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材料(最终5篇)

时间:2021-08-06 16:2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21年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21年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材料》。

第一篇:2021年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材料

2021年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精选

历史是继续前进的基础,也是开创未来的启示。中国在长达43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创造中凝聚的宝贵经验,已经成为我国不懈前行的永恒财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进行了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精辟深刻的科学总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中国43年的改革开放史波澜壮阔,叹为观止,令世人惊叹!

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结合了起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经济上,从一个10多亿人口的大国,在人均资源和资本积累都不丰富的情况下,GDP增速远远超过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实现了持续43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经济总量跨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从世界经济体系和贸易体系角度来看,中国为更平衡的贸易体系和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出了贡献,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可以这是世界经济史上壮丽的一页。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命运,让百年中国告别了积贫积弱,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脱贫工作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各类商品丰富多彩、应有尽有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人民千百年来衣食无虞的梦想变成现实,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的转变,对于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而言,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目标。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二、改革开放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更具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的基本原理,立足本国国情,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深化。同时,健全法律体系和法制制度,开展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实施依法治国。还积极实施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逐步完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把促进政治权力有效运行与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形成了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富有效率;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又能够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和谐;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意见的政治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三、改革开放使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焕发了生机活力

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建设底子薄。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被冲破,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实干兴邦精神被激发,人类创造的先进思想文化、思维方式被我们所接受。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推崇优秀文化蔚然成风。从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开始,我国不断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各级各类教育体系迅速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取得巨大进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正在被激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华大地兴起,有力地推动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到来。

四、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

改革开放前,中国虽然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有悖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结构、物质财富匮乏等不良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诸多难题。改革开放首先彻底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念,社会管理的理念和体制开始更新,促进文明、进步、和谐成为社会建设的目标。在收入分配方面,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被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取代,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时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有所增加,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有效地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始推进以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扩大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机制、有效的利益调解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的机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优先发展教育,已开始形成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就业规模日益扩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开始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社会管理持续完善,使人民过上殷实、幸福的生活。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静态看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辐射力,内容覆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理论空间十分广阔;从动态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的理论体系。今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必将在不断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创造性发展。

以上是我的研讨发言,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在改革开放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改革开放研讨会上的发言

30年前,举国上下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央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由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30年来,我们目睹了我们的国家、社会、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兴国之要、富民之举;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长沙30年的巨变证明了这一点。

一是经济实力大提升。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市GDp仅16.84亿元;经过12年的努力,到1990年全市GDp“艰难”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1.46亿元。2004年,全市GDp越过1000亿元的门槛。2007年,全市GDp2180亿元,是1978年的130倍。无重工业、无大产业的长沙,现已拥有的国家级品牌达26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7个,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一位,比排在第二位的武汉(9个)多出近一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二位,仅比杭州少2个。伴随着GDp的迅猛增长,长沙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也快速前移。国家统计局1993年首次评估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长沙名列第20位;1996年长沙列居第19位。现在长沙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城市第14位、省会城市第5位,中部城市首位。

二是民营经济大发展。回首近30年的发展,全市民营经济从“资本主义的尾巴”到“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从需要“毫不动摇”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再到进行“平等竞争”和受到“平等保护”的市场主体,长沙民营经济逐步壮大,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长。1978年,全市民营经济总量仅1500万元,占全市GDp的0.9%,1996年达94.82亿元,占全市GDp的23.7%,2001年为254.8亿元,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为35%。到2007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285.38亿元,占全市GDp的58.7%,纳税过亿的非公有制企业有三一集团、经阁集团、威胜电子、加加集团等20多家企业。民营经济开始成为长沙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三是城市建设大变化。改革开放之初,长沙市区面积仅仅七八十平方公里,1997年发展到110平方公里,现在已达180多平方公里,十年时间增长了一个相当于老长沙的面积;全市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20.7%提高到2001年的45.34%、2007年的60.2%。1978年,长沙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2.67平方米,现在达到9.42平方米,成为继贵阳、沈阳之后的第三个国家森林城市。去年一年我市就新增城市绿地200万平方米,相当于此前20年来的总和。1989年长沙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3.4平方米,1999年为6.36平方米,现在达到12.15平方米,形成了“市内结网、市外成环、三纵三横、六桥三环”的现代化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在城市建筑物方面,改革开放后才有高30多米的长岛饭店、麓山饭店等建筑开始陆续出现,而现在全市的高层建筑多达400余幢,超高层建筑有140幢之多。可谓是高楼树立、道路通畅,背街小巷得到改造,一江两岸,风景如画。

