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委统战部长在2021年学习教育改革开放研讨会上的发言大全

时间:2021-07-24 14:4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市委统战部长在2021年学习教育改革开放研讨会上的发言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市委统战部长在2021年学习教育改革开放研讨会上的发言大全》。

第一篇:某市委统战部长在2021年学习教育改革开放研讨会上的发言大全

某市委统战部长在2021年学习教育改革开放研讨会上的发言

按照本次市委中心组下发的党史学习资料,我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简史》——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的学习资料即第七章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第九章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自身分管工作实际,谈一谈学习体会。

第七章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本章节讲了十个方面的内容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农村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起步,党的十二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党的十三大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国防战略的调整,“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经受政治**的考验和治理整顿的完成,邓小平南方谈话。可以说,这个阶段是我国和我们党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把我国从“文化大革命”的泥潭中解放出来,纠正了错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改革。新修改了宪法,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步伐。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完成了国防战略的调整。首次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提出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发展同各国的关系,中国外交得到全方位发展。平息了北京地区的反革命**,捍卫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和人民根本利益。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八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

本章节讲了九个方面的内容即党的十四大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实现“软着陆”,党的十五大和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政治文明、先进文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实现总体小康,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两岸交流扩大,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个阶段是我国从20世纪过渡到21世纪的重要节点,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了在经济领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完成或超额完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成功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明确提出科技强军战略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思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完成了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一步。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党的建设不断得到发展进步。

第九章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本章节讲了八个方面的内容即党的十六大和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部署,应对重大挑战和深化改革开放,有效履行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坚持和平发展合作,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和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个阶段是我国进入到21世纪的起步阶段,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思想。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提出新要求。明确了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中央军委明确提出了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内地与港澳合作不断加强,推进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制度化进程。确立了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目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

学习党史,我们要与自身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要在党史的学习中凝练思想,提高政治站位,更好地推动工作的开展。在这个阶段,邓小平提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阶级联盟,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在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述了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指出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要实现党和国家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就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胡锦涛强调“要把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到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真正抓紧抓实抓好,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共创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作为统战工作者,我们要把统一战线工作发展好、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统战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不断创新,带领广大统战成员始终与党保持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同心同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为全面发展全方位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第二篇:在改革开放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改革开放研讨会上的发言

30年前,举国上下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央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由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30年来,我们目睹了我们的国家、社会、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兴国之要、富民之举;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长沙30年的巨变证明了这一点。

一是经济实力大提升。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市GDp仅16.84亿元;经过12年的努力,到1990年全市GDp“艰难”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1.46亿元。2004年,全市GDp越过1000亿元的门槛。2007年,全市GDp2180亿元,是1978年的130倍。无重工业、无大产业的长沙,现已拥有的国家级品牌达26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7个,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一位,比排在第二位的武汉(9个)多出近一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二位,仅比杭州少2个。伴随着GDp的迅猛增长,长沙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也快速前移。国家统计局1993年首次评估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长沙名列第20位;1996年长沙列居第19位。现在长沙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城市第14位、省会城市第5位,中部城市首位。

二是民营经济大发展。回首近30年的发展,全市民营经济从“资本主义的尾巴”到“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从需要“毫不动摇”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再到进行“平等竞争”和受到“平等保护”的市场主体,长沙民营经济逐步壮大,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长。1978年,全市民营经济总量仅1500万元,占全市GDp的0.9%,1996年达94.82亿元,占全市GDp的23.7%,2001年为254.8亿元,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为35%。到2007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285.38亿元,占全市GDp的58.7%,纳税过亿的非公有制企业有三一集团、经阁集团、威胜电子、加加集团等20多家企业。民营经济开始成为长沙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三是城市建设大变化。改革开放之初,长沙市区面积仅仅七八十平方公里,1997年发展到110平方公里,现在已达180多平方公里,十年时间增长了一个相当于老长沙的面积;全市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20.7%提高到2001年的45.34%、2007年的60.2%。1978年,长沙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2.67平方米,现在达到9.42平方米,成为继贵阳、沈阳之后的第三个国家森林城市。去年一年我市就新增城市绿地200万平方米,相当于此前20年来的总和。1989年长沙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3.4平方米,1999年为6.36平方米,现在达到12.15平方米,形成了“市内结网、市外成环、三纵三横、六桥三环”的现代化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在城市建筑物方面,改革开放后才有高30多米的长岛饭店、麓山饭店等建筑开始陆续出现,而现在全市的高层建筑多达400余幢,超高层建筑有140幢之多。可谓是高楼树立、道路通畅,背街小巷得到改造,一江两岸,风景如画。

