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安排
XX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安排
一、基本情况
XX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68户6546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734户,2900人,2016年搬迁153户704人,2017年搬迁406户1566人,2018年计划搬迁175户630人。
二、项目建设进度:
(1)XX镇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原实施方案161户704人,现调整为153户704人,总建筑面积为1669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3.7平方米,同步搬迁非贫困户7户29人。XX镇东幸福家园一期工程安置贫困户搬迁142户142套669人,非贫困户同步搬迁7户7套29人,已竣工交房;二期工程11户11套35人,全部签订安置协议,已全部入住。
(2)XX镇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406户1566人,其中XX镇东区幸福家园安排374户1448人,麻林河村安置点安排32户118人。镇东区幸福家园有179套房屋主体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室内涂料粉刷、地坪硬化、水电安装、外墙保温及墙漆粉刷等建设内容已完成90%,部分上下水管道已经完成,部分道路硬化已经完成,部分道牙安装结束,预计8月底可以分房到户;其余195套已经完成项目选址、农转用土地手续已经办理和征地等前期工作,住宅楼地基已开始施工,预计11月底建成交付使用。麻林河安置点已经完成项目选址、征地及地表清理,地基开挖已经完成,沙土垫层、地基承载力检测已完成。
三、拆旧复垦情况
2016年153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均签订占新退旧保证书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协议,均被告知占新退旧政策和退旧时间规定。
从2017年8月5日至8月15日,各村自行拆除已搬迁入住贫困户旧宅,逾期不拆的,镇将组织力量进行强制拆除,产生一切费用由搬迁户所属村承担。
四、易地扶贫搬迁档卡整理情况
8月4日,在镇四楼会议室召开的“XX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会”上对易地扶贫搬迁档卡整理工作进行详细安排部署,要求各村最晚在8月8日中午12点前完成此项工作。
第二篇:易地扶贫搬迁[范文模版]
易地扶贫搬迁
学习目标:
学会读写与易地扶贫搬迁相关的字词,了解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建设标准、补助标准。
学习内容:
读与写
搬迁 自然 水土 地方 村庄 整体 同步 安置 旧房
新家 协议 按期
学与用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
1居住地自然条件恶劣
2需要整村搬迁的村庄
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标准
1城镇安置:
城镇安置的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
2农村安置:
农村安置的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3平方米。
三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20000元,整村寨同步搬迁的非贫困人均住房补助12000元。
签订搬迁及旧房拆除协议并按期拆除旧房的,每日奖励15000元
第三篇:余井镇易地扶贫搬迁
余井镇易地扶贫搬迁“ 十二五” 规划
一、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一)基本情况
余井镇地处皖西南,南距潜山县城10km,西靠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天柱山,东与怀宁县小市、公岭两镇毗邻,北与源潭镇接壤。镇域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呈“三山一水六分田”布局,城镇规划区面积4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6.2万人,辖1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部分山区群众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地区,住处遇到汛期非常危险,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无法保证。所以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彻底解决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困难,对促进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快全镇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显得尤为重要.(三)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
①交通便捷:县乡交通网络密布,潜源路、余龙路、余三路、岭青路贯穿境内。距合九铁路天柱山站10km,距沪蓉高速路车轴寺站入口仅18km,距安庆天柱山机场和安庆长江水远码头69km,距省城合肥2小时车程。
②资源丰富:镇域内有中型水库1座(长春水库)、小
(二)型水库4座,皖河境内穿过,水资源充足;皖河年产优质黄砂30万吨,山石开采潜力巨大;余井盛产水稻、油菜、棉花,是国家商品粮发展基地,蚕桑、瓜蒌、茶叶、柑桔、食用菌、油茶等农业产品别具特色;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开始由散户粗养向集中精养转变,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更加明显。全镇有1.5万人在外务工,劳动力资源具备优势。
③民营经济: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皖峰蜂业和安徽冠生园正努力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中焘服饰为龙头的服装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服装加工企业发展到40家,从业人数2000人,年产值超亿元;安徽天龙竹木、友银氧化锌、天柱枕业、青楼丝厂、皖浙空心砖厂等一大批招商企业建成投产,实现当年投产、当年收益。
④城镇配套:供电:拥有华东电网110kw余井变电所,可满足各类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等用电需求,220千伏输变电所工程和凯迪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将会提高供电能力。通讯:实现电话程控化,传输数字化,信息业务宽带网。供水:拥有3家水厂,日供水能力5万吨,水资源丰富。医疗:拥有医疗单位3个。教育:拥有初中学校3所,小学25所。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是今后五年全镇扶贫的基础性工作,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关键措施。