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没看世界名著了,最近整理书籍,《傲慢与偏见》扑入我的视野。好久没看这本书了。内容也忘得差不多了。兴趣一来。我马上捧起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作品描写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富裕的单身贵族`彬格莱与贤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间的感情纠葛。其实这本书,在高一时已经接触过了,但当时对于剧情的繁杂很没有耐心。只是草草的把故事情节看完也就算了。便一直搁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过再看开头几章时还是觉得很无趣,到后来明白才这里是在为以后的情景埋伏笔。一眨眼,三十几章已经过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显地被作者刻画出来了。这本书中似乎只有两种人:聪明的和愚蠢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骗子韦翰也许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副”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伊丽莎白,不停地为自己洗刷冤情,中伤达西。可笑他的话里充满破绽,而聪明过人的伊丽莎白虽能与彬格来小姐辩驳,与咖苔琳夫人顶撞,却还是被韦翰牵着鼻子走。说实话,我并不认为伊丽莎白被骗说明他是一个”愚人”。人,总是先入为主,达西先生傲慢、无礼的样子早已进入伊丽莎白的头脑,还怎么对他产生好感?对于旁人的点评又怎能轻易的置若罔闻?对达西产生偏见是很正常的。我说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韦翰了。不可否认,韦翰长着一张英俊的脸,表面上也装得非常”绅士”。虽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说可就连我这个活在二十一世纪,以旁观者的身份看这个故事,又岂能怨伊丽莎白这一个生活在过去时代的姑娘?合上这本书,仔细地品味一番,方才发现,整部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为它轻松幽默的格调。伊丽莎白的嘲笑讽刺,正将那些自视绅士、淑女的贵族的本来面目暴露无疑。而伊丽莎白的父亲班纳特先生竟然以嘲笑太太、女儿为家庭快乐,幸哉?不幸哉?
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化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至今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吗?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我喜欢里面的达西,在人们眼里,他可能不讨人喜欢,但是宽大的胸怀,对别人怀疑的那种镇静,对自己所爱的执着,对粗俗人的包容,对朋友的真诚,甚至对某些人的不屑,才华、睿智,我都欣赏!
我喜欢里面的人物描写,对那种傲慢者,对那种拜金主义者,对那种萌动的爱意,对那种对爱的期盼,对低俗之辈的赤裸裸讽刺,都是那么的逼真。
小说中,每个人都用他们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的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
当时的西方社会,贵族社会和底层平民有严重的区别,社会阶级化明显。上帝创造人类的本意是赋予了每个人平等的地位、平等的权利。但是出生的差别、环境的影响,各人追逐的东西都是不同的,有人天生就爱金钱,有人天生就热恋权利,有人天生就沉迷于虚荣华贵,有人天生就是名誉的奴隶,有人天生就是纯真善良的守护者,有人天生就是真爱的追随者。当然,有些人并不是天生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然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没有权利将自己的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强加给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如果他们是出于本意的,就如出生那样,赤裸裸地、坦诚的去追逐这些,是无可非议的,并且值得尊重,毕竟人各有志;但是那些耍些伎俩、损人利己之人、卑鄙之人、非出于真心想法和做法的人,我们绝对可以用以傲慢和偏见来看他们。社会的丰富多彩,世界的可贵之处,就是有了这么多独一无二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