四是群众生活大改善。作为长沙居民,对改革开放感受最深的就是生活的变化。我们的消费支出的重点已由吃、穿、用过渡到教、住、行。衣着消费不再停留在保暖御寒的层次上,而是追求美观大方、强调个性化的装束打扮;家庭财产由改革开放前的“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过渡到上世纪80年代的“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立体声收录机)。90年代以后,居民又以拥有高清晰度的大屏幕彩电、家用电脑、热水器、电话等“新四大件”为时尚。现在,长沙居民的消费热点又“升级”为住宅、家用轿车、数码相机、旅游等等。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反映在数字上为“恩格尔系数”。1980年长沙市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是53.2%,按国际通行标准来衡量,居民生活质量仅为“温饱”。1995年降至49.2%,开始进入“小康”行列。2006年再降为32.6%,长沙居民的生活,已经实实在在地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殷实型转变。1978年,长沙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7元,建国30年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速为3%。1990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70元,1995年为4860元,2000年为7530元,2007年达16000元。现在,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民纯收入等指标,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均处于最高水平。

探讨长沙30年巨变的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紧紧抓住了解放思想这个精髓,全方位大力度地推进改革开放。二是紧紧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坚持加快发展的主旋律。三是紧紧抓住了实践检验真理这个标准,及时纠正了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四是紧紧抓住了以民为本这个核心,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五是紧紧抓住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个关键,提拔和重用了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和各方面的人才。

去年底,长沙成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对我市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绩的充分肯定。现在,我市已经启动了先导区的建设,各项事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在新一轮加快发展中,我提一点建议,就是要认真关注城郊结合部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行动指南。现在我们对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并采取了许多举措。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人民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日益增强,我市城郊结合部的规划工作却暴露了许多不足,应切实予以重视。

规划工作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件]

一是缺失性。在我市一些城郊结合部,大多是谁看中了这块地,谁就来开发。热火朝天地搞起来的楼盘,杂乱无序,配套不全、楼宇密集、绿地稀少。建起来的工厂,处于群楼环抱之中,生产区不象生产区,工厂区不象工厂区。这种现象,在城郊结合部中特别是属于县管理的地域尤为突出。

二是随意性。比如,在我市城郊结合部,有许多沿骨干道路正在兴建的农民安置用房,建得十分随意。同样一排房屋,有的五六层高,有的三四层高;外墙有的为红色、有的为白色、有的为灰色。窗户大的大,小的小。比如:有的道路(金星大道市政府段)建好不久,栽的树刚好成形,却在一夜之间又改换。比如:城郊结合部(河西戴公庙附近)的山头,并非指定墓地用地,却可见白色的墓碑林立。这些现象,将为几年或者几十年后的城市扩容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是短视性。规划工作一定要着眼长远,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可现实中,建好的没有使用几年的道路(如雷锋大道)又在拓宽;建好没几年的房屋因为新一轮扩张又拆迁;凡是城市扩张之处,就有“移山倒海”之势,削山头、平河沟、毁树木、摊大饼,令人痛心。似乎只有全部推倒重来,才叫做开发。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开发商唯利是图、规划的短视性造成的结果。

四是局部性。现在长沙先导区的区划已经正式确定。先导区的建设,必须重视整体规划。由于城郊结合部分属区县两个行政机关管辖,而县级的规划往往着重县城,忽视了与城区对接的乡镇的规划工作。导致这些地方在做规划时缺乏全局意识,没有与城市规划很好地对接,而仅仅停留在农村城镇化的层次,没有考虑地域特点、产业特点、生态特点等因素,规划工作的思路不开阔,档次不高。

