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00:0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第一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从陕北梁家河的山村里一步一步走过来,经历了各个层次的领导实践,在各个岗位上都扎实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今天,他带领我们这个百年大党进行着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让我们古老的东方智慧能够走上世界舞台大发光彩。为什么十八大以来短短的五年,习近平作为党的领袖治国理政能够取得这样的佳绩,这就必然联系到他在陕北的七年知青生活。

刚才大家从不同角度谈了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体会,我别的不打算多说,只说一下陕北的苦。苦也是方方面面的,我们集中说一个字“吃”。吃是一个简单的字,一个“口”一个“乞”,对于当年的陕北人来说,那真是拿口在乞讨。那时候,陕北人见面说“吃上吃不上?”“能吃上吗?”“你吃上救济了吗?”,还有的说“哪里去寻吃的?”在我们插队那几年里,一个“吃”就把老百姓给制住了,就是饿肚子,这一点习近平也说了。那个时候的陕北老百姓,你问他梦想是什么,他会说:“我的梦就是能够随便吃上馍馍,这就是梦,这就美的不得了了。”我们1969年去的时候,基本上见不到粮食,起码半年没有粮食。现在说起来,很多人不相信。我跟我儿子讲,我儿子都不相信,说“怎么可能?”

还有一个,陕北人常说叫“受苦人”。谁不愿意当享福人,咋说叫“受苦人”呢?要是叫“享福人”不就不受这个苦了吗?叫“受苦人”,说明当时陕北的“苦”是深入骨髓的,是让人绝望的,是老百姓都觉得命中如此的。这就是当年的陕北,就是历史的真实。

就是这样一个陕北,敞开博大的胸怀接待了我们这一批北京知青。陕北生活、陕北人民给我们北京知青的这种教育,是无声的。经过这样的环境磨炼,你说我们作为知青会怎样去对待陕北?更何况像习近平,他在那一直待了七年。最后知青基本快走完了,90%多都走了。当他一个人的时候,当梁家河就剩他一个知青的时候,那应该说很孤独、很苦闷了。其实不是这样。窑洞里来了好多人——晚上到这儿来跟他聊天的,跟他讨论事情的,跟他学习的,听他说书的,人多得厉害。陕北人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十八大闭幕那天我刚好在延川,从农村到县上全是挂的党旗。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会见中外记者,会见时间推迟了一会儿,延川老百姓都坐在电视机前看,翘首以待。后来习近平出来讲话了,老百姓说:“可不敢说错话。咱慢慢的,可不敢把话说错了。”这就是陕北的老百姓,他们那颗心都是和习近平连在一起的,都把习近平看成是“自家人”。

青春的磨砺,陕北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党的领袖,得益于艰苦环境的造就,更多是他苦心立志的奋斗结果。他干实事、做大事、闯新路,谋定而后动,知行合一。这样的领导素质,在梁家河的实践中就已经充分表现出来了。关键是,他的好学深思,他的多谋善断,他的善作善成,几十年下来使他积累了丰厚的政治经验。十八大以来,他勇挑历史重担,带领全党纠正时弊,把我们党和国家沉积了多年的问题,用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和踏石留印的工作态度一个一个加以解决,为我们开辟了新的长征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历史让我们选择习近平作为党的领袖,是造化,是使命使然。

第二篇: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言

自2016年11月28日至2017年3月17日《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在《学习时报》连载后,引起社会巨大反响。书中的系列采访实录来源自与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和他共同生活的陕北村民以及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共29人,以真实的历史细节和简朴的文字内容,生动再现了那段艰苦而光辉的岁月中总书记的整体形象,清晰展示了其无私品德、崇高追求和吃苦实干的党员精神,令我不由为之敬佩动容,深有感触。

