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市科技工作会议讲话
全市科技工作会议讲话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全市科技系统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好市委×书记批示精神和本次会议精神,提高认识,正视差距,大打科技工作翻身仗。2020年是全民战疫的特殊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科技系统凝心聚力、奋勇争先,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努力交出×市“十三五”科技工作的满意答卷。
一、服务大局,主动作为,2019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来,我市科技工作取得多方面突破:全社会R&D投入总量超×亿元,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市财政科技投入×亿元,占比×%,比增×%。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突破×家,达×家。高水平研发平台再上新台阶,大力推进光电信息省创新实验室建设,筹建柔性电子省创新实验室,下达重大平台省、市建设奖励经费近×亿元。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再出新举措,牵头建设“×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2020PP”并正式上线运行。抗击疫情,出台“十六条措施”,助力企业复产复工。全省首创科技特派员直播带货活动,助推乡村振兴。获省科学技术奖×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均位居全省第一。具体成效包括:
(一)以平台建设为引领,高规格构筑创新高地。自创区×片区建设纵深推进。推进落实《2020年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片区建设工作要点》,建立新区、自贸区、自创区“三区”联席会议制度,首推自创区“一区二十四园”工作绩效考评机制。高水平研发平台再上新台阶光电信息省创新实验室有序推进,动建实验室大楼,落实省市财政建设经费×亿元;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家、省引进重大研发机构×家、研发中心职能总部×家、市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家;下达重大平台省、市建设奖励经费近×亿元。
(二)以集聚创新要素为载体,高质量优化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牵头制定《×市争当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排头兵推进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未来十五年科技工作发展方向;牵头制定《×市关于进一步坚持和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工作方案》,将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紧扣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具体目标,科学编制《×市“十四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重新修订了关于扶持“双创”工作、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驱动发展等惠企科技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我市共有×家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企总数达×家,占全省总数×%,净增×家,增长×%,净增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新增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家,总数达×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家,较去年增长×%。双创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软件园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家,新认定市级众创空间×家;举办2020年×市榕创嘉年华暨×市创新创业大赛,×家企业进入全国行业总决赛,其中×家获得优胜奖。科技人才培育和引进取得新成效入选×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市属单位获得省科学技术奖×项,其中一等奖×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均位居全省第一;省对市人才绩效考核,涉及我局×分×个单项指标,预计位居全省第一。加强海外人才引进,新设立海外人才联络处×家。
(三)以科技投入为抓手,高水平释放创新动能。全社会R&D投入稳步增长通过财政投入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2020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亿元,占比×%,比增×%,我局下达财政科技发展性项目经费×亿元;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强化“高新贷”、“科技贷”、贷款贴息等业务,累计发放贷款×亿元;×年(错年统计)全社会R&D投入总量达×亿元,成为全省首超×亿的设区市,总量连续×年保持全首第一;R&D投入强度×%,超过全省×%的×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再出新举措发挥×在榕高校院所集聚优势,积极推进“一网一厅”建设,牵头建设“×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2020PP”并正式上线运行。举办“2020年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网上科技成果推介会”等成果对接活动。2020年,我市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有×项,合同成交金额达×亿元,比增×%。
(四)以科技服务民生为目标,高标准提供创新服务。“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我局×个服务事项已入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其中“一趟不用跑”事项×项,“最多跑一趟”×项,“全流程网办”事项×项,“一趟不用跑”事项比例达×%。电子证照生成率为×%,位列全市第×名,被评为市行政服务中心标兵(先进)窗口×次。科技特派员制度进一步走深走实出台《×市关于进一步坚持和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工作方案》,选认省市级科技特派员个人×名、团队×个、法人×个,县级×名实现镇村全覆盖。全省首创科技特派员直播带货活动,助推乡村振兴。强化基层服务与科普宣传开展“服务基层年”活动,局领导累计下基层×次,走访企业×家。深入开展科普宣传,组织“科技战役创新强国”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场、科普进社区活动×场。抗击疫情打出组合拳疫情防控期间,出台“十六条措施”,下达财政科技资金×亿元,为×家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万元,立项支持省、市新冠疫情科研攻关×项,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助力企业复产复工。
(五)以提振精气神为依托,高效率推进机关党的建设。一是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在×》等系列采访实录、党的xx全会精神、以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新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二是开展模范机关创建,落实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党支部工作制度,抓好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相互融合,组建党员先锋队,围绕科技创新、疫情防控等重点任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性教育、警示教育,开展廉政谈话×人次;四是融入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与社区、农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帮扶困难群众,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次。
二、勇于面对、认真研究,着力解决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同志们,尽管一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做了大量工作,有了新的发展进步。但对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与其它兄弟市州相比,我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近年来一直在全省处于垫底。主要差距表现在:
一是科技投入少而分散,投入效益不明显。从省科技2020)》来看,我市科技研发投入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排位倒数第×)、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排位倒数第×)、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排位倒数第×)、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排位倒数第×)。
二是科技力量弱而分散,创新能力不强。省领军人才、优秀专家和“333”、“555”创新人才在全省占比低,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少。人才梯次结构不合理,队伍断层和人才流失问题突出。人才分布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和卫生领域,工业、农业领域科技人才匮乏。
三是科技工作基础薄弱,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明显滞后。全市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仅有×家,占全省科技创新型企业总量(×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仅有×家,占全省总量(×家)的×%;高新技术企业仅有×家,占全省总量(×家)的×%。
四是各级各领域抓科技创新还没有形成强大合力,全社会重视科技、重视创新的氛围还不浓厚。据2020年×省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显示,我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个百分点,排在全省倒数第二位,属五类地区(×)。在“五大一级指标”中,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环境五大指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排名靠后。
