问题止于教师,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下面几个对待学生提问的简单用语供参考: “这真是个精彩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
“你这个问题提到点子上了,老师相信你自己能想出来。”
“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很聪明,自己先试试,解决不了再找老师。” 2.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果学生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或有问题不敢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拉大了。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寄希望于将来的开花结果。
部分学生由于过去的学习习惯或心理紧张等因素,在学习中认真听讲、作笔记却不敢提出问题。态度和蔼的鼓励,帮助他们提高对问“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从感情上缩短与他们的距离,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怕幼稚和肤浅。
二.中学物理课程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1.充分利用物理原型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更乐意提出和解决相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匀变速运动遵循什么规律时,相对而言,汽车启动和刹车比斜面上的小球更容易引起学生专心,更适宜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开放的大课堂,关注生活和生产中的事实和现象,去探求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智慧的光芒,彩虹的形成、鸟撞坏飞机、刹车现象、电动机和发电机的联系与区别„„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物理现象,巧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强烈困惑:为什么会这样?还可以怎么样?我们怎么办?„„哦,我发现了,我知道了。
有条件时,可以让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2.利用各种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景,真实而直观,这种问题情景创设在物理教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为了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以考虑自行设计一些有趣、生动的实验,尤其是一些精心设计的典型演示实验,有时能让学生耳目一新,甚至能造成学生激烈的思维冲突,当然就会有“问题”要问。
在“电磁感应”示范课上,某位老师是这样引入的:课前做成了10匝导线的大圆圈,导线两端接灵敏电流计,上课开始,由两个同学分开一定距离,手拿导线圆周一半(另一半不动),以类似于跳绳的动作在空中抡甩,两线头所接灵敏电流计指针大角度地左右偏转。学生用身边的地磁场看到了电磁感应现象。接下来该老师让学生自由探讨、大胆地提出和揭示问题所在。3.利用物理学史创设问题情景
物理学史大量的史料闪烁着前人智慧的光芒,许许多多的科学实验研究过程可以作为问题情景而展开,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喜欢物理、献身科学的热情,还可以不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天体质量、微观粒子质量的测量,天文距离、微观尺寸的测量,牛顿运动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伽利略的著名实验„„原子、原子核物理更是精彩纷呈。
例如天体质量的测量,老师不讲学生也知道——天平不能用了,我们怎么办?这是很自然的问题,探讨吧,设想吧。
4.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大范围的比较
物理学科中各部分知识存在着客观的联系,构成严格的学科体系。而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和不断梳理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希望学生要扎实学好各个知识点,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他们注意各部分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后一方面如何具体设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思路?这里举一例,在阶段性复习课上,对“子弹打木块类”物理模型可以由学生练习提出一系列问题。体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大范围的比较。当然,还可以由其他学生对应解答。下面的问题是老师备课时参考的,即学生可能提到的。
2(1)射入过程中,子弹和木块受力、运动(性质、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分析。
(2)射入过程中,系统动量是否守恒?机械能是否守恒?最后的共同速度V多大?(3)射入过程中,子弹所受的冲量和动量的增量的大小为多少?方向各自如何?(4)子弹打入木块的深度d为多少?若子弹穿出木块,子弹初速度v0应满足什么条件?
(5)子弹减少的动能转化为哪些能?设转化为内能的η倍被子弹吸收,求子弹升高的温度Δt。
(6)射入过程中,子弹对木块的摩擦力f对木块做了多少功?平均功率P多大? 5.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课程的内容,其呈现方式本身就是需要学习和探究的具体问题(主题、专题或项目),可以是学生在自身的学习、生活以及自然界中发现并选取的自己感兴趣、又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最初阶段,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物理现象,坚持不懈地提出问题,时间许可时,学生还可以练习逐步由一个主题出发,提出各种问题。这将会提高学生综合、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以常见的“自行车”这个工具为例,从“自行车”出发,我们可以发散出一系列问题。从颜色、结构、功能、运行等等寻找它的不足,然后研究解决方案。6.引导、鼓励学生对物理问题寻求多种解法
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对所给问题进行联想,从不同的侧面考虑还有无其它解决方法。
如一个动力学问题,常可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动量定理或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定律这三条路径中任一条得到求解,解题中将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和鉴别,不仅有助于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解法,而且可以鉴别出最优的解法,获取解题规律。
7.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要培养提出问题能力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挑战书本、挑战老师,敢于怀疑已成之见。如果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质疑和超越,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和对人们普遍接受的常识的怀疑就没有伽俐略的落体理论,没有对“热质说”的批判人们就无法认识热其实是物体内部的一种能量„„。
曲线运动部分平抛运动使用了运动分解,学到圆周运动没有使用运动分解,“为什么不能考虑运动分解的思路?”学生提出对课本的挑战,不是很正常吗?
三.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技巧,逐步提高学生提问题的水平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提问加强对学生提问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整理思绪,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3 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集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曾提出若干创造性思维发问技巧,对激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简单介绍如下:
“假如”的问题,即对一个假设的情景加以思考,例如:在机车功率问题中,假如没有阻力,就会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列举”的问题,即列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征的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或方法,越多越好。例如:哪些力学规律属于反映物理过程的规律?
“比较”的问题,即就多个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或方法比较其异同。例如:电场线和磁感线的比较、动量和能量的比较。
“替代”的问题,即用其他的物理条件取代原来的物理条件。低层次问题例如电场力对重力或拉力的替代,较高层次问题例如在空间站如何让人获得重力感?
