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2
XX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
(2017年8月16日)
现将XX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镇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406户1566人,其中XX镇东区幸福家园安排374户1448人,麻林河村安置点安排32户118人。
二、项目建设进度:
镇东区幸福家园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占地80.72余亩,初步规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37477㎡18幢6层
套住宅楼,分为50㎡、75㎡、100㎡、125㎡、150㎡五个户型,安置2017年度易地扶贫搬迁户374户1448人,配套建设一所幼儿院。目前已有6栋178套房屋主体封顶,正在进行室内涂料粉刷、地坪硬化、水电安装、外墙保温及墙漆粉刷等建设内容,目前进度已完成90%,部分上下水管道已经完成,部分道路硬化已经完成,部分道牙安装结束,预计9月底可以分房到户;其余196套已经完成项目选址、农转用土地手续已经办理和征地等前期工作,住宅楼地基已开始施工,预计11月底建成交付使用。XX村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占地21.2亩,建筑面积2950㎡,计划安置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户32户118人。已经完成项目选址、征地及地表清理,地基开挖已经完成,沙土垫层、地基承载力检测已完成,目前地基墙体开始砌筑。
三、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总投资939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1096.2万元,通过省政府债务注入项目资本金2192.4万元,通过承接专项建设基金注入项目资本金783万元,承接长期低息贷款4854.6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各156.6万元计469.8万元。
XX镇人民政府
2017年8月1日
第二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
市 20XX 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
尊敬的检查组各位领导:
正当我市上下奋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时刻,忠鑫局长及检查组各位领导一行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切关怀,不辞辛劳,莅临万源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考核工作,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在此,我代表万源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 60 万老区人民,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万源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一、基本市情 万源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川陕渝三省市结合部,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嘉陵江、汉江的分水岭,系国家限制开发区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全市辖 52 个乡镇、371 个行政村,幅员面积4065平方公里,总人口 60 万人。
万源历史文化厚重,于公元 301年置县,1993 年原万源县与白沙工农区合并建立万源市。1934年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万源进行了彪炳史册的“万源保卫战”。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万源区位优势明显,襄渝双线铁路、包茂高速、国道 210 线纵贯南北,国道 347 线横穿东西,国家二级火车站—万源火车站扩能改造全面完成,巴万高速开工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万源
-2-特色资源富集,是中国三大富硒带之一、四川唯一天然富硒区,万源富硒茶、旧院黑鸡(蛋)、蜂桶蜂蜜等农副产品享誉省内外;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系“川气东送”重要气源地。
万源生态环境,优良,境内有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台山国家级地质公园、黑宝山省级森林公园和龙潭河等景点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5%,被誉为“天然氧吧”,是秦巴地区消夏避暑的胜地。20XX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5.7 亿元、增长 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22.9 亿元、增长 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9.4亿元、增长 13.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79 亿元,增长 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515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17 元,分别增长 8.6%、9.8%。
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情况 20XX 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民政厅等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要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三农”工作和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全年实现减贫 13547 人,并顺利通过省、达州市验收考核和第三方评估,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按照省、达州市统一部署,我们举全市之力,严把政策关,算好统筹账,同步推动挪穷窝、换穷业、摘穷帽,“十三五”期间,上级共下达万源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17271 人。20XX 年,我市易地扶贫搬迁计划 1133 户 3722 人,其中集中安置 87 户 293人、分散安置 1046 户 3429 人,涉及 22 个乡镇 112 个村。累计