三、担当尽责,创新突破,全力推动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奋力打好新五年计划的开门红,预期目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总量增长×%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净增×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亿元,科技特派员保持镇村全覆盖。具体工作措施包括:
(一)创平台,为高质量发展打造策源地。一是提升自创区建设水平,完善考评机制,统筹推进“一区二十四园”的管理、大学城提升及“三创园”建设;二是推进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按照边建设边科研的原则有序推进光电信息省创新实验室建设,积极筹建xx师范大学柔性电子创新实验室,强化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培育;三是搭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进高校院所研发平台的成果转化,完善“一网一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支持市校合作科研项目,力争2021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亿元。
(二)强主体,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原动力。一是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创新链条培育,力争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净增×家。二是实施R&D稳增计划,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分段补助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2021年R&D投入总量增长×%以上。三是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建立健全“揭榜挂帅”制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三)优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汇聚新力量。一是开展×市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搭建企业和投资者的对接平台,力争2021年新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家。二是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点遴选一批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人才计划,开展试验区四项引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榕培养计划等,大力推进海外人才联络处建设。三是加大科技特派员选认力度,实施科技特派员科研项目,打造科技特派员创业平台,推动科技特派员创业与技术服务领域向二、三产业延伸,2021年选认省市级科技特派员×人以上,全面提升县级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保持科技特派员镇村全覆盖;四是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高新贷”、“科技贷”的作用,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同志们,科技创新是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明确任务要求,增强使命担当,以促进科技创新为己任,加快推进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科技创新工作会议讲话
辉县市科技创新工作报告
2008年8月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市科技创新会议,主要是贯彻国家科技创新会议精神,总结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情况,表彰科技创新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部署下一阶段的科技创新工作,为建设创新型辉县扬鞭策马,进一步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我市技术创新工作的基本情况
199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如何促进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作出了具体部署。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2006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若干配套政策,到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我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亦相继出台了《辉县市“十一五”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文件,为我市科技创新制定了发展目标。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在“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创新、产业化”方针指导下,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经济强市的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开发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加快,初步建立了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出了贡献。
(一)领导重视,机制完善,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中共辉县市委、辉县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 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辉县市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办法》、《辉县市高新技术发展计划》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及创新的政策和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不断加大《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推动了自主创新和科技工作的全面开展。-1-
(二)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科技引领、项目带动”是辉县市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全市累计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25项,其中国家、省级16项,共争取国家、省科技经费530万元。先后攻克了“高温耐磨镍铬合金”、“高精细球磨机”、“电脑数控绕簧机”、“粉状乳化炸药”、“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马来酸氯苯那敏新工艺”、“超薄服装柔制革”、“高性能味精专用活性炭”、“高压电器启动柜”、“余热发电新技术”、“水泥粉煤灰回收新技术”、“造纸业废水循环利用新技术”、“高档次雪米饼生产新工艺”、“柴胡口服液新工艺”等一批产品和关键技术。
(三)突出重点,强化集成,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我市充分发挥在建材、纺织、机械、化工、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强化集成,不断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培育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壮大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特色明显、效益突出、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创建了以孟电集团为主的标号较高、质量稳定、绿色环保的水泥生产企业群;创建了以长城矿山、前进铸钢、宏宇铸件为主的铸铁、铸钢企业群;创建了以西关汽配、弹簧厂、长城矿山为主的汽车配件、机械制造企业群;创建了以城北化工、昊利达为主的精细化工企业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3%。
(四)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我市被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品14项;建立了新乡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辉县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全市各类科学技术和专业技术人才达17042人,其中,专业拔尖人才76人,专业优秀人才120人,市外在辉工作技术专家12人。近五年来,全市累计申请专利达4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占20%以上,连续5年在新乡市名列前茅,进入全省20强县(市),并被河南省列为全省专利试点县(市);全市累计获得新乡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2项,专利、成果转化达到50%以上。全市80%以上的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产、学、研相结合的风气日益浓厚,据不完全统计,我市限额以上企业都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依托关系,并有专职技术人才在企业兼职,研究开发的科研成果,直接用于企业转化生产,并把企业作为试验基地。如三力炭素、华能氟业等企业建立专家楼,为专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长城矿山、欧马汽配、九势制药、城北化工等企业的新产品,直接由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我市已有一部分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如宏宇的“镍铬钛合金铸件”、豫辉的“高性能味精专用活性炭”等。
(五)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以实施农业星火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契机,组织实施了省重大攻关项目“优质小麦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了吴村、冀屯2万余亩优质小麦核心试验区和30万亩优质小麦辐射区,我市的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组织实施了省中药现代化项目“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与示范”,带动了山丘区中药材种植,全市以柴胡、丹参、黄芪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组织实施了省重大攻关 “太行山山楂规范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0万元,主要对基地进行规划,对山楂品质进行分析鉴定,对山楂成份标准化研究及对山楂的研发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山楂GAP基地。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市山楂生产,新增山楂果品50000公斤,创社会效益500万元。组织实施了国家“863” “北方半干旱区集雨补灌” 项目,项目总投资160万元,新修建水池2座,容量达1000立方米,新建水窖58座,容量达1700立方米,埋设地下管道4040米,实现了池窖、窖窖连通,修建水渠7500米,造林20余万株,解决灌溉面积6000亩,引进推广旱作物品种10余个,受益群众1万多人,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6-2007年,由新乡市科技局和辉县市政府共同出资,先后在赵固、洪洲、上八里等乡镇花生地实施太阳能灭虫60000亩,据大面积抽样调查,每亩增产均在100斤以上,亩增收250多元,同时,每亩可节约农药20多元,两项合计,每亩实际获益在270元以上,60000亩花生群众当年可获益至少在1600万元以上,产生社会效益5000万元。