“除了”的问题,即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争取能突破陈规,寻找不同的途径或终点。例如:某些物理问题的多种解法。
“可能”的问题,即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前瞻的了解。例如:受力和运动的分析使我们关注并推测电场和磁场中粒子运动的可能性。
“想象”的问题,即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例如:想象自己在月球上„
“组合”的问题,即对一些简单的物理情景,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复杂的物理情景,如质谱仪、远距离输电。
“六W”的问题,即利用英文中的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where(哪里)、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这类例子太多了。
“类推”的问题,即将两种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或方法直接比较以产生新想法。例如:电场中某类问题与重力场比较,采用等效最高点、等效最低点的解决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骆伯巍《教育心理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08页、209页; 陈志伟《中学科学教育》,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第一版 曹宝龙《高中物理问题性教学的基本策略》,《物理教学》2001第7期
第三篇: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
背景:
在我国,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概念,它指的是运用有效的信息化技术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编排形成的教学资源,它符合当前学习者对于“微”的需求和追求。现在我国国内对于微课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相关概念的阐述、理念的研究等层面,对于微课的制作、运用以及反思等模式研究较少。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资源,微课的实际效果已经初见成效,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微课的研究,寻找出更加科学有效的运用策略,促使微课更好的为初中物理教学服务。
从当前微课的资源及其研究成果来看,微课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多,内容繁杂,同时有很多设计者编制微课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任务、比赛名次等,本末倒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没有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而且还阻碍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追求和认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对微课缺乏非常透彻的理解,所以就更谈不上有效的运用。本文通过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了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微课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策略,试图构建基于微课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不但能够向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满足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其将来在物理领域的深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
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时,上课前,我按全班学生的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差的分到一起,分成10小组,每组4人,每组配备音叉、钢尺等器材,教室的布置尽量营造一种随意宽松的氛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相互合作的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最好为钢尺)、装有水的杯子或饮料瓶、白纸。
教学思路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学生通过利用身边现有的器材实验探究就可得出结论,因而这节课我采用学生自主性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进行教学的。教学中多举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例子,插入微视频辅助教学,深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同时也体现出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导课
多媒体播放自然界中学生熟悉的声音:鸟鸣声、蛙叫声、水流声等。
学生听后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音相关的哪些问题呢?(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老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同学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多媒体展示研究主题):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能在空气中、固体中、液体中传播吗? 3.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
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上网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究活动
(一):声音的产生
探究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1.学生实验:利用桌上的器材(橡皮筋、尺子、装有水的饮料瓶、纸)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并思考(多媒体展示问题):
(1)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何感觉?
(2)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3)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2.学生实验完成后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并由代表作答
3.教师引导学生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4.师生小结: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5.扩展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
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1)动物的发声方法:青蛙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2)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声?能否一试?(3)乐器的发声方法:笛子是怎样发声的?
通过小视频展示这些物体发声时的情况,细节展示他们的发声原理。
6.启发思考: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演示实验:用音叉实验 敲击音叉使它发声,学生观察并思考:
(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你们刚才所做实验那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振动变明显呢?
启发学生: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紧挨着音叉放一轻小球,通过小球被弹起来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边说边演示)。这种方法叫做转化法,这是物理学中用到的研究方法之一。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二:生活中到处都有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1.师:我说话你们能听得到吗?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说明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通过多媒体播放微视频--真空铃实验
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问题:那么液体、固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列举生活实例或设计实验进行说明
交流(举手作答):隔墙有耳、钓鱼人不喜欢有人在旁边说话等。
3.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教师补充:物理学中把这种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三)声速
师: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探究三: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等中的传播速度。
多媒体展示问题:
(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2)声音在25℃空气和25℃煤油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 2.学生分组讨论并由每组派出代表作答
3.教师小结: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固体中的声速比液体、气体中大;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利用微视频突出表现声速与温度、介质的关系。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三、声速
(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 ;
(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自我点评:
和传统的一些教学方式相比较,利用微课进行中学教育具有灵活性高、针对性强、占用时间少等优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微课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前人们越来与注重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另外,微课的出现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及时联结和共享成为了可能,增强了不同区域空间内教师相互交流和学习的频率。物理学主要是为了研究和探索自然界物质之间的运动规律,是一门研究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对于培育中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物理即是神秘的,同时也是陌生的;他们对物理充满好奇,同时也具有一些畏惧。运用微课来进行初中物理的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不但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且能够使学生们更细致的观察到一些有趣的实验现象,帮助他们理解一些抽象概念,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提升物理的学习效果;对于老师来讲,微课的运用使得物理教学的方法更加完善,让教师在讲解和开展实验时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行业之间的交流,拓宽了老师的视野。本节课结合了微视频让学生更生动形象的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了解到真空不能传声,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相辅相成,完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第四篇: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二)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二、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2)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4、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须注意的二个方面
(一)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二)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在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要求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教学过程中去,即“在做中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前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体会到:本书的知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老师的观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2、创设各种物理情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创设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又不能用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
3、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科学探究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保障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他们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主要是学生存有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老师的教学程序,而挨老师的批评;其次是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再者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因此,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质疑不能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加以批评、甚至训斥、挖苦,所以,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提供环境保障。
4、重视解决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最终目标的实现
提出问题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因重视提出问题,而轻视了问题的解决,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过渡到分析和解决问题上来,既要重视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中提出的问题,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