我认为,应尽快尽早地将城郊结合部的规划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尽量减少新一轮城市大扩容又带来新一次大拆迁。

一是规划要体现科学。规划要与国际对接,统筹考虑,一次到位,建设可以分步实施。要考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并为城市留下未来发展的余地。要综合考虑全局与局部、新区与旧城、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代、地上与地下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是规划要体现人文。规划要尊重“前人”;关爱“今人”;善待“后人”,更多地体现对人、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尊重。要保护好“前人”为每座城市创造并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城市固有的特色;要重视居住区规划,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创造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居住生活的城市作为规划目标。

三是规划要体现个性。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现有产业特点、地域资源优势、未来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多进行组团式的规划,打造各具特色的“区中区”、“城中村”。当前,要突破“开发就是推去一座座山,平整一块块地”等惯性思维,尽可能地保护好可以保留的山头、坡地、水面。要依山傍水建民居,风情特色建小镇,节约用地建厂房,绿树成荫通道路。一条道路两线绿、一片区域一幅画。

四要规划体现绿色。要追求城市的生态价值、健康价值、人类与环境间的协调和交流价值、环境公正价值,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综合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过度开发,确保开发建设活动不超出环境容量,不对环境、文化资产和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经济,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和谐文明发展之路。要尽量保住山头(包括小山头)、开发水面、植树种草、保持绿色,要立法、要督查、要切实追究违规者。

第三篇: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发言

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发言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通过专题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深刻领会到发展的道路上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我们所走过的道路是前人所没有走过的,是需要我们开创的暂新的事业。在这条路上,我们也会走弯路。但是,走弯路是为了更好地走好以后的路。在那个历史时期的共产党人努力进行探索,打破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勇于进行改革,为国家今日的繁荣昌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作为后来的我们,要深入学习这段历史,从中汲取精神财富,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第四篇:改革开放历史时期研讨发言资料「2193字」

改革开放历史时期研讨发言资料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面推进,党的制度建设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围绕党的各项制度的建立、健

全和完善,充分发挥党的制度在党的建设中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

和长期性的重要作用这一主题,党的制度建设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伟大

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留下了深刻启示。

—、必须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把党的制度建设摆在突岀位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重视党的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摆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位置并加以推进。这是因为党的制度建设,能够为党提供稳定和规范的运行方式和工作方法,能够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所以,要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

位不动摇,确保党领导的科学正确和连续稳定,就要解决党的制度问

题。正因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不断总结党的建设正反两方面

经验教训,在洞察和把握党的建设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认

识到党的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在理论上

深化思考,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有步骤、有重点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和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

党这个主题,针对党的制度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党的建

设制度改革这一重大命题,把强化顶层设计和注重基层试点结合起来,制定实施了一大批改革措施,形成了党的各方面制度改革齐头并进,互相支持的良好态势,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入了强大动

力。

二、必须把党的制度建设与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紧密结合,融合于党的建设全过程

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不同的要素组成,任何一个方面都

不能轻视。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

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为党的建设提

供思想基础。组织建设为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制度建设规范党内

运行秩序,为党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而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

风等方面建设是制度建设的前提,离开了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

风等方面建设,制度建设也就会失去灵魂和方向,党的各项制度也必

然难以发挥作用。因此,要把党的制度建设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紧密

结合起来,融合于党的建设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三、必须把党的制度建设与国家法治建设相街接,实现依规治党

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国家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和题中之义,关系

到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的福祉。”党的领导和

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O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着党的法规制度建设会影响到国家法治建

设。党的法规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是否能够得到遵守执行,对于国家

法律法规健全完善和遵守执行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如果党不重视自

身法规制度建设,或者党的法规制度遭到破坏,国家的法治建设也就

无从谈起。与此同时,党在加强自身法规制度建设过程中,党的所有

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

另一方面,国家法律法规健全完善,能够为党的法规制度建设创

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减少党的法规制度建设的运行成本。”党的领导

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法规制度不能凌驾于国家法律法规之

上,党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人民群众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所以,要从国家法治建设的战略格局中,认识和把握党的法规制度建设的任