(六)科学技术普及和社会发展工作日益繁荣
我市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初步形成了政府指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普工作局面,建立了2个省级科技示范乡,4个市级科技示范乡,连续10年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称号。组织“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科普宣传活动100余场次,制作宣传版面300余块,发放宣传资料20余万份,直接受益群众达30万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民的科技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建立经济强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企业的科技投入偏低,好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三是农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还不够高,大部分还是自产自销,龙头企业带动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一切,有待于我们今后加大科技宣传,加大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科技投入力度,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步伐。
三、下步工作重点
(一)抓项目,为科技工作提供支撑。科技是发展的动力,项目是发展的载体。首先要抓住当前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倾斜支持的机遇,力争得到国家和省市科技项目的支持。其次对
科技项目的管理要注入新的内容,用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创新管理体制,加强科技项目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通过组织实施大批的科技项目,提高我市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第三,建立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体系建设,企业一但成规模,就要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做到“人员、场地、设备、投入”四落实。同级财政要加大科技投入,企业更要加大科技投入,一般企业投入要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建立辉县市科技项目库,筛选储备科技项目,积极向上级科技部门推荐,争取承担更多的新乡市级以上的科技项目在我市实施。“十一五”期间,争取立项市级以上的科技项目25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不少于10项。
(二)抓人才,为科技进步提供人力资源。一是抓住“人才第一”的观念,充分认识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有人才经济才能发展,有小人才,则小发展,有大人才,则大发展,人才济济,则全面发展。二是建立辉县市科技人才库,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聚集作用。建立企业与人才的信息互通网络,做到人尽其才,使广大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三是落实科技进步奖励措施,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激发更多的科技人员为我市的发展奉献聪明才智。四是以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以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为目标,开展院地、院企合作,坚持“请进来”的有效方法,借智引才,借梯上楼。在院地、院企合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由单纯的技术合作向项目、技术、人才全方位合作转变,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在“十一五”期间,组织全市9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技术咨询、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和合作,组织实施合作项目。五是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紧抓科技特派员试点的良好机遇,坚持以现有农业科技讲师团、星火科技播种队为依托,大搞科技培训,组织科技特派员送科技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诊断、科普宣传,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六是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开展星火培训。依托星火计划,坚持从实际出发,就农、林、畜等各行业,培训农民技术骨干不少于20000人(次),“十一五”期间,利用高新技术协会,依托新乡梦工场,培训厂长经理不少于500人次,提高他们的政治视野和管理水平。
(三)抓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建立起具有我市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一五”期间,实施技改项目不少于30项,其中高新技术项目占到30%,年均开发县级以上新产品15项。二是抓好示范基地建设,为科技成果输出转化开辟新的渠道。建立、巩固、提高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区5个以上,每个园区示范项目每年不少于2项,每个乡镇农业科技示范小
区不少于1个。每年建立科技创新型企业2家以上。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数量得到较快发展,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争创辉县市级以上名牌产品25项、省级名牌产品5项。四是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在工业方面,每年重点抓好一批科技含量较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和开发。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星火、攻关、推广、产业化等科技计划,争取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省、市级的科技项目。通过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转化、推广一批可以带动优化工业结构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成果。“十一五”期间转化、推广工业高新技术成果10项。在农业方面,以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到“十一五”末,引进、选育、推广优良品种50个以上,推广转化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成果100项,主要粮食作物优良品种覆盖面达到100%,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覆盖面达90%以上。
各位领导,同志们,科技创新涉及到全市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首先,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第二,战斗在第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着科技创新的历史重任,应该勤于钻研,不断进取,勇于创新。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不断攀升,健康发展,举市上下,已形成了一个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最近,辉县市委宣传部、科技局、广电局、市新闻信息中心等联合开展全市第二届十大科技新闻人物评选活动,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将进一步在我市弘扬科技精神,激发创新热情,突显创新人物,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风气。“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我们辉县科技创新的春天已经到来了。让我们在辉县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扬鞭摧马,奋勇拼搏,为把我市建设成创新型城市,为实现我市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的重点跨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
2008年8月25日
第三篇:全市科技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一、科技工作很重要,必须要高度重视
是我市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这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加强科技管理工作,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营造科技发展环境,全市科技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总的来说,呈现以下6个亮点: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积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科技工作者,向所有关心支持科技工作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科技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我市自主创新能力还较弱,科技贡献率还较低,整体竞争能力还不强,等等。对这些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着力加以解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科学发展、快速崛起的源动力。国家之争、区域之争,说到底是实力的竞争,根本上是科技的竞争。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
