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金融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金融学》形考共有5个任务,任务1至任务5是主观题。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
一、论述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结合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相关数据分析汇率的作用
考核目的:这是一道综合思考题,同时与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方向紧密相关。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相对已定条件下,学习者不仅要从人民币汇率最近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其变动数据入手去探讨问题,而且要深刻认识货币理论发展、货币制度变革同汇率变动之间的理论和实践渊源,以及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在把理论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同时,提高学习者利用实例来综合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政策的理解。
要求:
(1)认真审题并重点研读教材第1~3章特别是第3章,尤其是有关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汇率制度的安排与演进等内容,清楚货币制度发展演变同汇率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2)认真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并结合我国近年汇率改革尤其是2012年以后改革的内容,据以进行相关的文献调研。
(3)举例说明时视域尽可能开阔,同题目紧密联系即可。
(4)论述过程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有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5)字数最好控制在600字左右。
时间:学习第一篇的内容后做本次作业(约第三周,从发布之日算起,10日之内完成)
答案:
一是汇率调控的方式。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二是中间价的确定和日浮动区间。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三是起始汇率的调整。
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放弃单一盯住美元,不仅表现为以后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更富弹性,而且在于发挥汇率价格的杠杆作用,以便用汇率价格机制来调节国内外市场资源流向,以便促进短期宏观经济的目的(因为,汇率如同利率一样是短期宏观调控主要手段)。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今后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变化,取决于国内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不是理论模型的高估或低估。这也预示着人民币汇率水平可能会有向上或向下的浮动。
中国人民银行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适当发挥汇率在实现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的独特作用。报告认为,汇率作为一揽子政策的组成部分,可以在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中发挥一定作用。下一步,应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专家据此认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调控可能将由汇率担纲。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浮动区间,赋予人民币更大的升值空间应是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在结构矛盾突出、国际收支继续双顺差的背景下,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报告称,央行将继续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控制,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维护总量平衡。同时,从多方面采取着眼于中长期的综合性措施,加快落实扩大内需等各项政策,加快经济结构性调整,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实现向以内需为主导,内外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报告指出,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并不能单纯依靠汇率升值来实现。应从围绕以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调整外资优惠政策、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扩大进口和市场开放等结构性政策,以及汇率浮动方面共同入手加以解决。
02任务
讨论主题
专题讨论
讨论内容
结合我国信用发展状况,讨论利率如何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考核目的:这是一道讨论题,希望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交互和同学们之间的协作学习与相互启发,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大家对利率在现代经济和金融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为以后更好的研究其他金融问题和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奠定良好基础;利率是少数几个既能在宏观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又能在微观经济中发挥作用的经济变量之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通过深入讨论,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为充分发挥其作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4~5章的教学内容;
(2)掌握有关利率的概念、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3)掌握利率在宏、微观经济中的功能与作用,清楚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4)由辅导教师组织学习小组讨论,每组以5~10人为宜。
(5)进行一定的文献调研。
(6)讨论结束后每人完成一篇不低于600字的作业。
时间:学习第二篇的内容后做本次作业(约第六周,从发布之日算起,10日之内完成)
答案:
经济范畴中的信用主要是指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借贷行为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利息是借贷关系中资金借入方式支付给资金贷出方的报酬。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利息率,通常简称为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碧绿。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
