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书》的说课稿
《石头书》的说课稿1
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材,P95——98第17课《石头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课前准备:各种石头、生字卡片、电脑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对比导入:
1、同学们,再一次看到大家,老师心里很高兴,所以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礼物,这第一件礼物就是:出示语文书,问这是什么啊?那你们能告诉老师语文书用什么用么?(生答)说得真好,老师带来的的第二件礼物就是:出示石头(生答)其实这也是一种书,他同样教给我们知识,这叫做石头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2、板书课题:17、石头书(齐读课题)
3、当你们第一次读到这一课题,读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们想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
(1)石头怎么能做书呢?
(2)石头书有多重啊?
(3)石头书的作者是谁?
(4)石头书上有什么内容?
(5)石头书有什么作用啊?
过渡: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啊!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石头书,你们来看看里面有哪些学问?(课件)
过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富有想象力,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石头书的。
二、初读指导
1、出示自学要求。(投影)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词语自学情况。
(1)快速认读生字。(生字卡片)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学生认读词语。(投影)
4、检查读书自学情况。
(1)师生分句对读。
(2)男女生分节对读。
过渡: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那他们都看到了哪些呢?
5、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
6、小结。
学到这里,你们觉得石头书到底是一本的书。(课件)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石头书里有很多知识,里面既有字,还有画,那这些字啊、画啊是怎么形成的,石头书里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将下节课来学习。
四、钢笔字指导。
1、指导写法。
2、学生描红。
字:雨痕、波痕、矿物
板书设计:17、石头书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教后记:通过多遍朗读课文,以老师的感情带动学生的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石头书》的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石头书》是义务教育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本课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是一篇有趣的科普作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熏陶的好体例。
我们学校的科技展厅里有一些化石和动物的标本,学生已经参观过,并且也像文本中的川川和磊磊一样对它们非常好奇。因此,当他们接触到这篇课文时,马上会进入文本所描写对话情境中。
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并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我拟订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其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结合课文语境,特别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来理解石头是一本怎样的书,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来看我觉得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有关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来优化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教时。
第一教时,我准备安排“疑问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三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我准备先板书课题,当你看到这三个字时,想到了什么?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教师小结:同学们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这么多问题,真好!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要把问题弄明白为止,学生齐声说:对!教师归纳: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就叫刨根问底(板书:刨根问底)那么,就让我们轻轻打开书,到课文中去刨根问底吧。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布置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如“堪、炭”是前鼻音,壳是多音字,还要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如第七自然段,要指导学生读通读顺。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法理解部分词语,如借助媒体展现雨痕、波痕、矿物的画面,让学生理解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样的。通过理解“刨根问底”的“刨”是“挖掘”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找出他们问了哪些问题,请男同学问,女同学读叔叔的回答,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在这一教时的最后,是“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一环节。通过分析字形、示范书写、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在田字格内把字写端正、匀称。
第二教时,我将在第一教时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重点对话部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教师有机调控,学生自主参与达到逐步到位,对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也准备安排三个环节,分别是:复习检查,作好铺垫;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总结课文,延伸拓展。
课始,先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然后对上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让学生说说通过上一节课学习,对课文有了什么了解,从而为精读课文作好铺垫。在第二个环节“精读课文,理解感悟“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段,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看一看、议一议等形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的愿望。进而读懂石头书。比如在学习课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时,我准备进行这样的预设:
1、请同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边读边想川川和磊磊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读懂了吗?