(一)做好科技工作是顺应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创造日新月异,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我们只有顺应时代潮流,遵循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才能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二)做好科技工作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应对危机冲击的重要举措。现阶段,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完全消失。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每一次危机都带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孕育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各国、各地都提出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全力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我们必须要紧紧抓住这新一轮发展机遇,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主动承接国内外先进产业和技术转移,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让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引擎。
(三)做好科技工作是加速融入、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市正处于爬坡上行、蓄势突破的关键阶段,尤其是融入市后,我市科技工作已进入一个新的跃升期。科技工作要实现高等对接、跨越发展,就必须要认真研究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任务,研究科技发展思路,用足用活政策,借势快速发展,加快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集聚一批高科技企业,全力做响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拳头产品,牢牢掌握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着力实现后发先至、跨越发展。
二、工作任务很艰巨,必须要创新举措
2012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融入市后,实现大变化的关键之年。科技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大发展快发展中,必须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创新举措,扎实苦干,全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为跨越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第一,要着力在提升科技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上实现新突破。项目是发展的重要载体。点石成金,有利于企业获取更多更好的项目,科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科技系统自身而言,国家和省、市对科技的投入快速膨胀,科技项目蛋糕很大,必须要创新举措,紧盯不放,分得更大的一杯羮。一是调研编制项目。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重点和我市的主导优势产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基本情况,通过认真梳理和分析,了解企业需求,建立科技项目库,搞好项目储备,为项目申报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向上争取项目。认真研究国家科技政策,密切保持与国家和省市科技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政策信息,了解支持的重点和导向,从而使我们在谋划和申报项目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三是跟踪落实项目。继续抓好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工作,组织相关人员,深入项目实施单位,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促进项目如期完成,早见成效。
第二,要着力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找准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着力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力争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国家、市高新技术企业序列。企业要不断引进和吸纳高新技术,通过高位嫁接,提高科技含量,主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以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二是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三大创新平台。创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新型合作机制,共建一批“开放、流动、协作、共享”的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市场的调控作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源头作用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的促进作用,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和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成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产学研联合体。三是加强科技园区建设。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重视支持科技园区建设的机遇,以居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加强各类科技园区建设,建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四是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申报专利,提高资助标准,激发全社会参与专利申请。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依法查处侵权行为,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要着力在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上实现新突破。以人为本,造福于民,是科技工作长期坚持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加大医学医疗、公共卫生、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减灾防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先进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应用,为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生态城市建设、城市安全等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和保障,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对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力度,加快种养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开发与成果转化。发挥科技专家队伍优势,通过专家咨询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将农业新技术、新知识送到广大农村,进入千家万户,让广大农民依靠科技实现共同富裕。三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加强科技普及科技宣传工作,以“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4.26知识产权日”和“防震减灾日”为契机,大力开展科普活动,重点解决企业和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遇到的技术难题。建立健全科普工作新体制,形成政府推动,团体和部门齐抓共管的科普工作格局。
第四,要着力在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上实现新突破。我市是省科技厅批准的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试点县,几年取得了较好成绩,今后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培训与指导、创业与创新、扶持与成果转化、参与与参股相结合,切实做到科技特派员选派向农业示范项目、省市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等方面倾斜,不断扩展服务领域。二是加强基地建设。实施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建设,是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拓展和深化。在建设过程中,要研究国家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不断提升建设水平,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创新体系健全、经济社会效益较好、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创新型基地。三是激发创业激情。积极帮助科技特派员申报项目,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技术入股等形式,与示范基地结成利益共同体。要大力宣传科技特派员先进事迹,关心科技特派员成长,为科技特派员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科技特派员要加强学习,提升素质,立足基层,乐于奉献,充分展现人生价值。