四是群众生活大改善。作为长沙居民,对改革开放感受最深的就是生活的变化。我们的消费支出的重点已由吃、穿、用过渡到教、住、行。衣着消费不再停留在保暖御寒的层次上,而是追求美观大方、强调个性化的装束打扮;家庭财产由改革开放前的“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过渡到上世纪80年代的“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立体声收录机)。90年代以后,居民又以拥有高清晰度的大屏幕彩电、家用电脑、热水器、电话等“新四大件”为时尚。现在,长沙居民的消费热点又“升级”为住宅、家用轿车、数码相机、旅游等等。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反映在数字上为“恩格尔系数”。1980年长沙市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是53.2%,按国际通行标准来衡量,居民生活质量仅为“温饱”。1995年降至49.2%,开始进入“小康”行列。2006年再降为32.6%,长沙居民的生活,已经实实在在地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殷实型转变。1978年,长沙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7元,建国30年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速为3%。1990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70元,1995年为4860元,2000年为7530元,2007年达16000元。现在,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民纯收入等指标,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均处于最高水平。

探讨长沙30年巨变的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紧紧抓住了解放思想这个精髓,全方位大力度地推进改革开放。二是紧紧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坚持加快发展的主旋律。三是紧紧抓住了实践检验真理这个标准,及时纠正了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四是紧紧抓住了以民为本这个核心,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五是紧紧抓住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个关键,提拔和重用了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和各方面的人才。

去年底,长沙成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对我市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绩的充分肯定。现在,我市已经启动了先导区的建设,各项事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在新一轮加快发展中,我提一点建议,就是要认真关注城郊结合部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行动指南。现在我们对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并采取了许多举措。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人民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日益增强,我市城郊结合部的规划工作却暴露了许多不足,应切实予以重视。

规划工作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件]

一是缺失性。在我市一些城郊结合部,大多是谁看中了这块地,谁就来开发。热火朝天地搞起来的楼盘,杂乱无序,配套不全、楼宇密集、绿地稀少。建起来的工厂,处于群楼环抱之中,生产区不象生产区,工厂区不象工厂区。这种现象,在城郊结合部中特别是属于县管理的地域尤为突出。

二是随意性。比如,在我市城郊结合部,有许多沿骨干道路正在兴建的农民安置用房,建得十分随意。同样一排房屋,有的五六层高,有的三四层高;外墙有的为红色、有的为白色、有的为灰色。窗户大的大,小的小。比如:有的道路(金星大道市政府段)建好不久,栽的树刚好成形,却在一夜之间又改换。比如:城郊结合部(河西戴公庙附近)的山头,并非指定墓地用地,却可见白色的墓碑林立。这些现象,将为几年或者几十年后的城市扩容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是短视性。规划工作一定要着眼长远,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可现实中,建好的没有使用几年的道路(如雷锋大道)又在拓宽;建好没几年的房屋因为新一轮扩张又拆迁;凡是城市扩张之处,就有“移山倒海”之势,削山头、平河沟、毁树木、摊大饼,令人痛心。似乎只有全部推倒重来,才叫做开发。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开发商唯利是图、规划的短视性造成的结果。

四是局部性。现在长沙先导区的区划已经正式确定。先导区的建设,必须重视整体规划。由于城郊结合部分属区县两个行政机关管辖,而县级的规划往往着重县城,忽视了与城区对接的乡镇的规划工作。导致这些地方在做规划时缺乏全局意识,没有与城市规划很好地对接,而仅仅停留在农村城镇化的层次,没有考虑地域特点、产业特点、生态特点等因素,规划工作的思路不开阔,档次不高。