务与目标,善于把成熟的党的法规制度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

法规,使党的法规制度建设与国家法治建设相衔接,实现依规治党和

依法治国的统一。

四、必须坚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推动根本制度与具体制

度的配套协调

党的制度是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体制、机制组成的有机整体,各项制度、体制和机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党的制度建

设是一项完整严密的系统工程,内容要素十分广泛。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群众路线在党的活动中的运用,是马

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本质特征。具体的制度、体制和

机制必须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最高原则,民主集中制又必须依靠具体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落实和执行。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

么时候民主集中制坚持和执行得好,党的建设就能顺利向前推进,取

得显著成绩。反之,党的建设就会遇到挫折,遭受损失。

五、必须坚持建立健全与贯彻执行并重,做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

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表明,制定制度是基础和前提,执行制度是

关键和核心。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坚持从严管党治党的方针,把继承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健全完善了以党章为核心的党的法规制度,形成了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执行有力的党的法规制度体系。但

也要看到,在党的法规制度建设过程中,重视制定、轻视执行的现象

还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场自我革命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法规制度建设经验教训,既

注重党的法规制度的健全完善,也注重党的法规制度的全面贯彻执行。

如果党的法规制度得不到贯彻执行或者贯彻执行不到位,其价值和功

能就不能体现岀来。因此,做到制定与执行并重是党的法规制度建设

必须下大力气破解的重大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提高党的法规

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优化党的法规制度执行的文化环境,以

及增强党的法规制度执行主体的意识和能力,努力维护党的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五篇:优秀党员在2021年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

优秀党员在2021年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范文

按照市委中心组学习安排,近期重点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简史》中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其中第七章《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介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农村改革和创办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起步、党的十二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党的十三大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国防战略的调整、“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经受政治**的考验和治理整顿的完成、邓小平南巡讲话等重要历史节点;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中,重点讲解了党的十四大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实现“软着陆”、党的十五大和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政治文明先进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两岸交流扩大、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九章《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顾了党的十六大和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和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部署、应对重大挑战和深化改革开放、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坚持和平发展合作、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和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

24年的改革开放史,是一部当代史。我们在一定程度讲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与时俱进,永葆生机活力;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我们在世界上把社会主义的旗帜举住了,举稳了。正如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次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学习改革开放史,要坚持战略思维,深刻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着眼全局、根本和长远,从宏观上把握其历史意义,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彰显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意义,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学习改革开放史,要坚持历史思维,深刻认清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从历史分析中获得历史智慧和启示,把握历史发展方向与趋势,从中揭示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探寻改革开放的规律。同时还原历史本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学习改革开放史,要坚持辩证思维,深刻认清改革开放历史地辩证发展。以改革当中的矛盾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是如何处理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发展稳定、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政府与市场等纷繁复杂的矛盾关系,揭示改革开放的辩证发展,看清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

学习改革开放史,要坚持系统思维,深刻认清改革开放的大脉络和多领域的关联性。既要看经济体制又要看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及其内在关系,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多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认识推进改革开放的动因和合力,克服碎片化、孤立化、片面化、静态化倾向,更好地把握改革开放发展的大脉络大逻辑。

学习改革开放史,要坚持创新思维,深刻认清改革开放的内在机理。要做好顶层设计、地方试验、民间自发相结合这篇文章,始终坚持创新,始终秉承开放,将中央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将地方地试验成果总结提炼,将人民群众的首创加以推广,将改革开放不仅仅使其尊称为历史,更要在未来中得到延伸。要在回顾与展望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砥砺信心和勇气,强化担当和作为。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赶超省份,要始终保持敢闯敢试的精神,勇当开路先锋;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做好示范引领;要敢于挑重担、啃硬骨,敢于突破。

下载2021年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材料(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21年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材料(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