我镇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行政人事司关于组织开展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地区〔2010〕1853号)和《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皖发〔2009〕21号)及《关于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发改代赈[2010]930号)精神,结合全县“十二五”规划和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以山区居住的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贫困户为对象,以整体搬迁安置为重点,以需搬迁户的实际经济能力为标准,全面深入调研,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摸排定户,精心调查选点,科学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相互协调,认真作好我镇2011年至2015年“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达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策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充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尊重群众意愿,做到搬迁户自愿迁出,迁入地群众愿意接收,坚决杜绝搞行政命令,一刀切。
2.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在搬迁形式上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安置、小规模集中安置和分散插花安置等多种方式合理进行。
3.坚持统筹安排,政策保障的原则。要切合实际,统一规划设计,综合配套,整体实施,切实做好工程建设方面的工作;要在群众安置、土地调整、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要搞好财产债务清算、行政区划变更、基层政权建设及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
4.坚持扶贫搬迁与其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科技扶贫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努力实现扶贫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
5.坚持搬迁与扶贫开发并举的原则。易地搬迁要真正使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在搞好迁入地各项基础设施的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协助群众选好产业发展项目,制定脱贫致富规划,增加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搬的出,稳的住,致富快”。
三、搬迁对象和搬迁、安置方式(一)搬迁对象
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天明村、松岭村、柴阁村贫困人口,优先考虑最贫困农户。
(二)搬迁方式 分村部分搬迁。(三)安置方式
按照上下协调,农户自愿公平公正的原则,广泛深入调查,民主准确定户,科学合理规划,统一施工建设,一次搬迁入住,采取集中安置在余井镇工业聚集区和分散安置在余井集镇内相结合的方式。
(四)区域分布
1、迁出区区域分布(附图)
2、安置区区域分布(附图)
四、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一)实施目标
立足我镇部分山区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实际,采取公平公正、农户自愿、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搬迁的原则,扶贫搬迁100户400人,从根本上改善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以点带面,推动全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加快全镇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搬迁任务
2012年搬迁天明村贫困人口50户200人、松岭村贫困人口25户100人、柴阁村贫困人口25户100人。共计100户400人。
(三)主要建设内容
1、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户均2间建设安置区搬迁安置房200间;按人均0.3亩建设调整置换基本农田(耕地)120亩;修建安置区道路7公里。
2、后续产业发展:争取中央扶贫投资10万元用于安置区劳动力培训等增强劳动技能项目。
五、资金筹措(一)投资来源 余井镇十二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390万元,所需投资由中央、地方、搬迁群众共同承担,经测算三方投资所占总投资比例为: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占76.9%,整合其他政府支农投资占—%,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占 2.6%,地方配套投资占19%,搬迁群众 自筹资金 占1.5%。
(二)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投资
中央补助投资用于建设搬迁群众基本的生产设施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包括住房、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及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
“ 十二五”期间,余井镇安排的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投资规模为300万元,人均投资补助标准为9600元。人均补助标准的测算依据为余井镇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测算过程: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投资3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74万元,中央扶贫投资10万元,共计384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共400人,人均补助标准测算公式:3840000/400=9600(元)。建设内容:按户均2间建设安置区搬迁安置房200间;按人均0.3亩建设、调整置换基本农田(耕地)120亩;修建安置区道路7公里;安置区劳动力约100人技能培训。单位造价:安置房8000元/间;安置区调整置换基本农田(耕地)7500元/亩;安置区道路18.57万元/公里;安置区劳动力技能培训1000元/人。各类建设内容所需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安置区住房建设41.03%;安置区基本农田建设23.08%;安置区道路建设33.33%;安置区劳动力技能培训2.56%。
(三)后续产业发展资金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实现“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十二五期间,余井镇争取中央扶贫投资10万元用于安置区劳动力培训等增强劳动技能项目。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我镇“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成立以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及包村领导,村支书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专项规划。积极申请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和中央扶贫资金,确保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到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上下及部门之间横向协调,全面组织实施。采取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确保该工程顺利实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涉及建设用地的农户采取协调补地+适当补偿的方式,保证安置区建房及道路用地。把“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真正建设成为富民强镇,促进全镇经济增长的民心工程。
