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讲话:充分发挥好交通区位优势(共5则范文)

时间:2020-11-13 10:2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讲话:充分发挥好交通区位优势(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讲话:充分发挥好交通区位优势(共)》。

第一篇: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讲话:充分发挥好交通区位优势(共)

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讲话:充分发挥好交通区位优势

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表彰奖励了一批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和科研成果,希望受奖励的单位再接再厉、创新佳绩。XX在百忙之中参加我市科技创新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X市科技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从XXX等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好交通区位优势,引进一些发达地区技术水平高的人才,提高我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攻关能力。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获奖单位和人员表示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科技工作的XX有关部门表示衷心感谢!

借此机会,我讲四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创新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重大判断,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省委、省政府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事关X前途命运。所有这些,对我们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全面系统地学习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要求上来,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创优势、保民生,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对全面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创新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创新主体不断壮大。积极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建设XX。二是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快速发展。突出抓好载体和平台建设,各类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建XX。三是开放式创新不断拓展。创新活力日益增强,市政府2000年就与省科技厅建立了工作会商机制,市校合作、市院(所)合作、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普遍开展,不断紧密和深化。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得益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科技创新和“双创”工作还存在创新创业基础薄弱,创新创业主体总量小、群体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紧缺,创新创业投入明显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必然会落后于人、受制于人。“十三五”时期,我们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市委、市政府之所以召开这次大会,就是传达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创新驱动的强烈信号,吹响经济新常态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角。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紧密联系X实际,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以科技创新推进供给创新,以科技创新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以科技创新赢得发展先机、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实际行动,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从X实际出发,积极主动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战略,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市的优先战略,坚持市场导向、集聚资源、人才为先、重点突破,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大力实施重点科技创新工程,推动发展动力根本转换,为加快我市跨越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和不竭动力。结合X实际,我们要抓好十大科技创新工程。

(一)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科技创新必须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导向,为之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我市X等产业,现已初具规模,发展潜力巨大。下一步,必须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深度研发、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技术和人才等途径,进一步加强技术、工艺、产品、管理等多领域研发创新,突破核心技术,提高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新业态,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实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针对我市产业层次还不够高,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土地、资源、环保、用工等严峻瓶颈制约的实际,必须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依靠高新技术,推广信息化技术、标准化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先进技术、工艺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X等传统加工业,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重大攻关项目,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努力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企业降本增效、技术改造,拉长产业链条,发展高端产品,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三)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围绕X的发展需要,开展相关技术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突出科技创新在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X省委、省政府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情况下,提出加大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农业发展路径。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转折期,抓住机遇,就能够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占得先机。我们要加快推进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模式,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推动种养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创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中心,重点实施高产多抗广适花生新品种、玉米新品种、马铃薯等农业重大科技专项,选育示范一批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业科技指导培训,继续抓好科技“三下乡”活动和“阳光工程”培训,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入户率。

(四)实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主体是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构建产业创新联盟等途径,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较强行业引领能力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行动计划,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落实国家有关对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助力其不断发展壮大。

(五)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积极引导和激励企业建设各类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达到一定条件的可以直接认定为市级科研机构,享受国有科研机构的相应政策。着力建设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重点依托国家和省级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质检中心、检测中心等,组织开展关键性技术研究,提升我市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建立科研项目资金公共管理平台,逐步探索依托专业机构管理项目,促进专业机构逐步市场化和社会化。全面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中心和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采取政府扶持、奖补等有效措施,着力培育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工程中心、检测检验中心、院士工作站、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一批研发、中试、技术转移、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平台。对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要加大资金投入、政策保障力度,要人给人,要政策给政策,要服务给服务,全方位支持。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实现省级研发平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的全覆盖。

(六)实施知识产权提升工程。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突出优势产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点面结合,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重点实施企业专利清零行动、知识产权优势培育行动,加大发明专利申请资助力度,增加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资金投入,力争“十三五”全市专利申请及授权量较前五年翻一番。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专项执法,切实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打击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依法规范知识产权市场秩序。