2、学生自读课文第六至九自然段。明白他们的问题是石头书上有字吗?有画吗?根据叔叔的回答学生明白了石头书和语文书一样,上面有字、有画。
3、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仔细读读,找出描写石头书上的字、画的一段,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先后顺序出示相应的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一步: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鼓励:你真行,一边读一边将“石头书”与“语文书”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有相同的地方。石头书上的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明白。
第三步:借助媒体,使“雨痕”这个石头书中的字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感受。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下,体会出“雨痕”是“雨点留下的脚印”,教师出示放大的雨痕的图片,教师总结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些字呀,可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呢。所以,指板书,大家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这句话,把句子中包含的情趣表达出来。
其他“波痕”“矿物”我也将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在讨论“波痕”时重点抓住“波浪留下的足迹”引导学生体会波痕就是石头书中的字,也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懂,所以指板书: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通过读读、想想、看看、等方法,紧扣“石头就书”来品悟文本内涵。
第四步:教师过渡,石头书中的画能看懂,学生读书上的话“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五步:借助媒体,使“树叶、贝壳、小鱼”这些石头书中的画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体会。你说你认识石头书中的画,那么你上次参观了我校的科技展厅,你说说看到了哪些画呀?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估计会说:恐龙蛋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等。教师小结:所以,石头就是书。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把他们那种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表达出来。通过读读、想想、议议等方法,紧扣“石头就是书”来品悟文本内涵。并在这过程中,形成这样的板书:
石头书字:雨痕、波痕、矿物
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课文的最后一段对话化石说明的问题,我准备联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来学习,如果我们在这座山上发现有树叶的化石,说明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什么?学生通过想想、议议发现曾是密林,我随即利用媒体把“密林”点红,出示密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读好“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
其他的“大海”“高山”我也准备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让学生明白“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再出示课文第一段,怪不得“他们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原来,教师引读““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
学完课文,进入第三个环节,“总结课文,延伸拓展“。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让学生当一回解说员,在创设了一个情境,我校的科技展厅缺少一个解说员,教师作当场测试进行选拔,题目:向游客介绍“石头书”……
板书:石头书
字雨痕、波痕、矿物
画(化石)树叶密林
贝壳大海
小鱼
《石头书》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流,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第一自然段:( 1 - 5 )写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第二自然段:( 6 - 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第三自然段:( 12-14 )写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石头书的作用可大了。
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化石的作用,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刨根问底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设计:
1、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借用实物(语文书和石头),形象对比,引起学生兴趣,导出课题后,读题设问,让学生质疑问难。
2、图片展示,感知石头书。
现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过程当中,而图片正是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学生规律,因此更易于激发小学生兴趣,易于接受知识。
3、以读为核心,读中感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在教学中贯穿这一宗旨,始终把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4、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由图到文,再由文到图,图文结合,遥相呼应,把文中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5、渗透写字指导,培养书写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快,所以在最后一点时间里,我让学生自己发现字的间架结构,同时给与适当指导、评价,让学生想写好字、能写好字。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精讲精问,让学生自己多读多练,重在积累和感悟。课堂上努力做到扩大训练面,让每个学生多读多练,重在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反馈和调控,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学生细细的读书,静静地思考,展开适当的讨论,给学生学习和自主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引导,扶持,点拨,到位而不越位。
指导学生写字,培养书写能力。
《石头书》的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石头书》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两位小朋友——川川和磊磊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赞扬了他们刨根问底的精神。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写石头的外形一层一层的,像一册厚厚的书;第二部分(6 — 11):介绍了石头书的内容:“字”和画;第三部分(12—14):写石头书的作用。
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以小组自主学习为主,借助图片资料引导孩子们围绕“为什么叫石头书?”这个问题探究有关石头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
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赏析课文第五、七、九、十一自然段解决“为什么叫石头书”这个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我由一块菊花化石引入课文的学习,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读感悟
(1)《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因此在找川川和磊磊提的问题时设计为默读,边读边画出问题,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由“刨根问底”导入课文,抓住“问”来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建立“问”的意识,为教学情感目标作铺垫。在讲授的过程中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另外,在探究问题的答案时我还不失时机的进行句式训练,如: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用“因为……所以……”说话等。
(3)三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较抽象的事物还不能很好的建立关联点。而图片正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现阶段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更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易于接受知识。因此在教授过程中通过出示雨痕、波痕、矿物、化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形象,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矿物、化石等抽象事物,同时更好地理解课文。
(4)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以对话为主,其中有人物的神态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
(三)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石头是什么样子,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总结升华
通过谈收获再次引导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要学习川川和磊磊热爱科学,善于探究的精神。
