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自动化控制中心党支部副书记 曹银强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谷溪说:“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党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的白光兴也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来评价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就是说,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今天,他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好比领导干部完成工作任务是过河,而过河需要船,需要桥,这里的“船”和“桥”,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从实践经验中来,也从学习、读书中来。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
习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通过调研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后,习近平就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并脚踏实地去做,去苦干实干。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作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从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到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之包容、关心;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到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的真诚相待;从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给讨吃老汉,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习近平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当今,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我们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经常到那些贫困地区体察民情,与他这7年知青经历所培养起来与人民的深情有关,与他在梁家河插队所形成的为民情怀直接相关。近几年,总书记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懂农民。
习近平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各种矛盾,做各种细致的工作。他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认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顺理成章做好了。习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是简单地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使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雷平生说,习近平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较多思考。当今,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树立辩证思维,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与他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注重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第二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篇一】
近日,中组部遴选增补梁家河培训学院等7家单位为第二批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其中梁家河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度过七年知青岁月的地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初始“起点”。笔者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进一步了解了习近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被他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深深感动。作为青年干部,就应该锤炼以下几个方面的崇高品格:
锤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政党,要想在事业或目标上有所成就突破,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不行的。古今中外承担大任、成就大事业的人,不惟有超世之才干,亦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新时期的共产党员若要想为党、为人民干出一番事业,就要夯实坚忍不拔的意志基石,做到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精神始终不懈怠;
无论任务繁重还是单一,标准始终不降低;
无论力量强大还是薄弱,士气始终不衰退,坚忍不拔、矢志不渝,胜利地完成党的各项任务和历史使命。
锤炼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坚定理想信念,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同时,把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结合起来,矢志不移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而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
锤炼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政治观点,能不能坚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名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做到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牢固树立为官就是服务的思想,对权力、钱财、名利“思知足以自戒”,不汲汲于功名、不惜惜于富贵,以“昼无为、夜难寐”和“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求真务实、忘我工作,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力竭力解难事,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做出一番成就。
锤炼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担当体现一个人的魄力与责任,敢于担当是一种政治责任,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思想境界。工作是在攻坚克难中推进的,政绩是在攻坚克难中创造的,威信是在攻坚克难中树立的,能力也是在攻坚克难中提升得,越是困难和艰苦,越能考验干部、成就干部。在“四个伟大”新征程中,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就要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长征路、接续奋斗、夺取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倍加珍视、发扬光大。青年干部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四个伟大”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篇二】
