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城区周边生活垃圾专项清理工作方案
为全力打好生态环境攻坚战,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提升我县整体形象,决定开展2020年城区周边生活垃圾专项清理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扎实开展城区周边生活垃圾清理工作,解决城区周边生活垃圾违规堆放、垃圾围城等环境污染问题;整合多种资源,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集中力量解决城区周边农村“脏乱差”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彻底消灭垃圾围城现象。
二、工作任务
全面完成城区周边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整治;完善城区周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加大清扫、清运、保洁力度,提高城区周边环境卫生质量;全面清理城市出(入)口道路、国道、省道、县乡交通道路及两侧积存垃圾;清理城区周边河流水渠、水库大坝管理范围内的积存垃圾,恢复其原有生态和功能;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城区周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制度化管理体系,严防城市垃圾向城区周边倾倒。
三、工作范围及职责分工
此次专项清理工作范围为城区及周边。
城区和城区周边具体范围由县住建局及XX乡、XX镇政府协商划定。城区范围由县住建局牵头并组织实施,城区周边范围由县住建局牵头,XX镇政府、XX乡政府组织实施;县域出(入)口道路、县乡交通道路两侧积存垃圾清理工作由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国道、省道两侧积存垃圾清理工作由公路段负责,田间渠道垃圾治理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河道、干支渠、水库垃圾治理由县水利局负责。
四、工作重点
(一)开展城区垃圾清理
合理确定城区和城区周边具体范围并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垃圾清理工作无死角;城区范围内要按照县城环境卫生管理标准,全面清理积存垃圾、死角垃圾,按要求做好保洁和垃圾清扫清运工作;健全完善管理制度,严防城区垃圾向周边农村地区倾倒,并对违法违规倾倒垃圾行为严肃查处。(由县住建局牵头实施)
(二)开展城区周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和处置模式、加快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城区周边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继续完善农村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整治台账、对城区周边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情况开展再回头,防止出现“死灰复燃”现象;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模式。(由县住建局牵头,XX镇、XX乡政府负责实施)
(三)开展路域环境卫生整治
深入开展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沿线环境卫生整治,彻底清理道路两侧边沟内外积存垃圾及砂堆、煤堆、渣堆、土堆、垃圾堆等“五堆”,加强路面及周边的保洁、改善路容路貌及道路周边的环境卫生状况。(由县交通运输局、县公路段牵头实施)
(四)开展河渠水库垃圾治理
进一步加大城区周边巡河检查力度、持续排查和清理河道、渠道及水库大坝管理范围内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漂浮物及障碍物等,严厉打击向河渠水库倾倒垃圾行为,推动水环境持续改善。(田间渠道垃圾治理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河道、干支渠水库垃圾治理由县水利局牵头负责)
五、时间安排
此次城区周边生活垃圾专项清理行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5月6日至5月15日)
各责任单位要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分层次进行宣传和动员,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并将联系人报回县城区周边生活垃圾专项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5月15日至6月15日)
按照工作方案分解的任务,各责任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动员各方力量,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城区周边积存的生活垃圾清理任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保证清理工作取得实效。同时对城区生活垃圾清理专项行动进行自检自查,对垃圾清理专项行动进行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县城区周边生活垃圾专项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阶段:巩固提升阶段(6月15日至9月15日)
各责任单位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提升整治成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发掘城区周边生活垃圾问题根源,彻底解决垃圾围城等问题。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9月15日至10月31日)
各责任单位要根据工作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逐一对标落实,完善提高,通过总结经验,建立健全管理、考核等相关规章制度提高群众意识,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使城区周边生活垃圾清理工作顺利开展,特成立城区周边生活垃圾专项清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挥、调度清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住建局。
(二)完善工作机制
各责任单位要确定专人,积极与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沟通联系,制定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适时开展专项督导,确保清理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对认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清理效果不明显的,要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
(三)建立长效机制
各责任单位要在集中清理、促进城区周边环境面貌大提升的基础上,将长效管理贯穿始终,更加注重和强化治本之策,防止城乡脏乱差现象再次反弹;要总结整治经验,充分配备管理力量,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努力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使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长效化的轨道;要提高群众卫生意识、健康意识、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成为自觉行动,共同营造优美整洁、清新舒适的城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