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融资租赁法律条文的变动及其影响
全文5012字,阅读约需十分钟。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称“《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5月29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民法典》的实施,对我国民商事领域的商业活动、交易安排等都将产生较大的变化和影响,其中就包含融资租赁业务。笔者通过对《民法典》融资租赁法律条文变动的学习,来理解和分析《民法典》对融资租赁业务的影响。
一、《民法典》编纂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第一次和第二次,由于多种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际成果。1979年第三次启动,由于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制定一部完整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当时领导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立法工作的彭真、习仲勋等同志深入研究后,决定按照“成熟一个通过一个”的工作思路,确定先制定民事单行法律。现行的继承法、民法通则、担保法、合同法就是在这种工作思路下先后制定的。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并于2002年12
月进行了一次审议。经讨论和研究,仍确定继续采取分别制定单行法的办法推进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建设。之后,我国陆续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等。
2014年10月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编纂民法典的重大立法任务,将编纂民法典工作分“两步走”。2017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完成了民法典编纂的第一步。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民法典》,这部对我国法治历程、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典终于问世。
二、《民法典》融资租赁法律条文的变动情况
《民法典》共7编,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据统计,《民法典》1260个条文中,约有246个条文系对现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作“实质性修订”而来,占比约为19.5%,约有148个条文系“新增”,占比约为11.7%(数据来源于观得法律公众号),如新增人格权编、保理合同和物业服务合同的规定、居住权的相关规定。
《民法典》中融资租赁合同作为典型合同,位于合同编第十五章,法律条文从第735条-第760条,共26条,相对《合同法》中融资租赁合同法律条文增加了12条,其中引入融资租赁司法解释规定10条,新增2条(第737条、第759条)。另外第745条发生实质性修改,第748条第2款引入融资租赁司法解释第17条,第758条第2款引入融资租赁司法解释第10条。
三、融资租赁法律条文变动的影响
(一)第737条规定的影响
《民法典》第737条规定:“当事人以虚构租赁物方式订立的融资租赁合同无效”,该条规定是《民法典》第146条关于通谋虚伪行为无效规则在融资租赁合同中的具体适用。
有的人认为,该条规定是对“融资租赁合同”整体效力的否定,不区分其内在的隐藏行为和虚伪行为,整个合同的效力无效。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仲裁机构可能会要求有关当事人返还租金本金、租赁物,并根据合同的约定、案件的具体情况支持资金占用的利息。对于其他的利息、收益、赔偿金、违约金、逾期利息,以及属于从合同的担保债权,则将面临无法被人民法院、仲裁机构支持的可能。
有的人认为该条规定仅否定了“融资租赁合同”中通谋虚伪行为的效力,通谋虚伪中隐藏行为的效力仍依照实际构成的法律关系来处理,这与《融资租赁司法解释》第1条第2款规定“名为租赁实为借贷”相一致。
融资租赁业务操作中,当事人双方合谋虚构租赁物订立融资租赁合同的情况毕竟少数,大多数情况为承租人虚构租赁物,而租赁公司未尽到必要的租赁物核查义务,案件诉讼时承租人主张租赁公司对租赁物虚构明知,从而法院认定双方通谋;但也不排除承租人虚构全套的租赁物资料,租赁公司已尽到谨慎审查义务,但仍未发现租赁物虚假,这种情况大部分人认为应适用第148条一方欺诈的规定,租赁公司可申请撤销合同,但因为租赁物虚假,大部分法院都会判决融资租赁合同无效或者名为租赁实为借贷,这与当事人双方合谋虚构租赁物可能出现的法律结果相同。所以笔者认为当事人一方虚构租赁物而订立的融资租赁合同也应适用第737条规定。
(二)第745条规定的影响
《民法典》第745条规定:“出租人对租赁物享有的所有权,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该条为《合同法》第242条的修改,其保留了“出租人对租赁物享有所有权”的规定,删除了“承租人破产的,租赁物不属于破产财产”的规定,增加了“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在王晨所作的《关于<民法典(草案)>的说明》中明确提出,在现行物权法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担保物权制度,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治保障:扩大担保合同的范围,明确融资租赁、保理、所有权保留等非典型担保合同的担保功能,增加规定担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第388条第1款)。
在《民法典》及其说明发布后,融资租赁合同担保化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理解融资租赁合同的担保功能?