-3-完成投资 21327.49 万元,投资完成率 100%,其中,住房建设计划投资 9626.565 万元,已全面完工,并拨付项目补助资金7391.6955 万元,资金拨付率达 76.7%;各安置村配套设施工程顺利推进,已拨付配套设施补助资金 7206.1056 万元,预计 20XX年 5 月全部完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摸准实情早部署。
一是精准识别对象。严格对照易地扶贫搬迁准入条件,按照“宣传动员、贫困户申请、村民大会评议、村委会初审及公示、乡镇审核及公示”等程序,户户核查、层层把关,共精准识别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1133 户 3722 人。
二是周密安排部署。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同安排、同组织、同推进。制定出台《万源市易地扶贫搬迁 20XX年实施计划》、《万源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及《补充意见》,先后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召开推进会 4 次、现场会 2 次,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强化业务培训。建立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常态化培训机制,实行县级培训到乡镇、乡镇培训到村组、村组培训到群众“三级联动”的办法,对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全方位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培训。全年共开展大型政策专题培训 4 次、乡级培训 150 余次,发放培训资料和政策宣传单共计 5000 余份。
(二)健全机制强保障。一是领导挂包机制。建立市委常委挂包集中安置点、县级领导挂包联系乡镇、乡村干部挂包到户制
-4-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协作联 动机制。全市相关职能部门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纳入重要工作计划、资金安排计划、项目实施计划,打破常规、特事特办,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监督管理机制。抽调市发改局、扶贫移民局、住建局、以工代赈办等部门工作人员 20 余名,成立四个工作组,切实加强对 22 个项目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建设进度、建筑质量、施工安全等方面的监管。
四是督查考评机制。建立易地扶贫搬迁跟踪稽察和对标整改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对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度安排、资金使用、工程推进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督查考核,对行动迟缓、落实不力的及时曝光处理;对推进迟滞、违规违法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三)严格政策控标准。一是科学选址。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做到“三个不选”(有地灾隐患的不选、基础设施配套难的不选、发展前景不好的不选),确保选址科学、条件优越、建设安全。
二是严控面积。由市住建部门统一规划设计户型图,严格执行搬迁户新建或购置住房人均不得超过 25平方米,住房质量须经行业部门认定为安全。
三是合理补助。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对集中安置、分散自建、购房等方式安置的按照 2.5 万元/人进行补助,对投亲靠友方式安置的按照 1.75 万元/人进行补助。同时,严格控制房屋建设成本,确保搬迁户自筹每人不超过3000 元、每户不超过 1 万元。
-5-(四)有序实施见成效。一是科学规划。围绕全市脱贫攻坚总体规划,科学谋划“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规划及 20XX年实施计划,突出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任务到乡、计划到年、布局到点、落实到户。
二是加快建设。与各项目乡镇签订《易地扶贫搬迁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项目乡镇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制作全市易地扶贫搬迁作战图,明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各阶段完成的工作时间节点,建立责任倒逼机制,实行挂图作战,将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逗硬验收。项目竣工后,督促项目村自验、乡复验,及时完善项目资料,由相关行业部门组成验收组进行实地逐户验收。同时,及时组织搬迁户限期拆除原旧房,并根据原宅基地状况进行平整。截止目前,已全部完成 20XX 1133 户 3722 人搬迁入住,搬迁入住率 100%。
(五)完善配套谋发展。一是强化基础配套。坚持基础先行,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续建村道公路 300 公里、硬化 240 公里,新建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 366 处,农网改造基本完成,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光纤宽带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二是发展增收产业。坚持“五个一律”原则,确保财政资金优先安排贫困地区、新增财力 90%用于贫困村及贫困群众,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7060 万元、整合涉农资金 1.39 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8649 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948 万元、产业扶持周转金 1240 万元,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增收产业,确保当年投入、当年受益。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6-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实施联户带动、土地置换、入股分红、托管代养(种)、订单采购等模式促进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三是推进新村建设。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统筹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土坯房改造等项目,完成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5 个,新建和改造提升新村聚居点 36 个。
