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教学反思15篇
《天窗》教学反思1
刚上完《天窗》,感慨颇多。
这一课是抒情散文,描述了乡下孩子通过屋顶上的小小的天窗产生的丰富联想,天窗就成了孩子们雨天和夜晚唯一的慰藉。表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以及孩子们通过天窗产生的丰富的想象。
在这一课里,我觉得我有几个闪亮点。
一、介绍茅盾生活时代孩子们有何游玩,体会当时的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他们惟一的心灵寄托,唯一的自我安慰。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通过第4、7自然段里有关孩子被唤回后的动作来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对比一下当今社会孩子的游玩,虽有电视、电脑、手机等,但这些无意中剥夺了我们的想象力。
二、课前布置学生背诵第5、7自然段,即作者通过天窗所产生的想象,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理解作者的想象,因为这课描写的内容与现在的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现在的孩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熟读成诵便于学生接受。
第一课时一上课就采取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并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这样不仅能检查学生对重点段落的记忆,更能以读代讲,理解作者通过天窗所产生的想象。学生的理解能力超出了我的预想,效果非常好。
接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假如是你在屋子里,透过天窗你会想象到什么?静思三分钟后畅所欲言。”这个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天窗对孩子们的作用,那就是让孩子们有了丰富的想象。当孩子被关进地洞似的屋子时,天窗就成了他们唯一能与外界接触的窗口,透过天窗想象外界也就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这个环节的实施非常成功,学生静思后都能畅所欲言,我表扬了几个说得好的学生,说完后老师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写下来,并对写的好的加以表扬。比如陈诏勇同学写的:“透过天窗,我仿佛看到了外星人的飞碟在天空中翱翔!”还有万梅香同学的“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像无数颗闪亮的钻石装点着夜空”等,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想象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围绕课文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弄懂天窗的来历和作者对天窗的赞叹,就能解决天窗为什么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个问题了,课文的结构也就出来了。
在理解“为什么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这个问题时,我采用了反复读、缩句、用所学词语概括等方式方法。将“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并缩句,静思三分钟后有答案请举手,请凑到老师耳边说。这个设计让学生通过缩句理解这句话,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请凑到老师耳边说”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同时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出‘实’,……”你能用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孩子们所得的收获吗?孩子们很快就概括出“无中生有”“虚中见实”这两个词语,理解天窗能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这个设计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恰到好处地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
四、最成功的环节是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并把答案写下来。写好后举手,教师会给写得好的学生贴上小贴贴。学生能在读中悟写法,即时练写法,活学活用,把感悟、理解、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并让学生养成深思的习惯。学生写了好多超乎我意料的句子。比如:
李书宁:谁也不知道一万年之后,这里会是什么模样,也许是城市,也许是沙漠,也许是海洋。
魏益涛:使者要来鸟国颁发奖牌了,群鸟们议论纷纷,奖牌到底是发给谁的呢?也许是骄傲美丽的孔雀,也许是报喜的喜鹊,也许是力大无穷的猫头鹰,谁也不会想到默默无闻的乌鸦。
欧庆:人生道路上也许会经历风雨,也许会有许多美丽的风景,也许是平平淡淡,但无论如何也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总之,这课的导学实施得非常成功。
《天窗》教学反思2
首先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这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感情自主地获取知识和运用能力以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就能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这样的课堂操作过程比之于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封闭讲问型阅读教学课堂模式,无疑更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可以这样说,是把阅读活动从教师的主宰下解放出来,还学生以主动权,而教师以对话式开放性的指导,使阅读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2、让学生只选择一般小内容或一个小问题进行研读,这样做学生不再未步亦趋,不折不扣地应命行事,有了充分的“自主选择”也有了充分自主研究的时间和空间。选择使研究的重点集中了,教学内容开放了,学生活动的空间扩大了,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权利。
3、研究要获得结果,是离不开研究过程的,研究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研读能力的提高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这堂课中我特别注重研读过程开放自主学习,在课堂中增加了较多的伙伴活动的环节,即合作学习,如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挑战朗读等这样有利于: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因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不管是提出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还是支持或反对他人的观点都必须经过学生批判性的思考去存同求异,渐渐地也增强了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因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发言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学生的表达言简意赅,用词恰当,把握重点,并具有说明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合作态度。由于小组讨论,学生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发言,听取他人意见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从交流中得到启发。因此问题的解决是集体性的,在讨论中能训练学生倾听他人的观点,乐于把学习看作是一项合作性的活动,形成良好的交往,从而具备合作意识与态度。这样也有利学生集思广益,开阔思路。
4、在这节课上我尽量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信息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悟性与灵气。我们知道所谓的想象就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感知到直接作用于他的事物,或者回忆起他曾经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某些没有经历过的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这种在人脑原有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以想象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科学家的假设、设计师的蓝图、画家的创作、作家的人物塑造、工人的技术革新都需要丰富的想象,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强,想象是创造的先导,那么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不同层次的想象题目,发展他们的想象,如果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直较重视这类问题的话,我相信学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富有悟性和灵气。
自己认为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出示第一题想象题:“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地猛烈地扫荡这世界。”学生一下子要把雨、风、雷、电四种自然现象扫荡世界的情景说清较困难,这时教师也没有做相应的教学调整,若能把当时的教学行为改为:小组同学合作完成:雨、风、雷、电四种自然现象扫荡世界,这样的话即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成功率。
我想若在以后课堂教学中,继续以“研究”为运行的载体和运作手段,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去研究,那么学生必定越学越快乐,越学越聪明。
《天窗》教学反思3