第五,要着力在建立健全科技投入机制上实现新突破。推进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靠加大投入,关键是建立健全科技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建立稳定增长机制。要充分认识科技投入的重要意义,市级科技三项经费要逐年增加并落实到位,各乡镇科技经费要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市直涉科部门都要安排一定的科技经费。市乡两级政府编制预算和预算执行中超收分配,都要体现科技投入法定增长的要求,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二是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积极引导企业、社会和金融机构增加科技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上级科技专项资金为支持的多元投入格局,打破科技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制约。四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建立科技项目管理责任制,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和监督工作,对科技项目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六,要着力在科技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发展壮大我市科技人才队伍。要抓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等形式,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人才和专业技能劳动者。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大力引进我市急需的各类人才。引导和鼓励科技人才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研究解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对拥有重大科研成果、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拨尖人才要予以重奖。要诚心实意地帮助科技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工作宣传力度,继续做好新建住宅抗震审核工作,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工作责任很重大,必须要加强领导
加快科技进步,推进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好科教兴市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科技,真正做到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要实行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科技目标考核,切实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要建立定期研究科技工作机制,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制定规划凸显科技,工作部署突出科技,力量安排加强科技,真正把它融入到行业工作和当地的经济工作中去。
二要完善激励政策。当今科技日新月异,要认真研究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任务,严格按照国家科技产业政策要求,结合我区科技工作实际,探索建立更加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积极性,有利于产学研结合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和新体制,切实消除制约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一个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价机制和价值取向,创造一个更加开放的、促进交流与合作的科研环境。
三要形成共建合力。科技工作是一项覆盖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行各业,需要各地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科技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全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组织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略,组织科技开发与攻关等重大科技活动,切实担当好市委、市政府推进科技进步的参谋、协调工作。市科技领导小组其它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特点,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关心支持科技工作发展,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共进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和创新型社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我市科技工作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科技工作会议
科技工作会议 资料之二
创新驱动 服务发展 奋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在2013年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3年5月10日)
朱
庆
老师们、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会议作科技工作报告。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总结4年来科技工作的主要成绩,分析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办好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
一、过去四年科技工作回顾
2009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科技、教育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牢牢把握科学研究这个强校之路、社会服务这个兴校之策,坚持把学术为天的理念贯穿到改革发展各方面,按照“创新驱动、服务发展、人才支撑”的基本思路,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和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科技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明显成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学校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授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称学校的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为“四川农大的雅安模式”。
4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坚持服务区域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以创新平台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抓手,以科技成果为重点,以机制改革为动力,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自主创新,推进协同创新,构建了以现代农业科学研究为核心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4年共投入6000万元实施“211工程”科研平台建设计划,强力推进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先后组建了动物遗传育种、预防兽医、生态林业、果蔬、生态环境和园林等6个研究所,动物抗病营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正式运行,合作共建了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研究基地、水稻和玉米遗传育种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茶检中心(四川)川农大研发中心,新建农业部和四川省科技厅、教育厅、环保厅重点实验室(中心)13个,杂交水稻、小麦、玉米等“2011协同创新中心”共建培育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崇州现代农业研发、试验与示范基地一期建设基本完成。
二是科研项目经费跃上新台阶。大力拓展纵向项目领域和空间,密切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横向合作,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实现大幅度、持续性、宽领域增长。4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累计达112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0项(含重点项目1项),“973”和“863”二级课题、国家科技支撑 计划项目等科技部来源项目86项,国家转基因重大课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农业部来源项目49项,博士点基金项目等教育部来源项目41项。4年到校科研项目总经费达5.37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2.41亿元,占总经费的44.9%;2012年国家级项目经费比2008年增加了2.01倍。
三是科研成果产出实现新突破。紧紧围绕“三农”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科研成果。4年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9项(次),其中李仕贵教授、陈代文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分别获2009、201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学校还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3项。学术论文和专著产出增势明显,在SCI、EI和ISTP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219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年均增幅达30%,特别是2012年发表SCI收录论文406篇,其总量与平均IF分别是2008年的4.7倍和2.6倍;出版学术著作79部。紧扣产业发展强化应用技术研究,审定新品种(系)与新兽药93个,其中川早1号人工杂交核桃、天府肉猪配套系和天府肉鹅配套系分别是四川省首个国审经济林新品种、生猪培育新品系和水禽培育新品系;新获授权专利249项,其中2012年获得授权专利126项,数量是2008年的18倍。
四是科研机制改革呈现新气象。以协同理念推动机制改革,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初步形成了充满活力、各具特色的科研组织模式。完善科研工作业绩评分标准,建立起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通过增加专职科研人员编制并为其发放坐班津贴,增设论文、专利、品种和获奖成果等后补助,调整科研项目间接费用分配等一系列政策,形成了与科研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和有利于激发活力的激励机制。
五是哲社科学研究迈出新步伐。按照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学校成立了社会科学联合会,在科技处增设了社科科。4年来,获省部级哲社奖励14项,其中省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10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4项;累计到校项目经费995.38万元,年均经费增幅30%以上,其中2012年项目经费约为2008年的4倍;出版专著21部,发表学术论文1172篇,其中SSCI收录论文2篇、CSSCI收录论文216篇;一批哲社成果、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被有关党委政府采纳应用;公民文化普及基地入选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入选省社科优秀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农业特色品牌开发与传播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入选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社科联被省社科联表彰为2011-2012省先进高校社科联。