利率的一般作用。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调节社会资本供给;调节投资;调节社会总供求。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对企业而言,利率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对个人而言,利率影响其经济行为。一方面,利率能够诱发和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另一方面,利率可以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
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关于利率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利率管制;授信限量;市场开放程度;利率弹性。关于利率发挥作用须具备的条件: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适当的利率水平;合理的利率结构。
我国利率作用的发挥。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利率的管理在方法上更为多样,手段上更为灵活,并适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利率,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社会中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率形成机制没有实现市场化。
实现利率的市场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与环境,在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背景下,要想一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是不现实的。只有从实际出发,实行渐进式的利率改革,才能稳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准利率的制定难以体现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原则,社会平均利润率尚未形成。
(二)市场利率的高低对企业使用资金缺乏有效约束力。
(三)国有商业银行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发挥作用。
(四)对利率市场化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定。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间接调控的利率制度
在间接调控的利率制度下,完整的利率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利率、金融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利率三个层次。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实质上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二是通过货币市场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我国利率市场化亦旨在实现“市场形成利率,央行调控利率”这一目标模式。这种间接调控的利率制度正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二)进程安排
在进程安排上从我国利率改革的发展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实现可分四步:固定利率——管理浮动利率——放开部分利率——利率全部自由化。我国已经实现了由固定利率向管理浮动利率的转变,即已基本放弃了固定利率体制,实现了利率的浮动,并且放开了部分利率,现在问题是要完善由管理浮动利率到放开部分利率的转变,逐步扩大利率自由化的种类和范围,才能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
(三)全面推进方式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方式,实质上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的选择问题。在现有的关于利率市场化演进的逻辑,它虽存在着理论上的合理性,但难以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我们提出利率市场化的立体突破或结构突破的思路。也就是说要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选择、金融市场利率放开的顺序安排和商业银行利率管制的取消三个方面同时寻找突破口。原因在于,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市场分割状况存在,难以像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那样,通过找到一个突破口就能引起其他利率的联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而必须同时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中选择利率市场化的操作目标,实现立体推进战略。
(四)次序选择
利率市场化的次序选择是全面推进方式的继续,也就是要选择先放开哪一部分利率,后放开哪一部分利率的问题。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还是先放开资本市场利率?是先放开直接融资市场利率还是先放开银行利率?从我国的实践进展来看,我们主张先放开资本市场利率和直接融资市场利率。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次序安排来看,基本上都是先放开资本市场利率,在银行利率的放松管制上也是先放开长期存贷款利率,再放开短期的货币市场利率。
(五)加强法律建设
一切金融运行都必须建立在法律治理的结构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立法和执法是整个金融法律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经济范畴中的信用主要是指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借贷行为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利息是借贷关系中资金借入方式支付给资金贷出方的报酬。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并构成信用的基础。利息率,通常简称为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碧绿。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
利率的一般作用。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调节社会资本供给;调节投资;调节社会总供求。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对企业而言,利率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对个人而言,利率影响其经济行为。一方面,利率能够诱发和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另一方面,利率可以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
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关于利率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利率管制;授信限量;市场开放程度;利率弹性。关于利率发挥作用须具备的条件: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适当的利率水平;合理的利率结构。
我国利率作用的发挥。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利率的管理在方法上更为多样,手段上更为灵活,并适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利率,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社会中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率形成机制没有实现市场化。