(六)加强管理促规范。一 是强化项目管理。明确由各行业主管部门与乡、镇人民政府密切配合,加强住房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选址、设计审查、施工监管、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房屋质量合格达标。
二是强化资金管理。加强对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地方债务和信贷资金的监管,实行专户专帐管理、落实县级财政报帐制,严格按照《万源市政府性投资管理办法》规定进行资金拨付。截至目前,未出现任何截留、挪用、占用项目资金的情况,有效保障了项目的正常运行。
三是强化档案管理。按照“四书一报告”的规范要求,完成项目材料立卷、归档、编号、编目、排列入柜,做到户户有档案,人人有记录,确保信息完整、详实、真实,并通过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实现计算机同步管理和项目资料查询的准确、快捷。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市圆满完成了 20XX 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既定目标任务,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离省、达州市的要求和贫困群众的期待,还有一些差距,我们将进一步凝心聚力、务实
-7-担当、苦干实干,全力以赴做好 20XX 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一)坚持“一个标 准”。坚决守住“搬迁户新建或购置住房人均不超过 25平方米”这条政策红线,围绕不举债建房,督促项目乡镇和施工单位加强工程管理,将房屋主体建设成本控制在 1100 元/㎡左右。实行搬迁户住房建设差异化补助政策,确保建房补助标准能够满足搬迁户的资金需求。
(二)突出“两个结合”。一方面,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立足安置区资源和产业优势,按照“六个一批”的要求,加大产业培育和劳务技能培训力度,拓宽搬迁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使搬迁群众能够稳定脱贫。另一方面,与新村建设相结合。将易地扶贫搬迁、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土坯房改造等项目相结合,配套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新房、新村、新景。
(三)健全“三个机制”。一是健全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领导,严格落实扶贫、财政、住建、国土、交通、水务和城投公司等部门以及乡镇的责任,注重宣传引导,加强沟通协调,合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二是健全督查机制。健全多形式项目检查制度和跟踪稽察机制,实行自查、互查、抽查、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抓好日常监督。实行周报、月报制度,及时调度工作情况,以查促干,以查促变。
三是健全问责机制。明确任务清单、责任
-8-清单,加强项目建设的督查、指导、考核,对违规违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以及落实不力、效果不好等行为及时曝光处理。
(四)紧扣“四个环节”。一是因地制宜选址。以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为前提,统筹考虑,科学选址,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含购房、投亲靠友)等方式,着力破解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选址难问题。
二是科学规划设计。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力求规模到乡、计划到月、安排到点、落实到户,严格做到无规划不审批、不建设。在安置房建筑风格和颜色设计上体现地方特色,简洁大方、协调美观。
三是加快建设进度。及早下达 20XX 年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将 7884 人易地扶贫搬迁住房、配套设施建设任务细化分解到乡镇、村、户、具体工程,确保 3 月 10 日前全面开工,7 月 10 日前完成住房建设工程,10 月 10 日前全面完成旧房拆除、配套设施建设和搬迁入住等工作。
四是认真组织验收。项目竣工后,及时督促项目村自验、乡镇复验,规范完善项目资料,组织行业部门实地验收并完成报账,充分发挥好项目投资效益。
尊敬的忠鑫局长、魏清主任,检查组各位领导,我们将以这次交叉检查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省、达州市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查找差距、总结经验,苦干实干、创新突破,严格按照既定方针,统筹抓好政策落实、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力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再出新成效,确保万源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篇:易地扶贫搬迁[范文模版]
易地扶贫搬迁
学习目标:
学会读写与易地扶贫搬迁相关的字词,了解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建设标准、补助标准。
学习内容:
读与写
搬迁 自然 水土 地方 村庄 整体 同步 安置 旧房
新家 协议 按期
学与用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
1居住地自然条件恶劣
2需要整村搬迁的村庄
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标准
1城镇安置:
城镇安置的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
2农村安置:
农村安置的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3平方米。