(七)实施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工程。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扩大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自主权。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可以提高到不低于X%。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改革完善市属高校、科研院所聘用制度,优化工资结构,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发展多层次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探索建立市级技术转移网络。对经技术转移机构促成在我市转化的项目,财政科技资金按实际成交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技术转移机构奖励。

(八)实施科技开放与合作工程。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继续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政府部门重点做好组织、引导、协调,牵头与知名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搭好台、引好路、服好务。积极组织引导企业与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尽快增强创新能力。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深入落实市政府与X等单位的全面战略合作,加快推进落实X等重点合作项目建设进度,并不断拓展合作领域、设立新的合作项目。各县(区)也要从本地需要出发,积极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促进校地合作步入新阶段。

(九)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把人才作为支撑引领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机制,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积极推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导支持我市高校、科研院所按照人在岗在、人走岗销的方式,引进高端、急需科研人才。发挥“星期天工程师”作用,鼓励我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或在职创办企业,转化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业态、新兴产业,发挥创新创业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实行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多地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创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用产业集聚人才、以项目吸引人才、靠事业留住人才,吸引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十)实施科技资本结合工程。科技创新的投入,财政投入是引导,企业投入是主体,金融投入是关键,要建立多元化研发投入体系。各级财政要按照科技投入法定增长要求,确保财政科技投入落实到位,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要开启金融+科技双轮驱动,完善科技创新融资机制,推进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培育壮大创新投资基金,发挥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为科技创新插上金融的翅膀。证券、金融等部门要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创新研发,着力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

三、落实政策,激发活力,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对X来说,加快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科技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双创”离不开科技引领,“双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要把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同铺天盖地的“双创”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类创新要素融合互动,让创新的力量倍增,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汇聚起经济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一)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发挥各类投资主体作用,建设一批覆盖市、县、乡三级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满足大众创业创新需求。加大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电子商务创业基地等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构建“孵化+创投”的创业模式,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创新创业高端平台和以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业咖啡、创业驿站、创意坊、创业沙龙为代表,适合服务大众创新创业的众创空间。建立健全市县两级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立融资担保、财会管理、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优质服务。

(二)强化创新创业载体。遵循创新创业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谋划建设更多的创新创业载体。推动X、民权、柘城、虞城等四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借鉴北京中关村、深圳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经验,加强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创新发展,努力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其他产业集聚区加强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招商引资科技含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创建省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省级高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集群,根据其资金投入以及绩效情况给予奖补。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实施科学规划布局,统筹产业、旅游、生态系统配置,发挥引领示范效应,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技、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坚持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权力清单,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审批程序,放手让企业在市场中自主求生存求发展,积极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发挥政府的组织员、保育员、服务员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建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完善财税支持和金融服务,引导支持企业和科研院所面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方向和领域抓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要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科普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能力。

四、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努力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领导,履职尽责,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一)明确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完善以创新发展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将创新驱动发展成效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对科技创新的导向性作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加强对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的研究谋划,科学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责任机制。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注重统筹协调,抓好业务指导,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各相关部门要各尽其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二)提升能力。在市场、产业、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经验、新信息、新要求层出不穷,考验着领导干部的知识水平、创新意识和领导能力。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厚植创新理念、普及科技知识,列为中心组学习的内容和干部教育的重要课题,使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把握科技前沿、掌握创新规律、推动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育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广泛宣传科技创新的先进典型,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大力营造真重视、真投入、真服务、真考核、真落实的浓厚氛围。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使创新思想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褒奖。

同志们,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努力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奋力开创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篇:煤矿科技创新大会讲话

文章标题:煤矿科技创新大会讲话

实施科技兴矿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为矿井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保证和智力支持

同志们:

我矿第三次科技创新大会,经过全体与会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现在就要结束了。这次大会开得非常成功,会上,听取了杨矿长所作的科技工作报告,表彰奖励了一批科技进步

成果,科技管理先进单位和优秀科技工作者。对这次会议的召开,集团公司非常重视,**等领导专程莅临大会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在此,我代表矿党委对集团公司领导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

近年来,我们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紧密结合煤炭生产实际情况,进一步把科技工作摆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了“科技兴煤”战略,不断增强自身科技实力和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促进了我矿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与安全生产相结合,强化了安全技术管理;科技与确保矿井稳产高产相结合,提高了单产单进水平;科技与市场开拓相结合,满足了市场需求,优化了煤炭产品结构;科技与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相结合,大力开展了群众性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活动,较好的服务了煤炭生产建设。正是由于全矿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使我矿在科技方面取得一批有影响、有推广价值的技术成果,近两年来,共完成各类科技成果165项,受到集团公司以上奖励的成果23项。我们这次科技大会上表彰奖励的63项科技成果、34篇优秀论文、10个先进集体和20名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可以说,我矿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与全矿科技人员的开拓进取、刻苦钻研、无私奉献分不开的,都是凝聚着全矿科技人员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的。在此,我代表矿党委向在座的同志们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科技战线上的全体科技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感谢!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大会,我矿科技工作者一定会以更大的热情,努力工作,为实施“科技兴煤”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科技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关于我矿下步科技工作目标、任务,杨矿长在报告中作了全面安排,下面,我就如何把科技兴矿战略落到时处,再提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努力营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浓厚氛围

大家都知道,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发明层出不穷,技术更新异常迅速。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重要论断。加入WTO以后,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问题、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确保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选择。对于煤炭企业来讲,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先进采煤工业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机械化程度已接近100%,我国的国有煤矿才刚达到75%,由于科技含量低,劳动成本高,造成了大多数煤矿经济效益低,国内一些先进企业如神华集团大柳塔矿,在建矿之初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努力自主开发新技术,创造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使全矿人员由建矿时的1423人减少到345人,全员工效由投产时的12.31吨/工提高到92.33吨/工,矿井完全成本价为45.36元/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也就有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从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以及科学技术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技术最终将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谁拥有了先进的技术,谁就占领了市竞争的制高点,如意识不到这一点,甚至茫然无知,就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就难以有新的发展,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学习领会上级的一系列关于科技方面的决定、规定精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搞好煤炭生产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要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依靠科技进步求生存、求发展的宣传教育,以提高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要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加大对科技进步的宣传,宣传我们的科技成果,宣传科技发展方向,要努力营造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良好风气在全矿形成人人重视科技,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良好局面。

二、明确主题、致力创新,推动科技工作健康发展

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其立足点和基本点就是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离开了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个主题,科技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面向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发挥作用,提高水平,防止和克服“科技经济两张皮”的倾向,特别是注意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因此,希望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增