实现利率的市场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与环境,在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背景下,要想一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是不现实的。只有从实际出发,实行渐进式的利率改革,才能稳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我国利率市场化面临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准利率的制定难以体现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原则,社会平均利润率尚未形成。
(二)市场利率的高低对企业使用资金缺乏有效约束力。
(三)国有商业银行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发挥作用。
(四)对利率市场化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定。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间接调控的利率制度
在间接调控的利率制度下,完整的利率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利率、金融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利率三个层次。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实质上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二是通过货币市场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我国利率市场化亦旨在实现“市场形成利率,央行调控利率”这一目标模式。这种间接调控的利率制度正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二)进程安排
在进程安排上从我国利率改革的发展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实现可分四步:固定利率——管理浮动利率——放开部分利率——利率全部自由化。我国已经实现了由固定利率向管理浮动利率的转变,即已基本放弃了固定利率体制,实现了利率的浮动,并且放开了部分利率,现在问题是要完善由管理浮动利率到放开部分利率的转变,逐步扩大利率自由化的种类和范围,才能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
(三)全面推进方式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方式,实质上是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的选择问题。在现有的关于利率市场化演进的逻辑,它虽存在着理论上的合理性,但难以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我们提出利率市场化的立体突破或结构突破的思路。也就是说要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选择、金融市场利率放开的顺序安排和商业银行利率管制的取消三个方面同时寻找突破口。原因在于,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市场分割状况存在,难以像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那样,通过找到一个突破口就能引起其他利率的联动,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而必须同时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中选择利率市场化的操作目标,实现立体推进战略。
(四)次序选择
利率市场化的次序选择是全面推进方式的继续,也就是要选择先放开哪一部分利率,后放开哪一部分利率的问题。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还是先放开资本市场利率?是先放开直接融资市场利率还是先放开银行利率?从我国的实践进展来看,我们主张先放开资本市场利率和直接融资市场利率。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次序安排来看,基本上都是先放开资本市场利率,在银行利率的放松管制上也是先放开长期存贷款利率,再放开短期的货币市场利率。
(五)加强法律建设
一切金融运行都必须建立在法律治理的结构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立法和执法是整个金融法律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03任务
一、案例分析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材料分析】
【材料一】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这是近几十年全球科技创新一个突出的特征。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技创新的步伐更快,涉及领域更广。以前以大型企业主导科技创新的格局显著改变,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创业的优势日益凸显。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的周期也比过去大为缩短,不断地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我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有所不足,市场体系不健全,包容度和覆盖面不够,与我国有1500万家中小微企业的规模并不匹配。风险投资体系不健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不足,创新创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加上法治建设、诚信环境和股权文化等因素也制约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作用发挥。
——摘引自中国证监会主席肖刚在2015陆家嘴论坛上题为“资本市场如何服务科技创新”的演讲
【材料一】与此同时,市场上还存在另外一种声音,认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是个伪命题。
——摘引自2015年相关网络搜索
考核目的:这是一道材料分析题。要求学习者能够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文献调研,结合有关章节主要知识点对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化对学习重点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资本市场有没有服务科技创新的功能?理由何在?
(2)如果有,我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3)你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具体建议?
时间:学完第6~8章后做本次作业(约第九或第十周,从发布之日算起,10日之内完成)
答案:
21世纪中国应对入世的承诺,以银行上市,引入外资战略合资者的方式对银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却引来了国内各界人士对“国有银行是否贱卖”的争论。从网上很多数据看,国有银行每股价格相对于股市上其他股票确实低了很多。我认为问题并不在此,我们需要换一种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所谓贱卖,不是股票上市时股价便宜了,而是作为国有企业,本来是全民所有制的产物,但现在却被少数人以极低价格收购。为什么要贱卖呢,说白了,还是因为是全民所有的东西,也就是说原所有者不是一个人,而是10亿个人,一人只有一点,所以卖少了大家都不心疼,卖多了购买者却会心疼国有银行上市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现在巴不得多卖点钱呢,把股市搞牛了才上市就是这个目的。关键是未来的法人股、职工股的分配才是是否贱卖的关键
