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10 宇宙之谜》优质课精彩片段【课堂实录】
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精彩片段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同学们看一下课题,是关于什么的?(师板书:宇宙,生读)
师:宇宙是什么,你对宇宙有什么了解?
生:宇宙是无比宽大的太空,传说宇宙有外星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知道的,电视节目里有很多。
生:宇宙里有无数星球。
师:宇宙到底有多大呢?
生:无边无际。
师:宇宙不仅无边无际,而且从时间上也无始无终。也就是说,不知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也不知它的边界在哪里。
师:宇宙里有无数星球,好多星球在一起就是一个大星系,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就是一个大星系,在银河里有一个小小的角落是太阳系。
师:我们的地球就是太阳系里的一个星球。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但从很久以前,人类就有一个谜:除了地球之外,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现在,我们来了解宇宙生命之谜(师板书)连科学家也不知道的称“谜”,边个问题科学家也没解开,我们来学学有兴趣吗?
生:有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挑战答辩会”,挑战什么内容呢?我们分工一下。我们想用天文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各个小组,好不好?
生:哥白尼,我们第一小组是哥白尼小组吧。
师:你们组就是哥白尼组了,谁来当组长?(选定)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知道哪位古今中外天文学家?
生:张衡。
师:他发明了什么?
生:他发明了地动仪,非常了不起。
师:我们就叫你们“张衡小组”,谁任组长。(选定)
师:好,组长选好了,我们分配一下任务:
1.各组长先选四位同学,找到文章中最重要的一个段落,读给另一个小组听,并陈述你认为重要的原因。
2.再找四个同学,找一段你们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不要重复段落。
3.再找四个同学,准备一个学术报告。(就是你选文中一个内容,加上有关的课外知识,编成一个发言稿,作学术报告。
(生开始组合研究学习)
师:“挑战答辩会”现在开始,首先由哥白尼组来提问张衡组的同学,你最喜欢的段落是哪一段,你为什么喜欢?
(生1代表第一组,生2代表第二组)
生2:(读第三自然段)因为这一段主要说明生命在天体中生存的条件。
师:很好,请这位同学说一说生命在天体中生存的条件有哪些?
生2:在天体上生存要有四个条件:一是合适的温度,二是必要的水分和生命物质,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四是足够的光和热。
师:下面由哥白尼小组来读重要段落。
生1:(读第8自然段)因为这段写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否定了生命存在的理由。
师:把这段放到课文整体中评议。
师:下面进行第二项:找一段你们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不要重复段落。
生2:我读得是第9自然段。理由是它让我们知道虽然陨石有有机分子存在,但是没有找到能适应人类生命存在的星球。
师:有意见吗?是啊,文章第5、6、7、8自然段告诉我们火星上不存在生命,当人们失望时,第9自然段又告诉我们有机分子存在,给我们一个谜。
(生齐读)
师:下面进行第三项:学术报告
生1:人们至今尚未找到宇宙有有生命的星球,但科学家仍然相信宇宙中存在生命,从掉下来的陨石中存在有机分子,让人们又相信宇宙中存在生命。……
师:你的报告让我们知道了宇宙生命之谜依然存在,人们要揭开这个谜底依然需要时间。
生2:根据对太阳系中行星的研究分析,知道水星温度高达300到400度,说明它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金星是一颗缺氧、缺水、有强烈阳光辐射的行星,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离太阳很远,表面温度一般低于零下140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太阳系中唯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虽然它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人类还没有找到火星上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我们要保护动物,保持环境卫生,让我们擦亮天空,……做绿色的卫士。
师:你的报告让我们知道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的火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也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至今为止,人类没有找到有生命存在的地球之外的第二个星球。
第二篇:【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扁鹊治病》优质课课堂实录精彩片段
《扁鹊治病》精彩片段一、三劝——扁鹊三劝蔡桓公
师:扁鹊是怎样劝的,在文中找出来吗?(学生自由找、画)
师:面对着扁鹊的三劝,蔡桓公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
出示句子:
A.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B.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C.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
师:想一想:蔡桓公因为自己感觉身体无恙,才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想想蔡桓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师: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蔡桓公当时非常的生气,不以为然。那么这个句子应该怎么样读呢?
师:自己体会着读一读句子师:扁鹊为什么三次劝蔡桓公治病呢?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1:救死扶伤、不治就要死亡……
师:蔡桓公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剧,扁鹊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一次又一次地前来拜见,为什么?
生1:因为他知道大王的病不及时医治的话随时就有生命的危险……
生2:因为他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生3:因为他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
师:那怎么读才能够读出扁鹊当时的心情呢?
1.指名读一读,大家评议。
2.学生齐读课文。
师:面对着扁鹊的三劝,蔡桓公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
师:围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字,词,句,并做好批注。
(板书:不信、不高兴不理睬、很不高兴)
师:怎样看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呢?