三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标准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20000元,整村寨同步搬迁的非贫困人均住房补助12000元。
签订搬迁及旧房拆除协议并按期拆除旧房的,每日奖励15000元
第四篇:仁里镇易地扶贫搬迁摸底工作汇报
仁里镇易地扶贫搬迁摸底工作汇报
按石发代赈[2008]194号文件精神要求,我镇认真组织了易地扶贫搬迁摸底工作。镇会同村干部走村串户,召开各种类型会议,宣传移民搬迁政策,了解移民户思想动态,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户为主、适当支持”的宣传方针,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全镇共完成移民调查摸底对象154户611人,其中因交通不便移民129户513人,就近避灾移民21户81人,因景区规划移民4户17人。现就次摸底调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仁里镇位于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县石台县中部,为县政府驻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现辖10个村5个社区居委会,人口2.6万人,国土面积189KM2。随着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民生工程的实施,我镇城乡面貌大幅度改善,99%的村民组实现了通路、通水和通电。但对于地处较高山上的村庄,还没有实现通路。另外由于山地所限,村民组分布较零散,有的自然村落和单家独户的与大村庄相距较远,这样有的基础设施难以覆盖,如果修路、架桥,投资巨大,且受益人口较少。还有部分村民居住在山体滑坡和大河旁边,易受地质灾害和洪涝侵袭。再有部分农户地处村庄后面,因村庄整治难以推动,入户道路狭窄曲折,尽管与主干道相距较近,却不能通行,急需易地搬迁建房。对这部分农户只有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的办法解决其长远生计问题。
东山村座落在县城西南部,距县城7公里,现有人口829人,土地面4120亩,茶园面积650亩,山场面积21375亩,林业用地面积19830亩。东山有8个自然村落,其中南山组、新屋组和老屋组地处深山,村庄较分散,有8户不能通公路,另有4户受地质灾害威胁。共计有12户需要易地扶贫搬迁。
三增村现有人口1102人,山场面积15810亩。土地面积19056亩,茶园面积 560 亩。三增有7个村民组,方建、方 村、方山、新桥、排下三增和梅溪等村民组那些居住在村庄后面和离村庄较远的农户需要易地搬迁建房,共计65户。
高宝村座落在县城东部,距县城21公里,现有人口1113人,山场面积58835亩,茶园面积800亩。高宝村有13个村民组,东山组地处贡溪河两岸,常受洪水优异侵袭,有6户需要搬迁。另外团结组2户因离中心村庄较远,交通不便,需要搬迁。高宝村共计移民搬迁8户。
缘溪村座落在县城东部,距县城5公里,是慈云洞景区所在地,现有人口1479人,土地面积65000亩,茶园面积1200亩,山场面积47332亩。缘溪村有11个村民组,其中土塘、新塘两组地处500米的高山上,不通公路,共有23户需要搬迁,坑口组有2户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要搬迁,坑口组、岩下组共有6户地处低洼,遭受洪水侵袭,需要搬迁,渔塘组地处慈云景区中心,因规划需要,有4需要搬迁。共计35户需要搬迁。
贡溪村座落在县城东部,距县城10公里,现有人口1023人,土地面积31200亩,茶园面积600亩。山场面积28784亩。贡溪村共有11个村民组,2005年,地处500米高东山上的高东组实施了移民搬迁只有,只有1户,因当时家庭条件原因,未能进行搬迁,现在需要搬迁,另外立新组有1户位于庆丰三级站水库旁,需要搬迁,上村组有2户因交通不便,需要搬迁。该村岩岭组地处海拔500米高山上,通组公路路况差,饮水困难,有15户需要搬迁。该村共有19户需要搬迁。
杜村村座落在县城东部,距县城7公里,现有人口703人,土地面积31000亩,山场面积25111亩,茶园面积600亩。杜村村共有6个村民组。平顶组位于高山上,路况差,饮水困难,有7户需要搬迁,杜村组、塘湾组有7户因交通和洪水原因,需要搬迁。该村共有14户需要搬迁。
二、安臵宅基地的来源及亩数
按户均宅基地面积160平方米,共计宅基地37亩,对于 移民搬迁建房点,政府先行做出规划,按照节约耕地,方便生产,能够避灾的要求,划出移民建房点,由移民户与土地承包人进行协商,镇村做协调工作,采取土地臵换或有偿转让方式,让搬迁户取得宅基地。
三、生产用地来源及产亩数
因此次移民搬迁的农户大多数在本组内就近移民安臵,可以使用原有的生产资料,不需另外安排生产用地;对于跨组安臵的,需要菜地,按户均菜地0.3亩菜地计算,需要菜地47亩,对于安排菜地的,如果村有集体山场,可以直接划拨,如果没有,移民户只有与当地农户协商,采取有偿转让方式,镇村可以协调。
四、移民后主要生存模式及集中安臵地主要基础设施和资金量、来源
对于本级内就近移民安臵的,可以使用原有生产资料;对于跨组安臵的,将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增强农民就业转型能力。一是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实现转移就业。二是有组织的实施土地流转政策,为移民户取得土地。三是通过政府协调,让座落在本镇的企业优先招用移民户,实现他们就近就业。
全镇移民户为154户,每户除宅基地不计入移民成本外,包括土建工程,三通过工程,每户大约需要资金12万元,共计资金1848万元。这些资金通过个人筹资、政府补助、国家专项资金补助等形式,完成资金筹措。
五、原有住房的处臵
对于地处高山、低洼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住房,将进行还地后,进行生态退耕。对于位于景区内的住房,有保护价值的老房屋,进行保护,没有保护价值的,组织景区收购。
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是偏远山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之计,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有利措施。一是有利于山区生态平衡。由于村民地处高山,为保证基本 的生存,只有砍柴垦荒,甚至乱砍滥伐,以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林木逐年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实施搬迁,对保护环境恢复生态非常有利。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这些人居住状况,也有利于“绿色石台,皖南茶乡”战略的实施。二是改善生存条件,提高居住环境。对于地处高山、低洼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农民,他们信息闭塞,阻挡了观念的更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步伐。遇到洪灾,就面临山体滑坡、泥石流淤积的危险,生命安全经常受到威胁。交通不便,生产生活面临极大困难。实施移民搬迁工程,有利于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实现了观念的解放,完成了精神脱贫、文化脱贫。三是提高了扶贫效果。实施移民搬迁的村大多是居住在高山区或离中心村较远的零散户,如实施就地扶持需要国家拿出大量投资为其解决通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成本高,且有些地方即使花钱也难改变现状。如果采取移民扶贫,进行异地扶持,则可以节约大量资金,且能在短期内改变这部分人的生活状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附:仁里镇易地扶贫搬迁摸底情况统计表