知青,是一代人的记忆,经历过知青岁月的人,大都有一种情怀,深深烙印在脑海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数千万城镇知青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广阔的农村和祖国的边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从繁华的城市到贫困的农村的转变,从无忧无虑的学生到辛苦劳作的农民的身份的转变,面对突如其来的转变,许多人视为是人生的灾难。习总书记就是这众多的知青之一。然而,正是这段艰难困苦的经历,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使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通过认真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习近平总书记的历练故事,使我心灵又一次得到了洗礼和升华,深受教育和启发。
第一,在困境中坚守理想信念。坚守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员安身立命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忆这段岁月时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
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了坚守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知青生活初期,习近平总书记和大多数知青一样,感到孤独、迷惘。但随着对乡亲们的感情日益加深,随着日复一日艰苦生活的磨砺,受到了延安红色的历史文化和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的熏陶,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铸造了不变的“初心”。使他由一个迷惘、彷徨的少年成长为一名自信的大队党支部书记,确定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建立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事业的坚守和执着。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必须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要始终坚守理想信念,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履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的政治担当,不断加强党性锤炼,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二,在困境中坚持读书求知。习近平总书记下乡后、插队时,所带的两个行李箱装的全都是书。在当时农村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又荒凉的情况下,他热爱读书,“痴迷”读书,在艰苦劳动之余,仍然勤学不辍,不断地充实自己,不荒废时光,所带的书读完了,就到处找人换书、借书。七年的知青岁月,他在困境中没有放弃读书、学习,在磨难中没有放弃思考。后来,总书记在回忆时说到:“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时,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
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
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的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多年来,读书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央党校领导是这样评价习总书记的:“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习总书记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他这种学识,这种修养,这种格局,是他多年磨一剑的结果”。2009年5 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时强调:“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苦读书,因为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于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工作更为重要”。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应当学习习总书记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读书、追求思想进步的精神,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理念,真正把读书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自己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为党、为人民服务。
第三,在困境中勇于吃苦耐劳。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的梁家河,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连喝水都很困难,是当时全国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而且他是以“黑帮”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身份走进知青队伍的,更是被扣帽子、被歧视。但习总书记勇于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和挑战,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七年时间他先后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等“四关”,磨炼出他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意志,铸就了他自强不息、不畏困难、志存高远的品质。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应当学习习总书记勇于担当、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精神,勇于面对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在困境中锤炼意志,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立足岗位,踏实工作,在奋斗中成就人生价值,当一名能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新时期的优秀党员干部。
第四,在困境中始终情系百姓。根深方能叶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总书记长期扎根人民、深接“地气”的思想。七年的知青岁月,总书记在实践中增进了人民情怀。在梁家河时,他发扬为民、务实、担当的优良作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回馈着陕北的老百姓,帮助他们改变了梁家河的生活面貌,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老百姓赞叹他说,“近平真是个好后生”。“人民”二字已铭刻在习近平的内心深处,“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笃定地扎根心底。从梁家河、正定、福建、上海……串串足印,串起了不同的地名,贯通着同样的大爱深情,总书记的心思一直惦念着的都是老百姓,张口说的、问的都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情况。40多年来,从一个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经过多层领导岗位的历练,铸就了习总书记淳厚博大的人民情怀。习总书记在回忆说,“陕北七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习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为各级领导干部立起了高山仰止的时代高峰,树立起了为官做人的精神旗帜。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理念上,要自觉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看齐,在内心情感上,要自觉向习总书记的人民情怀看齐,使自己的从政行为始终与中央保持一致,与民共鸣,情系百姓,心系人民,践行群众路线,敢于为民担当,以自己最大的智慧和力量为人民谋幸福,争做人民群众心中的好后生。