(二)致力服务发展,成果推广转化成效显著
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针对科技成果成熟不够、转化不力和转移不畅的瓶颈问题,推进农科教联合和产学研结合,加强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4年来在全国20余个省市区推广科技成果400余项(次),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270多亿元。2012年学校经教育部和科技部批准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为全国首批探索新农村建设综合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10所高校之一。
一是科技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按照“1422”(一院四体系两基地两创新)的思路,以超常规速度推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其中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率先启动,试点建设已初具规模和初见成效。依托学校科技学科人才的综合优势,搭建了以“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网”为主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免费为广大农户和基层农技人员提供信息服务。依托设在学校的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农民创业培训基地,构建了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平台,迄今共举办各级各类技术培训班600余期,培训人员超过10万人(次)。依托设在学校的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搭建了决策咨询服务平台,积极为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建议。
二是科技服务模式深入拓展。在坚持“农科教”、“产学研”、“育繁推”三结合的基础上,与地方政府共建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园区,同企业共建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工作站,建设具有地 方特色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参与实施科技包村行动,向地方选派科技副职和科技特派员,鼓励科技人才创办、领办和参与科技型企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通过以上这些方式方法,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4年来,先后与全省50余个市县区、60多家企业新建或续建合作关系,新建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工作站16个、科技专家大院9个。
三是科技服务机制逐步完善。制定完善了社会服务工作政策及业绩评分标准,明确把参加成果推广转化和社会服务的工作量及绩效纳入工作考核和业绩奖励范畴。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保障机制,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成果转化重大项目,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校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启动资金,4年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7项,校内遴选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4项。调整科技成果转化经费分配比例,把职务发明成果转化(让)经费的绩效支出费提高到55%,激励广大教师积极主动投身科技服务。
(三)强化人才支撑,科技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牢牢抓住人才资源这个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这个第一战略,坚持引进、培养、稳定和使用四位一体,着力建设与“211工程”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科技队伍,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2012年学校获准成为四川省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首批10个试点单位之一。
一是人才引进成效显著。坚持把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主方向主抓手,多渠道多平台先后发布《诚聘海内外英才公告》、《海归人才招聘公告》,持续实施博士招聘计划,面向海内外广泛吸引和积极延揽人才。4年来,共引进高端人才5人、拔尖人才2人、优秀人才21人、学术骨干6人,公开招聘博士196人,其中具有1年以上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者69人,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5人。
二是人才水平全面提升。坚持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实施了“211工程”双支计划,累计投入约6800万元、资助892人,入选双支计划层次人员从最初的180人增加到384人,其中二、三层次领军人物增加8人。实施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备人选培养计划,累计投入770万元、资助11人,2010年李仕贵教授获国家杰青基金资助,实现了学校在该人才项目上的突破。与此同时,抓好创新研究团队培育组建,支持各类人才申报人才项目、加强合作研究和提升学历学位。通过一系列综合配套的“组合拳”,4年来,新增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0人和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人、省杰出青年基金入选者19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5人,新增农业部等省部级创新团队13个。
三是人才活力充分焕发。修订完善了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业绩评分、津贴奖励等一系列人事分配制度,健全了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和激励保障机制。特别是《教职工奖励办法》,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极大地调动了人才 队伍的积极性。4年来,共投入2063万元用于教职工奖励,其中科技类奖励1026万元。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激励,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研究团队脱颖而出,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而且提高了科研反哺教学和学科的贡献度。
总结回顾过去的四年,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等方面采取了有力举措、取得了突出成绩。这些成绩是广大教师发扬“川农大精神”,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结果,在此,向广大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薄弱环节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科技资源整合不足,创新能力仍待增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的培育筹建急需加快,科教深度结合、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偏少,承担的国家重大研究课题数量不多,科研对教学和学科的支撑力贡献度还不够。二是成果转化尚需加快,服务水平仍待提高。科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与企业行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还需加大力度,新型综合科技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仍需加快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机制有待健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效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三是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拔尖创新人才数量不足。专职科研人员、学术型教师总量仍然不足,且分布不合理、结构不协调、发展不平衡。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和国家杰青人选等领军人物依然紧缺。创新团队建设水平不够高、方向不够凝练,对多学科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度和吸引力较低。
以上这些问题和不足,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科技工作水平,制约着全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正视存在差距,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切实把差距变为潜力、把压力化为动力、把挑战转为机遇,推动科技工作提质量、上水平、增效益。
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教技[2012]4号)、《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科技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难得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着力提升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提升服务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建设创新团队,全力构筑人才高地
