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2021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点
为强化工作举措,创新管理方式,不断健全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稳脱贫、逐步能致富”。
一、落实定期回访监测机制
各乡镇要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于乡村振兴衔接的工作要求,着重健全定期回访搬迁脱贫户和同步搬迁户的工作机制,加强后续帮扶监测和安置点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的管护。由乡村、安置点社区和帮扶干部每月上门了解搬迁户的就业产业和生活情况,做好对搬迁脱贫户的就业产业及收入情况的监测工作,及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各乡镇要将动态监测调整情况在每月25日前录入信息系统。各乡村每季度开展安置点防灾和住房安全、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日常管护的巡查工作,确保安置点住房安全、相关配套设施正常使用,并探索设立安置区公共维修基金,建立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每月定期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建立健全社区矛盾风险隐患的分析研判和预防化解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矛盾。
二、规范安置住房扩建行为
为进一步改善安置户住房条件,各乡镇要主动作为,提早谋划,加强领导,规范实施。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县乡统筹安排,强化管理,规范操作,一点一方案,积极稳妥做好搬迁脱贫户安置住房扩建加层的服务和监管工作。搬迁脱贫户申请扩建住房的,需符合以下基本条件和要求:
(一)明确对象。
申报安置住房扩建的对象必须脱贫高质量户或脱贫稳定户,脱贫不稳定户原则上不得扩建,要确保不因扩建住房而纳入监测户,更不能因此而返贫。(二)书面申请。
户主需向管理安置点的村委会(居委会)提出扩建住房书面申请(附件1),提供家庭自有收入依据(能体现户主自有存款的一卡通复印件或者银行流水),并承诺扩建资金全部自有、不因扩建而返贫。严格按照原规划设计规范施工,确保房屋工程质量,对房屋存有安全隐患的不可扩建。(三)搬迁光伏设备。
我县安置房屋顶绝大部分已安装光伏板,各乡镇要妥善处理好需扩建搬迁户光伏设备的迁移工作,指定专人负责,摸清需搬迁户数,提前落实好光伏设备迁移场地,分批次上报县扶贫办,县扶贫办将安排光伏安装公司进行光伏设备迁移,确保搬迁户扩建期间,光伏设备能正常发电产生收益。(四)严格审批。
村委会(居委会)对申请人的家庭支出情况、家庭收入来源和扩建住房资金筹备的真实性进行认定,经村委会(居委会)认定并审核同意后要在安置点公示,完成公示后报乡镇政府审核。各乡镇将审核通过搬迁户申请扩建住房的资料(申请书、审核表、银行存款不少于3万元的复印件或收入说明材料、与光伏公司签订的光伏设备拆装合同等)报县扶贫办审批(附件2)同意后方可扩建。(五)制定方案。
相关乡镇要注重激发搬迁群众主体意识,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和实际情况,分类采取统一加层或自行建设等方式,不大包大揽,不搞“一刀切”。对统一加层的,要听取意见,统筹安排,制定扩建实施方案,明确扩建的责任主体、建设方式、施工形式、建设标准、资金筹措、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确保施工规范有序,质量可靠。对自行建设的,乡镇要明确专人监管,监督其控制成本,规范施工。(六)加强监管。
搬迁安置户住房扩建工作是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成效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各乡镇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加强指导和监管。各有关乡镇要成立以副科级干部为组长,扶贫、规划等相关业务人员为成员的工作组,并在实施前10个工作日将工作组人员报县扶贫办备案,工作组按农村住房建设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明确分级责任,强化分层管理,全面负责安置住房扩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管,压实监管的责任,并建立安置住房扩建档案(详见附件3),确保安置住房质量安全,群众满意。三、抓好就业产业的帮扶
重点抓好搬迁户的就业产业帮扶工作,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的就业产业扶持要纳入乡村脱贫户的就业产业帮扶体系,统筹安排、分账管理、专项落实。
(一)继续实施就业帮扶专项行动。
各乡镇要通过就业援助招聘活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滚动屏幕等多种方式,定期在安置点发布就业信息服务,定向投放就业岗位。(二)加强组织劳务输出。
对有意愿外出就业务工的,各村或安置社区要摸清底数,加强组织协调,对有原岗位的要及时做好人企对接、点对点劳务对接输送。对找新岗位的鼓励和引导搬迁户择业就业。(三)开展就业指导培训。
因人施策,根据搬迁户年龄和文化程度,通过定向培训、定单培训等方式,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创业的能力,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四)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乡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要作为乡村振兴的产业规划重点,积极融入全乡优势产业发展大局,优先布局带动力强、搬迁户参与高的产业项目,积极促进安置区产业发展。要盘活迁出地山林田地资源,对暂时无法流转的,允许搬迁群众返回迁出地从事农林牧业等生产经营,拓宽搬迁群众的增收渠道。四、进一步提升配套公共服务和安置社区服务
(一)因地制宜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各乡镇要提前谋划完善提升安置点基础设施,补齐公共服务设施。一是进一步完善安置点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做好基础设施的运维管护工作;二是强进一步强化资源共享,落实安置点周边卫生室、幼儿园、中小学、商业服务网点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向搬迁户开放政策,切实满足搬迁群众对就学、就业等方面需求。(二)着力强化安置社区治理。
一是健全组织体系。落实属地化管理,按“有组织、有制度、有服务、有氛围、有队伍”的“五有”要求,构建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居(村)委会为主体、群团自治组织为辅助的社区组织管理服务架构,继续做好社区管理服务台账,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社区治理制度机制建设;二是做强社区队伍。强化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安置点社区工作人员台账,探索设立安置社区工作者岗位补贴,开展安置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定期电话抽查访谈社区工作人员,压实工作责任;三是做好环境整治。推动改善安置点环境卫生,支持安置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社区面貌提升等工程。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四是促进社会融入。在安置点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安置点整体环境和感恩文化宣传氛围,组织开展搬迁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加强邻里交流,促进社会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