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冠肺炎街道元旦春节防控技术方案
新冠肺炎街道元旦春节防控技术方案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加速,截至12月29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达8015万例,其中43为11月以来新增。多个国家出现新冠病毒新变种,疫情加速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我国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元旦和春节期间,境外回国人员增多,境内人员流动性大,聚集性活动特别是室内活动多,进口冷链食品和货物物流增大,加大了疫情传播风险,为严格贯彻国家卫健委国卫明电〔2020〕463号《2021年元旦和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以及省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元旦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提示的公众应做到“两个尽量”、“两个严禁”、“两个一律”(“两个尽量”为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尽量减少人员聚集;“两个严禁”为严禁无防控措施的人员流动,严禁无防控措施的人员聚集;“两个一律”为对从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赣反赣人员一律实行健康监测观察,对从境外国外来赣返赣人员一律实行跟踪闭环管理)的要求,特制订本方案。
一、落实责任
1、落实村(社区)主体责任。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落实落细基层社区、单位网格化管理,做到“五有”,即:有疫情防控指南,有防控管理制度和责任人,有适量防护物资储备,有属地医疗卫生力量指导支持,有隔离场所和转运安排准备等措施。做好本辖区内的新冠肺炎防控方案,指导做好辖区和单位类人员往来摸排和健康监测登记工作,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进行体温监测,尽早发现可疑病例。
2、推进联防联控协同防控。部门通力协助,及时排查来自高风险地区人员,提高社区摸排工作效率,快速追踪密切接触者。通过视频滚动播放、张贴宣传材料、广播等手段,播放疫情防范知识,提高社区居民防范认识。
二、社区(村)疫情防控相关措施
实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策略,具体措施包括组织动员、健康教育、信息告知、重点地区和中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管理、环境卫生治理、物资准备等。
1、组织动员:社区(村)要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体系,以街道村(社区)干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为主,鼓励居民和志愿者参与,组成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做好假期返乡人员(特别是从事进口冷链食品相关工作返乡人员)、外来人员、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入境人员等重点人群的信息登记、摸排和日常健康监测工作,督促落实好个人防护措施,强调出现发热等症状后的自我隔离和报告。
2、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多种手段,有针对性的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积极倡导讲卫生、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等不文明行为,营造“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我的健康我做主”的良好氛围。使群众充分了解健康知识,掌握防护要点,养成手卫生、多通风、保持清洁的良好习惯,减少出行,避免参加集会、聚餐,乘坐公共交通或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时做好防护,戴口罩,避免接触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禽类或其粪便。
3、信息告知:向公众发布就诊信息,出现呼吸道症状无发热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发热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到定点医院就诊。每日发布本地及本社区疫情信息,提示出行、旅行风险。做到“两个一律”: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返丰人员一律进行监测,在持有入丰前7日内核酸检测证明的,测温正常且做好个人防护可有序流动;境外返丰人员(已在第一入境地点集中隔离14天人员)一律进行闭环管理进行登记,按规定接受居家隔离14天及三个月随访,做好“两个严禁”工作:严禁无防控措施的人员流动,严禁无防控措施的人员聚集。
4、所有中高风险地区和境外返丰的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者,及时到定点医院进行诊治及隔离。隔离期间请与本地医务人员或疾控中心保持联系,以便跟着观察。
5、环境卫生治理:村(社区)开展以环境整治为主、药物消杀为辅的病媒生物综合防治,对居民小区、垃圾中转站、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进行卫生清理,处理垃圾污物,消除鼠、蟑、蚊、蝇等病媒生物滋生环境。及时组织开展全面的病媒生物防治与消杀,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密度。
6、物资准备:医疗机构物资保障供应与管理,由专人负责,统一管理,统一调拨,做到日清月结、账实相符。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分级、分类、定额”的管理原则,根据社区或防控要求实施不同级别的防护措施,根据不同任务和工作人数定额发放相应防控物资。社区和家庭备置必须的防控物品和物资,如体温计、口罩、消毒用品等。
三、居民健康指导
做到“两个尽量”: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尽量减少人员聚集。尽可能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和人员集中的场所,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或与人交谈时应当佩戴医用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应当使用纸巾、弯曲手肘窝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注意手卫生。咳嗽、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处理动物排泄后,要用流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手消毒液;不用手碰鼻腔和眼睛。污染的一次性物品(纸巾、口罩、手套等)应当放置在专门的垃圾袋内,绑紧袋口。
第二篇:大专院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
大专院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
大专院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
一、大专院校开学前
1.学校每日掌握教职员工及学生健康情况,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2.学校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防控制度、个人防护与消毒等知识和技能培训。
3.开学前对学校进行彻底清洁,对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处理,教室开窗通风。
4.所有外出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返回居住地后应当居家隔离14天,健康者方可返校。
5.做好洗手液、手消毒剂、口罩、手套、消毒剂等防控物资的储备。
6.设立(临时)隔离室,位置相对独立,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7.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制度明确,责任到人,并进行培训、演练,校长是本单位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
二、大专院校开学后
8.每日掌握教职员工及学生健康情况,加强对学生及教职员工的晨、午检工作,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9.加强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应当保持教室、宿舍、图书馆、学生实验室、体育活动场所、餐厅等场所环境卫生整洁,每日定期消毒并记录。对门把手、课桌椅、讲台、电脑键盘、鼠标、水龙头、楼梯扶手、宿舍床围栏、室内健身器材、电梯间按钮等高频接触表面,可用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也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擦拭。
