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最深刻的一篇文章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总书记从会议伊始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总结报告中更是以十三个分项先后203次提到与人民相关的话题,由此足可见人民在习总书记心中的地位之重,总书记对人民爱得深沉、爱的彻底。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同样是习总书记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是习总书记在2015年重回梁家河时对梁家河的乡亲们说的。
在梁家河的七年里,总书记先后带领人民群众办缝纫厂为村民集中修补衣物、修坝田解决全村粮食问题、学习修建沼气池解决村民燃料问题、带领村民修水井解决全村吃水问题、办代销社解决村民日常必需品购买等问题,总书记通过这一些列措施,解决了村民们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的难题,让人民生活得到了初步的改善,后来又办铁业厂、捐出自己的三轮摩托为村里办磨面坊、种植烤烟、搞河桥整治等等,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但每一件事都惠及人民,总书记向来就是这样,从不喜欢刻意去做一些大而空的事,为人民做实事是习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人民需要什么,近平就做什么”!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习总书记于基层百姓和黄土地深深联系在一起,总书记崇高的理想追求以及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气魄、有大抱负、有大勇气、有大本事、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2013年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总书记“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的岁月里,总书记把自己看做了黄土地的一部分,贴近农民,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贫困、落后的乡村面貌,在这人生最美好的七年时间里,总书记在最苦的地方,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反观当代社会,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包括我在内的很多青年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迷失了方向,在学习了十九大报告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习总书记的亲生经历中,我逐渐认识到要想让青春在基层发光,就要真正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人民群众的一员,迎难而上、敢于承担,要脚踏实地、实干苦干、不搞形式主义,并不断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不断完善自己。
一
真正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人民群众的一员
2002年,总书记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指出,自己怀着“孤独、歧视”的目光来到梁家河,虽然最开始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四大关”条件的困苦、“黑帮子弟”帽子歧视以及大家的不信任,但最终习总书记用自己的真诚、实干打动了乡亲们,黄土地接纳了自己,“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只是习总书记对自己的概述,更是对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扎根基层,在基层办实事、在基层闪光的最佳概括。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二
要迎难而上、敢于承担
“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这是何毅亭老师对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描述,习近平去插队的时候只有十五岁,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之一;陕北梁家河常年居住窑洞,少有树木,烧火做饭都是问题,青黄不接的时候村里大部分人都去讨饭了,不得不承认,陕北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差的地方之一;1969年插队陕北,当年冬天就有的知青通过应征入伍的方式离开了这个民不聊生的地方,接连几年,知青们不断尝试各种方式,应征入伍、招工进厂、推荐上大学,大部分人都迫不及待的离开这个地方,雷平生同志1974年离开后,整个大队就只剩下了习近平一个知青,直到1975年,在乡村面貌大大改善、为了更好地服务全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习近平才不舍的离开了生活了七年的梁家河村,他是全国知青中插队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
以史为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文正先生对自己提出的人生准则,范文正先生划粥断齑的故事广为流传,如不是青年时期对困难不以为意,迎难而上、敢于承担,倦怠时以凉水浇脸,饥饿时以稀粥为食,日夜与诗书相拥,五年未解衣就枕,若非如此,怎会有朱熹评论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刘漫塘说“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清代袁枚称其“黄阁风裁第一清”。
当代青年同样如此,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干部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现如今,我国社会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基层的青年干部,在时代的转化与变革中,更需要迎难而上,以充足的精气神来面对新时代交给青年人的艰巨任务。
三
实干苦干、不搞形式主义,多接触、多学习
实干苦干是青年干部迎难而上的推进器。不可否认,很多面对群众的基层工作是充满挑战的。群众的不理解,不信任,让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当然,人民群众的不理解受限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以及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固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要通过自己的实干苦干,戒骄戒躁,多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群众的难处。在理解他们困难的前提下,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做让人民满意的工作,让群众安心的工作,让党和国家放心的工作。
不断学习是基层青年干部迎难而上的垫脚石。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与时代接轨,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必须把目光放在日常的具体工作当中,花更多的时间来通过学习来提升自我能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野马,易放难收。在工作时间提高实践能力,在业余时间学习提升理论知识,理论实践能力兼备,方能运筹帷幄,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
习总书记在七年艰难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当时的严酷考验,并因此更加了解了中国最艰苦地区的现状,准确把握了当时的历史潮流与时代际遇,艰难的岁月里仍不忘学习、肯吃苦、能干事、有追求、敢担当,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爱国爱民精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青年,虽身份不同、经历不同、境遇也不同,只要我们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新时代的中国将会留下我们用青春书写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