首先我们不要总盯住别人的腰包,别人在我们这拿回了多少的钱。而是要看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占了多少比例。以中国的三大商业银行为例,外国资金投资中行、建行、工行的股份只有5%――10%对于这些小股东来说他们的收益在这几年会有很大的回报,可是我们呢?虽然向上面所说到的到2005年为止,中行的股权转让获得了10%的净资产溢价;建行的股权转让获得了17%的溢价;工行的股权转让也获得了15%的溢价。这个溢价比虽然不高,但我们要想一想,这十几个点的收益是在别人投资候我们占据着大股东的情况下的收益,如果净核算下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再有,一位参与国有银行引资谈判的外方高层说,最终确定的股权转让价格是谈判双方协商的结果,只要双方都认可这个价格,并且不存在强买强卖的情形,就不能说这是在贱卖国有银行。并且外资参股之后,这些银行的国有股权仍然占很大比例,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国有股权将来的价格。即使当前向外资转让股权的溢价水平不高,这些银行上市后,如果IPO价格以及市场交易价格大大高于战略投资者的参股价格,在境外战略投资者受益的同时,占大头的国有股权的持有者——财政部(国家)—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还有我国的政策是,单一银行的外资占比不能超过25%,单个外资投资者不超过20%,并且对投资者不是谁都可以的,要符合五个标准:投资所占股份比例不低于5%;股权持有期在三年以上;派驻董事;入股中资同质银行不超过两家;技术和网络支持。
就像我们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对外商的投资给予了很大的优惠政策,那么现在呢?我们还需要招商引资吗?当然不需要。我们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并且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造成我们的工资水平低,各方面在国际上都很有竞争力。我们的银行也如此,股份卖的便宜与否,受益的多少,我认为不是国家的目的,而我们的金融企业向国际化又迈出了一大步,这才是主要的。
持银行被贱卖的观点的人主要依据是1.境外战略投资者从汇金公司平价购入中行和建行的股权,外资没有花费任何溢价,占了很大的便宜。2.向境外战略投资者出售股权时,没有对中资银行无形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和计算。3.中国银行业的股权交易正演变为卖方市场的局面。
对这种认为国有银行被廉价地贱卖乃至威胁金融安全的观点,几乎所有的当事者都做出了回应,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说:“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发行上市(IPO)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两个环节,虽都涉及定价,但机制、对象、策略有很大不同,两种情况很难直接比较。从定价机制看,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定价是一对一谈判,IPO定价则是公开向国际机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推销;从定价对象看,战略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性质不同、作用不同。战略投资者愿意与引资企业长期业务合作,共担风险,往往要承诺较长的股票锁定期,承诺竞争回避。公众投资者更多考虑股票投资收益,可能长期持股,也可能短期投机。因此,战略投资者在IPO前入资的认股价格一般要低于IPO价格;从定价策略看,引入国际知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有助于提高引资企业无形资产,提升引资企业形象和市场价值。因此,在引资定价过程中,按国际通行惯例,通常都要考虑无形资产的价值。“又说:“如果不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不良资产增加、财务信息不真实,连生存都难以为继,这才是真正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最大隐患。“交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在报社记者时说:“交行和汇丰的合作,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双赢战略,不能从汇丰赚钱就得出我们亏本的结论。每股1.86元的入股价格,相当于交行2003年末每股净资产的1.76倍,此前外资入股中资银行,市净率最高的是恒生银行入股兴业银行的1.8倍,最低的是花旗银行入股浦发银行的1.54倍,我们的定价水平是比较高的。而且,汇丰入股使我行资本充足率及时达标,溢价部分使我行每股净资产上升了0.17元,相应提高了我行IPO的定价基础,汇丰概念对我行IPO的成功和股价后市稳定都起到重大作用。另外,刚才我也提到了,股价上升受益的不仅是汇丰,国有股的增值更大。应该说,我们和汇丰的合作成效显著。通过合作,交行既引进了资金,更引进了管理、技术、人才和品牌,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与汇丰的合作是符合交通银行长远利益的。“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回答得更干脆:“中国金融业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不把金融体系整治好,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可能中断,甚至可能遭遇危机。战略投资者的进入,可以加快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改变'官商'文化,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现有的银行既不是金山也不是废墟。如果不真正从机制上脱胎换骨,那么国内许多银行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不能够为正值,反之可能为负值。一个负价值的企业或行业,股票是发不出去的,更谈不上卖得贵了还是贱了。“
银行“贱卖论“之争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国有银行改革攻坚之复杂、之艰难,也从另一个侧面提示人们,金融改革等不得也急不得,对于种种可能出现的失误甚至是风险,应以殚精竭虑之心充分评估,应以如履薄冰之心小心操作。但是,它却不能引导出这样的结论:即困难已大到难以克服,市场化改革的路走错了。一句话,国有银行改革既需要大智慧、大魄力,也需要大胸怀、大视野。
04任务
一、案例分析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案例分析】关于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论
进入21世纪,中国为了应对入世承诺,以引入外资战略合作者的方式对银行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却因此引发了“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议。其背景如下:2001年,汇丰银行以每股2.49元人民币入股上海银行,获得每年每股0.5元左右的回报,五年就能收回初始投资,并拥有了上海银行8%的股份;2004年8月6日,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并拥有了19.9%股份。交通银行半年报显示,该行200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46.05亿元人民币。按此估计,汇丰银行2005年就可从交通银行创造的利润中分得20亿元人民币左右,5年左右就可收回在交行的投资,并获得了对中国第五大银行的永久控制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引资更是激发了这一争论,成为“银行贱卖论”的主要导火索:2004年交通银行引进汇丰银行,获得86%的资产溢价;2005年建行股权转让却仅获得17%的净资产溢价,中行获得的溢价更低,只有10%,而对工行的股权转让也只有15%的溢价预期。在首次公开发行之前,建行以每股1.15元左右的价格售予美国银行和淡马锡,仅建行公众招股价每股2.35元的一半;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淡马锡控股分别出资31亿美元各购得了中国银行10%的股份,美国银行和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分别以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持有建设银行9%和5.1%的股份;高盛、安联和运通三家战略投资者组成的财团将以36亿美元左右的价格购入工行10%的股份。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经济行为,“银行贱卖”论被激化。