1.学生思考
2.引导回答:
蔡桓公:
生1:不听劝告
生2:自以为是
生3:固执己见
扁 鹊:
生4:医术高明
生5:医德高尚
生6:是个令人尊重的神医
二、跑——扁鹊跑了
师: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生1:他觉得自己已无法治疗,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的安全考虑
师:扁鹊是三劝蔡桓公治病,他为什么要跑呢?
出示:“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治病。”
生自由朗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2:它集中体现了蔡桓公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方式由简单逐渐变得复杂。扁鹊只用了“望闻问切”中的“望”就完成了诊断。真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第三篇:【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桂花雨》优质课精彩片段【课堂实录】
《桂花雨》优质课精彩片段【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再美不如家乡景,再亲不如家乡人!家乡,在每个人的心中,永远是最美,最温馨的地方。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多少思乡怀乡的千古佳句呀!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举头望明月。”
生:“低头思故乡。”
师:“露从今夜白。”
生:“月是故乡明。”
师:是啊,“月是故乡明”。大诗人杜甫借“明月”来寄相思。在这金秋十月,桂子飘香的时节,香气迷人的桂花让作家琦君想起了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琦君,走进美丽的《桂花雨》。
师:同学们,抬起手来,咱们一起写一写课文的题目吧!板书课题:桂花雨。
师:很好,齐读课文题目。
二、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同时思考两个问题,明白了吗?开始吧!
三、交流体会,相机指导朗读
师:孩子们,读得怎么样?告诉老师,课文主要围绕删去讲了哪几件事?(板书: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四、品读课文
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再带上这几个问题读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可以同桌互相讨论,同时勾画出相应的段落和句子,明白了吗?开始吧!
师:老师看到你们笑眯眯的样子,相信你们一定是被作者的桂花雨感染了吧?说说吧,作者为什么爱桂花?
(一)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师:这香味从哪里来?找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师:你们说得真不错,这组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
女同学来读一读,感受一下桂花的香,好吗?
男同学也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师:同学们,读了这两句话,你们从哪几个词体会到桂花的香?
生:香飘十里。
师:香飘十里呀,想想看,哪里都有桂花香了?
生1:小路旁、田野里、小河边到处都弥漫着桂花香,浸在香海里了。
生2:教室里、操场上弥漫着桂花香。
生3:作者和她邻居家的卧室、厨房间也飘着桂花香。
师:桂花香飘哇飘哇飘,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香里了。)
师:你知道“浸”是什么意思吗?(泡)我们具体看一看浸的意思吧!(课件出示)注意浸是前鼻音。一般我们都会把东西“浸”在哪里?(水、牛奶等)
师:那“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呀?不要着急,同学们,请你来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朗读边想象。
师:听着,想着,告诉老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走路时空气中弥漫着香气,读书时空气中充盈着香气,吃饭时空气中飘溢着香气,睡觉也枕着香气入睡。
生:“在农田勤劳耕作的人们,远远地就能闻到——”
师:你还看到了:
(刚刚放学,走进村子的孩子们,他们——
远在村口池塘边垂钓的老者,也能——)
师:原来这就叫作“浸”在桂花香里呀!
师:用心品品这个“浸”字,轻轻读,慢慢读,读出桂花的香味来。(4到5个生读)
师:(深吸一口气)好香呀!同学们读得真好,读出了桂花的香,这香味随着你们的朗读飘进了我们的教室!(课件播放)
同学们闻到花香了吗?
师:老师都陶醉在这桂花香里了,真是“桂子花开香十里”。
(二)享受“摇花乐”和“花雨美
师(过渡语):桂花是芳香的,桂花是美丽迷人的,而令小琦君难以忘怀的还有什么?
生交流: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课件出示)“摇花对我……”(生齐读)一个“缠着”一个“大事”把作者对摇花的期盼、急切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真可谓“魂牵梦萦桂花雨”。
师:等啊等,终于等到了摇桂花!让我们寻着花香,共同去体验作者“摇桂花”的快乐,去迎接那场缤纷的桂花雨,好吗?
师读: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师:是啊!这就是摇花的乐趣,这真是一场奇妙的桂花雨。全班一起读读这些句子吧!
师:读的时候你们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高兴、兴奋、快乐)
师:看到作者摇得这么快乐,老师也想去摇一摇。
师:老师看同学们也忍不住了,也要来摇一摇,谁先来?
生读(配乐)
师:老师快乐了,你们快乐了吗?真是“枝摇花落乐心头”。
师:此刻,我们也都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桂花纷纷落下来,(老师走下去,走到学生身边)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脖颈里、鼻尖上……
师:(深情地)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沐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拿出笔,用上这样的句式,说几句话,好吗?