《天窗》这篇课文意义深刻,由于写作时代离现在孩子的生活较远,他们可能没有书中孩子们的这种感受,因此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备课时,我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孩子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针对“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为什么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等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通过品词品句品段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我让学生将孩子们看到的,想到的结合自己的经历划一划,说一说,读一读,进一步感知课文。
在渗透“想象”写法指导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品读悟出了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雷电的猛厉,云彩的奇异变幻,读懂了作者的想象主要是在颜色、大小、形状、数量等方面展开,十分合理。
借助这些奇妙的想象的文本内容我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体会句子“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深刻含义。之前的阅读、理解、感悟学生已明白:天空中原没有无数的星星,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一颗星想象到天空中有无数的星星……这一切都源于丰富的想象,世界在孩子的眼中因此而变得多姿多彩,比他们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有了前段教学的铺垫,加上文本语言的有效组织,学生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使难点迎刃而解。
这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自主地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阅读教学方法的确能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使阅读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天窗》教学反思4
《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的是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夏日里下雨,夜晚孩子们被逼着去睡觉时,所有的木板窗都关闭起来,屋子里黑洞洞的,这时候,屋顶上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的点点画面,听到的点点声音,都能使孩子们的想象丰富起来,这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心灵飞翔的窗户。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节课本着以生为本,一节课上下来,感觉比较顺畅,感觉比较满意的是
1、时间安排上较合理,下课铃响后正好整个教学过程结束,达到教学目标。
2、这节课学生发言积极,而且注重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切实体现了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3、学生们围绕两个交流话题,在读中理解课文较好。这篇课文,内容通俗而含蓄,文笔生动而流畅,情感舒缓而真挚。许多情节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但篇章中有一些句子比较难懂。所以教学时,我以读为主,读的过程中以“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为主线,读并感悟,然后把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学生们说得较充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我认为是:
1、课前应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天窗》一课的写作背景,当时是1928年,那时候孩子们生活条件很次,没有什么玩具、游乐场所......再让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环境,就能对天窗给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带来的快乐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2、课前,我设计本课教学环节时,还有一环节,就是让学生思考、讨论:“除了文中介绍的,透过天窗,你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你能想象到些什么?”但这节课没体现,不知道加上这环节合不合适,总觉得加上这环节,怕孩子们会说的不理想,所以,课前又把这一环节去掉了,其实,现在想想,应该给孩子们更多表达的机会,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希望其他老师能给我提出更宝贵的意见。
《天窗》教学反思5
《天窗》这篇课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篇章中有一些句子比较难懂,我认为学生理解不了,于是教学时我用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们猜猜为什么这样布置朗读来理清课文层次;用“天窗只是一块玻璃,但作者两次写到‘小小的天窗是当时唯一的慰藉’这是为什么?”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主要段落的学习;而且在理解想象的作用时,我摘出想象的句子与学生一起对比理解。略读课的学习就是为了学生练习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学习方法,老师在学习中协助学生疏理和巩固,不怕学生出现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两种方法:其一,可以让学生读书提问,然后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其二,学生自读课文批注,然后推荐学习体会,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差别、取长补短、理解课文。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前沿,教师的讲课粗略了,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增加了,考虑和口语表达的机遇增多了。
同时,这堂课下来,我领会到了教学时要渗透体现写作。课文中“想象”局部是重点,学生通过去掉“想象”局部对比阅读体会到了“想象”在生活和写作中的作用,但这还是表层的理解。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练笔的环节,让学生看天窗,考虑通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你能想到什么?用笔写下来,这是对“想象”的学有所用,是深层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天窗》的喜爱之情。
《天窗》教学反思6
《天窗》这篇课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篇章中有一些句子比较难懂,我认为学生理解不了,于是教学时我用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们猜猜为什么这样安排朗读来理清课文层次;用“天窗只是一块玻璃,但作者两次写到‘小小的天窗是当时唯一的慰藉’这是为什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把学生带到矛盾小时候一百多年前的环境中去,带入情境再带着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主要段落的学习;而且在理解想象的作用时,我摘出想象的句子与学生一起对比理解。略读课的学习就是为了学生练习运用前面所学知识、
学习方法
,老师在学习中帮助学生疏理和巩固,不怕学生出现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两种方法:其一,可以让学生读书提问,然后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其二,学生自读课文批注,然后交流学习体会,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差异、取长补短、理解课文。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前沿,教师的讲课粗略了,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增加了,思考和口语表达的机遇增多了。
《天窗》教学反思7
本次教学,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词语,走进“天窗”。
教学《天窗》时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抓住关键词语“慰藉”与“神奇”走进“天窗”。“夏天阵雨来了时”“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又是神奇的,因为它能让活泼会想的孩子从“无”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到“实”。
2.聚焦重点句段,反复诵读体味。
体味文末的“无”和“有”,“虚”和“实”,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能够从文段中发现写作的奥秘,掌握写作的金钥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尝试抓住课文的“留白处”,提供写作契机给学生,让他们试着写一写“这雨像……这电像……”。学生发挥了想象,也体会到了文中的“无”“有”“虚”“实”。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寻找灵感。
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风雨雷电之外,你还可能看到什么?“孩子可能看到两片红叶,可能看到明丽的亮光,可能看到……”在大家的种种“可能”中,他们的思路被慢慢打开了,“世界”进入他们的眼中。
类文链接小天窗,大世界。要让学生从小小的天窗,看到这个大大的世界,想象力很重要。今天,在课堂上,学生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相信在未来,学生们一定能够乘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世界中遨游。
《天窗》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笔优美、感情诚挚,课文表面看似简单,实则含蓄蕴藉,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理。因为写作时间久远,所以对于现代的孩子们来说,其中的深刻含义,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并且增设情景来锻炼孩子们的感悟能力,进而体会作者寄寓《天窗》一文的特殊情感。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借助特色语言激发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针对其中的重难点,运用演化迁移、探究发掘、合作交流、揣摩想象、模仿朗读等方法,将孩子带入文本的情景中,使他们受到心灵的熏陶。