仁里镇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六日
第五篇:余井镇易地扶贫搬迁
余井镇易地扶贫搬迁“ 十二五” 规划
一、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一)基本情况
余井镇地处皖西南,南距潜山县城10km,西靠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天柱山,东与怀宁县小市、公岭两镇毗邻,北与源潭镇接壤。镇域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呈“三山一水六分田”布局,城镇规划区面积4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6.2万人,辖1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部分山区群众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地区,住处遇到汛期非常危险,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无法保证。所以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彻底解决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困难,对促进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快全镇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显得尤为重要.(三)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
①交通便捷:县乡交通网络密布,潜源路、余龙路、余三路、岭青路贯穿境内。距合九铁路天柱山站10km,距沪蓉高速路车轴寺站入口仅18km,距安庆天柱山机场和安庆长江水远码头69km,距省城合肥2小时车程。
②资源丰富:镇域内有中型水库1座(长春水库)、小
(二)型水库4座,皖河境内穿过,水资源充足;皖河年产优质黄砂30万吨,山石开采潜力巨大;余井盛产水稻、油菜、棉花,是国家商品粮发展基地,蚕桑、瓜蒌、茶叶、柑桔、食用菌、油茶等农业产品别具特色;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开始由散户粗养向集中精养转变,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更加明显。全镇有1.5万人在外务工,劳动力资源具备优势。
③民营经济: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皖峰蜂业和安徽冠生园正努力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中焘服饰为龙头的服装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服装加工企业发展到40家,从业人数2000人,年产值超亿元;安徽天龙竹木、友银氧化锌、天柱枕业、青楼丝厂、皖浙空心砖厂等一大批招商企业建成投产,实现当年投产、当年收益。
④城镇配套:供电:拥有华东电网110kw余井变电所,可满足各类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等用电需求,220千伏输变电所工程和凯迪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将会提高供电能力。通讯:实现电话程控化,传输数字化,信息业务宽带网。供水:拥有3家水厂,日供水能力5万吨,水资源丰富。医疗:拥有医疗单位3个。教育:拥有初中学校3所,小学25所。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是今后五年全镇扶贫的基础性工作,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关键措施。我镇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行政人事司关于组织开展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地区〔2010〕1853号)和《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皖发〔2009〕21号)及《关于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发改代赈[2010]930号)精神,结合全县“十二五”规划和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以山区居住的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贫困户为对象,以整体搬迁安置为重点,以需搬迁户的实际经济能力为标准,全面深入调研,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摸排定户,精心调查选点,科学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相互协调,认真作好我镇2011年至2015年“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达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策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充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尊重群众意愿,做到搬迁户自愿迁出,迁入地群众愿意接收,坚决杜绝搞行政命令,一刀切。
2.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在搬迁形式上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安置、小规模集中安置和分散插花安置等多种方式合理进行。
3.坚持统筹安排,政策保障的原则。要切合实际,统一规划设计,综合配套,整体实施,切实做好工程建设方面的工作;要在群众安置、土地调整、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要搞好财产债务清算、行政区划变更、基层政权建设及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