当代青年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 充满情怀 拼搏奋进

“1969年1月,当我们乘车前往陕北途中,就被沿途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进入眼帘的尽是‘穷山僻壤’,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竟有同车人怀疑司机是不是走错路了。到了公社和生产队,看到农民惊人的贫穷,心中诧异:‘新中国成立已经十几年了,怎么竟还有这么穷困的地区和农民?’”。作为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时间最长的知青,当时15岁的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

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没有地砖紧靠黄土压实的地面、各类牲畜紧靠住所等多种因素使得跳蚤猖獗知青们痛痒难忍;没有细粮只有粗粮、肉和油稀缺、新鲜蔬菜匮乏等饮食问题让知青们难以适应;每天在艰苦条件、恶劣环境下进行高强度劳作让从大城市来的知青们叫苦连天;面对知青生活后的前途未卜内心充满了忐忑和迷茫——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这下乡要面对的四个关卡,对当时的所有知青来说都是异常艰难的考验。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和看似无法完成的挑战,总书记既不消沉也不抱怨,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当时总书记的知青伙伴、作家王海燕说:“我们说:‘近平,走啊,咱们去梁家塌吃他们一顿!’但是,近平不去,他就坐在那里看书,他说:‘我就不去了,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吧。’”可以说,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诞生了一位人民领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苍茫黄土的陕北高原,深深铸就了一位有志青年的爱国为民情怀和艰苦奋斗品质。

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着实是当代青年励志成才的范本,为青年们开辟了一扇解国家领导人真实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的重要窗口,青年一代向其学习,即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坚持跟党走的理想信念,真正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青年一代向其学习,即不怕吃苦、真抓实干,秉持不放弃的奋斗精神,深刻领悟凝聚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青年一代向其学习,即热爱学习、热爱读书,结合书本知识和实践真知,时刻不忘向书本学习为打牢自身成长打牢基础的良好习惯。

党员干部视青年习近平为模范 锤炼党性 增强素质

竹根即使被埋在地下无人得见,也决然不会停止探索而是力争冒出新笋。七年艰苦支教,总书记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当时生产队队长张青远回忆到:“到山里去打坝,修梯田,受苦,劳动。近平干活能受下罪,吃下苦,一点儿城里娃娃的娇气劲儿都没有。他从村里往地里挑粪,那扁担把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脱下来,垫在肩膀上。垫得薄了,不管事儿,扁担还是磨得肩膀受不了;垫得厚了,使不上劲,扁担又容易掉下来。没过多久,近平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也不用垫衣服了。”总书记与广大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从心底里热爱百姓,始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踏实、攻坚克难。

习近平曾自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青年习近平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始终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口碑,成为“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近平是一个非常有主心骨的人。他有了想法,有了思路,就一定要仔细研究,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后来,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

总书记用躬身实践告诉我们这些党员干部“为什么选择当干部、怎么样当好干部”,为党员树起了看齐的标杆。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不难得出它是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生动范本的结论,其引导党员干部积极对照、自我反思,认真践行书中所展示的青年习近平砥砺奋进、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优秀品质的生动形象,深深印刻在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心中。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引导大学生像青年习近平学习

与总书记一起上山下乡的知青戴明说:“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当时,我并不觉得什么,现在想起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当今,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总是具有哲学的眼光和辩证的智慧,常常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而他之所以能把握住历史规律、遵循着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名言警句,想必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更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

总书记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这些品质对于当代大学生以及高校教育尤为重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作为我国各类人才培养、储备,并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源源不断智力支撑的主阵地,高校肩负重任。高校教育应始终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坚持把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发展内在统一到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发展学生党员质量,加强日常管理监督考核,发挥好学生党员勇立时代潮头的先锋模范作用。

以我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书中所感,我校教师都要培养总书记那样“深入工作一线”经邦济世、胸怀天下的担当情怀和价值追求,深入社会、深入学生之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学术追求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为引导大学生学习青年习近平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

