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有感四篇
本文仅供参考
扶贫工作有感【篇一】
下真功苦功,首先要做好体制机制衔接,延续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为此,必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其次,还要做好计划规划衔接,制订符合本地区脱贫攻坚实际的短期过渡计划,将脱贫后待完成的任务、工程、项目等纳入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强化接续支持,发挥长效作用。再次,要做好政策体系衔接。加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政策统筹,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完善的政策,研究现行倾斜性支持政策的延续时限与脱钩方法,推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下真功苦功,就要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实现产业兴旺升级,推进产业振兴,强化人才培养提升,推进人才振兴。从长远看,要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就要探索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谁来种”“谁来养”的问题,引导传统身份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培养一批农产品流通和销售领域的专业人才,以“人才振兴”带活“产业振兴”,将“庄园+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发展成为农民的致富模式。实践证明,要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就必须推进组织振兴,推进党建扶贫与组织振兴结合,坚持党建统领,突出政治建设,着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法治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下真功苦功,就要标本兼治推动两大转变。一是工作重心由进村入户向支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结合即将编制的“十四五”规划,推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贫困县倾斜,支持贫困县引进一批、转型升级一批工业企业,促进贫困县与发达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工作方法由行政主导向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机制转换,创新对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的政策扶持方式,激活要素市场化流动,支持贫困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绿色发展,减少行政对贫困地区产业选择的直接介入,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制度保障,为打好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战广泛凝聚社会正能量。
扶贫工作有感【篇二】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基层干部作为脱贫攻坚之战的“主力军”,既要有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的坚定决心,也要有“不为脱贫而脱贫”的思考。既要看到完成目标任务的“碗里”的同时,也要想到未来发展的“锅里”,要为长足发展做好准备,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启新的奋斗征程。决胜时期要有特殊的纪律。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实打实干,不搞花拳绣腿,不追求“短平快”的纸面政绩、数字政绩,要落脚于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问题,确保脱贫工作扎实真实,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决胜时期要有特殊的要求。一个人可也许以走得很快,但是一个团队可以走得更远。中央已经对脱贫攻坚做好了顶层设计,目前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要想全面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一切行动听指挥,坚决与中央、上级步调一致。基层干部必须努力读懂读烂上级政策,学好学通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认识和认知,当好群众的政策“宣传员、讲解员、指导员”,发挥好基层干部的“针头”作用,让更多惠民政策在基层开花结果。决胜时期要有特殊的目标。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基层脱贫攻坚工作必须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基层干部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的薄弱环节,整合资源,精准帮扶。继续强化产业扶贫,抓紧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才能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决胜时期要有特殊的手段。受疫情影响,农业产业受到冲击,部分农产品滞销,村民外出务工受阻,收入较以往打折扣,刚脱贫的困难户存在返贫的风险,贫困户的收入很难达到脱贫标准。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依靠原有的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可能不太现实,特殊时期,扶贫就应该有一些特殊之举。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帮助农业农村项目建设全面复工复产,让群众百姓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直播、代购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广泛运用互联网、数字化、自媒体等现代化资源,开辟网上销售“主战场”。这不仅能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更是为未来抢占市场打下基础、积蓄力量。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中国人民生活的新起点,让我们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同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扶贫工作有感【篇三】
当前是脱贫攻坚“响铃交卷”“加油冲刺”的紧要关头,亦是精准扶贫“打擂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打通“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最后一公里,迫切需要基层党建来吹响号角、引领方向,为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同频共振,引领脱贫航向。中国共产党时刻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脱贫攻坚摆到了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的突出位置。在党的领导下,各基层党组织遵循“党建带脱贫、扶贫促党建”的工作思路,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凸显出来,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真真正正扑下身子,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下沉一线,深入田间地头,遍访贫困群众,将贫困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困难群众的苦与难换成甜与笑,切实把以党建助力脱贫攻坚融入日常、做在经常、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凝心聚力,汇集脱贫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应该努力强化自身职能,充分发挥政治担当,成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所能倚靠的战斗堡垒,也成为群众所能信赖的坚强后盾。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出强大的组织凝聚力、号召力、领导力、战斗力,以“脱贫攻坚”为核心,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脱贫攻坚重点领域、关键部位、薄弱环节,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确保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双促双赢。
招才引智,建强脱贫队伍。能否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关键在人才。党员干部是对接精准扶贫工作的“主力军”,也是检验脱贫攻坚成色的“试金石”。党组织要严抓班子建强队伍,培养出敢担当、善作为、有能力、务实效的基层党员队伍,在遇到艰难险阻时能够保持队形不散、意志不乱、本根不摇。一要树立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铸就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使其能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二要强化为民服务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以增强人民获得感满意度为己任,强力攻坚、狠抓落实;三要培育新生力量,吸收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本乡人才、返乡人才和下乡人才,为脱贫攻坚打造素质过硬的“预备役”。
“知之非艰,行之惟难。”想要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就必须找准方向、夯实堡垒、建强队伍,始终锚定精准脱贫的奋进坐标,用心凝聚党建引领的前行力量,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动力,奋力擘画脱贫攻坚新篇章。
扶贫工作有感【篇四】
近期,有报道称在脱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一些地方为迎接脱贫验收,盲目赶急活,不顾自身实际,对标先进典型村、急赶工程进度、盲目增加公益性岗位等,产生了一些与现行扶贫政策不符的社会怪象。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党员干部在脱贫工作中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逐步推进,高质量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给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收官卷。
对标先进不宜“赶急活”。“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脱贫攻坚的精准体现在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过程精准和结果精准等方方面面,每个地区、每个贫困户都有自己致贫的症结和脱贫的帮扶计划。盲目按照先进典型村的做法赶急活,就无法根据各地区的自身实际落实好“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甚至出现浪费资源、浪费资金、浪费时间的结果。“同一个药方不能治好所有的病痛,同一个举措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党员干部要根据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找准症结,开对药方,对症下药,稳扎稳打摘掉穷帽,全面打赢脱贫硬仗。
查漏补缺不宜“赶急活”。“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共识。为按期完成脱贫任务,扶贫工程盲目赶进度,把一年的工期压缩到半年的现象,与现行的脱贫要求严重不符。扶贫项目盲目赶进度的现象,从面上来看,会补上脱贫攻坚落下的课程;但深层次来看也有可能出现施工“急躁症”现象,使项目质量得不到保障。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各地区要根据自身脱贫攻坚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进度,系统梳理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漏洞,实事求是地绘制好“宏观谋划图”“中观布局图”和“微观施策图”,切实做好各项查漏补缺工作。
持续增收不宜“赶急活”。贫困户的民生小账本牵动着脱贫攻坚的收官大账本。脱贫攻坚收官之时,恰遇新冠疫情暴发之际,部分贫困户外出务工机会减少,对于靠务工收入增收的农户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为增加农户收入,部分贫困地区实行短期突击式脱贫,开发出远超地方实际需求、五花八门的扶贫公益性岗位,甚至有贫困村盲目设置108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增加农户收入,公益性岗位本是遏制贫困户返贫,促进农户增收的好举措,却变成了遏制返贫的权宜之计。脱贫攻坚帮扶不仅仅是让老百姓端上放碗,更是要端稳饭碗。各地区要根据贫困户劳动技能、就业意愿等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制定增收措施,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稳打稳扎增加农户收入,做好农户持续增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