我认为,应尽快尽早地将城郊结合部的规划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尽量减少新一轮城市大扩容又带来新一次大拆迁。

一是规划要体现科学。规划要与国际对接,统筹考虑,一次到位,建设可以分步实施。要考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并为城市留下未来发展的余地。要综合考虑全局与局部、新区与旧城、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代、地上与地下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是规划要体现人文。规划要尊重“前人”;关爱“今人”;善待“后人”,更多地体现对人、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尊重。要保护好“前人”为每座城市创造并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城市固有的特色;要重视居住区规划,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创造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居住生活的城市作为规划目标。

三是规划要体现个性。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现有产业特点、地域资源优势、未来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多进行组团式的规划,打造各具特色的“区中区”、“城中村”。当前,要突破“开发就是推去一座座山,平整一块块地”等惯性思维,尽可能地保护好可以保留的山头、坡地、水面。要依山傍水建民居,风情特色建小镇,节约用地建厂房,绿树成荫通道路。一条道路两线绿、一片区域一幅画。

四要规划体现绿色。要追求城市的生态价值、健康价值、人类与环境间的协调和交流价值、环境公正价值,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综合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过度开发,确保开发建设活动不超出环境容量,不对环境、文化资产和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经济,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和谐文明发展之路。要尽量保住山头(包括小山头)、开发水面、植树种草、保持绿色,要立法、要督查、要切实追究违规者。

第三篇:某县委统战部长在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研讨会上的发言

某县委统战部长在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研讨会上的发言

按照全县党史学习教育要求,下面,结合统战工作实际,我谈谈学习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一些体会和认识,与同志们共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发展历史共分为4个阶段:

(一)建国初阶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道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的组织形式。虽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我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和任务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统一战线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一大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运用统一战线推动和组织广大知识分子、各民主党派、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和各界爱国人士,投入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运动,进一步提高各族人民的觉悟,孤立和打击国内外敌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二)社会主义改造阶段。

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和统一战线工作,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三)改革开放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统一战线重新得到落实,明确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就更加密切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有重大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有重大转变,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有重大变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变得更高。从社会主要矛盾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历史性变化,对发展全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奋斗目标看,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国际地位看,当代中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这些重大变化,都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

百年党史蕴含着持久深厚的奋斗力量,是我们前行路上的重要参考、致胜之书、力量之源。在百年来的接续奋斗中,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史学习好、总结好,把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思想密码,从党史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斗之力,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办好当下的事、走好前行的路。面对征途中的艰巨繁重任务和各种困难挑战,我们必须从“红色家谱”、奋斗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前进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火热实践中继续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干部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在新的历史起点奋力推动派出所基层工作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抓实抓细各项重点任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汲取历史经验,全面掌握实践要求,努力学出绝对忠诚,学出信仰信念,学出辩证思维,学出为民情怀,学出忧患意识,学出昂扬斗志,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断提高把握大局大势、应对风险挑战、推进实际工作的能力水平。党史学习教育面向全体党员,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具体推进中,必须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推动“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当好“头雁”,在学党史、讲党史、懂党史、用党史方面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坚持以知促行、知行合一,统筹推进专题学习、宣传宣讲、专题培训、实践活动、检视问题和整改落实各项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扎实做好规定动作基础上,创新探索“自选动作”,确保学习内容、方式贴近实际、适应需求;坚持开门开放、群众评价,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把群众意见作为解决问题办实事的标尺,把学习教育成果交给群众监督评判,以实际行动让群众看到新变化新气象。

第四篇:组织部长在2021年学习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

组织部长在2021年学习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范文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以《学好“必修课” 答好“新考卷”》为题,作简要发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党走过的100年是极不容易、也是极不平凡的100年。在我们党100年的奋斗历程中,党的组织工作作为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党的生存、发展、壮大紧密联系、息息相通,始终伴随着党的生存、发展、壮大,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学好党史、组织史,就是要做到回眸历史、站得更高,牢记使命、看得更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好落实、答好考卷。

