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1年关于市政协学习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材料
2021年关于市政协学习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按照市委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统一部署,我认真学习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通过学习,我加深了对党的百年奋斗史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党的光荣传统、治国理政丰富经验和立党兴党、立国兴国伟大智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进一步提高了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增强政协履职实效,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工作就学习党史学习教育进行研讨。
(一)应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切实保证政协履职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开展工作必须始终遵循的一项根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政协工作的根本保证。这既是新时期政协工作的要求,更是具有很强实效性的工作方法。政协工作离不开党委的重视和支持,要形成“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努力”的良好格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应经常过问、了解政协工作,参加政协会议倾听委员声音提出要求,就全市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委托政协进行调研,对政协报送的调研报告和社情民意应及时阅研作出批示,成为党政部门的决策参考,促进问题的尽快解决。历史证明,新形势下,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与市委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发挥政协党组在政协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做好政协工作的根本保证。
(二)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把握好政协工作的基本原则。
新形势下政协工作要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融合,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协智力荟萃、人才密集的优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找准位置、体现价值,做到在服务大局中主动融入,在推动发展中履职尽责,在积极参与中有效作为。一是围绕中心,建言出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选准角度,体现针对性。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找准履行职能与促进发展、服务发展地最佳结合点,以最适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方式服务发展。二是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高度关注民生,积极协助党委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民政协的职责所在。通过视察议政,反映社会焦点;通过提案办理,解决社会难点;通过社情民意,反映社会热点。以政协基层工作站为载体,通过与群众面对面地接触,收集社情民意,积极向党委政府反映,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一些关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提升了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三)应不断加强创新,增强政协履行职能的活力。
创新是一切工作的活力之源,也是人民政协事业科学发展得强大动力。只有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始终保持蓬勃朝气,不断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人民政协事业才能保持旺盛活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更大作为。一是创新建言要注意技巧和方法。好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对重要议题和关系到全局性的问题,要注意建言献策的内容、场合和对象,内容要立足实际情况,场合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对象最好邀请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一起出席,以引起关注和重视。二是创新建言要注意方式。要从改进工作的愿望出发,采用商量、探讨的方式,充分体现意见与建议的建设性。要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政协章程的规定和要求,敢讲真话,善讲实话,言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多谋改革之策,多建开放之言,多立发展之论,不信口开河,不无的放矢。做到建言既能体现社情民意,又符合本地实际,更切实可行。
(四)应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切实做好政协工作的内在保障。
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抓好政协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履职的能力和水平。政协应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扎实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政协履职提供了坚强保障。一是在全市政协组织中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提升履职水平,树立政协良好形象,确保市委、市政府任务目标得以顺利实施。二是以转变工作作风为抓手,以“学党史、忆初心、担使命”的要求,坚定思想信念,坚持摸实情、讲真话、办实事,在政协组织中形成团结协作、激情创业的良好氛围,确保各项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三是以工作创新为动力,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完善议事规则、协商方式、协商程序,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认真落实政协领导班子联系党派团体制度、民主协商制度、情况通报制度,使政协工作符合发展要求、更具时代特色,使履职活动更加规范有序、富有成效。
以上学习研讨发言,是我在学习中的粗浅体会,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发言
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发言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通过专题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深刻领会到发展的道路上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我们所走过的道路是前人所没有走过的,是需要我们开创的暂新的事业。在这条路上,我们也会走弯路。但是,走弯路是为了更好地走好以后的路。在那个历史时期的共产党人努力进行探索,打破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勇于进行改革,为国家今日的繁荣昌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作为后来的我们,要深入学习这段历史,从中汲取精神财富,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第三篇:市长2021年学习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材料
市长2021年学习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通过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系统学习,使我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作为党员干部,身处这个伟大时代,既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要做改革开放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应当增强使命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功成不必在我”和“建功必须有我”的胸怀,甘做“铺路石”“栽树人”,积极投身改革实践,用具体行动来拥护改革、推进改革。下面,结合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改革开放时期,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政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这次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正式拉开,邓小平理论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他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要坚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邓小平理论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并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成为我们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为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比如农村改革,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包干到组、包产到户政策,随后四川、甘肃等地也放宽政策,采取了类似做法。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农民群众有了更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各地农村很快涌现出一大批乡镇工业企业和生产经营专业户。这是我国农村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生产方向转变的开始。1979年,党中央采取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的方针,开启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改革,为今后的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改革开放时期,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二是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明确了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比如,全面推动农村改革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逐年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行政体制、党政机构也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党的十五大以后,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其他形式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城乡基层民主建设逐步加强。同时,还推进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两岸交流扩大,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以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改革开改时期,开启了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
党的十六大明确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并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作了全面阐述。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作了“十个结合”的精辟概括,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提出新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所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第四篇:副市长在2021年学习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
副市长在2021年学习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