强责任感、紧迫感,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为实现高速度、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保证。要以加快发展为目标,坚持科技兴矿,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步伐。要引进和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各类产品的技术含量。当前我们科技工作要把重点和主攻方向放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推动安全生产。安全是煤矿的永恒主题,是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持稳定的基础。要从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配等各个方面,研究搞好安全生产的方法,要健全矿井综合管理信息网络和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特别是对五大灾害等重大隐患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从技术上为杜绝各类事故提供保障。二是要推动煤炭生产的高产高效,努力降低成本,提高单产单进水平。在这方面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千方百计改进采掘工艺,优化工程设计,加大技术投入,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改进技术装配,加快重点工程建设步伐,提高单产单进水平,努力向高产高效矿井迈进。三是要推动非煤产业的发展,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煤炭主业的逐步萎缩,非煤产业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今年以来,我们积极构建“大非煤”格局,新上了热电厂和络合钙两个大项目,这两个项目都被集团公司列为重点工程,可以说是前景十分看好,但是目前的状况与先进单位相比,我们矿的非煤产业还相当落后,缺乏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既使在本矿区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也是少而又少。这种境况不仅影响了就业问题,而且制约着我矿的发展,我希望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抓非煤产业的同志,能够充分认识发展非煤产业的重要性,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度使命感,牢牢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加快非煤产业发展步伐,抓好项目的调研和技术的开发、引进,用发展来壮大整体经济规模,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使非煤产业有一个大的飞跃,真正支撑起我矿的半壁江山。四是要把科技开发和人才开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科技队伍要倍加爱护,大力培养,充分发挥其整体效能和每个人的作用。科技工作者要政治坚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真理、诚实劳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一切影响科技发展的陈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思想,做到观念上先人一步,思路上高人一招,举措上胜人一筹,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有利于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就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要以振兴我矿为己任,发扬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精神,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之中,立足实际,面向生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在科技工作的基础性、实用性、应用性上下功夫,努力在煤炭生产建设中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三、加强领导,健全制度,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矿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当作大事来抓,做到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要围绕我矿制订的科技规划,不断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一是要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借鉴兄弟单位的经验,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推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以便于集中企业科技工作的优势兵力,充分利用已经积累的科技经验,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高难度问题。二是要保证必要的投入。没有大科技投入就不可能有大科技产出。要在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立足自我发展,多方筹集资金,最大可能地保证科技工作的资金投入。三是要强化目标管理,完善考核、分配制度,形成高效灵活的竞争激励机制。为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必须强化目标管理,实行严格的考核。根据科研开发的需要,我可以实行技术项目负责人制,对每一个科技项目有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调研、论证、评估并给予一定的调研开发资金,做到政策上支持,环境上宽松,资金上倾斜。项目研究成功,给予重奖,使科研人员有压力、有动力、有干劲。四是各级党政工团组织都要做科技事业的热心人、科技人员的贴心人,对科技人员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业务上培养。要做好广大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以事业吸引人、以环境挽留人、以机制激励人的工作,切实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促进企业生产发展的最有生机的力量。

同志们,我们召开这次大会,是大力实施“科技兴矿”战略,努力推进我矿跨越式发展的具体体现。我们坚信通过今天的大会,必将把***煤矿科技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同时也希望全矿各级领导、广大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扎实工作、奋发有为,为推进我矿科技进步和安全生产稳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煤矿科技创新大会讲话》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煤矿科技创新大会讲话。