(五)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课所学的内容为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化石,因此让他们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他们将乐意而为,在兴趣之上培养习惯,提高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石头书》的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石头书》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有三篇课文,《石头书》在记叙一件真实的事情过程中介绍了化石,《小稻秧脱险记》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航天飞机》则从普通飞机的视角,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新成果。这三篇课文均为科学性的小品文或童话,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石头书》为一篇科学小品文,讲两位小朋友――川川和磊磊向勘探队员询问“石头书”――化石的情景,介绍了化石和化石的作用等有关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赞扬了他们刨根问底的精神。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
写石头的外形一层一层的,像一册厚厚的书;第二部分( 6 - 11):介绍了石头书的内容:“字”和画;第三部分( 12-14 ):写石头书的作用。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3)初步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找出川川和磊磊的问题初步学会默读的方法;
(2)通过欣赏图片了解课文内容,对矿物、化石留下直观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并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石头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2.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语境,特别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来理解“石头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在设计中先对课文中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征来一个回忆,“川川和磊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利于新的内容的学习;点出“刨根问底”,也为教学情感目标作铺垫。
(二)精读感悟
(1) 《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因此在找川川和磊磊提的问题时设计为默读,边读边画出问题,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由“刨根问底”导入课文,抓住“问”来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建立“问”的意识,为教学情感目标作铺垫。在讲授的过程中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另外,第一小节到第五小节为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石头的外形一层一层的,像书”,点出这一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脉,同时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3)三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较抽象的事物还不能很好的建立关联点。而图片正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现阶段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更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易于接受知识。因此在教授过程中通过出示雨痕、波痕、矿物、化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形象,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矿物、化石等抽象事物,同时更好地理解课文。
(4)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以对话为主,其中有人物的神态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更高的朗读目标。另外,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对话体课文的特点。
(三)总结深华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多学的同时更要多问,将“刨根问底”的习惯内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四)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课所学的内容为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化石,因此让他们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他们将乐意而为,在兴趣之上培养习惯,提高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石头书说课稿
石头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石头书》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有三篇课文,《石头书》在记叙一件真实的事情过程中介绍了化石,《小稻秧脱险记》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航天飞机》则从普通飞机的视角,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新成果。这三篇课文均为科学性的小品文或童话,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石头书》为一篇科学小品文,讲两位小朋友——川川和磊磊向勘探队员询问“石头书”——化石的情景,介绍了化石和化石的作用等有关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赞扬了他们刨根问底的精神。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
写石头的外形一层一层的,像一册厚厚的书;第二部分 ( 6 - 11) :介绍了石头书的内容:“字”和画;第三部分 ( 12-14 ):写石头书的作用。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3) 初步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默读课文找出川川和磊磊的问题初步学会默读的方法;
(2) 通过欣赏图片了解课文内容,对矿物、化石留下直观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并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石头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2.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语境,特别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来理解“石头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在设计中先对课文中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征来一个回忆,“川川和磊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利于新的内容的学习;点出“刨根问底”,也为教学情感目标作铺垫。
(二) 精读感悟
(1) 《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因此在找川川和磊磊提的问题时设计为默读,边读边画出问题,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由“刨根问底”导入课文,抓住“问”来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建立“问”的意识,为教学情感目标作铺垫。在讲授的过程中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另外,第一小节到第五小节为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石头的外形一层一层的,像书”,点出这一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脉,同时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3)三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较抽象的事物还不能很好的建立关联点。而图片正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现阶段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更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易于接受知识。因此在教授过程中通过出示雨痕、波痕、矿物、化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形象,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矿物、化石等抽象事物,同时更好地理解课文。
(4)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以对话为主,其中有人物的神态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更高的朗读目标。另外,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对话体课文的特点。
(三)总结深华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多学的同时更要多问,将“刨根问底”的习惯内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四)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课所学的内容为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化石,因此让他们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他们将乐意而为,在兴趣之上培养习惯,提高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石头书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石头书》是义务教育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本课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是一篇有趣的科普作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熏陶的好体例。