第四篇:棠浦镇易地扶贫搬迁
棠浦镇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编写建议
前言
一、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一)概况
棠浦镇位于宜丰县东部,东邻新庄镇,西接澄塘镇,南界上高县,北与花桥乡毗连。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16公里,全镇土地面积为115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和一个集镇居委会,102个自然村,170个村民小组,人口2.4万。镇政府所在地棠浦集镇位于宜杨公路与上奉公路的交汇点上,距县城23公里,距省会南昌11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棠浦属丘陵地区,地形北高南低。全镇有土地面积46798亩,其中水稻耕种面积30382亩,水田29777亩,旱地605亩,有林地73743亩,森林覆盖率68%。
人均耕地面积0.51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元。环境恶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资源缺乏,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素质差,且劳动强度大,是一个典型农业乡镇。
(二)贫困现状及分析
由于各村的发展极不平衡,综合各村的贫困因素,主要原因是:(1)自然条件恶劣,可用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抗风险能力差;(2)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来源单一,农业无稳定收入来源;(3)劳动者素质较低,科技意识薄弱,缺乏市场经济观念;(4)人均占有耕地不多,土地资源和人口配置不合理;(5)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不时威协着这部分贫困农户。
(三)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
一 是贫困地区已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经过多年的扶持和自我发展,多数贫困地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了实施易地扶贫工程、帮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可行性。贫困群众搬迁到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地区后,通过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一段时间后,将能够融入当地经济发展,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二是水土资源能满足易地扶贫搬迁的需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在本流域、本村内部移民为重点,今后只要采取节水措施,以中小型工程为重点,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目标,加强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可以满足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的需要。
二、各搬迁点的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到新的安置点积极性非常高,均表示愿意投工投劳,并自筹一部分资金参与建设,从而为该项目的成功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思路,通过改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提高综合发展能力、转变思想观念,调动搬迁群众自力更生、自建家园的积极性,稳步推进易地扶贫工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2、坚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
3、坚持政府组织引导与农牧民自愿搬迁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重视发展、讲求实效的原则。
5、坚持扶贫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三、搬迁对象和搬迁、安置方式
(一)搬迁对象
本次确定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共
户
人,原居住地理环境十分恶劣,基础设施条件极差,年人均纯收入在元以下,均属扶贫规划在册贫困户,分布在 个村。
(二)搬迁方式
分为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尽量采取以地域上相连的人口聚集区(村、组)为单元的整体迁出方式。
(三)安置方式
根据易地扶贫搬迁与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将集中安置在本村交通便利的主干道路边。
1、搬迁群众的住房要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结构形式根据经济的承受能力和习惯,采取砖木、砖混等不同结构,原则上不搞强制统一形式。
2、住房面积及功能标准。
①搬迁群众在留有发展余地的前提下,要严格控制住房面积。4口人以下家庭,原则上每户控制在75平方米以内,5口人以上的家庭原则上不超过90平方米,特困户住房面积要降低标准,对超标准建房的搬迁户要降低补助标准,甚至不予补助;
②住房标准应以经济、实用为原则,一般不要求贴磁砖和使用铝合金门、窗,铺地砖等;
③住房布局要合理,居室、厨房、储藏、厕所等必要功能齐全。
(四)区域分布
一、迁出地情况
我镇需搬迁的户
人,居住分散,住房多以危、旧窑洞为主,随时面临着水灾和倒塌的危险,生存环境恶劣,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严重地制约着该村经济的发展。
二、迁入地情况
搬迁安置地选择在本村主村内,紧靠村主干路,基本条件较好,搬迁后可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条件,还可以旧庄基还田,使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四、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
(一)实施目标
根据搬迁的实际需要,我县2011-2015年易地扶贫搬迁共
户
人。计划安置在本村规划区,均是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生态良好的地区。具有离乡村道路近,居住相对集中,人畜饮水容易解决,无地质灾害,气候适宜等诸多优势。通过易地安置工程,预计迁入后到
年可彻底脱贫,最终实现保证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促进迁入地经济增长、资源合理配置、同时带动周边农户脱贫。为实现上述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通水工程、通路工程、通电工程、教育工程、卫生工程、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