第三篇:煤矿科技创新大会讲话

实施科技兴矿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矿井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保证和智力支持同志们:我矿第三次科技创新大会,经过全体与会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现在就要结束了。这次大会开得非常成功,会上,听取了杨矿长所作的科技工作报告,表彰奖励了一批科技进步成果,科技管理先进单位和优秀科技工作者。对这次会议的召开,集团公司非常重视,**等领导专程莅临大会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在此,我代表矿党委对集团公司领导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近年来,我们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紧密结合煤炭生产实际情况,进一步把科技工作摆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大力实施了“科技兴煤”战略,不断增强自身科技实力和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促进了我矿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与安全生产相结合,强化了安全技术管理;科技与确保矿井稳产高产相结合,提高了单产单进水平;科技与市场开拓相结合,满足了市场需求,优化了煤炭产品结构;科技与提高职工整体素质相结合,大力开展了群众性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活动,较好的服务了煤炭生产建设。正是由于全矿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使我矿在科技方面取得一批有影响、有推广价值的技术成果,近两年来,共完成各类科技成果165项,受到集团公司以上奖励的成果23项。我们这次科技大会上表彰奖励的63项科技成果、34篇优秀论文、10个先进集体和20名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可以说,我矿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与全矿科技人员的开拓进取、刻苦钻研、无私奉献分不开的,都是凝聚着全矿科技人员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的。在此,我代表矿党委向在座的同志们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科技战线上的全体科技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感谢!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大会,我矿科技工作者一定会以更大的热情,努力工作,为实施“科技兴煤”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科技水平,做出更大贡献。关于我矿下步科技工作目标、任务,杨矿长在报告中作了全面安排,下面,我就如何把科技兴矿战略落到时处,再提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努力营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浓厚氛围大家都知道,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发明层出不穷,技术更新异常迅速。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重要论断。加入WTO以后,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问题、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确保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选择。对于煤炭企业来讲,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先进采煤工业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机械化程度已接近100%,我国的国有煤矿才刚达到75%,由于科技含量低,劳动成本高,造成了大多数煤矿经济效益低,国内一些先进企业如神华集团大柳塔矿,在建矿之初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努力自主开发新技术,创造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使全矿人员由建矿时的1423人减少到345人,全员工效由投产时的12.31吨/工提高到92.33吨/工,矿井完全成本价为45.36元/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也就有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从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以及科学技术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技术最终将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谁拥有了先进的技术,谁就占领了市竞争的制高点,如意识不到这一点,甚至茫然无知,就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就难以有新的发展,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学习领会上级的一系列关于科技方面的决定、规定精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搞好煤炭生产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职工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要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依靠科技进步求生存、求发展的宣传教育,以提高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要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加大对科技进步的宣传,宣传我们的科技成果,宣传科技发展方向,要努力营造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良好风气在全矿形成人人重视科技,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2012-胡锦涛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讲话

胡锦涛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讲话

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温家宝在会议上讲话。李克强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

胡锦涛强调,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

胡锦涛指出,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的机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坚定立足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胡锦涛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胡锦涛强调,从现在起,到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胡锦涛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6点意见。第一,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第二,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推进基础前沿研究。第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第四,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第五,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第六,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发展国际化水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胡锦涛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加大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实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的目标。各级党政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要学习科技知识,坚持用科技知识指导发展,在重大决策中听取专家意见,做好科学论证。要关心和爱护广大科技人员,及时研究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成果。

温家宝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这是一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企业强则国家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已经具备很强的制造能力,但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如果 2

能在“中国制造”前面再加上“中国设计”、“中国创造”,我国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温家宝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一要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真正的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应当具备足够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要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二要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产学研结合,要坚持“产”为主导,即企业为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凡是产业目标明确的,要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三要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国家投资建设的科研设施要向企业开放,作为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国家支持的科研活动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要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四要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使各类企业公平获得创新资源。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具创新活力,要为他们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规范的知识产权市场。

温家宝强调,要在政策上最大限度地支持企业创新,要抓好现有政策的贯彻落实,并进一步完善,重点解决政策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资助、贴息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作用。完善产业技术政策,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适应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改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改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支持他们创新创业,特别是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健全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获得与其价值相称的收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科学把握科技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关系,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服务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国家、造福

社会、惠及民生;处理好政府支持与市场引导的关系,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处理好企业主体与协同创新的关系,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关系,取得更多原创性科学成果和技术突破,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处理好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的关系,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规律的投入机制,让国家宝贵科技资源产生最大效益;处理好立足国内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处理好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普及的关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夯实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社会基础;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的关系,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特别是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对贯彻落实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抓紧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把会议精神和科技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发展我国科技事业。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的迫切要求,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国务院成立了领导小组,组织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企业界2000多名专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了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党中央、国务院将专门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我们必须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贯彻落实好规划纲要和中央决定。

扎实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

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央提出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的经济科技实力的基础之上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等方面,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遵循科技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选择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统筹当前和长远,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要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工业、人口和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科技,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资源;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加强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后劲。

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把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作为重点领域,把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作为优先主题,加快突破瓶颈制约,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四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六是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七是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八是