考核目的:案例分析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与思路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深层理解与把握,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同学们深入了解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内涵,增强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路径与方法的理解,加深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要求:
(1)认真研读上面给出的“关于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论”材料和教材第7~9章的内容,写一份案例分析材料,对上述争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自圆其说”。
(2)分析材料应完整、准确阐述案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或建议。
(3)字数不少于600字。
时间:学习第9~11章的内容后做本作业(约在第十三周左右,作业发布后10天之内完成)
答案:
要了解资本市场的功能,首先,我们先看下什么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全部中长期资本(一年以上)交易活动的总和,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其融通的资金主要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使用,因此称为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通过对收益的预期来导向资源配置的机制。
资本市场的功能,除了筹资功能还应包括:配置功能、产权功能
(一)筹资功能本来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即是纯粹资金融通意义上的市场,它与货币市场相对称,是长期资金融通关系的总和。
(二)配置功能是资本市场通过对资金流向的引导而对资源配置发挥导向性作用。
资本市场由于存在强大的评价、选择和监督机制,而投资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始终具有明确的逐利动机,从而促使资金流向高效益部门,表现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三)产权功能资本市场的产权功能是指其对市场主体的产权约束和充当产权交易中介方面所发挥的功能。
产权功能是资本市场的派生功能,它通过对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造、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传递产权交易信息和提供产权中介服务而在企业产权重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述三个方面共同构成资本市场完整的功能体系。如果缺少一环节,资本市场就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扭曲的。资本市场的功能不是人为赋予的,而是资本市场本身的属性之一。从理论上认清资本市场的功能,对于我们正确对待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问题、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资本市场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大方面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结构方面的问题:
1、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
我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投资者现在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数量相对来说较少,两者比重相差较大。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主要是以投机为主,其投资行为取决于个人投资偏好,这种投资偏好的市场随机性很强,增加了不稳定性;而机构投资者则更注重对上市公司基本面分析。最终会阻碍这种稳定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
2、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
(1)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
①国家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过于集中,导致“一股独大”现象;
②公众流通股的比重非常低,绝大部分股份不能上市流通;
③流通股过于分散,机构投资者比重小;
④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不是自然人,通常是一家控股公司。
(2)上市公司组成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
①国有企业比重大,非国有企业比重小;
②大中型企业比重大,小企业比重小;
③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多,企业整体上市公司少;
④传统产业上市公司多,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少。
3、金融产品结构不合理
(1)传统金融业务产品结构单一
(2)金融衍生工具发展滞后
(3)金融手段创新不足。
4、资本市场层次结构不合理
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结构单一,缺乏层次性。
(二)资本市场制度方面的问题
1、体制方面的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由于政府和行政机构的介入,行政化色彩较浓,是“计划”的资本市场。首先,资本一级市场受到行政垄断,影响了市场融资体系的社会化和融资渠道的开通,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地方财政收入,在选择上市公司时很少考虑其成长性。所以,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政府公关”和“包装上市”上,而不是放在生产经营和结构调整上。
2、机制方面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体制方面的问题是造成我国资本市场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体制滞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1)竞争机制失效(2)约束机制弱化(3)激励机制不健全
3、规则方面的问题
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基础。目前,我国尚未真正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法律体系,缺乏完整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和制度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能、层次不明晰,同时没有一套严密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其履行职能,并使其承当相应责任,造成事后监管大量存在,降低了监管的效率。
三、你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有什么具体建议?