(二)搬迁任务
为使本项目有序进行,全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原则是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点后面。整村推进,以村为单位,连片建设。具体项目内容分安排如下:
(一)2011年:计划搬迁
户
人。
(二)2012年:计划搬迁
户
人。
(三)2013年:计划搬迁
户
人
(三)主要建设内容
1、完成 万亩河滩地整治、宜农荒地开发、撂荒地恢复、中低产田改造任务;
2、完成 万亩耕地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包括新打、改造机井 眼,衬砌渠道 公里,建泵站 座,建防洪河堤 公里;
3、完成新建安置区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 公里的村屯干道及宅基地四周便道,建人畜饮水点 处,新建改扩建卫生所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学校 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村委会平方米,架设农电线路 公里,建沼气池 座,安装太阳灶 个,安置区绿化 亩;
4、修建砖木(混)结构住房 万平方米。
5、对迁出区 万亩宅基地及耕地进行平整或退耕还林。
(一)使区域内村民迁出原居住地,减少了人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了生态环境。
(二)旧村庄回收后,更有利于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其他。
(一)可使13乡(镇)121村6262户31311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远离了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收视难、脱贫致富难,以及地方病和危险滑坡等灾害的威胁,为群众在短期内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可实现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社会财富。
(三)促进了农村小城镇建设,提高了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农村小城镇专业小区建设提供了样板。
(四)促进和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探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开辟了途径。
五、资金措施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投资由中央、地方、搬迁群众公共承担。估算总投资规模。其中,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占_﹪,整合其他政府支农投资占_﹪,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占_﹪,地方配套投资占_﹪,搬迁群众自筹资金占_﹪(条件允许地区,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搬迁群众就住房等直接投资受益工程适当承担部分费用)。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在实施过程中有大量的组织、协调、宣传和引导工作。为此,县上成立永寿县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由县长齐海斌同志任组长,县委副书记邢步宜同志、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万峰同志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政府办、发展计划局、公安局、城建局、财政局、扶贫办、水利局、交通局、电力局、林果局、农牧局、国土资源局、教育局、卫生局、电信局、民政局、广电中心及各乡镇的主要负责同志。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展计划局,主任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万峰兼任,副主任由发展计划局局长陈启峰同志担任,负责处理工程建设日常事务,单独或同有关部门定期检查了解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明确职责,分工合作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庞杂、头绪繁多,涉及各个部门,且项目所在乡镇也承担着大量的工作任务。为了便于业务联系,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县委、县政府专文下发了《关于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的通知》,将任务具体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及乡镇,使部门和乡镇从确定项目、编制实施方案、工程规划设计及预算、工程实施技术服务到工程竣工验收、工程管护及项目后期管理等各方面,明确了各自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确保我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
三、落实责任,强化管理
易地扶贫搬迁资金量较大,涉及部门多,单项工程多,在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项目管理。一是实行法人负责制。各相关部门和搬迁乡镇主要领导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做好各单项工程的规划设计、预算、技术服务及其它相关配套工作。二是对建房、沼气、道路、供水、电网、建校、土地复垦等工程设计方案,各有关单位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保证工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三是
严格资金管理。要《在永寿县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严格资金拨付制度,设立工程专账,专人专户管理。由项目办公室会同监察、财政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严防资金滞留、克扣和挪用,发现问题,严肃处理,确保资金及时、足额用于项目建设。四是强化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对各单项工程提供技术服务,把好工程质量关。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经常深入工地,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程如期建成,发挥应有的效益。
第五篇: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附件
福建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为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组织方式,完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强化搬迁成效监督考核,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坚决打赢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战。
(二)基本原则