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几点反思:
1.教学效果(思效)。
这篇散文,离孩子们的生活久远,他们可能体会不到文中孩子的感受。因此,我一开始先让孩子们看大屏幕上的画面。这便拉近了孩子们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兴趣。我让学生提出自己搞不清楚的问题,对其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我让其他孩子为我们讲解,我进行适当点拨。而有一些较难的问题,又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孩子们组成合作联盟,共同学习研究。如:“小小的天窗为什么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在解决这个问题中我要求孩子不仅要说出是什么,还要说出为什么。同学们开始时畏畏缩缩的,可自从语文课代表先发言,并得到老师的加分后,同学们的热情高涨:有的找出关键性语句进行分析;有的找到关键性字词进行分析,还有的边说边打手势,还有的竟然跑上讲台表演起来……孩子们在小联盟、大联盟中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紧接着,我又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想象练习:
(1)课文中没有写清这雷、这电、这雨、这风怎样猛烈地扫荡这世界。我就让学生看多媒体画面,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说话练习;
(2)设计一个多媒体画面:弯弯的月儿挂上夜空,周围星光点点,我问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最后对于开始的问题“小小的天窗为什么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我又组织孩子们或看板书或看大屏幕,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以此来结束整堂课的教学。
2.教学收获(思得)。
这篇文章内蕴含蓄丰富,老师不应该苛求孩子们千篇一律地得出某一条真理性的收获,而应该带领孩子们钻进文本中,去寻觅,去思索,去探究,去交流,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一定会有所得,这种所得会指导他们理解更多的文本。所以,问题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过程。我很荣幸参与他们这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我看到自己作为老师的不足:有的时候,我想不到的孩子们想到了,孩子们的想法启发了我的教学。这可能就是“教学相长”吧!我教孩子们如何学,孩子也教会了我如何去教,在这样的教学中,我感到快乐、有趣。
3.不足之处(思失)。
我们讨论的几个问题,还是有个别孩子不理解,主要是因为他们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孩子们对于那个年代的居住环境和条件缺乏想象,心里无法产生共鸣。另外,课上的说话练习时用了比较多的时间,造成后面的教学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4.改进措施(思改)。
强调孩子们的课前预习,并且严抓预习作业,针对预习开展评比活动,调动孩子们预习课文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时间安排也要合理,不能前松后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将发言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天窗》教学反思9
《天窗》这篇课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篇章中有一些句子比较难懂,我认为学生理解不了,于是教学时我用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们猜猜为什么这样安排朗读来理清课文层次;用“天窗只是一块玻璃,但作者两次写到‘小小的天窗是当时唯一的慰藉’这是为什么?”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主要段落的学习;而且在理解想象的作用时,我摘出想象的句子与学生一起对比理解。略读课的学习就是为了学生练习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学习方法,老师在学习中帮助学生疏理和巩固,不怕学生出现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两种方法:其一,可以让学生读书提问,然后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其二,学生自读课文批注,然后交流学习体会,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差异、取长补短、理解课文。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前沿,教师的讲课粗略了,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增加了,思考和口语表达的机遇增多了。
同时,这堂课下来,我领会到了教学时要渗透体现写作。课文中“想象”部分是重点,学生通过去掉“想象”部分对比阅读体会到了“想象”在生活和写作中的作用,但这还是表层的理解。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练笔的环节,让学生看天窗,思考通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你能想到什么?用笔写下来,这是对“想象”的学有所用,是深层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天窗》的喜爱之情。
《天窗》教学反思10
再教《天窗》,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孩子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抓住关键词语“慰藉”与“神奇”走进“天窗”。“夏天阵雨来时”“晚上,被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又是神奇的,因为它能让活泼会想的孩子从“无”中看到“有”,“虚”中看到“实”。
聚焦重点句段,诵读中体味“无”和“有”,“虚”和“实”。这是孩子理解的难点。能够从文段中发现写作的奥秘,掌握写作的金钥匙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尝试抓住文章的“留白处”,提供写作契机。“发挥你的想象,孩子们还会从天窗中看到和想到什么?”试着写一写。本以为很容易的“补白”,却难倒了这些孩子。他们绞尽脑汁地想,抓耳挠腮地写,无法表达的窘相,干巴巴的语言……着实触痛了我。孩子的想象力呢?
在本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孩子们却用沉默回应了我。“不敢想,不会想,不知道如何想?”一道鸿沟挡在孩子前面,怎样帮助他们逾越?我学会了等待,等待他们开启想象之门。联系生活,寻找灵感;同桌交流,激发灵感。“孩子可能看到两片红叶……可能看到明丽的亮光……可能看到……”在大家的“种种可能”中,思路被慢慢打开了,“世界”进入孩子眼中。
小“天窗”,大“世界”。要让孩子从小小的“天窗”,看到这个大大的“世界”,想象力很重要。今天,在课堂上,孩子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相信在未来,我们一定能够让想象载着我们在广阔的“世界”中遨游。
《天窗》教学反思11
《天窗》这篇课文写得比较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再让学生质疑。学生非常自然地提出了“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因此,在课上我主要围绕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一、通过品词品句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句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通过找句子,读句子悟出了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闪电的形状,云朵的变幻多端。作者的想象主要是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展开,十分合理。
二、指导学生朗读。因为学生理解了句子,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也就有了感情。加上暴风雨的呼叫声,学生的朗读有起有伏,抑扬顿挫。其次,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积累了不少优美的句子,给写作提供了素材。
三、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这节课,我设计了说话练习,除了平时就能说会道的,我还特别让好同学帮助那些平时不太开口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天窗》教学反思12
小学语文课程规范中,在中年级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里面提出,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其实这几点要求是在语文的工具性上面给我们确定了一个尺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语言的生动形象,和由此而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外,我认为,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讲,还应在体会语言的优美生动的同时,鼓励学生模仿运用,从而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在我的阅读教学中,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的生动形象这一点,总是落不到实处。感觉自身的教学总是浮在外表,学生学得也有些勉强,说白了,很多时候都是我“灌”给他们的。在四年级下半学期,这一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我于是开始在这上面动起了心思。在教学第二课《天窗》时,我进行了第一次尝试。
这一课课后的“词句积累”中列出了五个带有修饰词的名词性短语,下面还有一句提示的话:用上修饰性词语后,蝙蝠、夜莺……描写得更形象、更真切了。在备课时,我发现,课后的提示正好是该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的内容,而那些短语也刚好出现在文章的重点段落中。(原文如下: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圆眼睛的猫头鹰……)于是,我决定要在这里好好做一做文章。