一、党史与组织史紧密联系、相互贯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通过学习,党的组织史与党史一样,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是一剂十分丰富的营养剂,更是一段可敬可赞的动人篇章,具有博大的思想精髓、科学的建设架构、严密的理论体系。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组织工作的历史是一部艰辛的苦难史。1921年7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在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指导下,党的组织工作见效很快。但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武装政变,导致大革命失败,党的组织工作遭到严重挫折。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斗争进入最为艰苦的岁月。在这一时期,党的组织工作重点是:恢复和发展遭受严重破坏的党组织;坚持“支部建在连上”,配合军事斗争,在各个根据地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坚持思想建党原则,加强党员教育,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1937年7月,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日阶段。在这一时期,党的组织路线根据中央要求,在抗日根据地及大后方和沦陷区大力发展党员,巩固党的组织;加强在职干部教育,推进全党整风学习;坚持从思想上、纪律上、政治上教育干部,为抗战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从人民的根本愿望出发,主张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在此期间,党的组织工作进一步巩固党的组织,保证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站在解放战争最前列,成为团结人民、争取胜利的坚强核心;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建立定期请示报告制度,健全党委制,为党在全国范围的执政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组织工作的历史是一部曲折的发展史。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相继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两个历史性转变。在此期间,组织战线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大规模整顿,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基本覆盖;对干部工作进行整体性安排部署,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发展的干部管理格局;加强干部政治理论和文化教育,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吸收党员,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这一系列工作,为新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1956年,党开始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艰辛探索。在此期间,党的组织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国党员由八大时的1073万增长到1965年的1895万,干部工作进一步规范,成千上万各类专门人才成长起来。1966年5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在这一时期,一大批领导干部被当作“走资派”打倒;许多知识分子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批判;党的各级组织普遍受到冲击,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广大党员被迫停止了组织生活;一些野心分子和帮派分子乘机进入党内,党的组织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局势。在此期间,组织工作重点是整顿各地的组织系统,选拔一部分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到领导班子中来,为确保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组织工作的历史是一部璀璨的辉煌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前进。组织路线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此期间,组织路线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么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围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作不断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提升了党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这一光辉历程中,党的组织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把改进作风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坚决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培训,构筑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大力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严格发展党员标准,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强化了“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有力支撑。

回顾我们党的组织史,党的组织工作始终主动适应党所处历史方位和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变化,实现了从领导革命的党的组织工作到长期执政的党的组织工作的重大转变,从服从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组织工作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体制下的组织工作的重大转变,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脉络,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美丽篇章。

二、党的组织史内涵丰富、经验宝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刻汲取蕴藏在党史、组织史中丰富的政治营养、精神瑰宝、内在规律和成功经验,为全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XX新格局、奋进新征程、创造新辉煌凝聚强大精神动力。通过近段时间学习,党的组织史主要有以下五条基本规律和宝贵经验。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来指导组织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党的创新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党以来,党的组织工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动摇,这是组织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进步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觉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前进。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坚决服从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服从党的政治路线,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作的根本任务。建党以来,党的组织工作紧紧围绕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这个目标,把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线,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实践证明,只有把组织工作放到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到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来认识,放到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下来谋划,放到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来推进,组织工作才能明确科学定位,保持旺盛活力,体现自身价值。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来做好组织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核心价值。这一核心价值体现在党的组织工作中,就是要使组织工作让党满意、让人民满意。建党以来,组织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反映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意愿,促进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实践证明,组织工作只有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认可,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汲取开拓前进的无穷力量。