【篇三】
近日,拜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给青年党员干部指明了青春努力作为奋斗的方向。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青年干部作为青年人中的排头兵,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我们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激发自身特有的朝气和活力,坚定崇高的人生理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善于“抬头”总结反思,又要勤于“埋头”实干耕耘,力争做一个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青年干部。
把勇于担当作为行动。勇气,是一种坚韧的精神品质。担当,彰显对职守的忠诚、追求的执着。播种勇气,收获担当;
播种担当,收获品格;
播种品格,收获信念;
播种信念,收获辉煌。我们青年干部要敢于做勇于担当的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如此,勇字当头、以干为先、以担当为盾,方能有为之实。当前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在前行的道路上充满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广大青年党员干部做到敢于担当,能够担当,直向困难和问题,主动迎接挑战,在脱贫攻坚中做出一个共产党员的贡献。
把无私奉献作为追求。生而为人,应有所追求。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境界,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选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何况青年党员干部正是青春奋斗之时,“路漫漫其修远兮”,将“奉献”上下而求索,方是有为之本。
作为一名青年干部应时刻怀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由我”的心态,强化实干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在工作实践中一点一滴地积累,从小事做起,迈稳步子,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面对心浮气躁的社会环境,要多一点沉稳和从容,真正把自身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中去,不断向领导同事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基层实践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提升本领,充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让青春之梦想融入伟大的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篇四】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对理想信念之于共产党人的极端重要性,是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加以强调的,他是这样要求全党同志的,更是在自己长期工作实践中这样身体力行的。这一点,从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知青岁月中能找到答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代上山下乡,在黄土高原的小山村梁家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故事的一条红线,就是他在融入群众中确立了思想信念,在艰苦环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人民服务的坚定和执着。
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更为感人至深的是他坚忍不拔的政治追求,对于常人来说,只要现实表现好,就容易被组织接纳,他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现实表现广受称赞,但因为所为家庭问题,入团入党对他来说是那样希望渺茫,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观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面对组织上的冷遇,他没有抱怨,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而是锲而不舍、坚定不移。他先后写了好几份入团申请书,才在1972年秋天入了团。同样,他反反复复写了十分入党申请书,最终在1974年秋天入了党。
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他一个人的时候,他还能不急不躁。他从容自问:“
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这一问,让他找到了苦苦期盼的光明大道其实就在自己脚下的青春答案。当他下定决心留下来的那一刻,他就把自己看做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理想信念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总是要体现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上,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青年习近平:他跟社员一起用挑子挑起羊粪牛粪往山上送,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就用衣服垫着继续挑,他顶着炎炎烈日在地里割麦锄草,身上都晒红了,之后又脱皮,仍然坚持活不干完就不休息,他领着社员打井,率先跳到冰面上,有老倔和搞头使劲地挖残冰冻土。他带领群众治沟打坝,植树造林,大办沼气,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他办铁业社,办缝纫社,办代销点,办磨坊,件件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因为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并外化成“敢为人先、坚持到底、不辞辛苦”地昂扬斗志,体现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他才能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
坚定理想信念,支撑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潜伏后续的奋斗,成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到富起来在到强大起来的巨大动力,也由此为我们党百年历程中最宝贵的红色基因。历史一翻开了崭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者一代人的上山下乡早已成为过去的故事,但他和无数想他一样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确实历久弥新,久而弥坚,始终闪耀在火热的光芒。