10.加强重点场所地面清洁消毒。应当加强学校食堂、浴室及宿舍地面的清洁,定期消毒并记录。可使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11.各类生活、学习、工作场所(如教室、宿舍、图书馆、学生实验室、体育活动场所、餐厅、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加强通风换气。每日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课间尽量开窗通风,也可采用机械排风。如使用空调,应当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
12.加强餐
(饮)具的清洁消毒,餐
(饮)具应当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建议学生自带餐具。餐
(饮)具去残渣、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或采用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消毒后应当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13.宿舍要定期清洁,做好个人卫生。被褥及个人衣物要定期晾晒、定期洗涤。如需消毒处理,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常规清洗。
14.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收集清运,并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15.加强个人防护。校门值守人员、清洁人员及食堂工作人员等应当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食堂工作人员还应穿工作服,并保持工作服清洁,工作服应当定期洗涤、消毒。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常规清洗。清洁消毒人员在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还应做好个人防护。
16.严格落实教职员工及学生手卫生措施。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外出归来、使用体育器材及学校电脑等公用物品后、接触动物后、触摸眼睛等“易感”部位之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均要洗手。洗手时应当采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按照正确洗手法彻底洗净双手,也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17.加强因病缺勤管理。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对因病缺勤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及时追访和上报。
18.不应组织大型集体活动。
19.设立健康宣教课堂,由专人定期对学校内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个人防护与消毒等防控知识宣传和指导。指导教职员工和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避免到人群聚集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场所,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如果外出,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去人口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及厢式电梯等必须正确佩戴医用口罩。
三、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应急处置
20.教职员工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当立即上报学校负责人,并及时按规定去定点医院就医。尽量避免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路上和医院内应当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
21.如学生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及时向学校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22.教职员工或学生中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应当立即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23.对共同生活、学习的一般接触者进行风险告知,如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以及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24.专人负责与接受隔离的教职员工或学生的家长进行联系,掌握其健康状况。
第三篇:(大专院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
(大专院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
一、大专院校开学前
1.学校每日掌握教职员工及学生健康情况,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2.学校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防控制度、个人防护与消毒等知识和技能培训。
3.开学前对学校进行彻底清洁,对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处理,教室开窗通风。
4.所有外出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返回居住地后应当居家隔离14天,健康者方可返校。
5.做好洗手液、手消毒剂、口罩、手套、消毒剂等防控物资的储备。
6.设立(临时)隔离室,位置相对独立,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7.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制度明确,责任到人,并进行培训、演练,校长是本单位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
二、大专院校开学后
8.每日掌握教职员工及学生健康情况,加强对学生及教职员工的晨、午检工作,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9.加强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应当保持教室、宿舍、图书馆、学生实验室、体育活动场所、餐厅等场所环境卫生整洁,每日定期消毒并记录。对门把手、课桌椅、讲台、电脑键盘、鼠标、水龙头、楼梯扶手、宿舍床围栏、室内健身器材、电梯间按钮等高频接触表面,可用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也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擦拭。
10.加强重点场所地面清洁消毒。应当加强学校食堂、浴室及宿舍地面的清洁,定期消毒并记录。可使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11.各类生活、学习、工作场所(如教室、宿舍、图书馆、学生实验室、体育活动场所、餐厅、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加强通风换气。每日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课间尽量开窗通风,也可采用机械排风。如使用空调,应当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
12.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餐(饮)具应当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建议学生自带餐具。餐(饮)具去残渣、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或采用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消毒后应当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13.宿舍要定期清洁,做好个人卫生。被褥及个人衣物要定期晾晒、定期洗涤。如需消毒处理,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常规清洗。