因此,高校非常有必要开展“青年学子学习青年习近平”教育实践活动,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召集党支部成员学习、撰写心得体会、举行交流座谈会、集中讨论研究党精神、举办读书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活动。既要抓好“关键少数”的学习,又要抓好青年党员的组织学习,严防搞形式、走过场,让全体成员通过学习讨论,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并将系列学习活动作为推进本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将活动融入理论教育、校园文化、实践育人和基层党建多方面,进而促使在校大学生自觉践行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第三篇: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今年十一期间,仔细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 “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以及在陕北的知青生活,让我感受颇多。一是理想信念的选择。总书记不满16岁就响应党的号召从首都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总书记强烈的理想信念,以及坚定、执着、成熟的思想是他选择自己成长之路的基础。二是高尚品质的体现。克服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来到下乡条件最艰苦的陕北山沟沟的农村里,而且一待就是七年。总书记坚韧的意志和崇尚的品格,以及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中国大地的这份情怀,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他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能更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他的这种伟大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三是勇于担当的展现。在知青期间,因家庭问题影响总书记入团入党返京等问题,使他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和压抑,但是,总书记勤于学习、思考,借助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总书记转变思想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重返梁家河后就是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动员群众,敢想敢干能干,充分体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硬是克服困难办成了。心系老百姓,这是总书记的担当。

2017年十一期间,我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 “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以及在陕北的知青生活,让我感受颇多。一是理想信念的选择。总书记不满16岁就响应党的号召从首都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总书记强烈的理想信念,以及坚定、执着、成熟的思想是他选择自己成长之路的基础,想想现在的孩子,下到农村去生活,那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二是高尚品质的体现。下乡面临的是什么呢?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想一想一个北京高级干部大院长大的孩子,骤然间来到偏僻落后的农村,而且是知青下乡条件最艰苦的陕北山沟沟的农村里,一待就是七年,总书记下乡的地方和我祖籍(陕北子洲)相距不远,与我儿时陕北落后的印记也很相似,挣工分、修梯田、分细粮、换粮票、看露天电影、闹秧歌等等,总能勾起我儿时模糊的记忆。总书记坚韧的意志和崇尚的品格,以及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中国大地的这份情怀,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他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能更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他的这种伟大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三是勇于担当的展现。在知青期间,因家庭问题影响总书记入团入党返京等问题,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甚于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但是,总书记勤于学习、思考,借助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使总书记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70年代的中国农村体制死板,办事也非常不容易,总书记重返梁家河就是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动员群众,敢想敢干能干,充分体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硬是克服困难办成了。心系老百姓,这是总书记的担当。

三是。

白兴光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在文安驿公社插队期间,是一名普通知青,他能够入党是因为他符合党员标准,表现好,具备入党条件;他当支部书记是因为他能力强;公社推荐他上大学是因为他贡献大。这些都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不需要、也没有任何人给予特殊的关照。我们只是履行了基层党委、政府应尽的职责。”这是一个普通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样需要我们保持担当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保持这样一种工作作风,强化和坚守共产党人的责任。

这期间,习仲勋同志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入团入党希望渺茫,下乡一两年之内,一起来插队的知青陆续都走了,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甚于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但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总书记没有消沉,我认为这既得益于习近平同志的学习、思考,也得益于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陕北是个神奇的地方,它不仅是革命圣地,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习近平同志在最彷徨的时候,是老区人民无条件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能够发挥个人潜力的天地,帮助他最终过了“思想关”,使他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

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系百姓的有为青年,一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努力打拼的“好后生”;一个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的“好青年”;一个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好干部”。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书为宝的有为青年,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田地里干活,休息时间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钻研。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吃苦耐劳、敢想敢干、奋发有为的青年,给了读者们最强烈的感情共鸣。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走过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在当今各种出版物非常丰富、十分海量的情况下,这部书却吸引着广大读者争相购买。看过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的是人民领袖的书,记录了人民领袖是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系百姓的有为青年,一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努力打拼的“好后生”;一个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的“好青年”;一个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点实事的“好干部”。从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书为宝的有为青年,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田地里干活,休息时间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钻研。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吃苦耐劳、敢想敢干、奋发有为的青年,给了读者们最强烈的感情共鸣。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文 章来源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已经看完了,感慨良多,总结起来,可以用3个词来概括:

一、情怀

习近平同志于1969年1月13日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当时他还不满16岁,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现在孩子刚上高中的年纪,想想我们的孩子,去上高中,不说车接车送,厚一点的衣服、裤子、被子都是肯定不洗的,那他下乡面临的是什么呢?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一个北京长大的孩子,骤然间来到农村,而且是知青下乡条件最艰苦的陕北农村,一待就是七年,这期间,习仲勋同志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入团入党希望渺茫,下乡一两年之内,一起来插队的知青陆续都走了,他精神上所受到的痛苦和压抑,甚于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但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总书记没有消沉,我认为这既得益于习近平同志的学习、思考,也得益于陕北这块神秘的革命圣地,陕北是个神奇的地方,它不仅是革命圣地,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习近平同志在最彷徨的时候,是老区人民无条件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能够发挥个人潜力的天地,帮助他最终过了“思想关”,使他下决心像他的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1973年他对朋友雷平生说:“我1974年不上大学了”,“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说这话的时候习近平同志在赵家河参加“整队”工作,积累了不少农村工作经验,他的考虑是回梁家河后为村里做些实事,带领老百姓把粮食产量搞上去,为这片土地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想法固然是正确的,但从个人角度来说,上大学机会难得,而且当时政治形势复杂,未来是否还有机会很难说,但是他的想法很朴实:老百姓养育、培养了自己,自己就应该有所回报,走不了就在这儿待着,这辈子就当个农民吧!

还有1982年,习近平同志担任耿飚的秘书一段时间后,决定下基层、回农村去工作,耿飚劝他去野战军,但他认为国家已经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在地方上会比在军队里接触的事物更全面,更接近民生民情,对自己的全面锻炼更有利。再者觉得自己在陕北干了7年,知识和经验最丰富的积累,还是从农村来的,而且农村目前正处在改革的前沿,还是到农村去才更能发挥他的优势。他对朋友陶海栗说:“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

不管是下乡时选择上大学,还是留北京继续做耿飚的秘书工作,以常人来看都是一条坦途,相反,留在农村甚至在好不容易离开农村后又回去,这样的抉择在我看来确实是不同寻常,伟人之所以伟大或许就是因为他们不走寻常路,总书记选择了一条艰苦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路,确实是因为他把老百姓装在了心里,他把自己称作“黄土地的儿子”,是真正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这片黄土地,融入了中国最基层的农民群众中间,融入了与他们一起为了美好生活而进行的艰苦奋斗。理解了他密切联系群众、扎根中国大地的这份情怀,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他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能更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他的这种伟大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二、担当

习近平同志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做事公道、敢于担当,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除了带领乡亲们打淤坝、修梯田、打井、办沼气、修路外,为了便于老百姓劳动、生活,还开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我第一次看见习近平同志在1974、1975年就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的描述,简直觉得不可思议: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一切以“粮食为纲”,他搞这些副业,担着很大的风险,很容易被扣上“资本主义的尾巴”这顶帽子,一般的村干部都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过问也不搞这些事,而且,当时体制死板,办事也非常不容易,他就是凭着一股要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劲头,动员群众,敢想敢干能干,充分体现了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硬是克服困难办成了。心系老百姓,这是总书记的担当。