今天我们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这同样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对没一个共产党人都是现实的考验。我们必须始终高扬理想信念的旗帜,保持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保持对人民的赤字之心,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真理,坚守真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唯有如此,才能在胜利时和顺境中不骄傲不自满,在困难时和逆境中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赞誉和诱惑的考验,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篇五】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共产党的工作者,如果不真正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苦,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作为年轻党员干部,要把握好在基层锻炼的大好时机,用新思想、新起点、新作为展现新时代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
用新起点奏响青春之乐。“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年轻干部要把基层历练作为自己的新起点,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态度对待基层工作,俯下身子,摆正位置,明确下基层不是去“镀金”,而是去“炼金”,把基层作为了解社情、洞察民意、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作为磨炼意志、增长才智、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在基层中磨炼自我、锤炼工作作风,实现自身的升化,奏响新时代青春之乐。
用新思想把稳党性之舵。“根浅则飘若浮萍,根深则固若苍柏”。干部越是年轻,越要到艰苦环境中磨砺摔打,越要到基层一线锤炼自己。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年轻干部尤其需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要以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受宠不惊,受冷不冰”的正确态度面对基层岗位,以“有为”谋“有位”的进步思想,正确看待个人发展,要静下心来扎根基层,努力克服意志消沉、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等理想信念“滑坡”的不良倾向,自觉扎牢“信念”之根,补足精神“之钙”。
用新作为书写奋进之笔。毛泽东同志曾对青年人说;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年轻干部从校门步入社会,从温室走向一线,要不摆“臭架子”,多掏“心窝子”,以“芝麻事”,谋“民生计”,要用钉钉子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群众多做实事、做好事。在项目工程、脱贫攻坚、信访维稳、征地拆迁、基层党建等工作中成长成才,在实干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顺利通过基层“练兵场”的洗礼,书写出人生的奋进之笔。
【篇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让我深深感受到,有追求,人生才有方向。
“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到。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
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习近平后来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为什么?这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信念和抱负直接相关。一句话,在农村7年,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
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有追求,人生才有方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应该有对党忠诚的政治追求,有敢于亮剑的担当追求,有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有品行端正的道德追求,这样,我们才能追随共产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篇七】
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这些朴实的话都是真实的写照。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就是说,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是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为一名基层的大学生村官,我们更应该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要在农村培养吃苦精神,树立“困难就是机遇”的意识,把工作中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作为考验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的人生历练。要在基层中多磨炼,多学习,多奉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吃得苦的精神。在老百姓身上学习不骄不躁、勤劳朴实和谦虚谨慎的精神,在基层中锻炼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篇八】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写到,“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是的,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
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今天,他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好比领导干部完成工作任务是过河,而过河需要船,需要桥,这里的“船”和“桥”,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从实践经验中来,也从学习、读书中来。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学习使人进步。广大党员干部要长于学习、勤于学习,经过学习不断充电,以自己杰出的党性修养和示范作用带动全党全社会构成杰出学习习风尚,真实担负起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途上完成中华民族巨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经过学习,党员干部才能深刻领会党对当前世界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才能增强珍惜机会、抓住机会、用好机会的认识和才干。
【篇九】
近期,部里结合“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为我们征订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主要是以访谈的形式,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的七年岁月,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觉得,七年知青岁月里的总书记,恰有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气质。我们年轻干部应向总书记学习,主动融入大局、服务大局,涵养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锐气、静气、朝气和正气,努力在大有可为的大好形势下,争当大有作为的组工生力军,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贡献组工力量。