第四,必须始终遵循组织工作发展规律来推进组织工作。党的组织工作是一门科学,有着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建党以来,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积极探寻组织工作的发展规律,按照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和部署,把组织工作与党的各方面建设协调推进,既注重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又注重抓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人才队伍、公务员队伍建设;既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注重夯实基础;既注重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完善务实管用的已有制度,又注重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制定新的制度,用制度规范各项工作,用制度巩固成功经验。实践证明,组织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可能一成不变,改革与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把制度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紧密结合起来,既善于立制,又敢于变制,才能为组织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可靠制度保障,不断推进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第五,必须始终坚持不懈地抓好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推进党的组织工作关键在人。组工干部的素质、组织部门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关系到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成效,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建党以来,组织系统大力弘扬“政治坚定、公道正派、廉洁勤奋、求实创新”等优良传统和作风,持之以恒地加强组织部门自身的政治、思想、作风、能力等建设,教育广大组工干部不断锤炼党性、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使组织部门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政治部门、政治机关,把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过硬队伍,才能保证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的全面贯彻落实,才能保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贯彻执行。

三、学习党史与组织史要认真实践、在于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立足实际,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我们学习党史、组织史,最重要的目的是寻根溯源、以史资政、感悟初心、牢记使命,这不仅要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更要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遵从一辈子,最为重要的是要融入工作、指导实践、推动发展。

第一,注重在抓好回望历史与回归现实相结合上下功夫,着力在以史增信中坚定奋进力量。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只有懂得过来,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更好地启迪未来。这是学好党史、组织史的核心要义。全市各基层党组织要采取“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形式,结合实际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党史、组织史学习活动,重点要学好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学习材料,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坚定信心决心,激发奋进力量。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党组织书记、先进典型讲一次党史专题党课,抓好表彰一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开展一次“双百”宣传、进行一次初心访谈等活动,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着力凝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二,注重在抓好理论武装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上下功夫,着力在学思践悟中汲取思想伟力。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理论创新史,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各级党校(行政学校)要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精心设计课程,组织好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专题培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引导作用,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运用干部教育在线学习、智慧党建“充电站”等开设微党课和网课,深化对党的历史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学习,在学思践悟中深入了解我们党成立、成长、发展、壮大的伟大历程,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同时,我们将编写《新时代XX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新时代XX市优秀共产党员》等案例教材,精心摄制一批党史教育视频片,着力营造学习党史、崇尚先进、争做先进的浓厚氛围。

第三,注重在抓好锤炼党性与践行初心相结合上下功夫,着力在为民服务中答好时代答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是否满意是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唯一标准。全市各地各单位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要求,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强化对党忠诚教育,坚持和完善重温入党誓词、党员过“政治生活”“党费日”等政治仪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强化党的意识、党员意识,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要加强党规党纪教育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把锤炼党性与践行初心结合起来,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2020年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反馈问题整改等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健全调查研究、直接联系群众、党员志愿服务等制度,做到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关怀帮扶下基层、解决问题在基层。

第四,注重在抓好传承作风与提升素质相结合上下功夫,着力在砥砺奋进中谱写组织篇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从党的百年奋进史中学习汲取干事创业的奋进之力、浩然之气,在实干奋斗、砥砺奋进中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的能力本领。作为我们组织部门来说,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X组织部长会议精神,传承好组织部门“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作风,以“对标一流、争先进位”为目标,坚持政治建部、服务强部、实干兴部、从严治部、制度立部,把党史、组织史学习教育贯穿组织工作始终,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以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为重点,以建设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为关键,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支撑,着力提高全市组织工作质量,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XX新格局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史、组织史中凝聚着思想、蕴含着智慧、充满着力量,我们唯有自觉把学好党史、组织史作为“教科书”“必修课”“营养剂”,做到守信念、明方向,担使命、抓落实,才能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夯实思想根基、汇聚磅礴力量,才能始终永葆“赶考”初心,答好时代“考卷”。

第五篇: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发言

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讨发言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通过专题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深刻领会到发展的道路上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我们所走过的道路是前人所没有走过的,是需要我们开创的暂新的事业。在这条路上,我们也会走弯路。但是,走弯路是为了更好地走好以后的路。在那个历史时期的共产党人努力进行探索,打破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勇于进行改革,为国家今日的繁荣昌盛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作为后来的我们,要深入学习这段历史,从中汲取精神财富,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下载某市委统战部长在2021年学习教育改革开放研讨会上的发言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市委统战部长在2021年学习教育改革开放研讨会上的发言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