1.租赁物所有权具有登记对抗效力,参照适用担保物权清偿顺位的规定。
第745条增加部分明确融资租赁登记对抗效力,应参照适用第414条担保物权清偿顺位的规定,此处的租赁物类型应为动产。可第414条是不考虑竞存权利人之间的善意,而租赁物所有权登记对抗考虑第三人是否善意。比如先后两个出租人对同一租赁物进行融资租赁交易,都没有登记,按照第745条规定,在先出租人租赁物所有权未登记,不能对抗后者出租人取得所有权;而按照第414条规定,两个租赁物所有权都没有登记,按照债权比例清偿。此时两个条文适用将发生冲突,需最高院司法解释予以解决。
2.租赁物所有权未登记影响其取回权的行使。
条文删除“承租人破产的,租赁物不属于破产财产”规定,是否意味着租赁物就不属于破产财产,破产程序中出租人不能取回租赁物呢?目前从融资租赁法律条文中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且第752条也规定了承租人不支付租金时,出租人可以选择解除合同取回租赁物。
但若租赁物所有权未登记,按中国人民大学高圣平教授观点来看,此时出租人对租赁物的所有权并不丰满,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担保功能,将无法对抗担保物权和受让人(已依物权变动规则取得所有权者),在租赁物上具有其他担保物权和受让人时,出租人将无法取回租赁物。
未登记的租赁物所有权可对抗一般债权人,但一般债权人的范围是否包括破产债权人、查封扣押债权人,对此学界仍有争议。在最高院就《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答记者问中,程新文解释:“在物权与债权的关系上,在一物之上既有物权又有债权时,一般而言,物权优先于债权,具体到机动车等特殊动产之上存在未办理登记的受让人与转让人的债权人的情况,转让人的一般债权人,包括破产债权人、人身损害债权人、强制执行债权人、参与分配债权人,均应排除于物权法第二十四条所称的‘善意第三人’范畴之外”。所以,租赁物所有权未经登记仍可对抗破产债权人、查封扣押债权人,在租赁物上没有其他担保物权和受让人的情况下,出租人仍可向破产管理人申请取回租赁物。
3.租赁物所有权如何登记?
租赁物所有权纳入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便于查询,降低融资交易成本,对出租人租赁物所有权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在王晨所作的《关于<民法典(草案)>的说明》中明确提出“删除了有关担保物权具体登记机构的规定,为建立统一的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登记制度留下空间”,目前融资租赁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登记系统进行登记。2019年,北京、上海两地启动动产担保统一登记试点,2020年,重庆、广州进一步推动试点,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动产抵押登记职能委托给征信中心履行,除船舶、机动车、航空器等特例外,动产担保登记应在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办理。
公安部对机动车所有权人登记一直认为只具有行政管理性质,不具有物权性质,可机动车抵押登记又具有物权性质。目前车辆融资租赁业务中,大多数租赁公司根据《融资租赁司法解释》第9条(2)规定,授权承租人将车辆抵押给租赁公司并办理抵押登记,以保护车辆所有权。但《民法典》实施后,车辆融资租赁所有权将如何登记?又是否会倒逼公安部承认机动车所有权登记的物权性质,并设立融资租赁所有权登记?目前尚不明确,但包括融资租赁所有权登记在内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如何统合尚待主管部门出具具体规定。
4.租赁物所有权是否参照适用担保物权的实现程序?
