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改革开放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改革开放研讨会上的发言
30年前,举国上下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央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由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30年来,我们目睹了我们的国家、社会、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兴国之要、富民之举;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长沙30年的巨变证明了这一点。
一是经济实力大提升。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市GDp仅16.84亿元;经过12年的努力,到1990年全市GDp“艰难”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1.46亿元。2004年,全市GDp越过1000亿元的门槛。2007年,全市GDp2180亿元,是1978年的130倍。无重工业、无大产业的长沙,现已拥有的国家级品牌达26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7个,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一位,比排在第二位的武汉(9个)多出近一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二位,仅比杭州少2个。伴随着GDp的迅猛增长,长沙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也快速前移。国家统计局1993年首次评估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长沙名列第20位;1996年长沙列居第19位。现在长沙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城市第14位、省会城市第5位,中部城市首位。
二是民营经济大发展。回首近30年的发展,全市民营经济从“资本主义的尾巴”到“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从需要“毫不动摇”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再到进行“平等竞争”和受到“平等保护”的市场主体,长沙民营经济逐步壮大,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长。1978年,全市民营经济总量仅1500万元,占全市GDp的0.9%,1996年达94.82亿元,占全市GDp的23.7%,2001年为254.8亿元,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为35%。到2007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285.38亿元,占全市GDp的58.7%,纳税过亿的非公有制企业有三一集团、经阁集团、威胜电子、加加集团等20多家企业。民营经济开始成为长沙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三是城市建设大变化。改革开放之初,长沙市区面积仅仅七八十平方公里,1997年发展到110平方公里,现在已达180多平方公里,十年时间增长了一个相当于老长沙的面积;全市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20.7%提高到2001年的45.34%、2007年的60.2%。1978年,长沙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2.67平方米,现在达到9.42平方米,成为继贵阳、沈阳之后的第三个国家森林城市。去年一年我市就新增城市绿地200万平方米,相当于此前20年来的总和。1989年长沙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3.4平方米,1999年为6.36平方米,现在达到12.15平方米,形成了“市内结网、市外成环、三纵三横、六桥三环”的现代化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在城市建筑物方面,改革开放后才有高30多米的长岛饭店、麓山饭店等建筑开始陆续出现,而现在全市的高层建筑多达400余幢,超高层建筑有140幢之多。可谓是高楼树立、道路通畅,背街小巷得到改造,一江两岸,风景如画。
四是群众生活大改善。作为长沙居民,对改革开放感受最深的就是生活的变化。我们的消费支出的重点已由吃、穿、用过渡到教、住、行。衣着消费不再停留在保暖御寒的层次上,而是追求美观大方、强调个性化的装束打扮;家庭财产由改革开放前的“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过渡到上世纪80年代的“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立体声收录机)。90年代以后,居民又以拥有高清晰度的大屏幕彩电、家用电脑、热水器、电话等“新四大件”为时尚。现在,长沙居民的消费热点又“升级”为住宅、家用轿车、数码相机、旅游等等。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反映在数字上为“恩格尔系数”。1980年长沙市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是53.2%,按国际通行标准来衡量,居民生活质量仅为“温饱”。1995年降至49.2%,开始进入“小康”行列。2006年再降为32.6%,长沙居民的生活,已经实实在在地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殷实型转变。1978年,长沙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7元,建国30年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速为3%。1990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70元,1995年为4860元,2000年为7530元,2007年达16000元。现在,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民纯收入等指标,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均处于最高水平。
探讨长沙30年巨变的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紧紧抓住了解放思想这个精髓,全方位大力度地推进改革开放。二是紧紧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坚持加快发展的主旋律。三是紧紧抓住了实践检验真理这个标准,及时纠正了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四是紧紧抓住了以民为本这个核心,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五是紧紧抓住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个关键,提拔和重用了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和各方面的人才。
去年底,长沙成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对我市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绩的充分肯定。现在,我市已经启动了先导区的建设,各项事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在新一轮加快发展中,我提一点建议,就是要认真关注城郊结合部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行动指南。现在我们对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并采取了许多举措。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人民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日益增强,我市城郊结合部的规划工作却暴露了许多不足,应切实予以重视。
规划工作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件]
一是缺失性。在我市一些城郊结合部,大多是谁看中了这块地,谁就来开发。热火朝天地搞起来的楼盘,杂乱无序,配套不全、楼宇密集、绿地稀少。建起来的工厂,处于群楼环抱之中,生产区不象生产区,工厂区不象工厂区。这种现象,在城郊结合部中特别是属于县管理的地域尤为突出。
二是随意性。比如,在我市城郊结合部,有许多沿骨干道路正在兴建的农民安置用房,建得十分随意。同样一排房屋,有的五六层高,有的三四层高;外墙有的为红色、有的为白色、有的为灰色。窗户大的大,小的小。比如:有的道路(金星大道市政府段)建好不久,栽的树刚好成形,却在一夜之间又改换。比如:城郊结合部(河西戴公庙附近)的山头,并非指定墓地用地,却可见白色的墓碑林立。这些现象,将为几年或者几十年后的城市扩容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是短视性。规划工作一定要着眼长远,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可现实中,建好的没有使用几年的道路(如雷锋大道)又在拓宽;建好没几年的房屋因为新一轮扩张又拆迁;凡是城市扩张之处,就有“移山倒海”之势,削山头、平河沟、毁树木、摊大饼,令人痛心。似乎只有全部推倒重来,才叫做开发。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开发商唯利是图、规划的短视性造成的结果。