1.精准识别,精准搬迁。瞄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高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水平。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政策、各项资金都要精准集聚,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和后续脱贫,防止“大水漫灌”。
2.群众自愿,应搬尽搬。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努力做到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搬尽搬,并统筹处理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农村低保户、特困户等同步搬迁人口的关系,确保有序搬迁、平稳搬迁、顺利搬迁。
3.保障基本,完善配套。严格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要求,做好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安置住房的规划和建设,防止因建房面积过大而增加搬迁群众负担,防止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因建房而负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新建的住房要符合美丽乡村规划,做到新房与新村同步建设。切实做好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整合资源,稳定脱贫。紧密围绕搬迁对象脱贫目标,把扶持搬迁对象后续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积极拓宽搬迁对象稳定增收渠道,实行搬迁安置与产业发展并重,增加收入和提高素质并重,努力提高搬迁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主要目标。“十三五”期间,争取完成对居住在偏远自然村、地灾隐患点、生态保护区等有搬迁意愿农户的搬迁任务,其中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5.9--8.5万人(目前我
省有搬迁意愿的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约5.9万人,考虑到因灾因病等因素可能导致新增返贫,“十三五”期间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人数在5.9—8.5万人之间根据实际进行动态调整),做到立足实际、应搬尽搬。实施搬迁后,搬迁对象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收入结构明显多元,经济收入整体提高,全面实现脱贫致富,安置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迁出区水土流失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二、搬迁对象与安置方式
(一)搬迁对象。主要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其他需要搬迁农户,主要为:偏远自然村农户、地灾隐患点农户、生态保护地需搬迁农户、灾后需重建农户,以及居住在危旧房需集中重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等。
(二)搬迁方式。包括自然村整村搬迁和分散搬迁两种,鼓励整村搬迁集中安置。对于偏远自然村且有意愿搬迁的农户,应采取自然村整村搬迁方式为主。
(三)安置方式。按照群众自愿、应搬尽搬的原则,综合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和城镇化进程,主要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引导集中安置。
1.集中安置。依托中心村、集镇、县域和工业园区周边附近交通便利、公共服务配套水平高和就业条件好的地方,采取统规统建或统规自建的方式,引导搬迁群众集中安置。
2.购房安置。购买集镇、中心村空置的安全、实用二手房以及在城镇有稳定收入来源、到城镇购房的,均可享受搬迁同等补助政策。
3.插花安置。依托安置区已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土地、空置房屋等资源,由当地政府采取回购空置房屋、配置相应耕地等资源安置部分搬迁对象。
4.投亲靠友等其他安置方式。引导搬迁对象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方式自行安置,除享受造福工程扶贫搬迁补助政策外,迁出地和迁入地政府应在户籍转移、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建设内容
(一)搬迁群众住房建设
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生产实际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布局、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和抗震设防标准,对每个安置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或农户自建搬迁群众住房。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建设面积严格执行不超过25平方米/人的标准(宅基地严格按照当地标准执行)。其中,单人单户安置住房可采取集中建设公寓、与幸福院、养老院共建等方式解决,具体建设方式和标准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确定。按照一户一宅方式安置的,可以在分配的宅基地预留续建空间,稳定脱贫后可自行扩建。省定贫困户和非贫
困户搬迁安置,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和经济安全实用的原则以及相关政策,严格控制建筑面积。新建住房结构设计应执行相关建筑规范和技术标准,确保住房质量和安全。
(二)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原则,配套建设安置区水、电、路、基础电信网络及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改善出行条件,满足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全面硬化安置区主干道;根据对安置区供配电调查情况,实施电力扩容及线路改造;努力解决搬迁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实现广播电视、宽带户户通;对安置区村社公共活动场所周边、主要道路两侧、院落四周进行绿化、美化。建设标准执行相关行业标准。
(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集中安置区可依托现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实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尽量不再新建相关教育设施;现有设施规模小、分布零散、设置不均衡的,根据需要增加新建或扩建。规划为每个集中安置区配套建设一个群众活动小广场。根据安置区实际情况和需要规划建设安置区村委会。根据安置区搬迁群众实际需求规划建设分散供养养老院。为优化安置区环境,实现垃圾定点收集,规划实施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功能布局、规模配置和建设标准等,按照国家相关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安置区建设规划执行。
同时,结合相关部门工作部署,优先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对于整村搬迁后的原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整治,积极开展迁出区生态恢复工作。
四、补助标准
(一)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