在教学中,我对这一环节作了如下处置:出示了一段将原文进行删改之后的文字(如下: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可爱的星,无数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蝙蝠,也许是夜莺,也许是猫头鹰……)然后请了两名同学分别读了这段话和原文,让学生们边听边体会,比较一下两段话有什么不同,哪段话写得更好,为什么。推荐时,学生们都说黑板上的句子写得简单,喜欢原文中的句子,但表达不好理由。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回答了下面的问题。问:奇幻的云彩是什么样的云彩?答:奇形怪状的云彩。变化无常的云彩。五颜六色的云彩……问:奇形怪状和五颜六色两个词,一个是说形状,一个是说颜色。那这里的奇幻到底是说形状还是颜色呢?读一读黑板上的这段话,看看有没有告诉我们。(没有)再读书中的原文,知道了吗?(知道了)他怎么写得我们就知道了呢?答:书中写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这些都是写它的形状。师:嗯,加上了这几个词就具体明确了,不会让人有争议了。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它的具体明确。(学生读,我将缺少的词添在了黑板上)在这一段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句子?答: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这一句加上了闪闪烁烁这个词,就写出了星星可爱的地方是什么。(学生一起读,我板书“闪闪烁烁”)问:还有没有?答:还有后面写得蝙蝠、夜莺、猫头鹰,也都加上了修饰的词,让我们好像看到了这些动物一样,很形象。师:真会读书,大家一起把这句话也读一读。(学生读,我板书补充)最后我总结道:在写文章的时候,适当的举例子,或者使用一些修饰的词语,可以使文章更形象生动、真实具体。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你的文章就会更精彩了。
这样的引导体会过程中,学生切实的体验到了文中语言的生动具体,也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好处。在经历了这样一个理解过程之后得出的结论,更让学生信服,因为,这是他们亲身感受到的优点,而不是老师灌输的结果。不知教师这样引导的做法,算不算将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天窗》教学反思13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朴实自然,读起来有清风拂面之感。文章中没有难理解的词句,因此,教学时我以读代讲,通过“想象画面,体味情感,自由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创设情境,想象画面进行朗读。
课堂上我多次创设情境,给学生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
2、抓重点词语品读。
课文“段段是风景,句句是画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中的关键词“独特、迷人”展开学习,先找出文中“独特、迷人”的画面,再找出文中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同时学生也学到了拟人、比较等写作手法,掌握了课文的描写方法。
3、多层次地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评、读、悟中提高朗读能力。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两节课下来,学生对乡下人家向往不已。读着课文,学生们仿佛已行走在了乡间的小路上,嗅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叫虫鸣,感受到了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着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
《天窗》教学反思14
《天窗》这篇课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篇章中有一些句子比较难懂,我认为学生理解不了,于是教学时我用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们猜猜为什么这样安排朗读来理清课文层次;用“天窗只是一块玻璃,但作者两次写到‘小小的天窗是当时唯一的慰藉’这是为什么?”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主要段落的学习;
而且在理解想象的作用时,我摘出想象的句子与学生一起对比理解。略读课的学习就是为了学生练习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学习方法,老师在学习中帮助学生疏理和巩固,不怕学生出现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两种方法:其一,可以让学生读书提问,然后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其二,学生自读课文批注,然后交流学习体会,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差异、取长补短、理解课文。
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前沿,教师的讲课粗略了,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增加了,思考和口语表达的机遇增多了。
《天窗》教学反思15
《天窗》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茅盾先生所描述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带给人的欢乐。但要真正上好这堂课却有着很大的难度。作为一名实习生来说,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停留在文字表面,这就使得我们找不到准确的切入点。此外,由于本篇课文年代久远,对于从未见过天窗的城市小孩来说,很难理解在物质极其缺乏的岁月里,小小的天窗对于农村孩子的精神世界是何等重要。没有体会,就不会有很深的感触,更体会不到天窗的意义所在。
本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作为第一次汇报课来说,本堂课出现了较多问题不管是教案的设计,还是课堂的组织与管理都存在较多的漏洞。这些也正是我需要不断改进与进步的地方。
一、教师应该具备解读文本的能力
四年的师范学习让我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对于实践却存在很大问题。我们往往注重自身素养以及课堂小节,却忽视了最根本的对于文本的解读。对于一篇课文,如果教师自身理解不透彻或者片面,必然导致学生的不理解。就拿《天窗》来说,茅盾先生从现实的天窗引向心灵的“天窗”再到无限的想象空间与平台,如果教师自身不能理解透彻,学生就更会无从下手。周继秋老师常说:“一篇课文,读一遍两遍不足以深入;十遍八遍,你才有所悟。”常读常新,读得越多,体会越多,也就会发现要挖的内容越多。《天窗》这篇课文,我总共上了四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月光下的草地河滩”我一直拘泥于白天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欢乐时光。而实际上,晚上的草地河滩同样也是孩子们的乐园。教师的理解片面必然导致了学生们的视野狭窄。教师只有往更深更广的地方走,学生才能够引上正确的道路。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
一堂课成不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老师引导出来的。在本堂课中,由于本人没有很好的引导,以至于学生在体会过程中未能真正去体验与感受。对于“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不能够很好的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尤其是问答式教学大量占用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使得学生对课本的感知极少。老师的引导脱离了课文,使得走向偏离课文中心。当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或者疑问时,老师必须要带领学生反复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此外,教师的引导要具有广泛性,思维是发散的,开放的,不能拘泥于一角。在本堂课中,对于阵雨想象的引导,学生拘泥于对雨的想象,而对雨中的人、事等万事万物缺乏联想与想象。这与老师没有及时引导有很大关系。老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宽更处,学生的想象自然单调、狭隘。
三、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
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其实就是思维的碰撞。而对于实习老师来说,往往缺少倾听。对于课堂不能游刃有余,对待学生的回答不能给予及时有效地评价,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学生的理解,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一个人的思维往往有限,而学生们的想法却是无限的,老师善于倾听,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得个性体验的体现。对于心灵的“天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天窗教学反思
天窗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笔优美、感情诚挚,课文表面看似简单,实则含蓄蕴藉,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理。因为写作时间久远,所以对于现代的孩子们来说,其中的深刻含义,理起来解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并且增设情景来锻炼孩子们的感悟能力,进而体会作者寄寓《天窗》一文的特殊情感。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借助特色语言激发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针对其中的重难点,运用演化迁移、探究发掘、合作交流、揣摩想象、模仿朗读等方法,将孩子带入文本的情景中,使他们受到心灵的熏陶。
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几点反思:
1、教学效果(思效)。
这篇散文,离孩子们的生活久远,他们可能体会不到文中孩子的感受。因此,我一开始先让孩子们看大屏幕上的画面。这便拉近了孩子们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兴趣。我让学生提出自己搞不清楚的问题,对其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我让其他孩子为我们讲解,我进行适当点拨。而有一些较难的问题,又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孩子们组成合作联盟,共同学习研究。如:“小小的天窗为什么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在解决这个问题中我要求孩子不仅要说出是什么,还要说出为什么。同学们开始时畏畏缩缩的,可自从语文课代表先发言,并得到老师的加分后,同学们的热情高涨:有的找出关键性语句进行分析;有的找到关键性字词进行分析,还有的边说边打手势,还有的竟然跑上讲台表演起来……孩子们在小联盟、大联盟中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教学收获(思得)。
