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期末素养检测卷
书法展示
一、我是小小书法家。(4分)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积累运用
二、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羞耻(zhǐ)
平衡(hén)
B.杭州(hánɡ)嫂子(sǎo)
C.书刊(kānɡ)
嫉妒(jì)
D.烦琐(suǒ)
凛冽(nǐn)
三、结合语境看拼音写词语。(6分)
1.我读完这piān()文章后,深受qǐ
fā()。
2.他建议chāo()近道去煤炭qū(),被班长jù()绝了。
3.你尽管用我的shū()子,不要拘束。
四、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悠然 至少 笼重 地图
B.利益 传播 后悔 同情
C.仿照
繁殖
疏菜
强烈
D.压抑
背影
规律
精采
五、读句子,完成词语练习。(7分)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香飘十里”含有夸张的意思,这样的四字词语还有“ ”“ ”等。
2.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这句话中“扫视”的意思是 ,其近义词是。从“呆呆地”可以看出。句中“呆呆地”可以换为、。
六、根据提示完成句子练习。(18分)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我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份温馨。(仿写句子)(2分)
如果我是 ,就。
3.同学们,你最喜欢的事物是什么?是玩具,植物,还是小动物?或者是……请你写几句话介绍一下,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记得用上一些说明方法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情境写诗句或名句。(10分)
(1)读书的学问真不少,《论语》中“敏而好学, ”告诉我们要多向别人请教。朱熹提倡的“三到”是指。曾国藩认为读书中三者不可缺少:第一 ,第二 ,第三。
(2)“居安思危, ”告诉我们要节俭,“一粥一饭,;半丝半缕, ”强调的是生活要简朴,要养成好习惯。
(3)古诗中的秋天真美!“ ,天气晚来秋”和“月落乌啼霜满天, ”都呈现出秋天不同的美。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慈母情深》中,母亲虽然工作艰辛,但还是满足了“我” 的愿望,课文歌颂了。《父爱之舟》中,“我”回忆了父亲、和 等画面,表达了“我”对父亲的。
2.《猎人海力布》中海力布具有 的特点,《牛郎织女》中牛郎具有 的特点,《将相和》中蔺相如、廉颇的特点分别是 和。(填写四字词语)
阅读能力
八、读《松鼠》选段,完成训练。(8分)
松鼠不爱下水。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它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叫声。
1.松鼠是怎样横渡溪流的?(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松鼠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松鼠在冬天的活动方式是()。(2分)
A.冬眠
B.虽然不冬眠,但是备足了食物不再出来。
C.虽然会储藏一定的食物,但也会在雪中觅食。
D.不冬眠,不提前储备食物,随时出来觅食。
4.读了这段话,你觉得松鼠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13分)
垃圾堆上的阅读
米凯·阿尔伯特是美国一名自由摄影师,一天,他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旅游,经过一处约15公顷大的垃圾场时,一个不可思议的情景映入他的眼帘:一个靠捡拾垃圾卖钱为生的妇女,头顶鸭舌帽,身着长袖夹克,腰围长裙,戴着手套,腿套长袜,脚穿线绑鞋,正坐在如山的垃圾堆上的一个蓝色塑料袋上,聚精会神地阅读一本捡来的书。此时,天空悬浮着乌云,一场暴雨即将降落,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她遨游于知识海洋的专注……米凯迅速端起相机,凝神屏气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个震撼人心的镜头。
阅读的妇女叫安杨拉布尼,就住在附近的贫民窟里。“我从小喜欢读书,因家境贫寒,小学没上完就开始捡垃圾卖钱补贴家用,长大结婚后,丈夫没有固定工作,要养活四个孩子,靠他打零工挣的那点钱根本不够,我只好继续捡垃圾。虽然又苦又脏,但毕竟有些收入,孩子们也勉强能够吃饱,这让我很欣慰。”说完她又笑了。
米凯被安杨拉布尼的乐观情绪所感染,也跟着笑起来:“你的生活如此艰辛贫困,在这样的环境竟还能热爱阅读,确实令人钦佩。”对于赞扬她显然有点不适应,脸也微微涨红了:“看书让我在捡垃圾外,还能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同时也改变了我的内心世界,安慰了我不安的灵魂,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评选中,《垃圾堆上的阅读》从来自124个国家和地区5666名摄影师提交的10万余份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当代热点类单幅作品一等奖。评委会的颁奖词是:“这张照片既让人心碎,又让人充满希望。那位肯尼亚妇女生活虽然艰辛,但她只要捡到书就会花时间去阅读。她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强大的内心世界,嘲笑了世间不肯阅读的卑微。她拥有好奇心,这好奇心将引导她走向外面的世界,那是远比这里的垃圾场宽广得多的世界。”
1.“米凯迅速端起相机,凝神屏气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个震撼人心的镜头。”之所以说这个镜头“震撼人心”是因为()。(多选)(2分)
A.靠捡垃圾为生的妇女,却如此热爱阅读。
B.暴雨即将来临,却丝毫没有影响她专注地阅读。
C.妇女善良而又好学的精神,打动了摄影师。
D.她的身份与装扮和她此时的行为形成极大的反差。
2.第2自然段主要运用的是 描写。“说完她又笑了”,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她的。(3分)
3.摄影作品《垃圾堆上的阅读》获奖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析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3分)
她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强大的内心世界,嘲笑了世间不肯阅读的卑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析题目的亮点。(2分)
亮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亮点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运用
十、习作。(30分)
“父母的爱是滋润的春雨,如绚烂的夏花,像静谧的秋月,更似温暖的冬阳。”请打开这份珍贵的记忆,从一件件小事中再次感受父母无私而伟大的爱,并选择一件记录下来。
要求:题目自拟,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挚。注意书写准确,字迹工整。
参考答案
期末素养评价卷
一、略
二、B
三、1.篇 启发 2.抄 区 拒
3.梳
四、B
五、1.怒发冲冠 一手遮天
2.目光迅速地向周围看 环视 “我”看到母亲工作环境如此之差后吃惊的心理
傻傻地 木木地
六、1.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要耐心。
2.一棵小草 给人们带来绿色
3.提示:要介绍出事物的特点。
4.(1)不耻下问 心到,眼到,口到 要有志 要有识 要有恒
(2)戒奢以俭 当思来之不易 恒念物力维艰
(3)空山新雨后 江枫渔火对愁眠
七、1.买一本《青年近卫军》 母爱的无私 为“我”糊万花筒 送“我”去无锡师范考试 弯腰低头为“我”缝补棉被 尊敬、爱戴与怀念
2.舍己为人 勤劳善良 顾全大局 知错就改
八、1.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2.横渡溪流;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过冬的储备;动作;叫声。
3.C 4.聪明、轻快、机警、乖巧。
九、1.ABD 2.语言 开朗、乐观
3.这张照片既让人心碎,又让人充满希望。
4.知识能够使人的内心强大起来,能让人战胜一切困难,不肯读书的人渺小而懦弱。
5.“垃圾堆”点明了阅读环境差,反映了读书人的刻苦。
题目设疑,引起读者的兴趣。
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