讲到担当,我觉得很有必要谈谈习近平同志入党、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和上大学的事。文革期间,家庭成分对个人前途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由于父亲受到迫害,尽管工作表现突出、政治上要求进步、对党绝对忠诚,一直入不了党。一直到1972年,白兴光同志调任文安驿公社党委书记,他听政工干部介绍了习近平同志的情况,就对他开始关注,按照正常的组织程序处理问题,并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对他另眼相待,白兴光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在文安驿公社插队期间,是一名普通知青,他能够入党是因为他符合党员标准,表现好,具备入党条件;他当支部书记是因为他能力强;公社推荐他上大学是因为他贡献大。这些都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不需要、也没有任何人给予特殊的关照。我们只是履行了基层党委、政府应尽的职责。”这是一个普通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样需要我们保持担当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保持这样一种工作作风,强化和坚守共产党人的责任。

三、方法

前面讲到,习近平同志为了方便群众,在村子里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他为什么能够办成而且没有人找他麻烦、给他扣帽子呢?习近平同志对政策把握得很严谨,缝纫社、磨坊都是免费的,完全不盈利,代销店则由供销社赊账,把东西批发回来,原价卖给社员,一分钱不挣。铁器社为村里人打农具、修农具都免费,为县里供货则通过县农副产品公司,公对公,这些做法与当时的政策不抵触,但是既便民惠民,又让社员发挥各自长处,把群众从繁杂、繁重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生产力。所以我们要向总书记学习,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敢于并且能够解决问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从一个懵懂迷茫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青年,他从梁家河大队出发,从一个普通农村的党支部书记走到党的总书记,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艰苦的环境,容易使人沉沦,但是如果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永远不要停止为梦想而努力!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青年榜样 知青习近平“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年怎么样国家就怎么样。1919年,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人民饱经屈辱之时,是青年人走上街头,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呼喊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将青春的力量汇聚成推动国家进步的动力;1921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际,是青年人汇聚一堂,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责任,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烦恼与忧愁。当前,我们这代青年人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正处于在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征程中实现自己个人梦想的重要机遇期,这无疑是我们的幸运与机遇;但同时,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历史潮流中找到个人价值的定位,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榜样,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也是我们的烦恼与困惑。纵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或许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展现了知青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展现了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青年时期的选择与担当,为当代青年人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做出了生动诠释,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品格。总书记曾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知青习近平在1969年到陕北插队的时候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而他所去的陕北又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曾有同期知青回忆说,“1969年1月,当我们乘车前往陕北途中,就被沿途漫无际涯的光秃秃的黄土高坡所震撼,进入眼帘的尽是穷乡僻壤,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竟有同车人怀疑司机是不是走错了路。”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努力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下雨刮风我在窑洞里跟他们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然后跟他们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因为我那个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 这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近平是北京的娃娃,大城市来的,但是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一点也不惜力。又有文化,又爱学习,又能吃苦,了不起呀!”

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的理想信念,就能抵御住各种风险诱惑和困难考验,就能以不屈不挠、充满自信的姿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当代青年人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坚定自己的脚步,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青春,珍惜时间学思悟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2013年五月四日,习近平与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指出,“青春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怀念的。”知青习近平在梁家河那种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进行高强度劳动的恶劣条件下,依旧没有忘记学习,没有忘记读书,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坐下来看书,陕北老乡曾回忆,“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当时的煤油灯很简陋,把用完的墨水瓶里灌上煤油,瓶口插个铅筒筒,再插上灯芯,点燃了照明。近平就拿本书,凑着那点儿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近平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在插队期间,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习近平没有抵触,没有怨言,坚持广泛阅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同时,又通过身体力行的劳动,将自己的学习感悟付诸实践,带领乡亲们改变村庄的面貌。从兴办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到带领群众打坝子,挖水井、从创立铁业社到办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等,青年习近平在严谨把握当时政策的条件下办成了便民惠民的好事,给群众带来了实惠,村民武晖现在提起这些事都感慨地说,“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总书记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要想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伟大的时代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当代青年人就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始终坚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拜人民为师,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人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情怀。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七年岁月中,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知青习近平始终与群众生活在一起,一块吃、一块苦、一块干,村民接纳了习近平、帮助了习近平,村民的质朴和善良感动了习近平,“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着。”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习近平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同样,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着乡亲们,用自己的奉献回馈着老百姓,梁家河的乡亲们至今还感念村支书习近平,“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