这篇文章内蕴含蓄丰富,老师不应该苛求孩子们千篇一律地得出某一条真理性的收获,而应该带领孩子们钻进文本中,去寻觅,去思索,去探究,去交流,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一定会有所得,这种所得会指导他们理解更多的`文本。所以,问题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过程。我很荣幸参与他们这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我看到自己作为老师的不足:有的时候,我想不到的孩子们想到了,孩子们的想法启发了我的教学。这可能就是“教学相长”吧!我教孩子们如何学,孩子也教会了我如何去教,在这样的教学中,我感到快乐、有趣。
3、不足之处(思失)。
我们讨论的几个问题,还是有个别孩子不理解,主要是因为他们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孩子们对于那个年代的居住环境和条件缺乏想象,心里无法产生共鸣。另外,课上的说话练习时用了比较多的时间,造成后面的教学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4、改进措施(思改)。
强调孩子们的课前预习,并且严抓预习作业,针对预习开展评比活动,调动孩子们预习课文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时间安排也要合理,不能前松后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将发言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天窗教学反思2
《天窗》这篇散文,离孩子们的生活久远,他们可能体会不到文中孩子的感受。因此,我一开始先让孩子们看大屏幕上的画面。这便拉近了孩子们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兴趣。我让学生提出自己搞不清楚的问题,对其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我让其他孩子为我们讲解,我进行适当点拨。而有一些较难的问题,又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孩子们组成合作联盟,共同学习研究。如:“小小的天窗为什么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在解决这个问题中我要求孩子不仅要说出是什么,还要说出为什么。同学们开始时畏畏缩缩的,可自从语文课代表先发言,并得到老师的加分后,同学们的热情高涨:有的.找出关键性语句进行分析;有的找到关键性字词进行分析,还有的边说边打手势,还有的竟然跑上讲台表演起来……孩子们在小联盟、大联盟中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紧接着,我又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想象练习:
1.课文中没有写清这雷、这电、这雨、这风怎样猛烈地扫荡这世界。我就让学生看多媒体画面,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说话练习。
2.设计一个多媒体画面:弯弯的月儿挂上夜空,周围星光点点,我问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最后对于开始的问题“小小的天窗为什么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我又组织孩子们或看板书或看大屏幕,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以此来结束整堂课的教学。
总之,这篇文章内蕴含蓄丰富,老师不应该苛求孩子们千篇一律地得出某一条真理性的收获,而应该带领孩子们钻进文本中,去寻觅,去思索,去探究,去交流,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一定会有所得,这种所得会指导他们理解更多的文本。所以,问题的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过程。我很荣幸参与他们这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我看到自己作为老师的不足:有的时候,我想不到的孩子们想到了,孩子们的想法启发了我的教学。这可能就是“教学相长”吧!我教孩子们如何学,孩子也教会了我如何去教,在这样的教学中,我感到快乐、有趣。
天窗教学反思3
《天窗》这篇课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篇章中有一些句子比较难懂,我认为学生理解不了,于是教学时我用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们猜猜为什么这样安排朗读来理清课文层次;用“天窗只是一块玻璃,但作者两次写到‘小小的天窗是当时唯一的慰藉’这是为什么?”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主要段落的学习;而且在理解想象的作用时,我摘出想象的句子与学生一起对比理解。略读课的`学习就是为了学生练习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学习方法,老师在学习中帮助学生疏理和巩固,不怕学生出现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两种方法:其一,可以让学生读书提问,然后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其二,学生自读课文批注,然后交流学习体会,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差异、取长补短、理解课文。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前沿,教师的讲课粗略了,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增加了,思考和口语表达的机遇增多了。
同时,这堂课下来,我领会到了教学时要渗透体现写作。课文中“想象”部分是重点,学生通过去掉“想象”部分对比阅读体会到了“想象”在生活和写作中的作用,但这还是表层的理解。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练笔的环节,让学生看天窗,思考通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你能想到什么?用笔写下来,这是对“想象”的学有所用,是深层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天窗》的喜爱之情。
天窗教学反思4
首先成功的地方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这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感情自主地获取知识和运用能力以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就能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这样的课堂操作过程比之于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封闭讲问型阅读教学课堂模式,无疑更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可以这样说,是把阅读活动从教师的主宰下解放出来,还学生以主动权,而教师以对话式开放性的指导,使阅读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2、让学生只选择一般小内容或一个小问题进行研读,这样做学生不再未步亦趋,不折不扣地应命行事,有了充分的“自主选择”也有了充分自主研究的时间和空间。选择使研究的重点集中了,教学内容开放了,学生活动的空间扩大了,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权利。
3、研究要获得结果,是离不开研究过程的,研究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研读能力的提高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这堂课中我特别注重研读过程开放自主学习,在课堂中增加了较多的`伙伴活动的环节,即合作学习,如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挑战朗读等这样有利于: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因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不管是提出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还是支持或反对他人的观点都必须经过学生批判性的思考去存同求异,渐渐地也增强了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因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的发言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学生的表达言简意赅,用词恰当,把握重点,并具有说明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合作态度。由于小组讨论,学生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发言,听取他人意见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从交流中得到启发。因此问题的解决是集体性的,在讨论中能训练学生倾听他人的观点,乐于把学习看作是一项合作性的活动,形成良好的交往,从而具备合作意识与态度。这样也有利学生集思广益,开阔思路。
4、在这节课上我尽量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信息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悟性与灵气。我们知道所谓的想象就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感知到直接作用于他的事物,或者回忆起他曾经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某些没有经历过的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这种在人脑原有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以想象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科学家的假设、设计师的蓝图、画家的创作、作家的人物塑造、工人的技术革新都需要丰富的想象,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强,想象是创造的先导,那么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不同层次的想象题目,发展他们的想象,如果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直较重视这类问题的话,我相信学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富有悟性和灵气。