近期,我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这段历史,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艰难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全市翻天覆地的巨变,我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觉醒、伟大创造、伟大革命,党带领人民走的是一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在我市振兴发展的征途上,我们要始终贯彻落实党的科学理论成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坚持以解放思想激发内生动力,走好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之路。
(一)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在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党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成果始终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当前,我们党员干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经常对表对标新思想,修正偏差、校准言行。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社会维稳等方面上加强成果转化力度,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
(二)牢固树立为民情怀。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摆在了首要位置。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百年历史,最深刻的启示正在于此。一个珍视人民的国家必会兴旺发达,一个依靠人民的政党必将基业长青。回望历史、环顾世界,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在理论上鲜明提出、在思想上明确要求、在实践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切实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根植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和成效体现为民情怀。要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要坚持为民服务解难题。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
(三)不断提升改革攻坚能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始终坚持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带领人民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调整、爬坡过坎的攻坚阶段,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没有斗争精神不行,没有攻城拔寨的本领更不行。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不断强化提升能力的责任感。一要在学习上下功夫。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人民群众学习、向改革发展实践学习、向先进地区学习。二要在解放思想上下功夫。要勇于转变观念,勇于打破条框、突破束缚,不断革除阻碍发展的各种障碍。三要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坚信眼界在开放中形成、能力在比较中领悟,通过改革创新发现差距和问题,在推动振兴发展上想对策、出实招、抓落实。
(四)始终做到勇于担当。在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重任,在探索中奋斗、在开拓中前进,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担当是每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重要标志,也是党员干部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和必备的品质素质。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在关键时刻,评价一名党员是否合格,关键看担当。我们要多措并举,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基层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善作善成。一要树立重实绩的鲜明导向。既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又秉承“功成必定有我”,既做显绩,又做潜绩。二要引导干部争做实干家。坚持以行动为准则、以目标为导向、以结果论成败,既直面问题不回避,又认真解决问题不懈怠,同时建立防错长效机制,让干部放开手脚干事创业。三要坚持法治思维。敢担当的前提是尊崇法律。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权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
第五篇:2021年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材料
2021年教育改革开放研讨发言材料范文精选
历史是继续前进的基础,也是开创未来的启示。中国在长达43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创造中凝聚的宝贵经验,已经成为我国不懈前行的永恒财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进行了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精辟深刻的科学总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中国43年的改革开放史波澜壮阔,叹为观止,令世人惊叹!
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结合了起来,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经济上,从一个10多亿人口的大国,在人均资源和资本积累都不丰富的情况下,GDP增速远远超过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实现了持续43年的高速经济增长,经济总量跨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从世界经济体系和贸易体系角度来看,中国为更平衡的贸易体系和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出了贡献,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可以这是世界经济史上壮丽的一页。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命运,让百年中国告别了积贫积弱,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脱贫工作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各类商品丰富多彩、应有尽有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人民千百年来衣食无虞的梦想变成现实,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的转变,对于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而言,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目标。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二、改革开放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更具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的基本原理,立足本国国情,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把扩大民主同健全法制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深化。同时,健全法律体系和法制制度,开展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实施依法治国。还积极实施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逐步完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把促进政治权力有效运行与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形成了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富有效率;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又能够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和谐;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意见的政治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三、改革开放使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焕发了生机活力
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建设底子薄。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被冲破,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实干兴邦精神被激发,人类创造的先进思想文化、思维方式被我们所接受。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推崇优秀文化蔚然成风。从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开始,我国不断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各级各类教育体系迅速发展,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取得巨大进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正在被激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中华大地兴起,有力地推动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到来。
四、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
改革开放前,中国虽然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有悖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结构、物质财富匮乏等不良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诸多难题。改革开放首先彻底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念,社会管理的理念和体制开始更新,促进文明、进步、和谐成为社会建设的目标。在收入分配方面,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被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取代,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时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有所增加,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有效地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始推进以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扩大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机制、有效的利益调解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的机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优先发展教育,已开始形成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就业规模日益扩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开始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社会管理持续完善,使人民过上殷实、幸福的生活。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静态看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辐射力,内容覆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理论空间十分广阔;从动态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充实丰富和完善的理论体系。今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必将在不断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创造性发展。
以上是我的研讨发言,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