融资租赁与保理、所有权保留一并纳入非典型担保合同,《民法典》第642条规定明确,所有权保留买卖可参照适用担保物权的实现程序,有的人类推认为融资租赁中租赁物所有权,也可以参照适用担保物权的实现程序。但是,从融资租赁篇法律条文中无法得出租赁物可以适用担保物权的实现程序的结论。
如果将融资租赁合同按照担保物权实现方式处理,是否会影响出租人对租赁物的取回,尤其在破产程序中。这些疑问都需最高院司法解释来加以明确和解决。
(三)第759条规定的影响
《民法典》第759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租赁期限届满,承租人仅需向出租人支付象征性价款的,视为约定的租金义务履行完毕后租赁物的所有权归承租人”,该条规定中“象征性价款”应来源于《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担保交易立法指南》中融资租赁权“名义价格”的规定。在售后回租融资租赁业务中,租赁期满承租人偿还全部租金后支付名义价款回购租赁物早已为行业惯例。
结合第758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租赁期限届满租赁物归承租人所有,承租人已经支付大部分租金,出租人诉请解除合同收回租赁物,收回的租赁物的价值超过承租人欠付的租金以及其他费用的,承租人可以请求相应返还,即这种情况下出租人诉请取回租赁物必须要进行处置清算。在这种情况之外,出租人诉请取回租赁物是否必须要进行处置清算并向承租人返还余值呢?对此,目前也有一定争议。但多数人认为在第758条规定的情况之外,应按照合同约定处理,这也给非全额偿付型融资租赁留下生存空间。
(四)其他条文变动的影响
1.《融资租赁司法解释》第2条、《民法典(草案)》中均有售后回租的规定,而正式《民法典》中却删除了该条规定,但这并不代表售后回租法律关系不被承认。售后回租与经典的融资租赁,都是涉及买卖和租赁两个合同法律关系,三方当事人,只是在售后回租中出卖人和承租人为同一人,第735条融资租赁合同定义已涵盖售后回租。
2.合同编第700条规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有权在其承担保证责任的范围内向债务人追偿,享有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权利,但是不得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将保证人向债务人代偿认定为权利义务的概况转移,即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相对消灭,出租人对承租人的租金债权、租赁物物权等所有权利转让给保证人。而《担保法》中规定保证人代偿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债权债务消灭,保证人取得对债务人的追偿权。
第519条规定:“实际承担债务超过自己份额的连带债务人,有权就超出部分在其他连带债务人未履行的份额范围内向其追偿,并相应地享有债权人的权利,但是不得损害债权人的利益”、第524条规定:“债权人接受第三人履行后,其对债务人的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但是债务人和第三人另有约定的除外”,都将追偿权认定为债权债务的概括转移。
3.物权编第416条规定:“动产抵押担保的主债权是抵押物的价款,标的物交付后十日内办理抵押登记的,该抵押权人优先于抵押物买受人的其他担保物权人受偿,但是留置权人除外”,该条规定为新增条款,其目的在于保障出卖人的利益,根据该条规定,出卖人将动产标的物交付给买受人后,为保证购买价款的交付,出卖人与买受人签订抵押合同,将动产标的物抵押给出卖人为购买价款提供担保,并在交付后十日内办理抵押登记,出卖人享有的抵押权优先于交付后、登记前10日内标的物上所设立的担保物权。建议,融资租赁业务操作中,防止租赁设备已抵押给出卖人,尚未在10日内办理登记的情形。
四、建议
面对《民法典》关于融资租赁合同法律规定的变化,租赁公司应提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更加重视对租赁物的审查,应当对于租赁物的真实情况,勤勉尽责地开展核查验证工作,对于租赁物的购买合同、发票、权属证明等材料、文件、信息应当进行核查验证;2.做好租赁物所有权登记,尽量详细登记租赁物名称、铭牌、规格、数量、生产厂家、存放地等信息,使租赁物特定化。业务操作时,应查询租赁物是否存在在先权利负担;3.梳理并完善合同文本及相关制度,及时调整案件诉讼策略以规避相应可能存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