自己认为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出示第一题想象题:“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地猛烈地扫荡这世界。”学生一下子要把雨、风、雷、电四种自然现象扫荡世界的情景说清较困难,这时教师也没有做相应的教学调整,若能把当时的教学行为改为:小组同学合作完成:雨、风、雷、电四种自然现象扫荡世界,这样的话即降低了难度,又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成功率。
我想若在以后课堂教学中,继续以“研究”为运行的载体和运作手段,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去研究,那么学生必定越学越快乐,越学越聪明。
天窗教学反思5
《天窗》这篇课文写得比较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再让学生质疑。学生非常自然地提出了“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因此,在课上我主要围绕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一、通过品词品句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句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通过找句子,读句子悟出了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闪电的形状,云朵的变幻多端。作者的想象主要是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展开,十分合理。
二、指导学生朗读。因为学生理解了句子,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也就有了感情。加上暴风雨的呼叫声,学生的朗读有起有伏,抑扬顿挫。其次,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积累了不少优美的句子,给写作提供了素材。
三、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这节课,我设计了说话练习,除了平时就能说会道的,我还特别让好同学帮助那些平时不太开口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天窗教学反思6
刚上完《天窗》,感慨颇多。
这一课是抒情散文,描述了乡下孩子通过屋顶上的小小的天窗产生的丰富联想,天窗就成了孩子们雨天和夜晚唯一的慰藉。表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以及孩子们通过天窗产生的丰富的想象。
在这一课里,我觉得我有几个闪亮点。
一、介绍茅盾生活时代孩子们有何游玩,体会当时的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他们惟一的心灵寄托,唯一的自我安慰。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通过第4、7自然段里有关孩子被唤回后的动作来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对比一下当今社会孩子的游玩,虽有电视、电脑、手机等,但这些无意中剥夺了我们的想象力。
二、课前布置学生背诵第5、7自然段,即作者通过天窗所产生的想象,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理解作者的想象,因为这课描写的内容与现在的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现在的孩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熟读成诵便于学生接受。
第一课时一上课就采取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并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这样不仅能检查学生对重点段落的记忆,更能以读代讲,理解作者通过天窗所产生的想象。学生的理解能力超出了我的预想,效果非常好。
接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假如是你在屋子里,透过天窗你会想象到什么?静思三分钟后畅所欲言。” 这个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天窗对孩子们的作用,那就是让孩子们有了丰富的想象。当孩子被关进地洞似的屋子时,天窗就成了他们唯一能与外界接触的窗口,透过天窗想象外界也就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这个环节的实施非常成功,学生静思后都能畅所欲言,我表扬了几个说得好的学生,说完后老师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象写下来,并对写的好的加以表扬。比如陈诏勇同学写的:“透过天窗,我仿佛看到了外星人的飞碟在天空中翱翔!”还有万梅香同学的“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像无数颗闪亮的钻石装点着夜空”等,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想象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围绕课文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弄懂天窗的来历和作者对天窗的赞叹,就能解决天窗为什么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个问题了,课文的结构也就出来了。
在理解“为什么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这个问题时,我采用了反复读、缩句、用所学词语概括等方式方法。将“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并缩句,静思三分钟后有答案请举手,请凑到老师耳边说。这个设计让学生通过缩句理解这句话,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请凑到老师耳边说”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同时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出‘实’,……”你能用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孩子们所得的收获吗?孩子们很快就概括出“无中生有”“虚中见实” 这两个词语,理解天窗能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这个设计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恰到好处地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
四、最成功的环节是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并把答案写下来。写好后举手,教师会给写得好的学生贴上小贴贴。学生能在读中悟写法,即时练写法,活学活用,把感悟、理解、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并让学生养成深思的习惯。学生写了好多超乎我意料的句子。比如:
李书宁:谁也不知道一万年之后,这里会是什么模样,也许是城市,也许是沙漠,也许是海洋。
魏益涛:使者要来鸟国颁发奖牌了,群鸟们议论纷纷,奖牌到底是发给谁的呢?也许是骄傲美丽的孔雀,也许是报喜的喜鹊,也许是力大无穷的猫头鹰,谁也不会想到默默无闻的乌鸦。
欧庆:人生道路上也许会经历风雨,也许会有许多美丽的风景,也许是平平淡淡,但无论如何也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总之,这课的导学实施得非常成功。
天窗教学反思7
《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的是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夏日里下雨,夜晚孩子们被逼着去睡觉时,所有的木板窗都关闭起来,屋子里黑洞洞的,这时候,屋顶上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的点点画面,听到的点点声音,都能使孩子们的想象丰富起来,这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心灵飞翔的窗户。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节课本着以生为本,一节课上下来,感觉比较顺畅,感觉比较满意的是
1、时间安排上较合理,下课铃响后正好整个教学过程结束,达到教学目标。
2、这节课学生发言积极,而且注重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切实体现了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
3、学生们围绕两个交流话题,在读中理解课文较好。这篇课文,内容通俗而含蓄,文笔生动而流畅,情感舒缓而真挚。许多情节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但篇章中有一些句子比较难懂。所以教学时,我以读为主,读的过程中以“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为主线,读并感悟,然后把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学生们说得较充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我认为是:
1、课前应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天窗》一课的写作背景,当时是1928年,那时候孩子们生活条件很次,没有什么玩具、游乐场所......再让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环境,就能对天窗给那个时代的孩子们带来的快乐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2、课前,我设计本课教学环节时,还有一环节,就是让学生思考、讨论:“除了文中介绍的,透过天窗,你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你能想象到些什么?”但这节课没体现,不知道加上这环节合不合适,总觉得加上这环节,怕孩子们会说的不理想,所以,课前又把这一环节去掉了,其实,现在想想,应该给孩子们更多表达的机会,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希望其他老师能给我提出更宝贵的意见。
天窗教学反思13
再教《天窗》,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孩子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抓住关键词语“慰藉”与“神奇”走进“天窗”。“夏天阵雨来时”“晚上,被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又是神奇的,因为它能让活泼会想的孩子从“无”中看到“有”,“虚”中看到“实”。
聚焦重点句段,诵读中体味“无”和“有”,“虚”和“实”。这是孩子理解的难点。能够从文段中发现写作的奥秘,掌握写作的金钥匙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尝试抓住文章的“留白处”,提供写作契机。“发挥你的想象,孩子们还会从天窗中看到和想到什么?”试着写一写。本以为很容易的“补白”,却难倒了这些孩子。他们绞尽脑汁地想,抓耳挠腮地写,无法表达的窘相,干巴巴的语言……着实触痛了我。孩子的想象力呢?