每人可享受补助不少于25000元,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7000元、地方政府债券10000元、专项建设基金5000元,以及省级财政补助不少于3000元(在每人补助3000元基础上每户追加补助3000元,困难计生户、少数民族户、贫困残疾人户等对象还可享受政策叠加,即困难计生户每户追加补助3000元、少数民族户按家庭人口每人追加补助1000元、贫困残疾人户按家庭人口每人追加补助1000元)。在集中安置区建房的国定贫困户,县级可从人均10000元的地方政府债券和人均5000元的专项建设基金中切出不高于10%的额度统一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地可根据需要,从农发行、国开行提供的人均不超过3.5万元的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中切出部分资金用于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专项贷款剩余部分可用于对贫困户的后续扶持。
(二)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
省级财政按家庭人口每人补助10000元,同时享受造福工程相关政策叠加补助;由农发行、国开行提供一定额度长
期低息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利率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市、县两级政府要给予一定比例贴息支持。
(三)同步搬迁的非贫困户
省级财政按家庭人口每人补助3000元,同时享受造福工程相关政策叠加补助;由农发行、国开行提供一定额度长期低息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利率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市、县两级政府要给予一定比例贴息支持。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十三五”期间,全省搬迁25万人以上。以每人平均建房投资3万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万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万元测算,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共需150亿元以上,实际投资根据搬迁人数进行调整、确定。
(二)资金筹措
1.中央预算内投资。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4.55--5.95亿元(按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争取补助7000元测算),主要用于规划范围内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住房建设。
2.地方政府债务资金。发行地方政府债8.3亿元(国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每人提供约1万元的地方政府债),作为项目资本金注入省级投融资主体,主要用于规划范围内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住房建设,以及包括同步搬迁人口
在内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专项建设基金。通过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专项建设债券设立的专项建设基金,为市场化运作的省级投融资主体注入3.25--4.25亿元(国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每人提供0.5万元的中央专项建设基金)项目资本金,主要用于规划范围内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住房建设,以及包括同步搬迁人口在内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省级造福工程专项资金。省级财政建房补助资金9亿元以上,用于搬迁户住房建设补助。
5.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安排资金4亿元以上,用于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
缺口资金118--123亿元,除引导农户自筹约50亿元资金外,主要通过争取由农发行和国开行提供易地扶贫搬迁长期贷款以及其他投融资渠道解决。
六、融资模式
(一)资金承接、发放与使用
委托福建建工集团总公司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组建福建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担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开发工作的投融资任务。国家下达我省地方政府债和专项建设基金额度,分别由省财政和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国开行福建省分行注入易地扶贫搬迁省级投融资主体作为项目资本金。
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国开行福建省分行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将专项贷款规模分批发放至省级投融资主体,贷款份额由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国开行福建省分行各自承担50%,利率按国家政策执行优惠利率,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长期贷款,由省级投融资主体统贷统还,并按照市场化原则与县(市、区)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签订相关协议。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投融资平台或指定现有平台承接扶贫开发投融资业务,并作为承贷主体,负责向省级投融资主体提出贷款申请。贷款获批后,省级投融资主体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和资本金到位情况,分批发放贷款资金给县(市、区)投融资平台,由市县实施主体建设使用,实行专款专用。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由项目所在地的县级投融资平台直接与农发行及国开行等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协议,并承担还款责任。
(二)贷款品种
1.扶贫搬迁地方政府补助资金专项贷款。主要用于地方政府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提供补助资金。对于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易地扶贫搬迁统计数据范围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专项贷款,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20%以内执行;对于地方政府给予搬迁补助政策的其他搬迁改造人口的专项贷款,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执行。
2.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主要用于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水、电、路、气、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原居住地的复垦及整理等相关项目。项目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易地扶贫搬迁人口50%以上的,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20%以内执行;项目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易地扶贫搬迁人口50%以下的,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执行。