一是要如梅般砥砺锐气。“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书中的最后一张,采访的是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他说,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总书记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如梅般“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决心和“雪虐风号愈凛然”的斗志。我们也应品梅之精神,艰苦奋斗再创业,把每一项工作都当成是历练自己的机遇和挑战,在难题面前敢抓、在矛盾面前敢管、在风险面前敢闯,养成敢为的锐气,成为组工干部敢于创新的“急先锋”。
二是要如兰般持守静气。“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总书记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没有青年时代的吃苦,就没有后面的收获;
没有像兰花一样安静地积淀,就没有绽放时的幽香。我们青年组工干部也应如兰般清远幽香,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在“实战”中锻炼,从“小事”中积累,在“挫折”中培养,把经受实践锻炼作为洗礼、补课、充电的机会,真正做到“每逢大事不糊涂、每临大事有静气”。
三是要如竹般永葆朝气。“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在《咏竹》一诗中不吝赞美之词,夸竹子的蓬勃朝气、夸竹子的虚心自谦。“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近平真是个好后生”。习近平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带“官架子”、甘当“小学生”,保持青年人的朝气,虚心向基层群众学习。我们青年组工干部也要时时抱着一种“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不进则退”的进取意识、“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当一块汲取知识的海绵,拓展“长板”,补充“短板”,俯身基层,以谦逊之心,学习群众的“大智慧”,并运用指导工作实践。
四是要如菊般涵养正气。“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这首诗是南宋末年诗人郑思肖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虽然句子里没体现“菊”这个字,但是却表现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以及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本书编辑在采访时任梁家河村支书的梁玉明时,问他,“当时习近平那么年轻,又是一名外来的知青,为什么大家都推举他来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梁的回答一语道破天机,他说,“因为近平年轻,公道正派,头脑灵活,又肯干……”公道正派,这个词我们组工干部是最熟悉的。我们也应向总书记学习,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平静、平淡、平常之心作务实廉洁的表率;
始终明公理、处公心、讲公道、谋公利,无私无畏立正气。
【篇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严以修身,为仕要先做人,从政要先立德,做一名好的党员干部,修身是基础。修身事关党的事业成败,也事关个人的成长进步和人生幸福。修身不论长幼、职务高低,都要活到老,修身到老。修身是一生的必修课,只有修好身,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那么,作为一个党员干部的我,终身要与不要什么,该怎样修身呢?通过为期2个月的青干班系统学习,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素质。我认为,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这五个不能:
一是不能丧失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人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邪念缠身。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理想追求。犯错的党员干部,表面上看是用权放纵,实际上是理想信念丧失,没有牢牢抓住坚定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理想信念这个根本,解决好修身问题。当前,我们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必须要拧紧“总开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不能奢靡为荣。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欲不可以纵,权力是把“双刃剑”。作为党员干部,要解决好修身问题,应当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坚守气节。要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抗得住诱惑;
必须注重细节。要慎重地对待和处理好生活中的“小事”,心里始终都要装着忠诚、装着感恩、装着事业、装着担当、装着规矩,慎欲望、慎言行、慎交往、慎吃喝、慎讲究、慎雅好;
必须保持晚节。作为共产党人,要以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终身以俭素为美。
三是不能理念错位。思想支配行动,理念错了位,行为越轨就成必然。我们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感悟到,人生就是在选择中取舍净化,选择了学习就选择了进步,选择了吃苦就选择了成功,选择了修身就选择了命运。作为党员干部,要解决好修身问题,就要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破除权欲崇拜、金钱崇拜、享乐崇拜、名利崇拜,自觉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四是不能心存侥幸。清朝政治家刘墉曾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他告诫我们,好的行为能够带来平安幸福,坏的行为只会带来灾难厄运,涉足的偶然往往连着失足的必然。现实生活也告诫我们,侥幸与不幸是一对孪生兄弟,对违法乱纪行为心存侥幸,最终换来的是不幸。作为党员干部,要解决好修身问题,必须时刻警示自己,守住抑制诱惑的利益防线,守住洁身自好的道德防线,守住遵规守纪的法纪防线。
五是不能忽视自律。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人生有度,过则为灾,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作为党员干部,要解决好修身问题,就必须要常自省自律,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做好政治“体检”,做好思想“保健”,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开展自查自纠,主动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在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中加强修身,在受监督和约束的工作生活环境中成长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正值当年,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新征程,我们作为一名新时代新征程的参与者、奋斗者,我们一定要把“旗”立起来。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一定要把“德”立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道德的力量。我们一定要把“心”立起来。自觉锤炼知行合一、心行合一的党性观念。我们一定要把“责”立起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责的要求,勇于尽责担当。我们一定要把“矩”立起来。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遵守党纪法规,始终不忘党员身份,终身修身,不要放纵。