在本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孩子们却用沉默回应了我。“不敢想,不会想,不知道如何想?”一道鸿沟挡在孩子前面,怎样帮助他们逾越?我学会了等待,等待他们开启想象之门。联系生活,寻找灵感;同桌交流,激发灵感。“孩子可能看到两片红叶……可能看到明丽的亮光……可能看到……”在大家的“种种可能”中,思路被慢慢打开了,“世界”进入孩子眼中。
小“天窗”,大“世界”。要让孩子从小小的“天窗”,看到这个大大的“世界”,想象力很重要。今天,在课堂上,孩子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相信在未来,我们一定能够让想象载着我们在广阔的“世界”中遨游。
天窗教学反思8
《天窗》这篇课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篇章中有一些句子比较难懂,我认为学生理解不了,于是教学时我用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们猜猜为什么这样安排朗读来理清课文层次;用“天窗只是一块玻璃,但作者两次写到‘小小的天窗是当时唯一的慰藉’这是为什么?”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主要段落的学习;
而且在理解想象的.作用时,我摘出想象的句子与学生一起对比理解。略读课的学习就是为了学生练习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学习方法,老师在学习中帮助学生疏理和巩固,不怕学生出现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两种方法:其一,可以让学生读书提问,然后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其二,学生自读课文批注,然后交流学习体会,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差异、取长补短、理解课文。
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前沿,教师的讲课粗略了,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增加了,思考和口语表达的机遇增多了。
天窗教学反思9
《天窗》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茅盾先生所描述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带给人的欢乐。但要真正上好这堂课却有着很大的难度。作为一名实习生来说,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停留在文字表面,这就使得我们找不到准确的切入点。此外,由于本篇课文年代久远,对于从未见过天窗的城市小孩来说,很难理解在物质极其缺乏的岁月里,小小的天窗对于农村孩子的精神世界是何等重要。没有体会,就不会有很深的感触,更体会不到天窗的意义所在。
本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作为第一次汇报课来说,本堂课出现了较多问题不管是教案的设计,还是课堂的组织与管理都存在较多的漏洞。这些也正是我需要不断改进与进步的地方。
一、教师应该具备解读文本的能力
四年的师范学习让我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对于实践却存在很大问题。我们往往注重自身素养以及课堂小节,却忽视了最根本的对于文本的解读。对于一篇课文,如果教师自身理解不透彻或者片面,必然导致学生的不理解。就拿《天窗》来说,茅盾先生从现实的天窗引向心灵的“天窗”再到无限的想象空间与平台,如果教师自身不能理解透彻,学生就更会无从下手。周继秋老师常说:“一篇课文,读一遍两遍不足以深入;十遍八遍,你才有所悟。”常读常新,读得越多,体会越多,也就会发现要挖的内容越多。《天窗》这篇课文,我总共上了四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月光下的草地河滩”我一直拘泥于白天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欢乐时光。而实际上,晚上的草地河滩同样也是孩子们的乐园。教师的理解片面必然导致了学生们的视野狭窄。教师只有往更深更广的地方走,学生才能够引上正确的道路。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
一堂课成不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老师引导出来的。在本堂课中,由于本人没有很好的'引导,以至于学生在体会过程中未能真正去体验与感受。对于“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不能够很好的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尤其是问答式教学大量占用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使得学生对课本的感知极少。老师的引导脱离了课文,使得走向偏离课文中心。当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或者疑问时,老师必须要带领学生反复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此外,教师的引导要具有广泛性,思维是发散的,开放的,不能拘泥于一角。在本堂课中,对于阵雨想象的引导,学生拘泥于对雨的想象,而对雨中的人、事等万事万物缺乏联想与想象。这与老师没有及时引导有很大关系。老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宽更处,学生的想象自然单调、狭隘。
三、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
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其实就是思维的碰撞。而对于实习老师来说,往往缺少倾听。对于课堂不能游刃有余,对待学生的回答不能给予及时有效地评价,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学生的理解,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一个人的思维往往有限,而学生们的想法却是无限的,老师善于倾听,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得个性体验的体现。对于心灵的“天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天窗教学反思10
小学语文课程规范中,在中年级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里面提出,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其实这几点要求是在语文的工具性上面给我们确定了一个尺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语言的生动形象,和由此而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外,我认为,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讲,还应在体会语言的优美生动的同时,鼓励学生模仿运用,从而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在我的阅读教学中,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的生动形象这一点,总是落不到实处。感觉自身的教学总是浮在外表,学生学得也有些勉强,说白了,很多时候都是我“灌”给他们的。在四年级下半学期,这一能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我于是开始在这上面动起了心思。在教学第二课《天窗》时,我进行了第一次尝试。
这一课课后的“词句积累”中列出了五个带有修饰词的名词性短语,下面还有一句提示的话:用上修饰性词语后,蝙蝠、夜莺……描写得更形象、更真切了。在备课时,我发现,课后的提示正好是该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的内容,而那些短语也刚好出现在文章的重点段落中。(原文如下: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圆眼睛的猫头鹰……)于是,我决定要在这里好好做一做文章。
在教学中,我对这一环节作了如下处置:出示了一段将原文进行删改之后的文字(如下: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可爱的星,无数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蝙蝠,也许是夜莺,也许是猫头鹰……)然后请了两名同学分别读了这段话和原文,让学生们边听边体会,比较一下两段话有什么不同,哪段话写得更好,为什么。推荐时,学生们都说黑板上的句子写得简单,喜欢原文中的句子,但表达不好理由。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回答了下面的问题。问:奇幻的云彩是什么样的云彩?答:奇形怪状的云彩。变化无常的云彩。五颜六色的云彩……问:奇形怪状和五颜六色两个词,一个是说形状,一个是说颜色。那这里的奇幻到底是说形状还是颜色呢?读一读黑板上的这段话,看看有没有告诉我们。(没有)再读书中的原文,知道了吗?(知道了)他怎么写得我们就知道了呢?答:书中写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这些都是写它的形状。师:嗯,加上了这几个词就具体明确了,不会让人有争议了。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它的具体明确。(学生读,我将缺少的词添在了黑板上)在这一段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句子?答: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这一句加上了闪闪烁烁这个词,就写出了星星可爱的地方是什么。(学生一起读,我板书“闪闪烁烁”)问:还有没有?答:还有后面写得蝙蝠、夜莺、猫头鹰,也都加上了修饰的词,让我们好像看到了这些动物一样,很形象。师:真会读书,大家一起把这句话也读一读。(学生读,我板书补充)最后我总结道:在写文章的时候,适当的举例子,或者使用一些修饰的词语,可以使文章更形象生动、真实具体。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你的文章就会更精彩了。