我们学校的科技展厅里有一些化石和动物的标本,学生已经参观过,并且也像文本中的川川和磊磊一样对它们非常好奇。因此,当他们接触到这篇课文时,马上会进入文本所描写对话情境中。
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并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我拟订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其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结合课文语境,特别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来理解石头是一本怎样的书,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来看我觉得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有关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来优化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教时。
第一教时,我准备安排“疑问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三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我准备先板书课题,当你看到这三个字时,想到了什么?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教师小结:同学们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这么多问题,真好!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要把问题弄明白为止,学生齐声说:对!教师归纳: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就叫刨根问底(板书:刨根问底)那么,就让我们轻轻打开书,到课文中去刨根问底吧。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布置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如“堪、炭”是前鼻音,壳是多音字,还要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如第七自然段,要指导学生读通读顺。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法理解部分词语,如借助媒体展现雨痕、波痕、矿物的画面,让学生理解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样的。通过理解“刨根问底”的“刨”是“挖掘”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找出他们问了哪些问题,请男同学问,女同学读叔叔的回答,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在这一教时的最后,是“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一环节。通过分析字形、示范书写、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在田字格内把字写端正、匀称。
第二教时,我将在第一教时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重点对话部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教师有机调控,学生自主参与达到逐步到位,对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也准备安排三个环节,分别是:复习检查,作好铺垫;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总结课文,延伸拓展。
课始,先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然后对上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让学生说说通过上一节课学习,对课文有了什么了解,从而为精读课文作好铺垫。在第二个环节“精读课文,理解感悟“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段,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看一看、议一议等形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的愿望。进而读懂石头书。比如在学习课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时,我准备进行这样的预设:
1、请同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边读边想川川和磊磊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读懂了吗?
2、学生自读课文第六至九自然段。明白他们的问题是石头书上有字吗?有画吗?根据叔叔的回答学生明白了石头书和语文书一样,上面有字、有画。
3、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仔细读读,找出描写石头书上的字、画的一段,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先后顺序出示相应的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一步: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鼓励:你真行,一边读一边将“石头书”与“语文书”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有相同的地方。石头书上的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明白。
第三步:借助媒体,使“雨痕”这个石头书中的字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感受。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下,体会出“雨痕”是“雨点留下的脚印”,教师出示放大的雨痕的图片,教师总结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些字呀,可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呢。所以,指板书,大家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这句话,把句子中包含的情趣表达出来。
其他“波痕”“矿物”我也将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在讨论“波痕”时重点抓住“波浪留下的足迹”引导学生体会波痕就是石头书中的字,也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懂,所以指板书: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通过读读、想想、看看、等方法,紧扣“石头就书”来品悟文本内涵。
第四步:教师过渡,石头书中的画能看懂,学生读书上的话“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五步:借助媒体,使“树叶、贝壳、小鱼”这些石头书中的画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体会。你说你认识石头书中的画,那么你上次参观了我校的科技展厅,你说说看到了哪些画呀?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估计会说:恐龙蛋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等。教师小结:所以,石头就是书。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把他们那种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表达出来。通过读读、想想、议议等方法,紧扣“石头就是书”来品悟文本内涵。并在这过程中,形成这样的板书:
石头书字:雨痕、波痕、矿物
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课文的最后一段对话化石说明的问题,我准备联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来学习,如果我们在这座山上发现有树叶的化石,说明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什么?学生通过想想、议议发现曾是密林,我随即利用媒体把“密林”点红,出示密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读好“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
其他的“大海”“高山”我也准备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让学生明白“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再出示课文第一段,怪不得“他们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原来,教师引读““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
学完课文,进入第三个环节,“总结课文,延伸拓展“。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让学生当一回解说员,在创设了一个情境,我校的科技展厅缺少一个解说员,教师作当场测试进行选拔,题目:向游客介绍“石头书”……
板书:石头书
字雨痕、波痕、矿物
画(化石)树叶密林
贝壳大海
小鱼
石头书说课稿3
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材,P95——98第17课《石头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课前准备:各种石头、生字卡片、电脑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对比导入:
1、同学们,再一次看到大家,老师心里很高兴,所以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礼物,这第一件礼物就是:出示语文书,问这是什么啊?那你们能告诉老师语文书用什么用么?(生答)说得真好,老师带来的的第二件礼物就是:出示石头(生答)其实这也是一种书,他同样教给我们知识,这叫做石头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2、板书课题:17、石头书(齐读课题)
3、当你们第一次读到这一课题,读到石头书这三个字时,你们想到了什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
(1)石头怎么能做书呢?