14.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收集清运,并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15.加强个人防护。校门值守人员、清洁人员及食堂工作人员等应当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食堂工作人员还应穿工作服,并保持工作服清洁,工作服应当定期洗涤、消毒。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常规清洗。清洁消毒人员在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还应做好个人防护。
16.严格落实教职员工及学生手卫生措施。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外出归来、使用体育器材、学校电脑等公用物品后、接触动物后、触摸眼睛等“易感”部位之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均要洗手。洗手时应当采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按照正确洗手法彻底洗净双手,也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17.加强因病缺勤管理。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对因病缺勤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及时追访和上报。
18.不应组织大型集体活动。
19.设立健康宣教课堂,由专人定期对学校内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个人防护与消毒等防控知识宣传和指导。指导教职员工和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避免到人群聚集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场所,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如果外出,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去人口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厢式电梯等必须正确佩戴医用口罩。
三、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应急处置
20.教职员工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当立即上报学校负责人,并及时按规定去定点医院就医。尽量避免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路上和医院内应当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
21.如学生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及时向学校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22.教职员工或学生中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应当立即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23.对共同生活、学习的一般接触者进行风险告知,如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以及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24.专人负责与接受隔离的教职员工或学生的家长进行联系,掌握其健康状况。
第四篇:中小学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
中小学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
一、中小学校开学前
(一)学校每日掌握教职员工及学生健康情况,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二)学校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防控措施、个人防护与消毒等知识和技能培训。
(三)开学前对学校进行彻底清洁,对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处理,教室开窗通风。
(四)所有外出或外地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返回居住地后应当居家隔离14天后方可返校。
(五)做好洗手液、手消毒剂、口罩、手套、消毒剂等防控物资的储备。
(六)设立位置相对独立的临时隔离室,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七)校长是本单位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要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制度明确,责任到人,并进行培训、演练。
二、中小学校开学后
(八)每日掌握教职员工及学生健康情况,加强对学生及教职员工的晨、午检工作,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九)妥善保管消毒剂,标识明确,避免误食或灼伤。实施消毒处理时,操作人员应当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十)各类生活、学习、工作场所(如教室、宿舍、图书馆、学生实验室、体育活动场所、餐厅、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加强通风换气。每日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课间尽量开窗通风,也可采用机械排风。如使用空调,应当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
(十一)加强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应当保持教室、宿舍、图书馆、餐厅等场所环境整洁卫生,每天定期消毒并记录。对门把手、水龙头、楼梯扶手、宿舍床围栏、室内健身器材等高频接触表面,可用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也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擦拭。
(十二)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餐(饮)具应当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建议学生自带餐具。餐(饮)具去残渣、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或采用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消毒后应当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十三)卫生洁具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冲洗干净。
(十四)确保学校洗手设施运行正常,中小学校每40~45人设一个洗手盆或0.6m长盥洗槽,并备有洗手液、肥皂等,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有条件时可配备感应式手消毒设施。
(十五)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收集清运,并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十六)建议教师授课时佩戴医用口罩。
(十七)严格落实教职员工及学生手卫生措施。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后、外出归来、使用体育器材、学校电脑等公用物品后、接触动物后、触摸眼睛等“易感”部位之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均要洗手。洗手时应当采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按照正确洗手法彻底洗净双手,也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十八)加强因病缺勤管理。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对因病缺勤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及时追访和上报。
(十九)不应组织大型集体活动。
(二十)对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开展个人防护与消毒等防控知识宣传和指导。示范学生正确的洗手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衣袖遮挡口鼻。
三、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应急处置
(二十一)教职员工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当立即上报学校负责人,并及时按规定去定点医院就医。尽量避免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医院路上和医院内应当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