四是局部性。现在长沙先导区的区划已经正式确定。先导区的建设,必须重视整体规划。由于城郊结合部分属区县两个行政机关管辖,而县级的规划往往着重县城,忽视了与城区对接的乡镇的规划工作。导致这些地方在做规划时缺乏全局意识,没有与城市规划很好地对接,而仅仅停留在农村城镇化的层次,没有考虑地域特点、产业特点、生态特点等因素,规划工作的思路不开阔,档次不高。
我认为,应尽快尽早地将城郊结合部的规划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尽量减少新一轮城市大扩容又带来新一次大拆迁。
一是规划要体现科学。规划要与国际对接,统筹考虑,一次到位,建设可以分步实施。要考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并为城市留下未来发展的余地。要综合考虑全局与局部、新区与旧城、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代、地上与地下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是规划要体现人文。规划要尊重“前人”;关爱“今人”;善待“后人”,更多地体现对人、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尊重。要保护好“前人”为每座城市创造并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城市固有的特色;要重视居住区规划,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创造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居住生活的城市作为规划目标。
三是规划要体现个性。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现有产业特点、地域资源优势、未来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多进行组团式的规划,打造各具特色的“区中区”、“城中村”。当前,要突破“开发就是推去一座座山,平整一块块地”等惯性思维,尽可能地保护好可以保留的山头、坡地、水面。要依山傍水建民居,风情特色建小镇,节约用地建厂房,绿树成荫通道路。一条道路两线绿、一片区域一幅画。
四要规划体现绿色。要追求城市的生态价值、健康价值、人类与环境间的协调和交流价值、环境公正价值,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综合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过度开发,确保开发建设活动不超出环境容量,不对环境、文化资产和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经济,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和谐文明发展之路。要尽量保住山头(包括小山头)、开发水面、植树种草、保持绿色,要立法、要督查、要切实追究违规者。
第二篇:在2011年终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2011年终研讨会上的发言
一、首先衷心地感谢各分公司及各兄弟部室一年来对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支持及配合,衷心地感谢各分公司利用这次研讨会给公司人力资源部提出了很多非常宝贵的意见。
二、各诸侯们在激励职工方面尤其是在年终奖及职务晋升方面要用足公司的制度,开拓思路,创新办法。在年终奖的分配上。公司机关每一年都有关于分配方面的文件发布,但这份文件是适用于机关部室的,只要求分公司参照执行,而不是一定要依照执行。所以,分公司有分配的自主权。分公司要硬起来,有时硬不起来的是机关部室。今天是座谈会,所以一些话说得随意些,不是很恰当,请多多包涵。
三、很赞同一位公司领导在参加分公司民主生活会上讲过的一句话:在人才培养方面,先不要去理会留不留得住人才,先思考公司能不能把他(她)培养成人才。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先思考一下公司是否有完整、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若有,这种机制会使公司人才济济,既然人才济济了,又何怕人才的流动。所以我们首先要思考探索的是人才的培养机制。说到人才的培养机制,在这里我想推销一个方法,就是岗位轮换,我很乐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对这个方法的看法。该办法在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运转出见成效。
第一、能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第二、能使团队中的成员相互了解对方的岗位性质、运转程序,从而有较好的配合。
能建立一个精简高效的团队
第三、能鞭策后进。由于成员一专多能,一个坑有多个萝卜可以配置,避免个别成员吊起来卖,你不干,有其他成员干,对于上进心还没完全丧失的职工来说,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压力的,从而迫使其自己调整起工作态度,自觉地去提高业务能力,使其态度、行为表现更符合公司的要求,所以请各单位不妨尝试一下。
从人才战略安全角度看,要为人才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尤其应关注派到施工现场的“夹心层”,一句话不一定能留住一个人才,但却可能逼走一个人才。
总之,要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已成为全上下的共识,但对于如何去培养却办法及做法不多,我们不但要有想法(即思路),还应该有办法(即计划),更应该有做法(即措施),就象汪洋书记所讲的,改革需要试验,争论不如一试,改革不怕慢,就怕站。
创造一个培养机制(岗位轮换)
从公司这几年的发展来看,经营、安全质量、得到了先后的重视,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公司现在是时候实实在在重视人才培养了。年关将近,请注意所承建项目的甲方尤其是房地产商的资金链,以免因资金紧张而导致拖欠工人工资。当前,欠薪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如南方报纸所报道的)
最后,再一次地感谢各基层单位及各兄弟部室一年来对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也恳请各单位在新的一年继续给力公司人力资源部。同时,也衷心祝愿各基层单位在新的一年再创佳绩。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第三篇:某县纪委书记在“改革开放史”专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某县纪委书记在“改革开放史”专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根据县委常委会党史学习教育暨专题教育集中学习有关安排,下面,我围绕学习研讨主题,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学习。
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1978年12月18日-22日,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明确提出,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成为了指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大会还提出到20世纪末,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战略方针。
改革开放的成就要求我们“勤学习”。新时代新事物新学习,面对“智慧经济”、“互联网+”、“数字支付”等一系列新经济体系,干部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要把学习放在首位,突出干部学知识、用知识、讲知识这个关键要素,组织干部对新业态、新发展、新形势进行深究细研,把干部岗位息息相关的知识结合岗位要求进行传授,培养一批业务知识过硬、思辨能力过硬的好干部,形成推动发展的坚决坚定动力。
改革开放的实践要求我们“敢拼搏”。拼搏是胜利的关键因素,步入开放的关键期、驶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干部拿出“破力并举”的勇气闯关夺隘、勇往前行。特别是当前机构改革正在全面铺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各级干部必须勇敢面对挑战,科学认清形势,正确对待去留,把组织赋予的使命履行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须有我”的底气,创难关、涉险滩、攻难点,确保担当作为有底气。
改革开放的经验要求我们“谋创新”。创新是关键一环,更是不竭动力,必须摒弃党员干部存在的满足于“混日子、守摊子”的陈旧思想。组织部门必须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严格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只要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只要不违反政策法规的,只要不谋私利的,都要鼓励党员干部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引领广大干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风气。