第三篇: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致迷茫中的青年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在有限的见闻中,我对习近平主席浅薄的认识是:他是威风凛凛的国家主席,是体贴妻子的好丈夫,是命运早被注定的红色革命后代……但当我有机会走近习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他遥不可及的形象变得亲近起来,我暗自感叹我们党的领袖有如此非凡的经历及强大的精神力量,实乃人民之幸。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习近平的成长故事,不正是这样的生动实例。
16岁前的习近平出生在革命家庭,是新中国第一代接受正规教育的先进青年,单纯天真、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然而,紧张的政治环境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让年轻的习近平遭受空前打击,在他看来待在北京甚至会有性命之忧。不难想象,在那趟知青专列上,他是百感交集的,前路茫茫,命运飘零。梁家河艰苦的环境,“黑帮子弟”的帽子,成为一个16岁青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读到这儿,我的心也随之为习近平捏一把汗,突破困境何其艰难?
很庆幸,他的姨姨齐云开导他要依靠群众,“在抗日战争时期,只有坚决依靠老乡。找到老乡,才能坚持斗争,坚持生存。哪有嫌弃农村生活艰苦、农村落后的道理?如果那个时候离开老乡,共产党员一天都活不了。”对于迷茫无措的习近平,来自家庭的不懈督促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他的内心,组织的信任、村民的友善更是如注入强心剂,使他的思想有了重大转变,开始团结群众,扎根农村。身处逆境,“思想观”是最难关,是自暴自弃、不主动不配合,还是寻找苦难背后的价值意义,适应环境,沉下心来干一番实事。当年一同插队的知青们多年后坦言,七年知青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近平表示,养尊处优的人永远不会了解生活的艰难,知青经历将成为他永远铭记的宝贵财富。
很多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考验在初期确实伴随压力和阵痛,可真真从心里上战胜它后,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磨砺和收获。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白光兴坦言:“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近平奋斗的结果”,在“黑帮子弟”的影响下,习近平的上大学的推荐、审核人都是承担责任和风险的,唯有比普通人更优秀出众,才能获得来之不易推荐的机会。
书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劳累一天之后,仍然坚持夜读。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大抵只会让人有吃饱穿暖的基本渴望吧。然而,年轻的习近平阅读历史、哲学、军事、文学、政治各类书籍,在贫瘠的农村他如饥似渴的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有知情回忆:当时读书有四类,“读书无用类”、“数理化类”、“马列、毛选类”、“文史哲类”,有不少人荒废,也有人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读书到底有用吗?知识能改变命运吗?我们可以从当年知青的前途命运中窥探一二。雷平生说出了他的体会:其实年轻时期的阅读、年轻时期的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变化了,或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年轻时期所养成的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仍然起着作用、发挥着影响。
多年之后的习近平已经走上重要岗位,有知青想写写他的故事,他笑着说“还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低调行事,不过多的宣传功绩,习近平的每一步沉稳而踏实。作为年轻人,当我们取得成绩时,戒骄戒躁、不好大喜功,才能走的稳健走的长远。
有段评价很精彩:“总书记是在浓郁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是在重大国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当代年轻人学习的楷模。”习近平从稚气青年到党的领袖,是个人奋斗的结果,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的必然。
第四篇:2017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键入文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讲实话,对于学习习主席的知青岁月,刚开始我是有点迷茫的。或许是因为出生在 80 年代,并不能很好地体会当初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只是从以前的教科书看过只言片语的描述或者是电视剧情节里面有些遥远的场景。哦,还有听爷爷奶奶讲生产队的事情,起早贪黑,去队里干活。但这些信息所勾勒出来的画面太少了,只有黄土、戈壁滩、窑洞、羊群、高粱地,几个戴着眼镜的小青年或者是扎着辫子透着文艺气息的女孩,而他们到底是怎么生活在那段岁月的,全然没有概念,就好像突然断片了,空白了,这也许就是 80后的我们所需要学习和探究的地方。
年龄与时代的鸿沟必然会带来许多思想上的不足,其实刚开始的迷茫不解,到后来看了有关于习近平知青岁月的对相关人员的一些采访实录的文字中才开始慢慢清晰,慢慢地想要去靠近那个年代。不,可以说是原本对于未知的年代就是想要了解的,但是不会主动去,只会被动地接受,而当主动去了解时,满脑子又开始有了各种问题?所 以,什么是“知青”,为什么会有“知青”,“知青”平时上山下乡的时候在干什么,“知青”的命运到底何去何从? 在孔丹话语里的“难忘的青春岁月”就是那个时代的知青所经历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当年的习近平才十五六岁。
十五六岁的年级,我们在干什么?我大概经历中考,刚上高中吧,那时的我满心念着的就是读书,生活的重心亦如是,这个年代的我们当时尚且如此,而在 60 年代无法进行高考,无法获得学习机会的环境下,这些“老三届”知青们必然也是非常想要读书的。其实我十分佩服这些咬牙坚持的知青们,其实他们好多人并不懂农活,几乎是从“手无缚鸡之力”蜕变到了能挑担子能下———————————————————————————————————————————————————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田的人,面朝黄土低头去尝农民的滋味,去体会实实在在的在土地上活的日子,在这样艰辛的同时,还能够手捧起诗书,不忘记远方不荒废时光,真的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姿态。
虽然有着城市居民的户口,但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虽然没有亲自拿着锄头挑着扁担,但从小我就在田埂边看着爷爷奶奶在田地里忙活的苦,春耕下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循环如是。这些经历也让我比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更懂得什么叫做“苦”的滋味,所以很多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自己的故乡在哪,“根”在哪,从土地里扎根长大的人,不能忘本。虽然我们不能去提醒苦难,已不能说经历苦难一定会得到什么,或许会被压垮呢?但不得不承认有一句话的正确性:那些不能打倒你的经历必然会使你更强大。苦难是苦涩难熬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但是凡是从苦难中淬炼过还能坚强站立并前行的人,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中国需要像当年作为知青一员的习近平一样历经苦难,却依旧不忘本心坚定向前的人;而此时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然也要如此“脚 踏实地”,再去“仰望星空”。如能脚踏实地,远方再远也不必害怕;若是心中有梦,前路再艰险必然也不孤单!———————————————————————————————————————————————————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成长历程。时光如烟,“知青”一词早已沉淀在历史的卷册中,而当下的中国,有一群支教的青年人在基层,书写着他们的青春岁月。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总书记在梁家河破了“四大关”,而初来乍到的我,当时也面临着“三关”。一是“习俗关”。旬邑县地处关中北界,陕北南限,属渭北高原最南部,饮食、风俗的差异让我好一阵才习惯。二是“语言关”。在与当地学生的交流中,他们普遍使用的方言,让我竖起耳朵也难以听懂,为此,我结合普通话推广宣传周,在学校发起“说普通话”活动。通过师生学说普通话,我与他们的语言交流情况才大为好转。三是“生活关”。今年是我在旬邑支教的第六年,在这里安了家,也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习俗。