这样的引导体会过程中,学生切实的体验到了文中语言的生动具体,也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好处。在经历了这样一个理解过程之后得出的结论,更让学生信服,因为,这是他们亲身感受到的优点,而不是老师灌输的结果。不知教师这样引导的做法,算不算将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天窗教学反思11
《天窗》这篇课文意义深刻,由于写作时代离现在孩子的生活较远,他们可能没有书中孩子们的这种感受,因此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备课时,我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孩子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针对“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为什么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等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通过品词品句品段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我让学生将孩子们看到的,想到的结合自己的经历划一划,说一说,读一读,进一步感知课文。
在渗透“想象”写法指导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品读悟出了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雷电的猛厉,云彩的奇异变幻,读懂了作者的想象主要是在颜色、大小、形状、数量等方面展开,十分合理。
借助这些奇妙的想象的'文本内容我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体会句子“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深刻含义。之前的阅读、理解、感悟学生已明白:天空中原没有无数的星星,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一颗星想象到天空中有无数的星星……这一切都源于丰富的想象,世界在孩子的眼中因此而变得多姿多彩,比他们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有了前段教学的铺垫,加上文本语言的有效组织,学生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使难点迎刃而解。
这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自主地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阅读教学方法的确能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使阅读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天窗教学反思12
《天窗》这篇课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篇章中有一些句子比较难懂,我认为学生理解不了,于是教学时我用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们猜猜为什么这样布置朗读来理清课文层次;用“天窗只是一块玻璃,但作者两次写到‘小小的天窗是当时唯一的慰藉’这是为什么?”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主要段落的学习;而且在理解想象的作用时,我摘出想象的句子与学生一起对比理解。略读课的学习就是为了学生练习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学习方法,老师在学习中协助学生疏理和巩固,不怕学生出现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两种方法:其一,可以让学生读书提问,然后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其二,学生自读课文批注,然后推荐学习体会,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差别、取长补短、理解课文。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前沿,教师的讲课粗略了,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增加了,考虑和口语表达的机遇增多了。
同时,这堂课下来,我领会到了教学时要渗透体现写作。课文中“想象”局部是重点,学生通过去掉“想象”局部对比阅读体会到了“想象”在生活和写作中的作用,但这还是表层的理解。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练笔的环节,让学生看天窗,考虑通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你能想到什么?用笔写下来,这是对“想象”的学有所用,是深层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天窗》的喜爱之情。
天窗教学反思13
《天窗》是一篇名篇,但对于四下的孩子们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调动孩子们上的积极性主动性,我结合单元导读中的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想”,围绕课后习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们从文中找出来:哪个句子在文中说出了天窗对于孩子们的意义。
孩子们很自然地找到了“这时候,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句话。同时产生质疑: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围绕着这个问题,我们在课上展开了讨论、交流,重点解析4—7自然段。
孩子们通过理解“这时候”分别指的是“夏天阵雨时”和“夜晚上床后”的两种情景。通过在文中找到有关描写孩子们在这两种情形下所看到的、所想象到的'景的相关词句,借助多种朗读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天窗对于孩子们的意义。
同时,为进一步帮助孩子们体会天窗不仅让孩子们看到了更加真切的景象,更打开了想象的大门,让他们接触到更加广袤的想象的天地。在理解的基础上,借助动态图片,让孩子们想想画面,给孩子们自我表达的机会。
最后,更是结合天窗,让孩子们的思绪拓展到其他的观看世界的“窗口”,把自己所看所想象到的分享给小伙伴并及时记录下来。既锻炼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打开了他们想象的大门。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方面,教师的评语太单调。如若结合孩子回答的内容加以点评,效果想必更好。另一方面,教师的平翘舌音及个别字词的发音要多注意,不要慌,要字正腔圆,做好表率。再一个,朗读技巧方面要多加指导,切记把句子读得太碎。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里,我能以此为戒,再接再厉!
天窗教学反思14
《天窗》这篇课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篇章中有一些句子比较难懂,我认为学生理解不了,于是教学时我用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们猜猜为什么这样安排朗读来理清课文层次;用“天窗只是一块玻璃,但作者两次写到‘小小的天窗是当时唯一的慰藉’这是为什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把学生带到矛盾小时候一百多年前的环境中去,带入情境再带着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主要段落的学习;而且在理解想象的作用时,我摘出想象的`句子与学生一起对比理解。略读课的学习就是为了学生练习运用前面所学知识、
学习方法
,老师在学习中帮助学生疏理和巩固,不怕学生出现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两种方法:其一,可以让学生读书提问,然后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其二,学生自读课文批注,然后交流学习体会,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差异、取长补短、理解课文。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前沿,教师的讲课粗略了,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增加了,思考和口语表达的机遇增多了。
天窗教学反思15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朴实自然,读起来有清风拂面之感。文章中没有难理解的词句,因此,教学时我以读代讲,通过“想象画面,体味情感,自由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创设情境,想象画面进行朗读。
课堂上我多次创设情境,给学生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画面,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
2、抓重点词语品读。
课文“段段是风景,句句是画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中的`关键词“独特、迷人”展开学习,先找出文中“独特、迷人”的画面,再找出文中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同时学生也学到了拟人、比较等写作手法,掌握了课文的描写方法。
3、多层次地朗读。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评、读、悟中提高朗读能力。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两节课下来,学生对乡下人家向往不已。读着课文,学生们仿佛已行走在了乡间的小路上,嗅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叫虫鸣,感受到了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着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