铁肩担重任,实干谱华章。正是靠着改革开放,不断打破束缚思想的桎梏、扫除阻碍发展的藩篱,我们成功开启了新的壮阔征程,开创了新的前进道路,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在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勤抓学习、敢闯难关、勇谋创新,才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立潮头而涌动、明方向而前行,才能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在中心组学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研讨会上的发言
本文系邮箱投稿,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照抄!
在中心组学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
研讨会上的发言
根据工委统一部署要求,我在全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后,又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学习,我看到了自身在思想层面和实践层面上存在的不足与差距,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统筹推进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的五大改造新格局、努力开创新时代党建工作新局面的理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奋力开创新时代党建工作新局面。结合中心组学习会主题,我谈三点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深学细悟讲话精神,明确奋斗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着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势,深情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同时也是我们在新时代解放思想、将党建工作推向前进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对于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结了2018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2019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动摇,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鼓励创造性贯彻落实,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在学习和实践中找思路、想办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这对于开展好新时期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二、紧紧贴合工作实际,找准学习目的。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中央决策部署的精神实质,更加精准推动工作落实。作为工委委员,在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的决策部署上,要及时跟上去;在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上,要主动贴上去,找准工作结合点,结合中央意图、XXX省实际、工作重点,迅速推进,注重实效。要反复研读领悟讲话中“十个始终坚持”“九个必须坚持”等重点内容,深刻领会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部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自觉投身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切实跑好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接力赛。要把学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确保思想统一、凝聚共识、取得实效。要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三、一以贯之学用结合,促进创新发展。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深入学习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以及各自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作为工委委员,更要发挥好“头雁效应”,带头学习好、贯彻好重要讲话精神,着力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完成好各项改革任务,确保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抓好基层党建工作上,要主动靠前、积极作为,当好党委参谋助手,不能只满足于发文件、提要求,要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丰富工作内容载体,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拓宽工作领域范围,不断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重培养业务骨干,使更多的干部成为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政策的行家里手和做好机关党建工作的业务能手,做到打铁首先自身硬;要增强政治意识,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精神如何入脑入心,进行深入的思考,拿出科学、管用、有效的落实方案,指导省直机关做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第五篇:某区组织委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某区组织委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一历史性决策,犹如一声春雷,春风化雨,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下面,我围绕本次专题研讨的内容,和大家交流几点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我们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从中坚定“四个自信”,这次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农村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全面起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中国重温历史,展望未来的特别之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伟大实践。
回顾改革开放这一伟大革命带来的成就,中国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便是最有说服力的答卷,其中每个家庭所经历的改变更是其中的缩影。它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让后人不断从中汲取智慧,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
四十年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一个80后,是看着黑白电视长大的一代人。那时候有电视的都没几户人家,我记得那时我家有个14寸的黑白电视机,家里每天都围满了人。《黑猫警长》,《舒克与贝塔》对于80后的我们来说,就是一种幸福了。想想如今的变化那真是天翻地覆。生活中各个方面都能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进步和变化。
改革开放四十年值得自豪,但绝对不是自满的理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改革开放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我们实施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重生态文明,着力解决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处理医疗问题、居住问题等,全面保障人民生活。其次,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风廉政建设刻不容缓。只有解决好这些矛盾与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发展更全面,更公平,更充分,才能不忘初心,继往开来,让社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