从学生身份转变为一名新店小学人民教师,困难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不太符合当地教学实际。这一切都告诉我,要做好小学教育工作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还需要充足的心理准备、扎实的工作技能,更需要俯下身子踏实工作。
总书记在梁家河挑粪拉煤、拦河打坝、建沼气池,同乡亲们打成一片,只有同群众一起,才知道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要想了解班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必须眼皮贴近地皮,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搞调研。
对于问题学生,我们作为教师要积极深入群众家庭,走访困难家庭嘘寒问暖,积极与其家长沟通交流,年轻的我们需要慢些脚步,俯下身躯,把眼皮贴近地皮,走进学生心中,认识社会,读懂中国。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始终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一起劳动,不管是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他都干过。他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的能吃苦耐劳的好后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正是这段艰苦的知青生活和磨难造就了青年习近平的黄土情结、人民情怀、领袖胸怀。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青年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是当代青年最好的榜样和教材。我庆幸生在一个有梦可以做,还可以实现的时代,我坚信每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当代青年心里都住着一个如青年习近平般的“年轻人”。
有人问:为什么你的目光总是坚毅?只因我扎根在祖国的土地里,我的青春值得铭记!———————————————————————————————————————————————————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成长历程。时光如烟,“知青”一词早已沉淀在历史的卷册中,而当下的中国,有一群支教的青年人在基层,书写着他们的青春岁月。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当年的主席从一个吃住用在城里的城市人下放到陕北农村劳动改造的“好后生”,让肯于吃苦耐劳的主席逐渐适应了角色转换。村民们对习近平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记忆犹新的时候;当读到习近平的窑洞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的时候;当读到知青们想出去蹭饭,他不为所动,说“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的时候;当读到他晚上凑近煤油灯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时候,对青年习近平的读书生活,给我不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物质资源很贫乏,但是习近平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的。从浮士德到马列,从文学到经济,从进入梁家河到离开梁家河,习近平一直没有中断过自己的学习。爱看书、好学习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村的一张名片。我们身为党的教育工作者,身为新店小学的一员更要注重学习,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教师惟有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履行教育这神圣的职责。“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不断的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反思总结,在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共产党员教师应有的责任。面对知青岁月时的习近平,想着他对知识的渴求,刻苦耐劳品格,足以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键入文字]
习近平从来就不是一个只会读死书,死读书的人,他的很多知识在他知青岁月中都得到了锻炼和应用,在淤地坝的建设中,他利用自己丰富的理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了土地不足的大难题;在沼气池的建设中,习近平也是利用自己的技术,为梁河村人解决了能源问题。习近平不仅懂理论,而且还懂技术,这就是他的活学活用。针对我们教师而言,在新时期,在教学观上也应该有一定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青年知青习近平,离我们并不遥远。虽然曾经的岁月无法再去经历,但是对党和人民的态度从来不会改变。《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读本。———————————————————————————————————————————————————
地址:西安市未央区三桥街道新店温泉小区
办公室电话:
029—84513901
第五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通过学习《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1969年1月,总书记15岁时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共采访实录了29人,其中既有同习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涵盖了当时社会角色中的方方面面,真实反映了那段艰苦岁月中,总书记的无私品德和高尚情操,也从这些人的口中还原了一个更加质朴的优秀青年干部形象。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记录了人民领袖是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系百姓的有为青年,一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努力打拼的“好后生”;一个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的“好青年”;一个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好干部”。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书为宝的有为青年,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田地里干活,休息时间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钻研。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吃苦耐劳、敢想敢干、奋发有为的青年,给了读者们最强烈的感情共鸣。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想,我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