(2)石头书有多重啊?
(3)石头书的作者是谁?
(4)石头书上有什么内容?
(5)石头书有什么作用啊?
过渡: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啊!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石头书,你们来看看里面有哪些学问?(课件)
过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富有想象力,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石头书的。
二、初读指导
1、出示自学要求。(投影)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词语自学情况。
(1)快速认读生字。(生字卡片)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学生认读词语。(投影)
4、检查读书自学情况。
(1)师生分句对读。
(2)男女生分节对读。
过渡: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那他们都看到了哪些呢?
5、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
6、小结。
学到这里,你们觉得石头书到底是一本的书。(课件)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石头书里有很多知识,里面既有字,还有画,那这些字啊、画啊是怎么形成的,石头书里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将下节课来学习。
四、钢笔字指导。
1、指导写法。
2、学生描红。
字:雨痕、波痕、矿物
板书设计:17、石头书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教后记:通过多遍朗读课文,以老师的感情带动学生的感情,整体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石头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石头书》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两位小朋友——川川和磊磊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赞扬了他们刨根问底的精神。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写石头的外形一层一层的,像一册厚厚的书;第二部分(6 — 11):介绍了石头书的内容:“字”和画;第三部分(12—14):写石头书的作用。
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资料,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以小组自主学习为主,借助图片资料引导孩子们围绕“为什么叫石头书?”这个问题探究有关石头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
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赏析课文第五、七、九、十一自然段解决“为什么叫石头书”这个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研究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我由一块菊花化石引入课文的学习,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读感悟
(1)《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因此在找川川和磊磊提的问题时设计为默读,边读边画出问题,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由“刨根问底”导入课文,抓住“问”来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建立“问”的意识,为教学情感目标作铺垫。在讲授的过程中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另外,在探究问题的答案时我还不失时机的进行句式训练,如: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用“因为……所以……”说话等。
(3)三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较抽象的事物还不能很好的建立关联点。而图片正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现阶段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更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易于接受知识。因此在教授过程中通过出示雨痕、波痕、矿物、化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形象,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矿物、化石等抽象事物,同时更好地理解课文。
(4)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以对话为主,其中有人物的神态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
(三)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石头是什么样子,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总结升华
通过谈收获再次引导学生明白大自然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要学习川川和磊磊热爱科学,善于探究的精神。
(五)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课所学的内容为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化石,因此让他们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他们将乐意而为,在兴趣之上培养习惯,提高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石头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讲述的是川川和磊磊这两个孩子与勘探叔叔的交流,告诉我们石头就像一本书,外形像书,内容上也像书,蕴含着许多学问。课文还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文章人物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使课文的各部分衔接自然,有效地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课文借着川川和磊磊这两个孩子与勘探叔叔的交流,介绍了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读来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二、教学理念:
这篇课文层次清楚,构思精巧。所以全文设计以问答为主,在问答中有关“石头书”的含、如层层剥笋,逐次展开。由“好奇”——“奇怪”——“高兴”人物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使课文的各部分衔接自然,有效地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中提示语摆放位置的不同及标点的不同用法。应用提示语摆放位置的不同及标点的不同用法进行写话的训练。
教具准备:
挂图、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谈话:上接课,我们读通课文,知道了两个小朋友看见一位叔叔正看着一块大石头,这位叔叔还说他在(读书)他读的是什么书呀?(石头书)为什么要读这石头书呢?请大家来读读这句话。(出示小黑板上的句子)
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呀,我们也要学会读这本书。
(1)指名读读这句话。
(2)质疑:读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学习课文,感悟解疑:
1、刚才,你们读了句子,也在一个接一个地提问,这就是(出示词语:刨根问底。齐读)
2、课文中是谁在刨根问底呢?他们问了那些问题呢?现在你们要不知道呢?(要)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请大家一起读读第一、二节
这两节告诉我们什么呢?