4.坚持扶贫搬迁与其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科技扶贫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努力实现扶贫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
5.坚持搬迁与扶贫开发并举的原则。易地搬迁要真正使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在搞好迁入地各项基础设施的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协助群众选好产业发展项目,制定脱贫致富规划,增加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搬的出,稳的住,致富快”。
三、搬迁对象和搬迁、安置方式(一)搬迁对象
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天明村、松岭村、柴阁村贫困人口,优先考虑最贫困农户。
(二)搬迁方式 分村部分搬迁。(三)安置方式
按照上下协调,农户自愿公平公正的原则,广泛深入调查,民主准确定户,科学合理规划,统一施工建设,一次搬迁入住,采取集中安置在余井镇工业聚集区和分散安置在余井集镇内相结合的方式。
(四)区域分布
1、迁出区区域分布(附图)
2、安置区区域分布(附图)
四、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一)实施目标
立足我镇部分山区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实际,采取公平公正、农户自愿、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搬迁的原则,扶贫搬迁100户400人,从根本上改善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以点带面,推动全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加快全镇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搬迁任务
2012年搬迁天明村贫困人口50户200人、松岭村贫困人口25户100人、柴阁村贫困人口25户100人。共计100户400人。
(三)主要建设内容
1、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户均2间建设安置区搬迁安置房200间;按人均0.3亩建设调整置换基本农田(耕地)120亩;修建安置区道路7公里。
2、后续产业发展:争取中央扶贫投资10万元用于安置区劳动力培训等增强劳动技能项目。
五、资金筹措(一)投资来源 余井镇十二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390万元,所需投资由中央、地方、搬迁群众共同承担,经测算三方投资所占总投资比例为: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占76.9%,整合其他政府支农投资占—%,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占 2.6%,地方配套投资占19%,搬迁群众 自筹资金 占1.5%。
(二)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投资
中央补助投资用于建设搬迁群众基本的生产设施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包括住房、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及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
“ 十二五”期间,余井镇安排的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投资规模为300万元,人均投资补助标准为9600元。人均补助标准的测算依据为余井镇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测算过程: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投资3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74万元,中央扶贫投资10万元,共计384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共400人,人均补助标准测算公式:3840000/400=9600(元)。建设内容:按户均2间建设安置区搬迁安置房200间;按人均0.3亩建设、调整置换基本农田(耕地)120亩;修建安置区道路7公里;安置区劳动力约100人技能培训。单位造价:安置房8000元/间;安置区调整置换基本农田(耕地)7500元/亩;安置区道路18.57万元/公里;安置区劳动力技能培训1000元/人。各类建设内容所需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安置区住房建设41.03%;安置区基本农田建设23.08%;安置区道路建设33.33%;安置区劳动力技能培训2.56%。
(三)后续产业发展资金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实现“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十二五期间,余井镇争取中央扶贫投资10万元用于安置区劳动力培训等增强劳动技能项目。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我镇“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成立以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及包村领导,村支书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专项规划。积极申请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和中央扶贫资金,确保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到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上下及部门之间横向协调,全面组织实施。采取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确保该工程顺利实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涉及建设用地的农户采取协调补地+适当补偿的方式,保证安置区建房及道路用地。把“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真正建设成为富民强镇,促进全镇经济增长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