一、完善相关政策,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为资本市场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完善核准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重视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要采取切实措施,改变部分上市公司重上市、轻转制、重筹资、轻回报的状况,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为投资者提供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增加财富的机会。
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规范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的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稳步解决目前上市公司股份中尚不能上市流通股份的流通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要尊重市场规律,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完善资本市场税收政策。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公众投资的税收政策。
二、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鼓励已上市公司进行以市场为主导的、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的并购重组。进一步完善再融资政策,支持优质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做优做强。
完善市场退出机制。要采取有效措施,结合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在实现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同时,建立对退市公司高管人员失职的责任追究机制,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法制和诚信建设,提高资本市场监管水平
健全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诚信建设,要清理阻碍市场发展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政策性文件,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要按照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制定资本市场诚信准则,维护诚信秩序,对严重违法违规、严重失信的机构和个人坚决实施市场禁入措施。
四、加强协调配合,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
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发展环境。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关系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关心和支持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在出台涉及资本市场的政策措施时,要充分考虑资本市场的敏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并建立信息共享、沟通便捷、职责明确的协调配合机制,为市场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
对我国资本市场功能的看法:
十多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上市公司的数量、融资金额和投资者数量等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在产品以及法规制度方面,市场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技术系统建设方面成果显著。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和作用日益显现,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没有发生变化,加强改革创新,完善我国市场机制仍然是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思考,全面审视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综合分析、对比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成熟制度,为我国发展、完善资本市场提供理论指导依据,有利于资本市场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05任务
一、论述题(共
道试题,共
分。)
1.【社会调查】我国货币政策近期发展情况
考核目的:金融学(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讲授,使学习者对本学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金融业理性认识。一般说来,其实践教学环节较少。基于开放大学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实践教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具体业务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金融业务的感性认识,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学活用中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习金融学和其他经济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求:
(1)综合复习课程教学内容,尤其是货币政策理论的内容;
(2)由辅导教师组织针对我国近期货币政策实施情况的文献调研和讨论,发挥教师对实践教学(调研)的指导作用;
(3)学习者根据实践教学目的收集相关资料、走访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阅读信用制度、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变化的各种政策规定或有关文件;
(4)、整理调研材料,写出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原则上不少于800字。
时间:学完第十三章后可做本次作业(约在第十五周左右,作业发布后半月之内完成)
答案:
自1984年到1995年,我国一直奉行的是双重货币政策目标,即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这种做法符合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别是在把银行信货作为资源进行直接分配的情况下,货币总量控制与信贷投向分配都由计划安排,发展经济和稳定货币这两个目标比较容易协调。但是改革开入以后1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倾向政策的双重目标并没有能够同时实现。1953年3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对“双重目标”进行了修正,确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个目标体现了两个要求:第一,不能把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从主次看,稳定币值始终是主要的。从顺序来看,稳定货币为先。中央银行应该以保持币值稳定来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即使在短期内兼顾经济增长的要求,仍必须坚持稳定货币的基本立足点。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20世纪80年代,我国货币政策在中介目标的选择上,沿用了改革开放前的做法,即以贷款规模与现金发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把贷款规模作为中介指标的理论依据是:货币都是通过贷款渠道供应的,“贷款=存款+现金”,只要控制住贷款,就能控制住货币供应。随着市场化金融运行体制的确立,货币政策实施的基础和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贷款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逐渐失去了两个赖以生存的条件:一是资金配置由计划转向市场;二是国家银行的存款在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趋于下降,而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迅速提高。因此,中央银行指令性的贷款规模不宜再作为中介指标,而应作为一种指导性的变量。中国人民银行按月对其进行统计监测,以利于调控货币供应量。
1994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今后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主要有四个: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超额储备金率。目前在实际工作中,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主要是基础货币、银行的超额储备金率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中介指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和以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货币市场交易量为代表的信用总量。
三、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后,我国货币政策调控逐步由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间接调控为主转化。过渡时期共存的货币政策工具有贷款规模、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等数种,其中间接调控工具的作用逐步强化,直接调控工具的影响日趋淡化,如1998年我国已经放弃了贷款规模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手段的运用也更加市场化。
自1998年我国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不断调整,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中运用频繁的政策工具之一。
四、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第二,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第三,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第四,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综上所述,只有采用适用我国的货币政策,才能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