(二十二)学生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当及时向学校反馈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十三)教职员工或学生中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应当立即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二十四)对共同生活、学习的一般接触者进行风险告知,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疑似症状时及时就医。
(二十五)专人负责与接受隔离的教职员工或学生的家长联系,掌握其健康状况。
第五篇:中小学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
中小学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
一、中小学校开学前
1.学校梳理本校在开学前、开学时、开学后需要监测、收集、报告的信息,建立报告机制,理顺报告流程,每日掌握教职员工及学生健康情况,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2.向全校师生发布防控信息、返校要求,确保师生了解相关防控工作安排。学校主动联系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防控制度、个人防护与消毒等知识和技能培训。
3.开学前对学校进行彻底清洁后,用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对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处理,教室开窗通风。
4.所有外出或外地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返回居住地后应当居家隔离14天后方可返校,返校后重点关注健康状况。
5.根据人员数量配置足量的防控物资储备。做好洗手液、含醇手消毒剂、75%酒精、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乳胶手套、橡胶手套、红外线测温仪、水银体温计、喷雾器、防水靴子、含氯消毒剂等相关防控物资的储备。
6.学校门口设立健康监测点,对入校人员进行体温、症状检测,并由专人进行登记,无异常情况方可进入;设立(临时)隔离点,位置相对独立,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7.设立(临时)隔离室,位置相对独立,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8.学校落实防控责任主体,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制度明确,责任到人,并进行培训、演练,校长是本单位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认真落实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二、中小学校开学后
9.所有人员入校前进行健康监测,体征正常方可进入;学校每日掌握教职员工及学生健康情况,加强对学生及教职员工的晨、午检工作,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门报告。校医院或医务室测量体温时必须使用水银体温计。
10.妥善保管消毒剂,标识明确,避免误食或灼伤。应合理使用消毒剂,遵循《消毒剂使用指南》的“五加强七不宜”,实施消毒处理时,操作人员应当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11.各类生活、学习、工作场所(如教室、宿舍、图书馆、学生实验室、体育活动场所、餐厅、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加强通风换气。每日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课间尽量开窗通风,也可采用机械排风。如使用空调,应当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
12.加强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应当保持教室、宿舍、图书馆、餐厅等场所环境整洁卫生,不留死角,全面清洁消毒,每天定期消毒并记录。对门把手、水龙头、楼梯扶手、宿舍床围栏、室内健身器材等高频接触表面应加强清洁消毒频数,可用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进行擦拭,也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擦拭。
13.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餐(饮)具应当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建议学生自带餐具。餐(饮)具去残渣、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或采用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消毒后应当将残留消毒剂冲净。用餐实施分餐制,不聚集,避免面对面就坐,不与他人交谈,保持适当用餐距离。
14.卫生洁具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冲洗干净。
15.确保学校洗手设施运行正常,中小学校每40~45人设一个洗手盆或0.6m长盥洗槽,并备有洗手液、肥皂等,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有条件时可配备感应式手消毒设施。
16.公共区域设立专用口罩等防护物品专用收集桶,专人管理,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收集清运,并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17.全体人员佩戴口罩,佩戴基本原则:科学合理佩戴、规范使用、有效防护。
18.严格落实教职员工及学生手卫生措施。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后、外出归来、使用体育器材、学校电脑等公用物品后、接触动物后、触摸眼睛等“易感”部位之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均要洗手。洗手时应当采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按照正确洗手法彻底洗净双手,也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19.加强因病缺勤病因追踪和登记管理。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对因病缺勤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及时追访和上报。
20.校园实行封闭管理,禁止校外人员进入,指派专人对进出校园和宿舍的所有通道进行严格管理。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暂时取消或控制人数参加集体活动或会议。
21.集体宿舍原则上每间不超过6人,人均不少于2.5平方米。专人进行管理,出入时做好健康监测,定期清洁消毒。
22.引导师生科学、理性地应对疫情。对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开展个人防护与消毒等防控知识宣传和指导。示范学生正确的洗手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衣袖遮挡口鼻。
23.强化疫情应急演练,所有人员熟知疫情处置流程,掌握防控知识,做好个人防护。
三、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应急处置
24.入校前在健康监测点如发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的人员,应及时发放并要求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疏导至(临时)隔离点,同时立即上报学校负责人,联系定点医院,由定点医院派专车进行运转救治。
25.校内教职员工、学生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发放并要求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同时立即上报学校负责人,并按规定暂时隔离至(临时)隔离室,一人一室,及时联系定点医院,由定点医院派专车进行运转救治。
对其同班或同室人员发放并要求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严禁走动、外出等,接触人员立即进行手卫生,经卫生部门根据形势判定后落实相应疫情防控处置措施。
25.教职员工或学生中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应当立即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26.对共同生活、学习的一般接触者进行风险告知,如出现发热、干咳等疑似症状时及时就医。
27.专人负责与接受隔离的教职员工或学生的家长联系,掌握其健康状况。
建议:
1、口罩购买执行国家标准: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执行标准为YY/T0969—2013;医用外科口罩执行标准为为YY0469—2011。
2、洗手需用流动水,不能使用脸盆;建议使用肥皂液,不使用肥皂,因肥皂要保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