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一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三是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五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要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要建立竞争机制,坚持国家科技计划对全社会开放,支持和鼓励国内有条件的各类机构平等参与承担国家重大计划和项目,为全社会积极创新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必须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企业。要抓紧制定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积极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国广大企业家应该增强民族自信,树立世界眼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我国科技界素有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做拼搏奉献的楷模,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五)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我国企业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和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大科学工程。

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完成这项任务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

实际研究和提出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科学、用科学,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要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究和解决科技工作和科技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创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各方面条件。要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和执法工作,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要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制定、协调服务工作,关心和爱护广大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

第二,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各级管理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强对规划纲要落实工作的具体指导,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持,及时研究、解决重大专项和其他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把对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提高科技资源共享利用的效益,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使其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等人民团体的积极作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自主创新的伟大事业中来。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主要精神(个人学习理解)

2012年7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是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学习,个人理解主要精神如下: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

(理解: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理解: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

(理解:增强三个意识,把握三个机遇,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的机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坚定立足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理解:到2020年的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理解: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6点意见)从现在起,到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

第一,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

第二,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推进基础前沿研究。

第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第五,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促进科

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

第六,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发展国际化水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加大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实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的目标。各级党政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要学习科技知识,坚持用科技知识指导发展,在重大决策中听取专家意见,做好科学论证。要关心和爱护广大科技人员,及时研究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成果。

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这是一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企业强则国家强。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已经具备很强的制造能力,但仍然不是制造业强国,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如果能在“中国制造”前面再加上“中国设计”、“中国创造”,我国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要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真正的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应当具备足够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要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

二要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产学研结合,要坚持“产”为主导,即企业为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凡是产业目标明确的,要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三要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国家投资建设的科研设施要向企业开放,作为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国家支持的科研活动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要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

四要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使各类企业公平获得创新资源。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具创新活力,要为他们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大力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规范的知识产权市场。

温家宝强调:要在政策上最大限度地支持企业创新,要抓好现有政策的贯彻落实,并进一步完善,重点解决政策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资助、贴息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作用。完善产业技术政策,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适应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改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改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支持他们创新创业,特别是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健全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获得与其价值相称的收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总结讲话中要求科学把握和处理好科技改革发展中的八个重要关系:

一要处理好科技创新与服务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国家、造福社会、惠及民生;

二要处理好政府支持与市场引导的关系,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要处理好企业主体与协同创新的关系,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四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关系,取得更多原创性科学成果和技术突破,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

五要处理好稳定支持与竞争择优的关系,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规律的投入机制,让国家宝贵科技资源产生最大效益;

六要处理好立足国内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七要处理好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普及的关系,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夯实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社会基础;

八要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的关系,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特别是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第五篇:关于印发《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科学技术部、教育部 【发布文号】国科发政字[2002]202号 【发布日期】2002-06-28 【生效日期】2002-06-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关于印发《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国科发政字[2002]20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科技厅(科委、科技局),教育厅(教委、教育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有关高等学校: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当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作用,促进科技与教育结合。为此,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

二○○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

科技部、教育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但是,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科技和教育体制仍然存在束缚高校科技创新活力的因素,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作用,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1、高校是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的科技专家,人员更新流动快、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适于进行自由探索式的、好奇心驱动的、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高校通过多学科综合与合作,也适合开展具有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校与产业界联系越来越密切,与产业界联合开展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已成为普遍趋势。

高校科研人员积极从事技术发明,并通过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等形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不断为社会提供经过严格科研训练的各类专业化人才。

2、在推进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要明确高校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形成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新的体制和机制。要加大国家对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调动高校师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要努力使高校真正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基地,新产业培育发展的源泉,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主要力量之一。

3、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整合高校现有人才计划,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群体,成为科技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

二、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4、调整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结构、布局和研究方向。对学科相近或相关,或二级学科以下的,特别是同一所学校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群,有选择地进行合并重组。同时,根据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发展的需要,在高校中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进一步加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逐步改变过去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重点实验室条块分割、分散重复的局面。依托现有各类实验室,组建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相关部门、地方乃至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共同利用、共同进行业绩考评的新机制,使之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科研工作和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基地,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基地。