(预设: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头上,像戴了一顶金黄的帽子。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身上,像穿了一件黄大衣。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心上,像一场滋润心田的雨。
师:你的想象真是太神奇了,语言太美了!
师:你的想象把我们大家都带到了一种美好的仙境里了。老师谢谢你!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想象再来读这段话。生读
师: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一句话?
师:我觉得你们喊得还不够兴奋,谁还能喊得不止在屋子里能听到?
师:同学们,桂花在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让我们一起尽情地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体悟母亲思乡的情怀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说得急一点)
生:想起家乡的胡家老爷爷,林家老婆婆。(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生:想起家乡的田野。
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
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如果我说,杭州这里的左邻右舍真热情时,你觉得母亲会说什么?会怎样说?(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
师:(出示“这里的……再……,也比不上……”)
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哪?
师: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作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课件出示)真是:恍如重返故里游。”
师:感谢琦君,是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乡是美丽。
让我们就用“点点桂花雨,片片思乡情”(板书)把这场美丽幽雅、清香四溢的桂花雨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吧!
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第四篇:【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精彩片段【课堂实录】
延安,我把你追寻
师:从同学们的眼睛里,老师看到了大家对这首诗的喜爱。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两个问题(电脑显示):
1.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
2.这首诗讲了哪几个主要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这首诗为什么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
生:它押韵。
师: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呢?
生:它押的是“ang”韵。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叫诗的韵脚?诗的什么地方需要用韵脚呢?
生:诗句末尾押韵的字叫诗的韵脚。一般来说,诗的双句句末用韵脚。
师:请你把这首诗的韵脚标记出来。
师:我们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对诗的韵脚要适当加以突出。听起来才声韵铿锵。下面请同学们回答第二个问题:这首诗讲了哪几个主要问题?
生:诗人在延安追寻什么?
(师板书:追寻什么。)
生: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
(师板书:为什么追寻。)
师:同学们要注意学完后将学习方法归纳出来,然后,学习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
理解“追寻什么”
师:诗人在延安追寻什么呢?请找出诗中的词语。
生: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师板书。)
师:同学们对延安比较陌生,来看一段录相。
(师放录相。)
师:诗人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什么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生:诗人在追寻那段艰苦而美好的岁月。
生:诗人在追寻伟人的革命足迹。
生:诗人在追寻延安精神。
(师板书:延安精神。)
师:同学们刚才所看到的录相,平时的所见所闻,说说延安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自由发言。
生:延安精神是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生: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生:延安精神是力求上进、永不退缩的精神。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延安精神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人民革命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怀着对延安的一片深情,朗读第二节。
理解“为什么追寻”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方法自学,弄懂“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
老师还会给各组分发不同的练习题,请认真讨论。
练习一: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1.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2.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讨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什么不能丢掉延安精神呢?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练习二:改句练习:
1)请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你能用“只有……才……”造句,表达出同样的意思吗?
3)你能用“……所以……”造句,也表达出同样的意思吗?
2.上述改句练习,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更好些?为什么?
师:弄懂“诗人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让我们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第三至第六节,请注意把诗的韵脚读出来。
(女同学读第三节,男同学读第四节,全班齐读第五、六节。)
第五篇:【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语文4《藏戏》优质课教学精彩片段
了解艺术特色,领悟表达方法
师:藏戏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课文一开始,就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点。我给大家读一读(朗读第1-3自然段)。从这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这三个反问句中,我们知道了藏戏有“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特点。
师:你很会读书,从作者开篇的连续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连续三个反问句中,概括出了藏戏的特色。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课文还具体描写了藏戏的面具,在课文的第8~16自然段。我和同桌一起给大家读一读。
(朗读第8~16自然段。)
生: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所戴的面具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意义的。
生:我来补充一下。在第16自然段,作者还写了藏戏面具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师:两位同学合作学习后,分工汇报,让我们了解了藏戏里面具的特色和保留下来的原因,谢谢你们。但是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和夸张手法呢,谁能再具体地说说?
生:我来说。比如,面具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白色代表纯洁,红色代表威严,绿色代表柔顺,黄色代表吉祥等等,就是象征手法。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面具在色彩上,尤其在形状上肯定非常夸张,比如,“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唇处挖出窟窿,以示朴实敦厚”,这样就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了。
师:补充得非常好!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除了面具,藏戏其他方面还有哪些特色呢?我们继续交流。
……
师:同学们,我们回顾全文,作者开篇用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色,中间写藏戏的形成,最后又对藏戏的特色做了详细生动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大家仔细想想。
生:我想这是因为藏戏的特色太鲜明了,所以作者开篇就概括写它的特色,而且用反问形式,情感非常强烈。
生:我想,作者仅仅在开篇这样概括介绍藏戏的特色,读者并不能具体了解藏戏到底有什么特色,所以课文后面又浓墨重彩地描写,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