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平台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以下简称《框架意见》)和《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审计机关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意见》、《框架意见》和《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石和保障作用,审计机关势必要从审计对象全覆盖、审计方式全覆盖、审计内容全覆盖、结果运用全覆盖这四个方面推进“有重点、有步骤、有深度、有成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从而构建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平台。
一、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是包含在审计全覆盖这个概念中,对于审计全覆盖的概念,国务院印发《意见》中明确指出,审计机关要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这也是审计全覆盖首次写进国务院文件。概括来说,也就是审计机关主要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
行情况“三资一责”审计监督全覆盖,其中,“一责”既是全覆盖的重点,也是“三资”的结合点。
二、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难点
(一)审计监督对象多,客观上制约了审计“全覆盖”。
每年按照审计人员人均一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算,一个地级市审计局一年最多完成20个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这与符合审计监督对象上百人的规模来说,审计力量显得严重不足。同事,国务院《意见》不仅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等进行审计,还明确提出要发现国家政策措施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维护财经法纪,促进廉政建设;发现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钱、审人、审政策全覆盖。(二)复合型的审计人才缺乏,制约了审计“全覆盖”。
审计被视作监督权力运行的“紧箍咒”,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从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人员,无论在业务技能方面,还是沟通技巧方面,既要求全面的知识结构,又要求对大政方针、政策法规、财会金融、市场经济、计算机等都要有较为熟练的掌握。目前,我国审计队伍总体技术力量还显薄弱,缺乏较多的中高端审计人才支撑,拖了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后腿。近年来通过审计发现的大要案线索,都是需要涉及大数据,需要从大数据中寻找疑点,大要案线索的发现建立在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利用上。大数据的应用需要既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又懂审计的复合型人才。
三、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的途径
(一)明确对象,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框架意见》和《实施意见》指出:审计机关要建立健全与审计全覆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实施,注重实效,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通过在一定周期内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所有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和单位,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该条表明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进行了适当拓展,其范围现在包括: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包括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党委(党组、党工委)和行政正职领导干部(包括主持工作1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包括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审计对象的适度拓宽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全覆盖提供了可能。因此,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全覆盖,各级审计机关首先要从领导干部管辖范围、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性质等角度对审计对象进行明确划分,并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收集和汇总被审计单位基本信息,对审计对象实施分类管理和总体规划,对审计对象进行常态化、动态化管理,摸清审计对象底数,不留盲点,从而为审计对象全覆盖奠定基础。
(二)科学组织,实现审计方式全覆盖。
经济责任审计本身具有审计对象多、内容覆盖面广等特点,且在项目立项计划上涉及审计和组织两个部门,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的需求往往超前。在这种情况下,优化经济责任的审计计划和选择科学的审计组织方式就成为实现审计方式全覆盖的关键。首先,在项目立项上,应实行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并侧重任中审计计划安排的比重,为经济责任审计打好提前量;其次,离任审计计划的提请以组织部门为主,并侧重于已经实施过任中审计的干部,为组织部门在干部管理监督上更好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参考作用;最后,对不同审计类型,地方审计部门可以结合年度审计计划进行统筹安排,例如,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有机结合,对同一审计对象一次进点、协同审计,提升审计现场工作开展的组织化与科学化程度,有利于某一特定审计领域从广度到深度的全面覆盖。
(三)关注重点,实现审计内容全覆盖。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中指出,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重点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要求审计人员不能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而是要将重大投资决策和项目审批、土地矿产资源交易、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职责履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廉洁从政等相关要求纳入重要审计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些都为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全覆盖提供了方向性和政策性支持。
(四)严肃问责,实现结果运用全覆盖。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和结果运用制度,对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在审计结果运用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可以说是覆盖了经济监督、党纪政纪、干部管理、人事任免、国资监管等各个环节。实现结果运用全覆盖,要做好以下三点。一要强化审计整改。被审计单位应明确主要负责人为落实审计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工作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完成整改,并向审计部门进行反馈。二要加强整改监督。审计部门应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督办问题的整改。同时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核、巡视等监督检查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审计结果运用情况的联合检查和回访制。三要严肃责任追究。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由组织和纪检部门分别归入领导干部人事档案和廉政档案。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相关责任人,应准确界定相应责任,严格追责问责,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震慑力。
2018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