增加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设施和运行费用方面的投入。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支持其进行自由探索式研究。

5、选择一批研究力量强的高校,进行创新基地建设试点。通过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交叉和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它们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和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的能力,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科研力量和较高科研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6、加强高校的科研条件建设。对高校的大型科学仪器实行开放、共享的新型管理制度。在做好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高校组成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集中经费投入,用于更新前沿学科发展需要的仪器设备,避免重复购置。

建立网上合作研究中心(虚拟实验室),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重大仪器设备的远程操控平台;推动一批科学实验基地面向学生开放。建设各种开放性的国家基础性科研数据库,实现图书文献、科研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7、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结合。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部分科研机构整建制进入高校,与高校现有的系(所)结合、重组,增强高校的科研力量。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培养研究生方面的联合与协作,扩大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数量。

8、推动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对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联合提出申请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由高校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参与联合投入的,允许企业优先获得成果转化和使用权。鼓励高校与国内外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机构。

三、深化与高校相关的科研教育管理制度改革

9、要进一步改革高校招生管理制度。对一批具有较强科研力量的高校,允许其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满足其科研工作的需要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对那些以本专科教育为主的高校,鼓励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化人才的需求。逐步将有关学科设置调整的权力下放给高校,授予高校二级学科设置和调整的自主权,鼓励高校结合科研项目、任务的实施带动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允许高校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自主设置学科专业。

10、改革高校研究生培养制度。逐步推行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取消对研究生培养年限的统一规定,实行弹性学制;建立博士资格淘汰制度,鼓励硕博连读。逐步扩大教学科研并重的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方面的自主权。在有关部门指导下改革博士后制度,在博士后流动站设置制度和博士后聘用制度等方面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11、改革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参照中组部、人事部、科技部《关于深化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2002]30号)的有关规定,在高校全面推行科研人员聘用制度,实行科研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授予高校在聘用、解聘科研人员方面的自主权,缓解专职科研人员不足的状况;允许高校自主决定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的比例。改革现行职务评聘办法,实行岗位职务聘任制度。高校可以根据发展需要自主决定本单位不同等级岗位职务的数量、任职条件和待遇水平。

12、对高校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全面实施课题制。建立和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按照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对课题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并实行课题预算评估评审制度。要科学、合理地使用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中的人员经费,稳定和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在高校从事科学研究。

13、改进和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合理利用SCI在科研评价方面的作用,从重视科研论文的数量向重视论文质量转变,从重视论文向论文与专利并重转变,取消政府导向的SCI排名。严格区分政府评价与学术界自我评价。政府评价要根据不同科研性质、不同研究领域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简化科研评价环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使评价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改变科研评价工作中的急功近利倾向,逐步培育和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开展评价活动,建立独立的社会化科研评价体系。

四、大力推动高校技术转移及产业化

14、加大国家对大学科技园、高校技术创新孵化服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大学科技园等孵化机构为创新创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创造社会资金与高校师生科技知识相结合、共同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平台。

15、推动高校成立技术转让机构。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促进专利申请工作。运用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各种方式推进高校所开发技术的扩散应用。允许高校遵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自主制订有关鼓励技术发明、转让的规定,以调动高校师生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高校师生兼职创业,处理好相关的知识产权、股权分配等问题,处理好兼职创业与正常教学科研的关系。

16、进一步规范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对现有的校办企业,通过授予国有资产管理权等方式,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合理的校办企业投入撤出机制。今后,高校投资经营活动应主要围绕转化学校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原则上不得投资经营非科技型企业。要清理和杜绝各类企业擅自冠以校名的做法。

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作用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结合各部门、各地方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讲话:充分发挥好交通区位优势(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讲话:充分发挥好交通区位优势(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