(待学生回答后小结: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哪么叔叔究竟在干什么?)
4、谁来朗读课文3、4自然段。
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回答后为什么感到很奇怪?(两个孩子对勘探叔叔的回答感到摸不着头脑。)
5、比较“奇怪”与“好奇”的异同。(指导朗读2、4这两个自然段。)“好奇”表现了川川看到勘探队员对一块大石头入迷时感到的疑惑,从而引发了他浓厚的兴趣。“奇怪”则表示两个孩子对勘探叔叔的回答感到摸不着头脑。
6、朗读学习5~13自然段。
思考:勘探叔叔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⑴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不禁是抑制不住的意思)
⑵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挂图认认石头上的字和画。(出示挂图)
⑶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第8、10自然段
①出示小黑板上的第8、10自然段
②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石头的字画和贝壳恐龙的化石,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的
③再读读这两句注意提示语和标点符号在用法上的区别。
④学生观察练说后小结:注意提示语在前,标点是(:)提示语在后,标点是(。)
⑤应用提示语摆放位置的不同及标点的不同用法进行写话的训练。
⑷“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刨根问底”是问个明白,探个究竟。)
谁能用“刨根问底”说句话?
7、朗读第14自然段。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8、分角色朗读课文。(设计意图:为了把课文读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为学生设置情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来读不谓是一种很好的手段。让学生抓住一些重要的词、句,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对话场景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让学生充分地读好对话,为后面的复述教学作好铺垫。)
三、总结全文:
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2、小结: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种,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四、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课内外的延伸继续采用学用结合,与课堂中创设的说话写话情境保持一致。为了提高学生对本课字、词掌握的能力,让本课的字、词得到更多的训练特设计这些字、词的练习)
1、给下面带“-”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
地壳(ké qiào)好奇(hào hǎo)地壳(ké qiào)
好看(hào hǎo)足迹(jī jì)画册(cè chè)
2、写出近义词。
好奇高兴()刨根问底()聚精会神()
石头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流,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第一自然段:( 1 - 5 ) 写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第二自然段:( 6 - 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第三自然段:( 12-14 )写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石头书的作用可大了。
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化石的作用,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刨根问底”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设计:
1、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借用实物(语文书和石头),形象对比,引起学生兴趣,导出课题后,读题设问,让学生质疑问难。
2、图片展示,感知石头书。
现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过程当中,而图片正是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学生规律,因此更易于激发小学生兴趣,易于接受知识。
3、以读为核心,读中感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在教学中贯穿这一宗旨,始终把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4、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由图到文,再由文到图,图文结合,遥相呼应,把文中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5、渗透写字指导,培养书写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快,所以在最后一点时间里,我让学生自己发现字的间架结构,同时给与适当指导、评价,让学生想写好字、能写好字。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精讲精问,让学生自己多读多练,重在积累和感悟。课堂上努力做到扩大训练面,让每个学生多读多练,重在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反馈和调控,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学生细细的读书,静静地思考,展开适当的讨论,给学生学习和自主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引导,扶持,点拨,“到位”而不“越位”。
指导学生写字,培养书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