总书记指出,“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知青习近平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当代青年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将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与人民群众的需要联系起来,自觉选择服务人民的事业,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勇往直前的智慧和力量。

知青习近平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最基层,贴近中国最底层,与普通农民朝夕相处,在服务群众中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的奋斗历程是青年人不负韶华、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青年人勇担历史使命,关心人民、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生动表达,是青年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我们广大青年一定努力学习知青习近平的优秀事迹,学习他坚定理想、热爱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再接再厉,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第四篇: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梦想从学习开始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笔者深深为习主席青年时期如饥似渴读书、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所敬服。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官兵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习主席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习主席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 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不可能深度理解精华内涵。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习主席那样联系个人成长去读书,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联系客观规律去读书,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在钻研中掌握真理,在提炼中升华认知。

习主席读书涉猎极其广泛,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学不可以已”,多读书、读好书,带来的只有益处。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教师唯有像习主席那样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在书本中学以成才,成为文武兼备、全面过硬的“四有”新一代教育工作者。

第五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建筑工程系 颜道淦

9月28日下午,我们建筑工程系教师党支部共同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完之后,我感触颇多。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时代的主观世界、主体努力与人格状态不同直接相关。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在今天能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并明确为全党的核心,应当说,与他在陕北延安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磨炼、积极努力,以及之后的历练密切相关。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民王宪平一语中的:“习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谷溪说:“陕北七年是习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党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的白光兴也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习近平奋斗的结果。”这些亲眼看见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锻炼且成长的人这样来评价习近平,充分展现了习近平真实的知青岁月和成长历程。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出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有追求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会有艰难困苦的人生历程。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你的人生态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毁灭。习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有追求,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梁家河7年,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这就是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习近平后来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为什么?这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信念和抱负直接相关。一句话,在农村7年,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与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有关,他不甘于平淡生活,认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业,要在“修齐治平”方面有所作为,这是他成长的内因;二是外部因素。如党组织的培养,家庭与环境的影响,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等等。今天,总书记的“有追求”,主要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

能吃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着要经受苦难。能吃苦者,就能经受苦难的考验,能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怕吃苦者,会整天处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说,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和担子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经受饥饿,使他们受到贫困,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们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把7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7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说:“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在延长县插队的知青孔丹说:“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这些朴实的话都是真实的写照。习近平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一开始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应当说,这四关过得很艰难。就是说,要找出一条从梁家河走出的路,对那时的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如果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华,就会处处怨天尤人。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这就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今天,总书记的“能吃苦”,主要体现在他为民族、党和人民的事业夙夜在公、竭尽心力。

爱学习

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学习能改变命运。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今天,他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好比领导干部完成工作任务是过河,而过河需要船,需要桥,这里的“船”和“桥”,就是思想方法,就是工作方法。这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既从实践经验中来,也从学习、读书中来。习近平说得好:“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办实事

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一个党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习近平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

敢担当

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就与他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气概相关。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敢于担当与具有战略定力有关。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总是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上的冷静,因为他认为,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今,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

下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艰苦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我正经历着我的青春,我正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新旧交替之际,我也站在了20岁的关隘,如......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正式出版,吸引众多读者争相购买。书里讲述了习总书记扎根农村、扎根农民,展现了一代领导人在农村艰苦历练,坚韧......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它的描写,我看到了总书记在知青......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坚韧面对人生困境,自强不息服务群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历史学专业卓越教师实验班 王少佐 41603070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被......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5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2017.9.30)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单位推荐书目的一本,我前前后后花了近两星期才看完,这本书一共452页,共31万字,采访实录19篇,分为“知青说......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生动范本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之后,人生历程中拉开的差距,除了所处的不同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影响外,很大程度上与青年......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5篇

    第一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以青春的名义 弘扬主人翁精神近日,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已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通过29位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