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人才发展政策措施,紧扣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突出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研究团队。一是重点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方向凝练的创新团队,探索柔性加入、短期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组建方式,通过长期稳定支持和持续不断建设,力争再有1-2个创新团队入围教育部建设项目资助计划,争取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群体的突破。二是继续实施海归人才和博士招聘计划,重点引进一批具有1年以上留学经历的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的学缘结构和层次结构。三是深入实施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在过去良好基础上,完善层次资助、专项资助、后补资助等资助体系,加大对支撑人才的科研专项支持力度,推动学科、人才和科研三者的良性循环,促进创新能力和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四是积极申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四川省百人计划等人才项目,力争在高层次人才项目上有新的突破。五是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在项目经费、导师遴选和参与科研团队等方面给予倾斜,帮助他们在科研和服务的实践中尽快成长。
(二)强化平台建设,努力夯实条件基础
按照用好现有平台、整合重点平台、打造高端平台的思路,坚持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继续实施好“211工程”科研平台建设计划,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催生重大科技成果、加快成果推广转化创造条件。一是扎实开展国家重 点培育实验室创建工作,加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 构建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知识与技术创新平台。二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积极推进雅安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崇州现代农业研发、试验与示范基地二期建设,合作共建一批新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博士科研工作站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成果孵化与转化平台。三是加强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干部教育和科学普及、技术指导,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技术培训平台。四是抓好农业科技
110、农业科技网等建设,推动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促进科技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三)面向重大需求,极力提高科技产出
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和创新引领的原则,瞄准农业科技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争取承担更多重大项目,取得更多重大成果。一是面向产业需求,围绕粮食安全、种业发展、主要农产品供给、生物安全、农林生态保护等优先领域和主攻方向,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科技问题,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二是结合“4·20”灾后重建需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地缘优势,紧扣动物疫病防控、农业生产恢复、灾区生态保护、县域重建规划和园村设施建设等,集成组装一批灾区急需的成果和技术,在灾区恢复重建中主动作为、积极贡献。三是组织承担更多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力争在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支撑等重大项目上有更大突破,实现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双进步双增长。四是把国际科技合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所、学术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实质性合作,支持教师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境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下功夫提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数量和质量。五是健全与立项相衔接的成果培育机制,切实抓好科研项目的总结、验收和成果鉴定,挖掘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力争获奖成果数量和等级以及SCI、EI收录论文有新突破。六是结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重点抓好主导新品种新产品以及主推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力争承担更多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等重大成果转化项目。
(四)推进多元协同,着力完善科技体制
强化校内协同,推进外部协同,改革科研管理和资源配置模式,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促进科技与教育、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一是把协同创新作为战略选择,瞄准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打破校区、院所、学科界限,集中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多形式建立校内外协同创新机制。二是实施科教协同育人,拓展科教结合的深度、广度和效度,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培养人才,鼓 励教师将最新科研进展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对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新机制。三是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加强科技服务的组织领导,支持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迅速有效转化,建立健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四是深化科技工作评价改革,更加注重科技的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业绩评分、奖励办法等政策的杠杆作用,建立健全导向明确、重在激励、公平竞争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引导教师面向社会开展研究,面向需求进行攻关,面向市场进行转化,面向企业开展服务。
(五)注重特色发展,大力繁荣哲社科学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加快建设适应发展需要、具有行业特色、彰显学校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其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等独特作用。一是进一步加大哲社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支持形成特色鲜明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专业品牌,使其尽快成为新的一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推动实现学校学科专业多点多极协调发展。二是大力加强公民文化普及基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社科联等的建设,为哲社研究提供更好基础条件平台。三是积极组织承担更多哲社研究项目,力争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哲社科研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设立专项支持哲社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四是完善哲社人才 队伍培养体系,开展哲社教师研修培训、实践教育和挂职锻炼,通过《学科建设双支计划》、《教职工奖励暂行办法》,加大对哲社人才的资助奖励力度,下大力气培养一批哲社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五是以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主阵地,深入研究、及时回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有针对、有价值、有份量的研究报告和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六)优化学术环境,奋力营造创新氛围
大力弘扬对工作敬业奉献的品德和对科学孜孜探索的精神,提倡理性怀疑和批判,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鼓励敢于探索、勇于冒尖,着力营造崇尚科学、求真务实、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环境。一是持续推进科学道德建设,固化学术规范教育制度,把科研诚信教育纳入职前职中培训内容,与职业理想、道德规范和法制教育相结合,引导教师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二是切实加强科研过程管理,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出台学校《科技工作管理办法》,全面强化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行为的监督与管理,促使教师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勿碰“高压线”。三是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以继承和发扬“川农大精神”为主要抓 手,倡导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勇于探索的创新思维和协同攻关的团队精神,积极构筑培育创新人才、造就拔尖人才的精神家园。
老师们、同志们,科技发展水平深刻地反映着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实现学校事业的内涵式跨越性发展,就必须把科学研究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把社会服务作为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强力推进科技工作。让我们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学术为天的理念,毫不动摇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矢志不渝地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和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重点突破,统筹兼顾,开拓进取,奋力开创科技工作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而奋斗!