七、支持政策
(一)财政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我省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的支持力度;整合省直部门涉农资金,统筹用于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土地政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集中安置区用地需要;用好用足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收益主要用于群众搬迁改造和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金融政策。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会同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指导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国开行福建省分行落实和衔接好易地扶贫搬迁所需信贷资金,做好相关金融服务,并加强督促检查。
同时,结合相关部门工作部署和政策落实,在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对搬迁群众及集中搬迁安置区予以倾斜支持。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 的管理体制。省级政府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负总责,重点做好实施方案编制、确定目标任务、制定配套政策、监督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市县政府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组织实施主体,负责搬迁对象的组织动员、审查认定、安置区选址,以及落实建设用地和工程组织实施,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农村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并列入各地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二)科学规划布局。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发展、工业园区开发、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有机结合,一起规划。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尽可能地将搬迁群众集中安置在集镇所在地、工业集中区周边和中心村,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
(三)创新搬迁模式。坚持住房模式多样化,既可统一安排宅基地,统一规划,每户一宅;也可群众集资统一建设公寓式套房住宅,每户一套;还可几户合作,集中联建。坚持建房方式多样化,各地要在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建房方式不拘一格,可以依托亲朋好友出工出力建房,也可由乡村统一交由有资质的施工队承包代建。
(四)多方筹措资金。要建立健全“以财政补助为导向、群众投入为主体、有关部门资金整合、社会力量大力支持” 11 的投入机制,市、县两级财政和乡村集体也要不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投入,还要通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外出乡亲集资、社会捐赠等方式增加投入。
(五)注重后续发展。以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为扶持对象,依据不同搬迁安置模式,通过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支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坚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发展经济并重,把易地扶贫搬迁和新农村建设、中心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搬迁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生活质量。搬迁任务完成后,易地扶贫搬迁相关剩余资金可用于对建档立卡搬迁人口的后续扶持。要根据每一个搬迁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和采取发展致富措施,力求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六)坚持规范运作。要注重加强项目管理,规范运作。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要严格按照投资项目相关管理规定执行。在搬迁对象的筛选确定上,严格按照标准,实行公开公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检查监督,实行施工进度月报制度。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上,要严格按照《福建省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及相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行项目报账制和公告公示制,防止套取挪用资金。省级投融资主体要按照“物理隔离、封闭运行”的要求规范运行。
(七)强化监督考核。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考核办法,明确考核指标和具体考核步骤。通过采取主管部门考核、加强贷款管理、委托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考核全覆盖。一是主管部门考核。省农业厅、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国土厅、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采取重点地区抽查、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监测评估等方式,对搬迁对象选择、规划和计划实施、信贷资金及项目资本金运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运用、搬迁对象脱贫销号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和监测结果作为考核依据。二是加强贷款管理。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国开行福建省分行按照各自总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管理办法要求,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加强贷前审查、贷中管理和贷后信贷资金监管,严格贷款用途管理,对贷款支持对象是否精准、贷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等进行监督检查,并作为贷款发放与回收的重要依据。三是委托第三方评估。委托社会组织以及咨询公司、科研院所等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进展、资金使用、搬迁对象脱贫发展等情况开展第三方独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