第五篇:2015年科技工作会议讲话
主动适应新常态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 推动十二师科技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同志们:
这次科技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兵团科技工作会议、兵团科协三届四次全委会议、师党委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总结2014年科技工作,安排部署2015年重点工作。
一、2014年主要工作与成效
2014年师党委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在兵团科技局指导下,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十二师党委 十二师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完成了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科技局确定了以“强化意识改作风,立足全局转职能、科技创新促发展”为实践载体,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订了《十二师科技局制度》、《十二师科技政策》等制度和政策汇编,科技局“两方案一计划”,整改措施31项,通过活动开展在作风转变和服务群众上取得明显成效,增强了部门党员干部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密切了与基层、科技人员的联系,达到了转作风、促发展的目标。
(二)加强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不断提升全师科技进步水平师党委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工作,根据新兵党办《关于做好2012—2013年各师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了兵
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培训,举办了“知识产权管理”、“科技项目申报”专题培训班,提升了企业和技术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
(六)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能力建设,天润乳业建立了兵团乳业产业创新技术联盟,建立了活性乳酸菌饮品中试线;希望电子建立新疆节能电子产品中试与监测平台,新疆节能电子产品技术研发服务中心,产品荣获新疆著名商标;新疆九鼎农产品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建立了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了兵团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2014年师建立了4个省级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认定自治区新产品2项,制订了自治区地方标准1项,5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天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刚荣获“兵团科技创新优秀企业家”称号。
(七)加强农业科技示范,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通过科技项目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助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围绕草莓、设施蔬菜、食用菌、葡萄等区域特色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引进新品种35个,建立了草莓脱毒苗种苗三级繁育体系,2014年5项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设立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制定了《十二师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试行)》。全年选派了32名师级科技特派员分赴相关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建立了18个科技示范连,361个科技示范户。师农科所科技特派员汪泉荣获兵团(科技系统)先进工作者。
(八)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做好知识产权示范工作
大力提高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专利申请方面的能力。以 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专利活动周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转向新的增长点,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师科技工作积极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提高科技服务水平。按照“改革、创新、建设和服务”的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努力为师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
(一)加强顶层设计,编制好“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是按照师统一部署,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落实人员和经费,明确任务和时间节点。二是全面总结“十二五”科技发展成就,组织开展十二师重大科技需求调研和师“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产业研究。三是针对师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区域特色,争取凝练一批重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列入“十三五”规划。
(二)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一是认真实施职工“创新创业”工程,与相关部门研究确定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搭建网上服务平台,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职工群众创新创业活力。二是成立师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科技力量为企业服务,从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R&D)占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0%。四是继续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完善科技金融结合的模式和有效途径,提高服务效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需求。
(三)加强团场科技进步考核,不断提升科技进步水平一是加大团场科技进步工作力度,依托国家、兵团重点农业科
一是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抓住科技援疆的重大机遇,继续探索科技合作新机制,深入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合作,通过借力借势借脑,解决师“三化”建设中的关键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三是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根据师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七)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为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认真落实兵团知识产权战略,通过知识产权宣传活动,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二是积极开展专利试点和示范工作,提高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以及发明专利在总申请量中的比例,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促进专利运用与产业化。三是加强科技奖励工作,对获得的国家优秀专利奖和国家授权专利进行奖补,评选表彰奖励2015师科技进步奖。
(八)强化社区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一是推进科学素质工程,结合师城市化建设及团场改革需求,以“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科技、文化、卫生” 三下乡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科普宣传活动。二是加强科技培训工作,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开展第二十七届“科技之冬”培训,培训覆盖面达到95%以上。三是开展科普“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与中国科协、师电视台联办科普大篷车栏目,加强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和科普示范社区等社区科普能力建设。四是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不断提升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
(九)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